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精编WORD版
胶体实验报告
胶体实验报告胶体实验报告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由微小颗粒组成的分散体系。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胶体的性质和行为。
实验一:胶体的制备与观察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种胶体溶液。
我们选择了明胶作为胶体溶液的原料。
将适量的明胶粉末加入到蒸馏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加热溶解。
当明胶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冷却至室温。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制备的明胶溶液的性质。
明胶溶液呈现出半透明的乳白色,具有粘稠的特点。
我们用手指轻轻触摸溶液,感觉到明胶溶液具有粘性,这是胶体溶液的典型特征。
实验二:胶体的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颗粒在溶液中保持分散状态的能力。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观察胶体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将制备好的明胶溶液分成两份。
一份我们保持原样,另一份我们加入了少量的电解质——食盐。
通过观察发现,加入食盐的明胶溶液逐渐变得混浊,胶体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悬浮液。
而原样的明胶溶液仍然保持着胶体的特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接着,我们进行了离心实验。
将制备好的明胶溶液分别放入离心管中,进行离心操作。
通过离心,我们观察到在高速旋转下,胶体颗粒向离心管底部沉积,而溶剂则保持清澈。
这说明胶体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沉积,胶体溶液会变得不稳定。
实验三:胶体的凝胶性质胶体的凝胶性质是指胶体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凝胶体系。
我们进行了凝胶实验,以观察明胶溶液的凝胶性质。
首先,我们将制备好的明胶溶液倒入一个玻璃杯中,然后将杯子放入冰箱中冷却。
随着温度的降低,我们观察到明胶溶液逐渐变得凝固,形成了凝胶体系。
这是因为明胶分子在低温下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使溶液变得凝固。
接着,我们将凝胶体系取出,放置在室温下。
我们观察到凝胶体系逐渐恢复了溶解状态,重新变成了液体。
这是因为明胶分子在较高温度下会断裂,导致凝胶体系解离。
实验四:胶体的光学性质胶体的光学性质是指胶体溶液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行为。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观察明胶溶液的光学性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实训报告docx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实训报告 .docx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不同类型的胶体溶液,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实验一:制备胶体溶液材料:明胶、酒精、蒸馏水、试管、玻璃棒、移液管等。
步骤:1. 将5g明胶加入到一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加入适量的酒精,继续搅拌均匀。
4. 将试管放置在离心机中,离心10分钟。
5. 取出离心后的试管,观察溶液的状态。
实验二:胶体的性质材料:制备好的胶体溶液、滤纸、酸碱指示剂等。
步骤:1. 将胶体溶液过滤,观察滤液和滤渣的性质。
2.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观察胶体的稳定性变化。
4.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观察胶体的稳定性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离心后,胶体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清澈的溶液,下层为白色沉淀。
滤液呈现无色透明,滤渣为白色固体。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变化不明显。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颜色变化不明显。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发现,胶体溶液经过离心后分为两层,上层为溶液,下层为沉淀。
这是因为胶体溶液中的微细颗粒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沉淀下来。
滤液呈现无色透明,滤渣为白色固体,说明胶体颗粒的大小超过了过滤纸的孔径,无法通过滤纸。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变化不明显,说明胶体颗粒不具有酸碱性质。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说明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溶液中的电荷,使胶体颗粒聚集形成沉淀。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说明剧烈搅拌可以破坏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制备方法;2.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和分析其性质。
实验器材和药品:1.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搅拌棒、试管架、温度计、电子天平等;2.实验药品:明胶、食盐、去离子水等。
