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百年史

合集下载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故事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故事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故事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时期一个皇家园林建筑群,它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城区西北面靠山区,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它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之冠,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1723年),当时雍正皇帝下令在承德修建一个避暑别苑,在此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宣统等皇帝陆续扩建、修缮,使其逐渐成为一个超大型的皇家园林群。

在建造过程中,承德避暑山庄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火灾、风水师的干预等,但是这座皇家园林并没有被摧毁,反而变得越来越壮观,最终成为了一座绝妙和壮丽的皇家建筑群。

承德避暑山庄由园林和宫殿两部分组成,园林占地面积比例较大,它包括了游山玩水、花木扶疏、亭台楼阁、人工山河、迷景游廊等形式的园林景观。

而宫殿则是皇帝在避暑山庄的寝宫和行宫,一般只开放给皇帝和亲属居住。

承德避暑山庄并非一座单一的避暑山庄,它实际上是由多个避暑山庄组成的,因此,它也被称为“十三陵水陆游”的一部分。

承德避暑山庄的各个景点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慈寿寺、涵虚阁、翠云阁、灵泉寺、摄政王行宫、万寿山庄、佑民殿等,这些景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慈寿寺一直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核心,雍正乾隆时期,慈寿寺被建造为新城的核心部分,以迎接时任皇帝的顺利入住。

涵虚阁则是承德避暑山庄中最高的建筑,高达41米,周围环绕着翠竹苍松,非常壮观。

它早期是为了提高气息而建的,雍正年间为了布局更加合理,将它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翠云阁位于木兰围场的南部,是山庄中的一处小亭子,因为位置偏远、难以到达而较少被游客所关注。

但是,它曾经是乾隆皇帝写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最好地点之一。

而灵泉寺则是承德避暑山庄中唯一的寺庙,由著名的佛教徒乾隆皇帝所建,他曾经说:“我不识佛,不过听信其道。

”摄政王行宫则建于雍正年间,它最初是为了为摄政王福康安安排居所而建造的。

后来,它成为了近代中央邮局所在地。

从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

从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

从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是清帝消夏避暑、宴飨娱乐、处理朝政的夏都,是北京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占地约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朝,兴盛于乾隆朝,衰败于慈禧,惨于军阀,耻于日本,历尽沧桑,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的政治舞台,一部避暑山庄史就是一部特殊的清史稿,在避暑山庄的曲折历程中或隐或显地映射着清王朝的盛衰。

一、避暑山庄兴建的历史背景公元1661年,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

此时的边疆局势日益紧张,国内形势也动荡不安,先后发生了“三藩叛乱”、中俄战争、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叛乱、准噶尔蒙古噶尔丹叛乱等一系列战事,而令康熙更深感不安的是,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勇在上述战争中的表现平平,甚至滋生厌战、畏战情绪,清军有的在战斗中临阵脱逃,有的自做伤残,甚至一人生病,数十人以护送为名借机返回京城,致使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至此,康熙皇帝认为必须加强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亲自率满蒙八旗北上巡视,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旗等蒙古王公敬献牧场的名义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

围场建立后,习武木兰既成定制,并被垂为家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令以一万二千人的规模分三班口外行围,随行的不但有皇室成员、各部官员,而且蒙古上层人物也都聚集会场。

行围期满后,清政府和蒙古王公还要举行盛大的庆功和告别宴会,宴会后清帝再“赏宴”蒙古王公,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至此礼成。

可见木兰行围不仅是清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清廷笼络蒙古贵族,筹划北方边事的一项重要措施。

由于“秋狝”规模盛大,时间达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资,而且围场离京师很远,长达八百里的路程和狩猎往返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中途需要休息,朝中主要奏折又必须飞驰递送、及时处理,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古北口至围场之间修建一系列行宫,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沿北京至围场的秋狝路线先后修建了二十几座行宫,经过比较,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

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建筑群之一,被誉为“北国皇家园林业的杰作”和“中国古代园林极致之作”。

本文将对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文化遗产。

1. 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原名“木兰园”,是清朝皇帝为了避暑和行宫宴游而兴建的。

