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是由俄罗斯发明家阿尔泰什勒·萨维奇·阿尔泰什勒提出的创新理论,它包含了40个原理,这些原理可以帮助创作者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TRIZ理论的40个原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

1. 精简原理,通过减少不必要的部分来提高效率和性能。

2. 时间逆转原理,将过去的技术和思想应用到现代问题中。

3. 全局性,考虑整个系统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局部问题。

4. 增强,增加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5. 适应性,使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6. 统一,将不同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提高系统的效率。

7. 可靠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 可逆性,使系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逆向操作。

9. 逆向思维,反向思考问题,找到与传统思路不同的解决方案。

10. 预见性,预测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11. 功能转移,将系统的功能转移到其他部分,实现更高效的运作。

12. 层次性,将系统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提高管理和控制的效率。

13. 均衡,使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均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14. 弹性,使系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15. 动态性,使系统能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6. 非对称性,利用系统内部的不对称性来实现创新和改进。

17. 随机性,引入一定程度的随机性,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

18. 递归性,通过递归思维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19. 联系,将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实现更高效的协作和协调。

20. 超越,超越传统思维,寻找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1. 负面效应,利用负面效应来实现积极的改变。

22. 自组织性,使系统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23. 反馈,引入反馈机制,使系统能够自我修正和改进。

24. 多样性,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多样性来实现创新和改进。

25. 可持续性,使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和改进。

TRIZ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

TRIZ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

TRIZ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TRIZ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一、TRIZ理论的起源TRIZ理论是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一种发明理论,其意义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

二、主要内容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

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

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4. 创新问题标准解法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5.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主要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

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转化,直至问题的解决。

6.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数百万项发明专利的分析结果而构建的知识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方案来源。

三、基本哲理TRIZ理论的基本哲理包括以下6条:1、所有的工程系统服从相同的发展规则。

这一规则可以用来研究创造发明问题的有效解,也可用来评价与预测如何求解一个工程系统(包括新产品与新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

2、像社会系统一样,工程系统可以通过解决冲突(Conflicts)而得到发展。

3、任何一个发明或创新的问题都可以表示为需求和不能(或不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原型系统之间的冲突。

triz创新原理

triz创新原理

triz创新原理TRIZ创新原理。

TRIZ是俄罗斯发明家阿尔图尔·希尔斯基(Genrich Altshull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创新方法论,它的全称是“发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TRIZ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成百上千的发明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创新原理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TRIZ的创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矛盾矩阵,TRIZ将问题归结为矛盾,认为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通过矛盾矩阵,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创新。

2. 40个发明原理,TRIZ总结出了40个常用的发明原理,这些原理是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式和方法,如分离、合并、局部负面效应、中介等。

3. 物质与场合分析,TRIZ强调对问题的深入分析,通过对物质与场合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4. 理想终局,TRIZ提出了“理想终局”的概念,即问题的最终解决状态。

通过设想理想终局,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5. 系统化创新,TRIZ强调创新的系统化,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思考,找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TRIZ的创新原理不仅适用于技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管理、营销、设计等各个领域。

它的方法论性质使得它成为一种通用的创新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在实际应用中,TRIZ的创新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定位和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对矛盾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创新。

同时,TRIZ的40个发明原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TRIZ的创新原理是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它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它不仅适用于技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创新工具。

(完整)TRIZ理论——八大进化法则

(完整)TRIZ理论——八大进化法则

阿奇舒勒于1946年开始创立TRIZ理论,其中重要的之一是系统进化论。

阿奇舒勒技术系统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系统的进化并非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的进化模式,所有的系统都是向“最终理想化”进化的,系统进化的模式可以在过去的专利发明中发现,并可以应用于新系统的开发,从而避免盲目的尝试和浪费时间.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主要有八大进化法则,这些法则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这八大法则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强集成度再进行简化的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计划法则;7)向微观级和增加场应用的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下面,就详细解释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这八大进化法则。

2.2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

2.1 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的发明专利的分析,发现产品的进化规律满足一条S形的曲线。

产品的进化过程是依靠设计者来推进的,如果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它将停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上,而新技术的引入将推动产品的进化。

S曲线也可以认为是一条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曲线。

图2-1是一条典型的S曲线。

S曲线描述了一个技术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图中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技术系统的某个重要的性能参数(39个工程参数),比如飞机这个技术系统,飞行速度、可靠性就是其中重要性能参数,性能参数随时间的延续呈现S形曲线。

一个技术系统的进化一般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1)婴儿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技术系统的诞生和婴儿期当有一个新需求、而且满足这个需求是有意义的2个条件同时出现时,一个新的技术系统就会诞生。

新的技术系统一定会以一个更高水平的发明结果来呈现.处于婴儿期的系统尽管能够提供新的功能,但该阶段的系统明显地处于初级,存在着效率低、可靠性差或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2017.7.18袁治海)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中文有称“萃智”。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齐舒勒(Genrich S. Altshuller)提出的。

1946年阿齐舒勒等学者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00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TRIZ。

