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f6043baa300a6c30c229fab.png)
苏轼的奇闻异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着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c433698e9951e79b8927d3.png)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一、苏东坡与红烧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8ca5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e.png)
苏轼有趣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界,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而他的生平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苏轼的“怪石”传说有一天,苏轼在游玩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
他觉得这块石头非常有趣,于是决定将它带回家中。
他小心翼翼地将石头包裹好,然后让仆人将其运回家。
回到家中,苏轼将石头摆放在书房里,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
他常常与这块“怪石”对话,仿佛它是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
有一天,苏轼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诗句刻在了石头上。
从此以后,这块石头成了苏轼的“灵感石”,他在写作时常常盯着它,如沐春风,思绪万千。
二、苏轼的名字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出生于北宋时期。
他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但最终成功考取进士,并且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然而,关于苏轼名字的故事却是颇为有趣的。
苏轼原名为苏东坡,坡字与他的性格和作品风格非常契合。
但是,当时朝廷却认为坡字有些不吉利,希望苏轼能够改名。
苏轼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和自己紧密相连了。
最终,他决定留下“苏”字,但将“东坡”去掉,改名为“轼”。
轼字意为车辕上的横木,意味着承担重任、引领大家。
这个名字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成为了苏轼后来的代表标志。
三、苏轼的“败鳞图”苏轼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据传,苏轼一次在画一尾鱼时,因为画得不满意,便将其撕毁。
但苏轼的朋友们却认为他的画很有特色,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于是,其中一个朋友建议苏轼将撕毁的画收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败鳞图”。
苏轼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合适,于是收集了他撕毁的多幅作品,改名为“败鳞图”,并将其珍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失败的作品,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轼的“败鳞图”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特色之一。
四、苏轼与黄州“蜜梨”苏轼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发现黄州盛产美味的梨子。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a9147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b.png)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1. “东篱乐府”故事:苏轼在南唐时期曾在东篱诗社活跃,出版了一本名为《东篱乐府》的歌谣集。
这本乐府集的唱段中,有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歌曲,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是以苏轼离别老家、远赴外地任官时的心情为主旨,描绘了对故乡的留恋,及对前途的憧憬和自嘲,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理和对人生的感悟。
2. “黄州寒食”故事:苏轼曾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地人民非常尊敬他,把他视为神仙。
当地传统习俗是在寒食节时前往山上祭祖,而苏轼却是带着家人去河边品茗赏景。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轼的独立态度和不拘一格的个性。
3. “竹枝词”故事:据传说,苏轼在婚礼上演唱了由他所作的《江城子》。
而当时的观众都非常欣赏,把这种新的文艺形式称作“竹枝词”。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精神。
苏东坡在杭州的传说
![苏东坡在杭州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c495e3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1.png)
苏东坡在杭州的传说
1.苏东坡在杭州做通判时,当地经常发生灾荒。
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他正在常州城(当时的杭州的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的江苏常州)外赈灾,为了不打扰城里的官民他便独自在城外运河上的船中过年,并写下了“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的名句。
2.苏东坡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时已经54岁了。
他一上任便回到了美丽的西湖旁,然而他惊讶地发现西湖“萎缩”了,湖水的面积似乎变小了。
苏就向当地的百姓打听缘由后得知,西湖水浅,加之杭州气候温暖,沿湖的地方易海生水草,水草茂密导致草根堆积淤泥,水草与淤泥搅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面积的“葑”。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f248647ee06eff9aff80757.png)
苏轼的故事苏轼的故事(一):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苏家诗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东坡寓言故事十则
![苏东坡寓言故事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1ed5d246aaea998fcc220e68.png)
