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朝贡体系_与_条约体系_王培培

合集下载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都有种怪癖,他们不喜欢占领⼟地,还喜欢玩分封制,体验当⽼⼤的感觉,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外外都会有⼀群例如朝鲜、越南这样的国家始终活着的原因。

在明朝最⿍盛时期⾥,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150多个的历史之最,其中藩属国60个,⽽明皇帝为了⽅便管理⼤⼤⼩⼩上百个依附于明朝的属国,⽽特意将它们分成了: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

⼤明南洋朝贡贸易靠武⼒占领起家的清朝则就没明朝这么好⾯⼦了,在清朝江⼭稳固之后,康熙帝吞并、废除了⼤多数的⼩国和诸侯国,并将所有属国归类为简化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

这三种从古⾄今存在最长久的三种属国类别,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最初的藩国所有属国形式中最先出现的是藩属国,⽽其的定义是指保有部分主权,并且可以管理⾃⼰内政,但在外交、⽂化、经济等⽅⾯要受制于其宗主国的国家。

最突出的例⼦就是明王朝管制下的朝鲜。

藩属国的形成要归功于汉⾼祖刘邦。

藩属国实质上是藩国与属国的合称,藩国始于周朝之初,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地分封给有功之⾂,也就是后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的各个诸侯国。

⽽藩国设⽴的作⽤和原因,⼤多可以⽤《左传》中的⼀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概括。

属国则晚藩国了好⼏百年,它始于战国,⾸次出现是在秦国的兵器铭⽂中。

属国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各国因为科技⽔平远超周边其他民族,所以他们根本看不起其他各类异族,在周朝法律中,对待⾮华夏⼈的唯⼀做法就是屠杀和奴役,⽽他们所建⽴的国家也必然会遭到中原王朝的各种针对。

可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乱了套,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没春秋时期那么团结。

以秦国、赵国、楚国为例的边缘国家,他们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例外的都开始改⾰图新,⽽古代冷兵器作战拼的就是⼈⼝,充⾜的⼈⼝代表充⾜的⽣产⼒和兵源,为了秦赵等国改变多年的排外政策,从国外乃⾄异族那⼉获取⼈⼝,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穆公称霸西戎。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始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该体系基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朝贡礼仪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探讨朝贡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早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一种朝贡制度,通过国君朝见天子,并以贡献珍贵物品来表示臣服和友好。

这种制度得到了秦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唐朝的兴起,朝贡体系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唐朝时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全国,通过大唐的强大实力吸引了周边各国朝贡。

唐朝不仅接受各国的朝贡,还派遣使臣到各国朝见国王,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朝贡体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以优越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著称,使得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的榜样和目标。

越南、琉球等国纷纷朝贡宋朝,并从中国引进农业技术、制度模式以及文化艺术等。

与此同时,香港、澳门等地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交方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

但朝贡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仪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维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和平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作用1. 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通过参与朝贡仪式,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各国可以通过礼仪来表示臣服和友好,避免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 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朝贡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机会,通过展示珍贵物品和礼仪仪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同时,中国吸引了各国的朝贡,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

3. 经济和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还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1.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即弱小国家向强大国家进贡并承认其霸权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体系中,强大国家作为宗主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礼物、金钱、资源等,并给予它们保护和政治支持。

朝贡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在东亚地区广泛应用。

2. 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口众多,经济相对繁荣。

中国各个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或外交手段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帝王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超越了周边小国,于是开始实行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利用了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有几个基本原则:3.1 宗主国的地位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承认它的霸权地位。

宗主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2 进贡制度进贡是朝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他国家要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包括金钱、珍宝、特产等。

进贡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宗主国的臣服和尊重。

3.3 保护与支持作为回报,宗主国会给予进贡者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这包括军事上的保护、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援助等。

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宗主国可以巩固自己在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4. 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的应用中国古代朝廷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中心大国,接受来自周边国家的进贡,并给予它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西汉、唐朝和明朝等。