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数十年的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避暑山庄占地面积达560公顷,由内城、宫殿区、园林区、外围山林四个部分组成。

1992年,承德避暑山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以山水为基调,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园林风格。

整个避暑山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气势恢宏、别致典雅。

内城主要由三宫六院组成,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内部装饰雕刻精美,形成了一种独具清朝皇家特色的建筑风格,是承德避暑山庄的精华所在。

宫殿区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臣民和举行宴会的地方。

园林区则以山水、水景、花景、石景、林景为主,精巧地营造出一片连绵起伏的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建筑价值外,还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和格局。

它还融合了西方园林的建筑特点,展示了清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避暑山庄内的建筑、园林及其装饰艺术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许多专家学者对避暑山庄的建筑、装饰和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一些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著作陆续出版。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承德避暑山庄的认识,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研究成果。

5. 结论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群中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研究价值。

研究避暑山庄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

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周边景点:1.关帝庙俗称武庙,位于避暑山庄‎丽正门西南侧‎宫墙外20米‎处,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中国唯一的‎皇家关帝庙。

关帝庙曾于乾‎隆二十五年扩‎建两侧跨院,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形成最后的格‎局,使这座寺庙更‎加符合皇家寺‎庙的建筑规模‎和等级。

新庙落成,乾隆题御匾“忠仪伏魔”,立御碑二座,并亲自进庙拈‎香瞻礼。

重修后的关帝‎庙气势更加宏‎伟辉煌、设置更加完备‎。

自此,这里不仅是朝‎廷官员、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者来热河‎点香礼佛重要‎庙宇,也是行辕之地‎。

历时几百年的‎沧桑,关帝庙已成为‎残垣断壁。

后于2002‎年重建和修复‎大小殿宇20‎多间,恢复塑像40‎多尊,主要供奉关圣‎帝君,分别建有三清‎殿、财神殿、药王殿、圣母殿等。

关帝庙内的两‎座御碑,均为英武岩石‎质,碑首四条蟠龙‎,龙头降于四角‎,碑首中刻有“御笔”,碑身雕刻十二‎条龙,双面文字,侧面雕刻海水‎江崖镶玉宝珠‎升龙一条。

2.承德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磬q ìng 棰chu í峰f ēng 俗名棒槌山,古称石挺,位于市区东北‎部武烈河东岸‎的山巅之上,耸立于避署山‎庄正东十里许‎的高山岗上,距市区约2.5公里,下悬绝壁,上接蓝天,形势险极。

峰状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海拔596米‎,下部直径l0‎.7米,上部直径15‎.04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承德避暑山庄简介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封建帝王的避暑胜地,是中国北方古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西南14公里处,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历经三百年历史。

避暑山庄以“山水相依,宫殿楼阁,园林风景”为主要特色,分为前山、后山和玉渊潭三部分,占地5.6平方公里。

避暑山庄历史1.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皇帝在官员言劝下,到承德养病。

康熙在此山居不久,发现这里风景秀丽,池塘花木迷人,立即下令建造宫殿式的园林。

2. 乾隆时期,避暑山庄修建的规模更加宏大。

1723年,乾隆视察山庄,认为这里的规模已无参照,也就是达到了“独步天下”的水平。

3. 光绪年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避暑山庄不幸被大规模破坏4. 辛亥革命后,宣统帝及其他清宫成员离开避暑山庄,这里也正式告别了封建帝王的历史。

5. 民国时期,避暑山庄成为中法合办的北京《大半周画报》的摄影基地。

6. 新中国成立后,避暑山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1988年,避暑山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景点1.大昭寺大昭寺是避暑山庄中规模最大、气势最盛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

