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后汉书翻译
后汉书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后汉书》者,东汉范晔之所撰也。
晔字蔚宗,陈留考城人也。
少好学,博通经史,才高八斗,善属文。
尝从刘歆游,歆奇其才,荐于光武帝。
帝召见,谓曰:“吾欲使子为尚书令,如何?”晔对曰:“臣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帝悦,遂拜为尚书令。
及光武崩,明帝即位,迁为司徒。
帝尝问曰:“昔周公称疾,居东都,吾欲仿效之,可乎?”晔对曰:“昔周公东都,盖以成王幼冲,故权归公旦。
今陛下圣德,四海宾服,不宜效古。
”帝纳其言。
及帝崩,章帝即位,晔迁为太尉。
章帝尝问曰:“昔汉高祖以吕后擅权,故废其子,吾欲效之,可乎?”晔对曰:“昔高祖废吕后之子,盖以权在吕后,故废之。
今陛下圣明,权归己,不宜效古。
”章帝纳其言。
晔在位,务崇儒术,广兴学校,兴利除弊,政绩显著。
及和帝即位,迁为司徒。
和帝崩,殇帝即位,晔迁为太傅。
殇帝崩,安帝即位,晔迁为太尉。
安帝崩,顺帝即位,晔迁为司徒。
顺帝崩,冲帝即位,晔迁为太傅。
晔在位,历仕四帝,居官清正,直言敢谏。
时宦官专权,朝政日非,晔屡上疏,极言其弊。
宦官怀恨,遂诬陷之,诬以谋反。
帝不信,免其官。
后复征还,复拜为司徒。
卒,谥曰文。
译文:《后汉书》是东汉时期范晔所著的历史书籍。
范晔字蔚宗,陈留考城人。
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才华横溢,善于作文。
他曾跟随刘歆学习,刘歆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并向光武帝推荐。
光武帝召见他,对他说:“我想让你担任尚书令,怎么样?”范晔回答说:“我虽然不才,愿意效犬马之劳。
”光武帝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尚书令。
光武帝去世后,明帝即位,范晔被任命为司徒。
明帝曾问他:“过去周公称病居住在东都,我想效仿他,可以吗?”范晔回答说:“过去周公东迁,是因为成王年幼,所以权力归公旦。
现在陛下圣明,四海归心,不宜效仿古人。
”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明帝去世后,章帝即位,范晔被任命为太尉。
章帝曾问他:“过去汉高祖因为吕后擅权,所以废掉她的儿子,我想效仿他,可以吗?”范晔回答说:“过去汉高祖废掉吕后的儿子,是因为权力在吕后手中,所以废掉他。
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文言文翻译后汉书是一部叙述东汉晚期历史的文献作品,被称为“后汉史”。
以下是一篇关于后汉书的文言文翻译,共700字。
汉朝自刘邦起,经过近二百年的历史,已逐渐走向衰落。
汉宣帝时,宦官专权,权臣慢慢地侵蚀了皇权,使得朝政腐败。
后来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期间更是政治不顾,朝政更加混乱不堪。
特此所立后汉书,以记载东汉晚期的历史事件。
我所记载的后汉史,以刘科斯为始。
刘科斯,字子度,他在当朝掌权的宦官的庇护下,以言辞巧妙,得到了官职。
他深深地嫉妒那些才能之士,每每以讲论深奥的经典为名,对他们进行排挤斥责。
因此,朝中的忠诚之士们,对他也颇为忌惮。
汉桓帝即位后,权臣王邑(Du Yihang)成为了丞相,他之后引进了一位叫曹操的年轻人。
曹操聪明机智,善于驾驭奸邪之人,王邑看见了他的才华,便引用了他,给予了他官职。
但曹操并不满足于表面的功名,他有志于振兴国家,为国家做出贡献。
于是,他默默忍受王邑的指挥,等待振兴国家的机会。
汉灵帝时,王邑之子王沈成为了权臣,朝政更加腐败。
王沈专横跋扈,轻视法度,不听朝议。
国家之政务,完全被他操纵,使得政治更加混乱不堪。
幸好,曹操以聪明才智和忍耐力,成为了权臣王沈能够利用的工具,曹操欲以智力克国家于危难之时。
汉灵帝去世后,其长子汉献帝即位。
献帝聪明机智,明察事理,但因权臣的压制和削弱,他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只能深深地忍受权臣的摆布。
曹操则深深地明白献帝的智慧和才能,他恭敬地谦虚退让,试图保护并提拔献帝。
在我所记载的后汉史中,记载了许多政治腐败和权臣专横的事件。
虽然晚汉政权的衰败不可避免,但其中仍然有许多忠诚之士,如曹操,他们默默忍受权臣的摆布,试图保护和振兴国家。
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对历史的记载来说,将不会被忽略。
以上就是我所记载的后汉书的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后汉书列传文言文翻译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人。
性刚毅,有雄心壮志。
初仕王莽,后归刘玄,辅佐光武帝,共创基业。
(光武帝)初,光武帝与兄伯升起兵南阳,以讨王莽。
伯升战死,光武帝收聚余部,转战河北。
是时,河北豪杰,多归附之。
光武帝以其才略,渐得人心。
建武元年,光武帝自立为帝,国号汉,建都洛阳。
光武帝以天下初定,务在安定民心,故优待功臣,任用贤能。
是时,功臣有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贾复等。
邓禹,字仲华,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禹为大司马,封高密侯。
禹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邓禹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汉为大将军,封广平侯。
汉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光武帝崩,吴汉辅佐明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冯异,字叔武,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异为征西将军,封阳夏侯。
异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冯异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耿弇,字伯昭,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弇为征东将军,封扶风侯。
