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ead2e81cc22bcd126ff0c50.png)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其奏折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
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
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个中原因,固然与清军落后的军事体制关系甚大——如小川又次在甲午前7年所呈报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所言,清廷陆军百万之众,唯防勇、练军四十万人可用,而防勇、练军乃地方部队,部署极为分散,清廷铁路建设又极差,一旦有事,难以集中调遣。
因为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
甲午之战,日军伤亡也主要缘自疾病,且多发生于马关和谈之后。
数据来源: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
这分散了国家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
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对其他国家而言,英俄想要在此战争之前维持的保全中国和朝鲜的局面以及政策崩溃,远东成为了各帝国的焦点。
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 清朝靠外购 日重创新
![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 清朝靠外购 日重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e75489cd4d8d15abe234e96.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前中日装备引进对比清朝靠外购日重创
新
导语: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19 世纪下半叶,遭受西方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被迫起步的,两国也因此开始探索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装备技术从而实现
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19 世纪下半叶,遭受西方军事侵略的情况下被迫起步的,两国也因此开始探索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装备技术从而实现强兵之路。
但是仅仅在40年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清朝,一跃成为东亚霸主,而中国则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
同样是引进西方的装备技术,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自强道路,随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深入研究比较中日两国装备技术引进的异同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甲午战前中日装备技术引进战略之异同
装备技术引进战略的核心是对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的选择。
中日在装备技术引进目标及道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后来甲午海战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在装备技术引进指导思想上
清朝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进行的,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
他们认为,只要拥有了和西方同样的军事装备,军事实力就自然变得强大。
如李鸿章看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就急切的希望通过购买西方的武器装备达到“自强”,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可见,清朝的洋务派仅仅看到了西方
生活常识分享。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https://img.taocdn.com/s3/m/921fd923b4daa58da0114a4d.png)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核心提示:甲午一战为当今中国海军发展提供了启示。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
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
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
在“为什么建设海军”上不同晚清政府筹办海防和创建海军的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欲与洋人争衡”,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按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说法,办海军可以“保和平,守疆土”,而且“可上岸击贼”。
由此可以概括海军的主要使命:一是抵御侵略,保卫海疆;二是镇压国内反抗,维护统治秩序;三是执行清政府海外政治使命,保卫藩属国和旅居海外的华侨。
但遗憾的是,清政府筹办海防,建立和发展海军,缺乏一个全局性的明确的海军战略目标,缺少跻身世界海军大国和强国的长远考虑,也缺少关于海军使命任务的明确具体的顶层设计。
日本则不同,从明治维新开始,就一直有较明确远大的海军战略目标。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负责海陆军事务的军务官向天皇上奏折说:“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对此,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1870年,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提出了“迅速建设海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耀皇威于海外”的海军战略目标,规划了“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建设目标,奠定了日本海军战略的基础。
日本政府赋予海军的历史使命,就是充当“大陆政策”的工具,“守护主权线”,“保护和扩大利益线”,争做“东洋盟主”,打破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地区进而称霸世界开辟道路。
中日海军对比
![中日海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3e759bcf705cc175527097c.png)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想一想1.根据资料,举出两项中国海军较优于日本海军的地方。
2.若让你改良及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你会先从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3.中国海军既然不比日本海军为差,为何最终战败?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用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开始是让学生用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甲午中日战争的感受,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引出背景,就是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有没有可能打赢日本”。
后来的环节也是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衔接,给了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
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分析战争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内外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国际、国内背景等。
原因有多种角度,各有利弊,使用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用。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两个原因既是每次战争都必然有的,也是各种考试中考试频率最高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找到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历次侵华的根本原因,被日本右翼歪曲篡改的教科书中的谎言也不攻自破。
我们都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请你代表中国学生告诉日本中学生甲午战争爆发历史真相。
