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合集下载

德国的国企改革

德国的国企改革

德国的国企改革德国国企改革:通过民营化来改造国有企业2014-03-04 10:33:25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来源:中国国资报道评论(0)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后,德国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德国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极大的启示。

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的联邦政府经济部长艾哈德主张通过民营化来改造国有企业。

在他看来,民营化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使两者分离,从而使国有企业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效监督之下,由此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企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扩大企业的资本、增加社会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后,德国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德国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极大的启示。

基本做法:1987年,联邦政府全部售出所持有的大众汽车公司、煤炭电力股份联合公司和普鲁士矿冶股份公司等主要国有企业的股份。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致力于改造原东德地区的国有企业,主要措施是成立“托管局”,利用“托管”形式进行“注资改造”。

为筹集改造的资金,托管局先后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特种债券,获得巨额资金后注入国有企业。

注资后再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如实行股份制加以改造。

由此使大多数原东德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并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

电讯和邮政的改革是德国国企改革的最成功的典范。

1989年,电讯、邮政服务、邮政银行等部门率先与联邦脱钩,并于1995年成为股份公司,开始私有化之路。

从此以后,联邦邮政通过招标选择最佳项目合作伙伴,仅此一项,就节约了近30%的费用。

在电讯领域,德国电讯公司脱离邮政后,始终占据了国内电话和电视线网络中的大部分。

联邦政府为了保证公平竞争,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调查机构,对德国电讯进行约束,有时候甚至对德国电讯施以歧视性手段。

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

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

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作者:郎昆冯俊新来源:《法国研究》 2020年第4期郎昆冯俊新【摘要】作为传统西方国家的代表,德国和法国的历史实践为我们客观认识和评价国有企业提供了重要研究素材。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两国政府都有规划地成立并发展国有企业:联邦德国政府在汽车、钢铁等支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行业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法国在二战前后也进行了多次国有化运动。

此后,国有企业对于重振国家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两国先后进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但至今国有经济仍占有相当比重。

本文梳理了两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在历史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总结了两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国有经济德国法国经济史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布局和发展,是一个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总计210万亿,是GDP的两倍以上,成为最重要的公共资产。

同时,近年来国有企业以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规模贡献了近一半的税收,成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公共财政的支柱。

如何发展利用好国有资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和法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启示。

德国、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个传统大国,其经济发展历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战结束后为恢复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受福利社会思想影响,两国都有规划地成立并发展国有企业:战后西德联邦政府在汽车、钢铁等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行业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同时期的法国戴高乐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

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对于重振国家支柱产业、带动战后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国企运营效率和解决亏损问题,德法两国先后进行了私有化改革。

尽管如此,在今天的德国和法国,国有企业仍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比重:截至2017年底,德国国有企业总营业额为5718亿欧元,占GDP之比为17.6%;法国国有企业营业额占GDP之比也长期稳定在10%左右。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

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

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

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

《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

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纪玉山张跃文(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内容摘要:现代国有企业在西方国家从产生到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西方国有企业的兴衰起伏,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证明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也有生存空间。

西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表明:更好地承担公共职能和实现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两大主要目标;股份制改造和创造良好竞争环境,是国企改革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借鉴一、国有企业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存在几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约30年。

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对一部分私人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还投资兴建了一些国有企业。

此后,英、法等国也将一部分私人工矿企业收归属国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等国的国有军需企业也大量增加。

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始于30年代大危机以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以法国为例,法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国有化浪潮。

1936年,执政的社会党为缓和民众与大型垄断组织的矛盾,对铁路、航空、部分军需企业等实行了国有化,建立了法国国有铁路公司,控制了两大飞机制造厂,并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对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国有化。

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发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许多企业受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无力自我恢复,为迅速完成经济重建,法国政府在1945到1946年间,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律,先后将雷诺汽车公司、法兰西电力公司、法兰西煤炭煤气公司、法兰西银行、国民工商银行以及30多家保险公司收归属国有。

1981至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使经济增长放缓。

为启动生产,缓解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1982年2 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