弇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光武帝崩,耿弇辅佐明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贾复,字君房,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复为征南将军,封广阳侯。
复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崩,贾复辅佐明帝,继续平定天下。
以上诸臣,皆光武帝之股肱,国家之栋梁。
光武帝崩后,明帝继位,诸臣辅佐明帝,继续推行光武帝之遗策,使汉朝得以延续。
明帝崩,章帝继位。
章帝时,有功臣班固、马援、张衡等。
班固,字孟坚,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固为征东将军,封东平侯。
固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章帝继位,班固辅佐章帝,继续推行光武帝之遗策。
马援,字文渊,扶风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援为征西将军,封阳平侯。
援随光武帝征战,屡建奇功。
章帝继位,马援辅佐章帝,继续巩固汉朝基业。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
初仕王莽,后归光武帝。
光武帝拜衡为征南将军,封南郡侯。
衡随光武帝征战,屡立战功。
后汉书陈寔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陈寔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
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3]。
延之入,请问姓氏。
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
慕君高雅,愿共晨夕[4]。
”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
遂与评驳[5]今古。
翁殊博洽[6],镂花雕缋[7],粲于牙齿[8];时抽经义[9],则名理湛深[10],尤觉非意所及。
秀才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
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
何不少为周济?”翁默然,似不以为可。
少间,笑曰:“此大易事。
但须得十数钱作母[11]。
”生如其请。
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12]作咒。
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
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
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
”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
乃相与扃户[13]出。
秀才窃喜,自谓暴富。
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14]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
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15]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16]!”遂拂衣去。
注解[1]雨(yù玉)钱:钱像下雨似的落下。
雨,动词,下,落下。
[2]滨州:旧州名,州治在今山东省滨县。
[3]皤(pó婆)然:须发皆白的样子。
[4]和古:古雅,不同于时俗。
[5]共晨夕:意谓朝夕过往。
[6]评驳:评论。
移置,颂词不为。
[7]博洽:知识广博。
[8]镂空雕石雕缋(huì所画):雕饰花纹,彩饰锦绣;比喻藻饰词语。
《南史·颜延之传》:鲍照评者颜延之诗,曰“若铺锦列绣,亦石雕缋满眼。
”[9]粲于牙齿:意谓谈吐美雅,如百花粲丽。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白“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10]扣经义:阐释儒家经书的义理。
扣,衍生,阐释。
[11]名理湛深:辨名究理极为深奥。
湛深,深奥。
《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祐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
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①与伯升皆亲爱之。
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护军。
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祐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
祐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②,此天命也。
”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祐乃不敢复言。
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
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
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祐军败,为奉所获。
明年,奉破,乃肉袒因祐降。
帝复祐位而厚加慰赐。
遣击新野、随,皆平之。
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
祐收得印绶九十七。
进击黄邮,降之,赐祐黄金三十斤。
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
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
车驾引还,敕祐方略,祐尽力攻之。
