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4—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A)-教师版
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求解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求解知识点总结数列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数学分析的基础,也是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掌握数列极限的求解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求解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数列极限的概念及性质数列极限指的是当数列中的项数趋于无穷大时,数列中的项的极限值。
数列极限的概念基于数列的收敛性,即当数列趋于某个确定的值时,其极限存在。
1.1 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an}的极限为a,记作lim(n→∞) an = a,当且仅当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当n>N时,对应的数列项an 与极限a之间的差值小于ε,即|an - a| < ε。
1.2 数列极限的性质(1)唯一性:如果数列的极限存在,则极限值唯一。
(2)有界性:如果数列的极限存在,则数列必定有界。
(3)保序性:如果数列{an}的极限为a,且数列{bn}的极限为b,则当n足够大时,对于数列中的任意项an与bn,都有an ≤ bn。
二、常见数列极限求解方法2.1 基本数列的极限(1)常数数列的极限:对于常数数列{an} = a,其中a为常数,则该常数数列的极限为a,即lim(n→∞)a = a。
(2)等差数列的极限: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 - 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则当公差d≠0时,该等差数列的极限为±∞(取决于公差d的正负性),若公差d=0,则该等差数列的极限为a1。
2.2 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1)加减法则:如果数列{an}的极限为a,数列{bn}的极限为b,则数列{an ± bn}的极限为a ± b。
(2)乘法法则:如果数列{an}的极限为a,数列{bn}的极限为b,则数列{an × bn}的极限为a × b。
(3)除法法则:如果数列{an}的极限为a,数列{bn}的极限为b且b≠0,则数列{an ÷ bn}的极限为a ÷ b。
高中总复习第一轮数学 (新人教A)第十四章极限(理)14.1 数学归纳法
第十四章 极限(理)网络体系总览考点目标定位1.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应用.2.数列的极限.3.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复习方略指南极限的概念和方法是近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在现代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并在现代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中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数学归纳法,二是极限.学习极限时要注意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联系和区别,函数的极限与函数连续性的渐进性.14.1 数学归纳法巩固·夯实基础一、自主梳理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由归纳法得到的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常采用下面的证明方法:(1)先证明当n=n 0(n 0是使命题成立的最小自然数)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 ∈N *,k ≥n 0)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证明这个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证恒等式;(2)整除性的证明;(3)探求平面几何中的问题;(4)探求数列的通项;(5)不等式的证明.二、点击双基1.设f(n)=11+n +21+n +31+n +…+n 21(n ∈N *),那么f(n+1)-f(n)等于( ) A.121+n B.221+n C.121+n +221+n D.121+n -221+n 解析:f(n+1)-f(n)=21+n +31+n +…+n21+121+n +221+n -(11+n +21+n +…+n 21)=121+n +221+n -11+n =121+n -221+n . 答案:D2.若把正整数按下图所示的规律排序,则从2002到2004的箭头方向依次为( )解析:2 002=4×500+2,而a n =4n 是每一个下边不封闭的正方形左、上顶点的数.答案:D3.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若n=k(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B.当n=6时该命题成立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D.当n=4时该命题成立解析:若原命题正确,则其逆否命题正确,所以若n=k(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若n=k+1时命题不成立,则n=k时命题也不成立.答案:C4.根据下列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的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个图形中有____________个点.解析:观察图形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发现第一个图形只有一个中心点;第二个图形中除中心点外还有两边,每边一个点;第三个图形中除中心点外还有三个边,每边两个点;…;依次类推,第n 个图形中除中心点外还有n条边,每边n-1个点,故第n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n(n-1)+1.答案:n2-n+1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4n+2+52n+1(n∈N)能被14整除时,当n=k+1时,对于34(k+1)+2+52(k+1)+1应变形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34(k+1)+2+52(k+1)+1=34(34k+2+52k+1)-56·52k+1.答案:34(34k+2+52k+1)-56·52k+1诱思·实例点拨【例1】比较2n与n2的大小(n∈N*).剖析:比较两数(或式)大小的常用方法本题不适用,故考虑用归纳法推测大小关系,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当n=1时,21>12,当n=2时,22=22,当n=3时,23<32,当n=4时,24=42,当n=5时,25>52,猜想:当n≥5时,2n>n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5时,25>52成立.(2)假设n=k(k∈N*,k≥5)时,2k>k2,那么2k+1=2·2k=2k+2k>k2+(1+1)k>k2+C0k+C1k+C k-1k=k2+2k+1=(k+1)2.∴当n=k+1时,2n>n2.由(1)(2)可知,对n≥5的一切自然数2n>n2都成立.综上,得当n=1或n≥5时,2n>n2;当n=2、4时,2n=n2;当n=3时,2n<n2.讲评:用数学归纳法证不等式时,要恰当地凑出目标和凑出归纳假设,凑目标时可适当放缩. 链接·拓展当n≥5时,要证2n>n2,也可直接用二项式定理证:2n=(1+1)n=C0n+C1n+C2n+…+C n-2n+C n-1n+C n n>1+n+2)1(-nn+2)1(-nn=1+n+n2-n>n2.【例2】数列{a n }满足a 1=1且a n+1=(1+n n +21)a n +n21(n ≥1).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2(n ≥2);(2)已知不等式ln(1+x)<x 对x>0成立,证明a n <e 2(n ≥1),其中无理数e=2.718 28….