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终极版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由 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 势,有些国家出现了人口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现象,但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从全球来看 ,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 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亿人。
3、人口的环境容量
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地球环境对人口 的承载能力,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
二、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 、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 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 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 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发展作为社会过程与环境
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的,它们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保持适度人口(数量适度、素质 较高)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然而,若人口增长失 控,作为社会消费主体、人口过多 ,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将会造成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合上述各个专题研究成果得出一个结论 ,百年后我国理想的人口数量应在6.5-7 亿之间。
我国人口数量大,这是一个 既成的事实,现实的问题就 是,在人口多的基础上如何 发展经济。
人口数量过大对环境是一种压力,不利
于经济的发展,但人口数量大不是环境问题 的唯一根源。如日本可算是人口众多,人口 密度高的国家,且境内多山地,但日本的自然 保护相当好。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力发 展水平高,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人口的环境素质高。
我国人口与环境的矛盾相当尖锐。
国家把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作为两项基
本国策。许多专家学者也作了大量系统
研究。以我国生态系统稳定的支付能力 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容量进 行测算:从淡水供应看,我国不宜超过4.5 亿;从土地资源看,不宜超过10亿,从粮食 产量看,不宜超过12.6亿;从蛋白质供应 看,我国人口不宜超过6.8亿。等等。综

环境保护概论第01章 概论-1

环境保护概论第01章 概论-1

气体状态污染物
❖硫氧化物:主要有SO2和H2S。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等热过程。H2S主要是 细菌活动产生的。
❖氮氧化物:主要污染大气的氮氧化物是NO、NO2。主要来自 各种窑炉、机动车和柴油机的排气,其次是硝酸生产、硝化 过程、炸药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碳氧化物:CO和CO2。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
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F i g ur e 1 . Ind i v i du a l R e s p o n s e t o O zo n e Exp os u re (after Kul l e , e t al , Am . R ev.)
-5 0
5 10 15 20
25 0.1
30
0.15
0.2
O zon e C once n trat ion (ppm )
30min即死亡
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NO2(10-6) 1 5
10—15 50 80
100—150 250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闻到臭味 闻到强臭味 10min眼、鼻受到刺激 1min内人呼吸困难 3min感到胸痛、恶心 在30—60min内死亡 很快死亡
% Re du cti on in FEV1
全球气候
实验
第五、六章 颗粒 物控制 第七~十一章 气 态污染物控制
第一章 概述 第三章 气象 第四章 排放 模式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论
内容简介
概括性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基本常识
学习注掌握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类型、大气自 净作用等基本概念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污染控制技术的主 要内容
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

1 环境保护概论[105页]

1 环境保护概论[105页]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
环境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 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自然、生态和居住 环境)
环境问题
环 境 问 题
所谓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 题。
• 联合国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被迫弃耕的土地有500—700万公顷, 沙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严重表现,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每 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100万公顷的土地严重退化。
我国的耕地面积本来就少,加上人口的激增,使得我国的人均耕 地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5.5:1.4)。
按污染源 是否移动
又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等)。
按人类社会 活动功能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 活污染源
环境保护是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 个综合性概念,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 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原生环境 问题
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 问题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 环境问题
耕地资源危机 森林资源危机
水资源危机 能源问题
物种的消失
• 据联合国统计,1975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31公顷,到2000年将下降 到0.15公顷即人均耕地将减少一半。人口增加一方面使农业耕地被非 农业生产所占,另一方面,过度地使用土地以期获得更大的生产量, 使得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物理净化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主要指: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落衫叽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染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6.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7.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1.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作为环境要素中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产生影响的问题.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由此产生了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概论1.1.1 什么是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1.2 环境问题的表现1.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2.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特点:意外、被忽视、潜在1.1.3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日益严重2.水污染突出3.垃圾围城十分普遍4.噪声污染普遍超标5.沙漠化不断扩大6.水土流失难以遏制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8.耕地逐年减少9.水资源呈现短缺10森林资源供不应求1.1.4 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1、人多资源少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3、不合理的工业企业布局4、经济落后及资金短缺5、文化科技落后1.1.5 当代世界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水体污染9、海洋污染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1.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产生的保温作用。

