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

早期华裔女性作家Edith、赛珍珠、汤婷婷,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生存,在中西文化冲突下成长,她们的作品中不乏传统中国文化的书写。

对祖居国文化,她们表现出双重态度:既旗帜鲜明歌唱,亦大胆置疑。

本文将分析她们作品中体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并探究持此态度的原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一)歌唱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北美华裔女性作家Edith(笔名水仙花),公开声明自己是中国人,知行合一,一生书写华人并为华人鸣不平。

在实际生活中,她不惜影响自己的婚姻而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

虽然她的作品远没有她为人那样锋芒毕露,旗帜鲜明。

但她在《在自由的土地上》讲述的各种华人移民故事中,华人温文尔雅,情感细腻丰富,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赛珍珠拥有中西合璧的双重教育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欧美文学的熏陶,尼克松称誉她为一座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的作《东风西风》(1930年)详细叙述了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及婚姻制度。

书中的中国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反抗陈腐、落后,富有上进心。

在当时,作为一部帮助美国了解中国的小说,强有力的了中国通对中国的丑化,颂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桂兰的丈夫在美学习12年后回国从医,他把西方的新思想传授给深受礼教熏染的妻子,鼓励她摆脱礼教的毒害,挣脱礼教的,接受新思想;桂兰的哥哥不顾封建家庭的,毅然决然选择自己的真爱。

桂兰的丈夫和哥哥说明了中国人并非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不懂争取。

二十世纪70年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女勇士》备受亲睐。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华裔女孩在美国成长的自传体小说。

我,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父母靠开洗衣店为生。

唐人街的街头巷议让我深谙中国人的好恶,妈妈讲古全都与中国规矩、习俗和禁忌以及鬼怪,英雄豪杰有关。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分析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分析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分析作者:周悦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摘要: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不仅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具了两者的特色,让华裔文学表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从1785年开始,就已经有华人移居美国,随着华人在美国当地的生根落户,华裔人口的不断增加,华裔文学也应运而生。

期间美国华裔文学从早期的被忽视被边缘化到逐步的融入主流,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华裔文学创作者的不懈努力。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对炎黄子孙的影响深远,华人不管身在世界何地,都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西化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为美国华裔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美国华裔文学中也蕴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华裔身份,另一方面也是扩大作品的商业价值。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美国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感兴趣,很希望能从这些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继承并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内涵底蕴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

它包含了释道儒三教文化、神话故事、地方民俗、英雄传说等内容。

作为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文学作品,能够最大限度的反映创作者的精神、信仰、感情、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本文重点从美国华裔文学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解读。

一、中国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吃饭在中国已经不简单的是一种日常的行为,更是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也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后,中国人从饮食结构、烹调手法、养生保健和审美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作品都涉及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陈爱敏3内容提要: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

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

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赛义德在“隐蔽的和显在的东方主义”一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东方主义的重要发展之一,就是把关于东方的本质思想———其感性,其专制主义的倾向,其异常的精神状态,其习惯性的不准确,其落后———净化成一种独立的、未受到挑战的连贯性”。

而且,“东方作为一个地点而在科学、艺术和商业等方面独立于欧洲进步的主流”。

如果将人类分为进步与落后的话,那么东方可以标志为“落后的、退化的、未开化的和智力低下的民族”(36)。

而学者与作家们的作品,使得这一整套本质的知识更加清晰、更加细腻、更加充实。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多数美国人一方面仍然抱着西方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的、迷信的、非理性的、愚昧的、幼稚的;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以巩固其文化霸权地位。

而一些美国华裔作家为了摆脱自己的“他者”文化身份,融入主流话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疏离中国文化,建构符合西方读者视野的东方人或者中国人形象。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华裔女作家黄玉雪、汤亭亭与谭恩美文本的细读,讨论她们是如何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等方面,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的。

一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当描写华人为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书中的主人公玉雪,提到了好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的东西:和尚念经,撒黄纸钱,等等。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及文化身份建构美国文学对华人移民的描写最早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尽管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对华人移民存在很多负面看法。

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述基本持宽容态度。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颁布加上公共舆论对华人的污蔑使得华人在美国从此遭受了。

合法的”歧视和污辱.直到1943年美国才宣布废除《排华法案>。

从这个时代开始,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

本文以此后蜚声美国文坛的三位华裔女作家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代表为范本.分析她们如何在作品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建构文化身份。

黄玉雪属于美国华人移民的第一代子女.是美国华裔文学第一位重要作家。

1945年她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Fi ft h C hi ne se D augh t er)。

