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

公共政策概论1、试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2)管制功能。

为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

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性管制、消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小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9、试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不仅是政策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确定政策评估的标准(2)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规划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设计政策方案。

决策者对于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求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决策的内容一般涉及原则和操作两个层面,原则层面是指政策目标的确立,操作层面是指政策方案的设计。

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

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前评估)。

13年修订版《公共政策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3

13年修订版《公共政策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3

13年10月修订版《公共政策概论》(陈庆云)课后习题及答案,这是第三份文件,包括第九章到第十一章。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2.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

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强调竞争与和谐的统一,有此种思想的公共政策理念可称之为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

4.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决策权力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B)。

A.社会主体知识化B.社会组织层级化C.政策信息公开化D.民主参与大众化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C)。

A.基础型政策理念B.理性型政策理念C.发展型政策理念D.综合型政策理念3.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A)。

A.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D.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CDE)。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2013公共政策考前辅导资料电子教案

2013公共政策考前辅导资料电子教案

公共政策考前辅导资料:第一部分:公共政策活动★公共政策的简明定义: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

它包括执政党、政府为主团体、公众参与的公共政策规划制定过程,政府为主、市场参与的公共政策执行实施过程,公众为主、中介机构、政府配合的公共政策评估过程。

★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性质公共政策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体的,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公共政策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公共政策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公共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是公共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二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三是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四是强制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一般社会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四方面主要功能:一是管制功能即以政策条文规定禁止的行为,以惩罚处理违规行为;二是引导功能即通过政策引导人们行为达到既定目标,其中既有正向引导也有负向引导;三是调控功能即通过政策对利益行为调节控制,其中包括正向的和负向的调控、积极的和消极的调控;四是分配功能即通过政策解决谁分配和如何分配,以及怎样分配的问题。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一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维持社会均衡稳定的功能,二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三是转型社会公共政策的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关系1、地方政策包括获得法的形态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规章、及未获得法的形态的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2、地方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中央政策的指导;3、省、市、县政策是因地制宜落实中央政策;4、有些中央政策是吸收地方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5、地方政策既要受中央政策的控制,又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的决策主体,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主体,公共政策制定的咨询主体。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公共政策执行的协调主体,公共政策执行的操作主体。

201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全

201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1、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3、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作出集体判断。

5、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6、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生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有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走一步看一步。

7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8、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9、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围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10、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1、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决策,条例,措施等。

2.政策问题:所谓公共政策问题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而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才能加以解决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状况。

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一项公政策经过会议讨论并以法律法规,命令,措施等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的过程。

4.公共政策的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判断;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专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的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5.公共政策的终止: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果实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的内容的一种政策行为。

6.公共政策的政策目标群体: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泛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其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适的群体,又称政策对象。

7.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8.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公共问题引起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主体的深切关注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2.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性质?(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2).------------------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体的;(3).------------------是以公共权力的利用为依托的;(4).------------------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5).------------------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1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1

有力保障。

决策权力包括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纵向分化、政策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式两种具体形式。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助手。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

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决断、智囊、信息、监控等子系统。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大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组成的。

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有:1、界定政策问题;2、确定政策目标;3、设计政策方案;4、选择政策方案。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公共决策问题、对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有: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

西方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

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方案;第二步是探索和研究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决择活动。

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争论。

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界定问题的方法:1、界定问题的性质;2、界定问题的时空范围;3、界定问题的层次。

对问题作出界定后,就须查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时的作用政治组织的作用、国家民主制度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公共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

习题与解答(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问答题1.(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概念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7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 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 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 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和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12/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拟定)13/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14/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反馈).15/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16/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7/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 18/(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19/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21/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22/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23/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技术可行性)原则。

24/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25/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6/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政党制定并付诸于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政策对象。

4.公共政策环境: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目标:有关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8.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0.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程度的活动。

11.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无效的行为。

1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二.简述:1.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2)公共政策具有价值选择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共政策内容的多样性2.公共政策的分类:1)范围属性:元政策、基本正常、具体政策2)政策涉及的领域:例如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政策3)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区域规划、科学技术等3.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过程: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2)公共政策的制定3)公共政策的执行4)公共政策的评估5)公共政策的调整6)公共政策的终结5.公共政策主体的特征:1)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2)能够影响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组织和个人都能成为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的类型:1)政策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公共政策的个人:政策人员、公民7.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4) 社会变迁的影响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8.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主观性与人文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9.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答: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10.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1)边界分析法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①从个人角度②从组织的角度③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①逻辑区分②逻辑归类1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 4)目标明确具体 5)伦理的考量12.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答: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不少于2个,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切实可行1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答: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党的最高领导人 6)军事首脑14.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作用和原则?答: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原则:1)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4)效益原则1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答:执行资源之执行主体要落实某项政策所需要具备主客观资源。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D )B.拉斯韦尔C.勒纳D.林德布洛姆)A.系统模型B.过程模型C.团体理论模型D.制度理论模型9. 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 (B ) A.系统理论模型B.精英理论模型C.团体理论模型10.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 A.贝塔朗菲B.拉斯韦尔C.西蒙D.林德布洛姆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B ) A.信息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决断子系统D.执行子系统12.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C ) A.信息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决断子系统D.执行子系统13.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B ) A.政策问题的确认B.政策议程的建立C.政策方案的择定D.政策目标的确立14.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C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区分公共与私人物品的代表性观点的是( A 亚当 ?斯密 B 杜威C 塞缪尔森D 布坎南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A 元政策B 基本政策C 具体政策 B )D 实质性政策3.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制度理论模型 4. 政策咨询机构的职责主要在于( A “谋” B “断”C 组织决策人员 )D 监督决策人员 5.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权力B 决策体制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6. 最早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的学者是A A. 拉斯韦尔 B.托马斯?戴伊 C.伍启元 D.德洛尔7. 首次提出 A.德洛尔 8. 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的模型是 ( AD.渐进主义模型A.政策问题B.政策议程C.政策规划D.政策方案抉择15. 对政策方案进行平等讨论,决策者与非决策者都充分发表意见,经过上下左右沟通之后,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为根据,批准政策方案。

2013公共政策总复习

2013公共政策总复习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政策研究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3.“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1956 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4.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P605.政策分析的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要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 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地《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7.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2)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2、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3、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作出集体判断。

5、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13、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4、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5、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18、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同时也是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22、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3、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4、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划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2、简述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1)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2)史密斯模型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3、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含哪些步骤:系统研究,系统设计,系统量化,系统评价。

4、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1)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 教育质量的提高。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需要转变的政策理念: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

6、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7、简述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公共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8、简述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9、简述追踪决策的主要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10、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

11、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知识化与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

1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

13、简述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具体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14、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根据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2)政府外部动力;3)政府内部动力;4)技术手段的完备。

15、简述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区别和联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16、简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17、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理解此说法?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

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种“有为”。

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18、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政策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19、简述公共机构的特性: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20、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1)抵触型。

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型。

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

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21、简述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

22、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