现状及趋势: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地球温度不断升高;20世纪气温上升了0.3-0.6℃;30年后还要上升1.5-4.5℃(预测)原因:CO2浓度平衡失调。

主要危害:气候异常、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6cm/10Y)2.臭氧层破坏臭氧(O3)层:地球的保护层。

破坏原因是人类广泛使用和释放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现状及趋势:1985年人类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随后在北极上空也观察到了。

主要危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破坏地球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灭绝5万物种/年,平均140个/天4.酸雨蔓延造成降水pH<5.6统称为酸雨主要危害:1、水体和土壤酸化,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铁路和桥梁等设施2、我国因酸雨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100多亿元人民币。

5.森林锐减全球9万Km2/10Y森林消失(占全球森林资源的2.4%)土地荒漠化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大气污染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硫化物和氮氧化物高达3000万吨水体污染全世界约40%河流受到严重的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D机电081 倪宽夫510815133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

看到环境保护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环卫工人。

他们是伟大的,在寒冷的冬日,在炎炎的夏季,他们都在为着城市的干净,空气的清新做着默默的贡献。

而对于我们,城市中生活着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尊重环卫工人们的劳动成果。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

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常识什么是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

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

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本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本
水体污染和自净 水体自净和水环境容量

水质指标和水污染指标
水体污染源(点源、面源)
水 水环境污染及危害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

水环境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污水处理流程及分级
污泥处理与处置
北京市水环境保护
第三章 水环境保护
一、水资源的利用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三、污水处理技术 四、北京市水环境保护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三同步、三统一、三大环境政策)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生态学
生态学发展特点

概述
生态学规律
二 章
生态系统
生 态 环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分类和组成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平衡(定义、机制 和破坏因素) 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33211 工程)
三、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环境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热岛效应) 2.对水环境的影响 3.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4.与固体废弃物
概述
水体定义 水资源及水资源功能 、特点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国水资源特点、存在的问题

水体污染及水体污染分类
三 水体富营养化(定义、特征、危害、防治)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命成分、非生命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和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生物放大、生物浓缩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
二、生态平衡的含义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
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二)生态平衡的机制 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2.自动调节作用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问题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3)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 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 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 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 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环境问题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4) 伦敦烟雾事件
核电站反应堆元件受损,放射性裂变物质 泄漏,使周围50英里以内约200万人口处在 极度不安之中,人们停工停课,纷纷撤离, 一片混乱。
• 3〕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 1984年11月,墨西哥城郊石油公司液
化气站54座气储罐几乎全部爆炸起火,对 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死亡上千人,50 万居民逃难。
• 4〕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
• 在20世纪,世界上还发生了多种突发性的 污染事故,其中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是:
• 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 1976年7月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爆
炸,剧毒化学品二恶英扩散,使许多人中 毒。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的畸形儿出生 率大为增加。
• 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 1979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
• 6〕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 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
公司的仓库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
用水流进莱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生 物绝迹,成为死河。100英里处鳗鱼和大多 数鱼类死亡,300英里处的井水不能饮用,
德国和荷兰居民被迫定量供水,使几十年 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 流。
洛杉矶烟雾事 件 水俣事件
富山事件
四日事件
米糠油事件
公害污染物 地点
时间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主要有: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2.水体污染
定义: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里破坏水体原来用途。
第二章 水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规划院
分类
无机无毒物 无机有毒物 有机无毒物 有机有毒物
污 染物 酸、碱及一般无机盐和氮、磷等 各类重金属和氰化物、氟化物等 较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 指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六、油类污染物
1. 水体中油污染物的来源
来源:①船舶
②工业
③海底石油开采
④大气石油烃的沉降
2.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最大的危害:是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 水环境保护
七、酚类污染物
1.水体中酚污染物的来源
主要来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含酚废水
2.酚类化合物在地表水体中的分解净化过程
净化: ①生物化学氧化 ②化学氧化
§1.2 城市环境学概述
中国环境规划院
三.主要的城市环境工程及特点:
1. 废水污水管网收集系统的建设和综合改造工程,各种污水 处理厂和各种废水处理工程,各种消烟除尘工程,工业废渣 的综合回用工程,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程,区域 绿化工程,噪声防治工程,汽车尾气治理工程.
2. 特点:
规模大、投资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见效时间长、 需进行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基建投资、运 转成本、环境效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一般采用综 合整治的措施。
区(最小50户为一个地区)相邻接,拥有5000人以上的
居住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简称DID).
§1.2 城市环境学概述
中国环境规划院
上海全市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人口1349万,其中市区人口约870万, 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换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大气下垫面的组成和成分;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增加了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减少渗透,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水分循环;城市化将加大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度开采,长招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2、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业对水的污染。

