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全解
海伦公式的证明过程
海伦公式的证明过程海伦公式,也称为海伦-柯利公式,是用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种公式,它由古希腊数学家海伦提出,在西元一世纪的《几何原本》中首次被描述。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那么根据海伦公式,它的面积S可以表示为:S=√[s(s-a)(s-b)(s-c)]其中s是半周长,可以计算为三边长度之和的一半,即:s=(a+b+c)/2现在我们来证明一下海伦公式。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我们可以假设它的顶点A位于坐标原点,B 位于x轴上,C位于x轴上的正半轴上方。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0),B(b,0),C(c*cosθ,c*sinθ),其中θ是角C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出边AB和AC的长度,分别为:AB=√[(b-0)^2+(0-0)^2]=bAC = √[(c*cosθ-0)^2 + (c*sinθ-0)^2] = c接着,我们可以计算出角ABC的大小,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来计算:cos(ABC) = [(b-0)^2 + (0-0)^2 + c^2 - (c*cosθ-0)^2 -(c*sinθ-0)^2]/(2*b*c) = (b^2 + c^2 - 2bc*cosθ)/(2*b*c)进一步简化后可以得到:cos(ABC) = (b^2 + c^2 - 2bc*cosθ)/(2*b*c)然后,我们可以应用正弦定理来计算角ABC的正弦值:sin(ABC) = √[1 - cos^2(ABC)]再进一步简化后可以得到:sin(ABC) = √[1 - (b^2 + c^2 - 2bc*cosθ)^2/(4*b^2*c^2)]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利用面积公式S =(1/2)*AB*AC*sin(ABC):S = (1/2)*b*c*sin(ABC) = (1/2)*b*c*√[1 - (b^2 + c^2 -2bc*cosθ)^2/(4*b^2*c^2)]然后,我们将sin(ABC)的表达式进行进一步简化:sin(ABC) = √[1 - (b^2 + c^2 - 2bc*cosθ)^2/(4*b^2*c^2)]= √[(4*b^2*c^2 - (b^2 + c^2 - 2bc*cosθ)^2)/(4*b^2*c^2)] = √[(4*b^2*c^2 - (b^4 + c^4 + (2bc*cosθ)^2 - 2*b^2*c^2 + 2bc*cosθ*(b^2 + c^2))/(4*b^2*c^2)]= √[(4*b^2*c^2 - b^4 - c^4 - (2bc*cosθ)^2 + 2*b^2*c^2 - 2bc*b^2 - 2bc*c^2 + 2(b^3*c*cosθ + bc^3*cosθ))/(4*b^2*c^2)] = √[(2b^2*c^2 + 2*c^2*b^2 - b^4 - c^4 - (2bc*cosθ)^2 +2bc*(b^3*cosθ + bc^2*cosθ))/(4*b^2*c^2)]= √[(4*b^4*c^2 + 4*b^2*c^4 - 2b^6 - 2*c^6 -4b^2*c^2*(cosθ)^2 + 2bc*(b^3*cosθ + bc^2*cosθ))/(4*b^2*c^2)] = √[(4b^4*c^2 + 4*b^2*c^4 - 2b^6 - 2c^6 -4b^2*c^2*(cosθ)^2 + 2b^4*c*cosθ + 2bc^3*cosθ)/(4*b^2*c^2)] = √[2b^2*c^2 + 2bcosθ*(b^4 + c^4 - 2b^2*c^2 + bc^2)]/(2bc)最后,我们可以将sin(ABC)的表达式代入到三角形面积公式中,得到:S = (1/2)*b*c*sin(ABC) = (1/2)*b*c*√[2b^2*c^2 +2bcosθ*(b^4 + c^4 - 2b^2*c^2 + bc^2)]/(2bc)= √[b^2*c^2 - (b^4 + c^4 - 2b^2*c^2 + bc^2)cosθ]/2= √[(b^2*c^2 + b^4 + c^4 - 2b^2*c^2 + bc^2)cosθ]/2= √[(b^4 + c^4 - 2b^2*c^2)cosθ + b^2*c^2]/2最后,我们可以用半周长s来替代上式中的cosθ,因为根据三角恒等式有cosθ = (b^2 + c^2 - a^2)/(2bc),其中a是边BC的长度,即:b^2 + c^2 - a^2 = 2bc*cosθ带入后可得:S = √[(b^4 + c^4 - 2b^2*c^2)cosθ + b^2*c^2]/2= √[(b^4 + c^4 - 2b^2*c^2)*(b^2 + c^2 - a^2)/(2bc) +b^2*c^2]/2=√[(b^2+c^2+a^2)(-b^2+c^2+a^2)(b^2-c^2+a^2)(a^2+b^2+c^2)]/4b*c所以,我们成功地证明了海伦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三角形面积公式:
1、边长公式:三角形面积S等于三条边a,b,c之积的二分之一:
S=a*b*c/2。
2、海伦公式:三角形面积S等于两边a,b之积乘以正弦C角度:
S=a*b*sinC/2。
3、高斯计算公式:设三边长a,b,c满足a+b>c。
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化为:S=(a+b+c)*T,T=(-a+b+c)*(a-b+c)*(a+b-c)的负平方根的四分之一。
4、三角函数公式:如果知道三角形角A,B,C的大小,可用下公式求三
角形面积: S=1/2*a*b*sinC。
思想方法:
1、图形和数学结合:三角形是一个简单的图形,但其内部具有许多复
杂的几何关系,研究三角形面积的本质,我们需要结合图形和数学,
一般用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定理及它的图形进行推理。
2、抽象类比:通过把多边形的一般概念表示为抽象的曲线,不断研究
抽象曲线的几何特征,以此发现或证明许多定理,如由抽象几何发展
而出,可以为许多具体几何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3、函数分析思想:利用一元三次函数、函数图形关系、三角函数关系,分析函数有关三角形表达式并加以求解,提出和证明几何定理,从中
发现精确的表达式。
4、动态可视化:将数学分析和计算中直观可视的方式结合起来,可利
用动态可视化系统演示三角形面积的推理,从而构建有用的数学经验
和规律,研究及提出精确的表达式。
总之,从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中,可以看出,充分利
用原理和定理的物理和数学结合,能够深入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本质,
从而构建有用的数学经验和规律,研究及提出精确的表达式。
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
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又称作赫罗公式,是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常用的公式之一,它能够通过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得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的形式如下:海伦公式:设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为a,b,c,半周长为s,则三角形的面积S可计算为:S=√(s*(s-a)*(s-b)*(s-c))在这个公式中,需要计算的中间参数s即为半周长,可以通过三角形的三边长a,b,c计算得到:s=(a+b+c)/2这个公式可以求解所有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等。
海伦公式的提出者是古希腊数学家赫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三边长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下面,我将为大家举例说明海伦公式的具体应用。
