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物理电子讲义第一章

合集下载

核辐射物理电子讲义(1)

核辐射物理电子讲义(1)

第三章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衰变的主要方式:衰变、衰变、跃迁。

3.1 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射粒子。

基本特点:一般重核才发生衰变;粒子能量为;半衰期范围很宽。

1.衰变发生的条件表达式衰变前,母核为静止的,由能量守恒式中分别表示母核、子核和粒子的质量;表示粒子动能和子核的反冲动能。

衰变能 ,可见,衰变能为衰变前母核与衰变后子核和粒子的静止能量之差,也等于粒子和子核带走的动能。

以原子质量代替核质量,并忽略电子结合能:()()()[]2204242c ,M A ,Z M c A ,Z M E E E r +---=+=α,也可表示为只有才能发生衰变,即发生衰变的条件。

所以,由上式即可判断哪些核素可以发生衰变。

2.衰变能与粒子能量的关系核受反冲,由动量守恒(已假定母核静止)所以,核反冲能 。

反应能当分子与分母同时核质量时,用核的质量数之比代替核质量之比带来误差很小。

(为什么?)3. 衰变能与核能级图粒子能量可用磁谱仪或半导体探测器谱仪精确测定。

粒子能量是分立、单值的,由粒子能量求得的衰变能则反映了母核某一能级与某一能级能量之差。

以为例,母核处于基态,最大衰变能对应母核基态与子核的基态的能态的跃迁,记作。

依次记作衰变能 子核能级结合γ谱的解析,可得到的衰变纲图。

4.衰变能与衰变常数的关系由于核作用势的存在,粒子在核内受到核力吸引(负势能),在核外,粒子将受到库仑力的排斥。

这样在核表面就形成一个势垒。

按量子力学的势垒贯穿理论,当衰变的衰变能小于势垒高度时,仍有一定的概率透出。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它应等于单位时间内粒子撞击势垒的次数和穿透势垒概率的乘积。

即。

而与衰变能0E 和需穿透势垒的厚度有关,可以推测,可由量子力学推出衰变的平均寿命与的关系:给出了两者之间的定性关系。

表明衰变的衰变常数随发射的粒子能量而剧烈变化,粒子能量越高的衰变常数就越大。

如图3-4所示。

重核除发生衰变外,还可能通过发射质子和或等重离子,但其概率极低,如发射和发射粒子之比为()105.25.8-⨯±。

核医学课件:第一章 核物理

核医学课件:第一章  核物理

稳定性核素
稳定性核素 中子与质子比例适当
放射性核素 自发地发出某种射线而转 变为另一种核素
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 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成另外一种核 素的过程。其类型与方式取决于原 子核内的固有特征,与外界无关
α衰变
核子总数过多 (原子序数>82)
位移规律 AZX
A-4Z-2Y+42He+Q
A = Ao e –λt 当:t=0时
A = Ao e –0.693 预先算出:t/T1/2 查表得到e –λt 值*Ao
贝可与居里的关系 比放射性活度 比放射性浓度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电离 2. 激发 3. 轫致辐射 4. 散射 5. 湮没辐射 6. 吸收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光电效应 2.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3. 电子对生成
表示某种放射性核素的一个核在 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比率,反映 核衰变的速度,与半衰期成反比
T=0.693/λ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A):一定量的放射性核 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次数,反 映核衰变率
A=dN/dt 单位:贝可 (Bq) 居里(Ci) 比放射性活度(简称比活度):单位质量 (容积)放射性制剂中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mg Bq/mL
22688Ra
22286Rn
eV (能量单位) α射线特点:
KeV MeV
β- 衰 变
富中子核素,中子数过多, 转换为质子
位移规律: AZX 3215P
β射线特点:
AZ+1Y+ β-+Q+υ 3216S
β+ 衰 变
贫中子核素内质子转换为中子

