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小结 考虑以上因素,93版导则已经不适用于日
益要求严格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标准 的修订更新非常必要。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2 新导则的思路和原则
2.1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 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现行法律为依据, 与我国其它现行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相协调, 与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方针 、政策相一致。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 km 其他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小结
新导则评价分级需要借助软件计算,通过2个 重要数据最终确定项目的评价等级,相比93版导则 的分级工作略显繁琐,但相对较为严谨和科学。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3 93版大气导则推荐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不稳定条件下, 对于中等及以上有效高度的排放源, 其地面 浓度预测值明显低于实测值; b) 未能反映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附近的实际扩散过程, 地 面浓度预测值误差较大; c) 扩散参数和大气稳定度不连续; d) 没有考虑建筑物下洗问题。
2.2 与现有导则合理衔接,保留原大气导则行之有效的科学内 容, 充实或修改原大气导则已不能适应目前环评理念及理论、 技术要求的内容, 增加现行法律法规、标准中明确规定和要求 的原大气导则未有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2 新导则的思路和原则
2.3 体现大气科学新的科研成果, 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 模型的一致性; 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为建设项目、区 域项目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模型的使用应便于在日常环境影响 评价管理中的核查和对比, 提高模型的易用性, 在兼顾科学性的 同时, 降低基础数据的需求; 与欧洲和北美法规模型接轨,考虑 直接从国外引进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新一代模式,对新引进的模式进 行专家鉴定。 目前购买的软件核心模式为美国研究开发。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的修订、国际上环评技术方法的更新,93 版大气导则从适用范围、 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上均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目前正在修改《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为了符合修改后的总纲的要求, 大气 环境导则也要与之相适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 修订内容对比
4.1 标准框架的修改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4.4 气象观测资料和调查方法的变化 4.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的变化 4.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的范围。
新版导则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修改版导则中增加了线源和体源的污染源调查和统计内容, 并给出了 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的调查清单以及根据不同评价级别的污染源调 查内容确认清单。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 行分级时,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 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 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 级。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93版大气导则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 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一般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 中心,以主导风向为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范围。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评价范围的边长不应小于 16~20km,10~14km,4~6km。平原地形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 限,排放量大的项目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二 三
Pi<2.5×10 8
三 三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新版导则大气评价分级方法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
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修改版导则中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1996 中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增加了监测资料的统计内 容与要求,并对监测项目、监测制度、监测布点作了明确规定。
监测制度中对监测季节、采样时间都有较详细的说明, 特别是针对不 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 对1 小时浓度监测值的采样时间给出了规定。 监测点的布设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 给出了一级评价项 目、二级评价项目、三级评价项目、区域评价项目和公路、铁路评价项 目等监测布点原则。
此外,还需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 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4.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方法的变化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 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 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 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 ,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4 新导则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a)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概念, 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 稳 定度用连续参数表示; b)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模式; c)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 d) 具有计算建筑物下洗功能。
评价工作等级按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1) 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 km 其他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2.4 规定建设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 内容和方法。
Baidu Nhomakorabea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3.1确定评价等级之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之前的主要准备工作包括:研究
有关政策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 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 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和评价范围等。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2 93版大气导则的不足之处 93版大气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基于60-70 年代
的大气边界层理论, 已落后于当今国际主流的环境质量预 测模式所应用的80-90 年代的大气边界层理论。93 版大气 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假定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在空 间上遵循高斯分布, 考虑地面和混合层顶均为不可穿透的 平面; 按照Pasquill 稳定度分类方法将大气边界层的稳定 度分为六类, 扩散参数由稳定度、扩散距离和时间决定, 因此, 采用的稳定度分类和扩散参数是不连续的。这不仅 在理论上与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征的连续变化相违背, 也与近几十年对湍流扩散的研究成果不符, 尤其是在对流 条件下。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新版导则对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 及采样频率做出了非常 明确的要求。
新版导则还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 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 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 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 4.1 新旧标准框架的对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93版导则大气评价分级方法
经过初步的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 等标排放量Pi
Pi=Qi/C0i ×109
Pi≥2.5×109
复杂地形
一
平原
二
2.5×109>Pi≥2.5×108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通过运行判定模式可以获得两个最重要的判定数据Cimax和D10% Cimax 为主要污染物最大浓度----模式直接给出 Pmax= Cimax/C0 *100%----------简单计算得出 D10% 为C0/10浓度的出现距离---简单计算对照查表得出
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总纲》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下称“ 93 版大气导则”) 规定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范围和技术方法。
通过大气导则的实施, 提高了大气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更加有针对 性。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 旧技术导则对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 2 新导则的思路和原则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 4 修订内容对比 • 5 对环评中其他章节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1标准修订的背景 1 9 9 3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 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 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 ,应设置2~4 个监测点。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a)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 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 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 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 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 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 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 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 进行调整。
93版导则的原则是先确定评价等级,根据等级再确定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新版导则规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 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的圆形区域,或 边长50km 矩形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 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 测点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