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1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说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蒹葭》是高一语文上册《诗经》部分的选文之一。

本文属于民间歌谣,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教材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包括先秦时期的大量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价值。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蒹葭》,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特点;•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3.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分为导入、文本解读和课堂拓展三个部分。

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文字导入《蒹葭》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思考。

2. 文本解读(35分钟)(1)整体理解•让学生快速通读《蒹葭》,理解整篇诗歌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分层解读•按照诗歌的结构,将《蒹葭》分为前两节和后两节分别解读。

–前两节描写了农村的美丽田园景色;–后两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苦难生活的痛苦。

(3)学习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解释诗歌中隐含的情感。

3. 课堂拓展(15分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就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苦难展开一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分析。

•随堂练习:请学生通过填空等方式检查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导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方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思考,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3. 提问引导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12课《蒹葭》说课稿

第12课《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

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

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

2024年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

2024年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

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蒹葭10分钟试讲稿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教材简介及分析:《蒹葭》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九处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寻觅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作品赋予人的美感却极丰富。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执著的追求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新鲜的情感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分析: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示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⑴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 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⑶ 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分析伊人形象,体味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体味伊人的魅力所在。

教学方法:⑴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

⑵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⑶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量,合作探索,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欢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板书课题)(同时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第六节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第二部分:与藤野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深入探究 2.“白露未晞”一句有什么作用?

《蒹葭》教案(优秀3篇)

《蒹葭》教案(优秀3篇)

《蒹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蒹葭》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此提出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蒹葭说课稿1

蒹葭说课稿1

蒹葭说课稿1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主要围绕课外阅读的主题展开。

在当今文化环境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呈下降趋势,如何唤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爱上阅读,成为我们授课的核心目标。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如何切实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表达,如何教育学生感性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内容自我介绍在课程开始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我,我会首先进行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中,我会介绍我自己、我的爱好、我的工作经历等一系列信息。

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我之后,也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密关联。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引导孩子们对阅读兴趣的认识。

比如说,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它的高度是多少,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得到呢?如果我们没有看到珠穆朗玛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珠穆朗玛峰呢?这时,我会分组给学生发一些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对这些图片进行讨论。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们自主发言,分享一下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

这样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主题。

正文内容在正式的讲解中,我会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一个经典的故事——《小红帽》。

通过讲解这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小红帽为什么会和大野狼产生矛盾?为什么小红帽最终能够成功从大野狼手中逃脱?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小红帽相关的图片,让他们进行自由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向孩子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评定,根据学生创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布置作业。

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总结环节,我会强调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醒孩子们,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第1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蒹葭》说课稿 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

《蒹葭》说课稿 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

《蒹葭》说课稿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这首诗是爱情诗,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诗,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确立如下:1)记住《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准确朗读诗歌,并能结合课文注脚说出诗歌意思。

3)能记住《蒹葭》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教材的处理:根据课标及考点要求,对于诗歌,主要是朗读背诵,做到能记住、能默写。

鉴于此,教学中重点放在读记写的训练,而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点拨一下就过了。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朗读《蒹葭》,结合课文注脚扫除字词朗读障碍。

2.创设情境,导入学习:如果说《关雎》的美恰似春江花月,温柔浪漫。

那么《蒹葭》的美又如什么呢?让我们走入《蒹葭》,感悟《蒹葭》之美。

( 边看《蒹葭》边听邓丽娟《在水一方》,导入课文学习。

九(下)24-2《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九(下)24-2《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蒹葭》这首诗的歌曲,和孩子们一起低声吟唱,优美的歌词,迷人的曲调,将孩子们带入浪漫而美好的情景之中。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唱它好不好?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圈画,解决生字词。

2、学生自读,相互指正。

3、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老师纠正补充。

4、带上感情齐读,老师点拨。

5、谁能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一名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三、细读诗歌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白露为霜”)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凄美哀伤。

)3、大家能否看出文中所写是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的清晨)4、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四、再读诗歌把握形象1、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说课稿<蒹葭>一、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琼瑶词,邓丽君演唱)。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

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精选《蒹葭》教案3篇

精选《蒹葭》教案3篇

精选《蒹葭》教案3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 (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说教学目标
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此提出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的需要、教学参考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为: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有关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我将结合教学程序设计一起谈。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具体做法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及其MTV。

欣赏完毕,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变而成的。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实施目标
1、复习《诗经》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诗。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课下注释中的读音,把拼音移到诗歌正文中,为后面的正确朗读作好准备。


说教法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蒹葭》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
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

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

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

(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

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

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

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
阅读徐学鹏的《中国随想》,并回答问题。

中国随想
徐学鹏这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土地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边飞着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这是一片蓝蓝的大海
我们是一只只的小贝壳
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心里却装着一片海啸这是一张古老而又年轻的脸
我们是她开放着的微笑
或许也有几滴泪水
却淹没不了这微笑的美好
这是一个永远的形象
我们是她倾吐出的一缕缕阳光
尽管也有布满阴云的日子
但总会有一个早晨太阳将大地普照
啊──中国
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恋着的中国啊!
问题:
1.诗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语言上与《蒹葭》有哪些相似之处?
3.请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语调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学后记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