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学之分析思路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的运动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最基础的运动学规律,涉及到的概念有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根据题目条件列方程求解。

2.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运动学的基础,涉及到的概念有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或者用惯性定律分析运动过程。

3. 曲线运动:涉及到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向心力的公式和定理,分析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

4. 相对运动:分析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题方法主要是画运动示意图,运用运动学规律进行分析。

5. 振动和波动:分析物体的振动和波动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如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等。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求解的问题。

2. 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运动学规律,选择合适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求解。

3.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注意分析过程的细节和物理意义。

4. 对于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分段或者分步骤进行分析,画运动示意图有助于理解问题。

5. 对于多过程的问题,需要注意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一、直线运动题直线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通常涉及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解答直线运动题的关键在于理清思路,掌握基本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有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秒,求汽车的位移。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速度v = 20 m/s,时间t = 10 s。

2. 根据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代入已知量计算位移s = 20 m/s × 10 s = 200 m。

3. 答案为20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二、自由落体题自由落体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通常涉及重力加速度、时间、速度等概念。

解答自由落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由落体的特点,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体,经过2秒后的速度是20 m/s,求物体下落的高度。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时间t = 2 s,速度v = 20 m/s。

2. 根据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代入已知量计算重力加速度g = v/t = 20 m/s ÷ 2 s = 10 m/s²。

3. 根据自由落体的高度公式h = 1/2gt²,代入已知量计算高度h = 1/2 × 10 m/s² ×(2 s)² = 20 m。

4. 答案为2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和h = 1/2gt²,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三、斜抛运动题斜抛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通常涉及初速度、角度、时间、位移等概念。

解答斜抛运动题的关键在于分解速度、运用平抛和竖直上抛的知识,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以30 m/s的速度和45°的角度斜抛,求物体的最大高度和飞行的水平距离。

高中物理运动学解题技巧一探--相对速度及其解题

高中物理运动学解题技巧一探--相对速度及其解题
N A NC H AN G EDU C ATI N O8・ o 20 3

维普资讯
小 学 教 学 研 究
当前 ,一 些教 师 在采 用 合 作 学 习 组 织课 堂 教 学 时 ,对 合作 学 习 的认 识 不 够 全面, 随意 运 用合 作 学 习 , 以为 小 组 讨 论 就是 合 作学 习 ,以 为合 作 学 习可 以 运 用 到任何 课 堂 、 任何 时间 。 因此 , 们必 须 改 我
维普资讯
中学教 学研 究
南 昌



三 幸
涂 福

由于运 动 的相 对 性 ,描述 运 动 的速 度也 必 然
具有 相 对性 。 就 是说 , 有 不 同运 动状 态 的观 察 这 具 者看 到 同一 物体 的速 度是 不 同 的。一 般 把运 动 着 的B 物体 作 为参 考 系来 描述 A 物体 的运 动 , 叫做A 对B 的相 对运 动 。A 体相 对 B 与 系 的速 度 叫 相 物 参
V =S t Km/l =5 / =5 h Km / h。
讲 好 一 种语 言 ,最 有效 的办 法
就是 置身到这种语言环境 当 中去 ,
t e t B in ? …‘ ee d o i o e ig m j Whr o yu
l e h b s? I a e e n o h e i t e e t h v b e t t k
流 的木 桶相 对 于河 水 是静 止 的 ,而 船无 论 是顺 水
放 矢 积 累 词汇 , 汇 量 大 了 , 际运 词 实
用 时就 可 轻松 自如 了 。 四、 阅读 原 版 英 美 小说 及 报 刊 杂 志 。是 提 高 口语 会 话 能力 的 有 效 措施。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匀减速运动中的某些问题,用常规解法来解,步骤往往比较多,或似乎无法求解;如改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不仅能顺利求解,而且步骤也比较简便。

此处所谓逆向思维是把运动的“末状态”当作“初状态”,而把物体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过来考虑。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的物体,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运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的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为:1:3:5,如把这题中的运动倒过来逆时间顺序考虑,可用上前面的规律,则可得答案为:5:3:1。

例2:一物体以4m/s2的加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求物体停止前的第2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按常方法考虑似乎缺少条件,无法求解。

如改用逆思维,将物体看成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4m/s2的匀加速运动,它在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与题目所求的物体在静止前的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则s=at22/2- at12/2=4×22/2- 4×12/2=6m。