剖析:本题第二问中a n 不能求出,直接比较a n 与e 2的大小不行,且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故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①当n=2时,a 2=2≥2,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k ≥2)时不等式成立,即a k ≥2(k ≥2),那么a k +1=[1+)1(1+k k ]a k +k 21≥2, 这就是说,当n=k+1时不等式成立.根据①②可知a n ≥2对所有n ≥2成立.(2)由递推公式及(1)的结论有 a n+1=(1+n n +21)a n +n 21≤(1+n n +21+n21)a n (n ≥1).两边取对数并利用已知不等式得 lna n+1≤ln(1+n n +21+n 21)+lna n ≤lna n +n n +21+n 21. 故lna n+1-lna n ≤)1(1+n n +n 21(n ≥1). 上式从1到n-1求和可得lna n -lna 1≤211⨯+321⨯+…+n n )1(1-+21+221+…+121-n =1-21+(21-31)+…+11-n -n 1+21·211211--n =1-n 1+1-n 21<2, 即lna n <2,故a n <e 2(n ≥1).讲评: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要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进行.特别是由n=k 成立推证n=k+1成立时,过程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例3】 (经典回放)设a 0为常数,且a n =3n-1-2a n-1(n ∈N *).证明n ≥1时,a n =51[3n +(-1)n-1·2n ]+(-1)n ·2n ·a 0.剖析:给出了递推公式,证通项公式,可用数学归纳法证.证明:(1)当n=1时,51(3+2)-2a 0=1-2a 0, 而a 1=30-2a 0=1-2a 0.∴当n=1时,通项公式正确.(2)假设n=k(k ∈N *)时正确,即a k =51[3k +(-1)k-1·2k ]+(-1)k ·2k ·a 0, 那么a k +1=3k -2a k =3k -52×3k +52(-1)k ·2k +(-1)k+1·2k+1a 0=53·3k +51(-1)k ·2k+1+(-1)k +1·2k+1·a 0 =51[3k+1+(-1)k ·2k+1]+(-1)k +1·2k+1·a 0. ∴当n=k+1时,通项公式正确.由(1)(2)可知,对n ∈N *,a n =51[3n +(-1)n-1·2n ]+(-1)n ·2n ·a 0. 讲评:由n=k 正确⇒n=k+1时也正确是证明的关键.注意拼凑系数及结构变形的方法应用. 链接·拓展本题也可用构造数列的方法求a n .解:∵a 0为常数,∴a 1=3-2a 0.由a n =3n-1-2a n-1,得n n a 33=-1132--n n a +1, 即n n a 3=-32·113--n n a +31. ∴n n a 3-51=-32(113--n n a -51). ∴{n n a 3-51}是公比为-32,首项为3230a --51的等比数列. ∴n n a 3-51=(54-32a 0)·(-32)n-1. ∴a n =(54-32a 0)·(-2)n-1×3+51×3n =51[3n +(-1)n-1·2n ]+(-1)n ·2n ·a 0. 注:本题关键是转化成a n+1=ca n +d 型.。
数列的极限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列的极限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列的极限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数列的极限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定义和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的集合。
数列可以用公式表示,常用的表示方式为{an}或{an}∞n=1。
2. 数列的极限定义:对于数列{an},如果存在一个实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都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有|an - a| < ε,那么称数列{an}的极限为a。
3. 数列的收敛和发散:如果数列{an}存在极限,称该数列收敛;否则,称该数列发散。
二、极限的性质1. 极限唯一性:如果数列{an}收敛,那么它的极限是唯一的。
2. 有界性:对于收敛数列{an},存在一个正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n,有|an| ≤ M。
3. 夹逼定理:如果{an} ≤ {bn} ≤ {cn},并且lim an = lim cn = a,那么lim bn = a。
4. 四则运算法则:若数列{an}和{bn}收敛,并且lim an = a,lim bn = b,则有以下运算结果:- lim(an ± bn) = a ± b- lim(an · bn) = a · b- lim(an / bn) = a / b (b ≠ 0)三、重要的数列极限1. 常数数列:对于常数c,数列{an} = c(n为正整数)的极限为c。
2. 等差数列: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 - 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极限为lim an = a1。
3. 等比数列:对于等比数列{an} = a1 · q^(n - 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当|q| < 1时,极限为lim an = 0;当|q| > 1时,极限不存在。
4. 幂函数数列:对于幂函数数列{an} = n^p,其中p为实数,当p >0时,极限为正无穷大;当p < 0时,极限为0。
【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指导:数列的极限和数学归纳法
【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指导:数列的极限和数学归纳法一. 教学内容:数列的应用问题、数列的极限和归纳法二. 教学要求:1. 了解数列的一般应用问题,理解“复制”的概念及相关的应用问题,能建立较典型问题的数学模型。
2. 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的极限。
3.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三. 串讲1. 零存整取和按揭贷款问题(见例题选讲)2. 数列极限的概念3. 常用的极限4.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5. 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各项和{an}为等比数列,q<1则称{an}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6. 求数列极限的常用①求分子、分母都含有关于n的代数式或指数式的数列的极限,可将分子分母同除以分母的最高次幂(即无穷小量分出法),再求极限。
②利用有理化因子变形;③求和式极限时,一般先求和,再求极限;⑤求含有参数的式子的极限时,注意对参数的值进行分类讨论,分别确定极限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值。
7.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方法。
(1)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分三步)①验证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f(n0)正确。
(是递推基础);②假设n=k(k∈N,k≥n0)时命题f(k)正确,证明n=k+1时命题f(k+1)也正确。
(是递推的依据);③由①、②可知对任意n≥n0命题f(n)都正确。
(结论)。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f(n)时,难点在第二步。
即假设n=k,f(k)成立,推出n=k+1时f(k+1)也成立,在推导中必须用到“归纳假设”,而此步骤证明的是“结构相同”。
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成立。
则n=k+1时(与k时的结构相同)∴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解:由递推公式算出前几项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典型例题】例1. 零存整取和按揭贷款问题(1)利息计算:①单利:每期都按初始本金计算利息,当期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