实验步骤:1.制备明胶溶液a.取一定量明胶片,切成小块,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中,进行搅拌,使明胶充分溶解;b.倒入适量的试管或玻璃容器中,待用。
2.制备胶体溶液a.取一定量明胶溶液,逐渐加入食盐溶液中;b.同时进行搅拌,直到明胶完全凝固,形成胶体溶液;c.反复稀释,直至胶体溶液的浓度适宜。
3.观察胶体性质a.观察胶体溶液的外观,记录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b.测量胶体溶液的pH值,采用酸碱指示剂染纸进行测试;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体溶液的微观结构;d.用曲线扫描仪测量胶体溶液的吸光度,分析其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光谱特征。
4.胶体的移动性a.取一定量胶体溶液,放入玻璃容器中;b.玻璃容器底部加热,观察胶体颗粒的运动情况,记录移动速度;c.慢慢降低温度,观察胶体颗粒的运动情况的变化。
实验结果和讨论:1.制备明胶溶液时,要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均匀,避免出现明胶团块。
2.制备胶体溶液时,明胶在食盐溶液中凝固形成胶体,胶体的浓度可以通过逐步稀释明胶溶液获得。
3.胶体溶液的外观会呈现乳白色、半透明等特征,pH值一般偏酸性。
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明胶颗粒的微观结构,颗粒大小和分布均匀性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到。
5.胶体溶液的吸光度在可见光区域内会出现吸收峰,其位置和强度与明胶颗粒的大小和分布等因素有关。
6.加热胶体溶液会使胶体颗粒运动加快,冷却会使运动减慢或停止,说明胶体颗粒的移动性与温度相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明胶为基础的胶体溶液,并观察和分析了其性质。
我们了解到胶体溶液的外观和pH值等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其微观结构,通过吸光度测量分析了其光谱特征,同时还观察到了胶体颗粒的移动性与温度的关系。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3.研究不同胶体的性质差异。
实验器材和试剂:1.玻璃杯;2.高锰酸钾;3.苏打粉;4.蒸馏水;5.盐酸;6.红石晶;7.至少三种不同颜色的食盐;8.锌粉;9.红蓝墨水;10.黄色农药;11.过滤纸;12.透明胶体溶液。
实验步骤:1.制备高锰酸钾胶体溶液。
a.取一小团红石晶并粉碎。
b.将粉碎后的红石晶加入一杯蒸馏水中,搅拌直至溶解。
c.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加入上一步骤中的溶液中,搅拌均匀。
d.观察溶液的状态并记录。
2.制备食盐胶体溶液。
a.分别取三杯蒸馏水,添加少量的红、蓝、黄色的食盐,分别搅拌均匀。
b.观察溶液的状态并记录。
3.制备金属胶体溶液。
a.取一小团锌粉。
b.将锌粉添加到一杯盐酸中,搅拌均匀。
c.观察溶液的状态并记录。
4.制备墨水胶体溶液。
a.取一小团红蓝墨水。
b.将红蓝墨水加入一杯蒸馏水中,搅拌均匀,直至溶解。
c.观察溶液的状态并记录。
5.制备农药胶体溶液。
a.取一小团黄色农药,加入一杯蒸馏水中,搅拌均匀,直至溶解。
b.观察溶液的状态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讨论:1.高锰酸钾溶液在搅拌过程中由混浊慢慢变得透明,形成了高锰酸钾胶体溶液。
胶体的形成是由于胶体颗粒的分散相与连续相(溶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在该实验中,高锰酸钾胶体溶液的分散相是颗粒形式的高锰酸钾,而连续相为水。
2.食盐胶体溶液由于其颗粒较小,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
通过搅拌后,颜色均匀的溶液形成了胶体。
实验证明,在适当的条件下,晶体溶解过程中会形成胶体溶液,其中晶体颗粒成为胶体溶液的分散相。
3.金属胶体溶液形成了由细小金属颗粒分散在溶液中的胶体。
金属颗粒的形成是由于加入盐酸后,锌粉与酸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氢气和溶解了的锌离子。
锌离子在溶液中形成了胶体溶液的分散相。
4.墨水胶体溶液在搅拌后形成了胶体。
墨水中的色素颗粒通过分散在溶剂中的胶体性质形成了胶体溶液。
实验报告单胶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的概念、性质和制备方法;2. 掌握制备胶体的实验操作步骤;3. 观察胶体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胶体稳定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等。
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将较大的物质颗粒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散到溶剂中,形成胶体。
常用的分散方法有机械分散、超声分散、胶溶法等。
凝聚法:通过使难溶物质在溶剂中形成过饱和溶液,使其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
常用的凝聚方法有化学凝聚、物理凝聚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秒表、滤纸等;2. 试剂:氯化铁(FeCl3)、氢氧化钠(NaOH)、蒸馏水、酒精、氯化钠(NaCl)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溶液:称取1.0g FeCl3,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配制成0.02mol/L 的FeCl3溶液。
2. 准备NaOH溶液:称取0.2g NaOH,溶解于50mL蒸馏水中,配制成0.004mol/L 的NaOH溶液。
3. 制备Fe(OH)3胶体:(1)取一个烧杯,加入50mL蒸馏水;(2)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微沸;(3)逐滴加入FeCl3溶液,同时不断搅拌;(4)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停止加热。
