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
1、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
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论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论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论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摘要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更好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应努力构建起学习化社会,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现代远程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提交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多次提到“学习化社会”一语。

所谓学习化社会,简单地说是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行为的社会,也是非学校教育行为的社会。

一、学习化社会是社会化学习的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学术界谈论最多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知识经济、远程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等。

这三者之间既有丰富的内在涵义,又有密切的依赖关系。

(一)学习化社会的认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遵循了从偶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

1.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人所共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着学习形式的革命。

那种依赖于纸和笔、书和本的学习已经受到潮流的冲击。

代之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多种媒体,将更加普及和在学习化社会发挥作用,学习化社会也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才能使学习更加普及。

2.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有关资料表明:到2015年,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将会出现爆炸性的突破,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和运用的科学知识只为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一。

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3.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终身教育的呼唤“终身教育”一语,是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使用的。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教育,就是说,教育不仅限于在学校中进行,而应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之中。

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终身教育得以实现,必须保障每个人终身受到教育和终身取得学习的机会,这就呼唤着学习化社会的尽快建立。

4.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科技进步的标志科技进步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它应包括自然科学、经营管理、组织协调与生产、生活服务手段的进步,即整个社会的进步。

“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

“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

“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作者:张春龙来源:《唯实》2017年第02期学习型社会,也称为学习社会或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其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哈钦斯(R.B.Hutchins)1968年提出。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引起各国重视。

进入21世纪,世界全面步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为提高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学习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涵义哈钦斯在出版的《学习社会》一书中认为:学习化社会可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该社会里,“每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美国学者爱德华(Edwards)在不同时期对学习化社会给予了不同的界定:1968年时,他认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educated society)。

这是在哈钦斯提出学习化社会须强调博雅教育后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提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学习市场(learning market),其目的是以學习化社会为方法,通过建立和发展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市场提供社会发展的机制,以满足个人和雇主对于更新技术的学习要求,从而解决经济不景气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爱德华依据信息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提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s)。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特征。

认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至社会迫切需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学习化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技术社会和资讯社会之后的又一个社会时期。

学习型社会理论知识

学习型社会理论知识

学习型社会理论知识1、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

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

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要求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组织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

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知识传播的技术条件。

创造鼓励学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和机制。

2、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点?(1)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

(2)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

(3)社会将根据个人随时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4)全社会在谋职过程中,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格证书为主。

3、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征?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其特征有二(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使具有不同个性的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学习的努力来达到的。