大昭寺的建筑布局及装饰充满了藏式风情,气势雄伟,耐人寻味。

2.环湖屏障环湖屏障又称“皇家围屏”,是一道围绕玉渊潭铺设的石屏障,可以从水面上感受到它的宽度和高度。

3.翠微亭翠微亭建于乾隆二十三年,是避暑山庄中规模最大的亭子。

它带有浓郁的江南园林风韵。

4.十景避暑山庄有“避暑十景”之说,分别为:琼花嶂、狮子林、看山听涧、诗锋去雨、金鳌拈岫、莲花峰、瑶琴殿前秋菊、泥云岭、会景楼、避暑舟。

每一景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山林牧场山林牧场是避暑山庄北部的一片草地,原本是乾隆时期华夏银库所在地,现已变身为放牧美景的草原,可以体验到纯天然、自由、放松的美好感觉。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万壑松风:是万壑松风的主殿。康熙帝经常在这里接
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
硕雍亲王胤禛之第四子弘历(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
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的夏天,弘历由父母带
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
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乾隆侍
皇太后的寝宫。绥成殿、十五间照房、门殿建筑早已无存。乐寿堂
仅剩基址,1998年复建。
文学课件行业文档 敬请阅读
5
东宫:在松鹤斋的东面,地势比正宫和松鹤斋低。东宫的 前面宫墙上另辟大门,称德汇门,为重台城门,形制与丽正 门相仿。进入德汇门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门殿七 间、正殿十一间、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卷阿胜境殿。 1945年,东宫失火被烧毁。现仅存基址。其中,清音阁:俗 称大戏楼。与现存故宫畅音阁、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楼形式 相近。阁高三层,外观雄伟。
文学课件行业文档 敬请阅读
2
文学课件行业文档 敬请阅读
3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 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其布局运 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位 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 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
文学课件行业文档 敬请阅读
4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正宫建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 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缮,改建,占地1万平方米。包 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 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 殿和回廊等组成。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 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 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是皇 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都在这里举行。

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

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

避暑山庄发展史及其园林艺术避暑山庄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精致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避暑山庄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万历年间,当时由李继元主持修建,用作皇帝避暑和政务处理的地方。

然而,真正使避暑山庄成为一座规模庞大、壮丽宏伟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前往避暑山庄,并大规模的进行了扩建和修缮,使其成为了现在的规模。

乾隆帝亲自参与了园林设计和改建,他模仿了江南园林的布局和风格,以及北方山水的特色,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山水园林。

避暑山庄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一种南北风格的融合,主要包括了大片的湖泊、山脉、森林和建筑群落。

整个园区占地约5.64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形成了独特的水景环境。

湖泊之间有许多小岛,连接着众多的桥梁和廊道,增添了一种迷人的风情。

避暑山庄的建筑群落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建筑包括福寿堂、养心殿、松风阁等多座宫殿,它们相互呼应、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以黄琉璃瓦、雕刻窗棂和彩绘廊柱为特色,显示出了浓厚的古代宫廷建筑风格。

在园林布局和建筑设计之外,避暑山庄还注重植物的布置和景观的创造。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尤其以松树为主,这些树木参差有致,点缀在湖泊和建筑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园区还有一座岳麓山,山上植被繁茂,是一处清凉避暑的好去处。

避暑山庄作为一座具有明清皇家园林特色的建筑群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它以自然山川为基础,注重营造出一种宜人、舒适的环境,同时又注重人工的布置和改造。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设计的,追求和谐、平衡、简约和富有艺术性。

避暑山庄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对于后来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精工细致的设计,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今天的避暑山庄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承德避暑山庄建筑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建筑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建筑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中国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

它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宫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典皇
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

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建立的政权,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代表了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经典之作。

避暑山
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约合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
方米(约合9万平方米)。

山庄南起宫殿区北端、北到平原区南端、西至热河省界、东到武烈河、南至外八庙(今普宁寺)。

承德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区和山区三大部分。

宫殿区包括
正宫和御路两侧的东宫和西宫;湖区位于宫殿区北部,面积约占
整个宫殿区的三分之一;山区位于宫殿区南部,面积约占整个宫
殿区的三分之一。

整个山庄由外八庙、内八庙、八座皇家寺庙群
和周边景点组成。

—— 1 —1 —。

百家讲坛--避暑山庄百年史 -王思治

百家讲坛--避暑山庄百年史 -王思治

避暑山庄百年史 -王思治主讲人简介王思治 1929年8月出生,男,研究生班毕业,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清史。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满学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访问及讲学。

著有《清史论稿》、《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他》、《承德避暑山庄》(合著)等书,并主编过《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并发表中国史学论文约百篇。