苏东坡寓言故事十则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了呢,下面是苏东坡寓言故事十则,伙伴们都来长知识吧!聚宴争菜苏东坡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行完令可以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去。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享用,那六个举人只能干瞪眼。
点评:这个民间故事被附会到多个名人身上,其他还有徐渭、郑板桥等,为了强调他们年轻时聪明伶俐。
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
王笔说:“我先来。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
苏轼的有趣故事
![苏轼的有趣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1c955f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5.png)
苏轼的有趣故事
素有“苏东坡”尊号的苏轼,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所以也有大量的传说和故事围绕着他的身边,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由于他极其擅长文学和诗歌,有时连他的同伴也会把他比作圣人,尊称他“诗仙”。
当他曾经把一首诗歌写在诗人唐伯虎手上时,他从
没想到会有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故事发生:一位学者想要重复他的手艺,他在诗人的手上写着他自己的诗歌。
苏轼为了证明他比那位学者更有学问,就开始穿梭于两个地方:一回到他熟悉的唐伯虎家,另一处就去了陌生的学者家。
但是,他发现学者的孩子们都已经做完了他的作业。
于是,苏轼便想出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说:“你们给我准备
材料,我要试着做一张纸,上面写满了我写的字,你们只需要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学会我的字了。
”
孩子们很高兴,就用纸板和水做了一张纸,苏轼就在上面练习着他的字,最后非常完美地做出了一张纸。
孩子们看了之后又惊又喜,立刻学会了他的字,他们的学习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父母也很开心,他们给苏轼非常多的赞美和礼物。
苏轼也感谢孩子们的努力,尽管他有了自己的胜利,但他更重视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
虽然苏轼现在不在了,但他留下的诗文及其有趣故事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总是带着一股活泼诙谐、温婉婉婷的气质,以
及一个人思考的深度,让大家感受到了他的真挚与可亲,也让我们心灵深处的苦涩变得更加醇厚。
苏轼的故事及其文学作品,将永载史册,留存世世代代,让历史与爱国精神激励着千百代人,把握当下,追求生命的高峰,志存宏伟目标。
高考人物素材苏轼
![高考人物素材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8b998b6931b765ce0508149d.png)
高考人物素材苏轼一、故事传说、事实论据:1、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
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适合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2、佛与狗屎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
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
”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
”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
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
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
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适合话题】⑴境界;⑵聪明反被聪明误。
3、东坡续诗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
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适合话题】⑴切勿自以为是;⑵实践出真知;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⑸做人不要狭隘。
3、《洗儿戏作》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
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
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
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
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
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d2ad2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c.png)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这也是一个关乎英雄精神的故事。
传说,苏轼曾有一位好友叫做林子祥,他们曾在外三年,考虑到
家里的客情,最后决定都返回家乡。
在回程中,苏轼碰到了一个叫庞
士元的杯非手游戏者,他问苏轼:“两位先生,你们今天去哪里?”
苏轼想一想,有些生疏,他用拙腔回答说:“我们这两个苦命的人,
一路拼命的赶路,是要回家的!”庞士元笑了,他不仅将自己的话拿
出来,还特别给苏轼两个朋友每人一块钱,这样苏轼和林子祥就可以
买饭吃了。
庞士元问苏轼他们是家乡有名的人物,苏轼说:“我们这里只是
小乡下闹着玩耍的芸芸众生,本来看不上哪一家,却引起了您的关注!”庞士元大笑,说:“我若是知道你们是苏轼诸生,必定把满城
皆知!”
苏轼和林子祥走后,庞士元在村子里传说了他们的来历,兴奋地
招待他们及其家人,到了重阳的时候还给苏轼家里的客人准备了大餐,虽然苏轼和林子祥没能回到家中,但也因为“苏轼兄弟”而遇见到一
位真正的朋友。
苏轼和林子祥的见面,实际上是一次真情的交友,一个为利而友
的道德提倡,在苏轼眼中,每个人都是一家人,相交之路,无论富贵
贫穷,都要以诚信作为前提。
苏轼曾经说过:“友邦三年之久,可以
交心,可以言传。
”。
苏轼的故事(共10篇)
![苏轼的故事(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c5a45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3.png)
苏轼的故事(共10篇)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1、年少轻狂的苏轼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撰文“欺”判官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
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
