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_钱学森之问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首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理解“钱学森之问”
一年前,科学老人钱学森离我们而去。他生前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诸多疑问,集
中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间,引起社会关注,议论纷纷,聚焦于教育弊端和教育改革,甚至有一些教授上书教育行政部门,再次强调“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已经有了基本的体现与回应,但解决问题尚待时日,“钱学森之问”可能还会问下去。那么,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看来还有必要继续探讨。
“钱学森之问”是历史之问。钱老的问题是针对社会现状和教育弊端提出的,切中时弊,
然而,这个问题是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中的老问题。李约瑟在其编著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显然,中国教育的发展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寻找“钱学森之问”的根源。
“钱学森之问”是国家之问。培养杰出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的忧虑所在。200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发表了联合报告《迎接风
暴:振兴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建设美好未来》
,指出“我们的小学和中学,似乎并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有兴趣、有动力、有知识、有技术在这样一个世界进行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能够满足21世纪的需要?”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要彻底
地审视美国的教育制度,一个根本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够创造性思考的劳动者——
—从卫星定向汽车驾驶员到软件工程师。我国政府及有识之士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钱学森之问”是基于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呼唤,我们要研究和实践的是,如何培育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钱学森之问”是教育之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确有较大发展,但顽疾弊端仍然存在,以致于仍然要直面“钱学森之问”。重复发问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关键是要认真研究问题并切实改革创新。实际上,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已经发声了多年,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又呼声再起,其根本问题是教育改革创新尚未取得实质的进展,说的多,做的少;微观探索多,制度设计少,甚至通过所谓规范和评估等方式,使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行为常态化。因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着眼于国计民生实现教育变革,是解读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途径。
时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