论学习化社会及其实现途径

论学习化社会及其实现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学习化茬会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传统教育的弊端使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教育职能已经无法由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来单独承担。要卖现社会的教育职能,并且构建一个贯穿人的各个方面的、终身的教育体系,就必须构建一个学习化社会。要实现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就需要教育政策、教育策略和教育计划之间的统合协调,坚持从政策到策略,再从策略到计划的逻辑过程。关键词;学会生存;学习;化社会;实现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12月在第16届会议上,授权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委任法国前总理和教育部部长富尔为委员会主席,要求该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提供参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育发展委员会从多学科、多方位视野研究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所撰写的报告。全书共三部分,分为九章,它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一生。在当今社会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而社会为这种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所提供的外部环境即为“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与个体的终身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学会生存》发表以后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它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面临的危机,与当代教育的解放密切相关。它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由一种思想转变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文件。如今重读这份报告,重温其对如何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学习化社会一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起初分散的、片段的并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教育不得不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官方教育的封闭性使得它排斥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人们曾经幻想建立一种普遍的、结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学校体系。但是当这个体系即将完成之时,人们惊异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与这个体系格格不入,甚至成为相互对抗的力量。“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走向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鉴于此,官方教育的封闭性对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的排斥使得过去制度化的教育不得不作出改变,迫使我们考虑对未来教育的另一种安排。(二)传统的教育体系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人的各个方面教育已经超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并延续其一身。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庞大和复杂,以至于它无法包含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之中。社会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夜校、自考、函授教育、风络教育以及正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等都使得传统教育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教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给学习者的东西,教育开始从学习者本人出发,学习者开始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但是,直到如今依然有这么一种现象存在,“人们无根基地太依赖学校、太相信学校了。这种依赖使得学校承受着它无法承受之重”。“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和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一段话提示着我们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蓝图,并且生动地描述着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三)社会无法通过任何单一的机构来达到它的教育目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扩充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因此,社会无法通过单一的机构,也就是学校,来发挥广泛而有效的作用。所有的部门——啵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我国当代学校的学生在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影响,不再局限于学校,更多的来自社会团体与机构。校内与校外的矛盾正在加剧。学校所构建的“围城”开始垮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要把教育的权利交给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使这种机构组成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团体。相反,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理想不正在我们国家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立体教育网络之中付诸实践吗?既然现代社会与传统教育之间产生了如此大的分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调和这种矛盾,实现社会的教育职能,并且构建一个贯穿人的各个方面的、终身的教育体系呢?只有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的路径才是我们所追寻的答案,“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习化社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或强迫,而转变为一种责任。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国家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一种,也应该提供一种观点。《学会生存》所提供的途径是政策、策略和计划所构成的立体的改革体系。二、政策、策略与计划——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整体构想将政策、策略和计划相互结合,系统综合的应用于教育,这个系统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将慢慢显现其巨大的作用。这即是通向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教育政策政策居于起始地位。教育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具有的职能,它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决策、它的传统价值以及它对未来的看法。“教育政策实质为一种利益驱动的社会装置,作为政策主体的国家与政策施予对象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借此实现自身的组织目标与价值追求”。不能把教育政策简单归结为几条指导原则,它必须是一个由许多特定目标组成的、严密的统一结构,这些目标包括:“反映某种人生观的、具有精神、哲学与文化性质的一般目标;符合于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为了达到教育范围以外的某种目标,规定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的、广义的教育目标;最后是在体系范围内,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或行动所认可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些目标按照它们的先后关系安排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确定这些目标在这个整体中的地位。这样一个整体才称得上是教育政策。”。从以上关于教育政策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教育政策其实已经包含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容,不是仅仅局限在教育政策内部来制定教育政策,而是站在一个社会系统的高度来制定教育政策。就我们国家来看,要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其一,必须要有一个能驾驭全局的决策者。比如,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应该让一位懂教育、有过实际教学经历的人来担当,而不是依靠其他因素来选定。其二,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以国家当前的政策环境为依据,符合实际情况,要尽量全面地考虑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权衡轻重缓急作出抉择。其三,教育政策本身在一定时间内应该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免造成教育领域的动荡与恐慌。(二)教育策略教育策略就是要把教育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它是连接教育政策与具体计划的中介。教育策略要满足教育政策的要求,它必须做到:第一,范围是全面的,即它必须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第二,同其他的政策目标体系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这种体系中,教育或是一个组成因素,或是一个从属因素。第三,期限长度是适当的。所谓适当是指它的期限是和政治上的抉择进度一致。第四,它应该是特定的与机动的相结合。这样才能一方面满足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地调整。除此之外,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具体问题:1.数量上的问题通过对以往许多国家制定的教育策略考察表明:其制定教育策略的指导原则是要求这个教育体系及其所包含的人数成直线式扩充。现在这个方法已经过时了。这种只从数量上外推的方法,对于稳定的教育体系凑效。现在,当我们的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扩充,例如,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已超过了15%,进入大众化时代、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再回头看看,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行动来提升教育质量,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一味地扩充数量,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最后在教育质量与升学就业方面却令人担忧。2.策略的特殊性问题策略的特殊性应根据具体国家的国情来决定。它与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国家,似乎难以确定长期的教育目标,而在另一些国家则相反。因此,教育策略的规划不应该一刀切。以我国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为例,虽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的教育目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实施策略却明显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完全模仿苏联,将他们的教育模式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出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导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演变与完善。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但这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社会化学习理论被引入到中学教育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一、社会化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社会化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模仿他人经验和与他人互动来实现的。

换句话说,社会化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通过社会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

在中学教育中,社会化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与模仿社会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和模仿优秀的学习者或成功的人物。

通过观察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行为,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3. 提供真实的情境和实践机会社会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最好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等方式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社会化学习理论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应用创造力是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能力。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社会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多样的,学生需要接触到不同的学习资源。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引言:社会化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化学习理论,构建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社会化学习理论概述1. 社会化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化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社会化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后果对于行为习得的影响。