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打油烹调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赴宴吟诗“吞六国”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https://img.taocdn.com/s3/m/0695a8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0.png)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苏轼,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在诗词方面才华横溢,更以其豁达的性格和幽默的智慧为人所称道。
当他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时,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依然乐观向上,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一桩桩有趣的异闻。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与当地百姓交往,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有一次,一位老婆婆家中的房子被大风吹塌了,苏轼便亲自带人去修复,这使得老婆婆十分感激。
后来,苏轼因政敌的攻击被再次贬谪,老婆婆的儿子冒险将苏轼留下的诗稿收集起来,保存至今。
除了与百姓的交往,苏轼在黄州时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在江边饮酒,醉后写下了一首“ 临江仙》,描述了自己在黄州的闲适生活。
第二天早上,城中便传言苏轼已经驾一叶扁舟离去,此事甚至传到了京师,引起了轰动。
实际上,苏轼并没有离开黄州,只是当地百姓对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感钦佩,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此外,苏轼在黄州时还发生过一个著名的“东坡肉”的故事。
当时,苏轼写了一首“ 猪肉颂》,描述了慢火少水烹制猪肉的方法。
这首诗被认为是东坡肉的烹调法的起源。
苏轼在黄州时,猪肉是当地的主要食材之一,他通过自己的烹调方法,将猪肉烹制得美味可口,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除了与百姓和朋友的交往外,苏轼在黄州时还有一段与徐大受太守的趣事。
徐大受是黄州的太守,他与苏轼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一次,徐大受邀请苏轼到家中小聚。
在餐桌上,徐大受端出一道菜肴,并让苏轼猜这是什么做的。
苏轼尝了一口后,认为这是鹿肉做的,但徐大受却告诉他这是兔子肉。
原来,这是徐大受为了考验苏轼是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聪明而设的谜题。
苏轼听后大笑,表示徐大受真是妙计百出。
这些异闻趣事展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即使在被贬谪的困境中,他仍然能够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的情谊,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些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横溢的一面。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的异闻趣事不仅仅是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他豁达的性格、幽默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8288b5f69eae009581bec39.png)
苏轼的故事(一):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
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爱国名言大全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
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
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
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
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苏家诗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苏轼在宜兴的民间传说
![苏轼在宜兴的民间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1a74bb9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5.png)
苏轼在宜兴的民间传说展开全文1、焚契还宅宋建中靖国元年,东坡遇赦从海南岛北归,上表告老,意欲卜居终老阳羡。
当时,朝中掌握权柄的蔡京禁锢,元祐(指宋哲宗亲政之前的1085~1093年)诸臣、士大夫畏惧受牵累而不敢与东坡交游。
闸口永定里邵民瞻毫不畏惧,从学东坡,相随东坡遍访宜兴山水,扶东坡杖策过长桥,东坡也十分喜爱邵民瞻。
苏东坡一家人口多,有30余人。
虽然在滆湖塘头和蜀山脚下有两处房子,但即使分开居住也非常拥挤。
东坡一直想买一处大一点的房子,能一家住得下。
邵民瞻终于为东坡买得一处房子,东坡也满意,花钱五百缗。
苏东坡是个清官,贬谪在海南时薪俸又少,每年还靠弟弟苏辙分俸支持,才能过日子。
囊中仅五百缗,刚够付房款。
总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马上要住进去,苏东坡很高兴。
有一天,邵民瞻陪东坡在月下散步,偶至一小村,听到一妇人哭得十分伤心。
东坡倚杖听了一会,觉得十分惊疑,于是决定推门进去问个究竟。
东坡与邵民瞻进门之后,这老妇仍痛哭不止。
东坡就问:“你为什么这样伤心痛哭,能否说来听听?”老妇饮泣说:“我家有一所房子,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了,一代一代谁也不敢动卖祖宅,以至传到我的手上。
我的儿子不争气,将祖宅卖给别人。
我今天迁到这里来住,离开百年祖宅,怎不伤心呢?”听了这番话,东坡学士也感到悲切。
就问:“你家的祖宅卖给谁了?”老妇人答道:“卖给了苏学士。
”苏东坡说:“你家的宅子卖给了我!你不要悲伤,我今天就将房子还给你!”于是苏轼叫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的面烧掉了,并对老妇的儿子说:“不要你还五百缗房钱了。
明天迎你老母回到故宅去,好好服侍你娘过日子吧!”苏东坡无钱买房子了,托友人帮助,到常州顾塘桥借得孙氏一居所,暂时住下来。
不想在当年七月,苏东坡竟卒于常州借居之所。
2、捐带造桥。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来到宜兴,住在罨画溪头湖的单锡家。
有一天,单锡陪苏轼游善卷洞。
苏东坡盛赞大自然神工鬼斧之妙,发思古之幽情,爬上国山之颠,观览国山碑,又感慨万千,连作两词《踏莎行·荆溪写景》和《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
历史杰出人物故事
![历史杰出人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6416f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ff.png)
历史杰出人物故事
《苏轼与佛印》
北宋时,有位文学家叫苏轼,他和佛印禅师很有交情。