(师生互动:学生回顾旧知识,列事实,追问真相,归纳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师点拨根本原因:日本的大陆政策;借口、直接原因:借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其他为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概括: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并处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因素,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层次因素分析。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就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国策,这是近代以来所有中日矛盾的根源;直接原因是不经过中间事物、中间环节引起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因素,是战争的借口,不决定战争的性质,只起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日本把镇压东学党起义看作期待已久的机会,竭力怂恿清朝出兵为挑起战争制造借口。
历史小文章。
有三位同学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写的三篇小短文很有特色,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https://img.taocdn.com/s3/m/56095b1219e8b8f67d1cb98c.png)
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甲午海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影响甲午海战的因素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也不能以一概全,故从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战前准备的情况对比这一角度分析说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民视野等各方面存在着差距,但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是导致中日差距的根源。
标签:甲午海战;战前准备;对比一、战前,慈禧太后与日本天皇的对比清朝拿海军军费孝敬慈禧,给慈禧修建颐和园;日本天皇亲下诏书,由一日三餐改为一餐,直到日本海军超过北洋水师为止。
在天皇与日本百姓重重压力之下,日本议会终于通过了内阁增加军费预设方案,将原本由大清北洋水师订购的军舰买回日本。
日本高层多为留学生,曾见过西方列强的强大,战前日本上下一心要消灭对手;而清朝出现的则是“大官唯争权,小官唯争宠,百姓唯争利”的现象。
二、战前,彼此认识的对比日本挑战清朝是以“国运相赌”,故谨小慎微,备战严密,预谋已久。
而清政府官员则不明世界局势,不明日本明治维新之真相,一味地盲目乐观,认为“日本兵素来未经大战,貌似泰西阵法,并非中坚,亦非同仇,籍民抽丁不愿者众。
……气亦不扬矣,必不能当中国之强奋而耐战”。
三、海军管理纪律对比日本海陆军,按照西方列强模式创建,纪律严明,热情高涨。
清朝海军尽管有丁汝昌和大部分管带在海战时拼死抵抗,如邓世昌、林永升等,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从整体上看,纪律不整,走向腐败。
如《北洋水师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
实际上,各管带早已在基地及附近兴建私宅,携妻妾而居,海军军官生活大多奢侈浮华,嫖赌乃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妓院林立,达七十多家。
许多管带以权谋私,鲸吞军事训练、保养、船械等款项,致使船械“应换不换”、“应油不油”。
四、海军身体素质对比日本自古就是尚武的民族,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并且一直持续到近代。
清朝海军军官由于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多尚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461615c0066f5335b812129.png)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作者:蒋润民来源:《祖国》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尝试着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各个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来探究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甲午海战,这场关键的战争反映了中日近代海军建设在指导思想、战略军备、海军后勤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和差异。
正是这些不同和差异最终导致了清军的节节失利,最终导致了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败。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近代海军建设海防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骤然下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文将通过研究甲午海战的背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来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中日近代海军建设指导思想的不同(一)中日海防意识的不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政府眼界狭隘,一直以来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充分重视海防。
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逐渐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具有先见之明,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鸦片战争前被懦弱无能的道光帝革职,其加固海防、加强海军建设的建议也未得到重视。
同时期的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编著了海國图志,该书出版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在日本出版后流行了起来,为明治维新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减轻了改革路途中的阻力。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近代海军舰队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海军理论和思想。
马汉的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1890年出书不久,便被日方翻译后出版。
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海上战略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视海权范围的扩张。
因此,日本发起了甲午海战是为了扩大领海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中日海军发展的认知层面不同在战争逐渐近代化、技术化的时代,想要单纯依靠将士的勇猛和武器及人员在数量上的优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远远不够的。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c9ae631227916888486d769.png)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
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
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
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 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983bc264b73f242326c5f09.png)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VS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无
19世纪80年代
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950b0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3.png)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甲午海战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场海上战争,对于中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这场战争开始,中国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上的投资,更是在思想上的全面革新。
本文将从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以及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问题上发生了矛盾,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中国海军经验不足,装备落后,极不敌日本海军。
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定远”号在战斗中被击沉,最终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完败。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揭示出了中国军事技术和作战思想上的薄弱之处。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深刻的,使得中国民众对国家实力的自卑情绪愈加强烈。
