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加速器质谱_14_C测年_郭之虞
碳14测量加速器质谱仪
627-630
3
K.X. Liu, M. Chen, X.F. Ding
Nuclear AMS radiocarbon dating of lacustrine sediment from an Instruments 294 and Methods 2013 impact crater in northeastern China (2013) in Physics Research B
技术指 标及功 能简介
测量精度好于 0.4% ,相当于年代测量误差正负 30 年,测量本底低于 4 × 10 -16,相当于年代测量上限 6 万 5 千年。加速器最高端电压达到 0.6 MV ,高压稳 定度小于1kV,13C+峰值流强达0.3μA 。该大型仪器 设备的主要功能为测量碳-14与其稳定同位素比值, 进而确定样品的年代或进行示踪研究。主要应用范 围:考古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 碳14测量加速器质谱仪
593-596
知名 用户 共 享 信 息 备 注 是否对 外开放 联系人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中科院地球化学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等 是 丁杏芳 服务 对象 电子 邮件 面向社会开放 dxf@ 收费 标准 联系 电话 62758473 每个样品1200元 开放 时间 任何时间
主要研 究方向 在研 或曾 承担 重大 项目 奖项 专利 人才 培养 相 关 科 研 信 息 学 术 论 文
利用14C定年技术,给出考古样品的年代,误差范围在30年左右。
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
— — 三年内利用该仪器作为主要科研手段发表学术论文(三大检索) 5 序号 作者(前三名) 论文题目 篇,其中代表论文: 期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 C-14 测年工作的回忆
2021.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特别关注┃1995年秋的一天,仇士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老郭,用加速器质谱测夏商周系列样品的事儿还想不想干?”那时我们有一个隶属于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C-14年代学组,仇士华先生是组长。
在1994年的全国C-14测年学术会议上,几位考古学家和C-14测年专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接到仇先生电话后我回答说:“当然想干了。
有什么好消息吗?”他告诉我:“国家就要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立项了!”原来他刚刚参加了宋健同志主持的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事情。
我参加C-14年代学组比较晚,是在北京大学开始建造基于EN 加速器的加速器质谱计(AMS )之后。
EN 加速器是英国牛津大学1984年赠送给北京大学的。
1985年,我到牛津大学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北京大学开始筹建AMS ,并安排我考察牛津大学的AMS 实验室。
同年,陈铁梅先生也到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
1986年6月,牛津大学AMS 实验室主办了AMS 技术国际研讨会,借此机会我认识了国际AMS 界的很多知名专家,并对AMS 的原理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1987年春,我从牛津大学回到北京大学,随即参加了北京大学EN-AMS 的建设工作。
该工作1988年被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由陈佳洱先生和李坤教授担任负责人。
我同时参加了C-14年代学组的工作,并从1988年起参加了历次C-14全国学术会议。
那时我们已开始考虑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量夏商周系列样品特别是殷商甲骨的事儿。
作为这方面的探索,1990年,我去瑞士苏黎世高工AMS 实验室从事访问工作时,特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带了6片无字卜骨去进行测年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同时也发现有多片甲骨的年龄偏老。
1993年春,北京大学EN-AMS 建成通过验收,这是我国首台可以进行批量C-14样品测量的加速器质谱计,在考古、地学、环境、生命科学各领域测量了大量C-14样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考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
考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作者:黄金狮子碳十四测年法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
碳十四测年法之父是个美国人,名叫W. F. 利比(W. F. Libby)。
他是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专家、热原子化学、示踪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专家。
利比在1947年的时候创立了用放射性碳十四(14C)测定年代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考古学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52年利比的著作《放射性测年法》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再版。
这个方法的创立给利比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利比因1947年创立的放射性碳十四测年法而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以后,利比长期担任了《美国科学院公报》和《科学》的编委。
W. F. 利比已于1980年去世。
碳十四测年法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法 (Radiocarbon dating) ,还可以写成C-14测年法等。
我们都知道,碳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占地壳重要组成的0.018%;天然碳有三种同位素,即碳十二(12C)、碳十三(13C)、碳十四(14C),人工还可以合成碳的同位素。
这其中,只有碳十四(14C)才具有放射性。
碳十四(14C)在自然界含量极少,而且半衰期很长;它也是碳的最稳定、最重要的同位素。
碳十四(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不走运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大气中碳十四的含量还可能会有轻微的改变(诸如太阳黑子爆炸、火山喷发等);所以碳十四半衰期还要按照具体的年代进行修订(树轮曲线),这个5730年最后算来大概还有正负四十年的误差存在。
由于新陈代谢,地球上生物体吸收或放出CO2的过程不断进行,生物体内的碳十四(14C)含量也保持不变。
但当生物失去新陈代谢作用(死亡),14C循环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就停止了。
这时,留在体内的14C就只能按照其固有的半衰期5730年的衰变速率逐渐减少。
因此,埋藏地下深层的样品,只要测定其14C与12C的含量比例,按14C的放射性衰变公式进行计算,校订之后便可推出待测物品的存在年代。
小议碳十四在考古学上的应用
小议碳十四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吸引我的是航海历史馆展厅的一条古独木舟。
解说员介绍说,这件珍贵的古文物应用碳十四检测法,确定是7000年前的古物。
