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河北昌黎第一中学赵立萍教学目标:一、吟咏诗韵,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二、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学习词人表达情感时多种手法的运用及巧妙之处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总有一些事物会触动我们的情思,或忧郁悲戚,或温馨爽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底波澜。
一、预习检测——初读文本1、读准字音2、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二、自主学习——再读文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上片:写景——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出水下片:抒情——思乡情切三、探究提升——研习文本(一)赏析上片: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学生思考,形成文字后,运用平板拍照上传)(1)“燎沉香,消溽暑”“燎沉香”,作者刚刚醒来,便闻了到昨夜点燃的、依然弥漫在室内的沉香香气,使肌肤似乎都感到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
这两句从嗅觉、触觉两个感官角度写出了夏日清晨作者的感受。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呼晴”,溽暑消失,天气放晴,鸟雀也变得十分活跃,这个“呼”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鸟儿在雨后初晴,呼朋引伴、彼此欢叫不停的喜悦神态。
“侵晓窥檐语”,让我们看到了鸟雀立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似乎在诉说着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活泼可爱。
所以这两句分别从拟人、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清晨雨后鸟儿的欢悦。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三句历来以意境取胜,如果把这种意境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是这样写的。
旭日绚烂,水珠戏荷,碧痕犹存;清风徐来,荷叶翩跹,圆润青翠;风荷一举,秀美挺拔,摇曳生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赞美作者所写这句是:“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32、意境全开: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活泼欢快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二)赏析下片:1、作者由眼前的风荷想到了故乡,故乡有哪些人或事让作者为魂牵梦绕呢?(1)作者家住吴门,那里是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里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里就是人间仙境,可以结合柳永的《望海潮》。
高中语文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__离情别绪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课前导语别离是人生遭际中的必修课。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对离情别绪的抒写,是以细腻深婉著称的词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可谓品类众多;难舍、相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可谓心态复杂;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可谓意象繁富。
分析此类词,要把握关于离别的意象,还要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学习本课,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初步体会词与诗的节奏的不同。
学习过程中,要将“离别”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同时也要注意古人特有的通讯条件,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清平乐一、词人名片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徐州人。
在位15年,尊崇宋朝,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只求苟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
据说他在生日(七日七日)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人评价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6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38首。
二、诗词故事诗僧劝谏李后主和尚谦光很有才华,李后主很赏识他。
谦光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和尚,他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也敏锐地感觉到宋军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但看到国政日渐崩溃,心里不是滋味。
一次,李后主召集大臣们赏花。
谦光一看机会来了,要求将自己的诗献给李后主。
诗是这样的:拥衲对芳丛,由来事不同。
鬓从今日见,花似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
何须对零乱,然后始知空。
在诗中,谦光以“花”的朝不保夕、好景不长来暗示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
他希望李后主能够早日奋发自强,不要在“花”零落后才去感慨好景不在。
高考复习古诗词专题学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多情自古伤分别送别诗一、学习目标、送别诗的常有内容;、送别诗的常用手法;、稳固规范答题方法。
二、经典精析雨霖铃长葛市一高高三语文组柳永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分别。
更那堪、冷淡清秋节。
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联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形交融的写法。
问题.“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这两句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幸亏哪里?赏析柳永多作慢词,擅长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其他情形。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辞别,挨次层层描绘离其他场面和两方惜其他神态,如同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现了令人悲伤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假想别后情形。
‘多情自古伤分别,那堪冷淡清秋节。
念宵酒酲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分别冷淡,‘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哪处”,遥接上片“帐饮” ,足见固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致使陶醉;“杨柳岸、晨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建出一个凄冷清落的怀人境地。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挺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回环来去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三:高考链接、阅读下边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天津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旭日。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这天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如何的感觉?(分)()“鹏北海,凤旭日。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已为苏辛所谓的“__豪__放_”派埋下了伏笔,为词史 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 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后主本有集,已失 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为前期作品或 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初名从嘉, 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在金陵 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_李__后___主_。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白描手法的运用 《清平乐》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 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 《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 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 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 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 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 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三楼] “闲寻旧踪迹”,“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 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 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 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 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 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 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 回忆京华的往事。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7教案教学设计讲
