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

合集下载

榆林历史故事

榆林历史故事

榆林历史故事
榆林是陕西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
现出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秦代时期,榆林是关中地区重要的边塞要地。

当时,秦代
的皇帝秦始皇将万里长城修建至榆林,并派遣大将军赵高镇守这里。

赵高严密防守,并率领勇猛的边军守护国家边境。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代时期,榆林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
贸中心。

商队经过榆林,沿途可以购买到各种珍贵的商品。

在这个时期,榆林繁荣了许多,成为了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在唐代时期,榆林成为了唐王朝的边塞重镇。

当时,唐朝的皇帝
派遣王圣游为榆林节度使,他率领着军队镇守着这片土地,保护边境
安定。

据说,王圣游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曾经布下了一套巧妙的防线,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入侵。

这段故事成为了榆林历史上的传奇。

明代时期,榆林成为了明朝的防线,守卫陕北的重要关口。

明朝
的明世宗派遣了胡宗宪为榆林镇守,他坚定地守护着边境,震慑了北
方的势力。

胡宗宪还与当地百姓一起治理植被,使得榆林的环境变得
更加优美。

他的治理手段被後世的官员们所推崇。

以上只是榆林历史故事的冰山一角。

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许多
动人的故事,展示了榆林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今,榆
林已经成为了陕西省的重要城市,与其浓厚的历史底蕴相辉映。

榆林
的历史故事将继续流传下去,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增绿中的榆林贡献——记榆林治沙60年

中国增绿中的榆林贡献——记榆林治沙60年

中国增绿中的榆林贡献——记榆林治沙60年文 / 本刊记者 陈宇宏今年4月10日,在首都植树节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

4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据统计,2000年—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在17年间增加了5%,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全球植被增加量25%以上。

而在陕西榆林,这个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的地区,经过60多年的持续治沙造林,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林木面积和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中国增绿中的榆林贡献。

沙漠曾是死亡的象征,掩盖过尸骨,掠夺过良田,当东方丝绸乃至文明通过沙漠传到西方,经历过多少曲折与艰难。

那些属于遥远的过去,只有沙漠上的毛乌素,堪为历史的见证者。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榆林沙区是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长城沿线的定边、靖边、横山、榆阳、佳县等7个县 (区) 的全部或部分, 总面积约为32100平方千米。

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生态文明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飞播治沙清。

后来经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流沙不断扩大,以致到1949年时沿长城的靖边、榆林、神木一带流动沙丘密集成片,“榆林三迁”的故事就源自这里,这便是大自然的报复,它可以给予百物盛茂,激怒它时它也可以拿走一切,还以黄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意识到沙漠化的严重性,开始改变沙漠环境,兴建防护林,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

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明珠”。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在这里展开。

伴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相继启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

榆林的红色革命故事

榆林的红色革命故事

榆林的红色革命故事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拥有一段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自古以来,榆林一直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前沿。

1945年,榆林的工农群众爆发了又一场红色革命。

红色革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44年,当时榆林市政府机构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开始从反动派转向革命派。

1945年5月25日,榆林市发布了榆林红色革命宣言。

宣言中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据,以坚定的红色革命斗争精神为动力,在全市范围内发动大规模的红色革命游行,开展一场红色革命”。

此后,榆林市的红色革命迅速发展壮大。

红色革命的口号“摆脱贫困,谋求幸福,铲除反动当权派,支持毛泽东思想!”在榆林城乡广为传唱。

红色革命运动聚拢了大量红军退伍军人和赤膊军,共同推行红色革命斗争。

时随机反动势力大举反击,与红军斗争激烈,但他们不断受到红色革命运动的压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1945年10月25日,榆林市在红色革命的胜利声中实现实际解放,结束了榆林人民的久远的苦难。

榆林红色革命的参与者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赞扬。

其中,王林、张茂生和张林领导的榆林红色革命赤膊军特别受到人民的爱戴。

他们把社会主义的理想深深地埋入了榆林人民的心中,并真诚地帮助穷困潦倒的人民,为榆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