那么碳十四检测古文物的原理是什么呢?一、碳原子与碳同位素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碳元素,如地壳中的石灰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飞禽、游鱼、走兽等的各种生物,自然的和人造的各类有机物…,它们无不含有碳元素。
而碳原子有12C、13C、14C三种状态,我们称为碳元素的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即同属于某一化学元素,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原子核也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却有不同数目的中子,互称为元素的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虽然质量数不同,但他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如:化学反应和离子的形成),物理性质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质量上(如:熔点和沸点)。
自然界中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有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类。
C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14c是放射性元素,现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上。
二、碳十四测年法1、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它会"变"。
它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β、γ等射线,其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速度,用"半衰期"来表示。
半衰期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P原子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P原子100万个,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
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
2、碳十四测年法的提出研究发现,宇宙射线从太空不断轰击大气层,这种轰击会使大气层中部分普通碳原子形成放射性碳原子(碳14)。
碳十四测年法名词解释
碳十四测年法名词解释
碳十四测年法 (Carbon-14 dating) 是一种放射性测年法,用于测定古物的年龄,特别是生物体死亡后的遗骸年龄。
该方法是通过测量碳 -14 原子的数量来确定样品的年龄。
碳 -14 是一种由原子核中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元素,其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
在地球的自然辐射中,碳 -14 的半衰期约为 5,730 年。
这意味着,在一个碳分子中,碳 -14 原子的数量是恒定的,并且当一个碳分子失去一个碳 -14 原子时,它的寿命就会缩短。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碳 -14 原子的数量来确定其年龄。
碳十四测年法通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的原理。
具体来说,科学家会使用加速器质谱计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AMS) 来测量样品中碳 -14 原子的数量。
AMS 是一种高科技仪器,它可以精确地测量微量元素的数量。
通过使用 AMS,科学家可以准确地测量样品中的碳 -14 原子数量,并据此确定其年龄。
碳十四测年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生物的演化过程、地球历史的演变等方面的问题。
碳十四测试年代的原理与应用
碳十四测试年代的原理与应用作者:梁浩洋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性质,并重点介绍了利用放射性碳十四测年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用于测试放射性碳十四的加速器质谱方法(AMS),对测试的参数做了具体说明,并获得了碳十四测年的模型,说明了利用14C测年的时间尺度。
对碳十四在考古、地质与海洋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加速器质谱仪;测试年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9-0240-021 概述放射性是指不稳定的原子自发地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不同射线,而衰变形成其他种类的原子。
原子序数在83以上(铋及铋以后)的元素及少数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锝和钷)无稳定的同位素,其余元素也均有放射性同位素。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其中铀-238,钾-40和碳-14在测年方面有着广泛而成熟的应用。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在元素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二者称为同位素。
存在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存在核衰变现象。
核衰变的速度只与核素本身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τ1/2)来表示。
半衰期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1]:N=N0e-λt,即t=ln(N0/N)/λ其中,t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年代(单位为年);λ表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N0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初始原子数;N表示从初始经过t的时间放射性元素的剩余原子数;若ln(N0/N)=ln(2),则可以得到相应元素的衰变常数:λ=ln(2)/τ1/2自然条件下,碳元素存在12C、13C与14C三种同位素,而仅有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τ1/2=5730年,平均寿命约为8267年。
对于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dN/dt=-λ14N则有,dN/N=-λ14dt。
高精度加速器质谱_14_C测年_郭之虞
1. 1 样品14C 年龄的测定
AMS 是通过测量样品中碳的同位素组成比来确定样品年龄的。
T = - S ln( Rx / R 0) ,
( 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9799060) 收稿日期: 1997-12-09
202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百年校庆 纪念专刊 第 34 卷
量时间。
t 14 = n14e/ I 12R xG,
( 17)
其中 I 12为离子源12 C 引出流强, G为传输与探测
表1 不同误差限所要求的最低14C 计数 Table 1 T he m inimum 14C count s r equir ed
by differ ent err or
Rn/ n( % ) n( ×104)
年所直接测得的是样品的14 C 年龄, 即按现代碳标准及14 C 半衰期所推算的年龄。由于大气中 的14 C 放射性比活度随年度而变, 为得到样品的真实年龄尚需进行树轮较正[ 3] 。故高精度年代 数据的取得, 一要靠高精度的14C 测量, 二要靠有效的树轮校正。