德国国企私有化和国资监管情况的考察报告

德国国企私有化和国资监管情况的考察报告

托管局在推进托管企业转型过程中 , 咀确转型
的经济 目 标是通过产业重组 , 迅速私有化以及企业 重组和清算实现转型过程 中的利益最大化 ; 政治 目 标是确保公众对转型的支持 , 即维持现有的就业水 平并创造新 的工作机会 , 维持工业生产能力并使之
现代化 , 优化生态环境 , 创造健全的市场竞争环境 ,
政府注入资本金及后续投入费用合计 11亿欧元 。 4O 同时在具体政策上采取 了减免措施 ,包括投资补
助; 特殊折 旧法 ; 10 在 0万个新建项 目中 , 有大部的 项 目在一定期限内不征收所得税 ; 国家从欧盟预算 中取 出部分资金 , 作为专项补贴 , 鼓励对落后地区 的投资 ; 银行系统专门制订 了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
全局 , 负责到底。 财政 、 经济劳动部门配合改革营造 外部环境 , 主要包括 : 向东部各州和地方提供平衡
法》 对东德国企在托管过程 中的企业所有制和企 , 业结构调整等诸多问题作出规定 , 运用经济、 法律 、 行政等手段 ,调控和引导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 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
场政策 ( 富余人员的培训和再就业等 )从而形成了 ,
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中心 ,各项政策整体推进 的局
面。
产品没有市场 、 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 托管局共托
管了东德包括大企业的分支企业在内的约4 00 50  ̄
国有企业 。
( ) 二 企业转 型 的三个 目标
二是运用综合管理方法 , 在经济转型过程给予 恰 当的指导 , 以贯彻转型战略。托管局根据企业经 营状况将托管企业分成不同级次 , 分类调整企业组 织结构 。 对需要重组的企业首先将其化整为零或化 大为小 , 分割为较小的单位 。 对其进行审计和治理 整顿 ; 然后 , 选择投资人 , 对其进行私有化 。大型企 业一般优先考虑西德和外国的投资人 , 小型企业则 优先转卖给企业的原领导人 , 有些难 以私有化的企 业则 由托管局委托私人经营, 由托管局直接整顿 或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视界
Vision
西方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 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的先易后难 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文=陈 功
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和普京改革的效果对比看,全面的私有化并没有形成企业的有效所有者 和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因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而普京通过重新国有化增强政府的 调节作用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危机,步入复苏增长期。由此可见,大规模私有化并不必然 促进经济改善,政府仍需保持对经济的战略指导作用。
88
现代国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面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落入 少数财阀手中,形成了寡头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一)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1979年,英国开始私有化运动,法国、意大利和 德国的私有化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法意德的私有化改革均是按照先易后难,先竞
争性部门和盈利企业、后垄断性部门和亏损企业的顺序 进行。四国的私有化均起到了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作用,但同时伴随着高失业率。
四国之中,英国的私有化范围最大,国有经济占 比已降至2%以下。英国政府采取奖励本企业员工购买 股票的政策来缓解员工对私有化的反对。法、意、德的 国有经济比重在改革之后保持在10%左右,在能源、公 共事业等领域保留了国有控股地位。
(二)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放松管制 美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结合。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出售了大部分军工企业。 里根政府时期将一些联邦政府公司售给了私人经营,之 后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较少。截至目前,美国的 国有企业还有17家联邦政府公司及5家政府资助公司。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放松管制改革。美国 政府取消了对国有通讯业及公共汽车业的管制,取消了 对绝大部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电 讯服务方面的限制,并在电力、天然气、铁路、航空、 公路、电信、金融等领域放开价格、放松市场准入及退 出。放松管制导致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提高 企业的竞争力。 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 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 控、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 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 的先易后难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 私有化与企业重组相结合是促进私有化顺利实施、提高 私有化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市场发育成熟、私人资本实 力雄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采取国有企业与私

