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就业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就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4845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9.png)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就业问题现代化的城市吸引着大量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城市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劳动力渴望通过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机设备的普及,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
同时,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村劳动力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更加渴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城市就业问题方面,城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一度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然而,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和城市竞争激烈,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低技能的工作。
这种工作往往收入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由于城市生活的高成本,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
其次,城市的蓬勃发展使得城市住房资源紧张,房价居高不下,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合适的住房变得十分困难。
他们需要承受高额的租金和生活费用,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经济负担。
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户籍,他们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往往较为低下,使得他们面临更严重的风险和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产业和创业。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的保障力度。
论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论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fac073087cd184254b3535d8.png)
论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城镇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
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
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发布报告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
1980年,中国只有51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显著增加。
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共有185个中国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城市中国计划2011年度论坛”上说,经过30年的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面积已扩大4倍,但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6.65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
1、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由国情出发,,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资金,公共设施,环境建设,教育,生产等。
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而不是相反。
2、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d85e1ca58da0116d1749bb.png)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多种问题。
要实现顺利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概念界定1、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随着非农产业和要素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非农职业转换,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以缓解农业领域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为最初动因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农村是相对于城镇而言的地理概念,即除城市辖区和城关镇所在地以外的其它地区。
农村劳动力主要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与非农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以及转移到城市地区的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村劳动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地域概念定义的劳动力在广义农业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和配置之后,富余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能是城镇化发展快慢的成因;而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1、城镇化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城镇化具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优势。
相较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成本较低。
这主要在于“小城镇产业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低于大中城市,其容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也比大中城市低得多。
其次,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农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fc47983831126edb6f1a105f.png)
的需要 , 更为根本 的是 因为经济发展 的需要。 城市的出现是 由 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 其次才是居住的需要 , 济方面 的原 因是 经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 4 . , O 3工业化水平 是 5. 5 2 。根据统计 资 2
料 , 口超过 10万的城市集 中度 , 人 0 中国比世 界平均低 5 个百
分点 , 比中等收入 国家低 1 个百分点 , 1 比高收入 国家低 2 个 1 百分点 , 中比美 国低 2 个 百分点 , 日本低 2 个百分点 , 其 8 比 6
比德国低 3 O个百 分点 。
图 1 我 国城 镇 化 率
的属性 。 城市是人 口与人才 , 经济与科 技 , 与财富 , 知识 问题与 矛盾最集 中的空间 ,能够产生巨大 的聚集经济效益和聚集社
会效益。城 市的聚集性 , 首先表现为人 口的聚集性。聚集性使 城市 的功能得以提升和超越 ,城市 化就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 的, 也是城市能够发挥作用 的根本 原因。 .中心性。 2 不仅仅是
治本 。2 0 0 2年我 国第一产业所创造 的国民生产总值仅 占会国
数, T业化水平用第二产业 产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代表 。 从两个图 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 比工业化水平低很 多。到 2 0 03
( ) 市 的 内涵 和 属 性 一 城
不 同的学者给城 市的定义不一样 。笔者选择 了一个 比较 通用 的定义 。城市的 内涵确定 为: 所谓城市 , 是非农业人 口高 度集 中的居住地 , 是某一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政治、 经济 、 文化的 中心 , 是一个动态 的、 开放 的、 复杂的社会系统。 城市具有三个最基本的内在属性 :.聚集性——最基本 1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的关系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c084cdaa00b52acfc7ca1c.png)
探 讨 了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与城 市化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 村 剩 余 劳动 力 ; 市化 ; 元 经 济 农 城 二 中 图分 类 号 :346 F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地 , 成了比以前更 多的剩余 劳动 力。 形 () 3 乡镇 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能 力减弱 。 改革 以后 , 农民曾创
动力被吸收完毕才结束 。之后 , 经济发展进 入到T业 化阶段 。
