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分析
都市圈经济辐射效应的协方差分析——以上海都市圈为例
一
是形成都市 圈的关键 。经 济辐射 能力一方 面体现在 其它城
市对 中心城 市在产业结构 上的补充 。 另一 方面 , 其它城市接 受 中心城市 的经济辐射效 应 ,成 为 中心城 市广 阔的经济发 展腹地 , 中心城市 提供 劳动力市 场 、 售市 场 、 为 零 住房 市场 和土地市场 。总之 , 都市圈是经 济发展 到一定 阶段 的产物 , 是以 中心城市 为主导 、其 他城市 发展各具 特色 的地 域经济 联合体 , 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新方 向 。爱德 华 ・ 雷曼对 中国都
二 、 市 圈的 形成 和 功 能 都
都市圈 的形 成不仅需 要 区位 上的天然 条件 ,还 要求都
市圈 内的各 个城市在产业 结构 上具有较强 的社会 和经济联
系: 都市圈 以中心城市 为主 , 中心城市强 大的经济辐 射能力
生, 大多数都市 圈的发展会超越城 市 的行 政边界 , 因为这些
数 据。
市, 上海代表 了当今世 界先进 的城市 发展趋 势 。因此 , 上 把 海都市 圈做为研究 对象具有 前瞻性 。
( ) 究方法 一 研
1研 究 对 象 .
在 界定 的都 市圈范 围 内 , 除了 中心 城市 , 他城 市大 多 其 数 是县级市 , 而市级市 与县级市 相 比在 国家 政策 、 市规模 城 上 相差太大 ,况且 长三角地 区 的市级市 本身也形 成 了一定 规模 的都市 圈 ,因此将 县级 市和 市级市放 在一起 分析 会导 致 得出 的结果 出现较 大的 系统偏差 。将都 市 圈的 中心 城市 和 县级市作 为研 究对象 ,为 了 比较 说明上 海都市 圈 的经济 辐射 效应 ,选 取将南京 都市 圈内 的县级市 和江苏 省地 区其 他不 在都市 圈内的县级 市作 为另外 两组研究 对象 ,每组 分 别选取 5个县级 市作为样 本 。 了避免地 区之间 由于政 策 、 为 经济环 境而导致 的 区域差 异过 大 ,选 取 的县 级市 皆为 江苏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作者:罗芳阚玉蝶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年第02期摘要:应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研究了上海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海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反哺”效应。
其中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因素为本地区的第二、第三產业,仅第三产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解释力高达88.5%,加入更多指标变量后,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高达54.3%;而上海第三产业的单变量指标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略大于1,加入完整指标变量后,上海第三产业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也高达88.4%.进一步还发现,第三产业与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有关,即对外开放度大的地区,会更容易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作用,并根据最后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经济开放度;“空吸”效应;“反哺”效应;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 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2-0231-060引言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的生产总值(GDP)达30 133.86亿元,为全国生产总值的3.64%;第二产业增加值9 251.40亿元,为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6%;第三产业增加值20 783.47亿元,为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7%.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中,理论上是追求各地区均衡发展,但现实中由于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府政策以及其他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的不同,所以区域之间不平衡的因素天然存在,往往是作为增长极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经济辐射效应。
经济辐射指的是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因为自身拥有经济、政治、人才等资源优势,通过要素流动、知识外溢、技术扩散等方式,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
但也有些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会抑制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导致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出现马太效应。
《第二章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的学习主题为“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具体而言,我们将以我国的大都市上海为例,深入探讨其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所具备的强大辐射功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都市的辐射作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大都市辐射功能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了解上海作为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和其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地图阅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大都市辐射功能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区域发展的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地图作业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评价学生对大都市辐射功能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知识理解测试: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大都市辐射功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大都市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新课讲解:首先介绍大都市辐射功能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上海的辐射功能,包括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通过案例分析、地图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3. 互动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本地情况,探讨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对本地发展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促进本地发展。
4.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大都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检测与作业本节课的检测形式为小组讨论报告,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就上海的辐射功能对本地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其辐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交予老师进行评阅。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第一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上海大都市区及其辐射功能。