2. 社会化学习理论的核心原则社会化学习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模仿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后果对于行为的习得起到关键作用,正面的后果有助于加强行为的习得,负面的后果则有助于抑制不良行为。

第二部分:社会化学习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1. 提供正面角色模型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正面角色模型,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2.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社会化学习理论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观察和模仿他人的优秀行为,促进彼此的学习。

3. 鼓励同伴评价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困惑,通过互相帮助来提高学习效果。

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

4. 提供正面的后果激励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后果激励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社会化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安全和支持。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更愿意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行为,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论学习化社会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学习化社会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根据以上 学者对学 习化社会 的研究 , 可以看 出学习化社 会理论的 内容主要有 以下几点 : 一是人性教育 。赫钦斯认为 学习者并非单纯地为了功利 目的而学 习, 大学教育也并非简 单 的为工业社会提供人力 , 而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性 的 自 我完善 , 提高人 的 自身价值和修养 。 二是 自我教育 。 学习化社
二 、 习 化社 会 理 论 的 教 育 特 征 学 ( ) 育 目的的 人性 化 。 一 教 学 习 化 社会 理论 认 为 ,教 育 的 根本 目的 在 于 培 养 人性 ,
后 曾两次掀起 了研究学习化社 会理论 的高潮 。 英国伯 明翰大学教 育学院教授兰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高校作为构建学习化
社会 的主力军 , 加强对学 习化社 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不仅
有助于培养学 生独立思考 、 明辨是非 的能力 , 而且有 助于推 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好更快发展 。

产力水平 的不断提高使得 人们用 以支付谋生 的时间和精力 越来越少 , 们可 以利用更 多的空闲时间来充实 自己 、 人 完善
把完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 。 赫钦斯在《 习化社会》 学 一 书 中就 明确 提 出: 教育 的 目的 , “ 不在 ‘ 造 ’ 制 基督徒 民主党 员、 共产党员 、 工人 、 民、 公 法国人或商人 , 而在培养人类 的智
于“ 学习化社会 ” 的理论研究 为学习化社会理论 的丰富和发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2年 第 1 01 0期
论学 习化社会理论对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的启示
魏 连
( 山东轻工业学院 文法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5 ) 5 3 3
摘要: 学习化社会理论是指 以学习化社会 为基础的 、 主张人人都能够平等积极主动地 坚持终身学 习进而 完善人 性 、 高 自身价值 的 系统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认 为, 提 教育 的根本 目的在 于培 养人性 , 完善人性作为教 育的最高理 把

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

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

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的理论构想刘新科林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学习化社会教育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和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的教育思潮。

它秉承人类教育思想精华,积极倡导人的理性发展,把人性的完善作为教育发展的理想追求,对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泛滥起到了一定的纠正作用,也为世界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

它掀起了人们对“教育目的”重新思考,并使教育发展在促进人性的自我完善与满足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其应有的张力。

同时也要看到,学习化社会思想由于它对人性完善的过于强调和与现实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教育理想主义色彩毋庸置疑。

关键词:赫钦斯学习化社会理论构想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律师、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

《学习化社会》(1968)是他晚年的重要教育著作,是他一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本书中,赫钦斯首先确定了教育的概念,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不再是培养人力,不再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而是将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目的,使人成为一个人。

之后他将教育和教育制度进行了区分,认为,“教育制度就是教育的具体形象,是由国家订立,或由国家批准监督施行的。

”[i]教育制度形式的确定,不仅要受其外部的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最重要的是要受到教育本身的制约。

所以,他认为教育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是:“‘教育’是一种标准,教育制度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ii]。

因此,不能说教育制度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因为真正的教育并没有实行。

正是在对教育以及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之下,他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构建学习化社会。

在当前社会教育制度不能反映教育真正意义的情况下,赫钦斯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教育制度能够反映出教育的真正含义,即通过培养人的理智美德,完善人性。

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适用范围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接受他人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信息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无意识地获得知识、技能、信仰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应对生活中各种需求的重要资源。

因此,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在社会学研究、教育管理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社会学学习理论强调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主要分为社会模仿、社会认同、社会倾向三个主要部分,下面一一介绍。

1. 社会模仿社会模仿是指个体在观察到他人行为时,他会根据所观察到的行为去模仿他人的行为。

这个过程中,个体是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行为中形成模型的。

而这个学习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个体学习到无效的模型,这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