例题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a = 5cm,b = 7cm,c = 9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海伦公式,首先计算出半周长s:s = (5 + 7 + 9) / 2 = 10cm然后,将半周长和三边长带入海伦公式进行计算:S = √(10 * (10-5) * (10-7) * (10-9)) = √(10 * 5 * 3 * 1) = √150 = 12.25cm²所以,该三角形的面积为12.25cm²。
例题2: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 a = 6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对于等边三角形来说,它的三条边长都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将任意一边的长度代入海伦公式。
由于三条边长都是相等的,可以将任意一条边长代入公式中,所以我们可取a = 6cm。
根据海伦公式,首先计算出半周长s:s = (6 + 6 + 6) / 2 = 9cm然后,将半周长和三边长带入海伦公式进行计算:S = √(9 * (9-6) * (9-6) * (9-6)) = √(9 * 3 * 3 * 3) =√243= 15.59cm²所以,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15.59cm²。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一般三角形还是等边三角形,海伦公式都能够准确地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边海伦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边海伦公式三角形,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往往让我们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大家可能知道基本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底乘高除以二,但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有趣的公式,叫做海伦公式?这个公式其实是为了解决一种特殊情况而生的。
接下来,就跟我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1. 海伦公式的由来1.1 公式的背景首先,海伦公式的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来的。
它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海伦(Hero of Alexandria)所提出的。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个公式,还是许多数学方面的创新。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重点,就是他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好用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2 公式的核心海伦公式的核心在于,它能通过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计算面积,而不需要知道三角形的高。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奇?这个公式是这样子的:给定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 ( a )、( b ) 和 ( c ),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半周长 ( s ),公式如下:[ s = frac{a + b + c}{2} ]。
然后,三角形的面积 ( A ) 就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出:[ A = sqrt{s(s a)(s b)(s c)} ]。
是不是很酷?这个公式让我们不再依赖底和高,只用三边就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
2. 实际应用中的小窍门2.1 怎样记住这个公式要想记住海伦公式,其实并不难。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小秘密”。
你只需要知道半周长 ( s ) 是总周长的一半,然后用 ( s ) 减去每一边的长度,最后把这些数相乘,再开根号,就能得到面积。
简单说,就是先算个“中间值”,然后用它来计算最终的结果。
2.2 实际计算中的技巧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边长是小数,或者边长比较复杂。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细心。
可以先用计算器来确保每一步都准确,避免计算上的小错误。
比如说,如果你的边长是 5、6 和 7,先算出半周长,然后用公式一步步带入,最后算出根号,这样你就能得到准确的面积啦!3. 海伦公式的趣味性3.1 应用中的趣事海伦公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其实在实际应用中也大显身手。
赫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全解
赫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约公元75年)阿基米德之后的古典数学阿基米德在数学景观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其后的古代数学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建树,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叙拉古城这位伟大的数学家,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和罗马的同时兴起,事情益发明显。
阿基米德死于罗马人之手,预示了以后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看法也许有点儿简单化,但并非没有道理。
希腊人专注于自己的理念世界,在罗马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确实不堪一击,而罗马人则忙于建立政治秩序和征服世界,完全无视希腊人热中的抽象思维。
如同对阿基米德一样,罗马新秩序同样也不能容许希腊传统的存在。
一些资料也许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我们已看到,叙拉古城于公元前212年陷落于罗马的马塞卢斯之手。
三次残酷的布匿战争最终以公元前146年罗马消灭迦太基而告终,罗马人从此确立了对中地中海两岸的控制。
同一年,希腊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邦科林斯向罗马军投降。
一百年后,尤利乌斯·凯撒征服了高卢;公元前30年,在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的统治失败后,埃及落入屋大维之手。
甚至野蛮的不列颠也于公元30年臣服于罗马。
自此,罗马正式成为帝国,对西方世界行使着史无前例的统治。
随着罗马的征服,他们复杂的工程项目也随之发展起来:桥梁、道路和沟渠遍布欧洲大陆。
然而,曾强烈吸引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纯粹数学却未能像以前那样兴盛。
但是,依然保持辉煌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
这座环境优美的图书馆吸引了地中海地区最优秀的学者,是一个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阿基米德的一位同时代人,著名数学家厄拉多塞(公元前约284—192年)就曾大半生在这里担任馆长。
