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书中第15部分内容就是关于学生作业错误多,教师批改难度大的问题。
这也是一线老师最烦恼的。
书中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以改进我们在留作业,批改作业这方面的问题。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
检查练习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
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
”但是,如果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毕竟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习本上的时间减少2/3左右。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
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
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
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
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
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
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
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4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是教育界的里程碑,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瓦夏西里耶夫卡一个贫民家庭。
1933年他参加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开始当小学教师,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
他曾被委任为帕弗雷什中学的校长。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教师的素养问题。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必须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特别的强,常常会问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丰富的课余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开疑惑。
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着很高的本学科素养,还要触类旁通,对其它学科的内容也要掌握。
掌握广泛的课外知识,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而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仅仅用学历、职称来衡量教师,一个高学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
关键还在于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有专业的技能。
这是做老师的基本功,是我们一定要下苦功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那我们如何来提高我们的素养呢?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出了一条路,他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通用2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通用23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1读万卷书,就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定能读到万卷书。
当我又一次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第60条建议中写到:“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
”联系我的教学工作:我经常能发现有些孩子,阅读能力差,导致理解能力差,遇到解决问题往往认栽。
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分析一下原因:很多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这些都与习惯有关。
习惯就是对成功产生持续影响的力量,而习惯是由重复形成的。
读书能使人积蓄内涵、增长知识。
无论什么书,只要乐于去读,多多少少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积累一些各方面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应该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能力的培养。
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更感到困难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密切注意,让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善于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呢?经过多方查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养成默读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
(2)为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3)限定阅读时间。
为提高阅读速度,还需限定文章阅读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
(4)阅读时要做到尽量少查词典。
遇到生词可以利用上下文等来猜测、判断它的.词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他写了不少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菁华部份,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不少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末这就会伤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向来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精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
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wei)险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篇一:《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第一次听说《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备考招教,学习外国闻名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时得知。
这名字一听就是老师应当细品的书籍,想着考上招教,第一个要读的就是它。
没错,现在的我,就沉醉于此。
刚起先,接触此书,看了前3节,第一感觉就是好深邃,好难读,好抽象,有种在看半文言文的意思。
因为它不仅仅须要去看,更多的是去品,去思索,去回味。
看到第4,5节,爱了,写得真好,真得很有信服力。
看完之后就觉得“的确如此”“是的是的”,它的理论思想很强,是那种站在教化制高点,给出的一条条教学建议。
值得思索回味!作为教化学典范之作,它当之无愧!然而,联系如今的教化形势,却未必能够大胆接受。
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是硬道理。
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由此,我确定,细致研读每一条教化建议。
切实与教学实际相关联,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终归,要想教得好,首先知道如何教,怎么教最好!篇二: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篇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化著作《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高校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化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学问,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本书是教化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许多老师引用。
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很受启发。
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阅历和建议,也让我在教化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老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老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老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老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老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化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老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化教学活动;“老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化剖析老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胜利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
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
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
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
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
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
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
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
曾经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
其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优秀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
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
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
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023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5篇_3
2023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倾之于教育,通过亲身教育实践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更为教师的们所追捧。
早些年,我也曾将这本五百多页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架,立志研读,可终将被各种各样的忙碌所搁置了。
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读”下重拾这本书,再读来,多了几分回味,几分思考。
教师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再加上课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师一天的生活,以至于老师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