例如:某人存入银行1万元现金,年利率5%,三年后一次性取出,本利和为多少?结论:按单利计算,每期的本利和组成等差数列,按复利计算,每期的本利和组成等比数列。
02高三二轮复习-数学归纳法、极限-教师版
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1、知识点分布: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为:(1)验证当n 取第一个值0n 时命题成立,这是推理的基础;(2)假设当n=k ),(0*n k N k ≥∈时命题成立.在此假设下,证明当1+=k n 时命题也成立是推理的依据; (3)结论.2.探索性问题在数学归纳法中的应用(思维方式): 观察⇒归纳⇒猜想⇒推理⇒论证.3.注意:(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首先要验证0n n =时成立,注意0n 不一定为1; (2)在第二步中,关键是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归纳假设,尤其要弄清由k 到k+1时命题的变化2、考纲考点分析:理解水平:数列、项、通项、有穷、无穷、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探究水平:通项、前N 项和公式,简单递推数列问题,数列四则运算,无穷等比数列求和,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猜想、推理能力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n n ,5n N n ∈≥,则第一步应验证n = . 【参考答案】n =5(注:跟学生说明0n 不一定都是1或2,要看题目)2、设)(x f 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x f 满足:“当2()f k k ≥成立时,总可推出(1)f k +≥2)1(+k 成立”. 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1)1(<f 成立,则100)10(<f 成立;B .若4)2(<f 成立,则1)1(<f 成立;C .若(3)9f ≥成立,则当1k ≥时,均有2()f k k ≥成立;D .若(4)25f ≥成立,则当4k ≥时,均有2()f k k ≥成立. 【参考答案】B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若n 是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n n <-++++12131211 ,从k 到+1k ,不等式左边添加的项的项数为 .【参考答案】当k n =时,左边为1214131211-+++++k . 当1+=k n 时,左边为1212211212112141312111-+++++++-++++++k k k k k .左边需要添的项为121221121211-+++++++k k kk ,项数为k k k 212121=+--+. 4、等式22222574123 (2)n n n -+++++=( ).A. n 为任何正整数时都成立B. 仅n =1,2,3时成立C. n =4时成立,n =5时不成立D. n =4时不成立,其他成立. 答案:B5、已知某个命题与正整数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以推得1+=k n 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5=n 时该命题不成立,则( ) A 4=n 时该命题成立 B 6=n 时该命题不成立C 4=n 时该命题不成立D 6=n 时该命题成立答案:C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 >n 2(n ∈N,n ≥5),则第一步应验证n= ; 答案:57、(2015宝山一模理18文1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3+5+…+(2n -1)=2n (n ∈*N )的过程中,第二步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则当n =k +1时应得到( )A 、1+3+5+…+(2k +1)=2kB 、1+3+5+…+(2k +1)=2(1)k + C 、1+3+5+…+(2k +1)=2(2)k + D 、1+3+5+…+(2k +1)=2(3)k + 【答案】B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111...(1)1n n a a a a a a++-++++=≠-,在验证1n =时,左端计算所得项为 . 答案:21a a ++9、若)(n f 为12+n 所表示的数字的各位数字之和,(n 为正整数),例如:因为1971142=+,17791=++,所以17)14(=f ,)()(1n f n f =,[])()(2n f f n f =, ,[])()(1n f f n f k k =+(k 为正整数),则)11(2010f =【参考答案】1110、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任意偶数*()n n N ∈,n n a b -能被a b +整除”时,其第二步论证应该是 . 答案:若*2,n k k N =∈,有22k k a b -能被a b +整除,则22n k =+时,有2222k k a b ++-能被a b +整除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2321n n n N n +++⋅⋅⋅+<∈>-时, ,第一步验证不等式_________成立;在证明过程的第二步从n=k 到n=k+1成立时,左边增加的项数是 .答案:1122+<,k 212、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1111......234212122n n n n n-+-++-=+++-++(*n N ∈)时,当n 从k 到1k +时等式左边增加的项为 ;等式右边增加的项为 . 答案:11111,212212122k k k k k --+++++++、13、凸n 边形内角和为f (k ),则凸k +1边形的内角和f (k +1)=f (k )+___________. 答案:180°14、观察下列式子:1+23212<,1+223121+<35,1+47413121222<++,…则可归纳出:___________. 答案:1+112)1(13121222++<++⋅⋅⋅++n n n15、观察以下等式:211=,22343++=,2345675++++=,……,将上述等式推广到一般情形:对n N *∈,有等式: . 【参考答案】2(1)(2)(32)(21)n n n n n ++++++-=-16、设*n N ∈,用()N n 表示n 的最大奇因数,如:()()33,105N N ==,设()()()()()123212n n n S N N N N N =++++-+,则数列{}()12n n S S n --≥的前n 项和的表达式为【参考答案】()()112112S N N =+=+=;()()()()2123411316S N N N N =+++=+++=;()()()312822S N N N =+++=;21324,16S S S S ∴-=-=,由归纳法可得:114n n n S S ---=,∴{}1n n S S --的前n 项和的表达式为:()()414441143n n-=-- 17、设f (n )=(1+)11()111)(1nn n 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 (n )≥3.在“假设n =k 时成立”后,f (k +1)与f (k )的关系是f (k +1)=f (k )·___________. 答案:(1+1)2211)(121+⋅+++k kk k18、若*111()1()2331f n n n =++++∈-N ,则对于*k ∈N ,(1)()f k f k +=+ 【分析】:分别代入n k =和1n k =+,规律看前面【解答】:令n k =,得111()12331f k k =++++-令1n k =+,得111111(1)1233133132f k k k k k +=+++++++-++111(1)()33132f k f k k k k ∴+-=++++ 答案:11133132k k k ++++ 19、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3+++…()()(21)121n n n ++=++(n N *∈)”时,从1n k n k ==+到时,等式左边需要增加的是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知识点总结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而数列的极限是数学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在学习数列时,需要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以提升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例题进行讲解。