因此,如果社会想要影响个体的行为,我们必须注意其行为影响因素是否正确,否则这也会在不经意间将少部分误区模型传递给其他人。

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会将自己与其他个体进行比较,并根据他人的期望来调整自己。

这个过程越来越常见于社交平台上。

例如:你的朋友圈里持有相关观点的人多,你就会维持现状或者尝试加入到这个派别里;反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旁边的人不一样,那么你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来适应邻居的期望。

这就是社会认同的一个例子,这个过程旨在使你的行为更符合周围的环境。

社会认同也会导致群体惯性,认同度高的团队会更稳固,个人更容易追随群体意见。

3. 社会倾向社会倾向是指,当个体接受到相似的刺激后,不同个体之间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基于他们个人的观看表明出来的。

假如某个群体的观点是偏向正面评价的,那么这样的群体会被其他人视为更好的群体,也会使大众倾向这种评价方式。

这就是社会倾向的核心意思,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行为和观点的形成及变化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有效的社会管理策略。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和形成的行为、价值观和态度。

社会化理论旨在解释个体是如何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理论:1. 习得理论:习得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尔杰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逐渐习得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角色,以及他们通过模仿、观察和积极参与来习得和形成行为和态度的过程。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中的观察、模仿和认知过程来学习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

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德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强调了模型行为对个体行为习得的影响,认为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4.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提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来决定是否参与或不参与特定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5. 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存在和运作来学习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行为习得的影响。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文化社会化理论:文化社会化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杜尔基姆提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语言和传统来习得和形成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根源和塑造力量。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这些理论共同揭示了社会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理解和研究个体行为和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引言社会化学习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在中学教育中,社会化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成果。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社会化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基础社会化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中学教育中,这一理论被用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技能。

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应用在中学教育中,社会化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激发彼此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他们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观察学习:社会化学习认为观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优秀同学的学习习惯和策略,从中获取灵感和借鉴。

通过观察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3. 情境学习:社会化学习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在中学教育中,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化学习的应用效果,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的分析: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程时,采用了社会化学习的方法。

他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组长和若干组员。

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彼此的答案进行互相审核和评价。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并共同解决困难。

老师在课堂上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解决过程,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建议。

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美国学者赫钦斯在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后,于1968 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学习化社会”一词。

所谓学习化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②1972 年 5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又发表了一篇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把学习与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

这篇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即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③这份报告指出在学习化社会里将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学习化社会将被看成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形态,从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在学习化社会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提出了以发展学习型社区作为实现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

由此可见,学习型社区观念和行动的形成,并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学习化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对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同。

他认为,“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

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

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使其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

”①不管如何界定,学习化社会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学习化社会是网络化学习社会。

21世纪将是网络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全球信息化将由信息网把人们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

人们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学习化社会”理论与大学教育——赫钦斯“学习化社会”思想解读

“学习化社会”理论与大学教育——赫钦斯“学习化社会”思想解读

于经 济或 职业 的压 力 而 去 追 求 功 利 学 习 的社 会 。
而是人 们 从 劳 动 中被 解 放 出来 的 闲 暇 社 会 , 人 是 们 充 分利 用 闲暇 时 间 去 从 事 旨在 提 高 人 的 自身 价
需人 才” 的教 育 目的观 , 为这些 教育 目的观 是不人 认
道 , 人道甚 至 是 反人 道 的 。他 在 多 部著 作 中阐 述 非 了这 一观点 。他 在《 国高 等教 育 》 书 中写 道 :教 美 一 “ 育 的 目的之 一就 是 发掘 我 们 人 性 的共 同点 , 些共 这 同点 在任何 时代 和地 方 都 是一 致 的。 因此 , 育 一 教
学 习化 社 会 的教 育 理论 研 究 和实 践 活动 , 目前
都是 相 同 的 , 因为 这 是 作 为 一 个 人 的本 性 所 造 成 的。E 屯 特别 是在 他 的学 习化 社 会 思 想 中, 对 ”2 珀 3 他 完善 人性 的强 调达 到了极 致 。在其《 习化社会 》 学 一 书 的序言 中他 就 明确 提 出 :教 育 的 目的 , 在 ‘ “ 不 制
[ 关键 词 ] 赫 钦 斯 ; 习化 社 会 ; 学教 育 学 大
[ 中图分 类号]G 1 5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7 —23 2 1 }40 4 —3 6 42 7 (0 00 —0 40
罗 伯 特 ・梅 纳 德 ・赫 钦 斯 ( o etMa n r R br y ad
4 4
未来 的学 习化社会 巾 , 教育 要 回I 到它 的本来 日的 , 厂 {
制 向教 育的 渗 透 , 悖 于 学 习 化 社 会 所 依 据 的 人 有 的发 展 来 定 位 教 育 这 样 一 种 基 本 的教 育 价 值 取