1 加速器质谱14C 测量的误差分析
K s = 1/ 0. 95, Kfs = 1 -
2
(
19 + 10
D13 00
Cs
)
。
若用中国糖碳作为标准物质, 则 K s = 1. 362 ± 0. 002, K fs = 1。 实际上, 许多 AMS 只测量14C 与13C 含量的比值 R ′。测量过程中将离子源引出的14 C 与13C
其中 S 为14 C 放射性衰变的平均寿命, Rx 为被测样品中14 C 与12 C 含量的比值, R0 为其初始比 值。现国际上统一用现代碳标准( MC) 作为 R 0值, 这样求得的年龄 T 称为样品的14C 年龄( ra-
加速器质谱测年范围
加速器质谱测年范围加速器质谱测年法(AMS)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性测年方法,可以对各种样品进行年代测定。
其测年范围广泛,涵盖了近代样品、中世纪样品、古代样品、地质样品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AMS测年的主要范围:1.近代样品:AMS测年法可以测定近至几百年前的样品,如历史文献、古建筑、艺术品等。
通过测定这些样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可以确定其制作年代或使用年限。
2.中世纪样品:中世纪是指欧洲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时期。
AMS测年法可以测定中世纪时期的文物和艺术品,如雕塑、绘画、手工艺品等。
通过AMS测年法可以确定这些文物的制作年代或使用年限,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3.古代样品:古代是指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历史时期。
AMS测年法可以对古代的文物和艺术品进行年代测定,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雕塑、古罗马的壁画等。
通过AMS测年法可以确定这些文物的制作年代或使用年限,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4.地质样品:AMS测年法也可以对地质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如岩石、矿床、化石等。
通过测定这些样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可以确定其形成年代或变化历程,为地质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在AMS测年过程中,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测定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并对数据进行解释。
以下是这些步骤的简要说明:1.样品处理:在进行AMS测年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破碎、研磨、提纯等。
这些处理步骤旨在减小样品中的杂质干扰,提高测试的精度和可靠性。
2.同位素比值分析:在样品处理后,需要对样品的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
通常测定样品的C-14、C-13、O-18等同位素比值,以确定其年代。
通过比较现代标准和古代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可以推算出样品的年代。
3.数据解释:在获得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
这包括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和不确定性评估,以确定样品的年代范围。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校正,以消除仪器误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4.应用领域:AMS测年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等。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概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1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研究途径和实施情况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1.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
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前841年)。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其年代学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在国家的支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
1.1.2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确定以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1.1.3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和课题设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
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1)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2)对有典型意义的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并作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14]C年代测定。
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经论证当时共设9个课题,下分36个专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和新的考古发现,又增设了8个专题。
1.1.4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组织为了加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一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七个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聘任了四位首席科学家,并聘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有关学者组成专家组,负责组织科研工作。
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五章《原子核》知识点复习