榆林红色革命不仅改变了榆林的政治景象,而且也促进了榆林社会的发展。

比如,榆林铁路修建,榆林厂商的发展,以及榆林的文化传承等等。

榆林红色革命的精神也激励着榆林人民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推动榆林社会的发展。

在最后,随着榆林红色革命百年纪念日的到来,榆林人民重温这一重要历史,纪念那些参与红色革命的热心人士,感谢他们为榆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及实现榆林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百年前,榆林的红色革命书写了不朽的伟大史诗,它不仅是榆林的精神的源泉,更是榆林人民永远的自豪。

历史名城榆林

历史名城榆林

历史名城榆林历史名城榆林八王书屋2012年8月25日网络收集整理榆林建城历史已有数千载。

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县治城池,在榆林的鱼河镇和榆林的古城滩村。

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现存榆林市区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

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

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

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

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

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

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即“三拓榆林”。

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

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

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榆林故事

榆林故事

2、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李自成,胡启立,杜斌承、张季鸾、
胡星元——(公元1903-1993)爱国港商。

榆林人。

早年因家贫辍学,到银炉当学徒。

后学会驾驶汽车,先后在沈阳、西安从事营运。

抗战胜利后,他与友人合资在香港与美国之间从事贸易。

1982年秋,他以80高龄重返阔别60多年的故乡。

此后10年间,他为振兴家乡文教卫生事业,共捐献人民币1000多万元,修建“星元图书楼”、“星元小学”、“星元医院”(由陕西省政府命名)
3、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最盛大的是春节和元宵节,元宵节在万佛楼下听一曲婉转的榆林小曲,在大街万佛楼上,五六位老年人穿着古装,弹着琵琶、扬琴、古筝等乐器,一位演员伴随着婉转的音乐,唱得非常带劲。

4、红枣、小米、绿豆,驰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

广告词“好豆、好水、好作法,榆林豆腐美名扬”
5、榆林有世称“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筑古迹。

榆林的传说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民众逐水而居,循普惠泉水,围泉而居,泉周榆树成林,遂取名榆林寨。

明成化年间,延绥巡府余子俊想城究竟建在哪呢?传说,一日余公带着部下打猎,忽见前方旋过一只白狐狸,余公独马前追,狐狸跑,余公追,一直追到驼山脚下,狐狸不见了。

余公登顶而望,只见南向沟壑纵横,北向漠沙千里,东向丘陵起伏,西向黑山对望,山下榆溪缓缓,四围黑山、红山环抱。

他将马鞭向山下一指,就此矣——真乃龙腾虎踞之地,在此建成榆林城。

关于榆林的介绍

关于榆林的介绍

关于榆林的介绍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端,胡杨林、河套地貌、沙漠土地等自然风光为其独特之处。

榆林市总面积约为43,57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90多万人。

其经济以煤炭、石油、化工、机械为主导,同时也以种植业、旅游业、商贸业等辅助经济活动来提升经济实力。

榆林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此地部落的存在,但榆林市正式建成的时间是在1950年代。

榆林煤田、延长油田等重要自然资源,使榆林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起来。

九三年抗战中,延安市委、政府在此地设署,这也为该市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榆林的地形地貌比较平坦,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

该市有胡杨林、白草畔、大油田、西岔河、九龙山等著名景点,以自然风光为主,让人们在旅游中体验自然的魅力。

胡杨林作为榆林市的代表性景点,自沙漠边缘延伸至城市荒地,上万株胡杨树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另外一些著名景点如:秦岭北山脚下的白草畔景区、大南沟景区、美风湖景区等,所有景点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景、名胜古迹等等,使得榆林的各个景点各具特色,让游客大开眼界。

榆林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同时该市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气息的文化城市。

榆林有古诗咏胡杨、传说西岔等古代文化遗产。

榆林市境内有金丝峡古战场、林峪古城址、孙武故里、花镜山寺、李白古道等历史人文景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榆林市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特色,让每个旅游者记住它。

