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摘要

合集下载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随着工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工业融合正在推动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跨越发展。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工业融合提供了理论和管理手段,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和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融合,我国提出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通用评估框架,以科学地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融合实施情况,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和融合工程的推进。

一、《评估规范》的组成《评估规范》分为三大部分,即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报告,详细说明如下:1.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规范》的基础,它根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融合评估的内容,从企业整体环境、管理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绩效管理环境等方面确定评估指标,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和融合评估提供了依据。

2.估方法评估方法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理论层面、案例层面、实践层面等多种方法,以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融合实施情况,以指导企业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融合工程。

3.估报告评估报告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采用文字形式提出企业信息化和融合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融合实施情况的分析结果,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和融合改革提供可行的建议。

二、《评估规范》的主要内容《评估规范》由五个部分组成,即:企业信息化总体评估、企业绩效评估、融合发展评估、企业自查和企业规划。

1.企业信息化总体评估企业信息化总体评估旨在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以总体维度衡量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包括企业信息化概述、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企业数据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等内容。

2.企业绩效评估企业绩效评估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部分,是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方法,其中,包括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企业绩效评估的实施,以及企业绩效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企业绩效监控实施等内容。

关于两化融合度的评价依据

关于两化融合度的评价依据

关于两化融合度的评价依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评价两化融合度:
一、战略思路
1.把两化融合(关心两种文明)作为大局观,能够清晰展示两化融合的对象、方式、理念、目标及方向。

2.加强深入思考,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视角来推进两化融合。

3.编织出包容开放的文化融合与深度交流的网络,加强两种文明文化的相互认同与信任。

二、落实力度
1.制定科学的政策及构建跨文化的平台,将两种文明之间融合的理念和法律条例付诸实施。

2.布局战略,明确推进两化融合方向,促进跨文化交流,探索多文化融合”及“边贸边融”的创新模式。

3.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建立两化
融合的人文服务体系。

三、技术支撑
1.发挥新技术对两种文明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以技术支撑实现两种文明文化融合。

2.重视文化存储技术与传播技术,积极推进网络文化融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3.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两种文明文化的融合交流,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提供更准确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

四、文化灌输
1.把两种文明的文化价值观纳入教育课程中,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两种文明文化的融合层次。

2.重视共同传播的文化,使具有国际视野的受众传播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两种文明文化的内容,促进两种文明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3.让媒介产品有利于跨文化传播,将精美绝伦的文化特色融入大众媒介,真正实现信息交互和学习文化的多重维度。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编制提纲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编制提纲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编制提纲第一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编制提纲附件3: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编制提纲1、两化融合总体情况分析评估所处阶段及同类企业比较情况等。

2、基础建设分析包括资金投入、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指标分析等。

3、单项应用分析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其他经营业务指标分析。

4、综合集成分析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指标分析。

5、协同与创新分析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产业链协同指标分析。

6、优势、薄弱环节分析及发展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分析企业优势及薄弱环节,并提出企业发展建议。

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原则上由具有第三方地位的两化融合评估机构编制第二篇:关于企业两化融合情况的调研提纲关于企业两化融合情况的调研提纲一、上半年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一)基础建设情况1、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进展,如建设投入和运维投入的情况。

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投入的分布。

公司今年正进行新厂搬迁工作,对网络等进行了较大的投资。

上半年公司共配备电脑11台用于电脑的更新换代以及条码配套等,提升了工作效率。

另外我司拟在各车间、仓库、办公楼配备LED电子显示屏,用于进行信息的传递,目前铝纸车间门厅电子显示屏已正常使用,拟随搬迁进度进行安装。

在财产安全方面,在厂区的四周、厂房的过道、半成品区等地方布置了监控摄像头,构筑了我司监控系统。

2、企业信息化机构的变化情况,组织的级别和人员构成。

目前隶属办公室,共有一名专业IT人员、一名兼职IT人员3、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建设情况,如产品编码等。

我司在08年已就上海产品进行了条形码管理。

随后龙岩产品也进行了条码管理,11年5月份开始,公司也开始对浙江中烟产品实施了条码管理。

除上海条码是由我司开发外,龙岩和浙江中烟条码由烟厂提供,随着国家对烟厂行业规范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烟草公司将使用条码管理。

