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合集下载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分类、生长、繁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和丝状菌等。

2.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条件。

细菌的增殖方式有二分裂和孢子形成两种。

3.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方式多样,包括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等。

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环境中进行代谢和繁殖。

4.细菌的致病性:部分细菌对人类会造成感染和疾病,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和沙门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毒素的分泌和细菌的直接侵袭来导致疾病。

三、真菌1.真菌的结构:真菌由菌丝、菌体和孢子等组成。

真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异丝和同丝两种。

2.真菌的生长:真菌通常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真菌的致病性: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

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有白色念珠菌病、肺曲霉病和球孢菌病等。

四、病毒1.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疑似生物”,需要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和繁殖。

2.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寄生、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来进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3.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引起许多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疾病症状。

4.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如麻疹、流感和乙肝等。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支持性治疗缓解症状。

五、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4)芽胞
• 1、组成:细菌的休眠形式 • 2、特点:-代谢相对静止,为细菌的休眠状态,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 -芽孢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 -有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 -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法,应以芽孢是否 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 -芽孢的共同点:含水量低,酶活性差,代谢停止 • 3、功能:-抵抗力强 • -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 -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 • • • • • • •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1、细菌的化学组成:水分,有机物(C、H、O、N、P、S等),无机离子 (钠、钾、铁、镁、钙、氯),特有的化学组成(肽聚糖、胞壁酸等) 2、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半透明体) -表面积(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G+菌ph:2~3,G-菌ph:4~5,故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均带负电) -半透膜(细胞壁、细胞膜均有半透性) -渗透压(G+菌20~25个大气压,G-菌5~6个大气压)
• • •
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 -异养菌(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 (1)、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 2、氢离子浓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霍乱弧菌在PH为8.4~9.2生长最好; 结合分支杆菌在PH为6.5~6.8生长最好; • 3、温度: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度。 • 4、气体 • -专性需氧菌:结合分支杆菌 • -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 •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杆菌 • CO2:大部分可自给自足,但脑膜炎奈瑟菌和布鲁氏菌需人工供给 CO2,可促进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 5、渗透压:少数细菌如嗜盐菌,需要在高浓度的环境中成长良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其重点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下面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腺苷酸等特点;真菌是真核生物,由菌丝体构成;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只能在寄生细胞内复制和生长;寄生虫可以分为虫体寄生虫和原虫。

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可分为嗜温菌、中温菌和嗜寒菌。

微生物在低温下不易繁殖,中温下适合繁殖,而高温则会杀死大多数微生物。

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引起疾病,例如细菌产生毒素损害宿主细胞、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细胞引起病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寄生虫则通过摄取寄生物宿主的营养和毒素分泌等方式活动。

四、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是确定疾病的病因的重要一步。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形态和染色能力等特点;生化鉴定则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酶活性等来确定其特性;分子生物学鉴定则通过核酸扩增和测序来确定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五、微生物病原体的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免疫治疗则通过给予疫苗和免疫血清来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微生物感染。

六、微生物的抗药性微生物的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微生物通过产生酶、改变药物的靶标蛋白和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等方式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抗药性的出现使得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上受到限制,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内容涵盖了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治疗等方面。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微生物(真菌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2.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才能繁殖,其中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过程,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3.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是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了解感染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病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清除和防御微生物感染的关键,对于研究免疫机制和开发免疫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各不相同。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犯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细胞的代谢等方式诱导疾病的发生。

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5.微生物检测和诊断: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是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6.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方法。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可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疗。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开发新的药物对于控制微生物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7.食品安全与微生物:食品污染是常见的卫生问题,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学习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8.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微生物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类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微生物的鉴定主要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正确鉴定微生物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有助于其在实验室中繁殖和生长。

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分离纯培养物,而固体培养则利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方法包括草履虫法、细菌计数法等,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细菌可以根据氧需求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

抗生素对于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但微生物也会产生耐药性。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在适应环境的压力下产生突变,从而获得新的特性。

4.微生物与人体的互作: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

它们可以在人体表面和内部共生或致病。

共生微生物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肠道菌群对于食物消化和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微生物也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5.微生物感染和传播: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侵入人体并繁殖引起病理反应的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等。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6.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

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识别和抵御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得感染稍纵即逝或成为慢性感染。

7.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的使用,微生物产生了抗生素耐药性。

耐药性的发展使得微生物感染变得难以治疗,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8.微生物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加强卫生条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进行微生物检测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相关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的重点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状、染色性质、需氧性和营养类别进行分类。