人与环境的有益结论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调节必须必备以下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的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地努力。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的整体,在这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环境的组成:非生物环境:1、能源、气候、基质、物质原料等;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包括植食、肉食、杂食及腐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出输入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能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习题:
1、下面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 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生态演替 D.信息传递
2、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A. 城市内物种的比例严重失调 B.物质流和能量流强度大
C. 分解者进行异地分解
D.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
3、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A. 结构上的标志 B.功能上的标志
第一章 绪论
5、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6、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
A. 影响范围大
B.有公害疾病出现
C.大量人员伤亡 D.形成时间较长 E.影响时间长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论
1、什么是环境? 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 人类的生存环境。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 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 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章 绪论
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 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保护》是全校性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是为应对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和环境危机问题,配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认识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环境意识,了解环境管理法规,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方法。

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基本要求:1.熟悉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了解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3.熟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

4.了解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懂得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基本理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又是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广义环境的哲学定义: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它的含义是极为丰富的(交通环境、投资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分类:根据影响人群生活生产活动的因素,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1.自然环境定义: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1)物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2)能量:气温、阳光、引力、磁力等;(3)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太阳稳定性、水循环等。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4)第三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6)第四章水污染及防治 (7)第五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9)第六章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 (10)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11)第八章矿区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及防治 (12)第九章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 (12)第十章环境监测 (13)第十一章环境质量评价 (13)第十二章环境管理 (14)第十三章环境规划 (16)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尤其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1)环境的外延是不断扩大的。

(2)环境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环境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环境的分类:(1)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象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生产环境(车间环境)交通环境:(公路和铁路、航运环境)文化环境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年径流量排世界第88位。

我国水资源短有两种:一是资源型短缺;二是污染型短缺。

4、环境问题:指人类各种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活动和健康产生影响的所有问题。

5、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耗损;(3)生物多样性减少;(4)空气严重污染;(5)酸雨的危害;(6)土壤流失和土地沙漠化;(7)森林资源锐减;(8)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供应不足。

6、中国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严重、(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3)土地退化及沙尘暴肆虐、(4)水资源持续短缺与水污染明显加重、(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与日俱增、(6)地下水位下降严重、(7)农村环境污染。

7、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大气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食物污染与防治;噪声污染与防治;其他污染与防治。

《环境保护概论论》

《环境保护概论论》

论可持续发展姓名:高志超学号:20091701 班级:机械106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类文明想要继续繁荣,想要继续发展,就势必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我们又该如何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同的国家都面临他们自己的发展问题,也都需要适合各自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本文仅就我国现实条件来论述一下适合中国国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然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收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着和作用着,产生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唯一囊括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是一个资源大国。

但是中国同样的也面对着很严峻的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沙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鱼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如今,中国除了众所周知的这些老污染以外,一些新的污染接连而来,比如废旧电子电器的问题,比如机动车尾气问题,还有室内建材污染问题等等。

谈及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其一,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即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这是由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在1991年11月联合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会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概论一、环境与环境科学1.1:环境1.2: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广义上,是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

狭义上,它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盒改善环境质量的科学。

1.3: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盒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呼。

二、生态学基本知识2.1:概述1、【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者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合的群体。

3、【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4、【干扰】是指经常发生的迫使物种经受某种选择压力的打扰。