在这些时期,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使周边国家接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

除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朝贡体系。

它们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作者: 王培培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15-1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朝贡体系” “条约体系” 殖民扩张
摘要:"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

"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

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

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是指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是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朝贡体系常见于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被称为“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层面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其权威、稳定边境、加强战略合作等目的,接受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朝见和进贡。

这种朝贡行为常常需要边境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特产、贡品、领土和人力等。

与此同时,朝贡国家或部落在保持独立和自治的前提下,也能从中央朝廷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朝贡体系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周天子以“天子”自称,自视为天下的至高无上者,他们规模庞大的朝臣和官僚机构不仅管理国家事务,还处理和回应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见和朝贡。

这些朝贡国家往往是中国周边较强大的国家,如鲜卑、东夏、南诏等。

他们通过向中央朝贡,以显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和尊敬,并寄望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同时,周廷也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和物质贡品,丰富内政和文化,并通过此外交手段巩固边境,维护安宁。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非常复杂而庞大,造成了现代学者对其性质和影响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朝贡体系是中央政权在面对边境国家或民族时的一种合法性和霸权性展示。

通过接受朝贡,中央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领导各民族的王权,并为边疆地区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朝贡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多元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融合。

朝贡被看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可以扩散到边缘地区,并同构于当地民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无论朝贡体系被理解为权力展示还是文化融合,都无法否认其在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体系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互通。

同时,朝臣国家通过朝贡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保护和支持,加强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盟关系。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于对外关系单元检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于对外关系单元检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于对外关系单元检测选题细目表1.(2017·某某模拟)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

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

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来源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国民经济还处在恢复之中,故A项错误;从近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故B项错误;禁毒是一个全民性的工作,它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鸦片不可能成为中央的主要收入,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这说明( )A.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某某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均为国家权力机关C.人民政府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实施途径D.新中国成立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具备解析:1949年9月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A、D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映了人民政府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实施途径,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6·某某模拟)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一文中写道: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

现在证明是需要的。

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B.有利于扩大某某政治的基础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解析: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已经召开,A项错误;政协代表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有利于扩大某某政治的基础,故选B项。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的形成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鼎盛,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衰败解体。这种朝贡体系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是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体系。中国的朝贡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朝贡体系是中原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朝贡体系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朝贡体系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也就是宗主国对藩邦国王、王妃、世子进行册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朝贡体系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朝贡体系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朝贡体系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一直认为华夏处在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统治者便是全世界的统治者,是所谓的“天下共主”。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其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佐证。基于这种理念,中国皇帝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统率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即所谓的“封贡体系”,或“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jī]服制度。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diàn]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它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五常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扩展和延伸。对古代东亚政治格局及国际关系框架的构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当今东亚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

”一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

”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A.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B.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C.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D.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2.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3.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

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

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4.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

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

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5.《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

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

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明日黄花。

朝贡体制再认识

朝贡体制再认识

朝贡体制再认识本文共计4882字,建议阅读时间20分钟。

中央王朝对藩属国“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

这种制度被称为朝贡制度。

我们中国人对朝贡制度很熟悉。

这得算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之一了。

朝贡制度起源于周朝。

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朝贡制度的起源。

这套制度时断时续,历经演变,到明清两朝发展得最为完善和成熟。

我们这里所说的朝贡制度,指的就是明清两朝的朝贡制度。

朝鲜使臣记录的进贡景象说到朝贡制度,一般有两种认识。

第一种认为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

外国来朝贡,虽然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因此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

一言以蔽之,天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另一种是著名学者费正清的观点,可称之为功能主义观点。

费正清认为,朝贡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工具。

表面上朝贡制度是政治性的,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做买卖。

外国使臣带来的贡品,从中国带走的赏赐,再加上他们顺便进行的买卖,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

第一种说法很难解释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一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

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费正清的观点揭示了朝贡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但会让人们忽略朝贡制度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固然,朝贡制度能够同时发挥国际贸易的作用,但这套制度的本意并不在此。