同时,这场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刺激了中国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清朝政府不断向海外出口货物,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意识到加强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在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意识到海军的根本问题在于领导模式、管理制度、军队思想不够现代化,同时舰船装备落后,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军现代化建设计划。
在清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的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先后采购了从欧美国家引进的军舰和武器,并专门组建了海军学校和军事科学研究院。
同时,还组建了海军陆战队和潜艇编队,全面加强了海军的装备和人员配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并不顺利。
尽管中华民族在继承古代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军备积累进程处于一个低谷期。
三、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时至今日,中国近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海军也开始向着广阔的海洋展翅高飞。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3d77628453610661ed9f4f9.png)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军备对比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
颐和园石舫船。
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9f97ebb65ce050876321389.png)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马幼垣教授是《水浒》研究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中国文学二十多年。
他的业余爱好是中国近代海军史,最近在大陆出版了《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一书。
此书以细密的考证和详实的史料,对我们习见的中日甲午海战的一些看法痛加驳斥。
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师中的两位管带(舰长)刘步蟾和林泰曾其实是真放洋、假留学,主帅丁汝昌更是骑兵转行且并未悉心求进,而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在战役中的指挥几乎无懈可击。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那么,在他眼中甲午海战的中日军力对比,究竟是什么情况呢?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具有什么意义?马幼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海军经历空前大革新——机动力取代风力、舰壳由木质演为铁制、后装炮淘汰前装炮、来复线炮代替滑膛炮,各款速射炮、机关枪和炮、鱼雷以及鱼雷舰艇竞相争取承认和销路。
种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和工具涌现。
若非从实际使用去求理解,单凭发明者、厂方、掮客之言必会导致虚浮失实的评价。
究竟此等价格高昂的新玩意,功能是否确如所料?不待实战的考验是无法知道的。
中日海军较劲黄海之前,谈得上够影响力,值得后人研究分析的世界性海战只有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Lissa)海战。
双方所用的硬件设备还是旧多新少,说明不了刚登场的诸多新玩意的价值。
虽则如此,各款新器械还是急速发展下去。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详究实效的要求就越来越殷切。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战争是首次有机会细查这几十年的发展。
因此那场拼杀刚过,欧美筹海人士便争相发表评论。
除了新器械的功能得到考察外,还有东亚新局面需要理解。
晚至甲午前夕,中日两国虽尚未被欧美视为平起平坐的海军大国,但两国海军在战前十多年间的发展,早已不时引起国际瞩目,而且战前西方的一般看法多以为中国海军较日本海军强(“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的特受注意是一大原因),岂料中国海军竟逢战必败,终至威海熸师,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84f7e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f.png)
甲午海战及其影响1894年,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即甲午战争,其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就是甲午海战。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战舰主力被日本击败,海军实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对国家自身的发展与整体国际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午海战前的背景在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海军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军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军发展成为了日本国家重要的支柱。
日本一直以来在海军建设方面都走在中国前面,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强国,其中大功劳就是海军建设所起的作用。
而中国的海军建设则主要是在清朝光绪年代逐渐展开。
但是由于当时的海军主力舰以铁甲舰为主,并采用了早期的蒸汽机,以及在船体设计、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中国的海军实力相对弱小,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得十分狼狈。
甲午海战中的作战过程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7月25日,当时中国方面的领导人期望,通过这场战斗挽回自己海军的形象,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尊重。
但这场期望造成了偏差的战争,最终却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最丑陋的一页。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方面拥有多艘主力舰,但是由于战术和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却被日军打败。
虽然两军的装备水平不完全相同,但是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战舰从顶部到底部都没有装备足够的装置来保护船体,远水线船板也是次品,甚至没有预留足够的石炭储备。
相比之下,日本战舰的武器装备更加齐全、补给更加充足,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战争战术。
对中国海军的影响甲午海战后,中国海军全面失去了海上控制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同时,甲午海战也成为了日本在战争后期加强本国扩张和国际影响力的机会,帮助日本逐渐成为了亚洲的海上强国。
甲午海战同时也意外的削弱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力。
由于中国的惨败,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强国,并开始对东亚地区的局势作出干预,使得已经分裂的中国处境更加艰难。
沉没的锚链_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沉没的锚链_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817b850312b3169a451a4d4.png)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高相国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下被迫敞开已尘封了数百年的国门;在蒙受了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后,他们终于直观而又痛苦地认识了近代海军这个新型战争机器的威力。
于是,在华夏民族和大和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上,不约而同地升腾起一个“战舰拜物教”,两支中世纪海军开始向近代海军迈进。
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两国海军的近代化进程不可能一致,并由此而产生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
比较分析这种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过程,将有助于理解1894年两国海军的命运。
那一年,中国海军以劣势的装备,落后的战术打了一场耻辱的战争,并由此走向衰弱。
而日本海军则由这场胜利走向了挑战世界霸权的漫长征途。
当然,近代化作为一个过程,1894年不是它的终点。
但另一个显然的事实是,1894年后,两国海军的比较已不再有意义,因为一方太强,而另一方太弱了。
一、海军舰船建设的比较近代战舰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中日两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当两国作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的决定时,国内近代产业机制都还没有建立。
