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185《商场现代化》2009年6⽉(下旬刊)总第579期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乎成了经济学界⼀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永恒问题。

近期论及⼆者⼀致性的主张并不少见,各有其价值与不⾜之处。

但⼆者作为并列的经济概念,理论上不可能没有严格界定,其差别是⽏庸置疑的,但究竟差别何在呢?作此区别有何意义呢?试予分析,以作参考。

⼀、划分标准与⾓度的模糊——理解⼆者关系的误区其⼀,⽣产条件和分配标准的不同。

在⽣产之前,作为⽣产条件,劳动是⽣产的必备因素,当然是⽣产要素;⽣产之后,作为分配标准,则必须将⼈的劳动和物的作⽤分开;分配⾓度的⽣产要素应称之为“分配要素”。

其⼆,⼴义、狭义的不同。

⼴义的⽣产要素包括劳动,⽽狭义的⽣产要素则仅指物的准备。

其三,公私领域劳动的差别。

这个差别实际来⾃于我们对传统按劳分配教条理解的结果。

我们把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称之为按劳分配,⽽把私有制范围内的劳动所得称为⽣产要素分配,其分配形式⽈劳动⼒分配。

其实,由于现实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产资料;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社会⽽⾮企业作为分配主体)的不具备,不赋予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以时代内容,它就会⾛向末路,这已成为⼤家的共识。

“任何⼀门学科,哪怕是最深奥的学问,如果不同丰富鲜活的社会⽣活发⽣紧密的关联,就不可能有⽣命⼒”。

事实很清楚,即使在党政事业、国企这些公有制领域,各地各部门各岗位也不是同⼯同酬。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否定,⽽是在经济条件发⽣变化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发⽣了变化。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贡献多少分配所得”,不必按公私范围区分劳动分配的原则或⽅式,不可⼀种劳动两种解释。

⼆、个⼈性,还是公共性 —— ⼆者差别的关键到底什么是活劳动?个⼈体内储存,因⽽不可剥离,并且与⽣俱在,即作为分配标准与⽣产要素相对⽽⾔的劳动只能是“活劳动”,它必须是属于分配者个⼈的,并限定在劳动者的有⽣之年。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经济中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在讨论这两种分配方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体的劳动投入和劳动贡献来确定其所得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理念是认为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成正比。

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工资应该和努力成正比”。

按劳分配的核心是激励个人通过付出努力来获取更高的收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按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生产要素的质量与数量来确定收入的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按要素分配的理念是认为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成正比。

按要素分配中,收入主要是由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所获得的,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按要素分配的核心是通过公正地分配生产要素,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在一些方面存在共同点,比如都是经济中常见的分配方式,都能影响个人和社会收入的分配。

然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在收入分配上,按劳分配更注重个体的劳动投入和贡献,而按要素分配更注重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和质量。

按劳分配强调个人的辛勤努力和贡献,激励个体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获取更高的收入。

而按要素分配则强调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认为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成正比。

因此,按劳分配更符合劳动报酬公平的原则,而按要素分配更符合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原则。

其次,在社会公平方面,按劳分配更能够体现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并激励个体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而按要素分配则更注重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按要素分配的理念是通过公平地分配生产要素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因此,按劳分配更能够体现个人的自由和公平,而按要素分配更能够体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最后,在经济效益上,按劳分配更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文献综述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刘亚飞学号 0990202035一、按劳分配的涵义1、按劳分配在我们传统理解的涵义里是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从雇主那里取得维持自身及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那部分劳动价值。

现阶段在理论的探讨上有了争论,一种看法为:“劳”指劳动量,按劳分配即为马克思理论中所指;第二种看法为:“劳”指劳动力产权,按劳分配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第三种看法为:“劳”指劳动力,按劳分配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作者:刘艳摘自《价格月刊》2003年第5期)2、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的产权分配。

分配时具有劳动力的产权,否则就不能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作者:侯安东摘自《现代企业》2008.6)3、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作者:吴声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经济学研究)4、所谓按劳分配,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诠释,就是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去的等量产品,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作者:杨明洪摘自《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211期)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涵义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产权的广泛存在,及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来生产社会财富而采取的分配形式,它要求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要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作者:刘艳摘自《价格月刊》2003年第5期)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产权分配,离开了生产要素的产权,根本谈不上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作者:侯安东摘自《现代企业》2008.6)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作者:吴声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经济学研究)4、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作者:刘宝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相结合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 如何认识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按劳分配运用的是等量劳动互换原则,衡量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