放射物理讲义01

放射物理讲义01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
衰变中的粒子数和能量守衡
衰变方式可用下式表示:以衰变为例
粒子数守衡:AZXA-4Z-2Y+42He 能量守衡:MXc2=MYc2+EY+mc2+E
用粒子数守衡和能量守衡定律作为判断一 种衰变是否可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第二章 放射性核素
衰变类型
• 衰变 原子序数大于82的原素都不稳定,会自发放出粒子或 自发地裂变,最后成为铅(Z=82) 镭是最典型的衰变。衰变钢图如下:
第三章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一般特征
•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弹性碰撞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库仑场相互作用,使入 射粒子损失一部分动能,这不足以产生激发和电离。这 可以看作与原子核整体的相互作用。在E<100ev的电子 考虑此种效应
第三章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一般特征
•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的弹性碰撞 入射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库仑力相互作用,使入射粒子损 失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原子核的反冲动能,使原子发生 位移造成物质的辐射损伤
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从而形成有一定寿命
的能级.
第一章 原子物理基本概念
能级
第一章 原子物理基本概念
• 特征X射线: 若原子激发发生在内壳层,如K,L…. 使电子离开原子而发射出去,形成内壳 层空穴,瞬时被外壳层电子填充,导致 辐射发生,产生特征X射线。
第一章 原子物理基本概念
• 束缚能: 壳层电子束缚能(或结合能)由于壳层 电子能级能量随主量子数n和轨道量子数 l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是负值,轨道电子 的结合能随n和1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同 一能级,束缚能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加。
• 重带电粒子:辐射损失可以忽略 S S = ()col • 电子:辐射损失和电离损失的相对重要性 S S ZE ( )rad / ()col 800MeV Z:靶原子的原子序数 E:入射电子的动能

第一章核物理ppt课件

第一章核物理ppt课件

Z>20 N/Z>1 Stability
Z>83
Unstability
2021/1/10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称为稳定核素 (stable nuclide);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 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 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 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
受激原子
作用机制:
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
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
本身消失了。
γ + A A* + e- (光电子)
原子
A + X射线
2021/1/10
电子对效应:
能量≥1.02MeV的射线与原子核 作用可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
能量转化成质量 M = E /C2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 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 、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 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2021/1/10
•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 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 素的同位素。
N = N0e-t
• 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A=dN/dt
–1Bq=1次 ×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2核物理基础知识及辐射防护

2核物理基础知识及辐射防护


decay)
原子核衰变时释放出β +射线(正电子)的衰变 方式正电子衰变(positron decay)。 核内中子过少致不平衡。 质子转化为中子过程。 β

p
n+e+
γ
24

正电子衰变( β+ decay)
β +衰变发生于核内中子数相对过少或 认为是质子过剩的放射性核素。
γ 衰变是伴随其它衰变而产生;
常是在α 衰变、β 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 成的。
29

γ 衰变( Gamma decay )
γ 衰变后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 ,只是能级状态的改变,称为同质异能 跃迁(isomeric transition,IT)。
γ 内转换电子
原子因电子空位处于激发态退激时发射标识能量较高的光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碰撞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轨道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电子而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effect58当光子能量大于1022mev时其中1022mev的能量在物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称为电子对生成
32
SPECT及全身骨显像: 99mTc
33

三种衰变的比较
Comparison of three decay
α 衰变质量、质子数都变; β 衰变质子数变,质量数不变;
γ 衰变质子、质量数都不变,而 能量改变。
注:A0为初始时间的放射性活度,A为经过t时 间的放射性活度。
39

放射性活度 radioactivity,A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贝可勒尔 (Becquerel,Bq) 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1s内发生一次衰 变。