为此,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正确地选择了先买后造、买造结合的舰船建设方向。
在购舰方面,日本的起步略早于中国。
1853年10月,当时的幕府就已向荷兰订购了两艘军舰;1855年,荷兰还向日本赠送了“森宾”号汽船,此舰后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第一舰。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购舰计划实施较晚,且一开始就严重受挫。
清政府直到1862年才委托英国人李泰国办理向英国购舰事宜。
由于李泰国暗中与英国政府勾结,妄图让英国人阿思本控制这支本已属于中国的舰队,结果造成了所谓的“阿思本舰队”事件,已驶回中国的8艘军舰又被退回。
整个事件清政府共用去70万两白银,但却未得到一艘外国军舰。
此事极大地挫伤了清政府的积极性,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向外购舰。
在自制舰船上,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1861年,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幕府则建立了长崎造船所,这两个厂分别造出了本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7a868e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d.png)
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
关捷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1
【摘要】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对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探索中日海军的创立、扩大,剖析其力量对比,对总结甲午战争是有意义的。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是从一八六二年开始的。
这一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等人提出的购买轮船的计划,开始筹建一支近代海军。
【总页数】6页(P55-60)
【关键词】北洋舰队;甲午战争;中国海军;清政府;李鸿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明治政府;铁甲舰
【作者】关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力量及损失对比 [J], 刘薇
2.孰强孰弱: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 [J], 黄明
3.从中日海军战略定位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北洋海军亡在战略定位 [J], 刘长林;刘腾飞;彭丙
4.从甲午战争中日之博弈反思今日中国海军人才培养问题 [J], 孙奇;浦梦佳
5.中日甲午战争前中日在朝鲜的矛盾和斗争 [J], 严启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
![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ff19629571fe910ef12df88c.png)
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战前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同时近代东亚两国近代及其重要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却决定着此后两国相反的命运;同是在西方殖民扩张时代压迫下,中日两个封建专制性质国家,几乎同时代被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然而自1895年后,日本却跻入了侵略者行列,且后来居上,使中国受到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度最大的侵略与赔偿。
由果索因,我们组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
一、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一)作战部署1.战略:甲午年八月十八日,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
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主力。
海军提督以定远为座舰,船长刘步蟾,等到两军相望的时候,刘为保留主力忽然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前,阵线混乱,日军乘机取得优势。
战略是与军队指挥者思想紧密相关的,临时调整战舰布局,刘虽是英国海军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深受儒人志气思想影响,终究是属于儒弱之列,倒置缘故只为求自全,胆怯的战略指挥,就算有爱国名将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可丁又本是骑兵的军官,不善水战,更是雪上加霜。
2.战术:定远船上总炮手是英人泰乐尔,看见刘步蟾变更阵势,知道形势不好,他先吩咐炮手命中而后放炮,因为船上炮弹不多,走上望台,准备帮丁提督指挥,但两人中英文交流不通,只好比手势交谈。
不久炮手开火,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泰乐尔亦受轻伤,指挥与军队均混乱,海军损失严重。
在双方争取海权的黄海海战中,中国战败,日本陆战需要从海上运输大量军队物资,这是中国陆军又遭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战前准备1.物资:中国军舰之优点A.舰船数量上优于日本海军。
中国当时除北洋舰队外,尚有南洋舰队、福建海军、广东海军三支舰队,也有一定实力,例如南洋舰队拥有5艘巡洋舰。
B.中国拥有两艘巨舰。
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均为7335吨,而甲午战争时,日本最大的舰船排水量只有4278吨。
C.中国铁甲舰优于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https://img.taocdn.com/s3/m/3722f3ca58f5f61fb73666d0.png)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d5a367b03d8ce2f01662349.png)
论坛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文/蒋润民摘要:本文尝试着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各个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来探究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甲午海战,这场关键的战争反映了中日近代海军建设在指导思想、战略军备、海军后勤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和差异。
正是这些不同和差异最终导致了清军的节节失利,最终导致了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败。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近代海军建设海防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骤然下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文将通过研究甲午海战的背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来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中日近代海军建设指导思想的不同(一)中日海防意识的不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政府眼界狭隘,一直以来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充分重视海防。
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逐渐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具有先见之明,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鸦片战争前被懦弱无能的道光帝革职,其加固海防、加强海军建设的建议也未得到重视。
同时期的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编著了海国图志,该书出版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在日本出版后流行了起来,为明治维新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减轻了改革路途中的阻力。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近代海军舰队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海军理论和思想。
马汉的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1890年出书不久,便被日方翻译后出版。
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海上战略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视海权范围的扩张。
因此,日本发起了甲午海战是为了扩大领海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中日海军发展的认知层面不同在战争逐渐近代化、技术化的时代,想要单纯依靠将士的勇猛和武器及人员在数量上的优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远远不够的。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课堂PPT)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7a7ba59e3143323968935a.png)
.