德国铁路公司私有化进程搁浅

德国铁路公司私有化进程搁浅

1 月 7日,德 国政府 宣布 推迟 De tc e Ba n的私有 化进 程 ,再 次启 动 的时 间表另 行通 知 。“ 0 u sh h 我 们不 会在错 误 的时 间将 这 些资产 推 向资本 市场 。 ”德 国财 长 P e tib u k表 示 。 er S e r c n 该 私有化 方案 计划 将 De tc e B h u sh a n打造成 控股 公司 ,其客运 业务 、货 运业务 、后 勤业 务分 别成 为下属 的三 个相 互独立 的 公司 ,控股 公 司 2 .%的股 权将被 私有 化 。该方 案是 德 国社会 民主党 和基 督 49
教 民主 党议 员们 费尽周 折 谈判 的产物 ,私 有化 进程 的搁浅 ,对 两党 来说无 异于 吞 下一剂 苦药 。 德 国的政 客们 期望政 府仅 仅是 推迟 私有化 方 案,而 不是彻 底取 消 。正如 An ea Mek l g l r e所说 ,“ 我
预 计最 终会有 合适 的 时机实施 私有 化方 案 。 但 就政客 讨论 加大 经济 干预力 度 和收 购银行 股权 的情 形看 , 国的评论 家们 认为 , ” 德
C DS合 约是 由交易双 方 私下 协商达 成 的,其本质 是对 某种 标 的债券违 约 的保 险 。由于 CD S合 约 是在 场外 ( OTC)达 成和 交 易 的,所 以无法 被有 效监 管 。
美 国联 邦监 管机 构正在 讨论 如何 改变 C S的交 易方 式,增 加交 易透 明度 ,减 少其对 股市 和债 市 的不确 定性 影响 。1 月 1 D 0 0 日下午 ,纽 约联储 召集 了第二 次 会议 ,讨论 为 C DS设立 中央 交易柜 台 (e ta o n e- a t cn rlc u tr p ry)或其他 交易 机 制。

国企改革要市场化:与德国高级改革专家的对话

国企改革要市场化:与德国高级改革专家的对话
合 理 的 底 fr 寻 找 最 合 适 的 买 家 。 i ,
希 : 戈利先生 补充得很重要 , 巍
有 助 于 国 家现 代化 和 减 少官 僚
主 义 。
括 由联 邦财 政 部 支 付 的 工 作 费 用 , 代
偿 国 有 企 业 的 银 行 债 务 和 社 保 费用
等 , 包 括 企 业 支 付 的 成 本 。 因 为 国 不 有 企 业 私 有 化 将 不 可 避 免 地 导 致 失 业 率 急 剧 上升 , 退 企 业 富 余 员工 应 辞
佳 龟 之
有 企 业 私 有 化 改 革 的 机 构 , 理 委 员 管
i: f订 } { I 譬
之;
会 是 由 联 邦 财 政 部 牵 头 组 建 的 专 门 负 责 监 督 托 管 局 董 事 会 和监 管 国 有
资 产 的 机 构 ,这 个 委 员 会 共 2 5人 , 财
困 难 等 深 层 次 理 沦 政 策 问 题 进 行 了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研 讨 。 笔 者 有 幸 参 加
希 : 们首先在报 纸上发 广告 . 我
征 询 所 有 投 资 者 的 收 购 愿 望 和 价 格
不 了解 市 场 情 况 , 没 有 定 价 标 准 。 也
德 国托 管 局 对 国有 资 产 交 易 价 格 主
维普资讯
翥 业
环掠一 球影 一
● 罗放 良
20 ̄ 0 2

罗 : : : q t , 尊 f 一、 】 寸 z
_; , f F 玎 幺 I j譬 l 4, ~
、 ’ rf、 “ , 1 生 响一 ’ 々 { 乏 ≥
中 德 双 方 交 流 了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情

法国、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改革开放30余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借鉴法国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应遵循股权多元化和法制化原则。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也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但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旧低下,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法国、德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对比,从中找到偏差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1.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认识国有企业是一种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其全部资产归全民所有,政府占有终极所有权。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所要求的全民所有制。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有企业逐步显现出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2.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从我国建国以来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是由公有制经济构成。

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正式开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1978年~1984年),给予国营工业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让其留有更多的利润,向其征收固定资产税,并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

第二阶段:两权分离改革阶段(1984年~1993年),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府与企业职责分开。

实行多种经营模式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推行股份制试点。

第三阶段: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2003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第四阶段: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阶段(2004年至今)。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其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德国企业的绝大多数,还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据统计,约有33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

在创新方面,德国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活力,许多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为德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德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德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法规趋严等挑战。

二、德国中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1.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