内容简介今年9月5日,承德避暑山庄将迎来肇建300周年纪念,为推动文物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届时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和承德市政府、文化厅将在避暑山庄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为配合此次活动,《百家讲坛》栏目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治先生为您讲述《避暑山庄百年史》。

此次节目《百家讲坛》栏目首次将讲堂搬到室外,在避暑山庄前开讲。

节目将从避暑山庄的建庄历史背景讲起,重点介绍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生的一些影响清王朝兴衰的历史大事件,同时向观众讲解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避暑山庄百年史》(全文)同学们好,今年是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

避暑山庄在清代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避暑山庄兴建以后,在康熙、乾隆时期,他们每年大约有半年住在山庄。

因此,避暑山庄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

山庄的园林和外八庙具有很高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清人,清代的人,曾经用赞叹的诗句来赞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他们说宇内山林,无此奇胜。

也就是说,天下没有超过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地方。

避暑山庄也是康熙、乾隆处理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曾经在这个地方,演出了很多生动活泼的历史场面。

避暑山庄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略要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山庄的历史春秋。

先讲第一个问题,修建山庄的源起,避暑山庄并不是清代的皇帝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

清代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畅春园,在北京的海淀。

承德避暑山庄兴起及其衰落的原因。

承德避暑山庄兴起及其衰落的原因。

避暑山庄兴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康熙42年),1790年(乾隆55年)承德避暑山庄才完工,承德避暑山庄历时80多年,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整个承德避暑山庄地形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很像中国地形的缩影,带着一份浓重的政治色彩,难怪旷世哲人黑格尔敏锐地注意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这座园林与众不同之处,特别是从“周围那些规格高贵的寺庙”,看出了“亚洲大皇帝的用心”。

那么,避暑山庄是怎么兴建起来的呢?一环境因素优良的地理因素(一)承德这个地方,正好处在燕山的腹地,处于长城之外,在长城之外有一处山也胜、水也胜的地方,很是难得的;(二)承德这个地方距离首都北京比较近,距离大概是230公里,所以它与北京的联系比较方便;(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

承德避暑山庄这个地方,正好是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经济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以及东北长白上黑龙江流域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渔猎经济、渔猎文化教会结合的地方,这个地理位置对于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

优秀的环境因素(一)这里有山有水,它正好处于燕山山地的北麓和坝上山地的南麓,它有武烈河,有滦河,所以这个地方有山有水,为在这里建造避暑山庄提供了很好的地理基础;(二)这里的水还不是一般的水,就是在武烈河的西边,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的里边,有一处泉,是很好的温泉,它流出来的水冬天都不结冰,这是一处很知名的温泉,当地人就叫它热河。

因为这泉水流出来后入武烈河,所以武烈河的河水相对温度较高,这个地理环境特点,对避暑山庄的选址和建设,以及它的兴建,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三)承德丹霞地貌特别发育。

所谓丹霞地貌是一些顶部比较平缓,但周边比较陡峭的山形,在地貌学上叫作方山。

这种单下地貌,就为在承德建立避暑山庄提供了非常好的地理基础。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历时89年。

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

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那么大。

与北京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

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1754年),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

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

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

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典范与文化遗产的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典范与文化遗产的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典范与文化遗产的瑰宝一、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背景1.1 避暑山庄的建造背景与目的承德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的典范与文化遗产的瑰宝,其建造背景与目的深深植根于清朝皇家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清朝时期,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夏季炎热难耐,皇家成员需要一处既能避暑又能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应运而生。

避暑山庄的建造,不仅是为了满足皇家成员避暑的需求,更是为了巩固皇权、展示皇家威严。

山庄的选址在承德这片山水秀美之地,既符合了皇家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也体现了皇家对风水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避暑山庄的建造历时近百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都体现了清朝皇家的雄厚实力。

避暑山庄的建造,还体现了清朝皇家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

山庄内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画卷不仅为皇家成员提供了宜人的生活环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如清代著名文人袁枚所言:“避暑山庄,乃皇家园林之极致,集天地之灵气,汇人文之精华。