厄拉多塞身居学术要职,是一位阅读广泛、著作等身的学者,许多关于纯数学、哲学、地理学,特别是天文学的著作都出自他的手,这最后一项,不仅包括许多学术论文,而且还包括一部题为《赫耳墨斯》的长诗,将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写成了诗歌!像众多的古代著作家一样,厄拉多塞的著作大部分散失了,我们只能依靠后来注释者的描述来了解他。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简单的形状之一,计算其面积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海伦公式和底边高度法。
海伦公式是通过三角形的边长来计算面积的一种方法。
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S:S = √(s * (s - a) * (s - b) * (s - c))其中,s = (a + b + c) / 2。
底边高度法是通过三角形的底边和高来计算面积的方法。
假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b,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0.5 * b * h在实际应用中,海伦公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情况,而底边高度法适用于已知底边和高的情况。
接下来,将以两个实例来演示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实例一: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cm、6cm、7cm。
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首先,计算半周长s:s = (5 + 6 + 7) / 2 = 18 / 2 = 9cm然后,根据海伦公式计算面积S:S = √(9 * (9 - 5) * (9 - 6) * (9 - 7))= √(9 * 4 * 3 * 2)= √(216)≈ 14.7cm²因此,该三角形的面积约为14.7平方厘米。
实例二:假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cm,高为8cm。
可以使用底边高度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底边高度法,计算面积S:S = 0.5 * 10 * 8= 40cm²因此,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
总结: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海伦公式和底边高度法。
海伦公式适用于已知三边长的情况,而底边高度法适用于已知底边和高的情况。
根据实际给定的条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公式海伦公式证明
三角形面积公式海伦公式证明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海伦公式证明”的文章:咱今天来聊聊三角形面积公式里的海伦公式。
这玩意儿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其实也没那么玄乎。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几个小朋友在地上画图形玩儿。
其中一个小朋友画了个三角形,然后就问其他小伙伴怎么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凑过去,心想:嘿,这正是个讲海伦公式的好机会!咱们先来说说海伦公式到底是啥。
海伦公式是这样的: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 a、b、c,半周长 p = (a + b + c)/ 2,那么三角形的面积S = √[p(p - a)(p - b)(p - c)] 。
那怎么证明这个公式呢?咱们一步步来。
首先,我们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这个最基本的公式出发。
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 a、b、c,我们以边 a 为底边,作这条边上的高 h 。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来表示出高 h 。
假设边 a 对应的角是A ,根据余弦定理:cos A = (b² + c² - a²)/ 2bc 。
因为 sin² A + cos² A = 1 ,所以sin A = √(1 - cos² A)= √[1 - (b² +c² - a²)² / (4b²c²)] 。
那么高h = b sin A = b √[1 - (b² + c² - a²)² / (4b²c²)] 。
接下来,三角形的面积 S = 1/2 × a × h ,把 h 代入进去,经过一系列的化简和变形,就能得到海伦公式啦!这过程中每一步的推导都像是在解一个小小的谜题,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再回到公园里那几个小朋友,我给他们简单讲了讲这个证明的思路,虽然他们听得似懂非懂,但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代数方法证明海伦公式
代数方法证明海伦公式海伦公式是一个几何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它由希腊数学家海伦提出,因此得名。
海伦公式的表达式为:S=√(s(s-a)(s-b)(s-c))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s表示周长的一半。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代数方法来证明海伦公式。
假设我们要证明的三角形为ΔABC,其中AB、BC和AC分别为边长a、b和c。
首先,使用海伦公式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S=√(s(s-a)(s-b)(s-c))其中s=(a+b+c)/2将上述表达式展开,得到:S=√(((a+b+c)/2)*(((a+b+c)/2)-a)*(((a+b+c)/2)-b)*(((a+b+c)/2)-c))Simplifying this expression, we get:S = √(abc(a + b + c)) / 4接下来,我们将使用代数方法证明这个表达式与三角形的高度和底边的关系。
首先,我们假设三角形的高为h,该高通过顶点A与底边BC垂直。
使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表达式:h^2+(s-a)^2=c^2通过整理,可以得到:h^2=c^2-(s-a)^2继续整理,得到:h^2 = c^2 - (s^2 - 2as + a^2)进一步整理,得到:h^2 = 2as - a^2将上述表达式带入公式S = 1/2 * ahS = 1/2 * ah继续整理,得到:S = 1/2 * √(2as - a^2) * a继续化简,得到:S = 1/2 * √(2as^2 - 2a^2s)继续整理,得到:S=√(s^2-a^2)*(a/2)继续化简,得到:S=√(s(s-a)(s-b)(s-c))因此,我们使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海伦公式。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海伦公式。
这个证明过程中,我们使用三角形的高度和底边的关系,以及代数的运算规则,将海伦公式转化为一个关于三角形的边长和周长的表达式。
几何知识-海伦公式
b: 4
© 2015 v0.6
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
此公式是由希腊工程师和数学家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或海伦)(公元 10年 – 70年)发现的。
他有很多发明,其中一个是汽转球,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部蒸汽机,但当时的人拿它当玩具!