论学习化社会及其实现途径

论学习化社会及其实现途径

论学习化茬会及其实现途径摘要:传统教育的弊端使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教育职能已经无法由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来单独承担。

要卖现社会的教育职能,并且构建一个贯穿人的各个方面的、终身的教育体系,就必须构建一个学习化社会。

要实现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就需要教育政策、教育策略和教育计划之间的统合协调,坚持从政策到策略,再从策略到计划的逻辑过程。

关键词;学会生存;学习;化社会;实现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12月在第16届会议上,授权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委任法国前总理和教育部部长富尔为委员会主席,要求该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提供参考。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育发展委员会从多学科、多方位视野研究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所撰写的报告。

全书共三部分,分为九章,它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一生。

在当今社会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

而社会为这种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所提供的外部环境即为“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与个体的终身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学会生存》发表以后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它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面临的危机,与当代教育的解放密切相关。

它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由一种思想转变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文件。

如今重读这份报告,重温其对如何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化社会一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起初分散的、片段的并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教育不得不改变。

这种改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官方教育的封闭性使得它排斥校外活动与校外机构人们曾经幻想建立一种普遍的、结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学校体系。

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

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

学习化社会理念与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摘要: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引入中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

高志敏教授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重要著述。

作为成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在学习之后,思考了学习化社会的要义、学习化社会与经济相关以及成人教育自己对学习化社会建设贡献。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人力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经济价值一、学习化社会的涵义高志敏在其著作《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中精辟论述了学习化社会的要义,他指出:——在学习化社会里,所有公民,不论其出生、性别、种族、收入或居住地区等,一生之中皆应有接受教育、获得学习机会的权利。

——学习化社会拥有终身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制度。

通过这个体系和制度,实现使所有公民可以终身继续参与教育与训练,可以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学习。

——在学习化社会中,教育功能不再为学校所特有,相反广泛而切实地扩充到整个社会。

也就是说,受教育的机会远远超出传统的学习空间——学校,而扩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一切场所。

”——在学习化社会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变传统的“学校中心”、“教师中心”为“学习者中心”。

——学习化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既要求有个体对学习的卷入,又要求有群体对学习的参与。

——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一则为了促进个人的发展,另则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

也就是说,学习化社会不仅“给人的生活质量增添价值”,同时还将“维护社会的统合以及经济的成功。

”总之,就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习化社会理念的发展,在教育的理念上是对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和学习而终身受益的观念的否定,指出未来社会所要求的教育将是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学习在未来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

浅谈学习的“社会”理论基础(2)

浅谈学习的“社会”理论基础(2)

浅谈学习的“社会”理论基础(2)二、知识社会中人的学习必然“知识社会”这个术语最早是由伯特·E.莱恩于1966年在《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衰落》中采用的。

德鲁克于1969年在《不连续的时代》中也使用了“知识社会”的术语。

这本著作所展示的论点是将知识置于“我们社会的中,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的地位。

他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把“后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知识社会”,并认为人类社会的21世纪是知识社会生长并完成的一个世纪。

人类正进人“知识社会”。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推动,知识社会的特性更加明显。

正如《数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指出:“长此以往,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投人时间与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网络也将成为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

”知识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知识社会有着与以往社会不同的特征。

1.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成为了社会的核心。

《知识社会》的作者尼科·斯特尔认为“知识社会”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确定性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特征正在出现,正在生成的社会日益受到“知识社会”的驱动。

斯特尔指出,尽管劳动和财产的资源属性确实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一种新的原则,也就是知识已经被加进来了,这个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对作为社会的基本机制的财产和劳动既进行改造,又提出了挑战。