”避暑山庄的建造背景与目的,不仅体现了清朝皇家的智慧和品味,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1.2 避暑山庄在清朝皇家园林中的地位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皇家园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清朝皇家园林的典范,避暑山庄不仅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华丽,更展示了清朝皇家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建造背景与目的,与清朝皇帝对休闲与娱乐的追求紧密相连,同时也反映了清朝皇家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清朝皇家园林中,避暑山庄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

据统计,避暑山庄占地约564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建筑近百座,其中包括康熙乾隆狩猎行宫、万树园、二马道、避暑山庄博物馆等著名景点。

这些建筑不仅风格独特,而且布局合理,充分展现了清朝皇家园林的艺术魅力。

避暑山庄在清朝皇家园林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

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

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

避暑山庄简介和历史避暑山庄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区西北15公里,是清朝时期皇家用于避暑的宫廷式园林。

它被誉为“中国避暑胜地之冠”,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建筑群之一。

避暑山庄作为一处以避暑、游乐为主题的皇家园林,其规模和建筑风格是极其独特而著名的。

本文将通过对避暑山庄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来探究它对中国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为一处宗教建筑。

其后,乾隆皇帝在此修建了一些宫殿和画廊,成为了皇家御苑。

后来,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建筑、园林和附属设施,将避暑山庄打造成为了一处综合性的皇家建筑群。

避暑山庄由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高超的园林技术,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修建和完善后完美呈现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建筑的典型。

避暑山庄的建筑是典型的中国皇家建筑,它充分地展示了清朝时期的建筑特色,包括了三大建筑类型——宫殿、楼阁和庭园,以及中国园林的特点——追求景致多变、意境优雅。

避暑山庄的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十多处宫殿、寺庙、庭院、草坪和湖泊等,其中最有名的是万寿山主峰上的建筑,这些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然而它们仍能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极为和谐的建筑群。

避暑山庄也包含了强烈的文化内涵。

避暑山庄所代表的是清朝皇帝治理国家的理念,即以建筑艺术为表现手段,来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避暑山庄的建筑就是极好的体现。

在避暑山庄的一些建筑中,还雕刻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从而把文学作品与建筑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同时,避暑山庄的建筑内部也保存了大量的壁画、石雕和木雕作品,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范。

避暑山庄凭借其强烈的历史特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许多中外游客前往承德旅游的必去之地。

它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知名品牌。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的地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宫殿、 湖泊、平原和山峦 等各个区域,领略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和自然风光
建议游客在夏季清 晨或傍晚时段入园, 以避开高温和人群
高峰
在游览过程中,可 以关注景点的讲解 服务,以更好地了
解历史文化背景
01
02
03
04
5
其他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
01.
游客在参观承德避暑山庄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遵守景区规定,不随意触碰文物;注意 环境卫生,不随地丢弃垃圾;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不进行不当行为;注意安全, 特别是在山区和水域附近要小心防范意外
02.
总之,承德避暑山庄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游客可以通过 参观各个区域,深入了解清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领略其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和自然美景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3
文化遗产价值
文化遗产价值
1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它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展现了清
朝皇帝的治国理念和园林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3
这座山庄对于了解清朝的历史、文化、艺术和 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
旅游信息
旅游信息
承德避暑山庄是国内 外游客的-xx-xx
目录
-
01 历史背景 02 建筑风格 03 文化遗产价值 04 旅游信息 05 其他注意事项
承德避暑山庄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1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历时近90年完成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著名旅游景点赏析——之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th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的。

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所以,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博物馆。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由于拥有一座这样宏伟而美丽的园林,以及园外几座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承德市已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避暑山庄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具有多种旅游价值:一、历史文化价值: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动工修建,至乾隆五十七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

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山庄中发生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通过对避暑山庄的研究可以追溯历史的足迹。

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如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容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他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避暑山庄的故事

避暑山庄的故事

避暑山庄的故事
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由皇帝主持修建,主要目的是在每年秋季的木兰围场狩猎期间,提供皇帝及随从沿途的吃、住事宜。

1711年初夏,康熙皇帝在热河行宫已建得初具规模,三十六景也都已选定,于是他写下了“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命人悬挂于正宫区澹泊敬诚殿前阅射门的门楣上,自此,热河行宫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修建历时89年,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才竣工。