(区域认知)3.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②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
③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
(3)大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
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的辐射带动。
(2)产生的影响: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3)功能构成(4)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方式: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5)大都市的辐射范围①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
②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重叠。
③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辐射源:上海市。
2.辐射内容:产业、金融、交通、科技、人才、文化等。
3.辐射载体(1)交通运输: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2)人才: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的人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3)文化:多样的文化融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
(2)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
北京与上海经济辐射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作 者 简 介 :王 玺 ( 9 5 )女 , 东 省 人 ,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18 一 , 山 首
① ② 数 据来 源 为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2 0 0 9年 统 计 年 鉴 及 双 三 角 洲 统 计 数 据 。 数 据 来 源 为 各 省 区 市 20 0 9年统 计 公报 。
存 在“ 点辐 射” 还 存在 “ , 线辐射 ” 。线 辐射一 般指 以铁 路 干线 、 路 干线 、 公 大江 大河 以及 大 湖沿 边航 道 和濒
临沿海 的陆地带 为辐射 的带状 源 , 向两翼地 区或上 下游 地 区推 开 的辐射 方式 。1 Ⅲ 由此 可 以看 出 , 海对 周 上 边 地 区的辐射除 点辐射 外 , 沿长江 向两翼 和上游 地 区扩散 , 成 了一个 线 辐射体 系 , 还 形 辐射 的范 围和影 响 都 比单纯 的点辐射 要大 。
元, 占同期全 国 G DP总 额的 1 . 7 , 均 G 1 2 人 DP为 3 8 0元 ; 长三 角 的 G 04 而 DP总 额 为 4 8 2亿 元 , 66 占同
期 全 国 GD P总额 的 1 . 8 , 均 GD 87 % 人 P为 5 0 1元 。 外 , 相邻 省 份 的发 展 情 况来 看 ,0 9年 , 北 60 ①另 从 20 与 京 相邻 的天 津 G DP为 7 0 . 5 0 8亿元 , 河北 为 1 0 6 6亿 元 ; 7 2. 与上海 相邻 的江苏 2 0 年 G 09 DP为 3 0 1 2亿 4 6. 元 , 江为 2 8 2亿元 ②。通过 简单 的对 比可 以发 现 , 京 的经 济辐射 力 要弱 于上 海 ; 仅 如此 , 现实 情 浙 23 北 不 从 况 来看 , 北京 对 周边 地 区 的拉动 力 不仅 远远 弱 于上 海 , 至还 出现 了“ 面辐 射” 即资源 由周 边地 区向 中 甚 负 , 心 城市 流动 , 使得 周边 城市 的经 济发 展受 到抑 制 , 城市 化水 平远 远低 于 中心城 市 。
北京和上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强度比较
、
北 京上 海 两城 市 的经济 辐射 效 应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作 为一个 区域 的中心 地带 ,集聚着大量 的物 质资源 、 人力资源 、 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它发展速 度快 、 经济收入高 、 生 活环境好 、 蕴含 着大量 的就业和发 展机会 , 磁石 一样具 有 像 强大 的吸附力 , 拉动周边地 区剩余 劳动力和资源 向城 市大规模 流动 ; 同时也像 磁石一样具 有强大 的辐射 力 , 对周边 地 区经济
信 息传播 和资本输 出等带动周边 中 、小城 市和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 区域 内低一 级城镇 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该 20 年我 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4 . 按 照美 国城市地理学 05 3 %, O 家 N . a 17 ) o h m(9 9 提出 的城 市化过程 曲线 , 已经 处于城 市化加 速阶段 。 城市化的发展将现代城市文 明不断从都市 圈的 中心城 市 向非 中心城市 扩散 , 从城市 向农村地 区扩散 , 最终 实现整个 区域经济社会 的协调快速 发展 。 如建在湖北十堰东 风汽车公 司 20 0 2年实现销售 收入 748 0 . 亿元 , 利润 6 0亿元 , 十堰市 以此为 龙头形成 了汽车城 ,辐射 的地理 区域和人 口范 围不 断扩 大 , 拉
区的发展 。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地 区的经济辐射存在 明显差 异 , 动 了周边整个 区域 的快速发展 。 包 政 地理 的原 因, 也包 自法 国学者 G t a n 1 5 ) 出“ ot n (9 7 提 m 大都 市圈” 概念 以来 , 大 是 由多方面 的原 因造成 的 , 括经济 、 治 、 现实的原 因 。刘崇 献 (0 5 认 为 , 20 ) 这些原 因具体 来 都市 圈 已成 为衡 量一个 国家或地 区社 会经 济发展水 平 的重要 括 历史 的 、 主要 有城市规模 、 土地面 积及周 围地理条件 、 交通状况 、 经 标 志。 代合治 (9 8通 过对 我国 1 5 19 ) 2 个城 市行 政区的城市化水 说 , 平进行测度 , 认为我 国现有城 市群 l 个 。∞ 7 但若按 照 G t an om n t 济腹地 、 金融业 发展状况 、 产业结 构以及 与周边城 市间 的经 济
3.1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课堂学案【课程标准】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分析,掌握城市功能分类及特点。
(综合思维)3.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知识梳理】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功能(1)概念: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等功能。
(2)类型: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和。
(2)影响因素:①②(3)衡量指标:城市越大,越高,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4.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而异。
5.城市体系(1)形成:城市之间通过、、和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2)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
二、纽约的发展1.大都市: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称为大都市。
2.发展优势:①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得天独厚;②开通,纽约腹地扩大。
三、纽约的辐射功能1.地位:纽约是“波士华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具有综合性的城市职能,辐射带动作用强。
2.对周边地区的影响(1)依托,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
(2)带动纽约周边发展,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