一、选择题1.贝可勒尔在120 年前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如今原子核的放射性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下列属于核聚变的是( )A .23411120H H He n +→+ B .427301213130He Al P n +→+ C .14140671C N e -→+D .2351131103192053390U n I Y 2n +→++2.下面关于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放出的能量称为结合能B .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一定越大C .重核与中等质量原子核相比较,重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都大D .中等质量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均比轻核的要大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B .23290Th 成为原子核20882Pb ,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C .α、β、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和电离能力都最强D .2812Mg 半衰期为21小时,则10个2812Mg 原子核,经过21小时后还有5个未衰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3892U 衰变为22286Rn 要经过4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B .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C .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并第一次实现了人工合成放射性同位素D .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并准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波和光有波动性,实物粒子不具有波动性B .用弧光灯发出紫外线照射锌板并发生光电效应后,锌板带正电C .由于核聚变需要很高的环境温度,21H 和31H 发生聚变过程中是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的 D .构成物体的质量是守恒不变的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钍的半衰期为24天。
1g 钍23490Th 经过 120 天后还剩0.2g 钍B .一单色光照到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延长入射光照射时间,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会变化 C .放射性同位素23490Th 经α、β衰变会生成22286Rn ,其中经过了2次α衰变和 3 次β衰变D .大量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产生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7.钍23490Th 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新的粒子而变为镤23491Pa ,同时伴随γ射线产生,其方程为2342349091Th Pa x →+,钍的半衰期为24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此反应为钍核裂变,释放大量的核能,方程中的x 代表质子B .x 是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产生的C .γ射线是镤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放出的高速粒子D .1g 钍23490Th 经过120天后还剩0.2g 钍8.关于天然放射线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γ射线就是中子流B .α射线有较强的穿透性C .电离本领最强的是γ射线D .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9.有一钚的同位素23994Pu 核静止在匀强磁场中,该核沿与磁场垂直的方向放出x 粒子后,变成铀(U )的一个同位素原子核.铀核与x 粒子在该磁场中的旋转半径之比为1:46,则( )A .放出的x 粒子是42He B .放出的x 粒子是01e -C .该核反应是β衰变反应D .x 粒子与铀核在磁场中的旋转周期相等10.铀(23892U )经过α、β衰变后形成稳定的铅(20682Pb ),在衰变过程中,中子转变为质子的个数为( )A .6个B .14个C .22个D .32个11.本题用大写字母代表原子核,E 经α衰变边长F ,再经β衰变变成G ,再经α衰变成为H ,上述系列衰变可记为下式:E F G βαα→→→H ;另一系列衰变如下:P Q R S ββα→→→,已知P 是F 的同位素,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Q 是G 的同位素,R 是H 的同位素B .R 是G 的同位素,S 是H 的同位素C .R 是E 的同位素,S 是F 的同位素D .Q 是E 的同位素,R 是F 的同位素12.2020年11月27日0时41分,华龙一号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碳同位素测年法
碳同位素测年法
碳同位素测年法分为常规碳—14测年法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
法两种。
当时,Libby发明的就是常规碳—14测年法,1950年以来,这种方法的技术与应用在全球有了显著进展,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必须使用大量的样品和较长的测量时间。
于是,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技术发展起来了。
1、C14鉴定法是用碳同位素来鉴定古物的年份;
2、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其是透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所产生;
3、碳14是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 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炭十四测年法可以精确到0 –6000 +/- 40 BP。
零BP(迄今)规定为公元1950年,以及(五)全球放射性碳含量不变的假设。
碳14的衰变需要几千年,正是大自然的这种神奇,形成了放射性碳定年的基本原理,使碳14分析成为揭示过去的有力工具。
在放射性碳定年过程中,首先分析样品中遗留的碳14。
被分析的样品的碳14比例可以说明自样品源死亡后流逝的时间。
报告的放射性碳定年结果是未校准年BP(迄今),其中BP是指公元1950年。
接着进行校准,将BP年转换为历年。
随后将该信息与准确的历史年龄联系起来。
14C年代测定原理及其在考古中的应用
14C年代测定原理及其在考古中的应用碳元素共有8种同位素,9C、10C、11C、15C、16C是人工核反应的产物,半衰期很短,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自然界中存在着碳的3种主要同位素:12C、13C和14C,其中12C、13C 都是稳定同位素,只有14C具有放射性,故称放射性碳。
利用14C同位素放射性衰变规律进行测年技术称为14C年代测定技术,也称放射性碳定年法。
114C年代测定技术的产生1933年,库利(F.N.D.Kurie)等人发现,N原子核(14N)在快中子轰击下,云雾室中出现了一条又长又细的反冲粒子径迹,后来有人用慢中子轰击N核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分析和计算证明,只有带正电荷的质子,才能在云雾室中形成细长的粒子径迹。
因此,他们认为,这是快中子与14N相互作用生成14C后放出来的一个多余质子。
1940年,科夫(S.A.Korff)发现,宇宙射线在高空大气圈中会产生中子,并首先研究了地球大气圈上形成14C的物理条件。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W.F.Libby)和科夫刚好研制成功一种探测中子的计数器,他们把它放置在气球上,如实地记录大气圈内各高度层的高能宇宙产生的中子强度。
实验结果证明:中子计数率随高度增加,到距地面15km处,中子强度达到最大值。
因此,在大气圈顶部,宇宙射线轰击空气时产生大量快、慢中子,这些中子轰击占空气80%的氮原子核后,同样产生放射性14C。
14C与氧结合生成14CO2,在与大气中氧气混合后参加自然界碳的交换循环运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与大气中14C处于平衡状态。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体内吸入14C;动物通过排泄、死亡,植物腐烂、沉积,进入表层土壤而使14C进入土壤,大气与海面接触,二氧化碳又与海水中溶解的碳酸盐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因此,海水、海生物及海底沉积物中都含有14C。