角
在上面的计算器中我也用了 余弦定理 来计算角度(以得到完整的答案)。公式是:
自己来试试:
Heron's Formula
Find a Triangle's Area from its Sides
Classic Heron's Formula: s = (a+b+c)/2 = 6 Area = √( s(s-a)(s-b)(s-c) ) Area = 6
a: 3
53.1301°
c: 5
Area ith less rounding error: Sides in Descending Order: 5,4,3 Area = √((a+(b+c))(c-(a-b))(c+(a-b))(a+(b-c)))/4 Area = 6
90°
36.8699°
其中 "C" 是边 "c" 的对角。
海伦公式
用已知三边求三角形面积
如果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便可以用有二千年历史的公式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这个公式叫 "海伦公式",由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发现(如下)
只需要两步:
一、求 "s"(周长的一半): 二、 求面积:
例子:每边长度为 5 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
一、s = (5+5+5)/2 = 7.5 二、A = √(7.5 × 2.5 × 2.5 × 2.5) = √(117.1875) = 10.825……
海伦公式求三角形面积推导
海伦公式求三角形面积推导面向小学生的文章《神奇的海伦公式,轻松求三角形面积》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个超有趣的数学知识——海伦公式,它能帮我们轻松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哟!比如说,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分别是 3 厘米、4 厘米和 5 厘米。
我们可以用海伦公式来算算它的面积。
那什么是海伦公式呢?其实很简单啦,就是先算出半周长,也就是三条边相加再除以 2。
这个三角形的半周长就是(3 + 4 + 5)÷ 2 = 6 厘米。
然后呢,用这个半周长去乘以半周长分别减去三条边的差,再开平方,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啦。
是不是很神奇?大家快来试试吧!《小朋友也能懂的海伦公式推导》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今天要讲的是海伦公式,它能让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
比如说,有一个三角形,就像我们的三角板那样。
它的三条边长度都不一样。
那怎么知道它的面积呢?这时候海伦公式就来帮忙啦!我们先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然后除以 2,这就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
接着,我们用这个数去做一些有趣的计算,就能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啦!就像我们做拼图游戏一样,一步一步来,就能拼出漂亮的图案,也就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大家加油,看看谁能最先学会用海伦公式!《轻松学会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神奇的公式可以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它叫海伦公式。
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就像三根小木棒,长度分别是 2 厘米、3 厘米和 4 厘米。
我们先用 2 + 3 + 4 = 9 厘米,然后除以 2 得到 4.5 厘米。
这4.5 厘米可重要啦!是不是很像变魔术?大家快来试试,用这个魔法公式算出更多三角形的面积吧!《探索海伦公式,算出三角形面积的秘密》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去探索一个数学的小秘密,那就是海伦公式怎么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三角形的花园,三条边的长度不太一样。
我们想要知道这个花园有多大,这时候海伦公式就派上用场啦!先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除以 2,得到一个数。
三角形海伦面积公式证明
三角形海伦面积公式证明海伦公式是用来计算任意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它得名于古希腊数学家海伦(Heron)。
公式的完整表达式为:海伦公式: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则其面积S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s(s-a)(s-b)(s-c)]其中,s是半周长,定义为s=(a+b+c)/2。
为了证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勾股定理。
下面是证明的过程: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将其对应的顶点标记为A、B、C。
首先,我们假设三角形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对于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证明过程类似)。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以用三角形的底边和高表示面积。
我们可以假设底边是边a,那么将底边上的点记为P,垂直于底边的高记为h。
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 = (1/2)*a*h。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b² = (a-h)² + c²c² = (a-h)² + b²将上面两个式子联立,并合并整理得到:b² + c² = 2a² - 2ah + h² ➡️ 2ah = 2a² - b² - c² + h²然后,我们将右边的式子代入到面积公式中:S = (1/2) * a * h= (1/4) * a * (2a² - b² - c² + h²)= (1/4) * (2a³ - ab² - ac² + ah²)根据勾股定理中的关系式b² + c² = 2a² - 2ah + h²,我们得到h² = 2a² - b² - c²,代入上面的式子中可以继续简化得到:S = (1/4) * (2a³ - ab² - ac² + ah²)= (1/4) * (2a³ - ab² - ac² + a(2a² - b² - c²))= (1/4) * (2a³ - ab² - ac² + 2a³ - ab² - ac²)= (1/4) * (4a³ - 2ab² - 2ac²)= (1/4) * 2a (a² - b² - c² + 2ab + 2ac)= 1/2 * a (a + b)(a + c) - a²(b + c) + 1/4 * a(b + c)(b + c - a)= 1/4 * (a + b + c)(a + b - c)(a - b + c)(-a + b + c)由于三角形是个锐角三角形,所以(a + b + c) > 2c,(a + b - c) > 0,(a - b + c) > 0,(-a + b + c) > 0。
海伦公式证明初中
海伦公式证明初中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海伦公式可是个有点神秘又有趣的家伙。
海伦公式是用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个神奇公式。
它长这样: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 a、b、c,半周长 p = (a + b + c) / 2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S = √[p(p - a)(p - b)(p - c)] 。