4. 观察胶体性质:(1)观察胶体的颜色、透明度;(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胶体,观察胶体的稳定性;(3)向胶体中加入少量NaCl溶液,观察胶体的聚沉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Fe(OH)3胶体呈红褐色,透明度较高;(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胶体,胶体保持稳定;(3)向胶体中加入少量NaCl溶液,胶体迅速聚沉。
2. 分析:(1)Fe(OH)3胶体的颜色和透明度符合实验预期;(2)胶体在搅拌过程中保持稳定,说明制备的胶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向胶体中加入NaCl溶液后,胶体迅速聚沉,说明NaCl溶液中的离子对胶体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胶体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制备胶体的常用方法。
3. 研究不同类型胶体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器材:1. 玻璃棒2. 烧杯3. 袋式过滤器4. 水槽5. 水6. 正电胶体和负电胶体悬浮液各一份实验步骤:1. 分别将正电胶体和负电胶体悬浮液倒入两个烧杯中。
2. 使用玻璃棒,将两份悬浮液分别搅拌均匀。
3. 将两份悬浮液倒入一个袋式过滤器中。
4. 将过滤后得到的胶体用水洗涤干净。
5. 在水槽中观察胶体的形态和状态。
实验结果:经过制备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胶体是由微小的颗粒或化合物分散在介质(如空气、水)中形成的均匀混合液体。
2. 胶体具有与介质相同的形状和状态,透明或半透明,不易沉淀。
3. 负电胶体的颗粒带有负电荷,在强烈的电场作用下会产生负电荷的向正极方向运动。
4. 正电胶体的颗粒带有正电荷,在强烈的电场作用下会产生正电荷的向负极方向运动。
5. 胶体能够有效地吸附溶液中的杂质和微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通过制备和观察不同类型胶体的形态和状态,掌握了胶体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了解了其在电场中的运动和稳定性等性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胶体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形态,具有稳定性和吸附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等领域。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通过制备不同类型胶体和观察其形态和状态,掌握了胶体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了解了其在电场中的运动和稳定性等性质。
经过实验,得出结论,胶体是由微小的颗粒或化合物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均匀混合液体,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透明性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胶体的制备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以及胶体的特性,掌握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训时间2023年11月X日三、实训地点化学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2. 胶体的性质观察五、实训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
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凝聚法、物理凝聚法等。
本实训采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六、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 氯化铁(FeCl3)- 蒸馏水- 氢氧化钠(NaOH)- 硫酸铜(CuSO4)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滴管- 烧瓶- 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 pH计- 酒精灯- 研钵- 研杵七、实验步骤1. 准备氯化铁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铁,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
2.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将氯化铁溶液缓慢滴加到沸腾的蒸馏水中,同时不断搅拌,继续煮沸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性质观察:- 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制备好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光路是否可见。
- 聚沉现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胶体的聚沉现象。
- 吸附性:将氢氧化铁胶体与泥水混合,观察胶体的吸附作用。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褐色,表明氢氧化铁胶体已成功制备。
2. 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见光路,证实了胶体的存在。
3. 聚沉现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胶体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
4. 吸附性:将氢氧化铁胶体与泥水混合,胶体吸附了泥水中的悬浮颗粒,使溶液变得澄清。