2. 技术创新机遇与挑战技术创新是推动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德国中小企业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技术创新也带来了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

3. 环保法规与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环保法规的趋严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德国中小企业在环保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保投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目标,是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改变以及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战略政策,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在大力推动中德经济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本文将对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启示。

一、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1、德国企业占有大量市场份额随着德国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中国,其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综合份额。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

2、德国企业在华中大型投资项目德国企业已在中国大陆投资了许多大型项目,并取得了长期的投资收益。

德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而且最近也在进军医疗、农业和科技领域。

3、德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很强,由于德国企业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念,因此几乎可以在所有行业找到德国企业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他投资国家,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德国的产品,从而使德国企业受益良多。

二、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启示1、德国企业应提升技术水平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消费者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德国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此外,德国企业还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技术交流,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与中国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德国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节省很多投入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如果德国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连接,成为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加强品牌影响力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德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营销投入,并加强品牌影响力。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普遍面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探索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途径。

其中,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的一些实践做法,对当前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格外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国有私营的控股公司组织形式充当发展和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

其中,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我国拟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较为相似,对开展相关试点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也因此成为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参照样本。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对淡马锡模式可以借鉴,但并不会照搬,这一点财政部已作出回应。

1.发展历程。

淡马锡(全称为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由新加坡政府100%控股,授权其持有和管理35家国有企业,设计国有股权3.5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经过40年的发展,淡马锡培育起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股东权益也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

截至2014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价值为223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万亿元),自成立以来年化股东总回报率达到16%。

2.资本运营方式和特点。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兼顾投资与出售,进退并重。

一是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对接收的一部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整体出售、关闭清算或推动上市并逐步减持等方式清理退出。

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组合。

过去10年,淡马锡投资总额近1800亿新元,并出售了1100亿新元的资产。

三是拓展培育新业务。

通过设立企业发展部,应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寻求具备回报潜能的商业机会,包括处于初创期、需要较长孕育期的项目,特别是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可能改变行业规则的企业。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完全遵循商业化原则;二是强烈的资金成本意识;三是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四是贯穿始终的风险管控;五是运营高度透明。

3.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淡马锡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政府对董事会充分授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1. 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概况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

本文将对欧洲国有企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从企业规模来看,欧洲国有企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部分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如法国电力公司(EDF)、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Shell)等,这些企业在欧洲能源、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

欧洲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盈利能力来看,欧洲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保护,以及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也有一些国有企业面临着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欧洲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管理结构来看,欧洲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国有企业实行董事会制度和股东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另一些国有企业则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董事会建设等。

从社会责任来看,欧洲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国有企业将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也有一些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不足,如环境污染、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

欧洲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1.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特点欧洲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相对明确,通常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

这意味着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的核心资产和利润往往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德国邮政探索私有化和全球化

德国邮政探索私有化和全球化
行 价 计算 , 该 公 司市 值 有 24亿 欧元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9 年 ,U S 亏 损 5 9 亿 美元 。 然 祖 温克 的战 略 迄今 看 来 仍 97 P共 .8 虽 令 人 耳 目一 新 ,但 如 何 好 好消 化 过 去 3 所 收 购 的 2 年 0多家 企 业 ,
领 先一步私有 化
凭 借 着垄 断邮 件递 送 业 务所 产 生 的丰 厚 收入 , 温 克扭 转 了 祖
公 司 的 亏损 局 面 , 包 裹递 送 业 务 中 , 少 目前 为止 反击 了美 国 在 至 联 合 包 裹运 送 服 务公 司 (P) 欧 洲 业务 的 蚕食 鲸 吞 。经 过 连 番 US对 的 收 购行 动 ,德 国邮 政 公 司 已扩 张 到货 运 业 务 , 渐 掌 握 了快 递 逐
止 ,在 各大 主 要 城市 ,小 型 私 人快 递 服 务 公 司纷 纷 诞 生 ,逐 渐 蚕
2 0 年 德 国 邮 政 公 司 的收 入估 计 将 达 3 0亿 欧元 , 相 当于 00 0
食 邮 递 业务 。 旦 政 府放 弃 价 格 控 制政 策 , 资 就很 有 可 能 下 降 。 一 邮 另外 , 年前 在 欧 洲 经营 尚很 困 难 的 US 逐渐 打 开 了局 面 。 几 P已
然而, 明确 的 发展 战略 并 不 足 以让 这 家 先 前 的垄 断 企业 永 保 地 位 不 失 。当 一 家垄 断 企 业再 也 不 是 业 内唯 一 玩 家 时, 日子就 不 会 像 过 去 那 么好 过 了 。 除 了受 垄 断保 护 的 邮 件 业务 之 外 , 国 邮政 公 司 的 回报 微 不 德
供 资 金 。最坏 的情 况 下 ,德 国 邮政 公 司 有 可能 在 明年 的最 终 判 决