要证明这个公式,咱们得先从一些基础知识说起。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以高除以 2 来计算。
那如果我们不知道三角形的高,还能求出面积吗?这时候海伦公式就派上用场啦!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海伦公式。
当时有个同学特别较真儿,一直问我:“老师,这个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呀?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式子?”我笑着跟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咱们先假设一个三角形 ABC ,三条边分别是 a、b、c 。
我们先作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为 O ,半径为 r 。
三角形被分成了三个小三角形,分别是 OAB 、 OBC 和 OAC 。
那这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是:S1 = 1/2 × a × r ,S2 = 1/2 × b × r ,S3 = 1/2 × c × r 。
整个三角形 ABC 的面积 S 就等于 S1 + S2 + S3 ,也就是 S = 1/2 × r × (a + b + c) 。
接下来,我们再看半周长 p = (a + b + c) / 2 ,那么 a + b + c = 2p 。
所以,S = 1/2 × r × 2p = r × p 。
重点来啦!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为S = √[p(p - a)(p -b)(p - c)] 。
那 r 怎么表示呢?我们通过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以得到:r = √[p(p - a)(p - b)(p - c)] / p 。
把 r 代入 S = r × p 中,就得到了海伦公式S = √[p(p - a)(p - b)(p - c)] 。
三角形海伦公式
三角形海伦公式三角形海伦公式是用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种公式。
它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海伦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几何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海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
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通常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或者三边的长度。
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只知道三个顶点的坐标,并不直接知道边长或高,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三角形海伦公式。
三角形海伦公式的表达形式是:S = √(s(s-a)(s-b)(s-c)),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s表示半周长,计算公式为:s = (a+b+c)/2。
要理解为什么海伦公式成立,我们可以从勾股定理来推导。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腰的平方和。
而当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时,可以通过距离公式计算出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平方差公式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的平方,并根据海伦公式求得三角形的面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角形海伦公式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其三个顶点分别为A(0, 0)、B(3, 0)和C(0, 4)。
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点的坐标,利用距离公式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
边AB的长度为3,边AC的长度为4,边BC的长度为5。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半周长公式计算出s的值,s = (3 + 4 + 5) / 2 = 6/2 = 3。
最后,代入海伦公式进行计算,S = √(3(3-3)(3-4)(3-5)) = √(3 * 0 * -1 * -2) = √0 = 0。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海伦公式的一个特点,即如果三个顶点的坐标共线,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将为0。
这是因为共线的三个点所构成的图形本身就不是一个三角形。
除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海伦公式还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及是否为等腰、等边、直角等特殊三角形。
例如,根据海伦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不存在。
三角形的面积与海伦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与海伦公式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性质。
其中一个关键性质是它的面积,面积是衡量一个图形的大小的指标之一。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三角形的面积以及与之相关的海伦公式。
一、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们通常使用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的一半。
具体公式如下:面积 = 底 ×高 ÷ 2其中,底是与三角形的一侧相对的线段,高是从顶点到底的垂直线段。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三角形,无论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二、海伦公式的引入然而,当我们只知道三角形的边长而不知道高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使用基本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海伦公式是希腊数学家海伦所发现的,通过三角形的三边长来计算其面积,这个公式如下:面积= √p × (p-a) × (p-b) × (p-c)其中,a、b和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p表示周长的一半,也称为半周长。
公式中的√表示开平方根的运算。
三、海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海伦公式,我们来推导一下它的过程。
首先,我们先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即p=a+b+c。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周长p的一半来计算半周长,即p/2。
接下来,我们使用半周长和三边长来计算面积,即用半周长p/2减去每条边长度后依次相乘,并对最后的结果开平方根。
例如,假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5、b=6和c=7,则周长p=5+6+7=18,半周长p/2=18/2=9。
根据海伦公式:面积= √9 × (9-5) × (9-6) × (9-7) = √9 × 4 × 3 × 2 = 6√6因此,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6√6。