例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上滑,最远可达b点,e为ab的中点,已知物体由a到e的时间为t0,则它从e 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 ]A.t0 B.(2-1)t0 C.2 (2+1)t0 D. (22+1)t0解析:由逆向思维可知物体从b到e和从e到a的时间比为:1:(2-1);即:t:t0=1:(2-1),得t= (2+1)t0,由运动的对称性可得从e到b和从b到e的时间相等,所以从e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2t,即2 (2+1)t0,答案为C。

例4: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下来。

若物体在最初5s内通过的路程与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1:5,求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时间大于5s,但比10s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无法确定。

下图是按运动时间大于10s画出的示意图。

设总的运动时间为t,用逆向思维考虑,将物体看成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s2=at22/2=25a/2 (1)s1=at2/2- a(t- t1)2/2 (2)又:s1:s2=11:5 (3)联立(1)、(2)、(3)解得:t=8s。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特征及分析方法

一、简谐运动特征
1、动力学特征:,注意k不等同于弹簧的劲度系数,是由振动装置本身决定的常数;动力学特征也是判断某机械运动是否为简谐运动的依据。

2、运动学特征:,此式表明加速度也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总指向平衡位置。

由此可见,简谐运动是一变加速运动,且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做周期性的变化。

3、能量特征:机械能守恒,注意振动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势能为零的说法不够确切,应说成此位置势能最小。

4、对称特征: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等物理量的大小相等,此外还体现在过程量上的相等,如从某点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和从平衡位置到与该点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点的时间相同等等。

二、简谐运动的分析方法
1、判断振动是简谐运动的思路:正确受力分析;找出平衡位置
();设物体偏离平衡位置位移为x,找到,即可得证。

2、判断简谐运动的变化的思路: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O点附近做简谐运动,若从O点开始计时,经过3s质点第一次经过M点,再继续运动,又经过2s它第二次经过M点;则该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图中a、b两点为质点振动过程中的最大位移处,若开始质点从O
点向右运动,O→M历时3s,M→b→M历时2s,则=4s,T=16s,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时间
t=16s-2s=14s。

若开始计时时刻质点从O点向左运动,O→a→O→M历时3s。

M→b→M历时2s,则,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所需时

本题的求解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简谐运动中的对称性,同时还要注意振动方向的不确定性造成此题的多解;除此之外,对简谐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在四个T/4时段内和五个特殊时刻的情况分析也要清楚。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问题解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其中,速度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本文将通过具体题目的举例,分析速度问题的考点,并给出解题技巧和使用指导。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问题:小明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B地行驶,2小时后小红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请问两人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分别在哪里?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匀速直线运动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小明和小红分别行驶的距离来确定他们相遇的时间。

小明行驶的距离为30公里/小时 × 2小时 = 60公里,小红行驶的距离为40公里/小时 × t小时(t为相遇时间)。

由于两人相遇,所以他们行驶的距离之和等于两地的距离,即60公里 + 40公里 × t = AB 的距离。

解方程可得t = 1小时,即两人在1小时后相遇。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他们相遇的地点。

由于小明和小红是以相同的速度向对方行驶,所以他们相遇的地点必然在两地的中点M处。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为60公里。

所以,M点距离A地和B地的距离均为30公里。

因此,两人在距离A地30公里的地方相遇。

解题技巧:在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关键是要确定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各个物体行驶的距离,然后通过等式关系来解方程,求解出相遇的时间。

最后,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关系,确定相遇的地点。

二、自由落体问题问题:一个物体从高度为h的位置自由落下,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为g。

请问物体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和速度分别是多少?解析:这是一个自由落体问题。

根据自由落体的定义,物体下落的时间和速度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h = 1/2gt²来计算物体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由于物体下落到地面时,高度为0,所以可以得到0 = 1/2gt²,解方程可得t = √(2h/g)。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

解决运动学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题型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

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速度 = 位移 ÷时间时间 = 位移 ÷速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小明骑自行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20秒,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他的位移:位移 = 速度 ×时间 = 10 m/s × 20 s = 200 m所以小明的位移是200米。

二、自由落体问题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解决自由落体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公式:下落距离 = 初始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速度 = 初始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经过3秒钟后,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它的下落距离:下落距离 = 1/2 × 9.8 m/s² × (3 s)² = 44.1 m所以物体的下落距离是44.1米。

三、抛体运动问题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情况。

解决抛体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利用以下公式:水平方向位移 = 水平方向初速度 ×时间垂直方向位移 = 垂直方向初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水平方向速度 = 水平方向初速度垂直方向速度 = 垂直方向初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是相互独立的。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加速度问题解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加速度则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考点。