九、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胶体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以及胶体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仪器,掌握了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观察胶体的性质,我对胶体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2)实验操作向废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氢氧化铁胶体。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氯化铁饱和溶液的加入要在水沸腾之后,并且要逐滴加入而不是倒入。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几个常见错误操作:①直接加热氯化铁饱和溶液;②向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但加热时间过长;③实验中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④用玻璃棒搅动。
3,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介稳定性的次要因素:胶体粒子由于做布朗运动而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带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电荷时向负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电荷时向正极运动(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当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聚沉的方法: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比如豆浆里加盐卤或石膏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带不同电荷胶粒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
加热可以加速胶粒碰撞,减弱胶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胶体制备及性质
胶体制备及性质摘要:本实验首先根据化学反应法制备了Fe (OH )3溶胶,再以火棉胶/乙醚溶液为原料制备了半透膜。
通过热渗析法进行纯化,得到了电导值为55.6μS/cm 的Fe (OH )3溶胶。
之后围绕胶体性质,分别完成了胶体的电泳及其定量分析、胶体的聚沉两个实验。
测得胶体25.6710V ζ-=⨯,之后对可能导致实验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1.对制备的Fe (OH )3溶胶进行纯化,过程中定时更换透析液并检测特征离子和电导率。
数据如下2. 胶体聚沉实验得到上一组同学留存Fe (OH )3溶胶,测定电导值为14.66μs/cm 。
进行聚沉实验时,半定量地认为每滴溶液体积0.05mL 。
根据聚沉值定义计算临界聚沉浓度0.050.055nc c n =+(mol/L );其中n 为电解质溶液滴数 得到数据如下:3.溶胶电泳实验溶胶电泳体系分层明显,上层为KCl 辅助液,下层为溶胶。
随着电泳不断进行,负极液面上升,正极液面下降;电泳至10min 时有絮状凝胶沉淀析出。
数据记录:溶胶电导:14.66/S cm μ 配置辅助液电导:14.65/S cm μ电极位置:正极:7.70cm 负极:7.65cm对平均迁移距离-时间作图并以一次函数线性拟合可得下图图1 平均迁移距离-时间图拟合方程为D=0.10+0.00175t ,r 2=0.99433查阅相关资料可得,将s/t —单位时间内胶体界面移动的距离 s/t=1.75x10-5(m/s)l(m)-两电极间距离 l=0.234mφ(V)-两电极间的电势差 φ=100Vη(Pa ⋅s)-介质的粘度,用水的值 η=0.9779(mPa ⋅s)r 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r ε=80−0.4(T-293)=79.660ε—真空介电常数 0ε=8.854x10-12F ·m -1 将以上数据代入0r sl t ηξϕεε=可得 ξ=5.67x10-2V (有效数字位数以两极间电势差数据确定)误差分析及讨论电势计算中的定量误差分析 由公式00u =r r sl l t ηηξϕεεϕεε=(u 为溶胶迁移速率)可知,误差由r ε(T),η(T),u ,l ,ϕ五个参数的测量造成。
胶体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胶体制备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制备胶体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胶体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等。
胶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散法、凝聚法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蒸馏水- FeCl3饱和溶液- NaOH溶液- 聚乙烯醇- 甲醛- 盐酸2. 实验仪器:- 烧杯- 微波炉- 滴定管- 温度计- 搅拌棒- 移液管- 漏斗- 过滤器四、实验步骤1. 制备Fe(OH)3胶体:(1)在洁净的小烧杯中加入约50mL蒸馏水,加热至微沸。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3)停止加热,观察Fe(OH)3胶体的形成。
2. 制备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粘剂(107胶):(1)在100mL三颈烧瓶中加入60mL蒸馏水,搭实验装置水浴加热,温度升至70℃。
(2)开动搅拌,加入5g聚乙烯醇,继续升温至90℃,保温搅拌使聚乙烯醇全部溶解。
(3)向水浴中加入冷水,使反应温度降至80℃。
(4)在搅拌下向反应瓶中滴入适量盐酸,调节pH约为2,继续搅拌15min,并保持水浴温度在80℃左右。
(5)向反应瓶中慢慢滴加2mL甲醛,搅拌继续30min。
(6)降低反应温度至40~50℃,用10%NaOH溶液调节pH至7~8。
(7)冷却后即得107胶黏剂。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Fe(OH)3胶体:观察到溶液呈红褐色,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丁达尔效应和布朗运动。
2. 107胶黏剂:制备得到的107胶黏剂为微黄色或无色透明胶状液体,具有较好的粘附性能。
