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基础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d9d797ccbff121dc368337.png)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3fe2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e.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9c88d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3.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ba6d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a.png)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比较固定,不像现代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分。
名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
名词的数量没有现代汉语中的复数变化,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或其他语法结构来表示复数的含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具有时态、语气和语态等变化。
其中,常见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语气主要包括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假设语气。
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3.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等,用法较为复杂。
代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其他语法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常用的介词有"於"、"於是"等。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5.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且"、"若"等。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指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句子并列在一起。
并列句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或选择关系。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修饰手段,用来对名词进行修饰和说明。
定语从句通常紧跟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使用"之"字引导。
3. 补语从句补语从句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意义,通常位于主语或宾语之后,使用"得"、"之"等字引导。
补语从句可以表示结果、目的、原因等。
4.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包括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d2a2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png)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入门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入门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d8c2a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e.png)
文言文入门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汉语文字之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和翻译水平。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一些常用的句型结构。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1. 词序: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其中“吾”为主语,“爱”为谓语,“汝”为宾语。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气助词,如“者”、“乎”、“哉”等,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假设等语气。
例如:“公之死者,天下之艰也”(公公之死,是天下最艰难的事情)。
3. 复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复句结构较为复杂,常使用“以”、“则”、“所”等引导从句。
例如:“以子之明,则有司之明也”(你明白,有司也明白)。
4. 用字规范:文言文中的用字规范较为严谨,一般需根据文言文的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语。
同时,一些常见的字词写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的常用句型结构1. 主谓结构:即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主谓宾”结构,在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位置一般不能颠倒。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果有千万间房屋,可以庇护天下的穷人们,大家都会开心的)。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常使用“与”、“及”、“而”等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类似的成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上行星坚强不倒,君子要有自我奋斗的精神;地势平坦,君子要有厚德载物的品质)。
3. 递进结构:文言文常使用“虽然……但是……”的递进结构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如:“虽有智慧,不如乐则仁;虽有勇敢,不如和则乐”(虽然有智慧,但是不如乐于仁德;虽然有勇敢,但是不如和乐)。
4. 条件结构:文言文中表示条件的句型常为“若……则……”的形式,其中“若”表示条件,“则”表示结果。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6e99c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f.png)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6e537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6.png)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cdb78c844769eae009ed9a.png)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ca6efba35a8102d276a22f9d.png)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d19f3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5.png)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篇一: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写作技巧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55876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7.png)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写作技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升语言修养,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写作技巧,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相较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字词顺序:文言文的字词顺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常采用主宾颠倒的语序。
例如,“吾爱彼君子”(我爱那位君子)中,“彼君子”是宾语,“吾爱”是主语。
2. 词性转换:文言文中的词性转换较为灵活。
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形容词,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形容词等。
这种转换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的含义。
3. 句式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偏正结构、倒装句、多动结构等。
这些句式的运用能够增加文句的变化和表达的灵活性。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对偶、排比等,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写作技巧学习文言文写作,除了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写作技巧:1. 注重词语选择:文言文中有很多具有特定含义或特定用法的词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善用句式变化:文言文中的句式变化丰富多样,善于运用不同的句式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
可以采用偏正句、倒装句、多动结构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注意结构合理:文言文的结构要注意合理排布,通篇要有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段落间要有过渡,以便读者理解。
4.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适当运用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情感。
5. 保持简洁明了:文言文偏重于简洁明了的表达,不宜过多使用修辞繁复的句子。
句子结构简单清晰,言简意赅,有助于读者理解。
三、结语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a4a6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e.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fedc5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6.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1329c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f.png)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a722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7.png)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https://img.taocdn.com/s3/m/60c500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7.png)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1babf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a.png)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主要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典雅、庄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名词用等语法现象较为常见。