有一天,苏轼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很清安,很有境界,就索性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后很得意,就派人把这首诗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准备让佛印禅师大大称赞他一番。
结果佛印禅师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送了回来。
他看到后当场就很生气,马上坐着船去找佛印禅师辩论,到了寺院门口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
苏轼看后很惭愧,同时觉得自己的修行真的还不够,就乖乖地回去了。
所以真正地功夫要在境界上练,要能历事练心。
苏轼自称:“八风吹不动”,结果一屁就把他气得过江来了。
当我们受到别人的诽谤或称赞时,不应该心里波涛汹涌,应该时刻谨记圣人的教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民间故事】苏东坡挖宝
![【民间故事】苏东坡挖宝](https://img.taocdn.com/s3/m/87f63f3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2.png)
【民间故事】苏东坡挖宝苏东坡挖宝是一则民间传说,讲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在黄州潜山挖到一口宝藏的故事。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佳话。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传说的具体内容吧。
据传说,在宋代,有一位文学才子苏东坡,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在政治事业上颇受重用,但由于其直率的性格,常常引起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谪至黄州,这一次贬谪成为了苏东坡一生的遗憾。
在黄州的潜山,苏东坡开始了“挖宝”的传奇经历。
据说潜山地势险峻,苏东坡在这里徒步行走,欣赏山川风光的也寻找着传说中的宝藏。
而他所寻找的宝藏并非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种灵气以及隐匿其中的真理与智慧。
苏东坡深信宝藏的存在,并默默地研究山中的地理环境,寻找着蛛丝马迹。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发现了一片荒芜的山谷,他觉得这里正是宝藏所在之处。
当夜幕降临,苏东坡独自前往山谷,在一个昏暗的石洞里,他竟然发现了一口巨大的宝匣,宝匣中熠熠生辉的宝石闪耀着七彩光芒。
苏东坡欣喜若狂,他深信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宝藏,这种宝藏不仅象征着金银财宝,更蕴含着灵性与智慧。
传说中的苏东坡并没有将这口宝匣带回去,而是留在了山谷之中,他深知这种宝藏无法被外力所窃取,而应该留在山川之间,与自然共存。
据说,在这座山谷里,苏东坡留下了许多诗篇、书法作品,他笔下的墨宝成为了山谷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个故事传颂至今,许多人都称颂苏东坡的智慧与胸怀,他并不追求功利与名利,而是追寻着真理与智慧。
在这个传说中,苏东坡所寻找的宝藏并非是世俗的金银财宝,而是一种内心的宝藏,一种超越物质的珍贵财富。
他在山谷留下的诗篇与书法作品成为了后人们的慰藉,也成为了后人们思考人生意义的源泉。
这个传说也让人们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像苏东坡一样,去追寻内心真正的宝藏呢?或许这种宝藏并不在遥远的山川之间,而是在我们内心深处,需要用一颗清澈的心去感知。
除了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我们更应该追求心灵上的满足,去发现生活中那些纯粹而珍贵的宝藏。
苏东坡一屁过江的故事
![苏东坡一屁过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5c9750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0.png)
苏东坡一屁过江的故事
“苏东坡一屁过江”这个故事自古以来便流传开来,意义重大。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朝末年名士,文学家,著名的诗人,退休官员,他离开官场,来到安徽,在泗阳县任教,没想到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也就是传说中的“苏东坡一屁过江”。
话说当时,苏东坡带着两个学生在江边散步,他们被一湖水阻挡,苏东坡把衣衫脱下拿来当桥,鼓励学生穿行过江,学生害怕,‘你怎么过?’苏东坡这时说,‘苏东坡一屁过江’,说完转身硬把大屁放了出来,结果果然飞跃过江,并安然无恙的站到了对岸,学生们为之吃惊,一下子就穿过了江,缓缓地归来,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苏东坡一屁过江”不仅仅是关于苏东坡大胆使用自己身材来逾越湖水的一个事件,其实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那就是“靠自己就能达到目标”,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坚定的信念,一份自信,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目的。
苏东坡的行为,展示了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他所表现出的这种自信,也正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
“苏东坡一屁过江”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东坡一生的风范:他是个勇于创新,有着坚定信念的人。
他穷极志坚,不负众望,以创新为导向,敢作敢当,遍经艰辛,自然而然地赢得了众多后代的崇敬,成为了中国文坛伟大的先驱。
从“苏东坡一屁过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道理,他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
获得成功,体现了“只要有恒,万物皆有可为”的雄辩,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勇敢在困难之前。
苏轼取水的故事
![苏轼取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268a81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f.png)
苏轼取水的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令人钦佩的事迹。
其中,苏轼取水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据传说,苏轼曾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前往岳阳楼附近的洞庭湖边取水。
当他到达湖边时,突然发现一位老妇人在池塘中拾捡生蚝,苏轼想帮助老妇人,于是便主动帮她打开了生蚝壳。
然而,这时一只蝴蝶从苏轼身旁飞过,苏轼的手便不小心碰到了蝴蝶的翅膀。
苏轼看到蝴蝶受伤了,十分内疚,于是他决定把蝴蝶带回家中仔细护理。
回家后,苏轼用了三天的时间给蝴蝶治疗,最终蝴蝶恢复了他的活力,并重新飞向了天空。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它却深刻地表现了苏轼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苏轼所表现出的品质,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