第二,人们通称的劳动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能流通,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使用。

第三,承认人的劳动存在质和量的差别。

第四,在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可以简单规定为劳动者领得的消费资料。

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从全社会角度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应首先加入企业的联合劳动,通过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体现为货币衡量的价值。

第二,从企业分配角度看,所取得的价值应做必要的社会扣除,具体分配依据劳动者个人付出的劳动量。

第三,按劳分配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间接表现内容即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权没有量化,因此可以称之为简单按劳分配。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基本单一的特定历史阶段,实行简单按劳分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简单按劳分配日益显露出局限性。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作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摘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种形式。

二者都是平等的原则和效率的要求统一的产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按劳分配注重人的尊严和平等,但是忽视了效益激励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注重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但是忽视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因此,将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的尊重和平等的要求,又能激发效益和公平的需求。

本文将分别从实质和具体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质1. 按劳分配的实质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平等的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效益的分配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激发效益和公平公正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目的。

3. 实质的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相对独立但又互为补充。

二者都是基于平等原则和效率要求的,但各自偏重不同的方面。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彼此的不足。

二、具体方式1.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是将两种分配方式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下,权衡其比重的最佳方式。

对于那些重视人尊重和平等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劳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对于那些重视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

具体比重的制定需要根据各个行业和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一步细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进一步细化,将产生贡献的因素具体化并进行量化。

比如,将人的劳动贡献分为时间贡献、技术贡献、智力贡献等,将土地、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别计算。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生产要素和个人的贡献,并更好地实现效益激励。

2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2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整概括。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从理论上说,在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就是生产要素。

它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自然资源等。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照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对生产的贡献率进行分配,要素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率。

在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而在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的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方面适应公有制性质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适应财产所有者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又必然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目前我国城乡大量出现的以劳动者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者既按劳进行分配,又按投入资本进行分配,也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正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配置理所当然地也就包括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

而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正是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分化组合中,生产要素不断地按照市场的需求得到了配置。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实质上已经指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目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量报酬的统一标准。

浅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浅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公平与效率兼顾: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公平与效率,使不同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的回报,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缺点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公 平
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范围: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分配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保障措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添加章节标题
按劳分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按照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数 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是分配的主要 标准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 则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点
劳动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在实践中难以完全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优点
激励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 展。
资源配置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使资源流向最需要、最有效率的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驱动: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鼓励人们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添加副标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定义与特点
02 按劳分配的定义与 特点
0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的异同点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综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综述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是对于分配制度由于与价值理论紧密联系,争论一直不断。

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歧做了理论综述。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2月到1987年9月,破除平均主义,落实按劳分配制度。

第二个阶段:1987年10月至1997年8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制度的提出和形成。

第三阶段:1997年10月2007年9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提出和形成,倡导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第四阶段:2007年10月以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完善,明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的演进与理论创新。

按劳分配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在争论中不断的确立。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对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如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的界定、按要素的所有权分配还是按要素贡献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等。

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目前,理论界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板块结合。

认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实行不同的分配方式,即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也可以说是相互结合了。

2、一般和特殊的结合。

于光远认为,现阶段的各种非按劳分配原则,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与按劳分配原则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而且起着比较次要的作用,所有的这些消费品分配原则,在地位上都不能与按劳分配原则并列,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中主要的、基本的原则。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研究论纲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研究论纲

性 和过 渡性 。
关量词 : 生产要素分配{ 劳分配{ 按 按 混合 分 配方 式
中 围分 类号 : 0 6 3 F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自党的十五 大之后 , 我们便 开始 了对《 按劳 分 配 与按生 产要 素分 配相结 合 》 问题的研究 , 发表 了