病毒是非细胞的寄生体,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真菌多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分为酵母和菌丝两种形态。

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2.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可以分为对称二分裂和不对称二分裂。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将其生命活动转移到宿主细胞内。

真菌通过菌丝形态进行繁殖,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传播。

寄生虫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侵入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和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具有害作用的分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细胞产物等。

致病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机制或结构,可以导致其感染宿主细胞或组织,如细菌的附着因子、入侵因子等。

4.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进入、侵入、定植和繁殖。

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防御,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对抗微生物,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常见的微生物相关疾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寄生虫病常见的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指研究人类疾病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代谢功能、致病机制及其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等方面知识。

下面将通过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来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等结构;病毒是非细胞生物,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真菌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真菌丝等结构;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原虫、线虫等,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和繁殖。

2.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分枝等方式进行繁殖;病毒无法自行繁殖,它需要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细胞机制复制自身;真菌可以通过分裂生殖、芽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寄生虫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分裂繁殖、卵生、母体生殖等。

3.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和合成生物分子。

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呼吸代谢等方式进行能量产生;病毒无自身代谢系统,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获得能量;真菌和细菌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合成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等;病毒无法进行自主合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所需的生物分子。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害宿主细胞、产生毒素、激活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菌可以通过胞外毒素、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等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繁殖,导致细胞损伤和免疫反应的激活;真菌通过菌丝侵入宿主组织,排出各种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毒性影响;寄生虫可以侵入宿主组织、分泌毒素和引起免疫反应。

5.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微生物则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侵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特性、繁殖、致病性机制、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1. 微生物分类和特性:医学微生物学涉及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类和了解其基本特性。

这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

对微生物的分类可根据细菌形态、生物化学反应、遗传特性等进行。

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对于研究其致病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微生物繁殖和传播途径: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途径,以便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如何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

细菌可通过产生毒素、侵入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组织等方式导致疾病。

真菌和寄生虫可通过吸附、侵袭和应激反应等途径引发疾病。

病毒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并破坏宿主细胞。

4. 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宿主免疫系统会对微生物入侵作出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微生物也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出现或持续发展。

了解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和免疫治疗的设计。

5. 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包括培养、荧光染色、PCR等技术。

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

6. 预防与控制策略:医学微生物学研究预防与控制微生物感染的策略。

这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消毒杀菌措施、预防接种、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 无 外膜 无 有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不同形态和代谢特性。

真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是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致病原。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在人体内常引起原虫感染。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2.微生物的传播:微生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斑点、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例如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含有致病微生物。

3.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取决于其毒力、感染剂量和宿主免疫力。

一些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来引起疾病,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会导致肌肉痉挛和神经系统紊乱。

4.微生物的诊断和检测: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是通过分离和鉴定微生物来确定的。

分离是从患者样本中获得纯培养物,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5.典型微生物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性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其中,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6.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于微生物的敏感性和临床症状。

7.抗菌耐药性问题: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抗菌耐药性是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改善卫生条件以减少微生物传播。

8.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免疫接种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例如水痘、麻疹和流感疫苗的接种。

9.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艾滋病毒感染、结核病和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对全球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合作和卫生政策的制定对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复习要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诊断和检测方法、常见微生物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耐药性问题、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细目定义与分类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细菌的形态要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2.细菌的基本结构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及其与医3.细菌特殊结构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检查法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件求进行细菌分类三、细菌的生理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代谢(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四、消毒与灭菌2.物理灭菌法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状五、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物质基础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机制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致病菌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七、细菌的感染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与免疫(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疫力致病的免疫特点(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脓毒血症的概念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 单元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人工工被动免疫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1.葡萄球菌属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2.链球菌属九、病原性球菌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4.脑膜炎奈瑟氏菌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征十、肠道杆菌(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2.埃希氏菌属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3.志贺氏菌属培养与鉴定十、肠道杆菌(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4.沙门氏菌属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1.霍乱孤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十一、孤菌属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1.厌氧芽孢梭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十二、厌氧性杆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无芽孢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白喉棒状杆菌属检查和防治原则(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十四、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属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放线菌属和奴卡氏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菌属氏菌属十六、动物源性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细菌3.炭疽芽孢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十八、枝原体(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十九、立克次氏体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二十、衣原体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二十一、螺旋体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二十二、真菌2.主要病原性真菌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三、病毒的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组成基本性状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影响二十四、病毒的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3.致病机制感染和免疫病理作用(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3)病法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则(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医学1.正黏病毒教育网搜集整理(2)致病性和免疫性(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2.副黏病毒二十六、呼吸道病毒炎病毒的致病性(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3.冠状病毒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1.甲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2.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二十八、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3.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二十九、虫媒病毒毒2.登革病毒致病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及免疫性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致病性三十一、疱疹病毒毒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致病性2.人乳头瘤病毒三十四、亚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1.概述2.脊髓灰质炎病毒二十七、肠道病毒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4.急性胃肠炎病毒病性和防治原则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致病性扩展阅读: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绪论、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体微小、数(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量繁多、肉眼看不见,需借助于光学显微定义:绝大多数微生物对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才能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和必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学科,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疾病的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病的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关于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态特点进行分类;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具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包裹体,依靠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复制;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它们可以感染人体引起真菌病;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蠕虫,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组织或器官中。