整个园林占地面积约为564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要大。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以自然山水为主,同时融合了江南和北方的建筑风格。

这里面有康熙乾隆狩猎行宫、万树园、二马道、避暑山庄博物馆等著名景点。

关于避暑山庄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乾隆皇帝曾在这里接见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以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等历史事件。

这里还曾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拍摄地之一。

总的来说,避暑山庄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一个充满故事和趣味的地方。

2024年河北避暑山庄的导游词

2024年河北避暑山庄的导游词

2024年河北避暑山庄的导游词欢迎来到河北避暑山庄!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皇家别苑。

在接下来的导游过程中,我会向大家介绍避暑山庄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风景名胜,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一、历史渊源河北避暑山庄位于中国河北承德市,是清代乾隆皇帝为避暑而修建的皇家别苑。

避暑山庄始建于公元1760年,历时89年才完成。

它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二、建筑特色1. 宫殿建筑:避暑山庄以宫殿建筑为主,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乾清宫、建福宫、长春宫等等,这些宫殿巍峨壮观,各有独特的特色,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2. 园林景观:避暑山庄拥有广袤的园林景观,有山有水有林有亭台楼阁,呈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

其中,莲花池、静谧湖是最有名的景点,水面碧波荡漾,周围绿树成荫,形成了与宫殿建筑相得益彰的美丽景观。

3. 古树名木:避暑山庄拥有众多古树名木,其中最有名的是“卧龙松”,这是一棵约600年的古松树,树干庞大,蜿蜒曲折,被誉为“东方巨龙”。

此外,还有成排的国槐、山杏、茶花等美丽的树木,为避暑山庄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风景名胜1. 白求恩故居:避暑山庄附近的白求恩故居是中国著名的纪念馆之一,展示了白求恩医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2. 天坛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避暑山庄都会举办盛大的天坛庙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北坛广场:避暑山庄的北坛广场是一个开放的广场,广场上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和郁郁葱葱的绿地,是休闲、散步和放松的好去处。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避暑山庄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

四、总结河北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家别苑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领略到美丽的园林风光。

承德避暑山庄的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的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的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坐落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

是世界文化遗产1、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中国四大名园3之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庄园占地584公顷,宫墙长20华里,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以及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清代历史上,避暑山庄是京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帝王消夏避暑、处理军政事务的重要活动场所,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咸丰皇帝签署《北京条约》、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等众多历史事件,是研究清朝历史重要的的实物例证和科研基地。

避暑山庄还是《还珠格格》《新版红楼梦》等50余部影视剧作品的重要取景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月5日避暑山庄百年史王思治主讲人简介王思治1929年8月出生,男,研究生班毕业,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清史。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满学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访问及讲学。

著有《清史论稿》、《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他》、《承德避暑山庄》(合著)等书,并主编过《清代人物传稿》(上编),并发表中国史学论文约百篇。

内容简介今年9月5日,承德避暑山庄将迎来肇建300周年纪念,为推动文物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届时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和承德市政府、文化厅将在避暑山庄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为配合此次活动,《百家讲坛》栏目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治先生为您讲述《避暑山庄百年史》。

此次节目《百家讲坛》栏目首次将讲堂搬到室外,在避暑山庄前开讲。

节目将从避暑山庄的建庄历史背景讲起,重点介绍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生的一些影响清王朝兴衰的历史大事件,同时向观众讲解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避暑山庄百年史》(全文)同学们好,今年是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

避暑山庄在清代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避暑山庄兴建以后,在康熙、乾隆时期,他们每年大约有半年住在山庄。

因此,避暑山庄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

山庄的园林和外八庙具有很高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清人,清代的人,曾经用赞叹的诗句来赞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他们说宇内山林,无此奇胜。

也就是说,天下没有超过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地方。

避暑山庄也是康熙、乾隆处理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曾经在这个地方,演出了很多生动活泼的历史场面。

避暑山庄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略要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山庄的历史春秋。

先讲第一个问题,修建山庄的源起,避暑山庄并不是清代的皇帝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

清代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畅春园,在北京的海淀。

畅春园建成于康熙二十九年。

在乾隆时期大家知道的有著名的圆明三园,就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圆明三园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