工信部两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信部两化融合评估规范

附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I)引言 (II)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5)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文/周剑——《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若干问题探讨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工信部公告〔2011〕39号)(以下简称评估规范)。

一、目标和导向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始终保持两化融合工作与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更加强调企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内在自发和自主性,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层面统筹协调,通过不断应用和深化信息化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企业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加速提升。

评估规范与信息化领域一些现有体系和方法不同,我们不是仅关注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也不是仅聚焦信息化(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控制与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通过深化推进两化融合,获取和提升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的,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些核心竞争能力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如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力、交货期承诺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要坚持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应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

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冒失激进,过犹不及”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在过去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已经有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也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代价。

时至今日,《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订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帮助工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引导体系,其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已在钢铁、机床、造船、服装等17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深入研究评估规范的目标和导向、特点和原则、框架和内容、应用和改进,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评估规范,更有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导读我们对信息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基础和条件更为成熟,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评估规范引导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紧紧围绕技术、业务、管理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企业整体层面统筹考虑和充分权衡,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积极主动且又合理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解读及应用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解读及应用

评估与两化融合 紧密相关的企业 竞争能力
9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三条主线 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产品、 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 • 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
决策支持 财务与业务 集成 管理与控制 集成
• 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
人力资源 财务 办公 管理 管理 管理 安全 项目 能源 管理 管理 与 环保 设备 质量 和 管理 计量 生产 管理 生产 工艺 制造 设计
24
销售管理

财务管理

质量和计量

评估规范解读—评估内容—单项应用
21
评估规范解读—评估内容—单项应用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 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
人力资源 管理
安全 管理
财务 管理
项目 管理
办公 管理
能源 与 环保
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 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 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 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
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 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 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
1)自动化及信息化相关组织的设置情况:专职部门,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 管理等职能于一体 2)自动化或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专职
c)组织与领导的职责定位及制度建设 d)规划、战略制订和实施
19
评估规范解读—评估内容--基础建设
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评估具体可包括: a)信息设备设施建设
b)工业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装备化水平
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阶段 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 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呈正相
关性。
企业两化融合阶段、各阶段水平能力级别、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 益等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研究和 区域性融合水平研究 ( 宏观层 面 )、各行业信息


背 景
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 ( 中观层 面 )、企业两化融合 水平评估研究 ( 微观层 面 ) 等。
两 化融 合概念 的提 出是个 渐进 的过程 ,从模 糊到 清 晰 ,从萌芽到成熟 ,从抽 象到具体 ,是工业化进程与 信 息化进程重叠发展的必然结果 。2 0 0 2 年1 0 月, “ 十六
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 系由社会信息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 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 良性互动 、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 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 、信 息化 、城镇
化 、农 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 两化 融合 的发展 历程 ,充分 体现 了党和 国家对 工
业信 息化与工业化 融合 水平三部分 内容构 成。在 这3 个

实施工业企业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 ,深入 研究企业 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比较企业 之间两化融合水平方 面的差 异和特点 ”。为有效 了解与把握企业信息化与工 业融合 的现状 ,对其发展水 平做 出客观 、合理 的评价 ,
级指标下 ,设有 7 个二级指标 、2 2 个三 级指标 及5 7 个
四级指标 。权重方面 ,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 ,根 据得分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 以划分为三个 阶段 ,及 初始 阶段 、提升整合 阶段 、优化 ( 一体化 )阶段 。
从上述研究文献 中可以看 出 ,研究者们对两化融合 指标体 系研究主要是对两化融合水平 ( 广度和深度 ) 进 行测评 。两化融合广度 主要考察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两

GBT23001:2017两化融合程序文件-评估与诊断控制程序

GBT23001:2017两化融合程序文件-评估与诊断控制程序
5.2评估依据
按照GB/T 23020-2013的要求,公司对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诊断,并登陆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了解本公司总体及关键指标与行业标杆和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明确公司持续改进的重点和方向。
5.3评估内容
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自评估体系,应保持GB/T 23020-2013所要求的评估框架的完整性。评估应覆盖与两该融合目标相关的所有职能和层次。
5工作程序
5.1评估范围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结果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企业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可各分为四个层次:初级水平、行业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
各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评ຫໍສະໝຸດ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保证本部门数据源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信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对两化融合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情况进行评估;信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对资金投入、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配备、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进行评估。
5.4自评估报告及分析
信息中心负责登陆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填报评估数据并生成网站自评估报告,根据内审情况及评估数据编撰《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分析报告》并报管理者代表审阅。
1目的
制定两化融合自评估体系,对两化融合开展整体性评估和诊断,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实施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与诊断。
3术语及定义
3.1基础建设
两化融合相关的资金投入、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评估两化融合技术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导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两化融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报告旨在对我公司两化融合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情况1.公司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公司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战略,设立了两化融合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