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解决与运动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题目举例,详细解析加速度问题,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题目一:一个小球以10m/s的速度沿直线运动,经过5秒后速度变为30m/s。

求小球的加速度。

解析:此题是一个典型的加速度计算问题。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a)等于速度变化量(Δv)除以时间(Δt)。

在这个问题中,速度从10m/s增加到30m/s,变化量为20m/s;时间为5秒。

因此,可以使用公式a = Δv/Δt来计算加速度。

代入数值,得到a = 20m/s / 5s = 4m/s²。

所以,小球的加速度为4m/s²。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是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得到的。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只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具体数值代入公式即可。

题目二:一辆汽车在10秒内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行驶,行驶了200米。

求汽车的加速度。

解析:这个问题给出了汽车的加速时间和行驶距离,要求求解加速度。

根据运动学的公式,加速度(a)等于速度变化量(Δv)除以时间(Δt)。

在这个问题中,汽车从静止开始行驶,速度变化量就是汽车的最终速度。

而最终速度等于行驶距离除以时间。

所以,可以得到公式a = Δv/Δt = (行驶距离/时间) / 时间。

代入数值,得到a = (200m / 10s) / 10s = 2m/s²。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为2m/s²。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给出行驶距离和加速时间时,可以通过计算最终速度并代入公式来求解加速度。

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题目三:一个物体以5m/s的速度沿直线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变为10m/s。

求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解析:这个问题要求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高中物理12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2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2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考试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

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总结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学生们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力学解题技巧,本文将从常见的力学题型出发,提供一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力的平衡问题力的平衡问题是力学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

例如,有一根绳子悬挂在两个固定点之间,一个物体悬挂在绳子上,我们需要求解物体所受的力以及绳子的张力。

解题技巧:1. 画出物体受力图:将物体所受的所有力都画在图上,包括重力、绳子的张力等。

2. 列出力的平衡方程: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将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列出平衡方程。

3. 解方程求解未知量:根据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得到所需的结果。

举一反三:类似的力的平衡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两个物体通过绳子相连,求解绳子的张力;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平衡,求解斜面的倾角等。

通过掌握力的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运动学问题运动学问题是力学中另一个常见的题型,需要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速度、加速度等相关量。

例如,一个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运动,我们需要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解题技巧:1.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首先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2. 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3. 代入数值求解:将已知量代入公式中,求解未知量。

举一反三:类似的运动学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求解自由落体物体的速度、求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等。

通过掌握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动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是力学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需要综合运用力的平衡和运动学知识进行求解。

例如,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受到一定的斜面摩擦力,我们需要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解题技巧:1. 画出物体受力图: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画出物体所受的所有力。

2. 列出力的平衡方程: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列出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的平衡方程。

3. 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的三大思路1.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受力作用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以三条线索(包括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建立联系,如右表所示:
②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优先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③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
④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
⑷.找出关键性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根据具体特点,列出辅助性方程.
⑸.检查未知量个数与方程个数是否匹配.
⑹.解方程组.
【例题展示】
1.滑雪运动员到达高为h的斜坡顶端时速度为v1,如图4所示.已知斜坡倾角为θ,滑雪板与斜坡的摩擦因数为μ.求运动员滑到底端的速度.。

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构思

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构思

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构思篇一: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构思在高中物理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涵盖了许多常见的物理运动现象。

本单元将着重介绍高中物理运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 运动的描述:本部分将介绍如何使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 匀速直线运动:本部分将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如何解释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变速直线运动:本部分将介绍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包括加速度、速度变化和位移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并了解如何解释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 曲线运动:本部分将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包括运动轨迹、切线、速度和加速度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曲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如何解释曲线运动的规律。

5. 万有引力:本部分将介绍万有引力的概念,包括引力常数、质量和距离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万有引力,并了解万有引力与行星运动的关系。

拓展:除了上述主题,运动学还包括许多其他主题,例如:1. 运动的相对性:本部分将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包括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和应用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解释运动的不同相对性,并了解如何应用相对性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 运动会:本部分将介绍奥运会中的各种运动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体操和举重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运动成绩,并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技巧。

3. 物理运动学:本部分将介绍物理运动学的概念,包括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和运动会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物理运动学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了解物理运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篇二: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构思在高中物理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涵盖了许多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和概念。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高中物理运动学大单元的构思,包括正文和拓展。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实例分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实例分析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应用运动学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几个运动学实例的分析,展示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的应用。