1、TRIZ是一种哲学,对理想化、资源、功能性、矛盾、空间/时间/作用等给人们指出了鲜明的创造性思维方法;2、TRIZ是一种方法,向人们展示了定义和解决发明问题的路径;3、TRIZ是一种工具,是包含着40个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IFR)、矛盾矩阵、进化法则、物-场分析、功能分析、知识库/效应库、资源、分离原理等一整套工具。

TRIZ是将一个特定的问题利用TRIZ思维方法,沿着TRIZ的分析和定义问题的路径,将特定问题转换成TRIZ标准问题,然后利用TRIZ工具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应标准问题的标准解,最后通过验证和评价获得特定问题的解。

这个解,绝不是按以往传统的折中解,而是一个消除了矛盾的趋于最终理想的解。

由于TRIZ提供的工具较多,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要选择不同的工具来解决各异的发明问题,其运用过程较为复杂。

运用TRIZ时,首先明确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制定产品开发战略,那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测技术系统的发展趋势,执行预测分析的步骤。

在执行预测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当前技术系统所处的阶段,根据进化法则判断当前系统的进化方向,运用八大进化法则来指导如何改进系统,使系统向“最终理想化”进化,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然后对筛选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对方案满意则执行方案,如果对方案不满意,则要返回分析问题阶段,重新进行分析,直到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决具体的产品设计问题,那么我们便执行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首先要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清晰、全面的陈述,然后构想最终理想解IFR,接着建立物-场模型,再定义当前技术系统中的冲突元素是什么,再根据当前系统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冲突,建立一个能反映整个系统关键问题的矛盾模型。

triz理论

triz理论

TRIZ理论概述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由苏联工程师Genrich Altshull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TRIZ的主要目标是改进现有技术并创造新技术。

它提供了一套结构化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TRIZ的核心原理TRIZ的核心原理基于以下基本概念:1. 矛盾存在TRIZ认为创新问题的核心是矛盾存在。

矛盾是指两个或多个相互依赖的需求或条件之间的冲突。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这些矛盾。

2. 趋同与分散规律TRIZ认为技术演化本质上是以相对适应和剩余问题解决为基础的。

在技术领域中,存在着“分散规律”和“趋同规律”,即技术的演化趋势可能会同时出现技术的分散和趋同。

3. 比较分析TRIZ鼓励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产品、系统或过程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这种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4. 资源利用TRIZ鼓励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

这包括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和技术,以及利用现有的可用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

TRIZ的解决问题工具TRIZ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方法来帮助寻找解决技术问题的创新思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TRIZ工具:1. 分析矛盾矩阵分析矛盾矩阵是TRIZ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它基于现有的技术矛盾模式,帮助解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TRIZ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它通过比较并识别相似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模式,帮助解决当前问题。

3. 发明原理发明原理是TRIZ中的基本原理,用于解决技术问题。

它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通常与不同的矛盾模式相关联。

4. 趋同和分散TRIZ鼓励应用趋同和分散规律来解决问题。

趋同规律用于寻找与已有技术类似的方案,而分散规律则用于创造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新方案。

5. 短路演化短路演化是一种通过跳过繁琐的演化过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找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冲突解决理论1、技术冲突解决原理TRIZ提出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运动物体质量、静止物体质量、运动物体长度、静止物体长度等。

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 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

通过研究,Altshuller提出了冲突矩阵,该矩阵将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工程参数与40条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解决了设计过程中选择发明原理的难题。

2、物理冲突解决原理Terninko于1998年提出的物理冲突描述方法为:(1)为实现关键功能,子系统要具有一有用功能,但为了避免出现一有害功能,子系统又不能具有上述有用功能。

(2)关键子系统的特性必须是一大值以能取得有用功能,但又必须是一小值以避免出现有害功能。

(3)关键子系统必须出现以取得一有用功能,但又不能出现以避免出现有害功能。

TRIZ提出采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

英国Bath大学的Mann提出,解决物理冲突的分离原理与解决技术冲突的发明原理之间存在关系,一条分离原理可以与多条发明原理存在对应关系。

(二)物—场模型分析方法物—场分析是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

物—场模型分析方法产生于1947—1977年,每一次的改进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76 种标准解。

这些标准解是最初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因此,物—场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汲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不同想法。

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构成要素S1、作用体S2、场 F三者缺一就会造成系统不完整。

而当系统中某一物质的特定机能没有实现时,系统就会产生问题。

为了控制这一物质产生的问题,有必要引入另外的物质。

由此产生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产生、变换、吸收等,物—场模型也从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

因此各种技术系统及其变换都可用物质和场的相互作用形式表述。

4.TRIZ理论主要内容

4.TRIZ理论主要内容

创新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

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

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4. 创新问题标准解法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5.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主要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

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转化,直至问题的解决。

6.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数百万项发明专利的分析结果而构建的知识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方案来源。

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一)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

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 (超牛精品)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 (超牛精品)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超牛精品)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1、分割原则(分离法)(1)将物体分成独立的部分。