朝贡制度首先是一种国家间的外交制度,或者说,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关系体系,是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则和基础。

1648年,欧洲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参战各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这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所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以国家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关系体系。

今天的国际关系,仍然以这个基本原则为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朝贡体系是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同为国际关系体系。

中国朝贡体系和西方条约

中国朝贡体系和西方条约

中国朝贡体系和西方条约一、中国朝贡体系的概述中国朝贡体系是指自古至近现代,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建立的一种外交和经济关系的制度。

其核心理念是中国作为“中央”大国,周边国家则作为“藩地”或“朝贡国”,通过朝贡体系来维护区域秩序,处理外交事务。

该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的中央集权思想和“天朝上国”观念。

1. 朝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经过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周边国家或地区以“朝贡”的形式向中国中央政府进贡礼物,以表忠诚和承认中国的中心地位。

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朝贡国可以获得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同时在贸易、外交上享有一定的特权。

2. 朝贡体系的运作机制朝贡礼仪:朝贡国定期派遣使节到中国朝廷进行朝贡,献上礼物和贡品,以示对中国的尊重和臣服。

使节在到达中国后,接受中央政府的接待,进行外交交流,并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回赠。

政治和军事支持:朝贡体系中的“中央”国家对朝贡国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和保护,必要时,还会给予军事援助,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经济互惠:朝贡国在朝贡过程中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获得中国的商品和技术支持。

中国则通过这一机制控制了周边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二、西方条约的背景和内容西方条约是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通常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或侵略后签订的,其内容往往对中国极为不利。

1. 不平等条约的形成不平等条约的形成背景与19世纪中国社会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不仅削弱了中国的主权,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2. 主要条约的内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土割让:部分条约中规定了中国将某些重要的领土或港口割让给西方列强。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朝贡体系使节交往等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朝贡体系使节交往等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朝贡体系使节交往等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朝贡体系与使节交往中国古代是一个注重外交交往的国家,通过朝贡体系与使节交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国际关系。

这种外交形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特别是朝贡体系与使节交往的重要性。

一、朝贡体系的格式与运作机制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贡体系的基本格式是,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君主或高级官员亲自前往中国朝见中央皇帝,向中国贡献珍贵的土特产品,以示臣服和友好。

这一体系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1. 使节的选拔与任命:中国将派驻特派使节负责接待和座谈,以确保使节的身份得到尊重。

2. 朝见与进贡仪礼:使节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三鞠躬九叩首礼,向皇帝进贡国家特产。

3. 国际交流与友好合作:朝见之后,使节与中国方面进行座谈,商讨双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加强双边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意义与影响朝贡体系在中国古代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带来了许多意义与影响:1. 国家安全与稳定:通过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减少了战争的可能性,维护了边境的安全。

2. 促进贸易与经济发展:朝贡体系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扩大了双方的市场,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朝贡体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往,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各国使者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技艺等信息带给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带回本国。

4. 地缘政治影响:朝贡体系巩固了中国在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使中国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三、使节交往的重要性与形式除了朝贡体系,中国古代的外交还以使节交往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使节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互派使节:中国与其他国家互派特派使节,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与合作。

这些使节一般由政府或宫廷派遣,代表国家与对方进行交流。

2. 交换外交礼物:使节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交换外交礼物。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政治和经济交往
制度。

该制度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时期,直至明清时期。

在这种体系中,中国作为中心国家,对周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
化上的影响。

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进贡珍奇物品,并承认中国的统治地位。

这种交往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周边地区,也促进了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子”,其他国家的君主则被称为“藩王”。

藩王需要定期向中国朝廷进献珍品,并派遣使臣前往京城
朝见天子。

这些使臣通常是由藩王亲自挑选出来的精英人才。

除了物质上的贡品外,朝贡体系还包括文化方面的交流。

藩王派遣使
臣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和科技,并将其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同时,中国也会向周边国家传播儒家思想、书法、绘画等文化。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也奠定
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一、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

