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习得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关于“习得”与“学得”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习得”与“学得”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习得”与“学得”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几十年以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学界对于“二语习得”这一名词的界定仍有许多异议,对于第二语言究竟是“习得”还是“学得”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

基于对前人文献的对比和分析,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来重新认识“习得”与“学得”的异同,同时通过分析这两者的异同能得到一些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习得;学得;外语教学1.语言习得与学得纵观21世纪初以前的文献,受克拉申(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学习和习得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过程,而这两者的使用也有较为清晰的界限。

一般来说,习得是指儿童学习其母语(第一语言)的过程,而学得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甚至第三、四……)的过程。

根据Krashen的假说来看,学习在英文中叫Learning,习得是从英文中Acquisition(获得)这个词衍生而来。

习得是通过一种潜意识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者在习得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习得该语言,同时也不知道自己在用该语言进行交际行为,在此过程中习得和获得的知识都是潜意识的。

学得则是通过一种有意识的方式,系统性地学习该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

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习得与学得的知识不能够相互转化,这两个过程是各自分开的也是毫无交集的。

而这一点也是颇受争议,在现在看来,习得与学习虽然有着形式上的差别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都是人类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且也很难区分一个人的知识到底是习得的多还是学得的多。

根据Krashen的习得—学得理论,笔者认为克氏的理论过分强调了习得与学得的不同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就拿其对习得的概念定义来说,Krashen 认为习得是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刻意地去教儿童,但儿童总能够学会语言。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

试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田式国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有着许多联系和类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掌握外语学习的特点,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很有必要。

一、母语习得理论简介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该过程称为“母语习得”。

母语习得包括获得母语听和说的能力和掌握母语中若干相当复杂程度的句子结构,并较为自由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

母语习得的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the babbling stage);独词话语阶段(the holophrastic stage);联词成句阶段(the word-combining stage);语法形成阶段(the grammar stage)。

母语习得理论主要有三种,它们是:行为主义理论;“天性”论;认知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其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和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作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

儿童学话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步骤。

他们模仿周围的语言,对环境和成人的话语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给予赞扬或物质鼓励等,这就是强化,即肯定了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儿童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便会重复说过的话。

这样,就逐步形成习惯,并将其巩固下来。

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直到其习惯与成人说话的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虽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但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反映了母语习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 Chomsky)和马克奈尔(D. McNeill)。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作者:邓琛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母语一直都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障碍之一。

但近来的研究表明,母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语习得。

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指出母语的作用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促进一提起母语,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迁移和干扰,认为母语阻碍了外语学习,因此很多教师都要求在学习中应摒弃母语,而只使用外语。

诚然,学习者的一些错误,确实与母语的影响有关。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母语干扰而导致的错误在学习者全部外语错误中的比例并不高,通常的看法是只有33%。

虽然主张摈弃母语的观念一直在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相反,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一直都被人们低估或忽视。

一、语言普遍性促进外语学习世界上的语言共有数千种之多,各种语言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但经过仔细分析,各种语言又有着普遍的特征。

语言的普遍性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语义再到语法,构成了普遍语法。

每个说话者都掌握一套原理和参量,这些原理适用于所有语言,参量则因语言而异,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

两种语言之间又有着相对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能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

当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他原有的母语知识就会提供普遍语法所包含的原理,缩短外语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母语作为一种学习者内在的知识体系,当他和外语类似的时候,学习者在这些方面可以学得更快。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语言基础。

因此这些绝对的和相对的语言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学习。

以中国学生为例,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英语语音就比较容易掌握;掌握了汉语句法,就能更好的理解英语句法。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但它的起点是母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外语的相关知识,对现有中介语系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重组,逐渐向外语正确形式靠拢。

语言学习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

语言学习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

语言学习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脑的认识日益深入。

神经可塑性作为一项重要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我们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机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可塑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剖析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可塑性。

一、大脑的可塑性与语言学习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大脑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然而,神经可塑性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

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的能力。

在语言学习中,神经可塑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例如,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在大脑中的灰质和白质密度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灰质是大脑皮层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信息的处理和决策制定。

而白质则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纤维束,负责信息的传递和连接。

通过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学习第二语言后,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灰质和白质密度发生变化。

二、语言学习对大脑的影响语言学习对大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脑功能的改变: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

例如,研究发现,双语人士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大脑的活跃区域相对于单语人士更广泛。

这说明学习第二语言可以促进大脑的认知功能。

2. 大脑结构的改变:语言学习也可以引起大脑结构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在海马体和颞叶皮层等区域的灰质密度相对较高。