讲述的是黄姓人家的第五个女儿玉雪如何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中摆脱家庭的控制和中国传统文化礼教的束缚,追求独立,最终在美国社会中出人头地的个人奋斗故事。

<华女阿五>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如家庭教育、饮食、节假日风俗等。

主人公玉雪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里,父亲是一家之主,要求儿女恪守孝道。

当她看到父亲存好了钱准备供他儿子念书而不支持女儿上大学时.她深深地感受到身为女儿在这个中国式家庭中受到的歧视。

在小说中,黄玉雪还见缝插针地向读者详尽介绍中国饭菜的烹饪方法.描绘华人如何度过他们的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的风俗。

玉雪的身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矛盾。

在家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在学校里接受的却是西方文明的教育。

作为一个美国意识形态下生活的中国人.不可能放弃对“美国梦”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成长历程中。

玉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自己成功是因为摆脱了中国家庭及传统文化的束缚,找到了自我独立发展的方向。

作为早期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关注的是华人身处的双重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美国主流话语中立足。

国外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论文(全文)

国外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论文(全文)

国外文学中的ZG文化论文一、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脉络华裔美国文学主要经历了开创、进展和繁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进展历史。

(一)开创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受华人移民浪潮影响,反映美国华人所受卑视和排斥的抗议书、请愿书等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形式,这些文章虽然数量较少、形式较为松散、内容单一、文学性不强,但它的出现既为美国华裔文学的进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其进展制造了“争取身份认同”的母题[4],因而,这一阶段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吃碗茶》《华女阿五》等作品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作。

(二)进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进展阶段,这一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虽然也体现出鲜亮的族裔性,但较之第一阶段其族裔特色有所弱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多是华裔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突出了中美文化冲突和碰撞的自传性题材和主题。

与开创阶段相比,此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虽然深受父辈和华裔特别身份的影响,但他们自幼生长在美国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是纯粹的美国教育和文化。

这一时期虽然只经历了短暂的20年,但也产生了《父与子》《喜福会》等影响广泛的作品。

此外,华裔作家赵建秀通过文学作品努力改变美国人心目中刻板的、被扭曲的ZG人形象,为弘扬ZG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女作家汤亭亭发表的《女勇士》为标志,华裔美国文学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

与第一代、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相比,这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受种族解放运动和华人地位提高的影响,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得到大幅度提升,他们不仅受父辈影响较少,对“ZG”的认识较为模糊,而且完全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地道的美国人。

因而,这一时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更加丰富多样,作品中主人公的华裔身份逐渐变得模糊,作品的族裔特色继续弱化。

这一阶段不仅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华裔作家,而且产生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如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汤亭亭的《女勇士》与《龙年》、赵建秀的《ZG佬》等。

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248-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翻译学院/李丹 石艳玲【摘要】华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同样的,华裔美国文学也是游走于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之间的特殊文化形式。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希望借此研究能为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融会贯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形象 形象塑造与华裔美国人同时具备中国及美国两种公民的特性相同,华裔美国文学同样兼具了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中,对人物的不同审美情趣。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很多华裔美国作家,在中国文学传统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基础上,加入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元素,让美国人对“中国形象”有了具体认知。

这些出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既能展示中国文化得到世界认可的困难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华裔美国作家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融所付出的努力。

一、“中国形象”之关公在中国,关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的伟大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也在中国各种戏剧形式中均有体现。

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关公常常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运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人物的构建之中。

关公的正直、忠诚及勇敢,为华裔美国作家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时,关公是男性代表的不二人选。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其代表作《唐人街》中写道“关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出名的将军之一,他忠诚、勇敢,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

他以保护与他一样善良、勇敢的人为己任,一生都致力于讨伐那些伪善、邪恶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中还有一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汤婷婷,其早期作品《中国佬》也有关于关公的描写,她在文章中提到:为了看一场有关公的戏,“阿公”居然将自己修路得来的血汗钱花掉了。

小说是这样叙述的:关公赤面红髯,当他与赤兔马同时登台时,阿公的心极为震撼,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在美国草原上出现的,正是他家乡的英雄和他的坐骑。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华裔作家作为传播主体,以自身和华裔文学为传播媒介,以华裔文学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播思想,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希望达到全球和谐一体的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美国华裔文学作家通常指那些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用英语创作的作家。

虽然生活在美国、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并且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中国文化情结和民族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学选择与表现。