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

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

"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西方条约体系与中国朝贡体系

西方条约体系与中国朝贡体系

西方条约体系与中国朝贡体系长期以来,中国人讲究“以礼相待”;同时,重视对“中庸”之道的贯彻和严守;从而,导致中国不仅对外邦采取了相对“以礼至上”的态度,而且对臣服于“天朝”的藩属国也采取了“礼字当先”的外交方式。

中国的朝贡外交体系,就是建立在相对和平共处且互利互惠的宗藩关系之上。

被征服的国家或民族,在臣服于中国的过程中,承认中国为其宗主国,而自身则为中国的藩属国。

藩属国对宗主国需每年定期进行进贡;或必要时,可派出使节朝见中国皇帝;以保持双边的良好外交来往。

中国可在必要时执行对藩属国的军事保护,同时,也可以在和平的局面中,给予藩属国高度自治和自卫的权利。

这种,宗藩关系属于名义上的“臣服”。

藩属国仍然享有政权实体、集体自卫和高度自治的权利。

朝贡外交体系,是一种良性的外交结构或框架。

当然,这种外交体系是指自公元前 3 世纪开始,直到19 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国或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封建国际政治秩序的体系结构。

具体的宗藩关系构建制度主要分为,①商周时代的畿服制度;②秦汉时期的册封制度;③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④元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由这四个构建制度所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网状等级体系的朝贡外交体系。

朝贡体系的作用:①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②加强了区域间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政治联系;③促进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区域间,“汉化”影响的不断深化。

朝贡外交体系,作为深受“汉化”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而言,确实起到了促进区域间各国的某种文化上的“同化”作用。

然而,随着中华文明在近代的“闭关自守”,东亚地区的朝贡外交体系,也在“无声无息”地趋于瓦解。

这个因素,便是与之相对的西方“条约体系”对东方朝贡外交体系之冲击。

西方条约体系的建立,事实上,开始于 AD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AD1648 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最为主要的国际交流或外交体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

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

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朝贡体系和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清朝在外交政策上的变迁。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与内涵朝贡体系是指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贡,并以此作为交流基础的一种外交形式。

朝贡体系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随后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并在明清时期得到确立。

据史书记载,朝贡体系形成于古代中国与邻国的交往过程中。

中国作为中央帝国,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向中国示好、获取利益,周边国家会定期派遣使臣前来朝贡,并被中国接纳为“藩属国”。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国家则相对地位低下,需向中国进贡贡品并承认中国的统治地位。

同时,中国也会派遣使臣前往各国,展示自身的强大实力和文化,以巩固自身的威望和统治地位。

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影响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和中国国力的逐渐衰弱,朝贡体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标志着清朝外交政策的大转变。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

这些条约多由中国与列强签订,对中国进行了领土割让、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一系列剥削和压迫。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使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剧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长期遭受列强的掠夺和压榨。

三、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与原因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朝贡体系逐渐失去了约束力。

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农耕经济推动下的经济体系显得薄弱不堪。

其次,清朝内部的腐败和无能,导致对外政策的被动应对。

因此,清朝在面对欧洲列强的时候,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外交政策。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一、什么是朝贡体系?
•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 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 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 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 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 关系模式之一。
朝贡体系名称
二、朝贡制度的历史演变
1、畿服制度 :朝贡体系的雏形
3、羁縻制度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 溃,原有的册封体系随之崩溃。直至589年隋 朝重新统一之后,朝贡体系方得到恢复。但是, 随着唐朝的崩溃,辽、宋、金、元等朝代相继 而起,整个朝贡体系再次陷入混乱。这段时间 内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 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 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
互利性
不平等性
但是
封闭自守性
•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以来朝贡制度 臻于晚上而缜密,便是闭关自守政策在 制度上的反应。这种封闭自守性,极大 地阻碍济的认同性和文明的仿效性
• 政治目的的一致性 • 例子
四、作用 朝贡贸易体系的初衷是维护中国中心 的外部等级关系、维护自身安全和边疆稳 定、维持和谐的国际关系、宣扬国威,但 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却远不止 这些。它还带动了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亚洲 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 它曾经在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的政治、经济和交流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三、性质
• 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 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 的外交关系体制。 • 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 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 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两个层次
• 两个层次:对内、对外 (见…) • 同心圆观点: “朝贡关系从政治层面讲,是中国统 治者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关系扩大到周 围和四边,按中央——各省——藩部 (土司、土官)——朝贡诸国——互市 诸国的顺序排列,按邻接的中心——周 边关系的同心圆的方式交错产生的一种 体系,这种体系在16、17世纪逐渐成熟”