六、实验讨论1. 在制备Fe(OH)3胶体时,加热至微沸有助于提高FeCl3的水解程度,从而形成Fe(OH)3胶体。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讲义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实验35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预习要求:1、了解溶胶的各种制备方法;明确本实验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
2、本实验中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3、溶胶纯化的目的;溶胶纯化时先在热水中渗析几遍的原因。
4、了解棉胶液的组成;棉胶液形成半透膜的原因。
实验目的1.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和纯化方法。
2.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
3.掌握电泳法测定胶粒电泳速度和溶胶电动电位(ζ电位)的方法。
4.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及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0 nm之间,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质点的分散法,以及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质点的凝聚法。
本实验中Fe(OH)3溶胶的制备采用化学反应凝聚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为溶胶。
新制的溶胶中常有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半透膜的特点是其孔径只允许电解质离子及小分子透过,而胶粒不能透过。
提高渗析温度或搅拌渗析液,均可提高渗析效率。
固体粒子由于自身电离或选择性吸附某种离子及其他原因而带电,带电的固体粒子称为胶核。
在胶核周围的分散介质中分布着与胶核电性相反、电量相等的反离子。
部分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紧密吸附在胶核表面,形成紧密层;剩余的反离子由于热运动,分布于紧密层外至溶液本体的扩散层中。
扩散层的厚度随外界条件(温度、系统中电解质浓度、及离子价态)而改变。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有一定量的溶剂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紧密层与胶核作为一个整体(胶粒)移动,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
这种分散相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
带电的胶粒与带有反离子的扩散层发生相对移动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
滑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
电动电位是描述溶胶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胶体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2.学习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演示技能3.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原理将三氯化铁滴入沸水中,三价铁立即发生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FeCl3 +H2O ===Fe(OH)3 +HCl由于胶体微粒的直径较大,能够对光发生散射,使每一个胶粒成为一个发光体,当强光照射时,会形成一条光路。
其次,胶粒一般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向电极,电极附近溶液颜色加深。
若与相反的电荷作用时,电荷被中和,胶体微粒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而发生聚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烧杯、蒸发皿、U形管、玻棒,酒精灯、量筒、滴管、直流电源、钢笔式电筒、石棉网、玻璃纸、导线、细线,火柴饱和氯化铁,2mol/l氯化钠溶液、0.001mol/l亚铁氰化钾、0.001mol/l铁氰化钾、0.01mol/l 硫酸铝、0.01mool/l硝酸钾、5%硝酸银、1%明胶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尿素五.注意事项:【板书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胶体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2.学习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演示技能3.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原理将三氯化铁滴入沸水中,三价铁立即发生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FeCl3 +H2O ===Fe(OH)3 +HCl由于胶体微粒的直径较大,能够对光发生散射,使每一个胶粒成为一个发光体,当强光照射时,会形成一条光路。
其次,胶粒一般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向电极,电极附近溶液颜色加深。