1. 数列与数列极限的基本概念数列是由一列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an},其中n表示序号,an表示第n项。
对于数列来说,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数列的极限。
数列极限是指数列在无限项情况下逐渐接近的数值,可以用极限符号lim表示。
当数列的极限存在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极限值来求解相关问题。
2. 数列极限的性质数列极限具有以下性质:(1) 唯一性:数列的极限值唯一,即一个数列只有唯一一个极限值。
(2) 有界性:如果数列有极限,那么它一定是有界的,即数列的项在某一范围内。
(3) 保号性:如果数列的极限值大于0(或小于0),那么数列的部分项也大于0(或小于0),反之亦然。
(4) 夹逼性:如果数列的每一项都被两个趋于相同极限的数列夹逼,那么它们的极限也相同。
3.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数列的极限。
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我们可以通过常用的计算方法求解。
(1) 常数数列的极限等于该数列的常数项。
例如:数列 {an} = {2, 2, 2, ...} 的极限等于2。
(2) 等差数列的极限等于首项(a1)。
例如:数列 {an} = {1, 3, 5, ...} 的极限等于1。
(3) 等比数列的极限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存在时等于首项乘以公比( |r| < 1)。
例如:数列 {an} = {2, 1, 0.5, ...} 的极限等于0。
4. 数列极限的收敛与发散数列极限可以分为收敛和发散两种情况。
(1) 收敛:如果数列的极限存在,我们称数列是收敛的。
(2) 发散:如果数列的极限不存在,我们称数列是发散的。
例如:数列 {an} = {1, -1, 1, -1, ...} 是发散的,因为其极限不存在。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数列与函数的极限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数列与函数的极限数列与函数的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们涉及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的重要思想。
本文将对数列和函数的极限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数列的极限数列是由一系列实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数列的极限是指随着自变量无限接近某个值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
下面将分别介绍数列的极限的两个重要概念。
1.1 数列的收敛对于数列{an},如果存在实数a,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无论多么小),都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满足|an - a| < ε,那么称数列{an}收敛于a,记为lim(n→∞)an = a。
简单来说,数列的极限是指数列中的元素随着序号的增大无限接近一个固定的值。
1.2 数列的发散如果不存在实数a,使得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都存在一个正整数N,当n>N时,满足|an - a| < ε,那么称数列{an}发散。
换句话说,发散的数列没有随着序号的增大趋于一个确定的数。
二、函数的极限函数是一种关系:对于给定的自变量值,通过某种规则可以确定唯一的函数值。
函数的极限是指当自变量无线贴近某个值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
下面将介绍函数的极限的概念。
2.1 函数在无穷远处的极限对于定义在区间(a, +∞)上的函数f(x),如果存在实数L,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存在实数M,当x>M时,满足|f(x) - L| < ε,那么称函数f(x)在无穷远处的极限为L,记为lim(x→+∞)f(x) = L。
2.2 函数在有限点的极限对于定义在区间(a, b)上的函数f(x),如果存在实数L,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存在一个实数δ,当0 < |x - x0| < δ时,满足|f(x) - L| < ε,那么称函数f(x)在点x0处的极限为L,记为lim(x→x0)f(x) = L。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总结(苏教版)一、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域与值域-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单调性与周期性2. 基本初等函数-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三角函数及其性质- 反三角函数- 双曲函数3.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 无穷小与无穷大-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4.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常见函数的导数- 高阶导数- 微分的概念与应用5. 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问题- 曲线的切线与法线- 洛必达法则- 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曲线的凹凸性二、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2. 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恒等变换公式3. 解三角形-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2. 数列的极限- 数列极限的概念- 极限的四则运算3.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证明方法与步骤四、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1. 平面向量- 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向量的模、方向角与投影2. 直线与圆的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与一般式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3. 圆锥曲线- 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方程及其性质五、立体几何1. 空间直线与平面- 空间直线的方程- 平面的方程-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立体图形的性质- 棱柱、棱锥与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与表面积 - 球的体积与表面积六、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定义-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与概率密度函数3. 统计初步- 总体与样本- 统计量的概念与计算- 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以上是苏教版高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多个领域。
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极限
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特别适用于证明数列的极限。
通过归纳法可以逐步推理出数列中每一个项的性质,从而得到整个数列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数列的极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数列极限的定义。