榆林市的人民风俗也是迷人的。

该市的一些原住民民族,至今还保持其习俗,让这些外来人口感受到了榆林市的特别文化氛围。

对于游客来说,这样的体验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同时,榆林市政府、旅游部门也十分注重旅游业的发展。

为此,政府每年会举办旅游大会等相关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榆林市进行旅游。

为方便游客,该市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的改进,例如:高铁、机场、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线路定制服务等。

第十一章榆林市

第十一章榆林市

石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 景”、革命先烈杜斌丞委托崔焕九题刻的 “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受 到书法界的赞誉。
每当夕阳东照,红石映日,格外美丽。 “红山夕照”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
红碱淖位于神木县西北部,地处鄂尔多斯草原与 毛乌素沙漠的交汇处,南距神木县城70公里。北 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相连,闻名遐迩的一 代天骄成吉斯汗的陵园离这里仅有40公里。“淖” 在蒙古族语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不言而喻,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427年,统万城 被北魏攻破,结束了大夏国都城的历史。 当年修筑统万城时,当地还是水草丰美的 草原,后来沙漠侵吞,统万城被掩围在黄 沙之中。
现在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 的痕迹。二道城留有506米的残垣,南面和
西北面保存得比较完好。内城南北长 1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 城垣遗址的高度,从1.6米到10米不等, 宽度从0.07米到0.19米不等。还有和城 连接的墩台,东面1l座,西面8座,北面6座, 南面11座,高7米、8米、20米不等。
真武殿周围各类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 显得疏密得体。其中有藏经、瑞芝、超然 阁;七圣、玉皇、文昌楼;东岳、关帝三 灵庙;二斗、圣母祠;三清、三官殿;白 云、真人洞等。还有楼亭,石,木牌楼、 重逾万斤明代铁钟、清代铜钟,铁、石、 砖狮子等。还有松、柏、桑果树6000余株。
白云观保存着叙述道教、佛教经变故事和
湖中有一半岛叫红石岛。红石岛面积约0.39 平方公里,因其边缘有一块巨大的红色岩 石,故而得名。该岛三面环水,与陆地相 连最窄处仅200米。岛上地形奇特,沙滩洁 净,是极好的天然浴场。沙上灌木丛生, 野生禽类自由繁衍生息。岛的东北角建有 龙王庙,至今流传着四海龙王神奇而美丽 的传说。

前世今生话榆林

前世今生话榆林

前世今生话榆林“前世今生”话榆林撰文:贺国银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

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西南部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区块。

北部能源富集,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国内外罕见。

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南部是黄土地文化的富集区,绥米子是陝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西南部属白于山区,这里储藏着世界整装油气田。

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部分。

黄河沿东界南下47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榆林的母亲河是无定河,发源于定边白于山北麓,有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

她在华夏的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中,淮宁河史称走马水,后改称重耳川。

这里既是陝北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同时也是华夏清明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时期,走马水来了一队颠沛流离的逃亡者,他是晋国公子重耳一行。

晋国君王献公,听信爱妃丽姬谗言,欲杀公子重耳,为逃避父王献公的追杀,重耳带领介子推等人逃亡到舅父的老家白狄国,也称翟国,即今子洲县淮宁河川园则坪村一带。

重耳等人来到这个以狩猎游牧为生的部落族小国,韬光养晦,避难辅政12年。

他们将中原第一粒种子撒在这块土地上,教白狄部落猎人开荒种地,养蚕织布。

至此,农耕生产取代了翟国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猎人开始变成了农人,游牧部落开始进入了农耕时代,重耳川便成了陕北农耕的起源地,历称“米粮川”。

从此,陕北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农耕社会的新时代。

农耕一直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主角,占据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绝对性舞台。

陕北人几千年来随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走到今天,榆林自然也属中国农耕文化的版图内。