2.两化融合的组织架构公司建立了专门的两化融合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并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3.两化融合的成果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二、两化融合的优势和问题分析1.优势(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信息化的供应链系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3)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问题(1)技术和人员匹配问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传统管理习惯难以改变:部分员工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两化融合的推进速度。

(3)信息安全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公司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两化融合的改进措施1.技术和人员匹配问题(1)加强技术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2)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弥补技术和人才不足。

2.传统管理习惯难以改变(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内部会议、培训和示范项目,引导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化技术。

(2)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两化融合,改变传统管理习惯。

3.信息安全风险(1)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①关键工序中CAM的覆盖率______%;
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
利用系统自动编制的车间作业计划占全部车间作业计划的比例
□无□少部分□大部分□全部
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的作业指令占全部作业指令的比例
□无□少部分□大部分□全部
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
□车间□生产线□工序□设备
直接控制:没有人为介入
信息化专职人员:包括正式编制、外聘、劳务派遣等全时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人员。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占企业年末人员总数的比例
1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______;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管理人员______;③2011年末生产人员总数______;④2011年末管理人员人数______;
①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控制系统的生产线覆盖率______%;
数控系统关键工序覆盖率
①关键工序中CNC的覆盖率______%;
④关键工序中FMS的覆盖率______%;
CNC:数控机床
FMS:柔性制造系统
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率
①自动化生产线数量______;
②企业生产线总数______。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覆盖率
自动物料需求计划的比例
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的物料品种数占全部物料品种总数的比例______%;
自动配送计划的占比
自动生成配送计划的物料占全部配送物料的比例______%;
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实现对在制品库存物料信息动态跟踪
□实现对物料配送信息动态跟踪
□实现对生产物料全过程信息动态跟踪
□以上均未实现
信息资源集中管理
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分散管理□分区域集中管理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附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I)引言 (II)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5)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一指标设定(一)融合硬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需求方,融合硬度描述的是工业化发展状况,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高度及质量水平,并以此探讨工业化对“两化”融合在需求上的支撑作用。

融合硬度是“两化”融合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规模、结构和质量三位一体构成。

基于此,我们认为融合硬度主要包括工业规模、工业结构和工业效益三个方面。

1.工业规模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增长遵循一定的规律。

工业规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在本评估体系中工业规模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层级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来表示;以及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体现。

2.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本体系中,主要从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拉动结构几方面来衡量,包括高技术产业占比、小企业产值贡献率、私营企业产值贡献率和内需贡献率评估指标。

3.工业效益融合硬度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而工业发展质量就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工业发展的效益。

产业经济学理论揭示,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到技术集约化呈现阶段性规律变化趋势。

环境和资源是工业发展的“终极约束”,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不断增高、坚持绿色低耗发展是工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标志。

(二)融合软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主要供给方,融合软度描述的是信息化发展状况,并以此投射出信息化对工业化在信息基础设施、软件配备和技术服务上的支撑推动作用。

融合软度是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三位一体构成。

1.基础设施信息化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即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

网络基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普及与应用不断推广和加深的必要前提,缺少完备的网络基础便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与支撑,工业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区域通信水平、互联网接入能力等信息化规模奠定了“两化”融合的坚实基础。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宣贯执行意义深远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2014年第11期促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好国家标准,务实做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对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了科学引导、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司局牵头,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最终由国内知名信息化研究专家刘九如等起草制定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定,于2013年9月18日发布,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要求评估指标要能够体现两化融合内涵和核心特征,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持续改进方向;评估方法要基于事实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分析价值,支持综合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

实效性要求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效能与效益。

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和推进战略

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和推进战略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评估规范+推进战略发展阶段现状:我国两化融合处于单项覆盖阶段,且正在向集成提升阶段过渡和发展。