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有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6、【生产者】是能够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7、【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有机物的异养生物,一般指动物。

8、【分解者】是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的异养生物,一般指微生物,也称还原者。

9、【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0、【物质循环】是各种化学物质在地球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运转。

2.2: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的特征归结为:动、定、变。

2、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1)生态平衡破坏的自然原因;2)生态平衡破坏的认为作用①破坏环境②污染环境3、改善生态平衡的主要对策1)森林方面的对策2)草原方面的对策3)水域方面的对策4)农田方面的对策2.4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保护(问答题)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①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与其所气息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复合体②物种的多样性:就是各种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③遗传的多样性:主要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新表达的可能性是巨大的。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利用价值:指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加剧原材料、药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了。

②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它的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巩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

3、生物多样性丧失危害严重的表现:①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物种面临威胁②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③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④对遗传物质的保护盒管理不到位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加强法律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②摸清现状③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⑤离体保护三、资源与环境3.1:世界与中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1、自然资源的分类(P44)1)非耗竭性资源2)耗竭性资源①可更新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2、自然资源的属性①稀缺性;②区域性;③多用性;④整体性;⑤两重性3.2: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3.3:能源与环境四、大气污染及其防治4.1:概述1、【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生产、生活)和自然过程(火山、山林火灾、海啸、岩石风化)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或者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一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4.2: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发生机制1、【一次污染物】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2、【二次污染物】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成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源:①生活污染源(w)②工业污染源③交通污染源④农业污染源4、影响范围广、具有普遍性的大气污染物:1)颗粒污染物:①粉尘;②烟和黑烟;③雾;④总悬浮颗粒2)气态污染物:①硫的化合物;②氮的化合物;③碳的化合物;④碳氢化合物;⑤卤素化合物3)二次污染物:①伦敦型烟雾:一次污染物是大气中未燃烧的煤尘和SO2。

空气湿度大、气温低、煤烟颗粒浓度较高时,在金属微粒催化下使SO2氧化生成SO3,SO3再与H2O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硫酸雾和硫酸盐的气溶胶。

②洛杉矶型烟雾:又称光化学烟雾③工业型烟雾5、大气污染的转归: (T/W)1)自净:①扩散作用②沉降作用③氧化作用④中和作用⑤植物吸收作用2)转移:①向下风侧更远的方向转移②向地面水体和土壤转移③向平流层转移3)污染物转化成二次污染物4.3:大气污染的危害(P79)1、大气污染侵入人体的主要渠道①呼吸道吸入,②在食用食物时,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③体表接触侵入2、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①对人体的危害:急慢性中毒、诱发癌症原因:A:化学性物质的危害B:放射性物质的危害C:生物性物质的危害②对动植物的危害:A:破坏绿化,是植物枯死B:影响农作物生产,造成减产③对材料的损害④对气候的影响:A:温室效应B:粉尘的阳伞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4.4: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4.5: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与技术五、水污染及其防治5.1:概述5.2:水体的污染(T/W)1、水体污染源①工业污水;②生活污水;③农药生产及使用;④地面径流;⑤其他污染物2、水体中主要污染物:(√)①需氧污染物②有毒物质:A:非金属无机毒物B: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C:易分解有机毒物;D:难分解有机毒物③悬浮固体物质④酸碱盐等无机污染物⑤植物营养物⑥油类污染物⑦热污染⑧治病污染物3、水体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体健康;②影响工农业生产5.3:水体的自净作用1、净化机制①物理净化;②化学净化;③生物净化;④杀菌净化2、水体自净过程中国污染物的转归类型①稀释;②挥发;③重力沉淀;④有机物氧化分解;⑤生物转化;⑥生物富集3、河流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作用:耗氧和复氧(曝气)作用(YB)①耗氧主要是有机物分解作用耗氧和有机体呼吸作用耗氧②复氧(曝气)作用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的作用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③污染河流中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影响着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4、有BOD和DO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污水注入河流的前后,可以分为几个区:(YB)①清洁区;②水质恶化区;③恢复区5.4:污水防治技术·化学处理法:(T/W) P1181、中和法2、混凝1)混凝过程中的混凝机理:①吸附作用;②中和作用;③便面接触作用;④过滤作用2)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①水温;②水的pH值和碱度;③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④混凝剂投加时与水的混合程度⑤接触介质3、化学氧化还原法4、吸附法5、离子交换法6、膜分离方法:1)分类:①扩散渗析;②电渗析;③反渗透;④超滤2)乳化液膜的组成:①膜溶剂;②流动载体;③表面活性剂;④膜增强剂·生物处理法:(W) P124好氧生化处理法:①活性污泥法;②生物膜法;③氧化塘法厌氧生物处理法:①第一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②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③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生化处理法:①A/O法;②AB法;③间歇式活性污泥法;④氧化沟活性污泥法5.5:典型污水处理流程六、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6.1:固体废物的分类及危害1、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①工业固体废物;②危险废物;③城市垃圾2、危险废物的鉴别:①易燃性;②腐蚀性;③反应性;④放射性;⑤浸出毒性;⑥急性毒性;⑦其他毒性3、固体废物的危害:①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②污染土壤③污染水体④污染大气6.2: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与其技术政策(W)1、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途径(√)1)改革生产工艺:①实现清洁生产;②采用精料;③抓好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年限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3)进行综合利用4)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2、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①无害化技术政策②减量化技术政策③资源化技术政策6.3: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1、【焚烧法】是将可燃固体废物置于高温炉内,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处理方法。