榆林造林绿化历程历史

榆林造林绿化历程历史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丘陵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

北部,黄沙片片,绿色难觅,生态环境脆弱;南部,大山连绵,丘陵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据考证,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榆林地濒海边,气候温和湿润,是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沃土,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发祥地之一,呈现出“森林茂密、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的一派美丽安详、和谐安康的景象。

自秦汉时期开始,屯垦戍边、人口迁徙,逐渐使大片森林消失。

到了唐宋,随着乱砍滥伐、开垦荒地现象的不断加剧,片片黄沙和座座沙丘肆无忌惮地向人们示威。

到了近代,大自然的悲剧愈推向高潮。

在元、明、清的600多年里,大地上的植物倍加遭受蹂躏,沙漠毫无阻挡地大肆南移,残酷的荒漠化完全凸显。

到建国之时,这里残存着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仅仅只有0.9%,此时流沙继续以每年一华里的速度大举南下,掩埋了公路,压埋了庄稼,吞没农田牧场200多万亩,有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受到风沙侵袭,有400多万亩牧场被沙化、盐渍,170万亩农田受到风沙危害而不得不弃耕。

严重的荒漠化,使榆林大地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5.13亿吨,占到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1/3。

水土流失之巨,举世触目惊心。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勤劳智慧的榆林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没有退缩,而是在忧患意识中奋起。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始与大自然进行着抗争。

1950年,按照中省的指示,榆林建立了林业机构,并初步形成了由总场、分场、分站、苗圃构成的国家造林网络基地,拉开了蓬勃浩大的治沙造林序幕。

当时的榆林县在榆溪河两岸、七里沙等地开展群众性造林、合作造林、兵工造林及机关干部义务造林等活动,一年里就植树520亩。

后来曾三次担任过中央候补委员的定边县堆子梁乡小滩子村共产党员李守林就是那时候治沙造林的杰出代表。

他组织起一个有28个农民组成的互助组,从林业上寻找出路,用口粮换回树苗,用柴草把沙地分割,搭障备,栽苗子,几经失败挫折,克服重重困难,短短几年功夫,搬掉了100多个大沙丘,打井27眼,造出水地1400多亩。

历史文化名城—榆林

历史文化名城—榆林

作者: 王世昌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78-79页
主题词: 榆林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龟兹县;榆林县;城南;陕西北部;军事重镇;沙漠地区;新明楼
摘要:<正> 榆林县位于陕西北部,无定河中游,其西北是沙漠地区,北与内蒙毗连。

面积
7,053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地面为沙丘覆盖。

榆林城是著名的沙漠城市。

建国以来,由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林,现在榆林已成为沙漠中的绿洲。

榆林地区在远古时已有人类活动。

1932年在榆林以南油房头、鱼河堡等地曾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古城滩、三岔湾以及城南沙丘中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秦时榆林属上郡,汉代设龟兹县(西域龟兹国人内迁居今古城滩一带故设县)。

后魏为夏州,后周置弥浑戌。

隋开皇。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榆林概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一)榆林地图1、榆林在陕西的位置2、榆林行政区划图3、榆林市地图(二)地理地形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三)发展特点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

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

榆林黄土高坡历史故事

榆林黄土高坡历史故事

榆林黄土高坡历史故事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被誉为“中国黄土高坡的明珠”。

这片土地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下面就是关于榆林黄土高坡的一段历史故事。

在古代,榆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汉代西北边防的重要据点。

这片黄土高坡自古就是陕北边陲的重要关隘。

在远古时期,榆林地区曾是猎民活动的聚集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和文物,证明了这片土地上早已有人类的活动。

在历史的流转中,榆林地区成为了皇家候选地之一。

相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命令他的丞相李斯来到榆林地区寻找仙草。

李斯历经艰苦,历尽辛苦,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玉色仙草。

秦始皇为了感谢李斯的辛勤劳动,遂将榆林赐予李斯为封地。

这也是榆林得名的由来。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榆林地区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政权更迭。