3.对城市带的影响: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4.对美国的影响5.对世界的影响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知识补充】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位置: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部关联关系差异的统计研究
刘 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持 续快速增 长,沿海区域 经济在 国家经济总量 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我 国最大的三个都市经济 圈:环渤海湾经济 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 江三角洲经济圈逐渐成 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 方向,并在 辐射带动 国内相 关 区域的发展。但是 由于 经 济增 长模 式 、 产 业 结 构等 诸 多 方 面存 在 着差 异 ,使 得 三 大经 济 圈的 经 济 发展 水 平在 区域 内部 及 区 域 间 出现 了 明 显 的 不 均衡 。 本 文 旨 在研 究 三 大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发 展 及 区域 内部 关联 关 系 的 差异 性 ,寻 找 促 进 三 大经 济 圈经 济 发 展 的 最 优模 式 。 关 键词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 ;关联 关 系; 差 异研 究
产业结构 ( %) l 长三角经济圈 l 珠三角经济圈 l 环渤海经济圈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l j I 4 . 8 4 9 . 5 4 5 . 7 1 J l 2 . 1 4 8 . 5 4 9 . 4 l J I 6 . 2 4 4 2 4 9 . 6
各 地区经济增长 的主导力量 。其中 ,除长三角经济 圈的第二 产业所 占比 例略高于第三产业外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所 占份额最 多的 均 为第三产业 ,这也说 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主导作用。 值得 注意的是 ,2 0 1 1年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业产值达到 7 6 0 7 . 8亿 元 ,约 占全 国金融业产值的 3 0 % ,这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发达程 度更高 ,产业结构也 日趋合理化。 最后 ,在 区域经济辐射带动方面 。 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分别以上海 、广州和北京为各 自的 经济核心 。环渤海经济圈 由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 向外辐 射,但 其核 心城市带 动区域发展 的效果并不显著 ,经济圈的范 围划定也逐渐从 “ 环 渤海”缩小至 “ 京津冀”再 到 “ 首都经济圈” ,山东 、河北 等地 的经济 发展水 平并没有过多 的受益于 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 长三角经济 圈在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表现优异 。它以上 海为中心,南 京 、杭州 为副 中心 ,通过多条铁路及高速公路 连通江苏 、浙 江的多个市 县 ,地理 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整体 的城市化水平 高,城 市综合 实力明显高于国内的其他地 区。此外 ,上海是我国的重要 金融中心 ,更 是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核心 ,其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在 国内屈指可数 ,进 而 ,上海对于周 边省市金融业 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好 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 、结论 与政 策 建 议 第一 ,集 聚效应研究角度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和发展 有着正 相关的关系 ,产业结构 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圈整体 的经 济发 展有很 大 的促 进 作用 。 政府部门应该促 进各个 产业 的健康 协调 发展 ,逐 步形成农 业 为基 础 、高新 技术产业为先 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 为支撑 、服务业 全面发展 的产业 格局 ,实现安全 、节能 、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以进一 步促进 经济 圈 整 体 的 发展 水 平 。 第 二 ,通过对三大经济 圈的区域和产业集聚效应 测度 ,对 比研究得 出城市基础设施 、创新 能力 、高新技术竞争力等是造成 区域 差异性的影 响因素。 城 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 协调发展 的重要体现 ,而 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在 当今社会更是一个城市、一个 区域甚 至一个 国家 的核心竞 争力之所在 。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大对此领域 的投资支持力 度 ,可以有效 降低 区域 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 第三 ,空间计量研究角度 ,通过对市级行政单元 的区域 经济 分析得 出区域 内各个 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交互作用 即某市 的经济受到 邻近市 经济水平 的误差 冲击并且产生消极的作用 。 ( 作者 单位 :首都经济 贸易 大学) 首 都 经济 贸 易大 学 研 究 生 科 技 创 新 资 助 项 目 参考文献 : [ 1 ] 昊玉鸣 ,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 长集 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J ] . 地 理 科 学 ,2 0 0 4 ,( 6 ):6 5 4—6 5 9 . [ 2 ] 周 立,胡鞍 钢. 中 国各 地 区金 融发 展 与 经济增 长 1 9 7 8—2 0 0 0 l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 3 ] 徐长 山,任立新.京津冀 、 “ 长三 角” 、“ 珠 三角” 经济 圈之比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
基金项 目: E 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项 目 P HR( 1 HG L B) ; 北 京物资学 院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 2 0 0 7 1 0 0 3 7 0 2 )
作者简介: 赵 娴 北 京 物 资 学 院 经 济 学 院 院长 , 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 北京 , 1 0 1 1 4 9 ;
关键词 国家 中心城 市 经济规模 经济辐射力 经济辐射半径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1 2— 0 1 0 6— 0 8
一
、
引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 断加 深 , 城市 间的经济联 系也越来越 紧密 , 并逐 渐 以竞
使得 所建立的 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在全 国范 围内缺少 客观性 和通用性 。研究分析结果 中对城市经 济辐射 的作用 大
多以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为假设前提 , 而忽 略了同地区可 能存在 两个或 者多个 相互合作 的中心城市这一 问题 。
三、 中国国家中心城 市的确定
城市作为区域 的中心 , 是一定地域 内的经济聚集体 。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 , 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相对