实例一: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以自由状态向下运动的现象。

假设一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学来分析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首先,根据运动学的公式,自由落体的位移可以通过公式 s = 0.5 *g * t^2 来计算,其中 s 表示位移,g 表示重力加速度,t 表示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落地点与起始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位移。

其次,速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公式 v = g * t 来计算,其中 v 表示速度。

由于自由落体的速度始终在增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观察速度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以及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位移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实例二: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举一个常见的实例:一辆汽车以恒定的速度在直线道路上行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学的公式来计算汽车的位移和速度。

首先,位移的计算可以通过公式 s = v * t 来完成,其中 s 表示位移,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位移。

其次,速度的计算可以通过公式 v = s / t 来完成,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当我们已知位移和所花费的时间时,我们可以计算汽车的速度。

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以及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例三: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以一定初速度向上抛出并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过程。

这种运动可以应用于抛球、跳高等实际场景。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学的公式来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时间图题分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时间图题分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速度时间图题分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速度时间图题则是运动学中的一个经典题型。

本文将通过具体题目举例,分析速度时间图题的考点,并给出解题技巧和使用指导,以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题目。

一、题目分析题目:某物体匀速运动,速度时间图如下图所示。

求物体的位移和加速度。

解析:这是一个经典的速度时间图题目,通过图形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我们需要根据速度时间图求解物体的位移和加速度。

二、解题思路1. 求位移:根据速度时间图,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图形下方的面积来求解位移。

在匀速运动中,速度恒定,因此速度时间图是一个矩形。

矩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度乘以高度,即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 求加速度:在匀速运动中,加速度为零,因为速度不发生变化。

所以答案是零。

三、解题过程1. 求位移:根据速度时间图,我们可以看出速度为5 m/s,时间为10 s。

根据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公式,位移等于5 m/s乘以10 s,即位移为50 m。

2. 求加速度:在匀速运动中,加速度为零。

所以答案是零。

四、解题技巧和使用指导1. 注意速度时间图的形状:速度时间图可以是直线、曲线或者是一些特殊形状。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图形的形状来判断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2. 利用面积计算位移:在匀速运动中,速度恒定,所以速度时间图是一个矩形。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矩形的面积来求解位移。

3. 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率。

在匀速运动中,速度不发生变化,所以加速度为零。

通过以上解题思路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速度时间图题目。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图形的形状,利用面积计算位移,并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速度时间图题目在物理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技巧,就能够轻松解答。

希望本文对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在解决速度时间图题目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物理板块问题的处理思路

高中物理板块问题的处理思路

课程篇板块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题型,是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从动力学的角度谈谈这类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技巧。

1.搞清两种位移关系滑块由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同向运动,对地位移大小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对地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板长。

2.临界条件要使滑块不从木板的末端掉下来的临界条件是滑块到达木板末端时的速度与木板的速度恰好相等。

3.解题思路(1)审清题意:求解时应先仔细审题,理解题意、用隔离法对每个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

(2)求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

(3)明确关系: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求解时注意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4.求解板块问题的方法技巧(1)弄清各物体初态对地的运动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根据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情况,确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方向。

(2)正确地对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各物体的加速度,结合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速度相等是这类问题的临界点,此时往往意味着物体间的相对位移最大,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可能发生突变。

(4)难点:两者共速后能否相对静止的判断。

假设二者相对静止共同匀减速,用整体法求出共同运动的加速度a ,再用隔离法求相互之间的摩擦力f ,与最大静摩擦力f m 作比较得出结论(f ≤f m 假设成立,反之相对滑动)。

一、有外力F 作用的“板块”模型问题1例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1的长木板静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质量为m 2的小滑块。

木板受到随时间t 线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 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其加速度a ,得到如图所示的a-F 图象。

高中物理运动学自由落体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自由落体问题解析

高中物理运动学自由落体问题解析自由落体问题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一、问题分析自由落体问题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问题。

常见的自由落体问题一般涉及物体的下落时间、下落距离、速度等。

解决自由落体问题的关键是确定问题所给条件,找出合适的物理公式,进行数值计算。

二、时间问题例题: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2秒钟后下落了多少米?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根据运动学公式s = ut + 1/2at^2,代入初始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值,得到下落距离s = 0 + 1/2 × g × (2^2) = 2g。