这些区域与记忆和语言处理有关,说明学习第二语言可以促进大脑的记忆和语言能力。

3. 神经网络的改变: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网络。

研究发现,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在大脑中形成了新的连接和网络,这些连接和网络可以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

三、神经可塑性的应用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不仅对于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神经可塑性在语言学习以外的领域的一些应用:1. 康复治疗: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母语习得内在因素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内在因素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学有所启发和促进。
关键词 : 母语 习得 ; 内在 因素 ; 外语教 学 中国分类号 : 3 9 1 H 1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篇号 :0 82 4 (0 6 0 -0 90 10 - 1 2 0 )50 5 -3 4
Th n e n lFa t r n Ch lr n’ is n u g q iiin a d e I t r a co si i e S F r tLa g a e Ac u st n d o
分析这 些 因 素对 基 础 阶 段 ( 学 低 年 级 ) 小 的外 语 教学极 具指 导意 义 。

知的第一步 , 如何提高儿 童的注意力是基础英语
教 学成功 的关 键 。 二、 从容 的 内化 处理 从容 的内化 处理 是 儿童建 立 内在语 境及 语 言

有效 的注意
儿童母 语 习得过 程 中的绝 大部 分注 意是 主动
自觉的。儿童只是注维 、 力 的记 忆 努
收 稿 日期 :0 5—1 20 2—1 1
框架的基 础。“ 认知 心理学角 度来 看 , 从 学生 英 语 学 习和 习得 的过程 一 方面 是学 生通 过完 成任 务
维普资讯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A sa om l nvri o ra nh nN r a i sy o U e t
2 6- 00 06。 5): 8( 59—61
儿童母语 习得 内在 因素及其对 外语教学的 启示
杜 小 甫
T er En g t n n En l h Te c i g h i n h me to gi a h n s
DU a —u Xio f
( eat etfF rinL n ugsA sa o lU i rt,nh nLann 10 5,hn ) D p r n o oe a g a e,nh nN r n e i A sa i i 14 0 C i m g ma v sy o g a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摘要:动机是学习外语的动力,能够给语言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D·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挖掘了学习者二语动机的成因,能够使外语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并对外语教学产生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外语学习启示一、引言随着英语学习研究的重点由教转移到了学,学习者因素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就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学习者因素包括语言学习信念、情感因素、动机、年龄、语言学能、认知方法以及学习策略等。

其中,二语动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而且是语言学习中决定成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Amold 2000)。

高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持续努力的时间更长,热情更高,取得的成就也更大。

对自己期待更高的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较其他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持久的耐力,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二语动机(L2MSS)和自我系统理论对外语教育的启示自Gardner & Lambert(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具体的教室情景、具体的学习过程,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有诸多启示,尤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动机策略的系统发展能够应用于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2)自我激励策略的形成能够使二语学习者自我调控其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反过来能够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观参与。

早在2001年, D·rnyei (2001)就提供了一个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创造基本的能激发动机的环境;第二,激发学生的初始动机;第三,维持并保护学习动机;第四,鼓励积极的反思型自我评价。

这些激发动机的各个层面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激发动机策略和技巧,如使教学材料与学习者紧密相关、帮助学习者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等等。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 语学 >对 很 多 成年 是人 来 讲 是一项 艰 辛 、乏 J
(wowodsae t — r tg )。 正常 情 况 下 ,这 一 时 期 要持
味而 又收效 甚低 的 工作 , 以至 于很 多学 习者 最终 丧 续  ̄ J 童2岁 时 。这 一 时期 ,儿童 的 词汇 量 明显 增 lL J 失学 习兴趣 ,放弃 了学 习 。而 与此 形成 鲜 明对 比的 加 。根据语言学家史密斯 ( mi s S t )的统计,正常 h 是儿 童的母 语 习得 。从母 语 习得 理论 的研究 成果 来 情 况下 ,1 个月的儿童词汇量 为2 8 2个单词 ,2 个 1 看 , 儿 童 从 早 期 的 “电 报 阶 段 ” ftl ro i c ga hc c 识的 、仃趣 的 、积 极 的环 境 巾渗透 而 获得 的 。笔 者 尝试 以心理语 言学 及儿 童母语 >得 的理论 为依据 , J
以便 于更好 地 改进现 阶段 的成 人 外语教 学模 式 ,提 成 人对他说 的话 ,几 乎完全掌握 了母语 产生句子和理 高成 人二语 学 习者 的学 兴趣 与 学习效率 。
解句子的 系列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言 ’ 得以不断的发展,语言变的更加准确、得体。
1 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 5 6 期 2l6 2 Il年l 月 I
洛 刚 工 业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r a f o n e hn l R l g o n lo Lu ya g F c o o y Co l e e
V0 6 N0 5 L1 .
在 时 间上 可 以分 为 以下几 个 阶 段 :第 一 阶段 (- 析 的功能渐 渐地 被侧化 到左 半球 ,情 感 的社会 功 能 36 个 月时 )为 咿呀 学 话 的婴 儿期 (a bi ̄ b b l )或 语 言 则逐渐 地受 控于 右半球 人的语 言 功 能主要集 中在 m 游戏 期 。这 时儿童 理解 他们 周 同的 人所做 出 的一些 左 半 球 。语 言 怎 样 在大 脑 中 被 侧 化 ,侧 化 何 时 发 面 部 表情 和语 调 ,能 运 用发 音 器 官发 出各 种 语 音 , 生 ,何 时完成 ,侧化 过程 如何 影 响语 言 >得 ,对 于 J 但 不 能说 连 贯 的话 语 :第 _阶 段 (- 个 月 时 ) 为 第二语言 习得研 究者来说都是关键 性问题 。E i 一 69 r c