正是因为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才使华裔文学创作有绚丽斑驳的异国情调,也才使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同样,正是借助于华裔文学这个平台,中国文化在美国乃至全球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扬。

在这个文化传播的伟业中,华裔作家首先承担起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双重角色,他们以自身和华裔文学这个宏大平台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媒介,以他们的作品为载体,把中国文化从物质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与传播。

根据拉斯韦尔(Harold Dwright Lasswell)(西方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5W模式及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研究,作为传播主体的华裔作家,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们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同时他们自身的某些特点会对传播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华裔作家以写作为自己的主业或副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美国文坛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华裔文学中的佼佼者汤亭亭已成为美国文学主流作家,她的作品也已成为主流文学作品,被选人教材,并被改编成戏剧演出。

另一位女作家谭恩美已跻身美国畅销小说家之列,她的一些作品已被收录到美国高校英语系广泛使用的《希思美国文学选集》,此外,她的代表作《喜福会》已被拍摄成电影。

这两位作家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流变华人移民美国后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延绵至今长达近两个世纪。

从第一批华人抵达美洲大陆之日起,他们就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带到了这个国度。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移民,带着他们各自时代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影响着他们进入美国之后的生存方式和书写方式。

然而,移民的历史和移民的移出地、母语文化是十分复杂的。

华裔移民群里既包括已在美数代、完全美国化和介于中美两种文化的二代移民,也包括无法充分融入美国的新移民。

这些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的华裔作家的写作,既是与母体文学和文化的对话,又是对居住国民族文学的丰富,因而他们的书写是居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经历”,是一种流散的写作、跨域的书写。

“跨域”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跨域”,还是国家的“跨域”、族性的“跨域”和文化的“跨域”,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跨域”。

“跨域”是一种飘离,从母体向外的离散。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海外移民,远离自己的国土,飘散在世界各地,本质上是一个离散的族群,或者说是一个“跨域”的族群。

离散或者“跨域”,是历史形成的,其中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但其和母国的联结纽带主要是文化――漂离故国而根植全球的中华子民共同信仰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因此,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无论怎样变异,作为本体它本质存在于华裔美国文化中。

一、40―50年代对中国文化的皈依纵观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从皈依居住国文化到寻找中国传统精神的一段变化。

出现皈依倾向主要是由于作家迫切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与关注。

“20世纪最初60年间,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声音细微,能被美国白人社会听到而首肯的部分都带着谦和臣属的意味。

”①最早出现的作品有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和刘加定的《洛杉矶华埠》,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不能算是文学创作。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受到较广关注的文学作品有刘裔昌的《虎与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李金兰的《泰明建造的房屋》、黎锦扬的《花鼓戏》、林语堂的《唐人街之家》。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

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中一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独特的历史、哲学和传统艺术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的先锋,美国华裔作家通过英语文学书写,将中国故事引入了西方语境。

这些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中国文化的窗口,并在这种交流中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在英语文学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并分析这种书写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首先,美国华裔作家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书写中国文化,使其更具有地域性和个性化。

无论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还是移民自中国的作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体验中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中国元素。

这些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将个人经历巧妙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性。

他们深入探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传统价值观,揭示了中国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通过借鉴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他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方读者的视角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亲近感。

其次,美国华裔作家在英语文学中书写中国文化,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作为英语写作的一部分,这些作品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由于英语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些作品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触。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书写,西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有助于建立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最后,美国华裔作家在英语文学中书写中国文化,推动了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传播。

通过他们的作品,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中得以被广泛传播和认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促使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创造出更富有活力和多样性的文化现象。

这种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西方文学的内涵,也拓展了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美国华人文学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想象

美国华人文学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想象

美国华人文学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想象
美国华人文学在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想象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即美国华人作家的创作;二是从文化的角度,即美国华人文化的传播。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美国华人作家在创作中把中国文化作为灵感来源,把中国文化中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国华人文学,这种文学具有跨文化的特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又兼具美国文化的特色。

比如,著名美国华人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茶花女》,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叙述了一个跨文化的爱情故事,叙述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但是叙述的方式却是美国的,这种跨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华人文化的传播也在跨文化视野下赋予中国一种新的想象力。

比如,美国华人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使得他们对美国有了更多的好奇心,也更加认可美国的文化。

同时,美国华人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也更加自豪。

总之,美国华人文学在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想象可以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文学上,美国华人作家以中国文化为灵感,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国华人文学;文化上,美国华人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认可美国文化,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理论思考作者简介:陈艳玲(1971-),女,黑龙江嫩江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育现状研究”(12532232)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美国华裔文学是由移居美国的华人后裔创作,主要反映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历程。