第1章核物理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1章核物理基础知识PPT课件
ZAXZ A 42Y
2828R 6 a2826R 2 n24He
的粒子的能谱是不连续。
22
衰变 能量
能量
E1=4.782MeV
E2=4.599MeV
E3=4.340MeV
E4=4.194MeV
份额 94.6% 5.4% 0.0051% 710-4
23
γ衰变(跃迁)
量子力学指出,原子核可能具有的能量是不 连续的。
第1章 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什么是反应堆?反应堆是利用易裂变核,使之 产生可控的自持链式裂变反应的装置。裂变的 同时,提供大量的核能以及新的核素。
反应堆中有燃料、慢化剂、结构材料和控制材 料等。反应堆一旦运行后,堆内中子要与这些 材料的原子核发生各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产生 新核,发生一系列的放射性衰变现象。因此, 反应堆是一个强大的各种粒子(中子、α粒子β 粒子和γ粒子)辐照场。同时,反应堆的运行 是建立在中子与堆内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以60Co源的γ射线强度是放射性活度的两倍。
38
1.3 结合能与原子核的稳定性
1.3.1 质量亏损 所有原子核的质量都比组成它的单个质
子与中子质量的总和略小,这种质量上 的差异称为质量亏损。 ΔM=Z Mp+(A-Z)Mn-MA ΔM=Z(Mp+Me)+(A-Z)MnM ΔM=1.007825Z+1.008665(AZ) M
239Np
2.35d
239Pu
2.44x104a
35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同位素样品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 即为该同位素样品的活度。
A(t)N(t)
单位:贝可勒尔,简称贝可(Bq) (1居里)1Ci=3.7x1010/s=3.7x1010Bq 因此,半衰期也可以定义为某同位素活度(A)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课件:1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放射物理与防护》教学课件:1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 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能量大小与其所在的 轨道数有关,内层轨道的能级低,外层轨道 能级高。正常情况下,电子先填满内层轨 道,然后依次向外填充,这时原子处于最低 能量状态(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当内层轨道电子从外界得到能量时会转移 到能量较高的外层轨道上去,此时的原子处于 不稳定状态(受激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内层 轨道空位立刻有外层电子填充并释放能量.
— ++

• 因此整个原子对外呈现中性。
物质的结构—原子结构回顾
• 原子核比原子要小很多,核半径仅为原子 半径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 几何截面积仅为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1904年 汤姆逊模型
电子
中子质子
枣糕模型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它带有
两个单位的正
电荷。(也就
是氦原子核)
R
M
F
S
观测α粒子散射的仪器装置示意图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结果 •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直线前
进; • 2、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小的偏转; • 3、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
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子结构-- α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结构—波尔提出假设的原因
2.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电子放出辐 射的频率应等于绕原子核运动的频率,由 于电子的能量在连续运动中只能逐渐减 少,从而辐射的频率也应该逐渐变化,这 又与实验观察到的线状原子光谱相抵触。
原子结构—波尔的假设
• 为了对上述矛盾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原子 的核式模型和原子光谱实验的基础上,波 尔提出了两点基本假设: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基本知识08

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

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X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

通常用A Z X表示核素,X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核素是稳定的。

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60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Z>83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β、γ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N(t),则其与初始N0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N。

之间有下面的关系:N(t)= N0e-λt(1-1)λ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愈大,则衰变率愈大,衰变速度愈快。

通常用半衰期T1/2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

半衰期就是放射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238U的半衰期T1/2= 4.51*109a,从若原有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

实际上,历时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K. S. Krane,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P.2,3
4 /193
(3)重要的常量
• 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了宏观与微观 › NA=6.02214199×1023/mol • 普朗克常量——能量、角动量的量子化,不确定度关系 › h = 6.62606876×10-34J· s = 4.13566727×10-22MeV· s › ħ =1.054571596×10-34J· s = 6.58211889×10-22MeV· s • 真空中的光速——越微观,越高速,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 › c =2.99792458×108m/s • 基本电荷——质子、电子、原子核的电荷量 › e =1.602176462×10-19C • 真空中介电常数 › ε0 =8.854187817×10-12F/m
• 粒子性:particles of light
– 1900:Planck,黑体辐射 – 1905:Einstein,光电效应
– de Broglie 1924年提出实物(静质量非0)粒子也具有波 粒二象性。
de Broglie wavelength:
h p
9 /193
物质波的实验证实
C60分子的 干涉图像
有关核物理的理论与实验工作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核物理所涉及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影响,超过了其它任何学科。
……. No other field of science comes readily to mind in which theory encompasses so broad a spectrum, from the most microscopic to the cosmic, nor is there another field in which direct application of basic research contain the potential for the ultimate limits of good and evil. K. S. Krane,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P.2