(2)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

(3)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

实例:组合家具,分类垃圾箱,百叶窗,分体式冰箱等。

如:分体式电子琴可以拆卸为相互独立的部分,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既便于携带又节省空间。

2、抽取原则(提取法)(1)从物体中抽出产生负面影响(即“干扰”)的部分或属性。

(2)从物体中抽出必要的部分或属性。

实例:避雷针,舞台上的反光镜。

如:避雷针利用金属导电原理,将可能对建筑物造成损害的雷电引入大地,以消除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

3、局部性质原则(局部质量改善法)(1)从物体或外部介质(外部作用)的一致结构过渡到不一致结构。

(2)使物体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3)物体的每一部分均应具备最适于它工作的条件。

实例:瑞士军刀,家庭药箱,分割式餐盒,多功能手表(兼备通话、存储等功能)等。

如:瑞士军刀整个刀身的不同部分具有其不同的功能。

4、不对称原则(非对称法)(1)物体的对称形式转为不对称形式。

(2)如果物体不是对称的,则加强它的不对称程度。

实例:将电脑的插口设置为非对称性的以防止不正确的使用;为增强防水保温性,采用多重坡的屋顶等。

如:双角不对称机床铣刀可以增加磨擦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5、联合原则(组合法)(1)把相同的物体或完成类似操作的物体联合起来。

(2)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

实例:集成电路板、冷热水混水器等。

如:集成电路板将电子元件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并节约空间。

6、多功能原则(一物多用法)使一个物件、物体具有多项功能以取代其余部件。

实例:可以坐的拐杖,可当做U盘使用的MP3、多功能螺丝刀等。

如:数码摄像机兼有摄像、照相、录音、硬盘存储功能。

7、嵌套原则(套叠法)(1)一个物体位于另一个物体之内,而后者又位于第三个物体之内等。

TRIZ发明的40个发明原理

TRIZ发明的40个发明原理

TRIZ发明的40个发明原理TRIZ是一个由苏联工程师瓦列里·言寿维奇·阿尔图苏诺维奇(Genrich Saulovich Altshuller)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研究和发展的创新理论。

TRIZ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改进技术,为创新提供指导和方法。

在TRIZ中,阿尔图苏诺维奇提出了40个发明原理。

这些原理是通过对上过100万个专利和创新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来的。

下面将对这40个发明原理进行介绍:1.分离原理:将一个物体分离成独立的部分,以便更好地进行操作和控制。

2.连接原理:将两个或多个物体连接在一起,以提高效率和性能。

3.折叠原理:将物体折叠起来以节约空间或方便携带。

4.轮换原理:使用不同的替代物体来完成同样的功能。

5.液化原理:将物体转化成液体状态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加工。

6.松散原理:使物体变得松散以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可变性。

7.偏离原理:将物体从原本的方向或路径上偏离,以防止问题的发生。

8.弹性原理:使用弹性材料或结构来减轻冲击和振动。

9.毛细管原理:利用毛细管效应来实现物质的运输和控制。

10.磁性原理:利用磁性材料或效应来实现物体的吸附和操控。

11.空荡原理:利用空间、孔洞或空荡的部分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12.逆反原理:用相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角度。

13.强迫原理:通过施加外力或作用力来改变物体的性质和形态。

14.层次原理:将物体分成逐层结构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效率。

15.连纵变化原理:将物体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变化和调整。

16.动态变化原理:通过改变物体的外形和结构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环境。

17.转化原理:将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18.综合原理:将不同的物体、功能和特点组合在一起以实现复合功能。

19.惯性原理:利用物体的惯性特性来实现一些功能和目标。

20.预处理原理:在进行操作之前对物体进行处理,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21.存储原理:将物体分成储存和非储存部分以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TRIZ九大理论

TRIZ九大理论

TRIZ九大理论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一)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

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

它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二)最终理想解(IFR)。

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IFR),以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涉及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了创新设计的效率。

如果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作通向胜利的桥梁,那么最终理想解(IFR)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墩。

最终理想解(IFR)有四个特点:1、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2、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3、没有使系统变得更复杂;4、没有引入新的缺陷等。

(三)40个发明原理。

阿奇舒勒对大量的专利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了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这40个发明原理,分别是:1、分割;2、抽取;3、局部质量;4、非对称;5、合并;6、普遍性;7、嵌套;8、配重;9、预先反作用;10、预先作用;11、预先应急措施;12、等势原则;13、逆向思维;14、曲面化;15、动态化;16、不足或超额行动;17、一维变多维;18、机械振动;19、周期性动作;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21、紧急行动;22、变害为利;23、反馈;24、中介物;25、自服务;26、复制;27、一次性用品;28、机械系统的替代;29、气体与液压结构;30、柔性外壳和薄膜;31、多孔材料;32、改变颜色;33、同质性;34、抛弃与再生;35、物理/化学状态变化;36、相变;37、热膨胀;38、加速氧化;39、惰性环境;40、复合材料等。