语言习得与认知神经科学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语言习得与认知神经科学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语言习得与认知神经科学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语言习得与认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在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应用。

在语言习得方面,儿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儿童的语言发展,我们可以了解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大脑活动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童的大脑更加灵活,可以快速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并且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因此,通过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

其中,触发儿童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儿童在接触到新的语言刺激时,会激活大脑中的一些特定区域,比如左侧颞叶和额叶。

这些区域与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密切相关,它们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还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会依赖于不同的神经通路。

比如,在语音习得过程中,儿童的大脑中会激活听觉通路,而在语义习得过程中,则会激活更多的颞叶和额叶区域。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同神经通路的作用,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神经机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与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利用不同的神经影像技术,比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大脑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活动。

通过对儿童进行fMRI或EEG扫描,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变化。

研究发现,儿童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听觉、感觉和运动相关区域,而随着习得的深入,大脑活动逐渐转向语言加工的区域。

此外,神经影像技术还可以配合其他认知实验,比如语言记忆和注意力任务,通过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中的活动变化,可以揭示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外语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理解儿童母语习得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更加自然而流畅。

儿童通过接触母语的环境,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融入到语言中。

相比之下,成人学习外语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和学习技巧。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融入到外语环境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其次,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更加灵活多样。

儿童在母语习得中经常尝试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尝试和错误来调整语言。

成人学习外语时,经常会受到自我意识和拘束的影响,害怕犯错。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尝试,放下心理负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只有通过多次的尝试和错误,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外语。

再次,儿童母语习得更加注重交际意义。

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始终与实际生活体验和情境相关,他们通过语言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成人学习外语时,经常会受到语法规则和课本知识的束缚,忽视了语言的真正交际功能。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用外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交流。

通过真实的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

最后,儿童母语习得强调的是整体语言的习得。

儿童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很少关注语言的细节和笔画。

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而成人学习外语时,常常会陷入对语法规则和单词拼写的苛求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外语整体结构的敏感度,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外语,而不是过于纠结于语言的细节。

综上所述,理解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异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提供自然的环境和丰富的输入,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培养他们整体语言的习得能力。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语言学习理论是语言学习研究的基础,它对外语教学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语言学习理论,并探讨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指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

其中,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馈来学习的;而查克和查泽斯基提出的认知理论则强调语言学习是基于习得者天生的认知结构。

此外,克鲁思和卡特宁等人提出了社会交互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合作来学习的。

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尽可能创造自然的语言环境;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让他们通过理解和分析来学习语言;以及教学应注重社会交互和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2. 语法翻译法理论语法翻译法是一种掌握外语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和分析来学习语言。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记忆,忽略了语言的实际使用和真实交际能力。

这种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和真实交际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运用语言。

非语言学科理论是指一些来自认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这些理论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但它们在外语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游戏理论鼓励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情境理论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交际策略理论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交际策略。

这些理论启示我们,外语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语言,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掌握语言。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们应借鉴这些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母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与功能

母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与功能

母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与功能摘要: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及其作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课堂实践者持久争论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着重探讨母语在不同类型课堂的应用、其在课堂中应占的合理比重、影响其使用的主客观因素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其使用的接受程度与期待。

调查结果也表明母语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在营造课堂氛围、澄清语言重难点、解释抽象概念等方面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作为领导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母语在外语教学课堂中的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并根据具体学情学况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调整母语使用策略。