第一章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第一章核物理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放射新性示踪在工业技术中同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将放射性同位 素注入输油和输气管 中,用探测器可以挖 掘管道破裂和泄漏的 位置,从而避免大规 模的挖掘
辐射式避雷针
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射线一共有三种:α 射线、β射线、γ射线。
成分
速度 贯穿能力 电离能力
α射线 氦原子核 1/10光速
β射线 γ射线
高速 电子流 高能量 电磁波
棉 花
② 医疗技术
人体不同组织对不同元素的吸收率不同,可将 用放射性同位素制成的药物注入人体,用探测 器探测示踪原子在人体组织中的放射强度,这 些数据经过电脑分析后,病人体内的情况就转 化影像显现出来,从而可以诊断它们的病变。
好神奇啊!!!
例如,给人注射131I,然后定时用探测器 测量甲状腺及邻近组织的放射强度,有助于诊 断甲状腺的器性质和功能性疾病。
五、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阻塞通道:内照射防护的根本措施
✓ 防止经呼吸道进入:手套箱内操作、戴工作口罩 ✓ 防止经消化道进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剪
指甲,不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食等 ✓ 防止经皮肤进入:戴手套
药物预防
口服KI可有效阻止放射性碘进入。
五、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 加速排除
• 催吐、洗胃 • 利尿 • 流水冲洗伤口,边冲洗边挤压
度过高) • 1993年前苏联托姆斯克-7核燃料回收设施事故 • 1999年日本东海村铀处理设施事故(操作失误) • 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 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 • 1957年前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 •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 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 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 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 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第一章 核辐射基础知识

第一章 核辐射基础知识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彭道锋
+ 怎样区分
Rn-222; Rn-220 ?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彭道锋
2.放射性平衡 与1克铀平衡时镭是多少?
N Ra
U NU Ra
226 N Ra 23 6.023 10 U NU 226 23 6.023 10 Ra Ra 4.91 10 226 23 6.023 10 1.37 1011 3.4 107 克
18 23 6 . 023 10
238
彭道锋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活度
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次数,是放射性物质“量”的单位。它表示物 质的放射性强度。 贝可(Bq):每秒发生一次衰变的放射性物质的活度。 曾用单位:居里。 1Ci = 3.7×1010 Bq 质量(W)与活度(A)的关系: A=λ N N=WNA/M W=NM/NA=AM/λ NA=AMT1/2/0.693 NA N为原子核数,NA阿佛加德罗常数, M为原子量 1 mCi 的短寿 32P 3.510-9g 14.282d 1 mCi 的长寿 238U 3 kg 4.468109 a
Y
55 26
Fe e Mn
55 25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彭道锋
3. K俘获 例:
K-capture
40 19 ↙ ↘
K
↘ β ↘
1.26 * 109 年 1.32 MeV 89 % ↘
e 11 %

↙ ↓γ 1.461 MeV ↓ 基态
基态
40 20
40 18
Ar
Ca
彭道锋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彭道锋