技术创新方法一TRIZ理论

技术创新方法一TRIZ理论

技术创新方法一TRIZ理论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由苏联科学家爱尔兰·奥列兴(Genrich Altshuller)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性技术创新理论和方法。

TRIZ理论通过研究和总结大量的创新案例,揭示了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工具和原则,帮助人们解决技术问题和促进技术创新。

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技术创新不是一种盲目的试错过程,而是遵循特定规律和原则进行的。

TRIZ认为,创新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普遍应用。

因此,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TRIZ理论找出了一些常见的创新模式和规律,并将其表达为一组创新原则和工具。

TRIZ理论包括四个核心要素:矛盾、创新原则、创新工具和创新知识库。

首先,TRIZ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中存在着矛盾,矛盾是问题的本质,只有解决了矛盾,才能得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TRIZ将矛盾分为两类:矛盾迫使和无法兼顾的矛盾。

矛盾迫使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在一个特定条件下改进一些方面会导致另一个方面变差,而无法兼顾的矛盾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得到满足。

通过识别和分析矛盾,可以找到突破矛盾的创新方案。

其次,TRIZ理论提出了一组创新原则,用于指导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决策和设计。

这些创新原则总结了各个领域的创新案例中常用的方法和思路,如逆向思维、分离矛盾、改变状态等。

这些原则可以提供启发与引导,帮助创新者思考和产生新的创意。

此外,TRIZ理论还提供了一系列创新工具,用于引导和辅助创新过程。

这些创新工具包括40个发明原理、技术逆推法、功能模块法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创新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的实质和潜在的创新机会。

最后,TRIZ理论还建立了一个创新知识库,包含了大量的创新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

这个知识库可以帮助创新者查找和参考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重复发明轮子,提高创新效率。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矛盾TRIZ理论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

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

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在多个要求间寻求“折中”,也就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

而TRIZ则是努力寻求突破性方法消除冲突,即“无折中设计”。

TRIZ的另一类矛盾是“物理矛盾”:系统同时具有矛盾或相反要求的状态。

例如,软件应该容易使用,但同时需要许多复杂功能和选项。

在TRIZ中,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

通俗来讲,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

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在航天飞机即将发射升空去月球工作的时刻,工作人员发现航天飞机上的灯不能抵御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灯罩极容易坏掉,而现在时间紧急并无其他物品可以代替,你有什么好办法么?灯泡为什么要有灯罩?这是为了防止钨丝氧化。

但是我们知道在月球上并没有氧气,所以方法就是根本不需要给灯加上灯罩,直接把灯罩打碎就可以了。

物理矛盾TRIZ理论中,当系统要求一个参数向相反方向变化时,就构成了物理矛盾,例如,系统要求温度既要升高,也要降低;质量既要增大,也要减小;缝隙既要窄,也要宽等。

这种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也许会觉得荒唐,但事实上在多数工作中都存在这样的矛盾。

例:现在手机制造要求整体体积设计得越小越好,便于携带,同时又要求显示屏和键盘设计得越大越好,便于观看和操作,所以对手机的体积设计要求具有大、小两个方面的趋势,这就是手机设计的物理矛盾。

常见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一般来说有2种表现:一是系统中有害性能降低的同时导致该子系统中有用性能的降低。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TRIZ理论是一种用于解决工程问题和发明创新的方法论。

由苏联工程师阿尔图尔·冈察洛夫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在过去几十年中被不断发展和完善。

TRIZ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现和应用科技发展的固有规律,解决技术矛盾和推动技术进步。

1. 发明原理TRIZ理论认为,发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技术规律或方法。

这些规律或方法可以被称为发明原理,它们描述了一些已经被发明和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发明原理一共有40个,它们被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系统层、过程层、产品层和领域层。

2. 矛盾分析TRIZ理论强调解决技术矛盾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识别和描述矛盾。

TRIZ提出了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理解,找到解决矛盾的创新方法。

矛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矛盾对和矛盾三元组。

矛盾对是指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例如可靠性和成本之间的矛盾;矛盾三元组是指存在三个要求,其中两个相互矛盾,例如速度、精度和成本之间的矛盾。

3. 创新原理TRIZ理论提出了许多创新原理,用于帮助工程师生成新的创新想法。

这些原理是基于一些已经成功应用于实践中的发明原理,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创新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针对不同的技术矛盾,提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4. 工具和方法TRIZ理论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工程师在实践中应用发明原理和创新原理。

例如,ARIZ方法用于解决复杂问题,TIP方法用于应对技术矛盾,标准解法库提供了许多已经成功应用的解决方案。

此外,TRIZ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工具,例如功能分析、资源分析和技术演化曲线等。

总之,TRIZ理论是一种强大而系统化的工程方法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发明原理、矛盾分析、创新原理和工具和方法等。

TRIZ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子电器等。

通过应用TRIZ理论,工程师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triz原理

triz原理

triz原理
TRIZ原理是由苏联发明家阿尔图尔·普列谢茨基在20世纪40
年代提出的,其全称是“理论创造问题解决”(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RIZ原理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许多创新和发明。