避暑山庄,乾隆时期的扩建是和圆明园同时交错进行的,既然清朝的皇帝已经在北京的海淀先后修建了皇家的园林,为什么又要在塞外修建避暑山庄呢?避暑山庄是清帝在口外所建的二十个行宫之一,最早叫热河行宫,承德的名称,地名的由来是雍正十一年,把热河改成承德,也在这一年就设置承德厅。

在乾隆三十七年,承德就升为府,管辖滦平等的六个县。

清帝在古北口外修建这么多的行宫,是为了要到木兰围场去举行秋狝大典。

所谓秋狝就是在金秋的时候,皇帝狩猎习武,训练部队,同时在木兰围场处理蒙古的关系。

因此呢,避暑山庄的修建和木兰围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木兰围场是康熙二十年开始修建的,是康熙经过实地勘察,由蒙古的翁牛特、敖汗、喀喇沁几个部落把他们的牧场贡献给皇家,修建了这样一个皇家的禁苑。

就是专门供皇帝训练士卒和狩猎处理蒙古事务的这样一个木兰围场。

在当时就称为木兰秋狝.木兰围场有这么大的范围,所以里边又划分为67个小的牧场。

每一次行围的时候,由管围大臣选定其中的某一个小的围场,或者两三个围猎围场作为秋狝举行典礼的地方。

每年皇帝从北京到木兰围场去,最多的时候有三万人,到木兰围场。

一般情况有五、六千人,因此皇帝在木兰围场的这段时期,那个地方是非常地喧嚣的,非常繁华的,商人也跟着去了,商队也跟着去了,跟着消费需要,卖大量的商品,带着很高贵的商品,供这些达官贵人的享用。

由于是训练士卒,所以木兰围场呢,是用军事的管制,军事的条例来统帅所有到木兰围场的人。

纪昀大家都知道,这是清代著名的一个大学者,四库全书的总撰官。

他当时随乾隆到围场打猎,他看见当时围场的壮观场面,他说猛士大呼,士兵都像冲锋陷阵的猛士一样,大呼冲上山岗,很多野兽在这个围场,小的范围内就被这些猎手们纷纷用弓箭或者长矛击倒。

围场同时也是处理蒙古问题,抚恤蒙古的这样一个地方。

内蒙古49旗,外蒙古现在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了,就是当时的喀尔喀蒙古当时的,还有青海和扎萨克。

还有新疆的厄鲁特四部的蒙古,到这个时候,他们都要轮流到围场来随从清帝,清代的皇帝打猎,打猎完了以后再到避暑山庄来,所以在乾隆的时候,在围场来的蒙古王公有一百多起,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

表明在康熙、乾隆时候,我们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当时的少数民族都来拥戴清帝的统治,承认他们的统治,拥戴清帝。

而避暑山庄就是因为,由于要到木兰围场要去处理蒙古问题。

这样才由热河行宫逐渐发展成为避暑山庄,这样一个盛大的目前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而避暑山庄的归置和外八庙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建成的。

讲第二个问题,就是由热河行宫到避暑山庄。

康熙四十年,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没有做更多地停留,但是对这里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康熙发现这个地方有四个,他十分满意的显著的地理形势的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承德是一个盆地,四周是山,他讲就犹如众象朝揖,就像各个山峰都来向这个盆地的地方朝拜一样,所以万象引领,众象朝揖。

这样一个环境就很符合皇帝的心理状态,皇帝那是惟我独尊,天下都要朝中,都要以他为最高的统治者。

所以这个地势他感到非常地好。

第二个特点,地势很高,空气很清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清新。

他讲秋高气爽,气候很凉爽,适合于避暑,因为考虑北京是内陆地区,夏天很热,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这个地方离北京不远,各省督抚大臣有关国家政务的奏折,能够很快送来,所以在这个地方总理万机,处理国家的政务,与宫中无异,就像在北京的皇宫里边一样,比较方便,第四个,这地方的特点,就是这地方当时是蒙古的游牧场,很少有人,当时只有热河上营,热河下营很小的村落,所以这些地方只有很少的农田,也没有村庄,只有这两个很小的村庄,也没有很多人,因此在这个地方如果大规模地修建皇帝的行宫和以后的避暑山庄,那么就不会侵占民田或者民居,而且这个地方有武烈河,有沼泽,有平地自然环境,选景可以有广阔的空间,便于大规模的营造皇家的园林,有这样一个自然条件。