7
士兵对比
□清军:水兵服役时间基本在五六年以上,技术较为熟练。保持着 前任英国总教习带来的严明军纪。 □日军:因舰队快速扩张而招募大量新兵,训练水平较低,且一直 处于日本因好战而宣传的“中国威胁论”的气氛之下,对清军感到 恐惧。
.
8
将领对比
□清军:大部分将领(如刘步蟾、邓世昌等)都能够沉着指挥,冷 静分析战场局势,使日军始终有所忌惮;但也有少部分将领(如方 伯谦、吴敬荣)临阵脱逃,使北洋舰队的阵型出现严重的漏洞,大 大影响了爱国官兵的战斗热情。
.
11
结论
综上所述,清军在军舰性能、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并不是导致海 战失败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由于战前准备的不充分和后勤保障能 力的低下以及对待情报意识的淡薄。尽管有战术上的优良表现但不 能弥补在战略上的被动,尽管官兵爱国热情高涨但依然被部分将领 的贪生怕死所抵消。
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诫我们: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落 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
12
勿忘国耻
.
13
海军的实力对比。
.
2
中日海军竞赛历程
□1875年,清政府开始筹措建立北洋 水师;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整理]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
![[整理]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https://img.taocdn.com/s3/m/7a7cc8e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75.png)
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中日战力差距悬殊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
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
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一、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
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
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
中国方面早已预料到日本将是中国永远之患,后来兴建海军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
但由于制度落后,尽管搞了近30年洋务运动,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还很低,军事自强效果并不理想。
清朝陆军正规部队由八旗、绿营组成,虽有数十万之众,但均属旧式军队。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的具有一定现代化因素的淮军,也只是配备了新式枪炮而已,在编制上与旧式军队并无本质区别,且数量不过2万人左右。
新式海军则是由地方大员分区组建的。
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在当时堪称亚洲一流;但没有成军的南洋海军仅有6艘尚可出海作战的军舰,战时又很难实现统一使用;后来只有广东水师的3艘军舰归入北洋海军参加了对日作战。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远逊于日本。
二、朝鲜战场两次协同惨败甲午战争是因朝鲜问题而起,中日之战第一阶段的战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朝鲜及其附近海域。
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中日两国都涉及海外兵力投送问题,于是便有了海军护航的客观要求。
中国方面有两次海军参与的经海路向朝鲜投送兵力,但由于事先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临时又未对敌情作出准确研判,最终都导致了极为不利的严重后果。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de34468f5335a8102d220df.png)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胡彪黄宁2014年10月11日13:0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止步不前,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甲午一役日胜清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海军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使用和装备建设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中日海军建设之不同,以期为当前我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日海军建设目标比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原本倚之为屏障的海洋如同毫不设防的洞开大门,任凭西方列强来去自如,“无人,无兵,无船”的清廷有海无防,形势危急。
尤其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更让清政府朝野震动,感到“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
为“纾目前当务之急,裕国家久远之图”,防止“一朝猝发,弭救无凭”的局面发生,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严峻形势,筹划海防问题,由此开始了现代海军建设的步伐。
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对海军的战略性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极为浮浅,整个朝野上下都是从舰炮的角度看海军,把海军当成海上炮兵。
这说到底还是守疆护土的陆军意识,根本谈不上海军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设海军,根本目的当然只为守,就连李鸿章、梅启照等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也不例外。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
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