济综合发展水平 , 通过横 向比较展开实证分析 , 解析中国国家中 t l , 城市经济 的辐射 内容 、 辐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
二、 文献 回顾
陈田( 1 9 8 7 ) 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 响区域 的空问组织进行研 究 , 定义 了城市经济影响区 : 即城市经 济影响 区是 指城市 经济 活动影 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 的最大地域范 围。并通过构造城市经济影 响力 的复合指
北京上海辐射能力比较
转帖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
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
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
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
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
《城市的辐射功能》 教学设计
《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城市辐射功能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
(2)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辐射功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关心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市辐射功能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辐射功能的作用机制。
(2)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城市辐射功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城市辐射功能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城市案例,如上海、深圳等,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城市发展的视频,展示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们能感受到城市对周边地区有哪些作用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的辐射功能。
2、知识讲解(1)城市辐射功能的概念通过举例,如一个大城市的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等对周边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城市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①经济辐射讲解大城市如何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扩散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文化辐射以大城市的文化活动、教育资源等为例,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的引领和传播作用。
2-1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第1课时(共2课时)(课件)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纽约大都市区的层级结构如同 一座金字塔:塔尖是纽约,下 一层是波士顿、费城、巴尔的 摩和华盛顿4个大城市(这4个 大城市与纽约是大都市区的核 心城市),再下层则是围绕在5 个核心城市周围的40多个中小 城市。5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 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纽约与 周围城市合理的地城分工格局 和产业链的形成,成为这一都 市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7
大都市的辐射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 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 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 大都市的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 辐射范围有重叠。 大都市的辐射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大都市的辐射功 能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距离衰减规律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在其 他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
纽约的辐射功能
纽约市总面积1214平方千米,人口851万 (2017年), 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是全球最大都市区之 一——纽约大都市区的核心,是国际商贸中心和金融中 心。纽约凝聚了强大的总部经济效应,2018年美国财富 500强企业中就有65家公司总部在纽约,是美国财富500 强企业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4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指大都市基
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
,通过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
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
的辐射带动,最终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
的共同发展。
影响
5
大都市作为辐射源,是实现辐射功能的物质基础。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是辐射内容; 交通、通信、人等是辐射的 。 通达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实现人和物的流动;现代通信网络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人本身就是知识、经验、技术、信息的载体,人口流动可 以促进上述因素的传播。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主题3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同步练习 含答案)
主题3 大都市的对外辐射——以上海为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上海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大都市。
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拥有6913家咖啡馆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馆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
其中,某品牌连锁咖啡馆以839家独占鳌头,且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级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附近。
2020年3月,该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设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在内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
下图示意该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该品牌咖啡馆目标消费群体迅速增加,主要原因为()A.国际人口迁移B.地域文化变迁C.区域产业升级D.生育政策变化2.关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体现了()A.昆山市咖啡烘焙技术高于上海B.昆山市咖啡市场潜力高于上海C.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D.上海交通拥挤不利于物流仓储受上海大都市辐射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区域空间组织。