由于碳在自然界的交换循环很快,所以,处于与大气相互交换的各种物质在各地的14C水平基本是一致的。
AMS碳十四测年法及分析
AMS-14C测试及分析结果1 14C测年法原理14C是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可以与氧结合进入生物体内并与大气中的14C保持平衡,被埋藏后的生物遗体中保留的14C在封闭系统中按指数规律自行衰减。
这为14C测年提供了物质保障。
据利贝等研究,近几万年来宇宙射线强度不变,14C的生产率一定,14C的形成和衰减达到平衡,供交换的14C总量不变(曹伯勋,2014)。
因此可以用现代碳样品的放射碳浓度替代样品的初始浓度(I0),故在实际测年中以1950年的14C浓度为原始大气14C的浓度,I为样品现在所测14C浓度,可知样品年龄(t)=(1/λ)ln(I0/I)。
放射性碳法是在第四纪测定年龄方法中测量精度最高、用途最广和最成熟的方法,广泛应用于50Ka BP(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和考古研究(曹伯勋,2014)。
现今14C测年常用方法包括常规测年法和加速器测年法(余华贵等,2007)。
前者测试仪器是液体闪烁仪(LSC),原理是计数样品中14C原子衰变时放出的β射线(仇士华等,1997)。
这种测试方法具有测试时间长(即效率低)、样品需求量大等缺点(陈铁梅,1990)。
后者测试仪器是加速质谱仪(AMS),原理是直接测试样品中的14C原子数。
这种测试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样品需求量少(几毫克到几百毫克)、测量时间短等优点(余华贵等,2007等;仇士华等,1997等;陈铁梅,1990;卢雪峰等,2003;焦文强等,1998;郑同明等,2010;张婷等,2011)。
根据常规测年法和加速器测年法优缺点,并结合岩性特征,本次样品测年方法选用后者。
2 14C样品采集和前期处理样品采集要求:采集未受污染的新鲜样品,取样要求是木炭、干燥木头和其他植物遗体、干燥泥炭、贝壳等样品。
为避免污染样品,及时用塑料袋封装样品,贴上标签后置于阴凉处,并及时送实验室测试。
采集送样的样品需要经过前处理才可上机测试。
样品前处理步骤如下:第一步:取适量样品,放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浸泡,在超声波清洗器中震荡至样品完全分散,使用180目网筛去除样品中大于80μm的杂质。
大气^(14)CO_(2)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大气^(14)CO_(2)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崔晓宇;邢冠华;王超;于建钊;袁懋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24(40)2
【摘要】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
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14)CO_(2)测试的研究进展。
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14)CO_(2)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气化石源
CO_(2)的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工作。
未来应统一制定^(14)CO_(2)监测方法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质控手段,完善实验仪器配套设施,加快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
【总页数】12页(P41-52)
【作者】崔晓宇;邢冠华;王超;于建钊;袁懋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省佳木斯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
【相关文献】
1.基于小型单极加速器质谱测量14C的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2.加速器质谱14C分析石墨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3.应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检测体外细胞中^(14)C标记的苯并
芘-DNA加合物4.质谱分析及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进展5.环境及生物样品中黑碳的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研究进展
责任编辑
常俊 香
责 任 校对
况玲 玲
分 子 化 石 单 体 AMS 1C 测 年 研 究 进 展 - 4
陈清 敏 , 结 , 王 余华贵 4
(.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陕西西安 7 0 7 ;. 1 5 2 中国科 学院研究生院 , 0 北京 10 4 ;. 0 0 9 3 陕西 省地 矿局 地质 调查院 , 陕西西安 70 6 ;. 10 5 4 陕西延长石油( 团) 集 有限责任公司 , 陕西西安 70 7 ) 10 5
摘 要 综 述 了正构烷 烃和木质 素酚单体 A S1 M .C测 年研究现 状 , 4 并分析 了分子化石 单体 A S1 M _ C测年技 术存 在的 问题及 发展 趋 势。 4 关键词 分子化石 单 ;M - C测年 ; 构烷烃 ; A S ̄ 4 正 木质 素酚 中图分类 号 S 3 文 献标识码 A 12 文章编号 0 1 — 6 1 2 1 )5— 16 — 3 5 7 6 1 (0 1 3 2 5 3 0
用全 有机碳 ( O C测 年 。而沉 积过程 受到 温度 、 、 理 T C) 水 地
闪烁计数器或气体正比计数器记录一段时间内样品中“ c的
8衰变数 目。该 方法 的弊端在 于测 量所 需样 品量较 大 ( 1 约
g 纯碳 ) 而 且测 年 时间较 长 。加 速 器 质谱 ( MS 技 术是 一 , A )
AMS. C d tn n moeulrfsi we ea ay e  ̄ aigO lc a o sl r lz d 4 n
厦门市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五章《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放出的能量称为结合能B .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一定越大C .重核与中等质量原子核相比较,重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都大D .中等质量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均比轻核的要大2.一 静 止 的 铀 核 放 出 一 个 α粒 子 衰 变 成 钍 核 , 衰 变 方 程 为238234492902U Th He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3892U 中含有42HeB .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C .衰变后 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D .200 个铀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 100 个铀核3.太阳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4个质子(11H )聚变为1个氦核(42He )的热核反应,核反应方程是14124H He+2X →,这个核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