我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和人 口大国 ,农 民数量 在人 口总 量中 占绝 对 比重 。长期 以来我 国形 成 了城 乡隔离的各 自为政 的发展模式 ,在工业 化、 城市化和现代 化的进程 巾形成 了独特的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 , 乡就 城 业存在冲突 , 市吸纳农业剩余 劳动力的能力下 降。一方面 , 村经济 城 农 体制改革 和生产力 的提 高使 隐含 的农 业剩余 劳动 力剧烈地 释放 I来 , f l 客观上需要地域 和产业 上的双重 容纳 ; 另一方面 , 超负荷运转 的城市无 力再吸纳大量 的农业剩 余劳动力 。这 样就形成 了一 种巨大 的推 动力 和 外部压力 , 求必须加 快城市化进 程 , 要 提高城 市化水 平 , 以适应城 乡结
市 化 的要 求 越 来 越 强 烈 。
1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对城 市化 发展 的要 求
l5 9 4年 .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发表了他的经典性 论义《 劳动 力无 限 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 展》 提 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他把不发达国家 , 的经济分为传统的农业部 门和现代1 业部 门。现代丁业部 门的高收益会 二 吸引农村大量 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随着资本积累的 扩大 , 劳动需求 曲线 向外移 动 , 劳动力的雇佣数量也相应增加 , 从而为 资 本家带来更 多的利润 。这一 过程持续进 行 , 直至资本积 累到农业 剩余 劳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05af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c.png)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概述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过程,既包括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劳动力在农村进行非农经营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田劳动力需求减少。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用工需求下降,释放出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
此外,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就业机会有限,造成了就业压力增大。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失衡,高技能岗位空缺,低技能岗位则供过于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工资水平下降。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生活问题也需要重视。
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此外,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成为了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较低。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其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就业困难和人才短缺问题。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c6b5a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城市化的定义_城市化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城市化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城市化的定义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城市化含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368a3087c24028915fc3bb.png)
V0 . No5 1 6 . Sp . 07 e t 2 0
浅析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 问题
赵 峰
( 山西财 经 大学 研 究生 学院 ,山西 太原 0 0 1 ) 3 0 2 摘 要 : 我 国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设 中, 剩余 劳动 力 的客观 存在 是 一个 需要 关 注 的事 实 , 在 农村 而 城 市化是 解 决这一 问题 的主要途 径 。本文 从城 市化 和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 的关 系入 手 , 通过 分析 中国 城 市化 和农村 剩余 劳动 力的现状 , 出了解决 问题 时应 考虑 的 因素 。 提 关键 词 : 村剩余 劳动 力 ; 市化 ; 农 城 隐性 失业 中 图分类 号 :2 11 F4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 9 4 2 0 )5 0 9 — 2 17 — 1 X(0 7 0 — 0 8 0 就 业机 会 , 引更多 的人 口向城市 转移 , 成一 种城 吸 形 市 与农村 发 展 良性 互动 的机 制。 1 城 市 化 是 推 动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不 可 或 . 2 缺 的原 动力 一 个 国家在 由农 业社 会 向工业 社会 转 变 的过程 中 .会有 大 批农 村劳 动力从 土 地上 剥离 出
农民工面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面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8c6cd65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0.png)
农民工面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逐渐涌向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这一现象使得农民工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民工面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面临的城市化问题1. 就业困难: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城市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导致农民工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找工作的困难。
2. 低工资与不稳定职业: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技术工作,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还容易受到劳动力需求波动的影响,工作不稳定。
3. 居住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进城后常常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租房,生活条件较差,面临着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与发展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支持创业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提供贷款、培训、政策扶持等支持措施,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经济,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解决农民工面城市化问题的措施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确保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2.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他们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并有更多的社交权益。
3. 提高农民工薪酬水平:加强农民工工资监管,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他们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良好的工作待遇。
4.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产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结论:农民工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b9b80485b14e852458fb57be.png)
一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1、城市就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6和镇2、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一)、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1、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阶段农村劳动力身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
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
当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
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
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音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22。
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
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了9。
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e7af3c0b55270722192ef7c2.png)
体 制 改 革 不 能 回 避 而 且 必 须 着 力 解 决 的 一 大难 题 年 末我 国有 人 口
,
1185 17
万人
、
,
劳动 力 为
6
.