”把自己的舰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到的也只是个守!7年后,他又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再次明确指出了创建北洋水师的防御性目的:“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梅启照也在奏折中多次指出,筹建水师则“海疆便有藩篱”。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胡彪黄宁2014年10月11日13:0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止步不前,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甲午一役日胜清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海军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使用和装备建设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中日海军建设之不同,以期为当前我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日海军建设目标比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原本倚之为屏障的海洋如同毫不设防的洞开大门,任凭西方列强来去自如,“无人,无兵,无船”的清廷有海无防,形势危急。
尤其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更让清政府朝野震动,感到“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
为“纾目前当务之急,裕国家久远之图”,防止“一朝猝发,弭救无凭”的局面发生,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严峻形势,筹划海防问题,由此开始了现代海军建设的步伐。
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对海军的战略性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极为浮浅,整个朝野上下都是从舰炮的角度看海军,把海军当成海上炮兵。
这说到底还是守疆护土的陆军意识,根本谈不上海军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设海军,根本目的当然只为守,就连李鸿章、梅启照等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也不例外。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
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
”把自己的舰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到的也只是个守!7年后,他又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再次明确指出了创建北洋水师的防御性目的:“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梅启照也在奏折中多次指出,筹建水师则“海疆便有藩篱”。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
日本现代海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将“海外雄飞”当作最终目标。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吉田松阴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
”幕府军舰奉行胜海舟也提出海军建成以后“进而攻敌国,终成东海一大强国,与西洋各夷争天下之要冲”。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安抚万民之亲笔诏书》明确提出,今后将要“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主管海军的军务官也指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建设运用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不同,对海军建设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守”字当头的清廷海军建设,走上保守自封的道路自是必然,而“攻”字为先的日本海军,随时瞄准世界强手,不断更新发展壮大,最终在整体力量上超过了清廷水师。
二、中日海军人才培养使用比较海军之要,要在得人。
近代海军由于其高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建设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就是人才。
清政府建设水师自然也意识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重要性。
尤其是以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洋务派为代表,更是提出了“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等观点,指出必须从人才培养开始,依照西方模式进行近代化教育。
但在“普天之下莫非贪官”的晚清,无论提出多么好的设想,最终落实起来还是不可避免地沦为少部分人谋利的工具。
清末海军人才培养,自一开始就缺少中央统一的计划安排,而由各地自建学校,自主培养。
如此一来,不仅培养计划无法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就连学成毕业后,学员也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使用,这就为极其恶劣的地方主义埋下了祸根。
甲午战争前,甚出现了江南水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北洋水师拒绝使用的情况。
在派遣留学生方面,也多困于狭隘的地域观念。
当时极受沈葆桢看重的邓世昌就因其是广东人而不是福建人,失去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
在人才使用上,更是腐败透顶。
南洋水师丁汝昌原为淮军将领,根本不懂海军,文化水平本来就很低,李鸿章选他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其中很大一个考量就是丁的淮系出身。
当时北洋舰队各舰口令都用英语传递,而丁不仅不懂英语,连海军基本战法也不过仅知皮毛,这样的“舰队司令”,埋下了打败仗的伏笔。
即使是在北洋舰队内部,也同样是“帮派林立”,内斗频繁。
北洋舰队当时福建军官达60%以上,18名参将中有15人是福建人,15艘主要军舰中有13艘由福建人指挥,以至于“福建帮”把控北洋海军,风气极坏。