对于一个数列 {an},如果存在一个数 L,使得当 n 足够大时,数列中的任意项与 L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即 |an - L| < ε,那么我们称 L 是数列 {an} 的极限,记作 lim(an) = L。
这意味着当 n 足够大时,数列中的项将无限接近于 L。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的极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基础步骤、归纳假设和归纳推理。
第一步是基础步骤。
我们需要证明数列中的某个特定项满足极限的定义。
通常我们选择数列的第一个项作为基础步骤。
假设我们要证明lim(an) = L,那么我们需要证明当 n = 1 时,an 与 L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
这通常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或者代入数值来得到。
第二步是归纳假设。
我们假设当 n = k 时,数列中的第 k 项与 L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即 |ak - L| < ε。
这个假设是我们证明剩下项与 L 的差的绝对值同样小的前提条件。
第三步是归纳推理。
我们需要证明当 n = k+1 时,数列中的第 k+1项与 L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
根据归纳假设,我们知道|ak - L| < ε。
现在,我们需要利用这个已知条件来推导出 |ak+1 - L| < ε。
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数学运算和极限的性质等来推导不等式。
具体的推导方法要根据数列的特点和题目给出的条件来确定。
综上所述,通过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逐步推理出数列中的每一个项与极限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
这种证明方法在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中。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总结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对象,它由一系列有序的数字组成。
数列极限是数列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描述了数列中随着项数增加而逐渐趋近于某个值的性质。
在数列的研究中,数学归纳法也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证明方法。
本文将对数列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数列极限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给定一个数列{an},当其中的项数n趋近于无穷大时,如果数列的项an也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A,则称数列{an}收敛于A,记作lim(an)=A。
如果数列{an}不存在极限,则称数列{an}发散。
2. 性质:a. 数列极限唯一性:数列的极限值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如果数列{an}的极限lim(an)存在,则其极限值A是唯一确定的。
b. 夹逼准则:如果数列{an}的每一项都满足a<=an<=b,且lim(a)=lim(b)=L,那么数列{an}的极限lim(an)=L。
c. 有限项数列的极限:一个有限项的数列必定收敛,并且其极限等于最后一项的值。
二、常用的数列极限类型1. 等差数列的极限:对于等差数列{an},它的公差为d,那么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数列{an}的极限为lim(an)=a1,即等差数列的极限等于首项的值。
2. 等比数列的极限:对于等比数列{an},它的公比为q,那么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为lim(an)=0;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不存在;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在-1和1之间取值;当q=1时,数列{an}的极限为1。
3. 斐波那契数列的极限: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以0和1开始,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的极限是黄金分割比:lim(an/an-1)=1.618...。
三、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它由归纳基和归纳步两部分组成,具体步骤如下:1. 归纳基:首先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命题成立。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数列与数列极限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数列与数列极限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数列与数列极限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数列与数列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高考数学考试中也是常见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与数列极限的步骤及其应用。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将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方法。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归纳思想的证明方法,常用于证明一般性陈述在自然数集上成立。
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命题通常分为三个步骤:1. 证明基本情况:首先证明当 n 取一个特定的值时,命题成立。
这一步又称为“递归起点”。
2. 归纳假设:假设当 n=k 时,命题成立,即假设命题对于某个特定的自然数 k 成立。
3. 归纳步骤:通过归纳假设证明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
这一步又称为“递归关系”。
二、数列定义与数列极限的概念在进行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与数列极限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数列的定义及数列极限的概念。
数列是将自然数与实数联系起来的一种函数关系。
通常用 {an} 或者 (an) 表示一个数列,其中 an 表示数列的第 n 个元素。
数列极限是指数列随着 n 趋向无穷大时的极限值。
当数列随着 n 的增大无限逼近某个实数 L 时,就称数列 {an} 的极限为 L,记作 lim an = L。
三、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与数列极限的步骤下面我们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与数列极限。
【例】证明数列 {an} = 2^n + 1 是递增数列。
解:首先,我们先验证 n=1 时数列成立。
当 n=1 时,a1 = 2^1 + 1 = 3。
根据数列的定义,可以得出 a1 = 3,所以当 n=1 时,数列成立。
这就是我们要证明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我们假设当 n=k 时数列成立,即 ak < ak+1。
这个假设就是我们的归纳假设。
现在我们来证明当 n=k+1 时数列也成立,即证明 ak+1 < ak+2。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高考数学是考生们最关注的一门考试科目,其中数学归纳法和数列极限是高考数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从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数列极限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广大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证明方法。