其核心理
念是通过识别和利用技术演化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TRIZ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和方法:
1. 矛盾阻力:TRIZ认为,创新的核心是解决矛盾。

矛盾存在
于技术系统中,解决矛盾可以推动技术的演化。

TRIZ提供了
一套矛盾解决方法,例如“资源扩展”和“矛盾转化”。

2. 趋势预测:TRIZ通过分析技术系统的演化趋势,提供了一
些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创新者判断新技术是否可行,并预测未来技术的需求。

3. 创新原则:TRIZ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创新原则,例如“分离
矛盾的解决方法”和“消除系统的矛盾”。

这些原则指导创新者
在解决问题时采取何种行动。

4. 模型和工具:TRIZ还包括一些模型和工具,例如矛盾矩阵、功能分析、快速预测方法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创新者更好地识别问题和解决矛盾。

总的来说,TRIZ原理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可以帮
助创新者更好地解决问题、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并开展创新活
动。

通过运用TRIZ原理,创新者可以更高效地找到解决方案,并推动技术的演化和持续发展。

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

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

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一、什么是TRIZTRIZ最初的意思来源于俄文,它的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1946年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及其合作者通过分析大量专利,总结提炼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及解决各种工程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提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TRIZ有两个基本的涵义,表面上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发明问题;本质上是由解决发明问题而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因为解决问题就是要实现发明的实用化。

二、TRIZ理论的核心1、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TRIZ的理论体系庞大,包括了诸多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从目前来看,TRIZ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TRIZ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TRIZ理论的解题工具体系。

TRIZ理论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个主要方面:①创新的思考方法及问题分析手段通过运用TRIZ理论可以系统的分析所需解决的创新问题。

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时,包括科问题分析建模方法和物-场分析法,运用它可以迅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问题潜在的根本矛盾。

②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在分析大量专利的基础上,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的一般规律,TRIZ 理论归纳出8个基本进化法则。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分析和确认产品目前的技术状态,预测产品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③技术矛盾的解决原理阿奇舒勒指出不同的发明创造通常遵循共通的规律。

TRIZ理论体系把这些共通的规律总结为40个创新原理。

面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运用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

④创新问题的标准解法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拥有不同的特征,TRIZ理论中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其中包含模型的转换、修正、物质与场的增添等。

⑤发明问题的解决算法算法重点针对情境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不明确的技术系统。

算法的一般非计算性逻辑过程是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实现对问题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将问题转化,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triz理论

triz理论

一、TRIZ理论(一)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大量发明创造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和矛盾是相同的。

优势;避免传统创新过程的试错法带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掌握TRIZ理论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缩短发明周期。

TRIZ理论核心;是系统进化理论,解决技术矛盾和冲突是系统进化的推动力。

(二)TRIZ理论体系结构1、TRIZ理论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中的第一部分:TRIZ理论的理论基础TRIZ理论基础是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

该模式包含用于工程技术系统进化的基本规律,理解这些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问题发展轨迹的总体概念,得到其发展前景的正确判断,从而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TRIZ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技术产品都与生物系统一样,存在着产生、生长、成熟、衰老和灭亡的产品进化规律。

掌握了这些规律,人们就能能动的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

案例:数据化信息储存技术的进化穿孔纸带→磁带→磁盘光盘→U盘→移动硬盘案例:计算技术的进化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计算技术一样,先是算盘的发明、推广和广泛运用,达到珠算技术的成熟。

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算盘技术也就走向衰老和灭亡。

2、TRIZ理论分析工具(1)矛盾分析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矛盾冲突。

矛盾分为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

A.物理矛盾是指一个系统中同一个参数的矛盾也就是自相矛盾;案例:自行车使用时变大、停放时缩小。

(这就是同一参数--体积的矛盾)B.技术矛盾:一个技术系统中的不同参数之间的矛盾。

案例:汽车速度越高,安全性下降。

TRIZ理论归纳整理了39个通用工程参数,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技术矛盾进行描述。

通过39个工程参数构造了矛盾冲突矩阵,来引导设计者选用TRIZ理论的40条发明原理。

(2)物质--场分析TRIZ理论认为:任何产品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物质和一个场,可以用物质--场分析法来分析产品的功能。

(3)ARIZ算法将初始问题程式化;将矛盾冲突与理想解进行程式化处理;使技术系统向理想解的方向进化。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

TRIZ理论中的40条发明原理
一、寻找既有条件的反义:
1、从本质上改变系统:以改变系统的本质,而非改变它的结构、组
态或元素,从而解决问题。

2、替换:用一种新的系统或事物替换现有系统或事物,以解决问题。

3、分解: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以子问题的形式对问
题进行处理,从而解决整体问题。

4、层次分解: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多个不同层次的子问题,以解决问题。

5、反向操作:对一个问题采用反向的处理方法,以解决问题。

6、反向考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7、空间投射:把一个问题投射到一个与原来不同的空间或时间,以
解决问题。