2.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人体。

不同的传播途径对应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3.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侵袭、产生毒素、引起免疫反应等。

细菌可以通过附着、入侵、繁殖和毒素分泌等方式直接侵袭宿主细胞;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来引发疾病;真菌侵害宿主组织通过分泌酶类、毒素、抗氧化物等方式;寄生虫以寄生于宿主体内、摄取宿主组织或细胞为生。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类型: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中毒性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产生毒素并进入宿主体内引起的疾病,例如肠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等。

5.细菌的分类和鉴定:细菌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态特点进行分类。

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生理特征包括代谢特点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特点包括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生活方式。

鉴定细菌主要通过菌落形态观察、染色反应、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反应等方法。

6.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β-内酰胺类、靶向细菌细胞膜的多肽类、抑制核酸合成的喹诺酮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糖苷类等不同类别。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横向联系总结

1.菌体中带寡聚糖(LOS)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2.诱发细菌L型形成的因素——溶菌酶、葡萄球菌溶素、补体、抗体、胆汁、破环细胞壁肽聚糖的抗生素3.荚膜为多肽组分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4.能引起血凝现象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I菌毛,P菌毛)、流感病毒(HA)5.菌毛由染色体编码者——霍乱弧菌,EPEC,淋病奈瑟菌6.菌毛由质粒编码者——ETEC、性菌毛(F质粒)7.特殊pH环境生长的的微生物——真菌(4~6)、解脲脲原体(5.5~6.5)、结核杆菌(6.5~6.8)、布鲁氏菌(6.6-6.8)、百日咳杆菌(6.8-7.0)、幽门螺杆菌(6~8)、支原体(7.6~8.0)、霍乱弧菌(8.4~9.2)8.初次分离需要5-10% CO2 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布鲁氏菌、9.培养需要CO2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需CO2方能生长),军团菌(2.5-5 %CO2促进生长)、空肠弯曲菌(10%CO2),炭疽芽孢杆菌(5% CO2下培养形成荚膜)1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布氏杆菌1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巴斯德)1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因组被完全测序的微生物——流感嗜血杆菌14.普通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的物质——热原质(250度干烤)、朊病毒(134度>2h)1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6.以R型菌落(粗糙型)毒力更强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17.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甲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柯萨奇病毒、肠球菌18.以人为唯一宿主的微生物——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乱弧菌、梅毒螺旋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软疣病毒19.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真菌20.仅在感染局部繁殖,侵袭力较弱的细菌——志贺氏菌、破伤风杆菌21.产生尿素酶的微生物——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幽门螺杆菌、新生隐球菌22.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23.只有一个血清型的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天花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甲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尔纳病毒24.引起溶血的微生物及溶血原因——产气荚膜杆菌(双层溶血环内环(θ毒素),外环(α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α溶素)、链球菌(SLS溶血素)25.能够产生自溶酶的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26.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区别试验——菊糖分解实验、胆汁溶解试验、Optochin敏感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物毒力试验,前者均为阳性。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一、病原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伤寒、炭疽病等。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状,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有的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细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2.病毒病毒是一种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抗体的检测以及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3.真菌真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性感染病,如白癜风、念珠菌病、肉芽肿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寄生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寄生虫的病原体检测。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再被别人吸入,传播给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传染病,如疱疹、生殖器疱疹、麻风等。

3.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到消化道内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等。

4.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

6.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溶胶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等。