在北魏、北周、隋、唐等朝代时期,榆林地区都曾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经常成为军队征战的重要战场。

榆林地区的居民为了抵御外敌,几经努力在这片高坡上建立了坚固的城墙和防御设施。

到了明清时期,榆林地区成为了商贾云集之地。

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榆林的发展。

榆林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商贾们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物质文化,还传承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民间故事。

在这片黄土高坡上,曾经诞生过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不仅以其聪明才智和勇气闻名,还留下了许多印记和故事。

他们的事迹成为榆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这片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榆林黄土高坡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人文景观,都使得榆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老榆林

老榆林

老榆林龙云我们现在说起老榆林,已经是一个专用名词——榆林古城。

它和榆林市现在所属的12个县是不搭界的,因为那是绥德、米脂、清涧、横山……我们习惯言及的‚老榆林‛就仅仅限制在由四围城墙圈起来的榆林城。

榆林城不大,历史也不算很久,但自它建城而始,就一直蓬蓬勃勃、欣欣向荣,成为整个陕北的中心枢纽,也成为整个陕北文化的典型代表。

老榆林的最后截止年月是1949年6月1日。

这个和全世界儿童的狂欢连在一起的日子,如影视镜头由陕北大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一样,开始‚新榆林‛的。

老榆林从此画上句号。

一个人和一座城与中国的古老历史比起来,榆林的历史是从有明一代才开始浮出水面的。

这时间,有一个人走进了榆林,他是从绥德沿无定河谷一直骑马上行的。

骑到榆林,马不走了,趵蹄嘶鸣,给主人暗示着什么。

他已经不止一次来榆林了,为了驱赶趁着羊肥马壮一个长驱就肆意劫掠塞上的鞑靼马队,等到他这个主镇延绥的巡抚大人带领人马赶到这里,马队早已驮满掳掠来的‚果实‛回到熟悉的草原去了。

他似乎明晓了这匹随他几年的老马的意思了——老是这样千里奔袭和鞑靼捉迷藏,不是回事呀。

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出来——如果在此地筑城,不就可以坐待鞑靼‚入瓮‛而免除了千里奔袭却空手而返的劳苦吗?他于是秉烛而为千里之外的宪宗皇帝拟写奏章: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

欲移延绥镇治于榆林。

榆林历史新纪元的帷幕即将拉开。

止此之前,民众逐水而居,循普惠泉水,围泉而居,以泉周榆树成林,遂取名榆林寨。

第一个榆林寨村民来自哪里?已经无从考究。

之后,由寨而庄,居民渐众。

正统二年(1437),应军事需要,为抵御蒙古铁骑的频繁‚光临‛,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

此时的榆林已经打上了军事的烙印,平民百姓的平静生活被打破。

再过23年,成化七年(1471),臵榆林卫,卫堡里,走动的除了少数居民,大部分已经是军汉——早晨、晚间,操练的号子盖过了早年鸡鸣狗吠的农家生活。

余子俊并不满足榆林‚卫‛的现状,他要将这个因军事需求而逐渐由庄而卫的堡寨,再向前推进一步。

关于榆林的介绍

关于榆林的介绍

关于榆林的介绍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榆林市辖区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万,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但是这里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胜地。

榆林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商、周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榆林市境内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古迹,如秦始皇陵、汉长城、唐代大佛寺、明代城墙等等,这些都是榆林市得以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榆林市的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这里有着大片的森林、草原和沙漠。

榆林市的沙漠景观非常有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神木林沙漠。

神木林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流动沙漠之一,这里的沙丘高达30米,是一个非常适合探险和旅游的地方。

榆林市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非常有名。

榆林市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榆林秧歌。

榆林秧歌是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集歌、舞、乐、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榆林市的美食也非常有名,这里的特色美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榆林市的特色美食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榆林肉夹馍。