若与相反的电荷作用时,电荷被中和,胶体微粒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而发生聚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烧杯、蒸发皿、U形管、玻棒,酒精灯、量筒、滴管、直流电源、钢笔式电筒、石棉网、玻璃纸、导线、细线,火柴饱和氯化铁,2mol/l氯化钠溶液、0.001mol/l亚铁氰化钾、0.001mol/l铁氰化钾、0.01mol/l 硫酸铝、0.01mool/l硝酸钾、5%硝酸银、1%明胶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尿素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烧杯+75ml蒸馏水(加热煮沸)----1ml饱和氯化铁(逐滴)------溶液为深红褐色(煮沸)2.胶体性质(1)丁达尔现象盛有胶体的烧杯置于黑暗处----电筒照射-----观察胶体溶液---记录现象(3)电泳U形管+胶体+2g尿素---轮流加入0.01mol/l硝酸钾----插入电极---通直流电---观察现象(4)凝聚1号试管+ 胶体3ml+1ml2mol/l氯化钠---观察现象2号试管+ 胶体3ml+1ml 0.01mol/l硫酸铝---观察现象3号试管+ 胶体3ml+1ml 0.001mol/l铁氰化钾---观察现象(5)胶体的保护如实验4,先分别加入1ml 1%明胶---振荡—分别加入1ml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铝、铁氰化钾—观察现象五.注意事项。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实验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测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1.实验药品: 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1mol/L HCl 溶液、蒸馏水、Na2SO4溶液
2.实验仪器: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丁达尔效应装置、玻璃棒、漏斗、滤纸、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思考与交流:
1、溶液、胶体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顺序是,三种分散系的稳定
性顺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2、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凝聚。
(2)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3)逐滴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4)FeCl3不能过量,因FeCl3本身是电解质,过量的FeCl3也能使胶体发生凝聚。
(5)不能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加热过度会使胶粒运动加快,发生凝聚。
3、下列事实与胶体的哪些性质有关
(1)用明矾净水
(2)河海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引言: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由微小颗粒悬浮于分散介质中形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属于胶体,如牛奶、墨水和乳胶等。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胶体溶液,并研究其性质,来深入了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一:胶体的制备1. 实验材料和仪器:- 胶体试样: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二氧化硅溶胶等-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搅拌棒等2. 实验步骤:a)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二氧化硅溶胶。
b)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并充分搅拌。
c)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蛋白质溶液形成了乳白色的胶体溶液,表现出浑浊的外观。
b) 淀粉溶液没有形成胶体,仍然是透明的溶液。
c) 二氧化硅溶胶形成了乳白色的胶体溶液,与蛋白质溶液相似。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是不同的。
蛋白质和二氧化硅溶胶能够形成胶体溶液,而淀粉溶液则不能。
这是因为蛋白质和二氧化硅溶胶的颗粒大小适中,能够在水中形成悬浮状态。
而淀粉颗粒较大,无法均匀分散在水中,因此不能形成胶体。
实验二:胶体的性质1. 实验材料和仪器:- 胶体试样:蛋白质溶液、二氧化硅溶胶等- 实验器材:玻璃片、显微镜等2. 实验步骤:a) 将蛋白质溶液和二氧化硅溶胶分别滴在玻璃片上。
b) 用显微镜观察胶体溶液的微观结构。
c)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胶体溶液,观察其变化。
3. 实验结果与讨论:a)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中的颗粒呈现均匀分散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沉淀。
b) 搅拌胶体溶液后,颗粒重新分散,恢复到原来的均匀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胶体溶液的微观结构和其对外界扰动的响应。
胶体溶液中的颗粒呈现均匀分散的状态,这是由于颗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作用力使其保持在悬浮状态。
当胶体溶液受到外界扰动时,颗粒会重新分散,这是由于搅拌破坏了颗粒之间的作用力。
胶体实验报告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Fe(OH)3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探究
实验目的:制备Fe(OH)3胶体及探究溶液、胶体、浊液的区别
实验用品:三脚架烧杯铁架台胶头滴管激光笔石棉网酒精灯漏斗玻璃棒蒸馏水滤纸饱和FeCl3溶液CuSO4溶液NaOH溶液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
在烧杯中加入15ml水,将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直至水沸腾。
滴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轻轻振荡烧杯,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滴加饱和FeCl3溶液入烧杯
