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398a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fdd140bceb19e8b8f6baf7.png)
城市社会学
(理论部分)
任课教师:黄瓴 2003年9月-11月
1
h
2.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① 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
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 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 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 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 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 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 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J.B.Mclonghlin(1968) 提 出 : “ 规 划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引 导 式 的 控 制 管 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 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 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 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的特征。
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
3
h
在
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
(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 组合而成的实体。
城市社会学导论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140bf1a32d7375a41780f8.png)
.
5
城市的特性
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 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 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 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美国学者奥沙利文(O’Sullivan)认为只有当大 量的厂商和家庭集中在相对较小的面积区域内时人 类社会才可能开展一整套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活动, 所以他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作为经济城市的主要 特征;
.
3
城市的特性
沃思(Wirth)把规模大、人口稠密的永久 性聚居地、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 人群作为城市的重要社会特征。
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 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 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人情性, 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 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 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
6
城市的特性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 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 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
10
城市的特性
城市的特性还在于它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希腊城 邦抵御外族入侵的功能在现时代已不可能重演, 奢望通过万里长城来保护帝国都城的时代也不复 存在,需要我们正视的,是不断上演的社会风险。 在一个后工业的和充满风险的社会中,人类最需 要的是祈求安全的保障,日益强化的社会福利制 度建设不能不说是对此某种程度的回应。
而这些话题要能够进一步铺展开,则首先需要求助 于对城市特性的把握,即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所特 有的性质和的特有的品性。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42321f6c175f0e7cd137d8.png)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城市社会学(2015)PPT
![城市社会学(2015)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061014a6c30c2259019e2a.png)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支
配着人们的工作、娱乐、居住、社交以及所有的日常生活。人们相互交
往的方式也反映着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化特征,人们的生活与其所在的城
市在一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系统中融为一体,因此,城市社会问题的研
究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中最早
❖ 这个区分过程的结果是使整个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充满理智,更加工于 心计。人们对其日常生活进行规划,加以组织,以求获得更高的效率。 以城市中错综复杂的时间组织为例,在这种组织中闹钟和手表是其信 号。齐美尔写到:“如果柏林的所有钟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出了毛 病,即使只错了一小时,那么全部经济生活和社交生活就会发生长时 间的混乱”。除了时间的合理组织外,齐美尔还认为城市经济方面发 达的劳动分工也表现出城市的理智。城市生活是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 作用。
17
3.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 齐美尔认为,现代城市要求人们必须适应的独特因素是神经刺激的强 化。这种神经刺激的强化是每个城市居民都必须加以应付的东西。农 村的情形不同,那里生活节奏和感官映象的刺激慢得多,稳定和平缓 得多。而城市都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他以自己的景象、声音、气味 扰动着人们。为了应付这些东西,人们学会了对重要东西和次要东西 加以区分,择其要者,舍其次者。正是在这个区分过程中,城市人与 同样的乡下人相比,显得更加老于世故,更加聪明伶俐。
15
❖ “通体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 公共生活”,其成员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联系在一起。他们有共 同的社会观念,有共同的社会和敌人;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 和“我们的”意识。
❖ “联组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利,唯 我至尊。在通体社会里那种以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 自然的社会习俗支配一切的情况,在联组社会中则日趋消亡。
《城市社会学》课件2
![《城市社会学》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353924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e.png)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858f0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1.png)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城市社会学City Life and Culture in Urban Areas在当代社会中,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
城市的独特特点和多元文化使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包括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的角色。
1.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在城市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中的人群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交流、互助和竞争等多个方面。
城市生活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速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聚会和社区组织等方式互相联系和建立联系。