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
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
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祐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祐为人质直,尚儒学。
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
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
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
祐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
帝即施行。
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
后遂从其议。
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
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以有旧恩,数蒙赏赉。
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导语:《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以下是范晔后汉书文言文翻译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后汉书.卷八十三》【原文】:(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
【译文】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
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
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
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
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主人同意了。
(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
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
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郭泰,字林宗,太原人也。
少游太学,博学多通,善论议,辨于言谈。
尤好《老》、《庄》,兼明《尚书》、《论语》。
后归乡里,欲闭门却扫,而宗族宾客犹来不止,乃共为设黼帐,讲论不辍。
于是立精舍,聚徒千余人,名曰“鸿都门生”。
其高足弟子,颍川荀爽、陈留王允等,皆一时名士。
泰尝游洛阳,有黄巾起,太学诸生为乱。
时李膺为司隶校尉,素知泰名,乃使收养之。
泰闻之,辞疾不赴。
膺乃亲至其门,敦请不已。
泰乃从之,于是天下之士,皆慕其名,冠盖相望于道。
膺谓泰曰:“今朝廷有事,天下之望,实在于公。
愿以义相辅,共济时艰。
”泰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膺固请,泰乃许之。
遂与膺俱还洛阳,朝议以泰为尚书。
泰性刚直,不喜阿谀。
每见朝廷之士,多有讥讽。
时太傅胡广、司徒赵温,皆当朝重臣,泰尝从容言曰:“胡公,真可谒也;赵公,真可欺也。
”广、温闻之,大怒,欲陷之。
会董卓擅政,泰乃避祸东归。
董卓败,泰复还洛阳,会董卓弟司空晏为兖州牧,请泰为别驾从事。
泰在兖州,虽为别驾,而常以宾客自居。
晏敬而礼之,待以师友之礼。
泰知晏好声色,乃以诗书乐府,进之晏所。
晏大悦,遂使泰为兖州从事。
泰在兖州,政事修举,百姓安之。
后王允荐泰为尚书,泰辞不受。
允固请,泰乃许之。
泰在尚书,清静寡欲,不事权贵。
时宦官张让、赵忠等,皆为朝所忌,泰虽不与交,而每以正道规之。
宦官虽恨,而不能害泰。
泰居官数年,疾终。
天下闻之,莫不哀悼。
太傅胡广,司徒赵温,皆为之素服。
京师人士,莫不叹息。
泰之丧,四方来吊者,车乘千余两,盖天下之士,皆欲共送之。
译文:郭泰,字林宗,太原人。
年轻时在太学学习,博学多通,善于辩论,擅长言辞。
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兼通《尚书》、《论语》。
后来回到乡里,想要闭门谢客,但宗族和宾客还是络绎不绝,于是大家共同为他搭建了华丽的帐篷,讲学讨论从未中断。
于是他设立精舍,聚集弟子千余人,被称为“鸿都门生”。
他的高足弟子,颍川荀爽、陈留王允等,都是当时的名士。
郭泰曾游历洛阳,正值黄巾起义,太学的学生们纷纷作乱。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后汉书》附答案及译文

【四川省成都市】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堪,南阳宛人也。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及即位,召拜郎中。
三迁为谒者。
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秋毫无私。
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
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
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帝闻,良久叹息。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志美行厉.厉:严重B.成都既拔.拔:(被)攻克C.劝.民耕种劝:鼓励D.其仁以惠.下惠:施恩⑵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
②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⑶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有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案】10、⑴A.⑵①光武帝地位卑微的(尚未显赫的)时候,看到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②(朝廷)正要征召张堪,恰好他就病故了,皇帝深为痛惜。
