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学专业教研室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12028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学分:2
总学时 40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0 )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一、课程简介:
建筑材料课程除介绍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耐久等基本性质之外,主要介绍墙体材料、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常用传统建筑材料的品种、技术指标、评定指标、特点及应用。以及建筑石材、石膏、建筑陶瓷、建筑玻璃、建筑塑料、建筑涂料、木材等主要建筑装饰材料的组成、特性与应用。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常用传统建筑材料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专
业课程,以及从事有关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建筑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
通过配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具有合理判断、选用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能力和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评价材料性能及改善材料性能的基本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课程的有关材料的特性,要求在本课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基本知识。
四、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判断、选择主要建筑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间关系及外界因素对其性质影响的分析,理解常用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学时)
重点: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
难点:关于建筑材料的有关规范、标准及要求。
第一节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
了解
第二节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建筑、结构等的关系。理解
第三节材料的发展概况和趋势,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掌握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学时)
重点: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
难点: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第一节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质
掌握
第二节材料与结构状态有关的基本参数。
掌握
第三节材料耐久性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4学时)
重点:掌握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的应用。
难点:熟悉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的应用。
第一节建筑石膏(基本知识、水化凝结硬化、特性与应用)
掌握
第二节石灰(基本知识、熟化与硬化、特性与应用) ` 掌握
第四章水泥( 4
学时)
重点:各种水泥的组成应用。
难点:掌握各种水泥的主要特性。
第一节硅酸盐水泥的工艺、组成及定义,水化的技术性质。
理解
第二节硅酸盐水泥的特性与应用。
掌握
第三节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
了解
第五章混凝土(12
学时)
重点: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难点:普通混凝土的和易性。
第一节混凝土基本知识。
了解
第二节混凝土基本组成材料。
掌握
第三节混凝土外加剂。
了解
第四节混凝土的和易性。
了解
第五节混凝土的变形和耐久性。
掌握
第六节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其它混凝土的特点。
了解
第六章建筑砂浆(4学时)
重点:砂浆的特性及要求
难点:掌握砂浆的特性
第一节砌筑砂浆组成、主要技术性质;
掌握
第二节抹面砂浆的品种、特性及要求。
了解
第七章金属材料(4学时)
重点:建筑用钢的特点及选用原则
难点:掌握主要建筑用钢的特点
第一节建筑钢材的基本知识、技术性质。
掌握
第二节建筑钢材的化学成分,加工方法,钢号的意义、及选用原则。掌握
第八章合成高分子材料(4学时)
重点:塑料及防水材料的特点
难点:掌握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特点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材料基本知识
掌握
第二节塑料
掌握
第三节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
掌握
第九章沥青及改性沥青基防水材料(4学时)
重点: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标准与选用
难点:掌握石油沥青的选用标准
第一节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技术性质、标准与选用
掌握
第二节煤沥青
理解
第三节高聚物改性沥青
理解
第四节沥青基及改性沥青基防水材料
理解
2.实践教学内容:
无
六、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建筑装饰材料》葛勇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2.参考书:《建筑装饰材料》符芳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七、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1.考试资格的获得条件:
(1)课堂缺席率不高于课堂统计(包括课堂点名、提问及迟到、早退)次数的三分之一;
(2)课堂、课后作业完整。
2.总成绩构成: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累加构成总成绩。
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包括作业、课堂提问、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