我们需要像苏轼一样,关注和尊重自然生命,培养爱心和同情心,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 1 -。
苏轼牧羊的故事
![苏轼牧羊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a1ac0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e.png)
苏轼牧羊的故事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除了文学才华外,苏轼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牧羊故事。
据传,苏轼曾在黄州任职时,有一次到山上放羊。
当时正值春天,山花烂漫,草地上翠绿的嫩芽吸引了他,他便开始了他的诗行。
在这个时候,一位老农走过来告诉他,这片草地是官地,不允许放羊。
苏轼听后并未生气,反而对老农说,“我是官员,但我知道这片草地是你们的生计,我会帮你们说情,让你们可以继续放羊。
”老农听后非常感动,连声道谢。
后来,苏轼果然帮助了这些老农,让他们可以继续在这片草地上放羊。
这件事情传扬开来,老百姓们纷纷称赞苏轼是一个有良知、有胸怀的官员。
苏轼牧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不仅仅要有才华,更要有良知和胸怀。
他们应该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老百姓谋福祉。
这也正是苏轼的风范所在。
苏轼的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苏轼一样,心怀善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苏轼牧羊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怀着善意,行善事,让美好的品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那你知道苏轼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苏轼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1】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同进京赶考。
因为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他们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
守卫的士兵拒绝让苏东坡进入考场,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这时,主考官走了过来,叫住了他们,说:“我出个对联,你们如果答上了,就可以进考场,否则就请回吧。
”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
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想了一下,立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
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主考官一听,连称对得好,就放苏东坡他们进去考试了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2】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
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
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
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
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
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
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
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
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
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
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縠行的地方。
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
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
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
经王弗这一提醒,苏东坡扔下家什,再也不提去挖宝的事。
谁知这件事传到一个道士的耳中,他找到苏东坡,对他说:“我有一个祖传的秘术———点金术,准备传授给你。
”
苏东坡说:“你知道我不贪财,为什么还要向我传授点金术呢?”
道士道:“贫道的点金术就是要传给像你这样不取非分之财的人。
古人说,欲取者不与。
如果把点金术传给贪财之辈,他们欲壑难填,
有再多的金子也满足不了他们的。
”
东坡又问:“既然这样,那你把点金术传给我又有什么用呢?”
道士说:“我把点金术传给忠厚无欲的人,可让此术传之后人,不致失传。
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可用此术济穷救困,保其一生清白。
”
东坡听了道士的话,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说:“照你这样说来,有困难时就可以去取非分之财了?倘真的如此,又怎能保其一生的清白呢?”道士无言以对。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3】大宋神宗年间,时逢大考,大学士苏东坡被朝廷指定为大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
东坡学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在当朝号称三苏,诗、词、文章名冠全国,其中苏东坡更为出类拔萃。
这次担任主考官,东坡学士心想一定要尽心尽力,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不负圣恩。
两榜过后,苏恒、李俊山、常玉林由于文章出众,被东坡学士分别取为一二三名进士,东坡学士将名单和文章一同交与神宗皇帝。
神宗看过以后,心里十分高兴,三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在神宗看来,简直是分不出高低来。
在这关键时刻,朝廷上下突然谣言四起,说什么苏恒乃是苏东坡远房子侄,论文章不在李、常二人之上,只是因为是苏家之后,苏东坡笔下有私,才被选为第一名。
谣言很快就传到了神宗皇帝的耳朵里。
宋神宗本来就生性多疑,听到这种谣言后,他心想:三篇文章在我看来,不分上下,也不知苏学士是怎样给他们分出名次来的。
后来他定
心一想:这也不难,待来日点状元之时,我再考他们一下,不就清楚了吗 不过,我还是先把苏学士喊来问一下情况再说吧。
于是神宗传旨,宣苏东坡后殿见驾。
苏东坡奉旨来到后殿,行罢君臣大礼,问道:“不知圣上宣臣有何事 ”神宗答道:“苏爱卿,朕看罢三名进士的文章后,深感欣慰,我大宋朝出了三位如此有才华的栋梁之才,真是国之大幸也。
但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