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证明当$x$满足某种条件时,命题$P(x)$成立,再证明当$x$不满足该条件时,命题$P(x)$依然成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数学归纳法思想及其应用。
1.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自然数的递增法证明表达式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时命题成立,则可以证明当$n=k+1$时也成立。
用公式表示为:如果$P(1)$成立且对于任意正整数$k$,只要$P(k)$成立,就有$P(k+1)$成立,那么对于所有正整数,$P(n)$都成立。
1.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中的数列、函数、不等式等问题的证明中,也是高考数学中的常见命题证明方法。
常见的应用如下:(1)证明数列性质:证明数列$a_{n+1}=f(a_n)$,$a_1$满足某些条件,则$a_n$满足某些性质。
(2)证明不等式:证明某个不等式在正整数范围内成立。
(3)证明等式:证明某个等式在正整数范围内成立。
二、数列极限数列极限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三个方面对数列极限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基本概念数列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用来描述数列等无限序列的一种重要概念。
常用的数列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Fibonacci数列等。
一个数列的极限是指随着$n$无限增大,数列的值逐渐接近某个值,称为这个数列的极限。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lim\limits_{n\to\infty}{a_n}=a$,表示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数列$a_n$的极限为$a$。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
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数列的极限概念,并能应用于等差、等比数列。
3. 学会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相关问题。
4. 能够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列概念与等差数列1.1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1.2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1.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4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二章:等差数列的极限2.1 极限概念引入2.2 等差数列极限的定义2.3 等差数列极限的性质2.4 等差数列极限的应用第三章: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3.1 等比数列的定义3.2 等比数列的性质3.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四章:等比数列的极限4.1 等比数列极限的定义4.2 等比数列极限的性质4.3 等比数列极限的应用4.4 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第五章:数学归纳法与数列5.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5.2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性质5.3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性质5.4 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综合问题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等差、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数列问题的解题策略。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数列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
2. 课件:制作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相关课件。
3. 练习题库:搜集各种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练习题。
4. 案例素材:搜集等差、等比数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4课时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教案(续)第六章:等差、等比数列的图像与性质6.1 等差数列的图像特点6.2 等比数列的图像特点6.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对比6.4 等差、等比数列的特殊情况分析第七章:数列的极限与无穷数列7.1 无穷数列的概念7.2 无穷数列的极限概念7.3 无穷等差数列与无穷等比数列的极限7.4 无穷数列极限的应用第八章: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实例8.1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8.2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性质8.3 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实例分析8.4 数学归纳法在数列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等差、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9.1 等差数列在经济学中的应用9.2 等比数列在金融学中的应用9.3 等差、等比数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9.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十章:数列、极限、数学归纳法的综合练习10.1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练习题10.2 极限概念的综合练习题10.3 数学归纳法的综合练习题10.4 综合练习题解答与分析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等差、等比数列的图像与性质。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极限、数学归纳法一、知识要点 (一) 数列的极限1.定义:对于无穷数列{a n },若存在一个常数A ,无论预选指定多么小的正数ε,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 N ,使得当n>N 时,|an-A|<ε恒成立,则称常数A 为数列{a n }的极限,记作A a n n =∞→lim .2.运算法则:若lim n n a →∞、lim n n b →∞存在,则有lim()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lim()lim lim n n n n n n n a b a b →∞→∞→∞⋅=⋅)0lim (lim lim lim ≠=∞→∞→∞→∞→n n n n nn nn n b b a b a 3.两种基本类型的极限:<1> S=⎪⎩⎪⎨⎧-=>=<=∞→)11()1(1)1(0lim a a a a a n n 或不存在 <2>设()f n 、()g n 分别是关于n 的一元多项式,次数分别是p 、q ,最高次项系数分别为p a 、p b 且)(0)(N n n g ∈≠,则⎪⎪⎩⎪⎪⎨⎧>=<=∞→)()()(0)()(lim q p q p b a q p n g n f qpn 不存在4.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所有项和公式:11a S q=- (|q|<1) 无穷数列{a n }的所有项和:lim n n S S →∞= (当lim n n S →∞存在时)(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证题步骤为: ①验证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0n n = 成立。