一核指上海,五圈指南京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四带指沿海、沿江等四个发展带。
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海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
辐射强度苏州比常州大主要是由于苏州()A.交通更加便利B.距离上海市更近C.城市等级更高D.信息网络更发达4.上海市对外辐射可以()A.促进五大都市圈产业趋同B.解决南京市产业过度集聚问题C.解决上海市环境污染问题D.促进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2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印发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是沪、苏、浙三地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城行政区域,如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体系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38讲 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38讲城市的辐射功能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选择性必修2]3.1—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1)一般,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2)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4.城市发展与腹地的关系5.城市体系(1)形成: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2)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易误辨析] 城市的服务功能等同于城市的辐射功能吗?提示 有些城市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但这种单一的城市功能的服务范围却有可能非常广,如曲阜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 因为是孔子故里,服务的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
二、纽约的发展1.位置: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
2.发展优势⎩⎨⎧港口条件得天独厚伊利运河开通,使纽约腹地扩大三、纽约的辐射功能对世界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思考]列举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
提示周边地区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上海市的辐射对周边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影响。
能力一探究上海市的辐射功能[例1]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三、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接下来,我们将长三⾓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地做⼀个对⽐。
为什么会⽤京津冀来与长三⾓作对⽐呢?是因为京津冀⽆论在⾏政区划上,还是在区位上,都与长三⾓有很多相似性。
然⽽长三⾓⽬前以上海为核⼼,形成了多中⼼的空间结构;京津冀则以北京为核⼼,京津以外的外围地区则沦为了“环⾸都贫困带”。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哪⾥,也就对长三⾓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了进⼀步的认识。
⾸先,我们来看⼀下长三⾓和京津冀的区位。
两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也有着天津、秦皇岛两⼤较早开放的港⼝城市。
京津冀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家庄、秦皇岛、唐⼭、等8个地市,总⾯积与长三⾓接近。
两地科教⽂化资源充⾜,⼈才储备丰富。
⾏政区划上,长三⾓是⼀直辖市、两省,京津冀是两个直辖市带⼀省,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政策的⾼地,与作为政治⽂化中⼼的⾸都北京,在产⽣集聚效应的区位势能上理应相差不⼤。
但同时,上海对整个长三⾓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经济辐射作⽤,北京却没有,反⽽“空吸”了河北省的各种资源,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下⾯我们来看⼀下具体分析:我们的分析分为三点:(1)经济中⼼的打造——上海VS北京当中⼼城市经济发展到⼀定阶段,会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引起部分⼈才和资本的迁移,从⽽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毫⽆疑问,上海肯定是长三⾓的经济中⼼。
京津冀则是主要以北京为核⼼,北京和天津构成双引擎。
我们⽤2015年城市年末常住⼈⼝的数据,做了⼀个城市⾸位度⽐较,长三⾓之⽐为2.27,⽽京津冀只有1.40。
北京的核⼼作⽤没有上海的突出,因此能提供的经济辐射⼒不⾜。
⽽且,北京和天津⼀向是竞争⼤于合作,天津的存在对北京的核⼼作⽤造成了⼀定程度上的削弱。
另⼀⽅⾯,从产业结构⾓度来看,上海的服务业、⾦融业⽐北京更为发达,⽽且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较完整,⽽北京的传统⼯业主要是钢铁、⽯化,近些年汽车、电⼦⾏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不够长,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常⼩,所以难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
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一、总体水平(一)、经济水平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
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
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
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全国太阳辐射强度表
全国太阳辐射强度表太阳辐射是指太阳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能量。
太阳辐射对于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区、季节和时间段,太阳辐射的强度会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全国各地进行了太阳辐射强度的测量和记录。
下面是全国太阳辐射强度表:1. 北京市- 冬季辐射强度:低- 春季辐射强度:中等- 夏季辐射强度:高- 秋季辐射强度:中等2. 上海市- 冬季辐射强度:中等- 春季辐射强度:高- 夏季辐射强度:非常高- 秋季辐射强度:高3. 广州市- 冬季辐射强度:中等- 春季辐射强度:非常高 - 夏季辐射强度:非常高 - 秋季辐射强度:高4. 成都市- 冬季辐射强度:低- 春季辐射强度:中等 - 夏季辐射强度:高- 秋季辐射强度:中等5. 哈尔滨市- 冬季辐射强度:低- 春季辐射强度:中等 - 夏季辐射强度:高- 秋季辐射强度:中等6. 兰州市- 冬季辐射强度:中等 - 春季辐射强度:高- 夏季辐射强度:非常高- 秋季辐射强度:高通过以上的太阳辐射强度表,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北方地区在冬季的太阳辐射强度较低,而在夏季则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则在春夏季节的太阳辐射强度比较高,而冬季则中等偏低。