这也是我们常以“辛勤”“奉献”来形容老师。
针对老师的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滋养它的小溪流便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为友,不以应付上课而读书,而是“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书中“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死扣教科书的备课。
知识观“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的做到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成为工具,充斥在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
在有学生脑力活动的参与中,他们才不会为知识的枯燥而反感无味,知识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而想要让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将基础性的知识在他们应该掌握的阶段牢牢掌握,稳固的地基方能盖起大厦千倾。
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更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目的,强迫孩子们识记、理解,知识永远在牵制着孩子们,搞得孩子们叫苦不迭,老师们焦头烂额。
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们本应该作为工具的基础性知识都未能达标,以至于到中高年级后,老师们举步维艰,不得不重拾基础知识,费心劳力还收效甚微。
学生观在著作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提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多处反复强调这一点,“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
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明确提出语文课上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
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新编,办公楼新编,就是最好的。
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
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
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
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习,他们的习作具体生动,利用多种感官,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
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习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
”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
”阅读,不但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
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
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老师。
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为了能让我们这些新教师快速成长,从开始入职我们接到要写读书笔记这项任务,总共有五本书,说实话一开始觉得这项差事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走马观花的写了几篇。
直到这个寒假我才有幸拜读了冉乃彦编着的《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才恍然大悟,读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边读边写,只是一心一意的在读,认真的体会书里的每一句每一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年轻教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年轻教师怎样较快地发展自己;年轻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年轻教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等。
__版式的设计与众不同,这也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每篇__的开始都会有一句与__内容相符的名人名言,那就是这篇__的灵魂。
第一篇__里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期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我们年轻,正是风华正茂彰显活力的时候。
我们是园丁,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
我们是年轻的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千万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
这是我们的骄傲!由题目所说__中作者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是我们现在寻觅或以后思考的答案。
我想这些都是从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这样的明灯启航,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青年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大家都脱口而出,相比之下练好基本功的大忌是鲜见的。
其中包括:舍本求末、浅尝辄止、盲目骄傲。
每一点都有事例说明,语言质朴但很有说服力。
()__的最后说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其实还不知道如何备课讲课,应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去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平日里总是有各种埋怨,其实想想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的在同一地方跌倒,把失败的教训作为以后前进的财富,这也正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读书增长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我们平时常常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比方说学习自行车或者游泳,尽管别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给了我,但是当时我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个偶尔的灵感和体会,就使我一下子学会了这些技能。
也许会说我是无师自通,但是我知道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
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明明给学生详细的解说、细致的分析,可是该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失望,看着当时拼命点头的学生,现在都一个个低下了自信的头。
上台解说也是吱吱呜呜,断断续续的,这时候的我们才知道原来刚才费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接下来就对着学生大发脾气,倒霉的还是学生。
所以太详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反而是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概念性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更差。
任何知识点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味的传输是徒劳无意的。
比方说音乐中的连线作用,单单从概念上讲解,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可是当我举了几个例子,运用生动的事例,并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能掌握的很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通过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
在我读书的时候,对于某个数学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对老师的一味讲解甚至觉得有很大的压力,我想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心态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
读后,掩卷反思。
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篇1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
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
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
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
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通用5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通用5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1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
一路攀谈,知道他如今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
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排好,他才和我辞别,可是我却仍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
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
“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
”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假如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假如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缺乏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借用《给老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老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应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2作者在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坊老师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代表性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开启我教育生涯之门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关键词是思考、阅读、劳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这几个词留给了我更多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启迪。
思考越积极,学习越轻松。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学习而不去思考,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而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实实在在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也会一无所得。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获甚微。