②假设命题对n=k(k ≥0n )时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则由①②,对于一切n ≥ 0n 的自然数,命题都成立。
二、例题(数学的极限)例1.(1)∞→n lim 112322+++n n n = ;(2)数列{a n }和{b n }都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且n n n b a ∞→lim=3,则122lim nn na a a nb →∞+++=(3)∞→n lim nn a a +-+211(a>1)= ;(4)2221321lim()111n n n n n →∞-++++++= ;(5))2(lim 2n n n n -+∞→= ;(6)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1/3,则nnn a a a a a a 24221lim++++++∞→ = ;例2.将无限循环小数••21.0;1.32••21化为分数.例3.已知1)11(lim 2=--++∞→b an n n n ,求实数a,b 的值; 例4.数列{a n },{b n }满足∞→n lim (2a n +b n )=1, ∞→n lim (a n ─2b n )=1,试判断数列{a n },{b n }的极限是否存在,说明理由并求∞→n lim (a n b n )的值.例5.设首项为a ,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为A n ,又首项为a,公比为r 的等比数列前n 项和为G n ,其中a ≠0,|r|<1.令S n =G 1+G 2+…+G n ,若有lim()n n n A S n→∞-=a,求r 的值.例6.设首项为1,公比为q(q>0)的等比数列的前n 项之和为S n ,又设T n =1(1,2,)n n S n S +=,求n n T ∞→lim .例7.{a n }的相邻两项a n ,a n+1是方程x 2─c n x+n )31(=0的两根,又a 1=2,求无穷等比c 1,c 2,…c n , …的各项和.例8.在半径为R 的圆内作内接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内作内切圆,又在圆内作内接正方形,如此无限次地作下去,试分别求所有圆的面积总和与所有正方形的面积总和。
高中数学的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
高中数学的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数学是一门精确而又严谨的科学,高中数学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的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及应用归纳不等式是数学归纳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通过证明基本情形成立,以及假设某一情形成立,然后证明下一情形也成立,最终得出结论。
在归纳不等式的证明中,我们常常需要运用到数学推理、数学运算与恒等变形等方法。
具体来说,归纳不等式有着以下的基本形式:设P(n)为关于n的不等式,当n取某一特定值时,P(n)成立;如果当n=k时P(n)成立,那么当n=k+1时P(n)也成立。
通过上述归纳不等式的基本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归纳证明问题。
以不等式的证明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证明基本情形成立,即n=1时不等式成立;然后假设n=k时不等式成立,即P(k)成立;最后通过推理和变形等方法证明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即P(k+1)成立。
这就完成了整个归纳证明过程。
二、数列极限的概念及性质数列极限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数列的发散和收敛性质密切相关。
数列极限描述了在无限项数列中,当项数趋近于无穷大时,数列中的项的极限情况。
对于数列{an},当对于任意的正数ε,都存在正整数N,使得当n>N时,满足|an-L|<ε,其中L为实数,就称L是数列{an}的极限,记作lim(n→∞)an=L。
数列极限具有以下的性质:1. 极限的唯一性:如果数列{an}的极限存在,那么它的极限是唯一的;2. 有界性:如果数列{an}收敛,则它是有界的;3. 保号性:如果数列{an}收敛且极限不等于0,那么存在正整数N,当n>N时,数列的项与极限同号。
通过对数列极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性质,同时也可以应用数列极限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的联系归纳不等式与数列极限在高中数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相互应用,互相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已知数列{}n a 满足12a =,对任意*N m p ∈、都有m p m p a a a +=⋅.则数列{}n a (*N n ∈)的通项公式=n a . 【难度】★★【答案】1*122(N )n n n a a n -=⋅=∈2.(1)已知数列{}n a 中,,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n a 中,,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难度】★★【答案】(1),n N *∈ (2),n N *∈3.已知数列{}n a 满足12a =,对任意*N m p ∈、都有m p m p a a a +=⋅.数列{}n b 满足31223+21212121n n n b b b ba =+++++++L (*N n ∈),则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B = . 【难度】★★ 【答案】*2442N .33n n n B n =⋅++∈,4. 已知为等比数列{}n a 前项和,,求.【难度】★★【答案】,----------------①232,111-==+n n a a a n a a a n n +==+2,1116)32(71-⨯=-n na n a n n -=2n S n nn n a 3)12(⋅-=n S Θnn n a 3)12(⋅-=∴n n n S 3)12(35333132⋅-++⋅+⋅+⋅=Λ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 热身练习-------------② ①—②,得∴一、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 (n 0∈N *)时命题成立;(2) (归纳递推)假设n =k (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注意:∈ 应用数学归纳法要运用“归纳假设”,没有运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
∈ 由k 到k +1的证明,实际问题中由k 到k +1的变化规律是数学归纳法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由k 到k +1的推论方法,在运用归纳假设时,应分析P (k )与P (k +1)的差异及联系。
利用拆、添、并、放、缩等手段,或从归纳假设出发;或从P (k +1)从分离出P (k ),再进行局部调整;也可考虑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以便顺利过渡。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常采用从一边开始并以另一边为目标进行推证的办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常采用配凑的办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 时,常常需要运用不等式的性质以及比较法、放缩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基本方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几何问题,常常要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