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上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参考答案:A2. 1977年5月,中共领导人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他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参考答案:D“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尊师重教、尊重人才,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故答案为D项。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1964底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排除C项。

3.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参考答案: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BD项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确立的外交政策。

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迅猛发展,为与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以改善中国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一边倒”政策的突破和调整,而不是放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保持着东亚文明中心的地位,周边地区对中国文化的需 求远远大于中国对周边地区的文化需求。中国文化对于周边 地区的强大吸引力正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得以形 成的基础,正如马克·曼考尔(MarkMancall)评价说一旦“文 明”和“现实的中国文化”两个概念的同义性得到认可,一旦 这种同义性得到中国物质文化的优势支持,中国周边地区的 统治者和精英就会产生引进中国文化的需求[6],而“朝贡”行 为恰恰是以周边地区对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为动力的。
二、近代“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 正如汪晖所言:“清朝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不是一般 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世界体系及其规范的冲突, 即两种国际体系及其规范的冲突。”[2]这两种国际体系就是
115
“朝贡体系”和近代“条约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东亚地区 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 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条约体系”则指伴随 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 为结构的国际体系—— —其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体系”⑤。在 19 世纪的东亚地区,伴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原属“朝贡 体系”的中国之周边邻国纷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 国。西方殖民列强在将这些原来的“朝贡国”纳“条约体系” 的过程中,极力否认和破坏传统的“封贡关系”。另一方面, 由于晚清中国也面临西方殖民列强的步步紧逼,无力维持 传统的“朝贡体系”。这样,传统的“朝贡体系”被“条约体系” 所取代和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一)西方列强对“封贡关系”的否认和破坏⑥ 朝鲜:1875 年“江华岛事件”之后,日本先是要求中国 承担“宗主”责任向朝鲜“问罪”,后来又以中国不过问朝鲜 政事为由,否认中朝之间的“封贡关系”。1895 年,依据中日 《马关条约》 第一款之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独立自主之国 家,中朝“封贡关系”宣告解体。 琉球:1609 年,日本萨摩藩主岛津入侵琉球,之后琉球 对中国的朝贡活动和朝贡贸易就被萨摩藩主所控制,琉球 也开始同时向中国和日本朝贡。1868 年日本开始实施其否 定中琉“封贡关系”、将琉球“废国置藩”的计划。1875 年,日 本政府明文禁止琉球向清政府朝贡;1879 年,日本政府又 将琉球“废藩置县”,清政府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安南(今越南):1874 年,法国迫使越南签订《法越和平 同盟条约》,表面上承认越南为独立国家,实质上是迫使越 南脱离与中国的“封贡关系”。1883 年,越南在法国的胁迫 下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其中规定越南受法国“保护”,中 国不能干涉越南事务。1884 年,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 《顺化条约》,根据该条约,作为中越“封贡关系”象征的清廷 授予越南国王的镀金银印被当众销毁。1885 年,《中法会订 越南条约》签订,清政府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中越