2 亿人 1
,
其 中农村 劳
19 78 19 93
动力
4
.
52
亿人
1
,
.
。
按劳 均
,
8 亩 耕 地 计算 农 业 可
三 我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基 本情况 我 国市 镇 总 人 口 占全 国 总 人 口 比 重
1 制 户 口 就业 者的 限
,
而对 于户
口
方 便管 理 的 作
同 期 全 国 市镇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从 上 升到
口 口 26 37
用 可暂 予 保 留 一 元 化管 理
, 。
,
再 创 造 条 件 逐 步 过 渡 到 身份证
, ,
92%
%
,
1 年 由 此 可 计算 出 3 万人
,
略 贵 国 化 恰 战 城 展 发 我 市
国 \ 文
一般 说来 展 水平
。
,
随着农 村剩余 劳 动力的大 量转 移
, ,
,
必 然 相应 提 高 城 市 化 发
,
但 尼 我 国 伴 随 大 量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的 转 移 城市化 水平 却 是 明 显
。
,
地 滞后 了
、
其 中原 因何在 ? 对此 本文 拟作 一点分析
国早 在 人 为
口 5 42
.
18 5
年 城 镇人
1920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ad359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c.png)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多余的劳动力资源,在农田或农村生产中无法充分利用的劳动力。
这个问题的存在与解决,对于中国的农村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和农村就业机会的不足,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田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农村的工业、服务业等非农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其次,一些地区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农业的发展空间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流出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再次,农村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密切相关。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化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社会的就业压力。
通过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转变为城市的新劳动力,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就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城市化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与机遇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应的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
由于城市工作机会的有限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城市中从事低收入、低技能的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会导致一部分家庭的分离和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离乡背井,增加社会矛盾和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带来了机遇。
通过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3041515770bf78a6429540b.png)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
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XX年底达到1.8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比如,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7.3%;乡镇企业的贡献不足2%,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加入wto 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lOCALhost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XX年预计达到2.5亿人。
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d7c2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1.png)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中国农村的一大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合理利用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成为城市化的助推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他们具备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经验,对于城市化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简单定义为“剩下的多余人口”,而应该看到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收入和待遇相对较低。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高级产业和服务业在城市兴起,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参与高技能和高薪酬工作。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缺乏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合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面临着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这制约了他们进城发展的动力和意愿。
政府应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的限制。
同时,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合作模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共同促进城市化进程。
最后,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很多人具备一定的创业意愿和能力。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创业发展。
同时,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面城市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面城市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aeb3c6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4.png)
农民工面城市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这无疑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本文将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处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角色。
首先,农民工的大规模进入为城市提供了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加,激发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增长。
他们作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一员,不仅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例如,餐饮、零售和娱乐等行业因农民工的需求而兴盛,从而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借鉴城市化发展经验,为农村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农民工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累积,一些农民工开始自主创业并带动了一些乡村的经济发展。
他们将在城市学到的技能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家乡当中,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处境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指农村地区失业、下岗和因劳动力过剩而无法提供足够就业机会的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很难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计。
这不仅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不公平问题,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先进的技能和职业培训,其就业能力较低。
随着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导致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面临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问题。
由于他们往往没有正式就业,缺乏相关社保和福利待遇,一旦遭遇意外或失业,面临的风险和困境更大。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5d74c3f7e87101f69f319527.png)
一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1、城市就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6和镇2、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一)、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1、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阶段农村劳动力身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
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
当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
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
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音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22。
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
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了9。
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与城市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87a67071fe910ef02df8e4.png)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与城市化一、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这主要是由人力生产资本存储量增加而引起的。
人力生产资本主要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总和,是开发与培训人力生产资源的结果。
它体现在技能培训、劳动者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有经济和使用含义的经历特征等。
农村人力生产资本状况是我国劳动力力量的集中体现,是农民数量和质量情况的综合情况反映。
农村人力生产资本存储量越高,其在城市中所占的就业空间也就往往越大。