两化融合发展关键指标现状: “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已作为体现两化融合水平的指标,被《中国制造2025》采纳。

两化融合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到达集成提升阶段后,推动作用呈现台阶式跳跃和跳跃后加速上扬的走势。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容和评估规范》规定了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框架和评估内容,并提供了评估内容细化指南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容和评估规范》①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目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没有成为国家标准。

②全面解析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③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④工业企业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整个系统运作过程的全面融合而研究制订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设指南;⑤为工业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

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规则起草基础建设单项应用水平与能力评估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评估框架:竞争力效能与效益评估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评估细目水平与能力评估——三个维度展开的评估内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注意与两化融合评估的四个方面的区别水平与能力评估——基础建设方面的评估内容水平与能力评估——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评估内容效能与效益评估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①着重强调和引导的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企业业务能力提升和发展阶段跃进,并没有对信息技术方案本身提出要求。

避免信息技术导向避免信息技术产品导向避免仅因信息技术、装备、信息系统等差异化选择带来的评估结果差异指标体系中避免出现ERP、 PDM等信息技术产品的评价。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附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I)引言 (II)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5)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介绍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介绍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介绍一、两化融合的定义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二、管理体系评定的意义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体系评定是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估,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流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

管理体系评定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促进管理水平提升:评定过程旨在识别企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加强组织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流转等方面的能力,并且推动管理团队的技能提升。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评定,企业可以识别资源利用的短板,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或措施。

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3.增强市场竞争力:管理体系评定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优化企业经营决策,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市场份额,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4.推动两化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和评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推动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企业持续创新与发展。

三、评定过程管理体系评定包括评估和认证两个主要环节。

1.评估环节评估环节是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评估和分析过程。

评估一般由专业的评估组织或评估师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评估准备:明确评估目标、范围和任务,并准备评估所需的文件、数据和信息。

(3)现场评估:通过现场视察、检查台账和相关记录等方式,评估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有效性。

(4)数据分析:对搜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评估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5)评估报告:编制评估报告,详细说明评估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认证环节认证环节是对企业管理体系评估结果的认证和确认环节,通常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及应用
工艺设计:
• 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工艺规划和工装设计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动 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与参数优化情况;专用工艺 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工艺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情况
生产管理:
•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应用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和管理精度;物料需求计划 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物料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 化水平;外协计划和外协过程管理水平与能力
评估跨企业的业务 协同和创新情况
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 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 成情况
评估信息技术在企 业部门级单一业务 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评估两化融合基础 设施和条件建设情 况
评估企业经济和 社会效益水平
评估与两化融合 紧密相关的企业 竞争能力
9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三条主线
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内容主要从产品、 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
11
评估规范解读—框架
两化融合 水平与能力评估:
两化融合 效能与效益评估:
协同与创新 …
阶 段
综合集成


单项应用
… …
… 竞 争 力

经济 效 和益
社会 提 效益 高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能力增强
持续改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能 力增强,实现市场竞争力 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 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 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阶段 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 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呈正相 关性。
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 首个体系类国家标准
全面剖析我国大量先进企 业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 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 念和体系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摘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企业围绕战略目标,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在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的环境下,大力推进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的优化,实现企业业务系统综合集成、企业间业务协同以及发展模式创新,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竞争能力。

本评估规范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见图1)。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
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结果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企业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可各分为四个层次:初级水平、行业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可分为两个维度(见图B.1):一个维度是水平与能力评估的主要方面,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另一个维度是各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可分为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等四个级别。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框架也可分为两个维度(见图B.2):一个维度是竞争力水平层次;另一个维度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水
平层次。

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可分为初级水平、行业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四个逐步升高的水平层次。

综合评估分析综合评估分析框架也可分为两个维度(见图B.3):一个维度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另一个维度是企业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水平层次。

对企业两化融合进行最终评判,应综合分析水平与能力评估以及效能与效益评估的情况和结论。

水平与能力评估结论可将企业整体归于两化融合某一发展阶段,并确定其在各主要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

效能与效益评估结论可将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效能与效益水平归于初级水平、行业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的某一层次。

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评估以及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制订一定的判定规则,并做出最终评估结论,确定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

一般情况下,可将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卓越水平等。

各行业企业可依据自身特色和需求,对最终评估结论及其判定规则进行必要定制。

(哈密石军 QQ13476618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