核医学物理基础ppt课件

核医学物理基础ppt课件
对于软组织而言,光子能量为50-90keV 时,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同等重要
康普顿效应的发生率还与材料的Z/A比 值和被照射面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3.电子对形成
光子在穿过物质时,在与介质原子核电 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突然消失而产生一 对正、负电子,这种作用被称为电子对 生成。
电子对形成
放射性浓度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 射性活度
(三)放射系列和放射平衡
放射系列:放出射线而形成衰变的系列 连续衰变: 放射性核素→子核放射性
核素→稳定性核素 连续衰变、放射系列、天然系列衰变
是环境中天然本底辐射来源之一
系列衰变举例
临床核医学使用的99Mo-99mTc发生器 99Mo(T1/2=67h)→99mTc(T1/2=6.02h )
核的原子序数和质量均不改,仅 能级改变,又称为同质异能跃进
γ射线的特点
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离能力很小,穿透能力强
γ衰变与γ射线应用举例●
9942Mo→ β-射线→ 99m43Tc→ γ射 线→基态9943Tc
99mTc 发生γ衰变时,发射能量为 141keV的纯γ射线,已广泛用来显 像诊断疾病
2.康普顿效应
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γ光子与原子中 的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 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 电子发射出来,该电子称为Compton电子, 而γ光子本身能量减少,改变方向继续 运行
康普顿效应
当光子能量在0.5-1.0MeV之间时,对任 何物质来说康普顿效应的发生几率都占 主导地位
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 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 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 同作用。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 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课件汇总.

放射物理与防护全套课件汇总.

原子核的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 放出α、β、γ射线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的现象。 α 射线:由α 粒子组成, α 粒子是有2个质子和2个中 子组成的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 β 射线:由β粒子组成, β粒子就是从原子核内释放 出的带一个负电荷的电子。 γ 射线:由γ 光子组成,它是在原子核衰变时从核内释 放出的不带电的高能量光子。
2、激发 高速电子通过物质时,作用于轨道电子,轨道电子获得 能量从低能态轨道跃迁到高能态轨道,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此时原子处于受激态,不稳定。当该电子退激时(跃迁), 获得的能量将以光能或热能的形式释出。外层轨道电子受激 退激时产生热能,内层轨道电子受激退激时产生射线。
3、散射 电子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来自的作用而发生方向偏折,称 散射。散射对测量及防护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特征X线的因素 : KV MAS
4.连续X线和特征X线的比例大小.
五、X线的量与质 习惯上常用 X 线强度来表示 X 线的量与质。所谓 X 线 强度是指在垂直于 X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 间内通过光子数量与能量乘积的总和。可见X线强度(I) 是由光子数目(N)和光子能量(hv)两个因素决定的。 即: I = N hv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离核最近的K层电子所受引力最大。 显然,要从原子中移走K电子所需能 量也最多,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小, 移走外层电子所需能量也较少。通常 把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 的最小能量,称为该壳层电子在原子 中的结合能。
基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电子运行时如既 不向外界辐射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 定。 受激态:电子吸收了一定大小的能量后(某两个能 级差的能量),电子跳跃到一更高的能级轨道上,此时原 子不稳定,称受激态。 跃迁:外层轨道电子或自由电子填充空位,同时放出一个 能量为hv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两轨道之间 的能级差) 电离:电子吸收了足够大的能量而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 为自由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辐射的定义(R a d i a t i o n):以玻或运动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如声辐射、热辐射、电磁辐射、α辐射、β辐射、中子辐射等)的统称。

通常论及的“辐射”概念是狭义的,它不包括无线电波和射频波等低能电磁辐射,也不包括声辐射和热辐射,而仅是指高能电磁辐射(光辐射)和粒子辐射。

这种狭义的“辐射”又称为“射线”。

按照其来源,辐射(射线)可以分为核辐射、原子辐射、宇宙辐射等,又可分为天然辐射、人工辐射等。

按照其荷电情况和粒子性质,辐射(射线)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p、D、T、±π、±μ、±e等;中性粒子,如n、ν、︒π等;电磁辐射,如γ射线和X射线等。

课程介绍: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是工程物理系本科生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要使学生对于核辐射物理学、辐射探测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以及探测辐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深入明确的了解,并具有创造性地灵活应用的能力。

经过后续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在辐射探测实验技术方面将进一步获得充分的训练。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与科学实验关系极其密切的课程。

核辐射物理涉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各种辐射的产生、特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微观世界的统计概率特性等,是核科学及核工程的基础。

辐射探测学是近百年来核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发明、发展的探测器与探测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通过课程学习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如何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本课程中讲授的核辐射物理、辐射探测器与探测方法方面的知识,将为学生将来从事核能与核科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核辐射物理学。