法国、德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启示

法国、德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启示

追 求 目标 的情 况 下 , 才可 以 由公 共 企 业 来 承 担 。 实 上 , 国 事 德 大型 工 业 企 业 已经 在 上 世 纪 9 0年 代 全 部 实 现 了 私 有 化 德 国 统 一 后 .联 邦 德 国将 原 东 德 国有 企 业 私 有 化 作 为 首 要 任 务 。 19 9 0年 3月 到 19 9 4年 底 . 德 过 渡 政 府 成 立 的 托 管 局 东
通 过 拍 卖 等 方 式 实 现 了 对 原 东 德 绝 大 部 分 国 有 企 业 的 私 有 化改造。
实践 中, 些 国有企业机 制不 活 、 浮于事 、 金缺乏 、 一 人 资 后劲 不 足 等 弊 端 日益显 现 法 国政 府 不 断 地 对 亏 损 企 业 进 行 “ 血 ” 行 为 . 接 加 大 了 国 家 财 政 赤 字 。 得 政 府 无 力 通 输 的 直 使
政 策 , 有 企 业 的 收 入 在 财 政 收 入 中 的 比例 已 经 很 小 . 括 国 包
为 了 克服 国 有 企 业 经 营 不 善 等 弊 端 .减 轻 财 政 负 担 . 法
固政 府 开 始 采 取 了 与 国 有 化 浪 潮 截 然 相反 的 “ 有 化 ” 案 . 私 方
有 化 化 解 危 机 的做 法 截 然 相 反 , 国坚 持采 取 “ 盘 私 有 化 ” 德 全
有 资 产 空前 扩 大 , 国有 企 业 和 国有 资 本遍 及 交 通 、能 源 、 汽 车 、 融 、 险 、 共 服 务 等 各 个 领 域 。到 18 金 保 公 9 3年 , 国 国 有 法 企 业 在 职 职工 人 数 、 业 数 量 、 资 额 、 售 额 及 增 加 值 等 方 企 投 销 面均 达 到 了历 史最 高 点 。仅 就 工 业 企 业 而 言 . 国有 企 业 占 职 丁 _ 人 数 的 2 % , 资 额 的 4 % 增 加 值 的 2 % . 定 资 产 的 3 投 9 8 固

在哪些国家是合法的私有化?

在哪些国家是合法的私有化?

在哪些国家是合法的私有化?私有化,是指国家或者政府将原有的公共财产、企业转化为私人财产及企业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常见手段之一。

但私有化是否合法,却与各国的法律、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下面来看看哪些国家是合法的私有化。

1. 美国美国一直以私有制度著称,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化也是其特殊的制度安排。

尽管在美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频繁,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私有化案例。

此外,美国对于私有化的规定也非常明确,政府在私有化过程中必须保证公平公正,以保障私有化的合法性。

2. 英国英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家之一,现代私有化起源于1980年代,截至目前,该国私有化的规模和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其私有化案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1990年代时对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二是21世纪新的私有化案例,其中以英国铁路和邮政的私有化备受瞩目,几乎整个公共服务业都已经步入了私有化的阶段。

3. 德国德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在德国联邦宪法中对于私有制有着明确的规定,早在第15条中规定了经济自由、私有制度及其保护。

私有化公司在德国市场中的发展率正处于飞速的状态,除了政府特意推出的私有化清单以外,德国还特别注重了股权员工的权益,实现了公平公正的私有化行为。

4. 中国中国早在1978年便开始推进经济改革,并在当时确定了由国民经济支配转变为国家统筹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导向。