华裔文学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虽然很多华裔作家一再澄清他们所写的是美国生活,他们在内心也认为自己是美国作家,而事实上,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中国背景和他们身上积淀的中国文化是不可改变的。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华人移居美国的最早记录是1785年,随着华人的迁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随之改变,这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赴美,在此期间,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描写华人移民生活为主题,受到中美读者的欢迎,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华裔文学空前发展。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华人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美国华裔文学是在美华人于受压迫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当时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表现这种情况下华人的生存状况和心中的愤恨,表达他们期望得到与白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心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想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根本原因。

华裔文学作为多元文化及文学表述的重要构成,在当代美国文坛不仅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而且华裔文化和情感也开始参与到美国社会文化的进程中。

二、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一)中国文化元素为美国华裔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形式参照在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中,中国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素材,他们的作品不仅大量引用了包括中国传统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古典神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及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同时还运用中国小说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和创作手法。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中,将花木兰与岳母刺字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全球化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个展现着华裔美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维度上的象征,更是作品中的重要构建要素。

下面将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主题选择和文学技巧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元素在其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首先,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19世纪中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成了最早的华裔美国文学。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依旧是中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突出地位,如对家庭的重视、孝道观念的传承和中文的运用。

经过时代的变迁,华裔美国作家越来越多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仍然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元素在他们作品中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选择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与中国文化和华人移民的经历息息相关。

例如,对家庭、亲情和身份认同的探讨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而这些主题往往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爱国情感等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作家也通过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思考和追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如侯文华的《红楼美梦》等。

此外,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学技巧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表达平台。

作为一个跨文化文学,华裔美国文学融汇了中西方文学的特色和技巧,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运用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意象,与西方文学的叙事手法相结合。

例如,李敬泽在《迁移的纪念碑》中通过描绘海洋的渡船、夜晚的月亮等意象,凸显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中的孤独和追求。

这种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写作技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首先,在故事情节方面,有些华裔美国作家选择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将故事设定在中国。

比如,大卫·亨利·华兹的小说《《京华烟云》》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下一个波澜壮阔的家族传奇故事,通过描写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和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华裔家族的命运。

此外,还有一些作家选择以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为主题,展现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练和困惑。

这些故事常常涉及到移民、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傅丽萍的小说《中国早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故事,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华裔移民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

其次,在人物描写方面,许多华裔美国作家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展示他们的中国血统和文化传统。

有些主人公是新移民,他们身上常常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语言口音、饮食习惯等。

也有的主人公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他们在外貌和行为上更加融入美国社会,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和认同。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是华裔作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探索,也是对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身份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处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比如文学语言的使用、思维方式的转变等。

这些元素的存在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多样性,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华裔美国人生活和文化的窗口。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华裔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程和心路历程。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裔美国人的文学创作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小说《鬼节夜》讲述了在一个华裔家庭中,母亲因病去世,大女儿艾米莉责怪父亲不愿用西医治疗而导致母亲的死亡,于是对父亲耿耿于怀,父女两人经常争吵, 艾米莉十八岁后便离家出走,直到父亲死后才回来,而就在鬼节夜,艾米莉看见了父亲的灵魂。

"鬼节"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对死去的亲人进行祭奠的仪式,对传统文化义无反顾的反抗,而抛弃后要承受的却是对传统更加的畏惧和愧疚。

艾米莉在鬼节夜里看到了父亲的鬼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神灵精神"的再现,是对反叛潜在的谴责,艾米莉的恐惧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家族精神 xxxx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有统一血统的几辈人,亦可称为家属。

家族是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家族是维系我们民族生息的根基。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的,家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柱石,而且在家族内部,最核心的精神情感就是"孝"。

孝的最基本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

在小说《鬼节夜》中,与姐姐艾米莉的反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妹妹劳蒂亚的孝敬。

姐姐艾米莉出走后,善良懂事的劳蒂亚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还劝姐姐回家看望父亲,对父亲的理解和关心也使她能坦然面对鬼节夜;而艾米莉与父亲的争吵及后来的离家出走都是对中国传统中"孝"道的挑战,心灵上的惩罚增添了姐姐艾米莉守灵时的惊恐。

从两姐妹的不同态度和结局,可以看出反叛和拒绝似乎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传统的孝道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