关键词:母语的使用;英语教学;功能1.引言不论在二语习得还是外语教学中,研究者和教师们普遍关注母语在情况复杂的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发挥的作用。

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严格要求单一语言输入的课堂原则,即提倡在课堂上营造纯英语的学习环境。

而近些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的新浪潮提倡更加实用的“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

他们认为课堂中合理高效的使用母语,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新知和旧知之间搭建脚手架,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本节课的重难点。

但是大多数英语老师由于多年来对母语的误解,导致了所谓的“母语羞耻论”,大家羞于在课堂上使用母语。

因此,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节奏清晰、以目的为导向来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的母语使用策略,是当下英语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母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看待其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合理的使用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升教和学的效率,但是又不可过度依赖母语,否则也会造成不佳的学习效果。

儿童母语习得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语言学关于儿童母语习得的两个理论,即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以及基于这两个理论发展起来的英语教学法,而后根据心理语言学家通过自然观察法所得到的结果探讨了儿童母语习得对成人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成人英语教学儿童母语习得启示心理语言学是一门只有不到半个世纪历史的边缘学科。

它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心理语言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在影响着英语教学。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教学法已经历了由听说法到认知法的变迁。

这两种教学法都是以当时心理语言学家在研究儿童母语习得方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依据的。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行为主义理论,二是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f.b.skinner。

他认为语言学习不是思维过程,而是一个机械模仿的过程。

儿童就是通过不断模仿成人的话语来一句一句地习得母语的。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创建的。

该教学法的特点是从会话入手,以句型操练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排斥本族语,不讲语法规则,通过模仿、强化、记忆来掌握某一门英语。

它认为学习者的错误是不能容忍的,应一出现就立即予以纠正。

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认知理论是在心理语言学家认识到行为主义理论的诸多缺点之后,借助于noam chomsky语言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建的。

该理论认为母语习得不是一个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体现儿童思维内在创造力的过程,语言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

例如儿童常说的comed,breaked,daddy hat,mama dress等,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是向成人学来的。

儿童学话是靠在头脑里逐渐形成规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语法知识),再根据这些规律去了解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句子或生成新的句子。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心理模式二语习得教学活动母语第二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要通过语言符号及其内部的编程进行一系列的转换来完成交际的目的。

在不同语言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其名称数量不等,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特点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代码之间的转换造成了二语习得者的习得困难。

另一方面母语习得同二语习得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和优势,二语学习者也可以借鉴母语习得的经验来完善语言的习得方法。

一、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母语系统与二语习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语学习中,多数学习者在将第二语言译为母语时的准确程度要优于将母语译为第二语言。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言语理解要重于且易于言语产出。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就相当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为交际对方能够明白之的语言,这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完成,需要交际者通过独立自主地选择语言手段来完成。

第二语言习得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母语体系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已建立了一整套的语言模式。

它既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资源,又是干扰二语习得的根源。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1]。

学习者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处理,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语言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分析、迁移和语际语的形成等。

二语的结构类别必须建立在母语结构类别基础之上,如果说母语习得充分发挥或调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话,那么二语习得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输入。

儿童母语习得机制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机制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机制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摘要】儿童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甚少,而外语学习对成年人来说却极其艰辛乏味,花费时间多收效却很低。

通过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以帮助成年人来学习外语。

关键词:对比儿童母语习得成人外语学习一、引言儿童是语言学习的天才,他们高超的语言认知、卓越的交际能力和惊人的语言习得效果令成年人望尘莫及,羡慕不已。

纵观儿童语言习得轻松愉快的过程,对照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艰难困苦的经历,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儿童和成人语言学习效果如此巨大的差别?本文以语言习得理论和心理语言学为依据,重点对儿童习得语言的方式及成人的外语学习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两者的异同,来帮助成年人学习外语。

二、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在语言教学研究中,习得(acquisition)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

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

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不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便可顺利地掌握母语,这种过程被称为习得。

一般来讲,儿童语言的发展可分为前语言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语到无限的句子和基本成熟阶段。

儿童的语言始于哭喊,刚开始婴儿的喊叫声只是纯生理现象,但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哭喊的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它们代表着婴儿的某种感觉、情绪,反映他们是否饱足与舒适、愉快或痛苦。

当感到饥饿、疼痛或不适时,婴儿经常是以啼哭向母亲或照顾者发出信息。

母语习得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约六到八个月,能发出一些重叠的声音如“bababa”,他们企图模仿大人的某些声音。