⑶①具有远见;②善于治理;③廉洁奉公。
【参考译文】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
十六岁时,在长安求学,志向美雅,能够自励,儒生们都称他为“圣童”。
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
即位之后,,征召拜为郎中,经三次迁升为谒者。
派他负责运送战马七千匹,交大司马吴汉讨伐公孙述,在途中追任他为蜀郡太守。
当时吴汉的军队仅剩下七天的军粮,暗中准备船只要撤兵。
后汉书文言文以及翻译

郭泰,字林宗,太原阳曲人也。
少有大志,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
年二十,举孝廉,除郎中,迁侍御史。
时董卓擅朝政,专权乱国,天下丧乱,民不聊生。
郭泰愤然辞官,隐居太行山,讲学不辍。
郭泰居太行山,教授生徒数百人。
其教人,先以德行为本,次则才学。
曰:“为人之道,莫大于孝悌,其次则仁义礼智信。
才学虽佳,无德行为之辅,犹废纸耳。
”生徒感其言,皆修身齐家,成就非凡。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废立皇帝,迁都长安。
郭泰闻之,遂下山,欲投身朝政,以正天下。
时李傕、郭汜等擅权,朝政日非。
郭泰遂上书献帝,极言时弊,请以德治天下。
献帝深纳其言,遂拜郭泰为光禄勋,赐爵关内侯。
郭泰在朝,勤于国事,力主德治。
然见朝政日非,知难以力挽狂澜,遂请辞还山。
献帝不许,郭泰遂称疾不起。
后献帝西迁,郭泰遂随驾西行,途中因病卒,年五十三。
郭泰卒后,谥曰“文忠”。
其生平事迹,传颂后世。
世人皆称郭泰为“泰山北斗”,其道德文章,照耀千古。
【翻译】后汉书·郭泰传郭泰,字林宗,太原阳曲人。
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春秋》。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后升任侍御史。
当时董卓独揽朝政,专权乱国,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
郭泰愤然辞去官职,隐居太行山,继续讲学不停。
郭泰在太行山居住,教授学生数百人。
他教育学生,首先以德行为基础,其次是才学。
他说:“做人的道理,没有比孝悌更重要的事情,其次是仁义礼智信。
才学虽然优秀,没有德行作为辅助,就如同废纸一般。
”学生们感念他的教诲,都努力修身齐家,成就非凡。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废立皇帝,迁都长安。
郭泰听到这个消息,便下山,想要投身朝政,以整顿天下。
当时李傕、郭汜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
郭泰于是上书献帝,极力陈述时弊,请求以德治天下。
献帝深以为然,于是任命郭泰为光禄勋,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郭泰在朝中,勤于国事,力主德治。
然而看到朝政日益恶化,知道难以力挽狂澜,于是请求辞官还山。
文言文后汉书翻译

原文:汉光武皇帝即位,改元建武。
是时,海内凋敝,民不聊生。
光武皇帝思欲兴复汉室,故招揽英杰,以图大业。
于是,耿弇、贾复、岑彭、吴汉、邓禹等,皆以勇略之才,归附光武皇帝。
耿弇,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
少好弓马,有胆气。
初仕郡五官掾,后为骑都尉。
建武三年,从征宛、叶,战功赫赫。
后封为云中侯,迁为右将军。
贾复,字君房,南阳冠军人也。
少好学,有文武之才。
初仕郡五官掾,后为骑都尉。
建武三年,从征宛、叶,战功显赫。
后封为舞阳侯,迁为左将军。
岑彭,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
少好弓马,有胆气。
初仕郡五官掾,后为骑都尉。
建武三年,从征宛、叶,战功卓著。
后封为安阳侯,迁为右将军。
吴汉,字子颜,扶风茂陵人也。
少好弓马,有胆气。
初仕郡五官掾,后为骑都尉。
建武三年,从征宛、叶,战功赫赫。
后封为云中侯,迁为左将军。
邓禹,字仲华,南阳冠军人也。
少好学,有文武之才。
初仕郡五官掾,后为骑都尉。
建武三年,从征宛、叶,战功显赫。
后封为舞阳侯,迁为右将军。
此六人,皆以勇略之才,归附光武皇帝。
光武皇帝以其才干,委以重任,使各领一军,征战四方。
光武皇帝深知,欲兴复汉室,必先平定天下,故此六人,皆为光武皇帝之得力助手。
光武皇帝以耿弇为前将军,贾复为中将军,岑彭为后将军,吴汉为左将军,邓禹为右将军。
六将军各领一军,征战四方,战功赫赫。
光武皇帝遂以六将军之才干,平定天下,兴复汉室。
翻译:汉光武帝登基后,改年号为建武。
那时,国内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光武帝想恢复汉室,因此招揽英才,以图大业。
于是,耿弇、贾复、岑彭、吴汉、邓禹等人,都凭借他们的勇略才华,归附光武帝。
耿弇,字伯山,是扶风茂陵人。
他年轻时就喜欢骑射,有胆量。
起初在郡里担任五官掾,后来升任骑都尉。
建武三年,他随军征讨宛城和叶县,战功卓著。
后来被封为云中侯,升任右将军。
贾复,字君房,是南阳冠军人。
他年轻时就喜欢学习,有文武双全的才华。
起初在郡里担任五官掾,后来升任骑都尉。
建武三年,他随军征讨宛城和叶县,战功显赫。
后汉书蔡邕传全文翻译

题目文言文《后汉书·蔡邕列传》翻译答案解析蔡邕列传【原文】蔡邕字伯喈,陈留圉①人也。
六世祖勋②,好黄老,平帝时为郿③令。
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④。
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⑤汉室,死归其正。
昔曾子不受季孙⑥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日贞定公⑦。
【注释】①圉(yǔ):县名,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南。
②勋:《谢承书》曰:“勋字君严。
”③郿(méi):县名,在今陕西眉县东。
④厌戎连率:王莽改陇西郡曰厌戎郡,守曰连率。
⑤策名:“策名委质”之省,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
”⑥季孙:鲁国权臣,时鲁国军政权皆掌于季氏三家即孟孙、仲孙、季孙。
⑦“父棱”以下句:邕《祖携碑》云:“携字叔业,有周之胄。