丹尼·贝尔在其关于“后工业社会”来临的讨论中也指出:第一,革新的源泉日益从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中衍生出来;第二,由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较大部分所测定的“社会的份额”在知识领域中日益增加。

“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

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没有消失,但它们已成为次要的了。

在知识社会中,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更好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知识社会的主要社会团体将是“知识工作者”,即像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一样,他们是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的知识经理人员、知识专业人员、知识雇员。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1500字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1500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有哪几种1500字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

社会化的理论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往学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理论。

1. 心理社会学理论心理社会学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基于个体在不同阶段中面临的心理发展任务,揭示了人类个体在不同社会化时期的特定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个体通过解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危机来实现社会化。

他提出了八个不同阶段的冲突,包括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学龄期的工业与自我矛盾、青春期的身份与角色混乱等,每个阶段都要解决相应的冲突才能实现健康的社会化。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杰拉提出的,认为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过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获得认同和接纳。

该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和社会认同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3. 交往学理论交往学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治·赫尔滨基于符号互动主义提出的,强调了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社会化。

根据交往学理论,人类个体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联系、参与社会交往和共享意义来实现社会化。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身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社会学习理论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杰拉、尼尔·米勒和约瑟夫·邓宁格提出的,认为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模仿、增强和惩罚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社会化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个体首先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然后通过获得正面反馈和避免负面反馈来巩固和加强学到的行为模式。

以上所述的理论只是社会化理论的一部分,每个理论都对社会化的不同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

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王伟杰常波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和人们对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认同,人类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

因此,对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已是十分必要。

一、学习化社会的提出
最早论述学习化社会的是美国教育家哈钦斯,他在1968年提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根据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未来社会应该是“学习化社会”,在任何情况下,每—位公民都可以自由的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成为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

美国的卡内基高等
教育委员会也提出了《走向学习化社会》(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的报告书,使学习化社会这个术语愈益广泛的普及起来。

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
习会议”再—次提出了建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学习化社会的构想,认为学习化社会“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种生活方式”。

什么是学习化社会?日本教育学者指出:“所谓学习社会,即是求得自我实现的学习被贯穿于每一个人终身的社会,它跟终身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是统一的内涵。

”我国的《成人教育词典》把学习化社会阐释为: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论者为未来教育发展勾画的理想境界,即教育与政治经济(包括家庭和个人生活)密切交织,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工作,共同分担教育责任。

二、学习化社会的特征
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学会在1996年的年会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学习化社会,并提出了学习化让会的五项特征:学习被当作是终身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活动;学习者把自己的进步当作个人的责任;学习的评价是肯定成绩;个人能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团组活动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学习是一种合作关系;学习是学生、家长、老师、雇主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合作改进过程。

后来,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学会又加了五点:每个人都把别人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不论男人、女人、还是残疾人、少数民族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创造性、有回报的、愉快的活动;学习是外向的、开放的,对别人的文化、传统、种族信仰都能理解、容忍、尊敬和接受;学习对个人、家庭、社会和世界同样受到重视。

瑞典学者阿伯哈奠逊对学习化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具体量化和设想即:全体青少年至少要接受11—12年的学校教育;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在高等学校中应有50%的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上;应有50%的成人参与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应有80%的成人学
习者是在职成年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化社会的最大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习,都有终身教育的愿望;二是社会要能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愿望,要让社会的每个人从幼儿时期起,就能受到有组织的教育,就业后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场所,退休后仍然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要通过不断的终身教育,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创新激情,成为富有朝气、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三、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对策
学习化社会的实现当然决非一日之功。

建立学习化社会,既要—手抓硬件,确保“学者有其校”;又要一手抓软件,创造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现阶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各种方式让社会各阶层国民接受终身教育的观念要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员,使每个人都知道学习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阶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确立“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等现代教育理念。

2.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打破现有的成人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局面,整合各级各类学校,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全日制学校与各种夜校、假日学校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开放、联系畅通的“教育超市”,形成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教育大系统。

3.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建立—方面积极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制定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考核、评估、认证制度,实现学习化社会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

4.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内教育、社区教育的一体化、系统化将教育工作的视线,由学校的点转向社会的面,把从婴幼儿
教育到高龄的老年人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得他所需要的教育。

5.面向基层,大力开展试点工作在各企业、社区、团体内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其成为雏型的学习化社会,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达到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