"作品采用乖巧的妹妹劳蒂亚的叙述视角,对父亲的后悔和姐姐的反叛进行真诚地旁观,同时也寄托着对父亲的同情、孝敬和对姐姐反叛的谴责。

"家族精神在小说《渴望》中同样得到体现。

大女儿安拉像她母亲明一样渴望有个和睦的家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华裔美国文学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众多国内外读者及评论家的青睐。

作品中所书写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美国华裔作家标榜族裔特性的一块特有的文化想象空间,在客观上起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实验作用。

本文将梳理百年来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流变,探究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述华人生存状态、内心独白的重要途径。

纵观近百年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从最初的水仙儿、刘裔昌、黄玉雪到繁荣阶段的赵健秀、汤婷婷、谭恩美、任碧莲,再到新生代的李健孙、黄哲伦、伍慧明等无不使用中国文化符号来频繁讲述中国故事,其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和最能体现华裔作家书写策略的文化元素包括“鬼”、“茶”、“关羽”、“花木兰”、“屈原”、“蔡文姬”等。

1 文化的冲突与认同——“鬼”与“茶”华裔美国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冲突主题反映了华裔美国群体在处理中美文化交汇过程中经历的不适和痛苦,它是原生文化进入寄居国文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阵痛,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消灭的客观存在,与文化冲突相伴相生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认同与反认同。

几千年来,对于相信现世和报应的中国人来说,“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也将“鬼”带到了美国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意指。

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母亲所讲述的关于鬼的故事是女儿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鬼”成为了联系第二代华裔移民与中国的桥梁。

《女勇士》中还描述了美国的“鬼”——的士鬼、公交鬼、警察鬼、开枪鬼、查电表鬼、剪树鬼、卖杂货鬼等,这里的“鬼”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维系后代中国文化认同所采取的一种策略,白人“鬼”具有文化传承和白人歧视的双重意指。

“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具有多重丰富象征意义的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他们的作品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向美国人真实地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以此消除美国人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人产生的误读;希望融入美国社会,消除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种族歧视,试图改善华人在美国的不平等待遇。

(二)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华裔移民经历着中美文化的冲击碰撞。

在此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多以自传性题材为主,将写作出发点聚焦在华人特殊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上,借描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来表现中美文化的差异。

如朱路易(Louis Chu)的著作《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1961)中描写出在美国排华政策态度下持续了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

作品中描写了纽约唐人街华人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充满着中美文化冲突与碰撞。

(三)多元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裔美国文学从转折期过渡到如今的多元化大发展阶段。

早期的作品有赵建秀的《鸡仔的中国佬》(Chickencoop Chinaman,1972)和《龙年》(The Year of Dragon,1974)。

此后出现了华裔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的著作---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和《中国佬》(China Men,1980),由此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了繁荣。

除此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Club,1989),任碧莲(Gish Jen)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1991)等一系列的作品。

新生代的作家还有黄哲伦(David Henryhuang)、李建孙(Gus Lee)、伍慧明(Fae Myenne Ng)等一大批年轻作家。

华裔美国文学正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繁荣阶段。

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形象得以改变,使美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激发出浓厚的兴趣,吸引了一大批美国读者。

二、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优秀古老的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华人虽远渡重洋,身在海外,但无论在世界何地,他们都十分重视子女的传统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作为美国长大的华裔作家们,他们也避免不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作品中,因为本身他们这种华裔身份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考虑。

但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描写无不吸引着西方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透过笔下的文学作品,美国华裔作家能够在主流话语中占有一席之位。

因此,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重构、编织中国文化。

(一)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在很多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华裔作家对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运用。

如汤婷婷的代表作《女勇士》,小说借用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杂糅着经她改编的岳母刺字传说,抒发着自己反对压迫歧视妇女和种族歧视,倡导女权主义的思想。

文章这样写道:“父亲先用毛笔一行行地把字写在我背上,然后才开始动刀。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女性,背上刻下仇恨和责任,带领士兵奔向沙场,奋勇杀敌,既报家仇又雪国恨。

这样的“我”具备了男性的坚强,豪迈,追求自由平等,这是一种华裔美国女性作家在夹缝中生存所作出的、有特殊意义的呐喊。

而另一个中国古代典故中的人物----关公,其形象被移置于华裔文学中,意义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象征,成为华人民族记忆乡土观念的寄托。