二、归纳——猜想——论证“归纳、猜想、证明”就是运用“检验有限个n 的值,寻找一定规律,猜想一个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正确”的解题方法.理解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既要发现结论,又要证明结论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掌握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也就是通过观察、归纳,提出猜想,探求结论,且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14323)12(3)32(3533313+⋅-+⋅-++⋅+⋅+⋅=n n n n n S Λ14323)12()3333(232+⋅--+++++=-n n n n S Λ63)22(3)12(31)31(923111-⋅-=⋅----⨯+=++-n n n n n .33)1(1+⋅-=+n n n S 知识梳理即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猜想)的正确.领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非常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三、数列的极限在n 无限增大的变化过程中,如果数列{}n a 中的项n a 无限趋向于某个常数A ,那么称A 为数列{}n a 的极限,记作lim n n a A →∞=.换句话说,即:对于数列{}n a ,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 ,对于任意给定的0ε>,总存在自然数N ,当n N >时,不等式n a A ε-<恒成立,把A 叫做数列{}n a 的极限,记为lim n n a A →∞=.注意:∈ 理解数列极限的关键在于弄清什么是无限增大,什么是无限趋近;∈ 有限项的数列不存在极限问题,只有无穷项数列才存在极限问题; ∈ 这里的常数A 是唯一的,每个无穷数列不一定都有极限,例如:{(1)}n-;∈ 研究一个数列的极限,关注的是数列后面无限项的问题,改变该数列前面任何有限多个项,都 不能改变这个数列的极限;∈“无限趋近于A ”是指数列{}n a 后面的项与A 的“距离”可以无限小到“零”. 1、几个常见的极限:(1)∞→n lim C =C (C 为常数); (2)∞→n limn1=0; (3)∞→n lim q n =0(|q |<1);(4)∞→n lim d cn b an k k ++=ca(k ∈N *,a 、b 、c 、d ∈R 且c ≠0); (5)⎪⎪⎩⎪⎪⎨⎧-==<->=+-∞→b a ba ba ba b a b a nn nn n 不存在,,,,011lim . 2、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设数列{}{}n n b a 、,当B b A a n n n n ==∞→∞→lim lim ,时, B A b a n n n ±=±∞→)(lim ;B A b a n n n ⋅=⋅∞→)(lim ;)0(lim ≠=∞→B BAb a n n n ; 特别地。
如果c 是常数,那么A c a c a c n n n n ⋅=⋅=⋅∞→∞→)(lim )(lim . 注意:(1) 公式成立的条件:公式成立的前提是{}n a 与{}n b 都存在极限;(2) 公式的实质:是四则运算与取极限这两种运算可以变换顺序;(3) 公式的推广:公式中的两项的和,差,积可以推广到有限个项,但是它们都不能推广无限个.四、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把公比q 满足1<q 的无穷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qq a S n n --=1)1(1,当∞→n 时的极限叫做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并用符号S 表示,即)10(1lim 1<<-==∞→q qa S S n n .一、数学归纳法【例1】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第一步是验证当n =1时结论成立.( )(2) 所有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都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归纳假设可以不用.( )(4) 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由n =k 到n =k +1时,项数都增加了一项.( ) (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22+…+2n +2=2n +3-1”,验证n =1时,左边式子应为1+2+22+23.( )(6)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n 0=3.( ) 【难度】∈【类型】数学归纳法基础【答案】(1)× (2)× (3)× (4)× (5)√ (6)√【例2】求证:(n +1)(n +2)·…·(n +n )=2n ·1·3·5·…·(2n -1)(n ∈N *). 【难度】∈∈【类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答案】证明:(1)当n =1时,等式左边=2,右边=2,故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k )=2k ·1·3·5·…·(2k -1), 那么当n =k +1时,左边=(k +1+1)(k +1+2)·…·(k +1+k +1)=(k +2)(k +3)·…·(k +k )(2k +1)(2k +2) =2k ·1·3·5·…·(2k -1)(2k +1)·2 =2k +1·1·3·5·…·(2k -1)(2k +1),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例题解析由(1)(2)可知,对所有n ∈N *等式成立.【例3】已知数列na n 131211+⋅⋅⋅+++=,又n n a a a a S +⋅⋅⋅+++=32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a n S n n -+=1.【难度】∈∈【类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答案】证明:(1)当1=n 时,1a 1=,111==a S 满足条件.(2)假设k n =时,()N k k ∈>,1时()k a k S k k -+=1等式成立. 当1+=k n 时,Θk a k 131211+⋅⋅⋅+++==1111131211+-+++⋅⋅⋅+++k k k =111+-+k a k 则11+++=k K k a S S =()k a k k -+11++k a =()k k a k k -⎪⎭⎫⎝⎛+-++11111++k a ()1)11(1)1(111+-++=+--+=+++k a k a k a k k k k由(1)(2)可知()n a n S n n -+=1成立.故得证.【例4】已知)(x f 在)1,1(-上有定义,121-=⎪⎭⎫ ⎝⎛f 且满足)1,1(-∈y x 、时,有⎪⎪⎭⎫⎝⎛++=+xy y x f y f x f 1)()(. (1)证明:)(x f 在)1,1(-上为奇函数; (2)证明不等式*2021131111511N n n f n n f f f ∈=⎪⎭⎫ ⎝⎛++⎪⎭⎫ ⎝⎛+++⋅⋅⋅+⎪⎭⎫⎝⎛+⎪⎭⎫⎝⎛+,. 【难度】∈∈【类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答案】(1)令0==y x ,则有,0)0(),0()0()0(=∴=+f f f f令x y -=,则0)0()()(==-+f x f x f ,0)()(=-+∴x f x f ,即)()(x f x f -=-, )(x f ∴在)1,1(-上为奇函数;(2)解法一:∈1=n 时,左边==-=+=++=011)21(1)31()51(1f f f 右边,∈假设k n =时有0211311115112=⎪⎭⎫⎝⎛++⎪⎭⎫ ⎝⎛+++⋅⋅⋅+⎪⎭⎫ ⎝⎛+⎪⎭⎫ ⎝⎛+k f k k f f f ,则当1+=k n 时,左边⎪⎭⎫⎝⎛++⎪⎪⎭⎫ ⎝⎛+++++⎪⎭⎫ ⎝⎛+++⋅⋅⋅+⎪⎭⎫ ⎝⎛+⎪⎭⎫ ⎝⎛+=311)1(3)1(113111151122k f k k f k k f f f5515515515515512131121315512131311)1(3)1(1212222222=⎪⎭⎫⎝⎛+++⎪⎭⎫ ⎝⎛++-=⎪⎭⎫⎝⎛+++⎪⎭⎫ ⎝⎛---=⎪⎭⎫ ⎝⎛+++⎪⎪⎪⎪⎭⎫ ⎝⎛⎪⎭⎫ ⎝⎛+-⋅+++-+=⎪⎭⎫⎝⎛+++⎪⎭⎫ ⎝⎛+-+⎪⎭⎫ ⎝⎛+=⎪⎭⎫⎝⎛++⎪⎪⎭⎫ ⎝⎛+++++⎪⎭⎫⎝⎛+-=k k f k k f k k f k k f k k f k k k k f k k f k f k f k f k k f k f 由1+=k n 时等式也成立,由∈∈,对一切*N n ∈等式成立.解法二:运用⎪⎭⎫⎝⎛+-⎪⎭⎫ ⎝⎛+=⎪⎭⎫ ⎝⎛++21111312n f n f n n f 即可,运用裂项可证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