对教师而言,思考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
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反思课堂,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思考的印记,也只有做到将思考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使我们自身专业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困难越多,越需要阅读。
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
之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是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络媒介获得知识和信息,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随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我们也当扪心自问自己的一桶水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今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桶水,也不是陈旧腐臭的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去涉猎书本外更丰富的知识,发展智力,理清思路,开拓视野。
思维越发达,记忆越发达。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兴趣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动手能力的提高。
劳动能唤起人们的创造力,脑力劳动的开发依赖于手脑结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劳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智慧和精神中,通过实践活动触动他们的思想,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去学习,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8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8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了解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起先是时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他的观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感觉理论知识匮乏,需要再充实一下“精神食粮”。
20xx 年,一次到重庆听课,无意间看到会场外面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当时出于许久的崇拜,我迫不及待地买回了家。
记得在读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倍觉晦涩,每一段文字仿佛都需要拥有厚实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参透个中深意。
就这样,求之不得购买的书被搁置在书架上。
20xx 年,我在学校科研处任副主任,因为学校的市级规划课题“深化小学生志趣教育研究”面临结题,学校安排我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这时,我又想到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打算从中寻找关于“志趣”方面的理论。
一章一章地读,肯定读不下去,我就采取目录检索的方式,找到了21 章“兴趣的秘密何在”,但里面只对“兴趣”做了详尽的描述,对写研究报告没多大用处。
这一次成功地阅读了一章后,它再次被束之高阁。
20xx 年,我调任教导处主任。
20XX 年,学校正式加入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实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提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
学校组织了“相约星期二的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
这一次,再也没有逃脱的理由,我开始每天一页或者两页逼迫自身去看。
于是,这样的一些字眼开始在我的头脑里盘旋:第二套大纲、智力背景、思维课、思维训练、让知识活起来、阅读自动化等等。
老师们多以书中观点加经验感悟进行交流,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发现意义不大。
后来,学校决定改变这样的方式,组织全校的读书会,由发展处冉泽明主任主持。
冉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经验:新教育研究中心魏智渊老师主持网络学院,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学员必须提交当年三千字的阅读史方能加入,课程设置包含啃读经典书籍和文本解读,学员如果不按时提交预习作业就会被自动除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5篇)给教师的建议1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如今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展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读了此书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底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进步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密相关的。
教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
常读书和常考虑,会使我们勇于和蔼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打破夯实根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7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7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之后》,静下心来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
苏霍姆林斯基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人生哲理。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之前我听过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当我在网上读到这段时,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确,有句名言说得对:"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所以,读书吧!常读书和长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涵,既不能忽视的短处,又要努力想方法补救。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读书能使我的头脑变得更丰富"。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
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刚从大学的校园走出来,承载着甜甜的幼教梦,那是向往的地方,那是天使住着的地方,我将走进幼教这个圣神的殿堂,欢乐和幸福围绕在身旁。
进入幼教工作的我,依然热爱这个事业,那一张张笑脸,一声声甜甜的问候都将让我对每一天充满期待,但随之而来的是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该怎样做。
直到我看了冉乃彦老师的《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后,我才深深的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是要用心、用爱、用情、用耐心,用尽你所能给予的正面力量去抚慰、去接纳、去包容、去影响,去关爱你所有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更好的融入生活和社会,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和总结:
一、年轻教师的历史使命
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我想我是幸福的。
在一些特殊的时代,即使有抱负、有思想、有才华的一个年轻的人,也会仅仅因为敢于思考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也不可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从事教育改革,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回头看看现在的我们,正逢科教兴盛的时代,学习、实践、研究,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天空,只要不懈努力,我们必将成功,前途无量!
二、年轻教师如何快速发展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要想较快的发展自己,就必须把基础打的牢牢地,只有根基稳稳的,才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快速做出反应。
年轻的教师还要懂得利用时间,抓住把握学习机会,尝试和体验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快速发展,成为一位经验型教师。
在《给年轻教师的建议》提到了如何使年轻教师快速发展的要点,我的想法是:
(一)把握时间,抓住机会
乔布斯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身为教师,我们想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
冉乃彦老师说:“年轻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年龄。
”我想是的。
有时候也很迷茫,总觉得年轻的时候不欢乐,一生就白过了,现在不必忙着学习,提高,弄得自己太累,可时间真的过的太快,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在这里我想大声告诉自己:“注意了,一辈子很快就过去的。
”活在当下,善于过好每一天,学会抓住每一分钟。
(二)打好基础,发挥长处
年轻教师想要快速发展自己,我们必须练好基本功:爱,尊重,激励,期待,帮助等等这些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在幼教事业中,爱是教育的根本;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激励是进步的动力;期待是孩子的加速器;帮助则是孩子走向成
功的关键所在。
树立了这样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就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
(三)积极实践,拜师求贤
无论怎样的理念我们都应该去实践和体验,身为年轻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学习和反思三者的结合中成长,实践是根本。
书中也举了一位上海老师的例子:他踏踏实实耕耘在教育的第一线,日久天长,潜心研究,他上课从不看表,但课堂时间掌握的十分精准,当他说完最后一句话,粉笔落入粉笔盒的一刹那,下课铃就响起。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这位教师掌握时间的技术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去学习,我们要掌握好授课的时间,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如何提问,如何过渡及三方互动,这样就能展示出自己的教学艺术。
成长还需要外在的帮助,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在园所或身边找到“师傅”即经验性教师,进行拜师求贤,在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当然,我园就有“师徒结对”和“新教师培训团队”。
师徒结对,这样一对一,手把手带徒弟,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成长的迅速的,而年轻教师也应抓住这样的机会勤问,勤学,把师傅的意图在实践中落实。
三、年轻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
上好课是老师的“看家本领”。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选课是重点,许多老师在选择课程时,总是希望课程越新颖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