第三,“朝贡体系”:在古代东亚地区,在“封贡关系”的 基 础 上 形 成 一 个 特 殊 的 地 区 国 际 关 系 体 系—— —“ 朝 贡 体 系”。“朝贡体系”虽然是若干国家构成的地区国际体系,但 是其最大的特点是体系中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是体 系的构成基础,体系完全是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直接关系规 定的。在此基础上—— —即以周边“朝贡国”对中国的双边关系 为结构,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的同心 圆的“朝贡体系”。费正清认为“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形 成的圈层结构:第一是汉字圈,有几个最邻近且文化相同的 “属国”构成,包括朝鲜、越南、琉球和一段时期的日本;第二 是亚洲内陆圈,由亚洲内陆游牧和半游牧的“属国”和从属部 落构成;第三是外圈,一般由关山阻隔、远隔重洋的“外夷”组 成,包括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以及欧洲③。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朝贡体系”的 结构,但是必须注意到亚洲内陆游牧部落与华夏文化圈内 的“朝贡国”虽然同在“朝贡体系”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 异④。另外,还要注意到东南亚的暹罗(今泰国)、缅甸、南掌 (今老挝)等“朝贡国”与欧洲国家也存在差异,因为这些“朝 贡国”与中国保持着正式的“封贡关系”,所以不能和欧洲国 家划归一类。本文中所指的“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华夏文化 圈中的“朝贡国”— ——特别是清帝国与七个“朝贡国”之间 “封贡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地区国际体系。
2011 年 8 月 总第 26 卷第 8 期
社科纵横 SOIAL SCIENCES REVIEW
Aug,2011 VOL. 26NO. 8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王培培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朝贡体系”是古代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其最明显特征是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封贡关系”
缅甸:1885 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终于将 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缅甸由此成为英属印度的 一部分。1875 年,缅甸最后一次履行朝贡义务。1886 年,中 英双方在北京订约,其中第一条就是规定缅甸仍守十年一 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
细观上述中国与周边邻国“封贡关系”终结的几个案 例,可以总结出“封贡关系”终结的两大直接原因:一是西方 殖民列强对传统“封贡关系”的否认和破坏,一是晚清中国 自身无力抵制西方殖民列强的扩张而维持传统的“封贡关 系”。西方殖民列强一方面入侵朝贡国,使他们成为殖民地 或保护国,另一方面持续打击晚清中国使其自身难保。而且
“封贡关系”完全终结。 暹罗(今泰国):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就开
始将暹罗作为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控制目标,暹 罗逐渐成为殖民商业体系中的一员。1853 年,在暹罗使臣 最后一次朝贡返回途中,香港总督接见他们并建议他们回 国后奏知国王不该再向中国朝贡。1869 年,暹罗以安全理 由要求改道进贡未获批准之后,中国与暹罗的“封贡关系” 就此终结。
116
很明显,西方殖民列强通过与“朝贡国”建立所谓的“条约关 系”以取代传统的“封贡关系”,以此为基础,近代殖民主义 的“条约体系”取代传统的“朝贡体系”。
(二)近代“条约体系”的殖民主义本质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认为“对于西方列强强加 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 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 的古老朝贡体制。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 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3]。但是,必须明确近代“条约体系” 和“朝贡体系”的“不平等”却是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19 世 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的政治实体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 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 民列强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 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 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同时,为了实现不平等条 约的签署,西方殖民列强必须将正在被剥夺的对象建构为 形式平等的“主权实体”,建构的唯一目的是赋予这些政治 主体转让权益的合法前提⑦。 现代“主权”概念是和殖民暴力息息相关的,事实上在 晚清中国并不是没有“主权”、“条约”这些现在经常被认为 是源自西方的观念,但是近代西方殖民列强强加给中国的 “主权”和“条约”与传统的“主权”和“条约”观念存在本质差 别。