婴儿当时的声音并不完全由听觉的输入所觉定,有些从来没听过的声音,他们也能发出来。

当婴儿八至十个月时能发出许多不同的音,能发出一些有辅音或有元音变化的音节,偶尔也能发出一些像句子的语调,并以能使用这些音而取乐。

婴儿到一岁或一岁半,他们开始直立行走,语言发展也进入到新的阶段。

他们开始讲一些最早的词(first words)这是儿童真正语言(true speech)的开始。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自提出以来,在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假说认为,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语言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错过这个时期,语言学习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对于外语教学而言,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一假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核心观点指出,儿童在青春期之前,特别是2 岁至 12 岁之间,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更轻松、更高效地习得语言。

在这个关键期内,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语言规则和语音特点,无需刻意学习语法规则,就能流利地掌握母语。

相比之下,成年人学习外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那么,这一假说究竟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启示呢?首先,在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方面,我们应当尽早开始。

研究表明,早期接触外语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适当引入外语课程,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外语,例如通过儿歌、故事、游戏等。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关键期假说进行调整。

对于处于关键期的儿童,应注重创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教师可以更多地使用直观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感知和体验来学习外语。

例如,利用实物、图片、肢体语言等帮助他们理解单词和句子的含义。

同时,鼓励儿童多说多练,不要过分强调语法的正确性,而是注重语言的流利表达。

再者,语音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由于关键期内儿童对语音的敏感度较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帮助他们形成准确的语音语调。

可以通过模仿、跟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标准的外语发音。

一旦在关键期内养成了良好的语音习惯,将对他们未来的外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教材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特点。

对于儿童来说,教材应该生动有趣、富有情境性,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和认知水平。

多采用图画、故事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教材则可以更加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满足他们对语法和知识体系的需求。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i=r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在我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英语教育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英语教育日趋低龄化,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教育越早越好,那么英语教育是否越早越好,本文将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理论出发,正确把握语言习得关键期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走出外语教学误区。

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也称为临界期假说,最早是来源于神经生物学家Penfield 和Roberts 的“最佳年龄”的概念理论。

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 年-12 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青春期到来之后,大脑逐渐发育成熟,神经系统刺激于大脑语言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小,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

最初,关键期假说是针对第一语言提出来的,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如同第一语言的学习,也存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学习者不管如何学习都很难达到本族语者的熟练水平。

语言习得关键期的争议对于是否存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1)支持派的观点与实验研究早在60 年代末,阿舍和加西亚在美国调查了七至九岁古巴移民英语发音情况,发现六岁之前到达美国的,其英语发音接近美国的占71%,而十三岁以后移居美国的移民,英语发音接近美国的只占17%奥亚马(S.Oyama 1976)调查了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他们于六到二十岁之间到达美国,已经在美国居住了5-18 年。

结果发现十二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语音更接近美国人的口语,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影响不大。

鉴于此,支持派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功能会逐渐发生侧化由此导致学习语言的神经基质也逐渐消失,学习者年龄的大小与第二语言发音的准确性以及口语理解的准确性有关。