(第一章~第六章)这既是辐射探测的物理基础,又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22学时(2)辐射探侧器件与装置的原理、性能和应用。

(第七章~第十章)26学时(3)探测辐射的理论和方法。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16学时教科书:《核辐射物理与探测学》(讲义)陈伯显编著《致电离辐射探测学》(讲义)安继刚编著参考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复旦,清华,北大合编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辐射探测与测量》(美)格伦F.诺尔著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N u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P h y s i c s》 R a l p h E. L a p p a n d H o w a r d L. A n d r e w s, P r e n t i c e-H e l l, I n c, E n d l e w o o d C l i f f s, N e w J e r s e y, 1997.第1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1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稳定性 1.为什么不能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氦核的大小 d =λ2,fm d 5≈,所以fm 10=λ由不确定关系fm ccfm MeV fm c hc h p 124101240=⋅⋅≥λ=λ=由相对论方程()()22022c m pc E +=()2pc ≈所以MeV pc E124=≈不成立,从原子核的自旋也无法解释。

2.常用术语1)核素(n u c l i d e )―特定中子、质子数;特定的能态(一般为基态)。

2)同位素(i s o t o p e s )―相同的质子数Z 。

如氧的三种天然同位素OO O 188178168,,。

其天然含量的百分比即同位素的丰度分别为%.205.0%,039.0%,756.99=ρ各种元素的同位素丰度可由手册查得。

3)同中子异荷素(i s o t o n e s )—相同的中子数N ,如163115163014,P Si 。

4)同量异位素(i s o b a r )—相同的核子数A ,如Y Sr 90399038,。

5)同质异能素(i s o m e r )―中子数质子数相同,但能态不同。

同质异能素所处状态为同质异能态即较长的激发态。

如Sr m8738的半衰期为2.81小时,为Sr 8738的同质异能素。

6)偶A 核- 偶偶核(e -e 核);奇奇核(o -o )核; 奇A 核-偶奇核(e -o 核);奇偶核(o -e )核。

3.核素图什么是核素图?即Z (质子数)-N (中子数)的直方图。

其特点:1).核素图包括300多个天然存在的核素(其中稳定核素280多个,放射性核素30多个及1600多个人工放射性核素。

2).稳定同位素几乎全落在一条光滑的曲线,稳定曲线在轻核靠近N Z =线,而对重核则偏离N Z =线。

3).偏离稳定曲线上方的核素为丰中子,易发生-β衰变;下方的核素为缺中子,易发生+β衰变。

1.2原子核的大小根据测量方法有核力半径和电荷分布半径,有如下关系:10A r R =()fm A 3130.020.1±= (电荷半径)()fm A3110.040.1±= (核力半径)1.3原子核的结合能 1.结合能的概念:当若干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核时,由于是核力的作用,将释放一部分能量叫结合能。

以m 表示原子核的质量,p m 表示质子的质量,n m 表示中子的质量,B 表示结合能,则有2c BNm Zm m n p -+=以原子质量M 表示,且忽略原子的结合能,则2c B Zm Zm Nm M e p n -++=即可得到比结合能AB,(Z N A +=):()Ac Zm Zm Nm A Be p n 2⋅++=.而得到比结合能曲线。

比结合能小即核之间结合较松,比结合能大即核之间结合较紧,指出了核能的基本原理。

2.质量亏损与质量过剩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所有核子的质量之和。

例如,He 核的质量比组成它的两个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要小。

两者之差为()4,222m m m mn p -+=∆。

组成原子核的Z 个质子和()Z A -个中子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称为该原子核的质量亏损(M a s s D e f e c t )()A Z m ,∆:()()()A Z m m Z A Zm A Z m n p ,,--+=∆式中()A Z m ,为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核质量。

在计算中,略去电子结合能的差别,以原子质量()A Z M ,代替核质量:()()()()A Z M m Z A H ZM A Z m n ,,--+=1∆ 对于He 核()()()4,2224,21M m H M m n -+=∆MeV u 30.28030379.0==所有的核都存在质量亏损,即()0,>∆A Z m 。