2. 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常常倒装,如主语、宾语、状语等可以前置或后移。
3.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4. 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三、常用词汇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书”、“房屋”等。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消失等的词,如“走”、“吃”、“死”、“生”等。
3.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颜色的词,如“好”、“美”、“黑”、“长”等。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他”、“它”、“这里”等。
5. 数词: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三”、“十”等。
6. 虚词:帮助造句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如“之”、“以”、“而”、“则”等。
四、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通过扩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征或范围,以增强表达效果。
3. 对偶:成对的修辞手法,形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5.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
五、常见文体类型及特点1.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来表达主题。
2.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分析、推理和论证来阐述观点。
3.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通过解释说明事物、现象或原理来传达信息。
4. 散文: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以描写、记叙或抒情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1. 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大意。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ae20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1.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c7e8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f.png)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 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 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 间、处所、数量、行状等。 如: 我的心,绷得像调紧的弦。 他生于1918年。 他坐在桌子旁。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 定 主 参加今年高考的学生通过积极 [ ( ) 的应战][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 ~~~~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虚词之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 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目的的词。 如: 从、往、在、当、把、对、 同、为、以、比、跟、被、由 于、除了……
虚词之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 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 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 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 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 …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 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 然、即使等
虚词之
4. 助词,主要是表示成分之间结构关 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实词之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 征的词。
表形状的:大、高、胖、瘪、细、壮;
表性质的:甜、好、香、漂亮、圆滑、 机智、单调; 表状态的:快、浓、满、多、迅速、悄 悄。
实词之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1、2、3、一、二、三、壹、 贰、叁、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形容词用作名词): 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主谓倒装 2.被动句 (2)宾语前置(重点) 3.倒装句 (3)定语后置 4. 省略句 (4)状语后置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 罢了、啦……
感受词性
1、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
代助 词词 名 词 名 词 副 词 动 代 词 词 动 词 助 词
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意动用法):以……为亲。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 (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形容词作意动词): 认为……奇特、非凡。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狼》) (名词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 (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异,认为……奇怪。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 乐王回深父……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用“者”“也”表判断
• 是乃狼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斯是陋室。 • 项燕为楚将。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用判断词表判断
助 词
着பைடு நூலகம்面。
名 词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 谓语:“ —— ” 宾语:“~~~~” 定语:“( )” 状语:“[ ]” 补语:“〈 〉” 划在主语下面 划在谓语下面 划在宾语下面 用在定语前后 用在状语前后 用在补语前后
主语省略
《桃花源记》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谓语省略
《陈涉世家》
• 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 • 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
宾语省略
• 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介词省略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现代: (赞美我)的客人 (定+中心词)
古代: 客之(美我)者 (中心词+定) 定语后置
现代: [在长勺]作战 (状+中心词) 古代: 战[于长勺]
(中心词+状)
状语后置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陈涉世家》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 刘备天下枭雄。 • 秦,虎狼之国。 • 臣本布衣。 直接表判断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 动。
1、有标志的被动:“于”“受…于…” “为”“为…所…”“…为所…”wéi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为乡里所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 初九、初十。
实词之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 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 声、脚、座。
实词之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无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相 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来 说的。
现代: 这样的社会可悲啊!(主+谓)
古代: 悲哉,世也! (谓+主) 主谓倒装
现代: 小孩子知道什么?(主+谓+宾) ~~~~
古代: 童子何知?(主+宾+谓) ~~ 宾语前置
状 状 谓
定
宾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 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用 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 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
的一段对话。
助 数 量 词 词 词 名 词
名 名 词 词
介 代 助 名 词 词 词 词
形 ( 动 名 助 名 容 助 动 指代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示词 )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形 助 动 助 连 副 介 名 容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词 待着,还不时用指尖轻轻地敲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虚词之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面,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 时间、否定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 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 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 等;
方位名词:东南、上面、前方、中间等。
实词之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 词。
行为动词: 跑、唱、喝、敲、吆喝、 盯、踢、闻、听、摸; 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产卵; 心理动词: 喜欢、恨、气愤、觉得、 思考、厌恶; 存现动词: 消失、显现、有、丢失、 幻灭;
使令动词:使、让、令、禁止、 勒令; 能愿动词:会、愿意、可以、 能 够、宁可;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 判断动词:是、为、乃。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