2)反对派的观点与实验研究Snow 等人对关键期假设作了深入的研究。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一) 儿 童阶段 ( 3 —1 0 岁) : 大脑 可塑性最强 , 在习得语 音方
面占绝对优 势。但是其缺点是长期记忆能力差 , 容易混淆母语和 外语 , 并且 逻辑 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 , 教师 的发音会对他们 的语 言学 习产生重要 的影 响。
[ 关键词】 第二语言 习得 ; 关键期 ; 小学英语教 学
【 中图分类号】 H 3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1 1 — 3 8 5 — 1
色转换 等诸 多的社会心 理因素 , 如动机 、 态度 和个性 等特征 , 这 些都会影响外语学习 的效果 。 三、 对第 二语 言 习得 关键 期的反 思性研究 由于不 同年 龄阶段外 语学习者在学习的环境 因素 、智 力水 平、 成 熟程度等方面很不相 同 , 精确 的差异研 究很难进行 。一般 来说, 在不考虑多种 因素影响 的前提下 , 就外语学 习者认 知能力 的发展 而言 , 不 同的年龄 阶段会表现为以下特征。
外语 阅读 、 写作上 占绝对 优势 ; 学 习 目的明确 , 理解分析能力强 , ( 一) 第二语言 习得关键期假设支持派 的观点 具有综合使用语 言的能力 。但是缺点是很难 改变原来 形成 的发 很 久 以前人 们就 直觉 地判 定儿 童具有 学 习语言 的优势条 音习惯 , 不愿交 际并且有一定程度 的焦虑情绪 。 件。 2 O 世纪5 O 年代 , 生成学派 的代 表人物乔姆斯基通过观察总结 四、 二语 习得 关键期 假设对 我 国小 学英语教 学的启 示 儿童语言 的发展过程 ,认为不 同儿童可能 在学 习其他 知识 时常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 常表现 出不 同的天赋 。但在学习母语上这个方 面 ,差别较为少 在小学是否开设外语取决于多方面 因素的影响 , 年龄 因素只是个 见, 五六岁儿童 的语言学 习水平基本相差无几 。 儿童的生活环境 体因素 的—个方面 。事实上 , 在儿童 中开设外语课程 , 究竟有助于 千差万别 , 物质和精神上 的体验也各不相 同 , 但是这种差别并没 早期语言能力 的开发 , 还是过早地在他们幼小 的心灵里造成焦虑 有影响到他们对母语 的习得 ,儿童在五六岁这个 阶段母语往往 感 , 这 的确需要考虑 。而且更重要的是 ’ , J 、 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小 都 能达到比较熟 练的程度 。 著名神经心理学 ̄. P e n f i e l d 得出结论 : 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 并且教师质量又无法保证 。如果小学外语 儿 童的语言 习得 能力与大脑发育有关 。 到 了2 o R纪6 O 年代 , 心理 教师 自己的英语都 没学好 ,让发音不准确的老师去教小学生 , 一 语 言学家L e n n e b e r g 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 ,他认为 旦养成习惯 , 学生将来再改就 比登天还难。师资质量不高 , 又缺乏 儿 童从 两岁开始 到青春期 到来之 前 ( 一般指 l 4 岁 以前 ) , 大脑 处 对外语学习规律的认识 , 势必会影响儿童语言 的习得 。在此情况 于分域状态 , 因此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 , 语 言习得可以较为轻松 自 下. 应 该先提高小学英语 教师的教学水平 和能力 , 而年龄问题绝 然进行 。青春期 到来 以后 , 大脑 的分域逐渐停止 , 出现“ 石化 ” 现 对不能看作学习外语成功与否 的唯一关键因素。我国高质量 的小 象。 学 习语 言越加 困难 。那这种现象是 否也会影 响到第二语言习 学外语教师不是饱 和而是不足 。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挖掘各种教 得呢?支持这一观点 的研究和实验也不少 。 育资源 , 鼓励教师进修 , 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

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与脑神经机制分析

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与脑神经机制分析

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与脑神经机制分析女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在语言加工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无论是在口语表达、语言学习还是阅读理解方面。

这种差异在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和脑神经机制之间展开了许多的研究。

本文将对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和相关的脑神经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女性大脑的语言加工能力女性的语言能力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男性。

首先,女性在口语表达上往往比男性更加流利和准确。

研究表明,女性在语音、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她们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其次,女性具有更好的语言学习能力。

从婴儿期开始,女婴比男婴更早地开始说话,并且能够更快地学到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在学龄期和成人阶段,女性在学习外语方面也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她们更容易掌握语言的发音、语调和语法规则。

最后,在阅读理解方面,女性也具有更高的水平。

她们在阅读文本时更加关注细节和情感信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

研究还发现,女性在语言表述方面比男性更具有联想和表达能力,这有助于她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二、女性大脑的脑神经机制女性大脑在语言加工方面的优势与其脑神经机制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女性的语言加工主要依赖于人脑皮层的左半球,而男性则更多地依赖于右半球。

左半球主要负责词汇处理、语言规则和语音加工,而右半球更偏向于处理空间和非语言信息。

此外,女性较大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体积也与她们的语言能力有关。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联想能力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而杏仁核则对情感信息的处理和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大脑中这两个结构的较大体积可以提供更好的记忆和联想能力,从而促进语言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此外,女性大脑在连接不同脑区的神经纤维束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她们的前额叶和颞叶之间的纤维束更加发达,这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不同脑区之间的协调。

这种更好的脑区连接也为女性语言能力的优势提供了基础。

三、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女性大脑具有更优秀的语言加工能力,并且这种差异与其大脑的脑神经机制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y2009第29卷第3期(总95期)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 o.l29(Sum No.95)母语习得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程 冰1,张 旸2(1.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美国明尼苏达大学,55455)[摘 要] 通过对国际上最新的神经语言学有关婴儿习得母语时对语言特征的感知、计算能力和大脑的可塑性等脑科学研究的分析,认为其从多个层面揭示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先天大脑神经机制与后天语言环境的互动过程;进而从语言学习的物质基础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对比了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过程的差异,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宜早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在神经层面上量化语言学习规律,并为学生创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语言应用环境。

[关键词] 外语教学;语言学习;脑神经系统;母语化[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45X(2009)03 0098 07语言学习是人类发展中一个最理所当然而又最神秘的过程。