具备 的因素 和条 件 , 如劳 动 、 地 、 本 、 土 资 技术 等 。 按生产要 素分 配就是按 照进行 物质 资料生产 经 营 时所投入 的生产 要素 的多少进 行 收益分配 。按 要 素分配 实 质上 是按 生 产要 素 的所 有权 分 配 , 要 是 素所有权在 经济上 的实现 形式 。有些论 者认 为按 生 产要素分 配是按 各生产 要 素在 生产过 程 中所做 出的贡献进行 分配 。我们认 为这种 观点 是直接违
落 后 ,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极 端 不 平 衡 , 种 所 有 制 的 地 多
劳动 。 所有权 存在 的条 件下 , 在 凡是 生产要素都 有
个归 谁所 有 的 问题 , 而作 为 劳动 者身 上 的劳动 力 发 出的功 能 —— 劳 动 , 难 以讲 清 其 所 属 关 系 。 则 ( ) 淆 了按 劳分配与 按劳动 力价值 分配 的 区别 。 2混 按劳分 配和按 劳动力 价值分 配是两种 不 同的分配 方式 或分配规 律 , 两个 规律产 生 的条 件不 同 、 内容 不 同、 在质和 量的规定 性 上不 同、 体现 的关 系也 所 根本 不 同。按 劳动力 价值 分配可 以包含 在按 生产 要素 分 配之 中 , 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绝 不 能包括 按 但
了分歧 , 引起 了理 论 界 的 长 期 争 论
了一 定 “ 献 ” 贡 。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一)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一)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一)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结合的具体方式有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

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

在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劳动力价值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目前,理论界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板块结合。

认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实行不同的分配方式,即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也可以说是相互结合了。

(2)一般和特殊的结合。

“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分配原则,二者的结合是分配一般与分配特殊的结合。

”1](3)统一式结合。

“既然生产要素中已经包含了劳动要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所以,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指把按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的贡献分配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按贡献分配’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统一。

”2](4)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同一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生产一般?熏是外在形式。

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差异性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特殊,是内在本质。

因此,二者的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3](p.178)(5)整体和部分的结合。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更高一个层次,更全面的收入分配原则?熏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必须把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区别开来。

首先,分配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该社会的本质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然而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

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

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怎样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行初三《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十课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分配制度,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那首先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和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实现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的理解:一、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⑴在公有制情况下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⑶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当然还取决于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如何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pdf

如何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pdf

马克思,1972,《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配 第,1963,《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
2
关于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参见谷书堂、蔡继明,1988。 5
参考文献: 蔡继明,1989,《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价值基础》,《中青年经济 论坛》第 4 期;
4
1990,《论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原则》,《南开经济研究》第 5 期; 1992,《论公有制经济的双重分配原则》,《南开经济研究》第 6 期; 蔡继明、耿明斋,1993,《公有制商品经济中的收入分配》,陕西人民出版社; 谷书堂、蔡继明,1988,《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 第 2 期; 1989,《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 济学家》第 2 期。 魁 奈,1983,《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
1
生产资料的贡献 wo 劳动的贡献 Lo 图1 图中的纵轴表示劳动的报酬,横轴表示劳动的投入,MRPL 曲线表示劳动的 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当劳动投入 Lo 时,劳动的单位报酬为 wo, 总报酬为长方形 面积,三角形面积为生产资料的贡献。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也是“按贡献分配” 那么,又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要素,也包括资本、土地和企业 家才能等非劳动要素。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中, 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企业家才能归企业家个人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资本则分别归国家、集体和私 人所有。正是由于这种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关系,才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但是, 所有权不过是一定收入形式的法律基础, 它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和收入。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显然不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 当然,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按生产要素的数量或质量分配,因为生产要 素的数量再多、质量再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不能成为分配的依据。 这里,能够成为收入分配尺度的,也只能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即各种生产要 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也就是说,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的贡 献分配,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的 L 、MRPE、MRPK 、MRPN 曲线,分别表示劳动、企业家才能、 资本和土地的边际收益产品。根据产品耗尽原理(由欧拉定理证明),总产品按 照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正好分配殆尽,既不多,也不 少。1 MRPL 劳动的投入 L

按劳分配说课稿

按劳分配说课稿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说课稿一、教材地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 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

加上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基本经济制度 ),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 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 , 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 能否理顺分配关系 , 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 , 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 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完善分配体系 , 理顺分配关系。

所以 , 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方面: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 : 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条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 , 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 , 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 , 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 ;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 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总之 ,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 .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学生关心社会 , 理解党的政策等的思想教育的功能。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 能否理顺分配关系 , 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 , 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 性、合法性的确认;
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曾小贤最近感觉主播工作很无聊,工 资不高,想要趁着年轻干出一番大事业。 经过考察决定来恩施发展茶叶种植项目,
搞一个大的茶叶种植基地。”
曾小贤为建成茶叶种植基地,需要做哪 些准备工作?
22、、多多种种分分配配方方式式并并存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自己筹资30
磨破嘴皮子
雇佣村民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自主预习
(5)其他并存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 (6)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何意义? (7)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自主预习 课本P58--59按劳分配为主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曾小贤的爸爸是恩施电网公司的 工程师,听说工资很高的,叔叔在申 通快递公司做一个小员工,叔叔经
具体办法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劳动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2.劳动数量:劳动的时间 3.劳动质量:指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繁重 程度和强度。 思考:为什么只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没有 提“不劳不得”?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所取得的收入包括: (1)国有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