为了计算方便,定义:()()[]2,,c A A Z M A Z ⋅-=∆为质量过剩(或称质量盈余)(M a s s E x c e s s e s ),()A Z ,∆的单位为MeV 。

在常用手册中,给出()A Z ,∆而求出原子质量: ()()5016.931,,A Z A A Z M ∆+=。

一些核素的值和原子质量Li N Fe Pb3.比结合能曲线原子核的结合能()A ,Z B 除以质量数A 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结合能或比结合能, 即 ()()A A ,Z B A ,Z =ε 比结合能ε的单位是Nu MeV,Nu 代表核子。

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为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的平均功。

或者说,它表示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因此,ε表征了原子核结合的松紧程度。

ε大,核结合紧,稳定性高;ε小,结合松,稳定性差。

从图1-4可见, 比结合能曲线两头低、中间高,换句话,中等质量的核素的A B比轻核、重核都大。

比结合能曲线在开始时有些起伏,逐渐光滑地达到极大值(约8兆电子伏),然后又缓慢地变小。

当结合能小的核变成结合能大的核,即当结合得比较松的核变到结合得紧的核,就会释放能量。

从图1-4可以看出, 有两个途径可以获得能量:一是重核裂变,即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一是轻核聚变。

人们依靠重核裂变的原理制造出原子反应堆与原子弹,依靠轻核聚变的原理制造出氢弹和人们正在探索的可控聚变反应。

由此可见,所谓原子能,主要是指原子核结合能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

从图1-4 还可见,当30<A 时,曲线在趋势是上升的同时,峰的位置都位于A 为四的整数倍的地方,如He 4、C 12、O 16、Ne 20和Mg 24等偶偶核,并且有Z N =。

这表明对于轻核可能存在α粒子的集团结构。

4.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也就是从核中分离出一个核子所需要给予的能量。

显然,质子与中子的分离能是不等的。

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定义为()()()()[]2111c A ,Z M H M A ,Z M A ,Z S p -+--≡()()()A ,Z H A ,Z ∆∆∆-+--=111 或 ()()()11---=A ,Z B A ,Z B A ,Z S p 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定义为()()()[]21c A ,Z M m A ,Z M A ,Z S n n -+-≡()()()A ,Z n A ,Z ∆∆∆-+-=1或 ()()()1--=A ,Z B A ,Z B A ,Z S n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的大小,反映了这种原子核对邻近的那些原子核的稳定程度。

5. 核结合能的经验公式-核的液滴模型核模型即提出各种模型来解释各种核现象,如结合能、核力、核衰变、核反应等。

液滴模型即最早用来解释比结合能的模型。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p sym C S V B B B B B B ++--=。

其中:V B 为体积能项。

与水滴一样,它正比于其体积331033434⎪⎭⎫ ⎝⎛π=π=∝A r R V B V 所以 A a B V V =。

S B 为表面能项。

表面核的核力没有饱和。

表面的结合能要结合弱,要从体结合能减去一部分2310244⎪⎭⎫ ⎝⎛π=π=∝A r R S B S , 所以32Aa B S S =。

C B 为库仑能项。

核内有Z 个质子,它们之间为库仑斥力,使结合能变小,为负项。

由电场力作功可求得312-=AZ a B C C 。

s y m B 为对称能项。

反映核内的中子数与质子数是否相等,若它们相等时为零,()12--=A N Z a B sym sym 。

P B 为对能项。

由核中Z N ,的奇偶性确定,不同的奇偶性的核有不同的对能项。

21-A a P 偶偶核=P B 0 奇偶核21--Aa P 奇奇核。

且由实验求出:MeV a MeV a MeV a MeV a MeV a P sym C S V 2.11,2.23,72.0,3.18,8.15=====1.4 核力及核势垒1.核力的特点:短程力;饱和性;吸引力(排斥芯);强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