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

引言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

(一)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他们的作品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向美国人真实地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以此消除美国人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人产生的误读;希望融入美国社会,消除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种族歧视,试图改善华人在美国的不平等待遇。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华裔移民经历着中美文化的冲击碰撞。在此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多以自传性题材为主,将写作出发点聚焦在华人特殊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上,借描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来表现

中美文化的差异。如朱路易(Louis Chu)的著作《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1961)中描写出在美国排华政策态度下持续了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作品中描写了纽约唐人街华人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充满着中美文化冲突与碰撞。

(三)多元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裔美国文学从转折期过渡到如今的多元化大发展阶段。早期的作品有赵建秀的《鸡仔的中国佬》(Chickencoop Chinaman,1972)和《龙年》(The Year of Dragon,1974)。此后出现了华裔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和《中国佬》(China Men,1980),由此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了繁荣。除此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Club,1989),任碧莲(Gish Jen)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1991)等一系列的作品。新生代的作家还有黄哲伦(David Henryhuang)、李建孙(Gus Lee)、伍慧明(Fae Myenne Ng)等一大批年轻作家。华裔美国文学正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繁荣阶段。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形象得以改变,使美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激发出浓厚的兴趣,吸引了一大批美国读者。

二、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优秀古老的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华人虽远渡重洋,身在海外,但无论在世界何地,他们都十分重视子女的传统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下去。作为美国长大的华裔作家们,他们也避免不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作品中,因为本身他们这种华裔身份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考虑。但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描写无不吸引着西方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透过笔下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作家能够在主流话语中占有一席之位。因此,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重构、编织中国文化。

(一)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在很多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华裔作家对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运用。如汤婷婷的代表作《女勇士》,小说借用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杂糅着经她改编的岳母刺字传说,抒发着自己反对压迫歧视妇女和种族歧视,倡导女权主义的思想。文章这样写道:“父亲先用毛笔一行行地把字写在我背上,然后才开始动刀。”作品中的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女性,背上刻下仇恨和责任,带领士兵奔向沙场,奋勇杀敌,既报家仇又雪国恨。这样的“我”具备了男性的坚强,豪迈,追求自由平等,这是一种华裔美国女性作家在夹缝中生存所作出的、有特殊意义的呐喊。而另一个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人物----关公,其形象被移置于华裔文学中,意义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象征,成为华人民族记忆乡土观念的寄托。在汤婷婷的《女勇士》中还这样描述“可是无论怎样,我们总会获胜。关公总会助我一臂之力。”可见,关公的精神能够带给华人们勇气,令其在生活逆境中充满斗志,对抗一切艰难险阻。谭恩美在其作品《喜

福会》中,也大篇幅利用了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文化象征功能。小说的每章开头都有一个以神话与民间传说为内容的小故事,与此部分描述场景相联系。如在“伤疤”一节中,就出现了情节----割骨疗伤;而王母娘娘和嫦娥(moon lady)的形象,出现在顾莺莺(其中一位母亲)的童年世界中,不仅烘托出当时的环境背景,而且在这种浑天一成的场景下,表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特有的认知方式。在她另一篇小说《灶神之妻》中也描述了中国民间熟知的灶王爷,但她笔下的灶王爷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定人祸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寄望人物。她所描写的人间灶王是贪恋美色、浪费之人,灶王的妻子却是吃苦耐劳,后来灶王用跳进灶火而死的行为进行赎罪。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创作,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对其进行改写和重构,华人很容易识别,令西方读者充满好奇,神秘色彩浓重。

(二)中国习俗与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部分的比重也很突显。如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不仅介绍了中国风情和中国家庭,书中还详细记述了怎么做米饭(包括用米量、加水量、如何判断生熟等)以及一些中国菜肴的作法,如荔枝鸭、陈皮鸭、番茄牛肉、芙蓉鸡蛋等。如此详尽的描写中国饮食的各个层面,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十足。除此,作家在作品中还描绘美国华裔过春节、中秋节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过年的场景:“按照旧金山的风俗,华人医院每年都要舞狮,筹集本年度的经费。一组经过训练的杂技演员在舞狮过程中互相替换。狮子头很大,五颜六色,狮子头上挂着的彩缎构成狮身和狮尾,是由珊瑚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等五颜六色的丝绸缝制而成。控制舞狮节奏的人舞弄狮头。他双手举着狮头,人们只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裤子和穿着拖鞋的脚。随着巨大的中国鼓敲出阵阵鼓声,他舞的很卖力。”这一独特的唐人街美国华人迎接新年的方式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难以理解的,但正是这类神秘浓郁的东方色彩的描写,吸引了大量美国读者。黄玉雪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在接受美国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美国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但同时她又受到上辈华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会“在两个世界之间又同时属于两个世界”。

茶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亦成为华裔美国人写作的重要部分。如作家朱路易的作品《吃碗茶》,除了描绘华人相亲、婚宴、看中医、打麻将等中国文化外,笔墨最多的反映了中国的茶文化,小说中“茶”就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故事中屡次出现,不仅推进情节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物的塑造,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故事的始终。在小说的开始,主人公宾来和美爱的相亲就发生在一所茶馆里;随后宾来误打误撞送上的一壶茉莉花茶不仅征服了岳父,而且促成他与美爱的婚姻;紧接着,宾来和美爱的婚礼也在一所茶馆里举行,新郎新娘用茶宴请亲戚朋友,亲友将喜钱放在一个茶盘里并祝福新人:“明年我们会再喝茶的”,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早生贵子。故事的末尾,也是茶的解药功能,让夫妻得以恢复正常生活。在小说中,“茶文化”就是亲情、爱情、友情的联系纽带,体现着中国婚姻习俗和传统伦理观念等。正如小说结尾“吃碗茶,让我们能够走上康复之路”所暗喻的那样,茶已经具备了精神和文化的双层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