榆林肉夹馍是陕西省的传统美食之一,它是用面粉制成的馍夹上猪肉、羊肉、牛肉等肉类和蔬菜制成的一种美食。

榆林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

榆林市的旅游景点有秦始皇陵、神木林沙漠、大佛寺、城墙等等,这些景点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榆林市的旅游线路也非常多,可以选择自驾游、徒步旅行、骑行旅行等等,这些旅游方式都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榆林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榆林市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榆林市的信息,不妨来一次亲身的探索之旅,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个美丽的城市。

榆林市近代史

榆林市近代史

战国秦筑长城【战国秦筑长城】秦昭襄王时,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匈奴南下骚扰,在今榆林周边地区修筑长城,从内蒙古伊全霍洛旗古城壕七盖沟经陕西神木进入榆林地界,在城北2.5公里处的红山跨越榆溪河,蜿蜒西向穿过巴拉素镇乔家峁村,直至红石桥乡古城界村,全长约60公里。

出榆林界向西南,经横山、靖边、吴旗等县与甘肃环县北上的长城相接。

李广北逐匈奴【李广北逐匈奴】西汉文帝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掠扰上郡,西汉丞相灌婴发骑八万击之,匈奴败走。

后元六年(前158)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杀掠甚众,后出塞。

此后,匈奴仍不断进行侵扰。

于是,汉景帝任命飞将军李广为上郡太守,坐镇肤施(今榆林城南30公里)。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六月,匈奴由雁门关入侵上郡,李广率部御敌。

李广率精兵与匈奴多次作战,终将匈奴逐出上郡。

龟兹县的设置【龟兹县的设置】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并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

龟兹是西域36国之一,汉武帝将内附的龟兹部落迁于今榆林城北15公里处古城滩附近,设“上郡属国都尉”,并以龟兹族名呼其为龟兹县。

东汉末年,匈奴再次崛起入侵,龟兹、肤施以及上郡大部分地域为其占据。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下令撤废该县。

今汉龟兹县城的部分残墙以及汉砖瓦残片尚存。

永乐之战【永乐之战】北宋元丰五年(1082)初,宋神宗命令给事中徐禧主持修筑永乐城。

永乐城主体城堡位于今横山县党岔乡与榆林市鱼河堡紧邻石峁村的龙家寨山上,在其周边还依山势建成12个寨堡。

同年9月,西夏派大将叶悖麻率20万兵向刚刚竣工的永乐城发起进攻。

攻破后,徐禧、高永能、李舜举等200多名将校战死,士兵和役夫损失20多万人。

永乐城及所有堡寨被西夏占领。

消息传到京师,宋神宗面西痛哭余子俊增修、连接榆林长城【余子俊增修、连接榆林长城】余子俊,明代四川青神人。

1471~1475年巡抚延绥,把延绥镇由绥德北迁榆林,拓城戍守。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

榆林一、城市概括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北端,东西长309公里,南北宽295公里,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1.2%,居全省十地市之首。

榆林北瞰河套、南蔽三秦,地理位置优越,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有着“九塞岩险第一”的美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长城与明长城横贯而过,境内长度700余公里。

黄河沿本市东界自北向南流过,境内流长441公里。

二、历史沿革榆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早在3.5万年以前,这里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

据甲骨文辞及1982年在清涧李家崖出土文物考证,商代本境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

西周至春秋初,境内先后为严犹、翟人游牧民族占据。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公发兵“攘翟”,本境归晋国。

战国之后,汉族势力开始扩展到这里。

魏在今鱼河九股处设上郡、治所于肤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

本境南部属上郡肤施县,北部隶属新秦地之九原郡。

并派大将蒙恬率众十万在此守边疆,修筑长城。

横于榆林市域的秦长城遗址就是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丰碑。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自立为楚霸王,占据上郡,称翟国。