所以地势天成,他讲的是地势天成,一个优秀的条件,具备这四个方面好的条件,他决定在这个地方由他亲自,由康熙亲自选择,确定在这个地方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七年,避暑山庄初步,当时还叫热河行宫,36景已经初具规模了,到康熙五十年就完成了宫殿区。

康熙五十年宫殿区初步完成以后,康熙就把热河行宫改名避暑山庄,热河行宫是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兴建的,山庄是占地是五百六十公顷,大约是八千多亩,它这个面积,它是北京颐和园,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颐和园,是北京颐和园的二倍,是北京北海的八倍,所以它是现存的最大的皇家的古典园林,它分为两大区,一个是山区,一个是平原区,平原区又分为宫殿区,和东南的湖区,和湖的北边的万树园,平原区,所以平原区,大体上也分为这样三个区域。

康熙修了三十六景,乾隆又修了三十六景,康熙实际上修了不止三十六景,他题了三十六景,用四个字题,就像月色江深,就没有包括在这三十六景里边,那么他为什么修了,实际上是四十多个景,而题三十六景呢?因为36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含义,道家讲大天之下有36洞天,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因此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的36处景观,就是依附36洞天。

此外,还有72福地,也是神仙住的地方。

乾隆皇帝在他的诗中写到:“已是洞天传玉简,得教福地续琅书。

”意思是说:康熙已经修建了36洞天传后,他要在修36景,以符合72福地这样一个数字。

寓意他们的环境犹如神仙一般。

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景观有关的情况,再介绍一下丽正门这个名称的由来。

为什么叫丽正门?丽正门是乾隆三十六景的第一个景,就是丽正门,这个丽的丽,不是美丽的意思,而是附着的意思。

它是根据《易经。

离卦》所讲:“日月丽于天,重光以丽乎正”。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上的日月是,因为它附在天上的,所以它很光明,因此皇帝他要方位很正,他就会正大光明,就能化成天下。

所以每年少数民族都到丽正门来朝会清帝,以示天下一统。

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再简单补充一点点,就是北边的平原区。

北边的平原区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万树园,一部分是试马埭。

试马埭这个地方,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每年去避暑山庄的时候,在这个地方调试马匹,选择良马供打猎用。

当时选择良马,在这个地方试马的好坏,送选的马匹,有内蒙古的,有外蒙古的,还有新疆的马,都送到避暑山庄来,在试马埭来选择,来比较。

选择优秀的马匹,到木兰围场去打猎。

在万树园这个地方,当年常年有二十八架蒙古包。

其中有一个皇帝御用的,这个蒙古包有七丈二尺直径,很大。

因为在这个地方演出了很多历史的精彩的场面,像接见马嘎尔尼,接见蒙古族的首领,接见班禅六世都是在万树园这个地方接见的。

我讲第三个问题,就讲清帝在山庄,皇帝在这个山庄他们的生活情况。

康熙四十二年,兴建山庄以后,他每年都先到山庄,再到木兰围场。

乾隆他是从乾隆六年,开始到避暑山庄,然后到木兰围场。

那么在避暑山庄,先要住上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再到木兰围场去。

当时有一个传教士叫马国贤,在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修成以后,康熙就让他来画这个避暑山庄的三十六景。

因为当时天气夏天很热了,康熙在消夏的时候,窗户都打开了,撑起来了,所以他在画这个景的时候,在外面透过窗户多少能看见屋子里边康熙的情况,他写了一本书,叫《供奉清廷十有三年记》,他说在没有进行典礼的时候,皇帝在山庄里头,除了太监和他的嫔妃、宫女,他很少看见其他的人,看不见老百姓。

所以说皇帝在某种意义上,在这个山庄里边,他也还是比较孤独的,乾隆在山庄的这个生活,那就远远地比康熙豪奢得多了,因为乾隆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