8、增加约束:通过增加一些约束条件,改变原有条件,从而改变解
决问题的方案。

9、减少约束:通过减少一些约束条件,改变原有环境,从而获得更
好的解决方案。

10、变换目的:改变原先的目的,从而发现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11、变换条件:改变原有条件,以解决问题。

12、变换尺度:将问题放在不同的尺度上进行处理,以提高问题的处理效率。

13、变换边界:根据原有约束条件,在边界上进行合理的变换,以解决问题。

14、总结标准化:通过组织繁杂的信息。

triz理论内容及发展

triz理论内容及发展

TRIZ理论内容及发展023110021120100359陈科仲一、什么是TRIZ理论?它又如何有着如此大的神奇威力?TRIZ是发明题目的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组成,在欧美国家也可缩写为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创新式解决题目的理论)。

其研究始于1946年,原苏联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所组成的数百人的研究组织分析研究了世界近250万件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原理、法则形成了TRIZ 理论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困难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并将之回纳总结,形成能指导实际新产品开发的理论方法体系。

运用这一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同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朽迈、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假如把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猜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明题目解决理论TRIZ通过分析人类已有技术创新成果———高水平发明专利,总结出技术系统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并形成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解决工程题目的系统化的方法学体系。

二、TRIZ的诞生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有关Genrich AltshullerTRIZ之父——Genrich Altshuller(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26年10月出生于前苏联北部城市塔什干(Tashkent,今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

由于卓越的发明才能,阿奇舒勒进进了海军的专利评审机构进行专利的评审工作。

就是在这一工作期间,在研究了成千上万项发明专利后,他于1946年总结出了发明背后所隐躲的规律,由此为TRIZ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为了检验自己的理论,他做出了很多项军事发明,其中一项排雷装置使他获得了前苏联发明竞赛的一等奖。

阿奇舒勒于1956年发表了第一篇有关TRIZ理论的论文,1961年出版了第一本有关TRIZ理论的著作《怎样学会发明创造》。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就是一个简单产品还就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就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与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与矛盾的不断解决就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

简单地说,ARIZ第一就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小化,原则就是在系统能够实现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系统;第二就是定义系统的技术矛盾,并为矛盾建立“问题模型”;然后分析该问题模型,定义问题所包含的时间与空间,利用物-场分析法分析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接下来,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

解题模式应用ARIZ包括以下9个步骤。

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

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

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

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

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想要类似的解决办法。

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

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与效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办法。

综合应用题——自行列举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说明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应用TRIZ理论给出解决办法。

现实生活中虽然有毯子,但毯子都不会飞的,原因就是由于地球引力,毯子具有重量,而毯子比空气重。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毯子可以飞翔? 我们可以施加向上的力,或者让毯子的重量小于空气的重量,或者希望来自地球的重力不存在。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毯子及其周围的环境,会发现这样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空气中的中微子流、空气流、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阳光等,而毯子本身也包括其纤维材料,形状、质量等。

那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找到一些让毯子飞起来的办法,比如毯子的纤维与中微子相互作用可使毯子飞翔,在毯子上安装提供反向作用力的发动机,毯子在没有来自地球重力的宇宙空间,毯子由于下面的压力增加而悬在空中(气垫毯),利用磁悬浮原理,或者毯子比空气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冲突解决理论1、技术冲突解决原理TRIZ提出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运动物体质量、静止物体质量、运动物体长度、静止物体长度等。

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 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

通过研究,Altshuller提出了冲突矩阵,该矩阵将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工程参数与40条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解决了设计过程中选择发明原理的难题。

2、物理冲突解决原理Terninko于1998年提出的物理冲突描述方法为:(1)为实现关键功能,子系统要具有一有用功能,但为了避免出现一有害功能,子系统又不能具有上述有用功能。

(2)关键子系统的特性必须是一大值以能取得有用功能,但又必须是一小值以避免出现有害功能。

(3)关键子系统必须出现以取得一有用功能,但又不能出现以避免出现有害功能。

TRIZ提出采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

英国Bath大学的Mann提出,解决物理冲突的分离原理与解决技术冲突的发明原理之间存在关系,一条分离原理可以与多条发明原理存在对应关系。

(二)物—场模型分析方法物—场分析是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

物—场模型分析方法产生于1947—1977年,每一次的改进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76 种标准解。

这些标准解是最初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因此,物—场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汲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不同想法。

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构成要素S1、作用体S2、场 F三者缺一就会造成系统不完整。

而当系统中某一物质的特定机能没有实现时,系统就会产生问题。

为了控制这一物质产生的问题,有必要引入另外的物质。

由此产生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产生、变换、吸收等,物—场模型也从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

因此各种技术系统及其变换都可用物质和场的相互作用形式表述。

利用物—场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系统的物—场模型,并提出问题解决对策的步骤如下:(1)指定物体S1;(2)指定场;(3)建立物—场初期模型;(4)指定作用体S2;(5)生成所希望的物—场模型;(6)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发明问题解决算法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