这一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强度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之一,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和新陈代谢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辐射强度的地区,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人们的身体健康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太阳辐射的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太阳辐射强度的监测和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强度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它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经济辐射能力比较
作者: 张先锋[1];吴伟东[1];满强[1]
作者机构: [1]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出版物刊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页码: 28-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经济辐射能力;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经济收敛
摘要: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
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刘崇献)目前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时下人们热衷于评论和比较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或者“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而其中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更是比较的重点。
经济辐射能力是指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经济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和辐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济中心城市的聚集主要源于其自身经济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资本、人才、原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极化效应使经济中心城市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地位。
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源于中心城市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逐渐丧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等原因,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
因此,扩散既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又表现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
其结果是在中心城市周边形成了卫星城和城市群,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
从目前的所谓的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无庸质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议的。
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遍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
而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
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在目前和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发展方面难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京津冀、沈大、济青三大板块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后两者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而北京对周边地区,即天津、河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作用——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北京经济辐射能力不如上海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把辐射力局限在经济的范围之内,因为辐射能力不仅仅包括经济辐射能力,例如在政治文化辐射能力方面北京可能远远强于上海。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一个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才能明显表现出来,在某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聚集作用大于辐射作用,而在另一阶段可能表现为辐射效应大于聚集效应。
北京现在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如上海,并不意味着在这方面将永远不如上海。
此外,我们研究某个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是要考虑其范围的,在某个辐射半径范围内,可能辐射能力很弱,或者没有,而在另外一个辐射半径范围内,可能辐射能力很明显。
我们说北京的辐射能力弱是说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能力弱,是相对于上海对江苏、浙江的经济辐射情况而言的。
北京和上海相比在经济辐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经济、政治、地理的原因,也包括历史的、现实的原因。
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北京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上海。
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一般来说与其经济规模是成正比的,经济规模大意味着需求和供给能力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溢出”效应,即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力度和对周边地区的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公报,2004年上海的GDP是7450.27亿元,北京的GDP是4283.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74倍,所以北京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和市场支持方面要远弱于上海。
第二,北京的面积要明显大于上海,并且北京西面、北面环山。
北京的面积是16800平方公里,上海的面积是5800平方公里,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三倍,并且北京的北面和西面环山,交通条件比较差,这造成了北京自身吸收了其核心城区辐射出来的大部分能量,并且严重阻碍和北京对其以北、以西的河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而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
上海到苏州的距离也就相当于北京到其郊县密云、平谷的距离。
第三,北京地理位置不如上海。
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如上海不仅体现在地势多山,而且主要体现在交通状况不如上海。
上海的交通状况远优于北京,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巨大,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
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建立起了立体化的交通体系,经济辐射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
而北京只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人员集散方面比较发达,而在货物集散方面远不如上海。