2、【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是固体废物变成安全和稳定的物质,使废物饿危害性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3、【分选法】根据物质的粒度、密度、磁性、电性、光电性、摩擦性、弹性以及表面润湿性等的差异,采用相应的手段将其分离的过程。

4、【风力分选】是以空气为分选介质,在气流作用下是固体废物颗粒按密度和粒度进行分选的方法。

5、【浮选法】是利用较重的水质(海水和泥浆水)与较轻的碳质(焦),在大量、高流速的条件下,借助水-碳二者间的相对密度差将焦与渣自然分离。

6、【固化法】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将废物固定或包含在坚固的固体中,以降低或消除有害成分溶出的一种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7、【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

8、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①焚烧法;②化学法:A:中和法;B:氧化还原法;C:化学浸出法③分选法:A:风力分选;B:浮选④固化法⑤生物法6.4:典型固体废物的处置七、其他污染及防治7.1:噪声污染及防治1、【噪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需要的杂乱无章的使人们烦恼的声音。

7.2放射性污染及防治1、【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2、【半衰期】3、放射性污染的来源:(W)P1581)天然放射性源;2)人工放射性源①核爆炸的沉降物②核工业过程的排放物③医疗照射的射线④其他方面的污染源4、放射性污染的防治:(W)P1611)防护的方法:①缩短接触时间④加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意识2)污染源的控制:①放射性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②全面禁止核试验③核工业的选址应在人口密度小,气象、水文条件符合要求的地区7.3:电磁污染1、【电磁辐射】2、电磁污染的来源:①天然电磁污染来源;②人工电磁污染来源3、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①空间直接辐射干扰②线路传导干扰4、地磁辐射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干扰通信系统5、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1)控制电磁波源的建设和规模2)做好电磁辐射防护工作:①屏蔽保护②吸收保护③个人保护④家庭生活中的保护⑤加强区域控制3)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管理工作7.4:其他污染类型及其防治1、【热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及时或潜在危害的想象成为热污染。

2、【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形象。

3、【生物污染】指的是带入环境并在环境中繁殖,对人类有不良影响的有机体。

4、生物污染的种类:(T/W)①微生物污染②生物入侵污染③基因污染5、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T/W)①人为引种;②偶然传入;③生态平衡失调;④气候变化;⑤生物技术6、生物污染的影响: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③对全球经济的影响7、生物污染控制对策:(T/W)①加强立法,搞好动植物检疫②尊重自然规律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④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九、环境监测与评价9.1:环境监测1、【环境监测】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的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