目前,中国的私有化已经经历了30多年,其私有化的方式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企兼并并购等,截至2016年中国已经实施私有化企业超过1.5万家,中国现行法律对于私有化的规定较为完善,可以保障私有化的合法性。

结语私有化的合不合法性,不能只看它是否符合利益的最大化,还需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

私有化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等因素,都是衡量私有化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认真看待问题,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不断提高对于私有化的审视能力,才能使我们在私有化发展的道路上更顺利、更健康地前进。

西方国家公私混合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构成资料

西方国家公私混合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构成资料

西方国家公私混合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构成2001-04-29一、美国、日本与德国公司股权结构比较1.美国的股权结构当前美国大公司的最大股东是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等。

其中,养老基金所占的份额最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构投资者控制了美国全国大中型公司40%的普通股票,拥有大型企业40%的中长期债权。

20家最大的养老基金共持有上市公自10%以上的股票。

机构持有者的持股数量虽然很大,其投资规模也相当大,但是这些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所持有的股份仅仅占该公司总持股的1%左右,它们在公司中的发言权较小,对企业经营管理所发挥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有必要指出,美国机构投资者对一家公司很少特有长期股票,大都持有一家公司的短期股票。

当一家企业盈利较好时、机构投资者马上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当企业状况不佳时,机构投资者便把资金立即撤除,转而投向其他公司。

所以,追求短期盈利就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首要目标。

况且,在一家企业经营状况不太景气时,机构投资者因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不干预企业继续运转,而是努力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向。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短期性质促使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十分频繁,从而助长了大公司国内兼并与国外并购的屡屡发生。

然而,机构投资者要想利用股票市场对公司进行控制,看来成效也不大。

这是因为,股票价格波动大,同企业的盈利水平没有什么联系。

而且,鉴于股票波动大,周转率很高,因而会出现持股短期化,高级经理人员要想给股东多分红,就只有在追求短期利润上下工夫,自然忽视了公司长远利益。

2.日本的股权结构近30多年来,控制日本公司股权的主要是以银行和实业公司为主的各种法人。

法人在日本大公司的持股比率,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40%上升到90年代初期的近80%。

法人持股主要是集团内部相互交叉持股或者说循环持有股份。

整个公司集团形成一个庞大的股东会。

日本对公司董事会行使监督权的重点,首先是来自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即公司集团内部各个下属企业之间运用股票持股的互相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与世界其它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相比,德国的经验很有特色。

就西欧重要国家来说,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是唯一自始至终追求私有化的国家,当上世纪50、60年代,法、英等国家通过公有化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德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进一步的私有化来解决问题。

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德国完成了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因此,世界上只有德国一个国家,拥有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双重经验。

一、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则
中文的国有企业按照德文原文意为公共企业(Oeffentliche Unternehmen, Public Enterprises),而非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因为公共企业在联邦制国家内,分为联邦所有、州所有和市镇所有。

只有联邦所有的企业才是国有企业。

联邦国有企业指的是由联邦政府包括联邦各个部所有和联邦特别财产所有。

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拥有资本的方式分为两类:直接参股企业和间接参股企业。

联邦参与股份的企业既可能是联邦投资与私人资本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也可能是联邦和州或者市镇联合投资的公共事业或企业单位。

例如著名的萨尔矿业公司就是联邦政府和萨尔州政府联合投资的上市股份公司,在创业资本58亿马克中,联邦占74%,州占26%。

科隆-波恩机场是联邦、北莱
茵州、科隆市、波恩市和科隆与波恩附近的两个县6个政府联合投资的有限股份公司。

参股企业的业务不限于国内市场,还扩大到世界市场。

例如,德国电讯通过参股和收购的方式,已经在美国、波兰等国家设有分公司。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市场经济,而不是财政收入或者其它经济政策的考虑。

上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财政私有化过程中,财政部的文件明确指出,私有化不是因为企业对国家财政是亏空还是盈余的需要,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让国家退出非国家任务的领域,在这个原则下,私有化首先是对公共企业的任务重新定义。

闻名遐迩的大众汽车公司曾经承担的公共任务是,生产普通大众也能够买得起的私人
小轿车。

这一公共任务在战后新成立的联邦共和国政府看来是很荒唐的。

因此,大众汽车公司被列入联邦德国60年代初第一批私有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名单。