传统的“主权”概念是指帝国统辖的文化边界—— —即管 辖权;而新的“主权”概念则是“授予”晚清政府能够与殖民 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自主权”,也就是晚清政府“合法 地”向殖民列强转让权益的“自主权”。同样, “条约”显然也 不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签署的— ——“条约关系”建立的前提 在于签约双方之间虚假的“主权平等”。总之“,主权”与“条 约”之间关系的本质成为晚清政府有“自主权”将自己的权 益转让给殖民者,从而殖民列强与晚清政府签署的不平等 条约是“合法地”。正如信大清三郎的评价:鸦片战争之后晚 清中国与西方殖民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虽然名义上是 两个“主权平等”的国家签订的条约,但是晚清中国拥有与 西方列强在形式上平等的“条约关系”,反倒意味这个帝国 成为列强公然掠夺的对象[4](P35- 36)。同样也可以说,晚清中国 融入“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这些不平等条约,因为 这些不平等条约赋予晚清帝国“主权国家”的地位。 (三)“朝贡体系”之自卫功能与“条约体系”之扩张性 “朝贡体系”对于中国而言是进行安全防御的一种手 段—— —正如费正清评价“朝贡体系”的奥妙在于“:外人只能 按照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实际上就是外人承认和被纳 入中国事务的发展的轨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 胁性。所以中国试图从它世所公认的文化优势中得到政治 上的安全。”[5]作为内向型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帝国,如何消除 边患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内政外交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对 外政策的主流是“怀柔”和“羁縻”,而维持“朝贡体系”就是 贯彻这一政策的重要途径。中国与东亚地区“朝贡国”之间 的“封贡关系”是建立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对周边落后 邻国的吸引力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产 生一种文化上的感召力。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化
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和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对周边的吸引力。“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一方面源于殖民列强将原来的“朝贡
国”纳入“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晚清中国的半殖民化。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
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面对殖民扩张,以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为基础的“朝贡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系”逐渐被殖民扩张的“条约体系”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优势。
【关 键 词】“朝贡体系”“条约体系” 殖民扩张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1)08- 0115- 03
一、“封贡关系”和“朝贡体系” 第一,“封贡关系”(或“贡封关系”):陈尚胜先生认为应 该将古代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形成的关系称为“封贡关系” 这一观点是合理的。①“朝贡关系”这一用法之重心在于“朝 贡”,而既然是“关系”,应当是双向的,但是“朝贡”则更强调 单向之活动。“朝贡关系”的用法容易使人把古代中国与周 边邻国的关系误解为是邻国对于中国的单项行为,甚至使 人误以为是由朝贡国主导这种关系,而“封贡关系”更能体 现中国的主导性。另外,“宗藩关系”也并非妥当。虽然历史 文献中一直将向中国朝贡的邻国称为“藩邦”、“藩属”、“属 国”等,但是“宗藩关系”一词更多是指近代西方殖民列强与 殖民地或保护国建立的不平等关系。“封贡关系”中的双方 本质上是平等的国家间关系—— —尽管形式上是不平等的; 而殖民主义的“宗藩关系”虽然有“条约”和“国际法”这种体 现形式平等的装饰,但是并不能掩盖这种殖民关系本质上 的不平等。古代中国对于外国的“朝贡”也采取相应的“册 封”和“回赐”,由于这种双向的行为才产生国家间的双边关 系,所以“封贡关系”的用法更为准确。同时,基于华夏中心 意识和“大一统”理念,历代史家往往将中国的一切对外交 往形态都描述为“朝贡”的从属关系,从而掩盖了古代中外 交往的多样化。李云泉将“封贡关系”划分为典型而实质的 封贡关系、一般性的封贡关系(或礼仪性的封贡关系)、名义 上的封贡关系,是合理的[1]。另外,李云泉认为从结构上看, “封贡关系”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 等多重内容[1],这一说法也是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 讨论的“封贡关系”主要指中外关系—— —特别是清朝时期与 周边七个邻国的“封贡关系”②。 第二,“朝贡制度”是规范这种“封贡关系”的一整套礼 仪和规范的总称。本文并不讨论这一制度的具体情况,只是 提出这一制度的最大特征—— —制度是由中国单方面制定, 并且得到“朝贡国”的承认和遵守。虽然“封贡关系”是双向 的,但是由于“朝贡国”要想和中国建立这种“封贡关系”,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