三、感染的机制1.侵入侵入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视觉器官或肌肤等进入到人体内。

其途径有三种: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菌体中带寡聚糖(LOS)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
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2.诱发细菌L型形成的因素——溶菌酶、葡萄球菌溶素、补体、
抗体、胆汁、破环细胞壁肽聚糖的抗生素
3.荚膜为多肽组分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
4.能引起血凝现象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I菌毛,P菌毛)、
流感病毒(HA)
5.菌毛由染色体编码者——霍乱弧菌,EPEC,淋病奈瑟菌
6.菌毛由质粒编码者——ETEC、性菌毛(F质粒)
7.特殊pH环境生长的的微生物——真菌(4~6)、解脲脲原体
(5.5~6.5)、结核杆菌(6.5~6.8)、布鲁氏菌(6.6-6.8)、百日咳杆菌(6.8-7.0)、幽门螺杆菌(6~8)、支原体(7.6~
8.0)、霍乱弧菌(8.4~9.2)
8.初次分离需要5-10% CO2 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布鲁氏菌、
9.培养需要CO2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需CO2方能生长),军团菌
(2.5-5 %CO
2促进生长)、空肠弯曲菌(10%CO
2
),炭疽芽孢杆
菌(5% CO
2
下培养形成荚膜)
1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布氏杆菌
1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巴斯德)
1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因组被完全测序的微生物——流感嗜血杆

14.普通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的物质——热原质(250度干烤)、
朊病毒(134度>2h)
1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
孢杆菌
16.以R型菌落(粗糙型)毒力更强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结
核分枝杆菌
17.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甲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柯萨
奇病毒、肠球菌
18.以人为唯一宿主的微生物——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
乱弧菌、梅毒螺旋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软疣病毒
19.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真菌
20.仅在感染局部繁殖,侵袭力较弱的细菌——志贺氏菌、破伤风
杆菌
21.产生尿素酶的微生物——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幽门螺杆菌、
新生隐球菌
22.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
23.只有一个血清型的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天花病毒、麻
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甲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尔纳病毒
24.引起溶血的微生物及溶血原因——产气荚膜杆菌(双层溶血环
内环(θ毒素),外环(α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α溶素)、链球菌(SLS溶血素)
25.能够产生自溶酶的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26.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区别试验——菊糖分解实验、胆
汁溶解试验、Optochin敏感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物毒力试验,前者均为阳性。

27.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肺
炎衣原体、冠状病毒、鹦鹉热衣原体
28.基因组分节段的病毒——流感病毒(-ssRNA,7-8节段)、轮状
病毒(dsRNA,11节段)、汉坦病毒(-ssRNA,3节段)
29.28℃培养的微生物——钩端螺旋体、浅部感染真菌、鼠疫杆菌
30.目前尚不能真正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梅毒螺旋体、乙肝病毒
31.肿瘤相关微生物——部分真菌、部分肝炎病毒(如HBV)、EB病
毒(鼻咽癌,淋巴癌)、HHV-8(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型,kaposi
肉瘤)、HIV(AIDS)、HTLV(人类嗜T细胞病毒,白血病)32.有荚膜的微生物——肺炎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新生隐球菌
33.无包膜的病毒——细小DNA病毒、人乳头瘤病毒、TT肝炎病毒、
HEV、HAV、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34.需要特殊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
35.经性接触传播的微生物——人乳头瘤病毒、HIV、沙眼衣原体性
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解脲脲原体、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梅毒螺旋体、单纯疱疹病毒-2(HSV-2)、人疱疹病毒-8(HHV-8),人类嗜体细胞病毒(HTLV-I)、软疣病毒、淋病奈瑟菌、乙肝病毒、TTV
36.特殊生长现象与微生物:
37.特殊检测试验与微生物:
38.引起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39.特殊温度——铜绿假单胞菌(42℃可生长,26℃为最适产毒温
度)
40.带有性菌毛的菌株——F+菌、Hfr菌、F’菌、带R质粒RTF的
菌株
41.决定细菌性菌毛编码的质粒——F质粒、F’质粒、R质粒RTF
42.由噬菌体的溶原性转换而获得编码的毒素——白喉毒素、红疹
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葡萄球菌α溶血素、霍乱肠毒素
43.能发挥微荚膜功能的物质——A簇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
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
44.能产生IgA蛋白酶,破坏sIgA防御作用的细菌——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