TRIZ中,发明问题求解的过程是对问题不断地描述、不断地程式化的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初始问题最根本的冲突被清楚地暴露出来,能否求解已很清楚,如果已有的知识能用于该问题则有解,如果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该问题则无解,需等待自然科学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该过程是靠ARIZ算法实现的。

ARIZ (Algorithm for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TRIZ的一种主要工具,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

该算法特别强调冲突与理想解的程式化,一方面技术系统向理想解的方向进化,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技术问题存在冲突需要克服,该问题就变成一个创新问题。

ARIZ中冲突的消除有强大的效应知识库的支持。

效应知识库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几何的等效应。

作为一种规则,经过分析与效应的应用后问题仍无解,则认为初始问题定义有误,需对问题进行更一般化的定义。

应用ARIZ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前,要不断地对问题进行细化,一直到确定了物理冲突,该过程及物理冲突的求解已有软件支持。

综上所述,由于TRIZ将产品创新的核心—--产生新的工作原理过程具体化,并提出了规则、算法与发明创造原理供设计人员使用,它已经成为一种较完善的创新设计理论。

(四)应用TRIZ的一般过程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被划分为四个步骤,如图所示:(1)分析分析是TRIZ的工具之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阶段。

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从完成功能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

理想解是采用与技术及实现无关的语言对需要创新的原因进行描述,创新的重要进展往往在该阶段对问题深入的理解所取得。

确认哪些使系统不能处于理想化的元件是使创新成功的关键。

设计过程中从一起点向理想解过渡的过程称为理想化过程。

可用资源分析是要确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

这些可用资源与系统中的某些元件组合将改善系统的性能。

冲突区域的确定是要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

区域既可指时间,又可指空间。

假如在分析阶段问题的解已经找到,可以移到实现阶段。

假如问题的解还没有找到,而该问题的解需要最大限度的创新,则基于知识的三种工具:原理、预测、效应等都可采用。

(2)原理原理是获得冲突解的方法。

有技术与物理两种冲突解决原理。

TRIZ引导设计者挑选能解决特定冲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标准参数确定冲突。

有40条原理。

(3)预测预测又称为技术预报。

TRIZ确定了8种技术系统进化的模式。

当模式确定后,系统、子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应向高一级的方向发展。

(4)效应效应指应用本领域,特别是其他领域的有关定律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如采用数学、化学、生物等领域中的原理,解决设计中的创新问题。