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
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
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弟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
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
”【译文】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
他的六世祖蔡勋,爱好黄老学术,汉平帝时任他为郿县的县令。
王莽初年,被任命为厌戎郡连率(即陇西郡太守)。
蔡勋面对着印绶仰天长叹说:“我本来在汉朝为官,死了也不能失去正道。
往昔的时候曾子不接受季孙氏的赏赐,何况是侍奉异姓朝廷呢?”于是就携带着家属,逃进深山,和鲍宣、卓茂等人一样不在新朝为官。
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谥号为贞定公。
更多进入《诗词网》阅读。
后汉书人物文言文翻译

原文:光武帝即位,以谦抑为怀,敬贤礼士,政事之暇,亲临讲武。
是以四方归心,百姓乐业。
及光武崩,太子即位,是为明帝。
明帝承先帝遗风,励精图治,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译文:光武帝登基后,以谦逊为怀,敬重贤才,礼遇士人。
在处理政事之余,亲自参与讲习武艺。
因此,四方归附,百姓安居乐业。
等到光武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明帝。
明帝继承了先帝的遗风,勤勉治国,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名叫邓禹的人物,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邓禹少有大志,善于用兵,光武帝得知其才,委以重任。
邓禹不负众望,屡立战功,被封为列侯,位至大将军。
后汉书载邓禹事迹如下:原文:邓禹少有奇节,年十二,从兄阴自长安还,禹从阴学《春秋》。
阴谓禹曰:“吾观汝气度不凡,宜学《左氏春秋》。
”译文:邓禹自幼就有过人的节操,十二岁时,跟随兄长阴自长安归来,邓禹便跟随阴学习《春秋》。
阴对邓禹说:“我看你气度非凡,应该学习《左氏春秋》。
”邓禹在光武帝时期,参与平定天下之战,屡立战功。
光武帝对邓禹说:“吾以邓将军之才,可当大任。
”邓禹不负众望,最终成为东汉王朝的杰出将领。
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名叫班超的人物,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也。
班超以勇猛著称,擅长骑射,光武帝得知其才,任命他为西域都护。
班超在西域屡破匈奴,威震西域,为东汉王朝的西域统治奠定了基础。
后汉书载班超事迹如下:原文:班超以勇猛著称,善骑射。
光武闻其名,乃以超为西域都护,镇抚西域。
超在西域,破匈奴,斩首千余级,威震西域。
译文:班超以勇猛著称,擅长骑射。
光武帝听闻他的名声,便任命他为西域都护,镇守西域。
班超在西域,击败匈奴,斩首千余级,威震西域。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邓禹、班超等人物,以仁德、勇猛、智慧著称,为东汉王朝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汉书对这些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后汉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也。
父昌,娶于真定恭王刘良之女。
初,光武高祖考景高,以佐汉高祖定天下,封为信都侯。
传国四世,至昌,而王莽篡汉,昌以罪诛。
光武幼孤,与兄伯升共居一室,好游侠,交通宾客,不修士业。
译文:光武皇帝名叫秀,字文叔,是南阳蔡阳人。
他的父亲名叫刘昌,娶了真定恭王刘良的女儿为妻。
起初,光武的高祖考景高,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信都侯。
传国四代,到了刘昌这一代,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刘昌因罪被杀。
光武年幼丧父,与兄长刘伯升同住一室,喜欢游侠,广交宾客,不致力于学业。
光武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坚定的志向。
他与兄长刘伯升一同成长,共同经历了许多磨难。
光武少年时,好游侠,结交了众多宾客,却并未把精力放在读书做官上。
然而,他的才华和胆识逐渐显露出来,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
在王莽篡汉的混乱时期,光武与兄长一同起兵反抗。
他们起初只有数百人,但凭借光武的智谋和勇气,逐渐发展壮大。
光武以仁义为怀,广结盟友,得到了许多百姓的支持。
在光武的带领下,起义军屡次取得胜利,最终推翻了王莽的统治。
光武建立东汉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了国家局势。
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选拔贤能,任人唯贤。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光武皇帝在位期间,注重民生,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他关心百姓疾苦,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教育,选拔人才,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光武皇帝在位三十二年,享年六十二岁。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堪称一代英豪。
他的事迹被载入《后汉书》,流传千古。
总结:《后汉书》中这段文言文主要介绍了光武皇帝的生平事迹。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光武皇帝的出身、成长经历以及他建立东汉王朝的艰辛历程。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光武皇帝的仁爱、智慧、勇气和才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文言文后汉书翻译