2. 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会组织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团、志愿者组织和社区活动等都起着促进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这些组织帮助居民建立社交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如孩子看护、老年人托管和健康咨询等。
此外,城市政府也扮演着组织和管理城市事务的重要角色。
城市的规划、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管理。
3. 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城市吸引着创意人才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发展。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展览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城市还承载着各种庆典、节日和文化活动,如音乐节、嘉年华和文化周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4. 城市地标的角色城市地标不仅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标,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和长城等,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地标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居民的自豪感来源之一。
此外,地标还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11c1301f69e31433294cc.png)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722e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0.png)
城市社会学理论(课件)城市社会学目录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 (2)一、理论起点 (2)(一)时代背景 (2)(二)讨论的主题:城市化 (2)(三)主要学者与观点 (2)二、新旧城市生态学—芝家哥学派 (3) (一)时代背景 (3)(二)关注的中心问题:城市空间 (4)三、新城市社会学 (5)(一)时代背景 (5)(二)讨论的主题:冲突 (5)(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四、小结: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及转折点 (7) 第四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8)一、城市化的概念 (8)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与特征 (9)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和城市化类型 (10)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1)(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12) (二)第三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 (12)(三)发展中国家城市研究的主题 (12) (四)第三世界城市发展理论 (13)五、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 (14)(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4)(二)如何进行城市化 (16)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17)一、两种空间范式 (17)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18)(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8)(二)三种区位模型 (18)(三)城市区位过程 (19)三、社会分化与空间隔离 (19)四、社会区域分析 (21)五、当代城市空间研究 (22)(一)新空间理论视角 (22)(二)空间研究 (24)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
一、理论起点(一)时代背景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到1975年,上升到41%。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城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
城社会学PPT课件
![城社会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9001d70912a216157929d8.png)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
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的几大主题:需要—互动—管理与控制—变迁与进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社会互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感性活动。 社会运行是社会互动的综合化和整体化。
实验法又和观察法有根本的不同。首先,实验的观察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而是在人 工环境中,在人为控制中进行的观察;其次,自然观察的内容是难以重复的,而实验的内 容却可以不断反复。
实验法有不同于其他方法的两大优点:一是它能通过人为控制促使待研究现象发生,从而 使实验者能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去研究一些自然观察无法涉及的社会现象与过程;二是它 为社会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提供良好方法,通过对条件的控制和比较观察,各因素之间的 因果影响能比较清晰地被揭示出来。
研究内容:城市的历史,包括它的起源与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城市的位置,即在空间的分布状态 城市的区位结构与社会组织 城市的动态过程,包括内部变化和区位过程,城市化过程 城市的社会心理,城市人格、集体行为、大众传播、社会控制 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的导进,社会行动、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社区发展 四个基本方面: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和城市化
社会结构: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
2021/6/21ຫໍສະໝຸດ 2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1.社会发展论 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包括:社会运行的机制和社会运行状态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其表现往往是人们不自觉、不怎么定型的行为。例如公共舆论和时尚,它们虽然流行很 快,但却不是那么正规,人们往往以表扬或嘲笑等方式进行传播。
第四讲 城市性与城市文化
![第四讲 城市性与城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ed84b62f46527d3240ce049.png)
费舍在20年后的修正与完善
• 《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一个20年后的评估》1995
• 概念的阐释: 非规范行为:艺术创新、异议的价值观、犯罪行 为等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亚文化:相同特征、互相联系、独特的价值观、 共享的文化工具、共同的参与等 • 理论逻辑: 城市性 人口聚集 强化亚文化 • 简评:
–影响、地位堪比沃斯 –从生态、人口到文化的根本性转折
• 简评:
– 关于城市性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逻辑 性强、可测量 –理论体系完整:吸收了前人成果,理论与经验 相结合
第三节 甘斯:城市性的人口构成理论
一、反思 1、对沃思的批评: • 沃斯的解释仍具有生态学传统,甘斯认为: 城市性会随着城市人口的群体特征变化而 具有差异性。 • 沃斯的分析模型解释不了为什么城市会存 在多种生活方式。 • 必须考察更为一般性的人口特征来解释城 市性: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
第二节 沃思:作为一种 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一、关于城市、城市性的定义: • 其他城市定义或标准:人口、职业、组织、 物质 • 沃思:
–城市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较大、稠密、长 久的居住地 –城市性: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结合的形式
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 城市的生活方式: 侧重从社会行为和组织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 寻找有指标意义的城市特性
–重新引入密度与规模变量来解释反传统行为
• 基本观点:
反传统行为的发生与疏离、匿名性、非人格性 等城市性特征无关,而与亚文化人口的存在有关.