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

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

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 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

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

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

而建立在非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不能称为按劳分配的,企业老板与雇工之间雇佣关系,存在剥削关系。

因此,它是不能与按劳分配方式混为一谈的。

其二是两种分配方式互相转化论,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化,或者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化。

如有的观点认为,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按劳分配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叫做间接按劳分配。

此种观点于理不通。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它决定的分配方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既有按劳分配方式,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是并存和相结合的问题,而不是什么转化的问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又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 1 )决定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

决定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

(2)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反映的生产关系不同。

(3)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

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要坚持不动摇。

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要与其相结合。

(4)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

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对象则是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又有国民收入分配。

(5)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按生产要素分配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

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

但不足的是容易忽视非市场因素。

按劳分配方式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原则,不足之处则是忽视市场因素的影响,忽视效率。

可见,正确认识两种分配方式的联系与区别这对于科学合理运用两种分配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大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分配考察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必要前提。

如果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也就无从谈起。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因之一是为了突出其主体地位。

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可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原因之二是为了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方式相区别。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两种方式性质不同,不能等同。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所以要相结合,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结构。

这本身就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第二,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必然使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如完全公有制性质的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股分红。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必然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产权主体多样化对分配方式改革的要求。

生产要素的种类、范围越来越广,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不仅要求参与收益分配,而且还要求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否则,经济主体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受到挫折,最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十五大提出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鼓励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这就使新的分配制度取得了合法地位,使经济主体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第四,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来看。

从宏观层次来看,总的讲要加强宏观调控,为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具体说有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搞活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是实现相结合的前提与基础。

因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使其始终处于高效率高效益(至少是有效率、有效益)的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状态,才能使按劳分配方式真正得到实现,同时,各种生产要素也才可能参与收益分配,两种分配方式才能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这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重要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工资制度几经改革,已得到进一步完善,不断趋于合理。

但是,不能不看到,在分配体制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倾向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也并未得到真正贯彻。

因此,分配体制的改革要认真借鉴和吸收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体制中比较好的、科学合理的东西,不断完善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从而使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再次,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如果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动摇了,势必最终影响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不过,这是就全局来讲的,而就某种所有制、某个行业来说可以有所不同,不必强求一律。

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分配方式都可以采用。

第四,对各种收入分配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收入过分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由于生产要素尤其是非劳动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贡献巨大,由此容易造成个人收入额大大超过按劳分配的收入额,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将其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势必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冲击按劳分配方式的实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邓小平同志曾严肃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么我们真是走了邪路了。

”(《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1 页)如果真的出现两极分化,那么,两种分配方式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结合了。

因此,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反对平均主义;又要讲兼顾公平,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只有这样,两种分配方式才能实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至于两种分配方式在微观上如何实现相结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各行业、各企业(公有企业)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途径、形式,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也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论文关键词生产要素/按劳分配/劳动力/价值/劳动报酬/工资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二者的关系,是当前收入分配理论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极大地影响当前和今后收入分配状况的一个现实问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但二者的确有各自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但劳动力要素有其独特的作用形式和分配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分配理论。

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社会资源。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市场根据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付给报酬。

稀缺性是生产要素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生产要素稀缺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它的配置和效率问题,其实现的机制就是市场机制。

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

现代生产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投入的生产要素要按一定原则取得相应的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反映了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西方经济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是以著名的三要素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奠定了劳动价值论,但同时又提出了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错误论点。

马克思将斯密的三种收入论”贬为斯密教条”后来,萨伊把斯密教条”发展为三要素论”,即价值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协同创造”,工资、利息、地租是三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的报酬,三种收入决定价值。

三要素论”作为一种明显的庸俗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完全不同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这种理论将资本、土地等同于劳动力作为创造价值的要素,必然导致无视劳动力在生产中的特殊作用。

萨伊强调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它视似合理,实际上却并未承认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应有地位,而是将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所得仅限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的劳动力价格一一工资。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正在形成,居民家庭收入来源也日益呈现渠道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突破单一的传统按劳分配理论,引入西方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是必然之势。

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必须剔除西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庸俗成份,必须科学地认识劳动力要素在生产中的独特作用,明确地肯定劳动力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应有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