文言文后汉书翻译篇一文言文后汉书翻译】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
(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
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
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
后汉书郭伋传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郭伋传文言文翻译
郭伋,字道仲,祖谢氏,本己黄,周太宗刘彻第三子也。
幼孤,袭父位,历三春,入河东拒投曹,兵数万众,官至封诸侯。
深得抚理之道,守正不阿,是为得才,被尊贤事。
后受封为荆襄国,继居国都,号爵贞恭国公。
郭伋,字道仲,出自谢氏。
他是周太宗刘彻的第三个儿子,年纪尚小,孤苦无依,但他继承父位,执政三个春秋,兵多至几万人,任职到封国的领袖地位。
他深知抚理的道理,持正不阿,才能得以赢得尊贤的青睐,受封为荆襄国公,封号贞恭,继续统治国都。
《后汉书》之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之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翻译: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作者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
全文为: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魏郡:古郡名。
②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③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④诏:即“诏书”,皇帝的命令。
⑤以:凭借。
⑥如:像。
⑦为:担任。
⑧爱:喜爱。
⑨应:回答。
⑩奇:认为与众不同。
⑪而:并且。
⑫黄琬:东汉人。
⑬辩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⑭食:指“蚀”。
启示: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后汉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节选文言文翻译后汉书节选文言文翻译1:《后汉书·梁统列传》【原文】梁冀字伯卓。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
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
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
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
冲帝又崩,冀立质帝。
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
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
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
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
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
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
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
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
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帝由此发怒。
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
田叔荐贤文言文翻译后汉书

田叔荐贤文言文翻译后汉书田叔,赵国陉城人,祖先是齐国田氏。
他喜爱舞剑,在乐钜公门下学习黄老之术。
为人廉直,仗义行侠,常与地方领袖人物交游。
有人向赵丞相赵午举荐,赵午引见给赵王张敖,被任为郎中。
几年以后,赵王认为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升迁他。
正好遇上赵午、贯高等人图谋刺杀皇上,事情被人发觉,皇上下诏逮捕赵王及追随其谋反的赵国群臣。
随赵王谋反者,罪及三族。
惟独田叔、孟舒等十余人穿着红褐色的囚衣,剃去了头发,用铁圈束着脖子,随着赵王到了长安。
后来赵王张敖的事情弄清楚了,被释放,但被降为宣平侯。
张敖向皇上进言田叔等十人。
皇上召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后,觉得汉朝诸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
皇上很高兴,将他们都任为郡守或诸侯国丞相。
因此,田叔在汉中郡当了十余年郡守。
汉文帝即位之初,召见田叔并问:“你知道天下诚信敦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我怎麽能知道呢?”汉文帝说:“你是诚信谨厚的人,应该知道。
”田叔磕头说:“原云中郡守孟舒,就是诚信谨厚之人。
”当时孟舒正因匈奴大举入侵的事而被罪责,免去了郡守之职。
汉文帝说:“先帝任孟舒为云中郡守已十余年,匈奴一旦入侵,他不能坚守,兵士无故战死数百人。
难道诚信谨厚者本来会杀人吗?”田叔叩头说:“当年贯高等人谋弑天子,天子明令下诏,赵国有敢跟随赵王的要诛三族。
然而孟舒却自己剃去了头发,以铁箍束脖子,跟随赵王,以死事之。
怎麼知道后来要做云中郡守呢!汉与楚相对峙时,士兵疲惫不堪。
而匈奴冒顿单于新近臣服了北边少数民族,势盛来犯边。
孟舒心知士兵十分疲劳,不忍心令他们出战,而士兵们争相出城杀敌,如同儿子替父亲与人拼命,因而死去好几百人。
但这并不是孟舒驱令他们去打仗而死的啊!这就是盂舒为人诚信谨厚,有人替他效命的结果。
”汉文帝於是称赞道:“孟舒,贤者啊!”又任孟舒为云中郡守。
景帝弟梁孝王刘武派人刺杀了汉朝掌管议论政事的大臣袁盎。
景帝召派田叔审查此事,完全掌握了事实。
回来后上报景帝,景帝说:“梁孝王做了此事吗?”回答说:“真有此事。