• 何为亚文化? • 城市与人口聚集: 人口越多,越具有城市性 • “临界多数”: 足以产生亚文化的人口数量
亚文化理论:亚文化与都市性的关系
1. 越具有城市性,亚文化的类别越多: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f1ec9544c850ad02de804159.png)
四、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 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 5 世纪到 16 世纪。中世纪城市
的发展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
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四、中世纪的城市
1、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
•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出现一些城市。巴黎有2.5万人,意大利的罗 马有5万人口。 • 10世纪末起,欧洲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 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并逐渐形成了城市。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早期城市文明 四、中世纪的城市 五、近代城市的兴起 六、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界定
1、联合国的界定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 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2、我国的行政界定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
三、早期城市文明
• 良渚遗址
•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的天目山东麓河 网平原,主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由分布于4203公顷范围内的良渚古城、瑶山和 汇观山祭坛墓地、塘山土垣、姚家墩和荀山聚 落等6片遗址分布区组成。它是我国长江下游 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 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代表了中华文明 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 良渚遗址作为中国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3300B.C. -2300B.C.)政治、经济、文化和 宗教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山环 水抱的选址特征、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内外 环通的水系格局、聚落层级的空间关系以及拥 有大型建筑基址的都邑功能等特征,展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 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 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城市社会学第九讲 城市文化
![城市社会学第九讲 城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0c7868fe4733687e21aa3e.png)
续
城市文化形成的象征性形象是今天推销城 市整体形象的必须手段。成功的城市形象 也是城市经济的保障。
很多产业也在 利用文化带来 的附加效应, 例如商界、金 融界的精英常 常用参与文化 事业来强调自 己在城市象征 经济中的地位。
续
有些产业直 接进行文化 创造,借文 化之力获得 经济利益, 而消费者在 此影响之下 进行象征消 费
钦佩策略:用引人入胜或 者戏剧性场面引导观众
香港 “黄金 屋”, 以纯金 来表现 资本的 权力
二、象征经济
对于城市经济活动来说,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如 土地、劳动、资本,还需要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而文化是一种产生象征的系统。
文化机构使城市在吸引商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例如博物馆、艺术场馆、休闲场所的建设 文化工作者使城市工作具有了灵活性和吸引 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城市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后现代文化的案例: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世界是一种采用高度控制方式营造出来的 后现代文化景观,成为后现代仿真体验的原型。 迪斯尼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的路径,它动摇了很多传统依赖的价值观,例 如用文化而不是生产来驱动经济。 迪斯尼通过视觉展示,空间控制等手段营造 出一个理想的城市形象,提供了一种娱乐和 逃避现实的集体梦幻。
迪斯尼的文化操作手段
提供观众参 与的扮演体 验:比如按 照 不同主题 把公园内部 分为不同的 区域,
迪斯尼幻想世界,提供魔幻体验
续
混合消费策略,把各种消费形式整合 在有限的空间里,使顾客在乐园里停 留得更久。
迪斯尼小 镇大街, 经过伪装 的超级市 场,顾客 在不知不 觉中购物
续
以虚拟现实把生活的复杂经历变得通俗易 懂,是一种只有外在,没有内容的享乐体 验,符合后现代时期的生活特征——短暂、 刺激、片断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娱乐休 闲、社会传承、社会化、促进社会交往、促进城 市社会发展等功能。 5、文化建设: 意义:城市文化的建设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 途径:城市社会成员素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 设;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 城市文化的参与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 资源。
沃思注意从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来把握城市特征, 并把其称为城市性,把城市性定义为三方面: 其一,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其二,城市的人口 密度较大: 其三,城市里的人口和生活方式具 有较大的异质性。 分别从生物角度,即由人口基础、技术与生态秩 序组成的物理结构方面、组织的角度,即社会结 构特征、社会系统组织联系特征方面、个性及态 度的角度,即从城市人格与集体行为方面来进一 步说明城市性。
4.城市发展 城市起源说: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 集市说、地利说等。笔者主张多元说,城市 起源于军事、宗教、集市、地利等多种方式。 城市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功能: 城市在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总要的地位,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与结果。