承担公共任务并非公共企业存在的必要前提。

德国的基本原则是,在事关国家或市镇的重大利益,并且以其它方式不能更好地或者更经济地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公共企业来承担。

在与私人企业发生竞争的领域,要让位于私人企业,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从来没有将公共企业视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政府不能利用公共企业的产品价格对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因为这是不公平竞争,是政府根据反垄断法要控制的价格垄断行为。

德国统一后,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成为统一后联邦德国的首要任务。

私有化的方案是将现有国有企业拍卖给私人资本投资者。

拍卖的基本原则是对所有投资者机会均等。

这意味着,在符合拍卖程序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和内部投资者比如原企业领导的机会是均等的。

二、德国企业私有化的有关做法
(一)前西德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做法
前西德私有化的主要程序是通过私有化法,以规范私有化的目的、范围、程序和出卖企业私有化收入的使用途径。

联邦所有的大型企业私有化的方法是出卖股票,逐步减少联邦持股比例,从部分私有化到完全私有化。

在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革为国家和私人合资企业后,德国在70年代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联邦政府的间接参股。

通过出卖参与股份的公司,使联邦政府完全退出。

1970年联邦经济活动收入占联邦财政收入的1.26%,到1977年这个比例已经降低为0.34%。

上世纪90年代是德国私有化的年代。

从1991年到2002年以来,联邦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直接参股企业和联邦特别财产企业的总数由214个减少到120个,重要直接参股企业从136个减少为37个。

三大重要公共部门联邦铁路、联邦邮政和联邦通讯的私有化任务基本完成,整个期间私有化总收入为235.74亿欧元。

各年收入见附表。

(二)原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方法
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法律依据是国家统一协议和财产赔偿法。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具体法律是自由选举后新的议会在1990年6月17日通过、7月1日生效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法》和《信托法》。

新的法律对莫德罗过渡时期政府对信托局的任务和私有户的基本方针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私有化的做法是,有企业向托管局提出资产负债表,托管局的专家对企业的真实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之后,将企业出卖事项公开登报。

有购买意向的企业和个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托管局提出购买申请。

托管局在购买申请者中选择最具竞争性的买主,并与其达成出卖协议。

根据1990年初的估计,原东德的全民所有资产总值为13000亿马克。

在私有化过程中,托管局的专家认识到,原东德国有资产的价值被高估了。

由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在拍卖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整顿。

为了保证一定的就业位置,许多企业必须由托管局向买家提供一笔补贴,才能够出卖掉。

因此,实际全民资产最后是负值2100亿马克。

东德的私有化与西德的私有化的区别是,需要私有化的对象范围特别广泛。

东德是一个对几乎所有的国家资产进行私有化的地区。

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类型资产采取不同的方法。

东德的国有资产由三部分组成:工商企业的资产,主要由机器和设备构成;国有和集体农业企业的资产,主要由土地构成;市镇的房地产。

这三个不同部分私有化的承办单位、方法和进程是不同的,对国家财政负担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附2.德国较大的私有化项目
1.1960年7月,德国大众汽车公司60%的资本被变卖,40%资本归国有。

一年后,大众汽车上市,第一批股票市值350马克。

至今,下萨克森州股份占20%。

最大的股东是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公司,股份为30%。

2.VEBA 化学公司在1965年实行部分私有化,联邦政府只有25%的股份。

1987年,政府的这部分股份也被变卖。

2000年,VEBA与国有化学公司VIAG合并,成立新的Eon公司,总部在杜塞尔多夫。

3.汉莎航空公司的股票在1966年第一次上市。

国有控股比率由此下降为74,31%。

80年代,联邦政府在汉莎航空公司的股份一直在下降,1997年,公司完全私有化。

4.1995年德国联邦邮政电信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德国电信股份公司(Deutsche Telekom AG)。

一年后上市。

联邦所占股份不足15%,17%的股份属于复兴银行(Kreditanstalt fuer Wiederaufbau,KfW)。

5.1995年德国邮政(DeutschePost )改组为股份公司。

2000年上市。

联邦所占股份目前是30.6%。

6.2007年7月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德国铁路的部分私有化法,按照该法案草案,49%的资产上市,或卖给投资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