1苏幕遮石家庄市第九中学曹娜教学目标:1、诵读,感受诗歌的节拍、音韵美。
2、品味语言,通过吟咏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本词表情达意的手法,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23教学难点:3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全诗,读出诗歌的韵律与节拍2、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苏幕遮》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大词人,这首《苏幕遮》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其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其本人又因这首词被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誉为“词中老杜”。
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作,一起赏析。
三、诵读——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节拍与韵律。
明确:全词62字,一韵到底,其中“否”“浦”古今发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押韵一致,全是“yu”韵。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整体来看伤感低沉。
诵读起来语调要缓慢、低沉、绵长。
3、指名朗读4、再次齐读四、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词作分上下两片的,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篇也不例外。
(一)上片写景1、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意象?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一下2吗?盛夏的一个早晨,焚烧沉香,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2、写景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或者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二)下片抒情很明显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感情?羁旅思乡之情。
五、鉴赏词的表现手法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层次分明,但是我们又能感觉到情景之间关联紧密。
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见景抒情或触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2、我们发现同是表达思乡之情,本首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从故乡的朋友对自己的想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8教案教学设计讲
《苏幕遮》教学设计周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朗读指导;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通过三组图片引出与荷相关的诗句导入。
二.读学生初读体会本诗韵味。
三.赏1.上片写盛夏晨景。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面?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清脆悦耳(听觉);旭日初升,映照在荷塘上面,荷叶上昨夜的雨珠渐渐被晒干。
平静的水面上,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在微风中中轻轻摇曳(视觉)。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那些字词运用得生动传神,写出了荷的神韵?明确:“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有点呆板、单调,文中还有一个词“风”写出了荷的动态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补充: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是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围绕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多个篇章的选材,描绘了人们在别离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本课以第一篇《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第二篇《《琵琶行》:艰难际遇中的离情别绪》为主要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 了解离情别绪的概念和特点; - 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悟; - 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 分析和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和《琵琶行》两篇课文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与离情别绪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离情别绪的思考和感受。
导学: 1.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析理解《离情别绪的发生与解脱》。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述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理解作者借琵琶行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表达离情别绪。
展示: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件、图片、视频等,展示作者通过诗意描写、抒发情感和表达离情别绪的手法。
训练:进行课文的词语分析训练和句子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能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对离情别绪的认识深化,并鼓励其进行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_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三、回顾李煜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鉴赏知识诗词异貌》7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唐诗宋词鉴赏》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的八篇。
本单元主要体现当代对中华文化诗词魅力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唐诗宋词意境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李清照的三首词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词人,百转千回的一生影响着她的词作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李词是少女少妇时期的小女儿的愁绪离别,后期是国破家亡丧夫孀居飘零的不尽悲苦。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把握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分风格的不同,更要让学生仔细把握意象,品读语言,领略诗歌意象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由于长期的文学素养欠缺,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作品阅读赏析,了解李清照,学会知人论世区分其前后期不同作品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赏析诗歌中表达诗人不同愁绪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阅读,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 茫鹧鸪的天郁送闷人之情
• 辛弃疾
• 唱彻《诗阳光中》表泪现未了干“,怆功情名馀”事之且感加,餐请。浮天水 送无穷就树,中带间雨两云联埋逐一联半赏山。析作者是如
• 今古恨,几千何般表,现只这应种离情合是感悲的欢。?江头未是风
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 新意
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2、探究中国古代送别诗蓬勃发展的原因。
送 别 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并适当的方 法鉴赏 诗歌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品出诗词所含
思想感情,热爱传统文化, 学会诗意人生。
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7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二、作家作品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朗读课文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燎沉香,消溽暑。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风荷举。