因此,经过2秒钟后物体下落了2g米。

思考:如果物体下落的时间变为3秒钟,下落距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解答:根据同样的运动学公式,代入时间t = 3秒,得到下落距离s = 0 + 1/2 ×g × (3^2) = 4.5g。

因此,下落距离增加到4.5g米。

三、速度问题例题:一个物体从高度为10米的位置自由落体,经过多长时间速度会达到20 m/s?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根据运动学公式v = u + at,代入初始速度、加速度和最终速度的数值,得到20 = 0 + g × t。

解方程可得t = 20 / g。

因此,物体下落约2秒钟后速度会达到20 m/s。

思考:如果物体从高度为20米的位置自由落体,经过多长时间速度会达到20m/s?解答:根据同样的运动学公式,代入初始速度、加速度和最终速度的数值,得到20 = 0 + g × t。

解方程可得t = 20 / g。

由于物体下落的高度增加了一倍,所以时间也会增加一倍,即约4秒钟。

四、距离问题例题:一个物体从高度为5米的位置自由落体,下落多长时间后,下落距离为25米?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运动学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运动学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运动学高中物理运动学与初中物理运动学在学习方法上有一些区别和不同的重点。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学好方法:1.模型和思维:高中物理运动学相较于初中物理运动学,更加注重对运动学问题的建模和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运动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简谐运动等,并能够将这些模型进行组合和扩展。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思维敏捷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2.知识点深度:高中物理运动学相较于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更高。

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公式、概念和原理,如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距离等,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实用技巧和方法,如图像法、比例法、代入法等。

3.知识运用:高中物理运动学相较于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运用的复杂度更高。

学生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运动学问题中,如小球在斜面上的滑动、火车在铁轨上的行驶、物体的自由落体等。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抽象出问题的模型,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点进行匹配和解决。

学好高中物理运动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运动学问题的模型和解决方法,以及相关的公式和概念。

同时,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注重思维训练:学生需要逐渐摆脱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运动学的各种模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运动学问题的应用背景。

综上,学习高中物理运动学应该从最根本的概念定义入手,分清物理应用场景,掌握基本运动形式及分析方法,建立物理模型,举一反三才有可能学精学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高中物理运动学之分析思路
摘要:运动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的导向下,鲁科版教材对高中物理运动学的编排由两部分组成,首先使学生从时空观上对运动学进行简单认识,并且初步接触直线运动特征,最后把运动与牛顿定律相结合。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介绍较为复杂的运动学规律,研究曲线运动特征等。

运动学规律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息息相关,正确的分析思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对运动学规律的准确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本文主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和分析思路上对运动学知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运动学规律曲线运动物理模型
一. 引言
高中物理是基础物理的根本,从科目性质上说属于理科范畴,但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无疑也是将来各个学科的基础,尤其对于将来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来说,对高中物理规律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运动学作为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在教学设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准确理解运动学规律必须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运动学规律必须建立恰当的研究“环境”,具体说就是把运动对象置于特定的系统中加以分析,该系统对于运动规律的揭示具备参考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 运动学解析思路及实例分析
1.正确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物理规律的科学依据,也是把复杂的物理系统进一步简单化的有效途径,对于理解、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应从简单模型入手,高中物理中典型的实例是运动学中质点的理解,这部分知识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入门知识,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技能。

质点,顾名思义是把物体或者某个特殊系统视为具备质量的点,这样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能够更加容易的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

以下是有关质点模型的建立实例,通过把某个系统进行抽象成质点来分析系统的整体运动规律。

[实例1]质量为m的直升机以某一特定的速度v从地面垂直起飞,已知螺旋桨的转速为ω,试问当起飞高度达到h米时,该飞机发动机做功多少?(不考虑系统摩擦的影响)
有关这道题目的分析首先应该把该系统抽象的视为质点模型,可能大多学生很容易被螺旋桨的转速所迷惑,根据运动学的核心思路:必须把研究对象置于恰当的“环境”中,亦即使其具备特定的参考系。

此问题中以地面为参考系,由于涉及到总体发动机的做工问题,并非和飞机具体的形状特征有关,所以,完全可以把飞机系统等效成无形状、大小的质点进行讨论。

进行质点模型的建立以后,尽管螺旋桨存在一定的转速,但是该物理模型完全没必要考虑对发动机做功的影响,因为螺旋桨的转动是该质点系统的特性,我们仅从质点自身抽象的分析。