已知质子、氦核、X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真空中的光速为c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方程中的X 表示中子()10nB .方程中的X 表示电子()0-1eC .这个核反应中质量亏损12342m m m m ∆=--D .这个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134E m m c ∆=-4.放射性同位素14C 在考古中有重要应用,只要测得该化石中14C 残存量,就可推算出化石的年代,为研究14C 的衰变规律,将一个原来静止的14C 原子核放在匀强磁场中,观察到它所放射的粒子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内切圆,圆的半径之比R :r =7:1,如图所示,那么14C 的衰变方程式应是( )A .14104642C Be+He → B .14140651C Be+e → C .14140671C N+e -→D .14131651C B+H →5.质子、中子和氘核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和m 3。
当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的能量是(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 A .123()m m m c +- B .123()m m m c -- C .2123()m m m c +-D .2123()m m m c --6.质子和中子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当它们结合成氘核时,产生能量E ,并以γ射线的形式放出.已知普朗克常数为h ,真空中的光速为c ,则氘核的质量和γ射线的频率的表达式分别为( ) A .122(),E E m m c h -+ B .122(),E Em m c h+- C .122(),E h m m c E++ D .122(),E E m m c h++ 7.如图是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 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 .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其放射线在磁场中不偏转的是γ射线C .图中原子核D 和E 聚变成原子核F 要吸收能量 D .图中原子核A 裂变成原子核B 和C 要放出核能8.在核反应方程41417278He+N O+X →中,X 表示的是A .质子B .中子C .电子D .α粒子9.恒星向外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其内部发生的各种热核反应.核反应方程为448224He He Be γ+→+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核反应为裂变反应B .热核反应中有质量亏损C .由于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所以质量也是守恒的D .任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总是相等的 10.由于放射性元素23793Np 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23793Np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983Bi ,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量守恒B .20983Bi 的原子核比23793Np 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C .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D .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含有23793Np 的矿石的质量将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11.一个静止的原子核a bX 经α衰变放出一个α粒子并生成一个新核,α粒子的动能为E 0.设衰变时产生的能量全部变成α粒子和新核的动能,则在此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为( ) A .2E cB .()024E a c -C .()024a E c -D .()024aE a c -12.在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来自( ) A .原子核外轨道上的电子 B .原子核内所含的电子C .原子核内中子变成质子时放出的电子D .原子核内质子变成中子时放出的电子13.放射性元素A 经过2次α衰变和1次β 衰变后生成一新元素B ,则元素B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元素A 的位置向前移动了 A .1位B .2位C .3位D .4位14.关于原子物理知识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B .盖革—米勒计数器不仅能用来计数,还能区分射线的种类 C .质子、中子、电子都参与强相互作用D .原子中电子的坐标没有确定的值,只能说某时刻电子在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15.“人造太阳”实验中的可控热核反应的聚变方程是23411120H H He n +→+,反应原料氘(21H )富存于海水中,氚(31H )可以用中子轰击锂核(63Li )得到,则关于中子轰击锂核(63Li )产生一个氚核(31H )和一个新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核反应方程为61230421Li n He H +→+B .核反应生成物中的α粒子具有很强的电离本领,但穿透能力较弱C .在中子轰击锂核(63Li )的核反应生成物中有α粒子,故该核反应属于α衰变 D .核聚变的条件是要达到高温高压的热核反应状态,故核聚变过程不能释放出核能二、填空题16.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能结合成一个氘核,请写出该核反应方程式:______;已知中子的质量是m n ,质子的质量是m p ,氘核的质量是m D ,光在真空的速度为c ,氘核的结合能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17.在其他能源中,核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地区适应性强的优势。
14C测年知识
灰烬是主要是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无机物,碳元素都会转化为CO2气体。
可以收集气体用碳十四法测年份。
附:14C测年知识探索古代文明的有力工具--14C测年刘克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陈铁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当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距今约5000年前后,在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和我国的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以社会分化、国家形成和大规模的宗教祭祀为主要特征的文明社会。
这个时期还没有文字,或文字体系的形成尚处于雏型,因此研究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诞生只能靠考古学的资料。
而在考古研究中,各“历史”事件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才能被理解。
时间顺序是依靠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自然科学的测年方法相结合来建立的。
在文明起源的这段年代范围内,最主要的,也许也是唯一其可靠性和精确度能被接受的自然科学测年方法是14C方法。
树木年轮法测年精确度虽高,但在我国短期尚难以达到实用阶段。
热释光法只是在个别情况下以陶片为测年材料。
14C测年对史前考古年代学的贡献在西方被剑桥大学考古系前主任C. Renfrew 称为“放射性碳素革命”。