四、海伦公式的应用举例海伦公式不仅可以用于普通三角形,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
下面是几个海伦公式的应用举例:1. 判断三角形是否存在当我们已知三个边长a、b和c时,我们可以使用海伦公式计算面积。
三角形海伦面积公式证明
三角形海伦面积公式证明
三角形的海伦公式是指: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S。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P,即:P = a + b + c。
根据三角形的海伦公式:S = √[P(P-a)(P-b)(P-c)]。
我们可以推导出该公式的正确性。
首先,根据海伦公式,S = √[P(P-a)(P-b)(P-c)]。
然后,我们可以用P = a + b + c代入上式中,即:S =
√[(a+b+c)(a+b+c-a)(a+b+c-b)(a+b+c-c)]。
即:S = √[(a+b+c)(b+c)(c+a)(a+b)]。
我们可以继续拆开这个乘积,即:S = √[(a+b+c)(b+c)] *
√[(a+b+c)(c+a)]。
继续展开,得到:S = √[(a+b+c)(a+b)(a+c)(b+c)]。
再继续拆开乘积,得到:S = √[(a+b)(a+c)] * √[(b+c)(a+c)] *
√[(a+b+c)^2]。
可以发现,√[(a+b)(a+c)]就是(a+b+c)的拆分之一,同理,
√[(b+c)(a+c)]也是(a+b+c)的拆分之一,所以可以用(a+b+c)代替它们,即:S = (a+b+c) * √[(a+b+c)^2]。
继续化简,得到:S = (a+b+c) * (a+b+c)。
最后,S = (a+b+c)^2。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根据海伦公式得到的面积公式S =
(a+b+c)^2与(a+b+c)的平方是等价的。
所以,三角形的海伦公式成立。
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
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也称为海伦公式(Heron's formula),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海伦(Heron)发现的一个重要公式,用于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三角形的边长来计算,而不需要知道顶点的坐标或角度大小。
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假设其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并且半周长(semiperimeter)为s,公式如下:面积=√(s×(s-a)×(s-b)×(s-c))其中,s=(a+b+c)/2、公式中的√表示开平方。
海伦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我们先将任意三角形划分为三个小三角形,分别用三边以及高构成。
设h为三角形的高,对于这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1=0.5×a×hS2=0.5×b×hS3=0.5×c×h将上述三个面积相加得到整个三角形的面积,即:面积=0.5×a×h+0.5×b×h+0.5×c×h=0.5×(a+b+c)×h=s×h其中s=(a+b+c)/2是半周长,h是三角形的高。
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使用海伦公式计算其面积。
因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h。
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由几何关系知道:h = a × sinB = b × sinC = c × sinA将此结果代入前面的公式,即:面积= s × (a × sinB) = s × (b × sinC) = s × (c × sinA) =√(s×(s-a)×(s-b)×(s-c))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它不需要知道顶点的坐标或角度大小,只需要知道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与海伦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与海伦公式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其面积计算是几何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海伦公式是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常用公式,它利用了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计算其面积。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海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一、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高来计算面积。
三角形的底边是任意一边,而高则是从底边所在顶点到与底边垂直相交的线段。
例如,假设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a,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1/2 * a * h此外,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来计算面积。
假设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b和c,它们之间的夹角为A,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面积:S = 1/2 * b * c * sin(A)以上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两种常用方法,接下来将介绍利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二、海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海伦公式是一种计算任意三角形面积的通用公式,它使用了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作为计算依据。
假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和c,其中s为半周长(即三边长度之和的一半),则可以利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S:S = √(s * (s - a) * (s - b) * (s - c))海伦公式的推导基于三角形面积与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高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 1/2 * a * h 来辅助推导。
海伦公式的应用十分广泛,它适用于任意形状的三角形,无论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还是一般三角形。
只需要知道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就可以利用海伦公式快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三、海伦公式的例题分析现在,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演示海伦公式的应用。
例题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5 cm、6 cm和7 cm,计算其面积。
解答:根据海伦公式,先计算半周长s:s = (5 + 6 + 7) / 2 = 9 cm然后,利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S:S = √(9 * (9 - 5) * (9 - 6) * (9 - 7)) ≈ 14.7 cm²因此,该三角形的面积约为14.7平方厘米。