2、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 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 争激烈。
3、城市类型
城市根据其人口规模分为: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世界城市。 此外城市还可形成都市圈。 城市根据其功能分为: 首府(行政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商业城市、文 化城市 工业城市(钢铁城市、石油城市、煤炭城市)、交 通枢纽城市等。 城市根据历史阶段分:早起城市、中世纪城市、现 代城市等。
4、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反映城市 能为市民以及外来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 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 的客观状况,又反映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 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12 个方面: 衣、食、住、 行、生、老、病、死、 安、居、乐、业。对应的指标体系总共包括居民 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 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 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12 个方面。此 外城市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④经济文化水平的发达性。城市通常还是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往往决定城市社会与乡 村社会相比,其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⑤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城市社会是通过市场竞 争来实现职业分工的,其人口流动性高,城市 人际关系多为工作业务关系、职务关系,这决 定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相比,其人际关系具有 陌生性与匿名性,即使邻里间也互不认识更, 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以上是城市社会通常具有的共性,城市因类型、 所在地区、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等的不同而呈 现不同的城市社会特色。
一般认为,城市通常有以下特征: ①复杂性。城市社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结构 复杂大系统,复杂程度与城市的规模成正比。 ②人口密集性。城市社会是人口密集型社会,其 人口规模因城市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城 市可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 大都市、世界城市、城市群或都市圈等。小城市 人口通常在20万以下,中城市人口则在20万至 50万之间,大城市人口则往往为50万人口以上, 有的城市社会人口甚至数千万以上。 ③城市生活节奏高速性。城市社会的生活是以工 商业为基础的,而工商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 这决定了城市社会生活节奏的高速性。
三、城市文化
1、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 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 所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超个人性、复合性、 象征性、传递性及变迁性共性,还有其特性:地 域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3、社会文化结构,层次性上分为城市物质文化、 城市行为文化和城市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地位上 分为城市主文化与城市亚文化;组成单位上分从 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
要点提示及复习思考题
要点:
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城市文化的功能与 建设。
城市定义、特征;城市生活方式及其特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帕克与沃思对城市及城市性的说明。 2、 结合学过的知识及联系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结合某一具体城市为例,论述为什么要进行城 市文化建设,该如何建设。
二、城市生活方式
1、城市生活方式(City Social Life Style)是一个 内容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 市生活方式是与乡村生活方式相对而言,它指城 市居民基于城市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而形成的各 种物质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模式的总称,包 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 和政治生活方式等。 2、城市生活方式具有集中性、专业化、流动性 和异质性等特点。沃思把城市生活方式特征称为 城市性。 3、城市生活方式冲突的研究的视角:城市决定 论、人口构成论、城市亚文化理论、新城市社会 学理论。
第二章 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一、城市含义、特征、类型及发展
1、城市概念
目前城市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通常从人口、职业 构成、政治功能、法定标准、社会结构与功能、社会实 体论等标准定义城市。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定义:都市:大量异质 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 有机体,又称都会或城市。“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 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沃思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异质个体组成的相对较大的、 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居住地。并从城市生活方式方 面来研究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 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 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美国著名社 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R.E.帕克 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Robert Ezra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 Park 1864— 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