初始状态和末了状态飞机在竖直方向的速度是一定的,螺旋桨的旋转对整体速度并没有影响。

因此,发动机
做的总功仅仅体现在该质点系统高度的增加上,亦即系统重力势能的增加,根据公式w=mgh 即可求得发动机所做的功。

从该实例可以看出,物理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化繁为简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在运动学规律的学习中排除干扰信息,进行基本知识的准确应用。

2.化整为零,逐点击破
对运动学的分析思路并非一成不变的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有些题目中只有对知识点的细化,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运动学往往涉及到多种规律的交叉应用,比如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对总体平抛运动轨迹分析如果采用抽象思维就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应该采用“化整为零”的思维。

[实例2]平抛运动规律分析
首先从平抛运动本身依据出发,物体之所以能够呈现平抛运动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具备了一定的运动速度,而且该速度的方向完全是水平向前,根据平抛运动的理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仅受重力作用,所以完全有必要单独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分开求解,这样问题就转化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这两种运动的掌握比较容易,进而对平抛运动能够熟练处理,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

化整为零、逐点击破的分析思路不仅在对于物理过程分析中倡导运动轨迹、运动类型、受力情况的正交分解,同时也注重某一物
理参量的不同特性分解。

这也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基础,首先要求学生对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基础比较了解,然后把互相独立的特性分开单独考虑,避免了不相关规律的交叉误导。

比如“速度”这一概念在运动学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对速度的理解的最低要求必须掌握其矢量性特点,亦即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两个特性。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求对速度进行正交分解,从不同方向单独解析,那么对于方向和大小可以同时表征,最终可以通过矢量合成实现对末了状态的描述。

以下案例是有关曲线运动采用正交分解的思路,把“加速度”特性化整为零,逐个击破,达到解题目的。

[实例3]曲线运动中加速度变化的判断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运动学板块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从定义上讲加速度是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其实该定义中对速度变化的表述暗含了速度的矢量性变化,亦即速度变化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仅仅限于大小的变化快慢,而忽视了速度的矢量性特点,对解题带来障碍。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对加速度的理解可以从正交分解的角度考虑。

匀速圆周运动从大范畴上属于一种变速运动,变速意味着速度在发生改变,但是为何又是匀速的呢?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由于对速度、加速度基本概念的不了解而陷入困惑,对该类问题的处理,我们有必要把加速度正交分解,沿着切线方向和指向圆心的两个方向。

物体之所以圆周运动是因为始终存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
即速度方向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存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而之所以匀速是因为在速度方向即切线方向上的加速度始终为零,这两点特性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本质,如果把加速度沿着切向和径向两个方向分解来考虑问题,就很容易更加深入的解决问题。

圆周运动是典型的曲线运动,并非所有的圆周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用正交分解速度的思维分析很容易理解该过程的速度变化情况,例如以下较复杂圆周运动的分析:
图1
由上图1可见,当小球速度大于2(gr)1/2,并且速度逐渐增加时,杆的弹力也发生变化,根据正交思想很容易判断速度的大小逐渐变化,切线方向的加速度不再为零,法线方向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在变化。

可见,在曲线运动中运用化整为零、正交分解的思想处理复杂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准确把握临界状态、充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牛顿运动定律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是受到外力作用,学生处理运动学问题的瓶颈在于对物体状态的把握不准,同时忽略力学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源泉。

以下实例把物体所处状态与受力结合起来分析,使得对问题的处理迎刃而解。

[实例4]证明:如图2所示,斜面上物体恰好匀速下滑,与质量大小无关。

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首先着重分析所处的状态,抓住题目的核
心字眼“恰好”匀速下滑,说明物体在各个方向的受力平衡,应用上述的正交思想,沿着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分解重力,如图3所示,可以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当物体处于斜面上刚好能够匀速下滑时,所具备的条件仅仅满足(4)式即可,与物体本身质量并无关系。

本题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所体现的解题思路在整个运动学中具有代表性,抓住物体临界状态,充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 结语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运用恰当的解题思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针对目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瓶颈,本文就运动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题思路,虽然以上分析在特定的实例中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各种思路,对物理的学习切不可死板硬套,必须从基本原理上挖掘隐含条件,为解题创造思路,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高中生对物理学的认识,为将来各门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参考文献
[1] 刘恒涛,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学周刊》,2011年05期
[2] 黄新占,谈物理教学中的启发[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年07期
[3] 朱红雨,如何在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a],
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