面积公式——Herron三角形
§6 Herron 三角形6.1 H e r r o n面積公式設三角形之三邊長分別為正整數 a, b, c, 則△ABC的面積之公式為 (1/2)absinC =(1/2)ab12-cos C=(cos)(cos) 22224ab ab C ab ab C +-=()(224222222 ab a b c ab a b c ++----=()()()() a b c a b c c a b b c a+++-+-+-4=22222224s s a s b s c()()() ---=s s a s b s c()()()--- , 其中 s=(a+b+c)/2.問題:試用其他方法導出海龍公式問題:四邊形是否有對應的海龍公式? 四面體是否有對應的海龍公式?6.2 邊長為連續正整數的H e r r o n三角形設三角形之三邊長分別為正整數 a, b, c, 則由海龍公式知△ABC的面積為s s a s b s c()()()---, 其中s=(a+b+c)/2.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及面積均為正整數, 則稱此三角形為Herron 三角形.若△ABC為直角三角形, 且三邊長為正整數, 則稱△ABC為勾股三角形,而其三邊長(a,b,c)稱為勾股三元數組, 我們已導出三邊長互質的勾股三元數組的一般解為a=2mn b=m2-n2 c=m2+n2,此時△ABC之面積為ab 2=2)2)((22mnnm-=mn(m2-n2).得知勾股三角形△ABC 是一個Herron 三角形。
初中競賽教程(九章出版社)P174有一個例題:邊長為連續正整數的Herron 三角形必有一條高將此三角形拆成兩個邊長均為正整數的直角三角形。
證明是這樣的: 設△ABC 為Herron 三角形, 且AC=n-1, AB=n+1,BC=n, 則 s=a b cn ++=232且△ABC 之面積K=s s a s b s c n n ()()()()---=-3442為一整數平方可得 3(n 2-4)n 2=16K 2, 令K=3m 代入得 3(n 2-4)n 2=144m 2整理得 (n 2-2)2=4(12m 2+1), 由此可知n 2-2 為偶數. 令 n 2-2=2h, 則 n 2=2h+2, 得知 n 為偶數.再令n=2k 代入 K=n n 3442()- =)1(32-k k 是一個正整數,故)1(32-k 是一個正整數. 今設BC 邊上的高為AD, 則 AD =22313122K nkk nk=-=-()()是一個正整數且是3的倍數.BD=AB AD 22- =()()213122k k +--= k+2 是一個正整數. CD=A C A D 22-=()()213122k k --- = k-2 是一個正整數. 故△ABD 和△ACD 均為邊長為正整數的直角三角形.從上面這段證明,我們發現下列事實:(1)將邊長為連續正整數的Herron 三角形分割成兩個邊長均為 正整數的直角三角形的高所在的邊不是最長也不是最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约公元75年)阿基米德之后的古典数学阿基米德在数学景观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其后的古代数学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建树,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叙拉古城这位伟大的数学家,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和罗马的同时兴起,事情益发明显。
阿基米德死于罗马人之手,预示了以后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看法也许有点儿简单化,但并非没有道理。
希腊人专注于自己的理念世界,在罗马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确实不堪一击,而罗马人则忙于建立政治秩序和征服世界,完全无视希腊人热中的抽象思维。
如同对阿基米德一样,罗马新秩序同样也不能容许希腊传统的存在。
一些资料也许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我们已看到,叙拉古城于公元前212年陷落于罗马的马塞卢斯之手。
三次残酷的布匿战争最终以公元前146年罗马消灭迦太基而告终,罗马人从此确立了对中地中海两岸的控制。
同一年,希腊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邦科林斯向罗马军投降。
一百年后,尤利乌斯·凯撒征服了高卢;公元前30年,在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的统治失败后,埃及落入屋大维之手。
甚至野蛮的不列颠也于公元30年臣服于罗马。
自此,罗马正式成为帝国,对西方世界行使着史无前例的统治。
随着罗马的征服,他们复杂的工程项目也随之发展起来:桥梁、道路和沟渠遍布欧洲大陆。
然而,曾强烈吸引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纯粹数学却未能像以前那样兴盛。
但是,依然保持辉煌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
这座环境优美的图书馆吸引了地中海地区最优秀的学者,是一个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阿基米德的一位同时代人,著名数学家厄拉多塞(公元前约284—192年)就曾大半生在这里担任馆长。
厄拉多塞身居学术要职,是一位阅读广泛、著作等身的学者,许多关于纯数学、哲学、地理学,特别是天文学的著作都出自他的手,这最后一项,不仅包括许多学术论文,而且还包括一部题为《赫耳墨斯》的长诗,将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写成了诗歌!像众多的古代著作家一样,厄拉多塞的著作大部分散失了,我们只能依靠后来注释者的描述来了解他。
但他身为当时的学界名流,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阿基米德至少有一篇著作是题献给厄拉多塞的,并视其为一个伟大的天才。
厄拉多塞的一大贡献是他著名的“筛法”,这是一种寻找素数的简便方法。
为了用厄拉多塞筛法选出素数,我们首先写下从2开始的连续正整数。
请注意,2是第一个素数,然后我们依次划掉后面所有2的倍数,即4、6、8、10等。
越过2,下一个没有划掉的整数是3,这一定是第二个素数。
我们现在再划掉所有3的倍数——6(虽然它已经被划掉了)、9、12、15等。
下面我们来看,4已经被划掉了,于是,下一个素数是5;我们再划掉表中所有5的倍数——10、15、20、25等。
如此循序渐进。
显然,我们划掉的数字都是较小整数的倍数,它们都不是素数,因而,都被筛掉了。
而另一方面,素数却永远不会被筛掉,它们将成为我们表中唯一剩下的数字:用厄拉多塞筛法,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100以下的所有素数。
但要找出,比如说,100万亿以下的所有素数,用这种方法显然就非常困难了,但现代计算机运用这一古老方法,却有极大收获。
厄拉多塞最著名的科学成就也许是他对地球周长的测定。
虽然有许多文字描述了他的这一计算,但由于找不到他的原始论文《论地球的测量》,我们还不能肯定厄拉多塞究竟用的是什么方法。
但是,据说,他运用了一些地理数据和一个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具体如下:在埃及亚历山大以南,今天的阿斯旺附近,有一座城市叫赛伊尼。
在夏季第一天的中午,赛伊尼处的太阳直射地面。
如果此刻有人往井里看,就会感到水面反射的太阳非常刺眼,从而证实了太阳的直射。
但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亚历山大处的竹竿却投下一个短影。
厄拉多塞注意到,从竹图5.1)。
假设亚历山大位于赛伊尼的正北(这大体正确),而且,因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假设阳光射到地球是平行的(又一个合理的假设),厄拉多塞根据《原本》的命题Ⅰ.29,判定内错角∠AOS等于∠a,而O则代表球状地球的球心,如图5.1所示。
最后的已知条件是测得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为5000斯达地。
因此,我们得到比例斯达地。
至此,读者肯定会问:“一斯达地是多长?”厄拉多塞所用单位究竟多长已无从考订,只能冒险地引用估计值,即一斯达地约等于516.73英尺。
利用这一数字,可以得出厄拉多塞计算的地球周长为129,182,500英尺,或约24,466英里。