在汤婷婷的《女勇士》中还这样描述“可是无论怎样,我们总会获胜。

关公总会助我一臂之力。

”可见,关公的精神能够带给华人们勇气,令其在生活逆境中充满斗志,对抗一切艰难险阻。

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也大篇幅利用了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文化象征功能。

小说的每章开头都有一个以神话与民间传说为内容的小故事,与此部分描述场景相联系。

如在“伤疤”一节中,就出现了情节----割骨疗伤;而王母娘娘和嫦娥(moon lady)的形象,出现在顾莺莺(其中一位母亲)的童年世界中,不仅烘托出当时的环境背景,而且在这种浑天一成的场景下,表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特有的认知方式。

在她另一篇小说《灶神之妻》中也描述了中国民间熟知的灶王爷,但她笔下的灶王爷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定人祸福、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寄望人物。

她所描写的人间灶王是贪恋美色、浪费之人,灶王的妻子却是吃苦耐劳,后来灶王用跳进灶火而死的行为进行赎罪。

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创作,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对其进行改写和重构,华人很容易识别,令西方读者充满好奇,神秘色彩浓重。

(二)中国习俗与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部分的比重也很突显。

如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不仅介绍了中国风情和中国家庭,书中还详细记述了怎么做米饭(包括用米量、加水量、如何判断生熟等)以及一些中国菜肴的作法,如荔枝鸭、陈皮鸭、番茄牛肉、芙蓉鸡蛋等。

如此详尽的描写中国饮食的各个层面,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十足。

除此,作家在作品中还描绘美国华裔过春节、中秋节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

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过年的场景:“按照旧金山的风俗,华人医院每年都要舞狮,筹集本年度的经费。

一组经过训练的杂技演员在舞狮过程中互相替换。

狮子头很大,五颜六色,狮子头上挂着的彩缎构成狮身和狮尾,是由珊瑚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等五颜六色的丝绸缝制而成。

控制舞狮节奏的人舞弄狮头。

他双手举着狮头,人们只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裤子和穿着拖鞋的脚。

随着巨大的中国鼓敲出阵阵鼓声,他舞的很卖力。

”这一独特的唐人街美国华人迎接新年的方式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难以理解的,但正是这类神秘浓郁的东方色彩的描写,吸引了大量美国读者。

黄玉雪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在接受美国教育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美国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但同时她又受到上辈华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会“在两个世界之间又同时属于两个世界”。

茶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亦成为华裔美国人写作的重要部分。

如作家朱路易的作品《吃碗茶》,除了描绘华人相亲、婚宴、看中医、打麻将等中国文化外,笔墨最多的反映了中国的茶文化,小说中“茶”就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故事中屡次出现,不仅推进情节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物的塑造,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故事的始终。

在小说的开始,主人公宾来和美爱的相亲就发生在一所茶馆里;随后宾来误打误撞送上的一壶茉莉花茶不仅征服了岳父,而且促成他与美爱的婚姻;紧接着,宾来和美爱的婚礼也在一所茶馆里举行,新郎新娘用茶宴请亲戚朋友,亲友将喜钱放在一个茶盘里并祝福新人:“明年我们会再喝茶的”,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早生贵子。

故事的末尾,也是茶的解药功能,让夫妻得以恢复正常生活。

在小说中,“茶文化”就是亲情、爱情、友情的联系纽带,体现着中国婚姻习俗和传统伦理观念等。

正如小说结尾“吃碗茶,让我们能够走上康复之路”所暗喻的那样,茶已经具备了精神和文化的双层含义。

三、意义中国文化符号在华裔文学中的运用具有丰富的意义。

华裔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不难看出华裔文学的创作根植于中国文化。

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的冲突、碰撞下创造的故事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魅力所在。

一方面,华裔作家在作品中对故事原型的加工、改编,激发了西方读者对东方元素的浓厚兴趣,萌发了“东方梦”“中国热”等文化现象,使西方读者能更好的接受东方文化。

正是有了汤婷婷的《女勇士》,我们才看到好莱坞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1997)。

另一方面,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主动地整合中美文化资源,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这些都给多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带来了促进和提升,对中国元素的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四、结语对华裔美国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现象的透彻分析,更能深刻理解华裔美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但当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远渡重洋到另一个国度时,它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而是经过华裔作家的改写,更合美国人的口味,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对等,应当从中美两种文化的背景里去解读。

〔参考文献〕〔1〕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J〕.文艺报,2008,(1).〔2〕胡勇.论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利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3,(6).〔3〕吴冰.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J〕.国外文学,2001,(3).〔4〕杨秋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短篇小说,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