在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由于14C测定年代方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使中国的新石器考古学有了确切的年代序列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界中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是由宇宙射线和大气上层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的,这些生成的14C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大气层、生物圈、沉积物和海洋等交换贮存库中。
由于14C也在不断衰变,因此在各交换贮存库中的14C含量将会达到平衡。
处于这种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且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补充,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减少。
假定长期以来宇宙射线的强度没有改变,即14C的产生率不变,则只要测出该含碳物质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变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加速器质谱仪虚拟仿真实验结论与讨论
加速器质谱仪虚拟仿真实验结论与讨论加速器质谱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常用于测定极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如碳14(C-14)等。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提供一种模拟实际实验过程的方式,以下是一些结论和讨论点:精确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加速器质谱仪的高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得可以测量极低浓度的放射性同位素,从而可以用于进行年代测定、放射性示踪和环境样品分析等应用。
样品制备的重要性:在使用加速器质谱仪进行测量之前,需要进行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的质量和纯度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样品制备的过程和关键步骤,并探讨如何优化样品制备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校准和质量控制:在加速器质谱仪中,校准和质量控制是确保测量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模拟校准过程和质量控制策略,并讨论如何进行准确的校准和质量控制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分析和解释:加速器质谱仪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解释。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熟悉数据处理和解读的方法,包括数据校正、质量筛选、年代测定等方面。
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加速器质谱仪在考古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讨论虚拟仿真实验的结论,可以进一步
探讨加速器质谱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和最新研究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结论和讨论点是一般性的,具体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将取决于实验设计、样品特性以及分析目的等因素。
C14测年在年青地质 中的应用与局限
第四纪地质学指导老师:李长安教授学生:赵欣学号:12002043 班级:研1200202C14测年方法简介——兼论 14C测年技术的诞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赵欣班级:研1200202班学号:12002043摘要:14C测年作为年轻地质体测年的首选方法,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从采样,样品前处理,试验流程,到最后的注意事项对14C测年方法作了一个简介,并认为要使14C年代数据有价值,挑选合格的样品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C14测年,样品采集,样品测量0 引言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14C的发现、宇宙射线、宇宙射线中子和中子核反应的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Libby教授推断出大气中具备形成14C原子的条件并初步估算了它的自然生产力为0.8个/(cm2.s),因为14C的半衰期(5730±40)远大于大气混合周期(九年),深层海水循环周期(≤2×103 a)和生物碳循环周期(几十年),libby教授认为14C可以在平均寿命之内在全球表面混合均匀。
加上14C只在高空产生,处于交换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状态,14C将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降低,那么测出物质中的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14C衰变规律公式T=rlnA0/A计算年代A0为物质处于交换平衡状态的14C放射性,A为残留物质的14C放射性,r为14C的平均寿命。
根据这种思路通过改进自然14C的测定技术,反复计算14C的半衰期,libby等终于在1949年发表了第一批实用14C年代数据,这标志着14C测定年代方法的正式确立。
195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教授便首次注意到14C测年技术对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于1960年与刘东生教授密切合作,分头筹建我国的两个基本14C实验室。
尽管文化大革命使这项工作停顿了几年,但至70年代末14C实验室仍然在我国很多地方建立了起来。
1978年以后超高灵敏加速质谱方法在14C测定中的应用是14C测年的一次飞跃,样品用量少至毫克甚至微克级别,测量时间大大缩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 为实现高精度测量, 除了要减小 n14的相对误差以外, 还要提高数据获取活时间的测量精
度、保证定标器的计数时间设置有足够高的精度、并减小束流积分仪 IF C 电路的非线性度误
差。
由于 n14为服从泊松误差的随机量, Rn14 = n14 。因此对于给定的 Rn14 / n14 , 14C 总计数 n14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是为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建立一个公元前 841 年之前的比 较完整可据的年代学标尺。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已发现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 可提 供层位明确、文化属性明确、相对年代清楚的测年标本。AMS 14C 测年所具有的样品量小、工
作效率高的优点, 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夏商周断代工程要求用14C 方法所得到的年代数据的精度达到±20 年左右。实际上14C 测
。 ( 9)
R ′s
第 2-3 期 郭之虞: 高精度加速器质谱14C 测 年 20 3
对年轻的被测样品, 若精度要求不高, 则该式可简化为
RK x Kx
=
R2 Rx
R′ x
+
R2 Rs
R ′s
1/ 2
。
( 10)
但对于高精度测量或样品年龄较老的情况, 则须使用式( 9) 。 下面我们来研究 RR / R′的误差组成。在 AMS 中, I P14 是根据探测器双参数谱中14C 窗口内