所有的人都能在婴幼儿阶段比较轻松地掌握本族语言,而过了一定年龄(尤其对多数成年人而言),再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时,总是会显得事倍功半,困难重重。

显然,成人比儿童的认知能力强很多,但为什么其学习外语时,却不像学习母语那么快、那么自然呢?多年来,外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到交际法等层出不穷,这些方法在某个层面上对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往往都有其局限性而被逐渐淘汰或不断更新[1]。

如何真正找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搞清楚学习过程的本质。

然而,人们在现阶段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对语言本身和学习过程的描述和解释上。

语言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呢?早期的语言学习反映的是不是一种先天的能力呢?这些有关语言学习的本质问题,学界至今尚无定论[2]。

目前,从语言学习的本源大脑学习神经机制出发来考量外语教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笔者认为,探索大脑本身的学习规律应该在研究语言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

只有找出大脑的学习规律,才能摆脱对外语学习治标不治本的泛泛空谈,才能真正给外语学习者提供本质和科学的指导。

随着人类社会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数据统计处理、脑成像技术等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有关学者在神经语言学研究中结合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对大脑发育成长和语言学习环境的互动过程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诠释[3]。

近年来,有关母语习得的脑科学研究从婴儿对语言特征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大脑的可塑性等多个层面揭示了这个过程,使我们在神经的层面上量化语言学习规律成为可能,从而使语言学习可以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指引下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对比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过程的差异,我们可以依据母语学习的脑神经机制,为外语学习者创造符合认知规律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为分析和解决外语教学难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对婴儿母语学习的研究近20年来,神经语言学家对婴儿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使人们对语言结构和学习过程的认识有了突破性[收稿日期] 2008-12-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03022);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F IB011311);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校长科研基金(SK0803)[作者简介] 程 冰(1972- ),女,山东淄博人,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张 旸(1969- ),男,浙江浦江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

98的进展。

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首次在实验室里被科学地分析和描述出来。

婴儿与生俱来拥有对语言特征的感知能力和计算能力[2,4],他们能够自动对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质和量的双重分析,从中找出母语的声学、发音和知觉意义特征,进而掌握语音音素、音韵、词汇、词组的分布和搭配的统计性规律。

(一)婴儿天生具有自动区分人类语言所有的语音单位的神经机制,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人类语言提供了物质准备条件6个月以下的婴儿拥有区分人类所有音素的能力,他们的大脑还没有系统性的语言偏好,对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保持开放式的接收状态[5]。

研究表明,这种辨别音素的能力随着孩子在母语环境中被不断熏陶,对自己的母语越来越敏感,而逐渐失去了区分其它非母语音素的能力。

这种现象叫做母语磁吸效应。

当婴儿成长到1岁时,他们已经倾向于只对自己母语的语音范畴差别有所反应。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库尔(Kuh l)博士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提出并证实了婴儿语音识别的脑神经系统在半岁前后逐渐母语化的现象。

其结果就是婴儿在语言接触中不仅改变了区别语音音素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大脑中得到固化,逐渐形成了他们赖以学习语法和语义层次的母语语音知觉图。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早期的语音知觉对将来其它语言技能的掌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他们通过测量6个月婴儿的语音知觉程度,可以推测这些孩子3年内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词汇、句法的掌握和语言的整体运用[6]。

实验数据显示,母亲的发音清晰度可以直接影响婴儿的语音分辨能力#。

对婴儿的跟踪研究发现,半岁时测到的语音分辨能力与其3岁时使用的词汇量、句子长度、语法结构复杂性在统计上有直接的相关性[7]。

(二)婴儿学习语言过程中使用了成人难以置信的语言学习策略1.婴儿可以自动感知语言的特征。

当婴儿在母亲子宫里被孕育的时候,他们对周围人类语言声音(尤其是对母亲声音)的感知已经开始被植入大脑[8]。

从成人的角度来想象,对于一个从语音到词汇到句法都一无所知的婴儿来说,当他们沉浸在语言中时,大段的话语无疑是非常抽象的。

他们是怎样从语言中分辨出最小的语音单位,进而分辨出独立的词汇、句子,再去理解它们的意思呢?研究人员从一系列语音识别实验中发现,当重复呈现的语音(比如∀pop!)转换成新的语言材料(比如∀peep!)时,连新生儿都能感知出元音的改变,作出相应的神经、生理和行为反应[9]。