(5)评价该阶段将所求出的解与理想解进行比较,确信所作的改进不仅满足了技术需求而且推进了技术创新。

TRIZ中的特性传递( feature transfer)法可用于将多个解进行组合以改进系统的品质。

下面是对这40个创新原理的具体介绍,大部分创新原理包括几种具体的应用方法。

本节将对每个创新原理做简单的介绍,并给出相应的应用实例。

原理1. 分割A把一个物体分成相互独立的部分为不同材料(如玻璃、纸、铁罐等)的再回收设置不同的回收箱λB将物体分成容易组装和拆卸的部分λ组合家具C提高物体的可分性活动百叶窗替代整体窗帘λ原理2. 抽取A从物体中抽出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或属性,或者仅抽出物体中必要的部分或属性空气压缩机工作,将其产生噪音的部分即压缩机移到室外λλ用光纤或光波导分离主光源,以增加照明点原理3. 局部质量A将物体、环境或外部作用的均匀结构变为不均匀的λ将系统的温度、密度、压力由恒定值改为按一定的斜率增长B让物体的不同部分各具不同功能λ瑞士军刀(带多种常用工具,如螺丝刀、起瓶器、小刀、剪刀等)C让物体的各部分处于完成各自功能的最佳状态λ在餐盒中设置间隔,在不同的间隔内放置不同的食物,避免串味原理4. 增加不对称性A将物体的对称外形变为不对称的引入一个几何特性来防止元件不正确的使用(如电插头的接地棒)λλ为改善密封性,将O型密封圈的截面由圆形改为椭圆形B增加不对称物体的不对称程度为增强防水保温性,建筑上采用多重坡屋顶λ原理5. 组合A在空间上将相同物体或相关操作加以组合集成电路板上的多个电子芯片λλ并行计算机的多个CPUB在时间上将相同或相关操作进行合并冷热水混水器λ原理6. 多用性A使一个物体具备多项功能,消除了该功能在其它物体内存在的必要性(进而裁减其他物体)牙刷的把柄内装牙膏λλ可移动的儿童安全椅,既可放在汽车内,拿出汽车外也可单独作为儿童车企业中的有多种才能的人才λ原理7. 嵌套A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然后将这两个物体再嵌入第三个物体,依此类推俄罗斯套娃λ可伸缩电视天线λλ汽车安全带B让某物体穿过另一物体的空腔伸缩式天线λ原理8. 重量补偿A将某一物体与另一能提供升力的物体组合,以补偿其重量λ用氢气球悬挂广告牌B通过与环境(利用空气动力、流体动力或其他力等)的相互作用实现物体的重量补偿直升机的螺旋桨(利用空气动力学)λλ轮船应用阿基米德定律产生可承重千吨的浮力赛车安装上阻流板用来增加车身与地面的摩擦力则使用了空气动力学的特征λ原理9. 预先反作用A事先施加机械应力,以抵消工作状态下不期望的过大应力酸碱缓冲溶液λB如果问题定义中需要某种相互作用,那么事先施加反作用λ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对钢筋预加应力原理10. 预先作用A预先对物体(全部或至少部分)施加必要的改变不干胶粘贴(只需揭出透明纸,即可用来粘贴)λλ手术前将手术器具按所用顺序排列整齐B预先安置物体,使其在最方便的位置开始发挥作用而不浪费运送时间在停车场安置的预付费系统λλ建筑内通道里安置的灭火器原理11. 事先防范A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措施,补偿物体相对较低的可靠性显影剂可依据胶卷底片上的磁性条来弥补曝光不足λ降落伞的备用伞包λλ航天飞机的备用输氧装置原理12. 等势A改变操作条件,以减少物体提升或下降的需要工厂中与操作台同高的传送带λ巴拿马运河的水闸λ原理13. 反向作用A用相反的动作代替问题定义中所规定的动作λ将两个套紧的物体分离,将内层物体冷冻(传统的方法是将外层物体升温)B让物体或环境可动部分不动,不动部分可动λ加工中心中变工具旋转为工件旋转健身器材中的跑步机λC将物体上下或内外颠倒通过把杯子倒置从下边喷入水来进行清洗λ原理14. 曲面化A将物体的直线、平面部分用曲线或球面代替,变平行六面体或立方体结构为球形结构λ两表面间引入圆倒角,减少应力集中B使用滚筒、球、螺旋结构千斤顶中螺旋机构可产生很大的升举力λλ圆珠笔和钢笔的球形笔尖,使书写流畅C改直线运动为旋转运动,应用离心力洗衣机中的离心甩干机λ原理15. 动态特性A调整物体或环境的性能,使其在工作的各阶段达到最优状态飞机中的自动导航系统λB分割物体,使其各部分可以改变相对位置λ装卸货物的铲车,通过铰链连接两个半圆形铲斗,可以自由开闭,装卸货物时张开,铲车移动时铲斗闭合λ折叠椅/笔记本电脑C如果一个物体整体是静止的,使之移动或可动可弯曲的饮用麦管λ在医疗检查中,使用挠性肠镜λ原理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A如果所期望的效果难以百分之百实现,稍微超过或稍微小于期望效果,会使问题大大简化印刷时,喷过多的油墨,然后再去掉多余的,使字迹更清晰λλ在孔中填充过多的石膏,然后打磨平滑原理17. 空间维数变化A将物体变为二维(如,平面)运动,以克服一维直线运动或定位的困难;或过渡到三维空间运动以消除物体在二维平面运动或定位的问题λ螺旋梯可以减少占地面积B单层排列的物体变为多层排列立交桥λ印刷电路板的双层芯片λC将物体倾斜或侧向放置λ自动垃圾卸载车D 利用给定表面的反面双面的地毯λ两面穿的衣服λE 利用照射到邻近表面或物体背面的光线λ苹果树下的反射镜原理18. 机械振动A使物体处于振动状态电动振动剃须刀λB如果已处于振动状态,提高振动频率(直至超声振动)λ超声波清洗C利用共振频率超声波碎石机击碎胆结石λD用压电振动代替机械振动λ高精度时钟使用石英振动机芯E超声波振动和电磁场耦合超声波振动和电磁场共用,在电熔炉中混合金属,使混合均匀λ原理19. 周期性作用A用周期性动作或脉冲动作代替连续动作警车所用警笛改为周期性鸣叫,避免产生刺耳的声音λB如果周期性动作正在进行,改变其运动频率λ用频率调音代替摩尔电码使用AM(调幅), FM(调频), PWM(脉宽调制)来传输信息λC在脉冲周期中利用暂停来执行另一有用动作λ医用的呼吸机系统为:每五次胸廓运动,进行一次心肺呼吸原理20. 有效作用的连续性A物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满载持续工作,以提供持续可靠的性能汽车在路口停车时,飞轮储存能量,以便汽车随时启动λB消除空闲和间歇性动作λ后台打印,不耽误前台工作原理21. 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A将危险或有害的流程或步骤在高速下进行照相用闪光灯λ原理22. 变害为利A利用有害的因素(特别是环境中的有害效应),得到有益的结果废热发电λλ回收废物二次利用,如再生纸B将两个有害的因素相结合进而消除它们λ潜水中用氮氧混合气体,以避免单用造成昏迷或中毒C增大有害因素的幅度直至有害性消失λ森林灭火时用逆火灭火(在森林灭火时,为熄灭或控制即将到来的野火蔓延,燃起另一堆火将即将到来的野火的通道区域烧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