三年(前204),匈奴占据本境北部,南部归汉上郡肤施县。

汉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本境设龟兹县(县址在今牛家梁乡古城滩)。

三国至西晋,本境为羌胡占据,未置郡、县。

升平三年(公元359),南匈奴刘卫辰(赫连勃勃父)统部代来城(今境内巴拉素白城台)。

本境属卫辰地盘。

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本境属大夏。

不久筑大夏国都城统万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击破大夏后,设统万镇,本境属北魏统万镇。

太和十一年(487),北魏将统万镇设置为夏州(治所统万城),代名化郡,圆熙、金呐。

辖4郡县,本境属夏州。

唐代,实行道、州、县建制。

贞观二年(628),唐灭梁师都,关内道复置银州,绥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银州儒林县、开光县,夏州德静、宁朔县。

榆林旧志研究范文

榆林旧志研究范文

榆林旧志研究范文榆林旧志是对榆林市过去发展历史进行的一种文献记录和研究工作。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区。

旧志记录了榆林市在过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榆林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

下面就榆林旧志进行一些简要的研究。

首先,榆林旧志可以揭示榆林市的历史发展轨迹。

旧志记录了榆林市过去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详细记录了榆林市的行政区划、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商业贸易、农业生产等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榆林市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

例如,旧志中可以了解到榆林市曾经是一个兵家重镇,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榆林市还是一个商贸繁盛的地区,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榆林市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榆林旧志可以还原榆林市的社会面貌和文化风貌。

旧志中记录了榆林市过去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榆林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例如,旧志中可以了解到榆林市过去曾经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人口控制政策;榆林市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旧志中可以了解到榆林市过去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活动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榆林市的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次,榆林旧志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榆林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旧志中记录了榆林市过去的古建筑、文物、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榆林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分布。

例如,旧志中可以了解到榆林市过去有着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如榆林市城墙、古城遗址等;榆林市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榆林市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等。

这些信息对于保存和传承榆林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榆林旧志还可以为榆林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旧志中记录了榆林市过去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为榆林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教训。

例如,旧志中可以了解到榆林市过去的城市规划注重军事防御和商贸繁荣,这对于榆林市今后的城市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形容榆林古城

形容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是2008年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

榆林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

榆林古城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以后,曾多次修建。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第二次是明弘治五年,第三次是明正德十年(1515)。

这就是当地历史上流传的"三拓榆阳"。

经此修拓,榆林城益发坚固雄伟。

此城已历600余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榆林概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一)榆林地图1、榆林在陕西的位置2、榆林行政区划图3、榆林市地图(二)地理地形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三)发展特点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

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

先后建成神延铁路、包神铁路和神朔复线铁路,境内铁路总里程达388公里,铁路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公路总里程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基本建成“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

民航新4C级机场已建成投用,目前开通北京、上海、西安的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8.26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3%,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29.34亿元,同比增长35.1%。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2.74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比上年增加3347元,同比增长37.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2元,比上年增加781元,同比增长29.8%;财政总收入达到221.2亿元,同比增长39.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52亿元,同比增长32.6%。

二、榆林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

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

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

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

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

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三、榆林矿产资源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

全国资源富集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全市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达46万亿元,占陕西全省的95%,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的1/3。

将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

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

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

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四、榆林经济榆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大关,预计达到1010亿元,居全省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40美元。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目前,榆林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

2003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33%,相当于“九五”投资总和,全市公路总里程20540.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34.2公里,高速公路200公里占陕西省的五分之一,六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公路密度为15.3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

航空,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

投资近3亿元,建成榆林城区世纪广场和凌霄广场。

电力装机容量90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152.6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

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榆林电信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7.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6.1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7部,移动通讯用户60.66万户,互联网用户3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

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二)产业壮大促进经济腾飞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0亿元,增长16%,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增长19.8%。

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1个,实际利用外资227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5119.7万美元,增长3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增加了406元。

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草、羊、果、薯,占农业总产值28%,盛产小米、薯类、杂豆、油料、红枣、羊绒等,都是具有广阔市场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其中大明绿豆、红小豆、荞麦,远销港澳台、日本等海内外各地,榆林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主产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