他们对语言特征的感知不仅局限在语音层面,还表现在对语言韵律的敏感程度上。

跟外语相对照,他们更喜欢听母语;跟陌生人相对照,他们则更喜欢妈妈的声音,专注听妈妈讲的故事。

2.婴儿可以从接触到的语言中计算出本族语言元素类别及其搭配组合的统计概率。

从声学角度来看,我们的口语是一连串的音素流。

婴儿能够从输入的语言中认知感受出母语的语言单位和这些单位之间有意义的组合,根据这些语言单位的特定组合方式发现本族语言的搭配规律,逐渐从语音层面进一步认知词汇、句法等高一级层面的语言单位,进而掌握整个语言。

古德斯特、摩根和库尔(Goodsit,t M organ and Kuhl)在实验中发现婴儿在理解单词意义之前已经感知到了母语语言单位组合的统计特征规律。

实验证实了格式塔(Gesta lt)早期的∀共同命运律(co mm on fate)!理论∃。

经常在一起出现的音素组合会被婴儿认定为一个语言单位。

比如,6个月大的美国婴儿对英语中不存在的组合z w和vl不敏感,但同龄的荷兰婴儿就能分辨出这些在荷兰语中出现的音节组合[9]。

(三)成人与婴儿说话时不自觉地配合婴儿的语言学习策略,恰好帮助了婴儿母语语音知觉图的形成研究表明,母亲在与婴儿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一种适合婴儿辨别语音单位的方式[10]。

世界上无论持哪种语言的人们,其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都会使用特殊的儿语化了的∀婴儿语!与婴儿交流。

婴儿语通常使用夸张的重音和声调,可以帮助婴儿区分语音单位。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母亲与两个月大的婴儿和与成人说话时使用元音i、a和u的声谱区别发现,母亲与婴儿说话时,语音单位通过声带的振动频率和口腔、喉腔、99程 冰等:母语习得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测量婴儿的语音分辨能力:1.婴儿吮吸奶嘴实验[15]。

听同样的音时,婴儿以相同的速率吮吸奶嘴。

当婴儿感觉到听到的音发生改变时,吮吸奶嘴的速率会发生改变。

给婴儿听不同的测试音时,通过测量婴儿吮吸奶嘴速率是否改变,可以判断婴儿的语音识别能力。

2.婴儿转头实验[16]。

该实验首先训练婴儿听到测试音发生改变时有转头动作的条件反射,然后测量婴儿的语音识别能力。

3.用脑电波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测量非匹配负波(m is m atch ed n egati vit y)[17]。

当持续呈现的一个音突然改变到另一个音时,会诱发大脑产生一种负波。

通过测量这种负波波峰的强度和发生的时间,可以判断婴儿的语言神经系统是否对不同的语音具有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格式塔(Gestalt)于1912年提出的心理认知概念。

一起移动的视觉刺激会被视为同一物体。

以某一整体而运动的目标有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鼻腔的共振频率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元音特有的共振峰之间的间隙也被人为地加大或缩小了。

这种夸张不仅使婴儿容易辨别语音单位,而且也使婴儿感受到了母语关键的区分单词意义的语音要素。

母亲与孩子说话时的声音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变动性,这样的弹性变动有助于婴儿建立有效的声学模式来进行语音归类。

当教孩子新的词汇时,母亲会把新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帮助婴儿理解,还会把新词放在固定的句式,如:W here s the___?See the ___.That s a ___.中。

这样的句式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末,有助于婴儿注意和记忆[9]。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语音合成技术模仿适合大脑感知的婴儿语的特征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结果表明,用这种语言材料治疗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孩子效果显著[11]。

(四)婴儿的语言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对天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母语化的培养和塑造过程婴儿的语言认知,不是斯金纳(Sk i n nerian)学说所推崇的机械条件反射式学习,而是在对语言的单纯接触中婴儿的大脑被语言环境不断塑造的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并非在婴儿一出生,大脑左半球额叶负责处理语言表达的波洛卡区(B roca)就有与颞叶负责语言理解和语音辨别的听觉区有直接的联系;大脑处理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是随着后天在不断的语言输入和婴儿语音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一发现有力地反驳了语言习得先天论。

大脑中语言区的建立不仅是一个激活原有语言机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对大脑母语化的∀格式化!过程[12]。

儿童的大脑处于不断增生阶段,新的记忆、新的链接不断取代旧的记忆、旧的链接,这种神经细胞链接在幼儿阶段成指数增长。

婴儿早期大脑和语言的发展遵循一个用进废退的规律,大脑先天的语言神经机制为婴儿认知所有语言提供了物质基础。

儿童在后天的语言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母语语音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而对非母语语音的辨识能力,由于没有机会锻炼,则逐渐弱化退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