目前公认的地球周长为24,860英里,所以,厄拉多塞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此值。
实际上,由于这个数字太精确了,以致一些学者怀疑其真实性,或者至少同意托马斯·希思爵士的观点:厄拉多塞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奇的近似值,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计算中的偶然。
”暂且抛开这些怀疑不谈,厄拉多塞的推理方法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巧妙,而且还因为,无论如何,他坚信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而1500年后的欧洲水手却还惧怕从扁平大地的边沿掉下去。
我们有时忘记了古希腊人已完全意识到地球的球体形状,如果后来的水手还睁大双眼,搜寻地平线的边缘,这与其说是学问太少,不如说是记性不佳。
另外,还有两位阿基米德之后的数学家值得介绍。
其中一位是阿波罗尼奥斯(公元前约262—190年),他也是阿基米德同时代人,也曾到过亚历山大,在那充满学术气氛的环境里学习、工作。
他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这是一部广泛讨论所谓圆锥曲线的巨著,涉及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图5.2)。
虽然古希腊数学家曾深入研究过这些曲线,但阿波罗尼奥斯重新整理了前人的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这种情形,很像欧几里得编著《原本》的情况。
《圆锥曲线》共有八篇,前四篇系统叙述了圆锥曲线的基本原理,后三篇讨论了更专业化的问题,第八篇现已失传。
即使在古代,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也被公认为是圆锥曲线问题的权威论述,而且,在文艺复兴期间被重新发现后,亦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当约翰·开普勒(1571—1630年)提出他关于行星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动的独创性理论时,圆锥曲线的重要性得到了证实。
椭圆绝不仅是古希腊数学家手中把玩的珍品,它已成为地球,乃至地球上我们全体人类运行的轨道。
大约一百年后,因发现彗星而声名大噪的英国科学家埃德蒙·哈雷用了几年时间来编定《圆锥曲线》的最后定本,并对这一古典数学著作推崇备至。
今天,这部巨著与欧几里得的《原本》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并列,成为古希腊数学的里程碑。
最后一位古代数学家与本章的伟大定理有关,他就是亚历山大(还能是哪里呢?)的赫伦。
一些现代书把他的名字写成“希罗”(Hero,即英雄之意——译注),这主要是因翻译造成的,而不是他自命不凡。
遗憾的是,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甚至对他的生卒年月也颇多争议。
不过可以肯定地说,赫伦是在阿波罗尼奥斯之后,但更确切的日期就有待于一位天才像侦探小说里经常描写的那样去推断了。
我们采用了霍华德·伊夫斯的观点,确定赫伦的活动时期为公元75年前后。
尽管我们对赫伦的生平知之甚少,甚至不知是否相差了150年,但学者们却拥有大量关于赫伦数学的资料。
赫伦的兴趣主要是在实践方面,而不是理论,他的许多著作都涉及了非常有用的实用科学,如机械学、工程学和测量学。
他的这种侧重反映了希腊人与罗马人兴趣的截然不同。
例如,赫伦在其《经纬仪》一书中介绍了挖掘穿山隧道及计算泉水流量的方法。
在另一部著作中,他回答了一些日常生活问题,例如“为什么用膝盖在一根木棍的中间用力顶,木棍会折断?”或者“为什么人们用钳子而不用手拔牙?”然而,有趣的是他关于三角形面积的命题。
这一命题像赫伦的其他许多课题一样,明显地带有实用性,但他对这一命题的证明却是一篇出色的几何抽象推理。
这条命题是赫伦《量度》一书中的命题Ⅰ.8,这一重要著作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数学家们早就知道有这样一篇论文存在,因为评注家欧托休斯早在公元6世纪时就曾提到过这部著作,但人们却找不到它的下落。
它就像恐龙一般神秘地消失了。
1894年,数学史家保罗·坦纳利在一个13世纪巴黎人的手稿中偶然发现了这篇论文的片段。
更幸运的是,两年后,R.舍内在君士坦丁堡发现了这部著作的全部手稿。
这样,现代人才有幸目睹《量度》一书的全貌。
伟大的定理:赫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已知,赫伦的公式涉及三角形面积。
这个公式似乎完全不必要,(高),而且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如果用这个公式去求图5.3中三角形的面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我们还不知三角形的高。
首先,应当指出,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则其面积一定是确定的。
这可以直接从“边边边”全等定理(欧几里得,命题1.8)中推导出来,因为我们知道,任何边长等于(比如)17、25和26的其他三角形,一定与图5.3中的三角形全等,因此,其面积也完全相等。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我们也就知道一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面积值。
但是,如何确定这一面积值呢?今天仍像两千年前一样,最简便的方法是应用赫伦的公式,其公式用现代符号表示,就是:如果K是边长等于a、b、c的三角形的面积,那么,请注意,在应用赫伦的公式时,我们只要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就足够了;我们无须求出三角形的高。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式,乍看之下,人们会感到是不是印刷有误。
公式中出现的平方根和半周长似乎非常奇怪,这个公式完全没有直观感染力。
然而,作为一项伟大的定理,引起我们注意的不仅有它的奇特,还有赫伦为此所作的证明。
他的证明既非常曲折,令人惊叹,又非常巧妙。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证明是很初等的,因为他只用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概念——也就是说,只用了一些“元素”。
但是,赫伦展示了他精湛的几何技巧,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非常丰富而漂亮的证明,堪称数学中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结论。
赫伦的证明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一样,读者一直读到最后几行可能还弄不清问题如何解决。
但我们不必着急,他最后的几步推理,将这一证明推向了高潮。
在介绍这一证明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些赫伦论证所依据的初步命题。
前两个初步命题出自欧几里得的《原本》。
命题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这一命题出自欧几里得《原本》的命题Ⅳ.4。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即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恰当地叫做内心。
命题2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从直角作斜边的垂线,则垂线两边的三角形分别与整个三角形相似,并互相相似。
读者将会发现,这一命题出自《原本》的命题Ⅳ.8,我们在第三章中曾讨论过这一命题。
下面的定理虽然也非常著名,但没有编入欧几里得的《原本》。
为了保持完整,我们同时附加了定理的简单证明。
命题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点与三个角的顶点距离相等。
证明首先设直角三角形BAC(图5.4),平分AB边于D,作DM垂∠ACM=1个直角-∠MBD=1个直角-∠MAD=∠MAC所以,△MAC是等腰我们断定,斜边的中点M与直角三角形三个角的顶点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