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语文试讲《飞向太空的航程》.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观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2)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
(3)学会尊重和理解,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航天科技知识,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升空的短视频。
(2)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勾画出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航天科技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
5. 实践拓展(2)组织航天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校友分享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拓展:评价学生在航天知识讲座中的参与度和感悟文章的质量。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拓展成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航天与航空”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详细内容包括: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 理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标准及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箭模型、航天员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 例题讲解: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分析火箭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模拟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会航天员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1. 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2. 火箭的原理与构造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3.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4. 太空生活的特殊性5.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火箭的工作原理。
(2)列举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3)描述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2. 答案:(1)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气体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
(2)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选拔、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
(3)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在:无重力环境、极端温差、辐射防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组织与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航天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创新驱动在推动产业发展中重要性
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驱动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在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中,创新驱动是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在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中的实践案例
例如,SpaceX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同时,一些创业公司也在探索新的商业 模式和应用场景,如太空广告、在轨制造等。
如小行星采矿等。
04
太空旅游与商业化
随着商业太空旅游的发展,未 来太空探索可能更加多元化和
商业化。
04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技术探 讨
飞行器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法
确定任务需求和性能指标 根据飞行任务的不同,明确飞行器的 性能要求,如航程、载荷、速度等。
选择合适的构型和布局
根据任务需求和性能指标,选择适合 的飞行器构型和布局,如翼型、机翼 位置、尾翼布局等。
创新驱动对太空科技应用与产业的影响 创新驱动可以加速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创新驱动还可以促进跨界融 合和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链。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太空探索历程
从早期的火箭试验到现代的载人航天,了解人类 飞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太空科技原理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 要素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 决策支持。
太空旅游和商业化运营前景分析
太空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太空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未来太空旅游将逐渐普 及化,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商业化运营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
THANKS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章法结构:历史结合现实的写法和“饺子式”结构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的情感分析教学思路从课文结构入手分析新闻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把握的感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视屏;图片:“嫦娥奔月”、“飞天壁画”、“万户” 教学过程预设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 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课程设计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展现科学美的文章)《科学是美丽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二、教学策略:1、教学手段(1)多媒体(2)录音朗读2、教学方法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通过展示神州“五号”到神州“十号”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的航天史。
回顾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反映出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这一天就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2、回忆旧知: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理解并区分新闻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3、感知交流: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教会学生识别生字词,并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中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4、合作探究:首先,分析第一部分,找出导语部分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第二部分,明白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的内容以及内容的特别之处,并且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回顾中国航天史上几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科技名词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等关键事件。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背后的艰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
2. 课文中的科技名词和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科技原理和背后的科学精神。
2. 学生对航天事业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讨论交流:10分钟4. 写作练习:15分钟5. 总结拓展: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环节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六章:课文分析六、课文分析1. 课文主题:本文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展现了航天事业背后的艰辛与辉煌。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试讲稿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试讲稿各位老师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
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
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此种结构并不陌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就有类似结构出现。
3、齐读导语、结语部分。
你感受到了什么?划出向你传递这种感受的具体词句。
(从描写性与评论性两方面思考)并分析这两类词语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的描写:朝阳、耸入云天、惊天动地、橘红色、拔地而起、直刺云霄、金色、向太空飞去……再现情景,增加新闻生动性、形象性,给人立体感、现场感,仿佛身临其境。
感情充沛的议论:不同凡响的发射、勇敢的中国人、飞天勇士、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既写出事件的非凡意义,又达到不明言情感但情感自明的效果。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3段),导语。
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第二部分(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第三部分(27—30段),结尾。
(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结构特点: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
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发射现场——回顾航天历程——发射现场导语部分运用的方式: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导语部分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有何作用?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1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两篇|飞向太空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二、实力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溢了这种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造就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构造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构造特征,以之为范本,进展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钦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标准的构造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根本构造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开展进步的骄傲感。
三、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报道,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成功飞行。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和评论,语言平实、准确、生动。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航天英雄的崇高品质,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学会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航天英雄的崇高品质,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 新闻的基本特点;2. 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新闻结构的把握;2. 航天术语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成功飞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闻的结构、语言特点及航天术语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新闻的基本特点、筛选和整合信息的方法。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航天英雄的崇高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闻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以杨利伟的成功飞行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新闻事实,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
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体验:通过分享航天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试讲教案

2.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不完全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敬业、诚信,学习航天人的执著、拼搏、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型】导读课、合作讨论课。
二、向学生展示“飞天”组图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龙在九天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万户飞天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幻灯片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
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 的说法,思考:你能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看出什么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虚实):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2.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
(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一.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一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三中贾琼【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20-01-23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三中贾琼【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中学教师语文试讲:《飞向太空的航程》
各位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的主要信息,完成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屏幕显示)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情感目标)(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xx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