”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久作长安旅。
”慢速,似喃喃自语;“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
”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
四、课文赏析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授课班级:养正中学K二11班 授课老师:陈盈颖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怎么表达"幸福感"? 有人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也有人说:"幸福是棉花糖的形状,白白的,圆圆的,甜甜的。
"在这里,幸福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有了"形状"。
我们有时候还会说,结怨、分忧、解愁、饮恨等等,在这里,情感成了可以分割、解除、饮用的物件了。
我还要告诉你们,离情别绪也有"形状"。
二、赏析《清平乐》1、 朗读,默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注意表达要符合诗歌意境。
2、 思考:是什么触发了诗人的离愁?为什么?(明确:鸿雁传书,而亲人无信,所以有离愁;路途遥远,以致欲归不能,所以有离愁;梅乱,实为心乱,落梅象征着离愁,纠缠不休,拂去仍来;草生,实为愁生,离愁比喻为春草,细碎浓密,绵绵无尽。
)3、小结:李煜眼里的离情别绪有着落梅的形状,纷乱、纠缠;还有着春草的形状,如影随形、无边无际。
三、扩展阅读 赏析离情别绪的不同"形状"1、分组讨论,鉴赏诗歌。
讨论结果应明确三个问题,分组展示:①诗歌中的离情别绪是什么样子的?②从哪些诗句看出来?③为什么这么认为?(明确:《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情别绪是芳草茂盛的样子,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生生不息;--有宽度《金陵酒肆送别》:离情别绪是流水轻柔、绵长、不绝的样子,是那么地缠绵、悠长、凄切;--有长度《杨柳枝词》:离情别绪是柳条千丝万缕的样子,柳丝千条万缕似愁肠缕缕,更因折柳送别,而"柳丝挽断肠牵断";--有稠度《明月夜留别》:离情别绪是月光挥洒的样子,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苏幕遮》8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点燃)消溽.暑(湿润)鸟雀呼.晴(欢呼)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偷看)侵晓..(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烦闷---欢快)②下阕写了什么情?(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探究案】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视觉)。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ppt课件教学内容
清平乐 李煜
教学目标:
1、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 的表达方式。
2、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 情别绪。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
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清平乐 李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 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 居今有1071年。 他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 他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5个哥哥早 亡。 公元961年,24岁被立为太子。 国都为金陵,现南京。 公元975年,被宋灭,他在位15年。 公元978年,七夕日,被宋பைடு நூலகம்宗派人 毒死,年42岁。 七夕生,七夕死 。
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 “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
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
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产生了情景交融,思境相合的艺术境界。
随着它的“更行更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 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 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 无可言状了。 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 异曲同工之妙。
③有些不是化为具体物象,但具有物的特性。
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可以计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庾信);
可以装载:“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
可以剪,可以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 煜);
可以洗涤:“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元朝 刘秉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
长沙县一中
杨柳
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
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1.
自由读
2.
点学生读(正音、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
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
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真是双重的痛苦啊!(对比的手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悲戚低沉的。
4.再读
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语速,用低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语速、语调、重音指导)
三、
课文赏析
师:初读此词,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词,那么文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别前、别时、别后)
师: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别前——“寒蝉……骤雨初歇”;别时——“都门……无语凝噎”;别后——“念去去……更与何人说?”)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表面看,都是别前的自然环境描写,但细心留意就会发现,一景一物,一声一响都有其特点。
“寒蝉”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本身有萧索感,加之其他的鸣虫在此时已销声匿迹,故秋蝉的鸣叫就显得格外响亮而孤寂,尤其是在傍晚时分,更易让人有落寞、凄切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重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词人笔下的自然环境紧紧扣住了离别之情,可谓一景一物、一声一响总关情。
这便是——借景抒情。
2、
找借景抒情的词句:(提问:借哪些景,抒什么情?用自己的话描绘这样的场景。
分两组讨论)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总结: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
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关于月:(思乡、残月——不圆满)
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异地他乡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3、
回到离别:
别时:(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以事抒情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
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销魂”的程度。
(以事抒情)(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境抒情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苏轼写给亡妻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情此景下,的确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离别时的不舍正是在通过情境表达出来的。
(以境写情)
4、
词的下阙主要写离别后的思念之苦及无法排遣的伤感之情。
词人采用层层渲染,步步深入的手法来写这种难以排遣的忧愁。
先与古人作对比,“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我比自古多情人更伤,因为是在冷落清秋节,又想借酒消愁,然而,酒醒梦回,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后,又想借时间的流逝来淡化这种离愁,可也不抵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最后,即便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却也无人诉说。
(层层渲染)
5、带着情感,再读课文,听录音,跟录音读。
四、拓展延伸
古诗词表达离别情感的作品很多,但在情调上却有很大差异,
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摘抄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感伤
别时:无绪、泪眼、无语凝噎——不舍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