后烧杯内液体迅速由无色变
成红棕色透明液体。
煮沸
FeCl3+H2O===Fe(OH)3胶体
+HCl
在烧杯中倒入过量的NaOH 溶液,往烧杯中逐滴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用玻璃棒搅拌,观察。
观察到烧杯中出现红棕色固
体沉淀。
FeCl3+3NaOH===Fe(OH)3↓+
3NaOH
用激光笔分别照射CuSO4溶液和制得的Fe(OH)3胶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CuSO4溶液在垂直方向观察
不到光柱,但Fe(OH)3胶体能
观察到一条光柱。
能用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
胶体。
用两个漏斗分别过滤制得的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观察。
对于Fe(OH)3胶体的过滤,观
察到烧杯中仍然是红棕色液
体,用激光笔照射同样能观察
到丁达尔现象,滤纸上没有看
到红棕色颗粒,对于Fe(OH)3
沉淀的过滤,烧杯中是无色溶
液,滤纸上观察到红棕色小颗
粒。
胶体能透过滤纸,而浊液则不
能透过滤纸。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精编版
1-3分散系与胶体——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一、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试验目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比较其与氯化铁的区别。
2.实验要求:保证安全。
尽量不损坏仪器。
成功制备氢氧化铁。
3.实验设备及环境要求: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量筒。
要求环境干净整洁,没有极易燃物。
4.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护目镜等)→组装仪器(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量取25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点燃酒精灯→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取下小烧杯,观察其与氯化铁外观差异→试验其丁达尔效应→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静置,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拆除清洗所有仪器,结束实验。
5.实验结果:(1)氯化铁溶液呈棕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
(2)制备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3)加入了氢氧化铁的颜色深于另一烧杯中液体,但更澄清。
6.讨论和分析:成功制备出氢氧化铁胶体。
(1)氯化铁的水解反应。
FeCl3+6H2O=加热=Fe(OH)3+3HCl。
为什么产生的盐酸与氢氧化铁不反应呢?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因为高温反应时,盐酸挥发成气体,不接触无法反应。
二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主要是因为氢氧根负离子和氢正离子结合,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为带正电的粒子,氢离子也带正电,不反应。
(2)氢氧化铁胶体会出现聚沉现象。
因为煮沸时间过长温度高,加剧了胶体粒子的热运动,碰撞几率增大,更容易结合成大粒子聚沉。
(3)做净水剂。
胶体粒子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更多的悬浮颗粒物,沉降。
高铁酸钾是含有FeO42-的一种化合物,其中心原子Fe以六价存在,因此,高铁酸钾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对水进行氧化、消毒、杀菌处理。
因此,高铁酸钾在饮用水的处理过程中,集氧化、吸附、絮凝、沉淀、灭菌、消毒、脱色、除臭等八大特点为一体的综合性能,被称为多功能水处理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实验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测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1.实验药品: FeCl
3饱和溶液、CuSO
4
溶液、泥水、1mol/L HCl 溶液、水玻璃(NaSiO3
的水溶液)、蒸馏水、U形管、0.01mol/L KNO3溶液、MgSO4溶液2.实验仪器: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量筒、胶头滴管、激光笔、玻璃棒、漏斗、滤纸、石墨电极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1)胶体的制备:
(2)胶体的性质:
结论:1、溶液、胶体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顺序是,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顺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是。
2、胶体的性质有:、、
四、知识储备及注意点:
1、常见的分散系:
2、胶体的性质: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3、Fe(OH)
3
胶体的制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凝聚。
(2)FeCl
3
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3)逐滴滴加FeCl
3
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4)FeCl
3不能过量,因FeCl
3
本身是电解质,过量的FeCl
3
也能使胶体发生凝聚。
(5)不能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加热过度会使胶粒运动加快,发生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