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大办海军”的建议,将有关“海军军官教育”专列一项,强调培养军官的重要性,指出“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无军官,水手则无以发挥其所长;水手不能发挥所长,舰船将成为一堆废铁……广选良师,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
”1869年9月,在东京筑地的原幕府海军操练所基础上,日本正式建立了现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后来更名为海军兵学校,正式建立起现代海军教育制度。
在此基础上,又建立海军轮机学校、海军财会学校、海军军医学校、水雷学校、炮兵学校、通信学校、航海学校、海军大学等等。
相比于清政府的各地为政、各自办学,政府统一组织展开的日本海军教育不仅统筹合理,而且专业分工明确,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与清政府引揽外籍海军人才仅帮助训练不同,日本在外籍教官的帮助下,建立起一整套现代海军制度,有效避免了北洋水师人才使用方面的弊病,对日本海军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奠基性作用,这也是后来日本之所以能够打败北洋水师的深层次原因。
三、中日海军装备建设情况比较清廷对海军的开放性认识不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海军建设者们认为建设海军“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这种消极防守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海军装备建设发展,致使海军装备建设从开始就走上了歧途。
日本侵台事件以后,清廷开始将日本作为现实对手,发展海军表现出明确的针对性,但在海军装备建设上却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装备,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与思考,装备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仅有模糊笼统的“以日为敌”概念,觉得“日本尚有铁甲船二号”,“彼有而我无之……不容不购也”。
1888年前,清政府在国外订购舰艇18艘,大部分是艇小炮大、行驶缓慢、仅能在海口与岸炮机动配合的炮艇。
即便如此,向国外购买的舰炮,口径、型号也多种多样,根本不能相互通用。
尤其致命的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近代,清廷缺少发展和战略的眼光来充实更新和继续发展海军,在装备建设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错过了装备建设的大好时机。
自成军之日起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海军没有更新过一门炮,更不要说购置新船。
至甲午战争前,“定远”、“镇远”等主力战舰舰龄都近10年,丁汝昌虽多次请求大修,但一直苦无回应。
这期间,李鸿章多次请求为舰队更换火炮,清廷却以慈禧太后60大寿在即为由,将大量的水师经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和“三海工程”,后来北洋海军只得自行筹款购炮。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装备建设表现出极强外张性和计划性,而且能瞄准当时世界海军装备技术的先进水平和假想敌水平,不断更新发展装备。
1870年,日本兵部省拟制了一个以建造200艘军舰为核心的建设强大海军计划,但由于财政问题未能实行。
3年后,日本又提出了一个18年的造舰计划:铁甲舰26艘,大、中型和其他各类舰船78艘,共计104艘,又因为经费不足,造舰计划被迫推迟。
1883年以后,日本海军装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侵略扩张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海军的发展。
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日本感到自身海军力量不足以抵抗清廷海军,于是以清廷为假想敌,重提造舰计划。
依照天皇指示,日本计划从1883年起,连续8年建造大型战舰5艘、中小型舰艇15艘、鱼雷炮艇12艘。
1886年,日本海军发起了第一期军备扩充计划,发行日元1700万,拟建造54艘舰,其中就包含专门对付清廷“定远”、“镇远”和“济远”3舰的“严岛”、“松岛”和“桥立”号。
1888年,日本海军又提出第二期扩充计划,计划从第二年起5年内建造大小舰艇46。
在此计划虽未获得通过的情况下,1889年日本海军仍建造巡洋舰1艘、炮舰1艘和鱼雷艇3艘。
1890年,日本海军又提出了一个7年内造舰12万吨的计划,后被内阁压缩为5年内建造5艘军舰。
这引起明治天皇极度不满,对此进行亲自干预,要求政府与议会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海军发展,并连续6年每年从皇室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用作造舰经费。
这样,日本海军造舰12万吨的计划最终在天皇亲自过问下得以付诸实施。
与1888年后清廷未置一舰鲜明不同的是,日本在此期间共添置了9艘新式战舰。
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34艘,其中部分军舰无论在航速还是打击力方面都达世界最高水平,在建军舰6艘、鱼雷艇2艘,总吨位超过6.1万吨,日本海军整体实力终于赶上并超过了清政府海军,成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近代海军舰队。
海军装备建设是整个海军建设的缩影。
在装备建设发展方面,清廷与日本相比前期尚可,后期几乎全面落败。
日本装备发展有规划有目标,清廷有目标无计划;日本装备发展紧盯前沿不断更新,清廷自满得意固步不前;日本装备发展皇室重视举国齐心,清廷皇室腐败离心离德。
走上坡路的军国主义日本面对走下坡路的大清,即便甲午年没有发生战争,那么也必将发生在别的年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来的越早越好,越是往后,清廷将败得越彻底,失败的代价也就越大。
四、结论甲午战争日胜清败,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对落后的封建主义的胜利,先进军事装备技术对落后军事装备技术的胜利,先进、开放的海军思想对落后、保守的海军思维的胜利。
清政府和日本从同一个原点出发,建设发展各自的海军力量,但因人事不同,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结局令人唏嘘,原因值得反思。
但无论是确定海军建设目标,还是选拔培养使用人才,抑或是发展建设海军装备,核心因素都在于人。
天下之事,要在得人,也难在得人。
清廷海军的失败,说到底是选人用人的失败。
当前,我军新一轮军事改革正如火如荼,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人才。
只有认真吸取甲午战争失败教训,坚持五湖四海选拔人才,全面综合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才能将我军的新一轮改革推向深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