K s = 1/ 0. 95, Kfs = 1 -
2
(
19 + 10
D13 00
Cs
)
。
若用中国糖碳作为标准物质, 则 K s = 1. 362 ± 0. 002, K fs = 1。 实际上, 许多 AMS 只测量14C 与13C 含量的比值 R ′。测量过程中将离子源引出的14 C 与13C
离子交替注入加速器, 在高能分析系统中分别测得各自相应的粒子流强值( 即电流值与粒子电
荷态之比) I P14与 I P13, 则
R ′= I P14 / I P13 。
( 5)
同时, 制样与测量过程中引入的本底也须加以校正。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 式( 3) 应改写为
T=-
Sln
Ks
( R ′ x ( R ′ s -
tf
。
( 14)
通常 nf 的数目很大, 其相对误差可略。n14, t14, tf 诸量均为随机量。但 k 并非随机量。对于一个
具体的 IFC 电路, 其非线性偏差 $k 是随 I 13值而变的确定性误差。故
RRR′=
Rn14 n14
2
+
Rt14 t14
2
+
Rtf tf
2
1/ 2
+
$kk。
( 15)
1. 0
1
Rn/ n( % ) 0. 2
n( ×104) 25
0. 5
4
0. 17
35
0. 3
11
0. 15
45
的总效率。一般情况下 G为20% ~40% , I 12在20 LA左右。对于 T = 4 ka 的样品, 若要达到 Rn14/
204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百年校庆 纪念专刊 第 34 卷
n14 = 0. 2% , 则由式( 17) 可知, 需测量时间 t 14 为2~4 h。由于标准样品和本底样品不可能与被 测样品同时测量, 而整个测量过程又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故保证不同样品测量结果的可比性 是一个重要问题, 否则由式( 6) 求得的 T 值就没有意义了。
适当安排测量程序, 特别是适当提高样品轮换的频度, 是提高可比性的一个有效途径。通 常对一个样品连续测量500~600 s 作为一个测量周期, 然后即行换靶。各样品轮换一遍作为一 轮, 整个测量持续若干轮, 直至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在一个测量周期之内又划分为10个小周期, 每个小周期中交替测量 I P14与 I P13 , 得到一个比值 R′ij 。这里下标 i 代表轮的序号, 下标 j 代表 小周期序号。对一个周期的数据按 Chauvenet 判据进行取舍( 若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后, 用 剩余的 N 个数据求得平均值 R- ′ i 及其标准误差 R( R- ′ i ) 。利用一轮之内分别测得的 R- ′x, i, R- ′s,i , R- ′b, i 及其标准误差, 可由式( 7) 及式( 9) 求得 K x, i及其标准误差 R( Kx, i ) 。在用各轮求得之 Kx ,i 值求平 均值 K- x 时, 应首先进行相应的 F 检验。最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公式, 求得 K- x 及其标准误 差 R( K- x ) 。
的计数率求得的。
I P14 =
n14 t14
õ
e,
( 11)
其中 n14 为14 C 窗口计数, t14 为相应的测量活时间, e 为电子电荷。I P13 用法拉第杯和束流积分仪
测量。直接测量的是13Cq+ 离子束的流强 I 13。束流积分仪将 I 13转换成频率信号
f = kI 13 = kqIP13 ,
如此求得的相对标准误差 R( K- x) / K- x 即为外部误差。若外部误差明显大于内部误差, 则说 明 AMS 系统中存在着影响测量结果的时变因素, 即系统的稳定性不好。在普通精度的水平 上, 影响最大的是传输的不稳定性。若在交替测量 I P14与 I P13的过程中, G发生漂移, 则所测得的 R′亦会随之变化。这种偏离实际上是被测量本身的变化, 而非测量引入的误差, 但在最后测量 结果中却表现为测量的误差。为克服传输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平顶传输”[4] , 即各 束流元件的接收度与相应位置处的束流发射度相比, 应有较大的裕量; 另一方面, 各供电电源 应有足够高的稳定度。在高精度的水平上, 最重要的时变因素是离子源中伴随溅射的过程所产 生的样品表面“弹坑效应”引起的非线性时变分馏[5] 。此外, 对低能段空间电荷效应引起的与束 流强度相关的分馏效应也有所报导[ 4] 。
R ′ b ) ( 1 + D13 Cx / 1 000) Kfx R′b) ( 1 + D13Cs/ 1 000) Kfs
,
( 6)
其中 R ′b为本底样品的测量结果。
1. 2 内部误差分析
内部误差是指来源已知的误差。引入符号 K x =
R ′x R ′s -
R R
′b′b ,
( 7)
由式( 6) , 样品14C 年龄的标准误差为
DOI:10.13209/j.0479-8023.1998.091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34 卷, 第 2-3 期, 1998 年 4 月 Act a Scientiar um Nat ur alium Universit atis Pekinensis, Vol. 34, No. 2- 3 ( Apr , 1998)
0 引 言
加速器质谱( AMS) 14 C 测年[ 1]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技术也日臻成熟。AMS 虽然目 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 但所需样品量小、工作效率高, 与常规的衰变计数法14C 测年相比 有明显优势。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 PKU AMS) 自 1993 年建成之后, 在14C 测年方面开展了 大量的应用研究工作[ 2] , 目前又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 测
RK s Ks
2
+
RK x Kx
2
1/ 2
,
( 8)
其 中 RS, RKs , RKx 分别 为 S, K s, Kx 的标 准误 差。D13 Cx 的测 量误差 对总 误差 的贡 献很 小。当 R( D13Cx) 为1% 时, ( 1+ D13 Cx / 1 000) 与 K fx 等项的相对误差一般不超过0. 03% , 可以略去。RS 引
取其惯用值8 033 a。由于在制样与测量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分馏效应, 测量得到的 Rx 总会偏离 样品中的实际值。故需使用14C 标准物质制成标准样品, 与被测样品轮换测量。标准物质的同位
素组成 Rs 是已知的, 该值与现代碳标准之比
K s = R s/ R0 ,
( 2)
业已经过标定。此外, 各种不同样品之间还存在着自然分馏效应, 亦须校正。于是
年所直接测得的是样品的14 C 年龄, 即按现代碳标准及14 C 半衰期所推算的年龄。由于大气中 的14 C 放射性比活度随年度而变, 为得到样品的真实年龄尚需进行树轮较正[ 3] 。故高精度年代 数据的取得, 一要靠高精度的14C 测量, 二要靠有效的树轮校正。
1 加速器质谱14C 测量的误差分析
其中 S 为14 C 放射性衰变的平均寿命, Rx 为被测样品中14 C 与12 C 含量的比值, R0 为其初始比 值。现国际上统一用现代碳标准( MC) 作为 R 0值, 这样求得的年龄 T 称为样品的14C 年龄( ra-
diocarbon age) , 一般在其后标以 BP( befor e present ) 。若需进一步做树轮较正, 则式( 1) 中 S 可
量时间。
t 14 = n14e/ I 12R xG,
( 17)
其中 I 12为离子源12 C 引出流强, G为传输与探测
表1 不同误差限所要求的最低14C 计数 Table 1 T he m inimum 14C count s r equir ed
by differ ent err or
Rn/ n( % ) n( ×104)
必须达到足够大的值
n14 ≥
Rn14 n14
-2
。
( 16)
该值随相对误差要求的减小成平方反比迅速上升, 如表1所列。
1. 3 外部误差分析
通常将多次重 复测量的误差 称为外部误
差。外部误差不但包含了已知来源的误差, 而且 包含了未知来源的误差。对于高精度14 C 测量必 须积累相当大的14 C 计数, 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