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圣”归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当身披金甲、头戴花翎的齐天大圣在辽宁卫视春晚上腾云驾雾而来之时,无数观众为之热泪盈眶。更令人惊喜不已的是,现场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时而六小龄童将金箍棒舞得烈烈生风,时而齐天大圣闪转腾挪跃入天宫。现代科技与传统经典巧妙结合,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然而,对于名著改编、传统更新的质疑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产不可稍作退让改变,相声不可易一字,京剧不可少一步。甚至连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也说,“这完完全全就是在糟蹋、亵渎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任何对于原著形象的改变曲解都不能接受。

不过,在过去一年里,依据原著《西游记》改编的动画、影视作品就有《大圣归来》《三打白骨精》等,使观众对于原著中鲜为人知的情节(唐僧的身世)和经典段落有了全新的感知。事实上,西游取经的故事久已有之,季羡林考证过孙悟空的原型是《罗摩衍那》中的印度神猴哈努曼,唐僧取经的经历正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故事的艺术加工。后经艺人、群众的加工创造,才由明人吴承恩总其大成,写就《西游记》一书。看来,改编经典是历史中的常态,并能够给后代读者新鲜的感受和全新的认识。

事实上,传统经典正是由于改编创新才能葆有勃勃的生命活力。从时代的发展上看,观者读者的审美趣味不断更新变化,就要求作品的再现形式、内容意味,甚至观点主题在维持原有基调的背景下发展变化。无论是西游还有红楼,是评书还是昆曲,新时代新变化才能推陈出新、永驻魅力。从作品的特性上看,文学经典往往留有想象思考的空白,根据接受美学伊瑟尔的“召唤理论”,读者会参与到作品的思考与创建中,形成二次创作。故而,原著的改编是阅读者的需要。从科技手段的更新上看,全新的技术可以满足作品更大的想象,使文字创造的世界更加生动形象,为改编创造提供了硬件条件。

其实,不仅是文学著作要改编创新,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与现代文明交融共通,才能传统化为现代、陈旧生出新鲜。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恒河沙数,发现之、利用之,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科学理性的态度。王选继承和发展了毕昇的精神,突破了“铅与火”的时代,才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汉字信息处理最终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正是在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读到对于青蒿的描述,才放弃了高温手段,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发明,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的典范。看来,传统固然是当时人的智慧,但要随时事变化,结合现代科学、意识,才能使其走出历史光荣而幽暗的隧道,行向今天和未来。

看完《大圣归来》,我的内心满是对经典著作的叹服,更加有对现代人全新解读角度、形式的钦佩。又想起辽宁卫视的“大圣归来”,伴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更抱有无数的期待,期待传统与现代更多融合借鉴,期待大圣的火眼金睛、金箍棒变成科技的杰作,期待带着古人美好想象的齐天大圣,再次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