从环渤海地区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大连,山东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青岛、烟台,华北其他地区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主要通过天津,北京没有航运贸易中心的优势。
第四,经济腹地存在明显的差别。
首先,上海的经济腹地要大于北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理论上都是上海的经济腹地,并且经济基础好,主要城市布局比较合理,对上海形成“众星捧月”态势,而北京的经济腹地理论上也不小,但经济基础比较差,吸收经济辐射的能力比较差,并且天津和北京的地理布局使二者的辐射产生了抵消作用。
其次,从地区协调程度和能力方面,长三角要远好于环渤海地区,无论在配合意识上还是组织保证上,上海都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第五,上海的金融中心效应。
上海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点培养的金融中心,拥有我国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和其他商品期货交易所。
至2004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13家,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75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15家。
随着上海浦东进一步开发,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向上海集中,包括中国中央银行也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
上海将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发挥重要的资金聚散功能。
北京虽然也是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但没有股票交易市场,并且也不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全国金融中心,其前景与上海相比不容乐观,相对来说,上海有金融中心的优势。
第六,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
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不如上海,还和两地的经济结构有关。
北京的经济强项是新经济相关产业,服务业、金融业比较发达,而上海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同样发达,甚至更发达,但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机械等制造业基础雄厚,北京的传统工业只要是钢铁、石化,近些年汽车、电子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吸纳就业能力还不强,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小。
其次从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看,上海2004年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26亿美元,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16.9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65.41亿美元,北京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值946.6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6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上海经济的外向性要高一些,并且上海周边地区的外资外贸水平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部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所以相对而言,北京不具有制造业中心的优势。
最后,天津对北京经济辐射能力的抵消效应。
天津和北京作为两个特大的城市相距很近,天津有港口航运优势,而北京有首都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北京和天津在经济发展方面基本上是各自发展,很少有成功的协调。
1987年国务院把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的口号是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然而,十年来和北京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津专家指出:“北京的首都优势压得天津喘不过气,只要天津要上一个项目,北京肯定要跟进。
北京看着天津的泰达开发区搞得不错,就想把这一开发区弄过去。
北京说自己没有出海口,就曾提出要把天津港划归北京管辖。
”反过来看,以天津相对于北京的经济规模和地位,也不甘心作为北京的陪衬,而是强调自身的经济中心地位,天津在航运和制造业方面的独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北京在这方面的经济辐射能力。
发展趋势分析从目前上海和北京的发展规划和趋势看,两地的经济辐射能力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主要原因有:第一,北京的去“经济中心”化定位。
北京在最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再强调经济中心地位,而是强调建设宜居城市为重点,控制北京的外来人口数量,重视环境建设,并且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
这种定位也许会提高北京的生活质量和旅游方面的吸引力,但可能会相对降低北京的经济总规模,从而降低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
而上海则是在全面加强其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并且在不断扩展其势力范围,其经济辐射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第二,“长三角”的协调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15城市市长论坛已经升级为市长联席会议,已经开始从组织方面采取实质性措施,协调发展该地区的经济。
并且在杭州湾和长江上要陆续修建大桥,使周边地区和上海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便在发展中取得共赢,在共赢中中发展。
而北京和周遍地区的协调虽然多次提起,却没有实质性进展,除了河北廊坊等地区接受到北京天津一些经济辐射之外,其他如唐山、保定、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基本上都是独自发展,来自北京的辐射推动很少。
第三,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对两城市的效应基本上可以抵消。
奥运会和世博会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将会给两城市带来旺盛的旅游、饭店、餐饮业发展机会,并且会带来两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进步。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面,奥运会可能要大一些,不过世博会的会期要更长一些,所以这两次盛会对这两个城市的影响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增强经济辐射能力方面,北京也不会因为举办奥运会而大大增强其经济辐射能力,更不会一跃而超过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
关于北京增强经济辐射能力的一些看法第一,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职能并不冲突。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但是作为一个1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很强的经济功能。
北京的巨大消费能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及全国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买世界,卖全国”贸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