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2)(《伦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 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保证个体 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
▪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 活动的动态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引发个体 道德活动的动机系统。
▪ (二)个体道德行为
▪ 个体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基于某种道德意识,遵循社会道 德准则、履行道德义务、调节道德关系的具有善恶价值 的行为。它是个体道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方面,包括 个体道德行为过程和个体道德行为倾向两个层面。
▪ 它是个体道德意识和个体道德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 体现个体道德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体道 德活动的成效。
▪ 个体道德意识、个体道德行为、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 道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
区别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相互转化。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主体不同。社会道德依
附于社会特别是制度而存在,而个体道德依附于个人 存在。
▪ 其次,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追求的目标不同。社会道德 表达社会秩序建构的要求,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 个体道德着眼于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以追求人格理想和 操守为要义。
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 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 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 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柔性的和内在的规范。
▪ 道德这一调节方式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第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 ▪ 第二,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 第三,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
一、社会道德结构
所谓社会道德结构,是指以社会为道德的主 体或载体,由道德意识、道德准则和道德活 动三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
(一)道德意识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因此
在内容上必然体现为一种社会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
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
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就是道德的把握。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思想关系,属于社会精神生活,
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但道德直接属于人类行为实践领域, 是一种以调节和指导人们行为为目的、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方式为内容的实践精神。
▪ 第一,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 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一、社会道德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三、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结构是指道德作为一个整体系 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连 接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道德 结构态势是多样的,从不同的层次和角 度加以考察,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成分 及关系。
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道德结构可以 区分为社会道德结构和个体道德结构两 大方面。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结构是从个人情境及个性构成、个人素质与品格入 手,立于微观个体角度,将个人视为道德的主体和载体,揭 示其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构架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脉络与体 系。
个体道德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 的内化。
Leabharlann Baidu
▪ (一)个体道德意识
▪ 个体道德意识是指个体有关善恶价值的各种意识因素 的总和,它是个体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包括个体道 德意识过程和个体道德意识倾向两个层面。
▪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 迄今为止,人类的社会经济关系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类是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与这两种经济关系 相适应,必然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一种是统一的社 会道德,一种是对立的阶级道德。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 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 一种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 识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 济关系的反映,道德的产生、发 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 济关系。
▪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 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 ,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因而 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 正确把握道德的阶级性和普遍性及其辩证关系,是理解 道德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 第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 便有相对独立性。
▪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则制定的 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 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德活动的直接 行为依据;
▪ 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 准则得以表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
▪ 三者的划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会道德现 象的整体,缺一不可。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在道德的功能系 统中,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 功能、激励功能等。这些功能在结构上相统一, 在作用方 向上相一致, 共同形成道德的整体功能。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所谓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自身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道德是主要的社会调节 手段,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 源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结构和系统,同 外部环境和作为它的载体的人、社会相互联系与影响过 程的能动作用,以及这种能动作用得以发生的方式、范 围和强度等。
这种能动作用是道德本质的外化形式,是道德结构发生 作用的机理及其表现。
▪ 第二,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 动。
▪ 第三,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 和提升现实的精神。
▪ 第四,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 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 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第二节 道德的结构
▪ 道德作为一种相对柔性的调节方式,主要不是被颁布、 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 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 秩序和理想。它表现为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 范,以风尚和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则呈现出润物细 无声的柔性特征。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 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 意识。
▪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反映了辩证法的基本 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 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如果说道德是一种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表达的是 道德的一般本质,那么道德作为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揭 示的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道德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 ,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 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道德生活的质量。从一 定意义上说,道德的导向功能也就是道德的教育功能 。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的调节、认识、激励、导向 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二)道德准则
社会道德总是以一定的准则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道德准 则包括道德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等方面。
道德基本原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各种道德准则的最 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道德准则体系的社会本质或阶 级属性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对其他道德准则具有指导作用, 并始终居于道德准则体系的主导地位,具有广泛的指导力和 制约力。
▪ 再次,二者的作用范围不同。社会道德调节的范围是整 个社会,具有广泛的约束性,对任何主体都发挥作用, 一视同仁,不因主体而异。个体道德的实际作用是有限 度的,并且因人而异。
联系
▪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社会总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道德也不能脱离个体道德而 单独存在。
▪ 社会道德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又成为制约人 们进一步活动的客观历史条件,成为个体道德生存发展的 社会环境。
▪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在人类道德史上,一切道德上的兴衰起伏,进退消长, 从根本上说总是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同时,新道 德代替旧道德也有复杂的内涵:
▪ 一方面,新道德总是要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继承旧 道德的某些传统;
▪ 另一方面,这种更替并非即时的,而是或早或迟、或快 或慢的。
▪ 社会道德的实施归根结底有赖于个体道德的内化和实践, 个体道德的形成发育则需要社会道德的指导与规约。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道德的外化形成社会道德,社会道 德的内化产生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 上也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节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功能作用发挥的社会历史条件
▪ “道德无用论” 贬低甚至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 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 过强调道德的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中国先秦 的商鞅就认为道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而言,如果一种道德反 映的经济基础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 种道德对社会发展就会起促进作用,能够为与 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的发展提 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价值引领,反之,则起阻 碍作用。
关于道德作用问题,历史上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即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二者均没有正确 地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犯了片面夸大或一味否认道 德社会作用的错误。
▪ “道德万能论” 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 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 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欧洲19世纪的空 想社会主义者就夸大了道德的作用。
▪ 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
▪ 所谓认识功能,是指道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 方式,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道德范畴,反映 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道德文 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
▪ 激励功能表现为道德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正当 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化为一种激励性的强大 精神力量, 鼓舞人们敢于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去追 求理想的目标。道德的激励功能与认识功能紧密相连 。
▪ 一方面,道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 习俗、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统的, 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定下来并代代 相传, 具有相对稳定性。
▪ 另一方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德经验 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性质的道德思 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不同阶级、阶层的根 本利益。
(三)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成的,反 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成员的 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 恶意义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 评价活动、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活动属于社会道德结构中客观性的成分。道德主体 一般在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开展道德活动,这 是道德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前提。
▪ 个体道德行为过程是个体道德行为各必要环节的有机结 合,其整合状况决定着个体道德行为实现的可能性。
▪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择 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
▪ (三) 个体道德品质
▪ 个体道德品质,又称为个人品德或德性,是指一定社 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是 个体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一贯的道 德特点和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