公孙瓒言事辩慧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公孙瓒言事辩慧文言文翻译及原
文
后汉书原文:公孙瓒言事辩慧。
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
太守坐事槛车征①,官法不许吏下亲近,瓒乃诈称侍卒,徒步护车到洛阳。
瓒为长史②,尝率数十骑出行塞下,卒③逢敌数百骑。
乃退入空亭,约其从者:“今不奔之,则死尽矣。
”自持两矛,杀伤数十人,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
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
志灭乌桓④,擒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
(注释)①坐事:因事获罪。
槛[jiàn]车:古代运送囚犯的车子。
征:走远路。
②长史: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③卒:同“猝”,突然。
④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译文:公孙瓒为人处世聪慧。
太守认为他才能非同寻常,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太守犯了事被用囚车解送京城,依朝廷法令不许下属接近,公孙瓒便化妆换了衣服,称是服侍他的兵卒,赶车护送到洛阳。
公孙瓒任辽东属国长史,曾带数十名骑兵出塞,猝然遭遇鲜卑数百骑兵。
公孙瓒就退到一个空堡垒中,对跟从他的人说:“今天不杀过去,就会死光的。
”于是自己手持两刃矛,冲出直奔鲜卑人,杀伤数十人,他的人也死了一半,才得以幸免。
只要发生战斗,公孙瓒都会象看到仇敌一样亢奋,甚至追杀对手到深夜。
公孙瓒的志向是消灭乌桓,打败并擒获刘虞,完全占有幽州之地,雄心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后汉书翻译
篇一文言文后汉书翻译】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
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
(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
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
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
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
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
(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
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
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
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
”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
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
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
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
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
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
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
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
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
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
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相关练习【篇二文言文后汉书翻译】附原文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业。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
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
八年,赐爵关内侯。
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是日四合,每局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奋在职四年。
财产无所增。
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急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筒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
唯奋无资,单车就路。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奋谢之而矣,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傀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预以为质。
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至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为所杀。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篇三文言文后汉书翻译】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