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实现转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能否在城市找到好的就业机会。
近几年,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
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且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农业规模的扩大化经营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劳动生产率及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
所以,从静态的这个角度来看,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便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从动态的这个角度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低门槛的就业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少,而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会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如此地,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有的文化水平,那么,它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必然会受到较大地制约;相反,如果农村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即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能找到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充分补充劳动力的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与生存空间,进一步更大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化方向的转移。
所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慢。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二元城市化模式,而农村城市化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1、城市就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6和镇2、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一)、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1、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阶段农村劳动力身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
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
当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
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
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音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22。
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
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了9。
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的形式流向县级市他建级镇所在的乡镇企业。
1978年开始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吐现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工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城市,以农村非农部门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去向。
据统计,1978—198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2826。
56万人增至3234。
64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农村总劳力9。
3%;在中央1984年1号、4号文件进一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系列政策推动下,出现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乡镇企业数量1983年的134。
64万个,猛增到1984年的606。
52万个,就业人数达到5208。
11万人。
年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高潮期间,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比1983年平均每年多吸收农村劳力1262万多个,劳力非农化水平达到21。
5%,提高了9个百分点。
经过1989—1990年短暂的治理整顿后,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企业人数新增加42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7万人。
这段期间,也有流向到异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但它还不是主要的转移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到现在,表现为“离土又离乡”的模式逐渐取代“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农民离乡外出就业平均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加,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内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内需开始减少,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同时,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爆发又极大地冲击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下降。
这样,一方面是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就业机会的减少,加上农业收益减少,农村劳动力已不再局限于当地就业,跨地区的转移逐渐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
这也直接导致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期间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可谓蜿蜒曲折.粗略来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差异相对明显的时期: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期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风起云涌,经济上大起大落,城市化进程缓慢。
(谢文蕙等1996)。
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①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这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从1949――1957年的8年时间内城市化人口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幅达9.07%;城镇化水平由10。
64%提高到15。
39%,平均每年提高0。
6%。
②剧烈波动埋藏(1958――1965),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大上大下、城市人口大进大出,具体表现为:首先,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许多工业项目盲目上马,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镇,三年内城市化水平急速提高了4。
3%;其次,1961-—1963年调整时期停建、缓建了一大批项目,动员了近2000万城镇人口回到农村去,城镇化水平逐步恢复到17.98%。
③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年),主要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大批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状态。
城镇化水平先降后升,12年间仅提高了0。
06% 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压化进程得以加快。
1979—2003年的24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于18。
96%提高到40。
53%,年均递增0。
9%。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处于加速期,但是发展的速度在1989年前后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折。
确切地说,1989年以后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要稍快于1979—1988年的速度。
这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化发展基本相符的。
2、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式的单调性在流动过程中,乡村农民与外地用工单位的供求联系、中介服务、信用关系的维护等,方式仍然单调而不平衡,主要依托传统的血缘关系等社会关系实现。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依托资料来源:王西玉、崔传义等《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载《管理世界》,2000(5)表达2。
5是1987年以来对民工的5次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就业靠乡村亲邻相带方式实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约占60%以上。
个人自创门路呈下降趋势,约15%左右。
政府劳动劳动服务组织和其他非政府正式组织的参与程度很低。
这表明,经过20多年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方式市场化程度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提高。
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体系发展滞后。
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必会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农村有限的资源负担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必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给农村的生态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城市相关行业不能及时获得及时获得动力资源,必会造成发展的延缓。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的转变,依靠网络找工,然后再转移的现象逐渐增多,也成为以后劳动力转移的一个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高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当中尤为明显。
②制度限制就业途径在我国,由于城乡分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基本上不存在,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成本,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表现在:政府劳动服务组织尚未转到农民市场化就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再加上市场信息发布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相当难;政府对农民流动就业的政策不明确,一些地方常常实行阶段性外业就业限制,劳动服务组织也参与其中。
农民对其不信任;正式的职业介绍组织在职业介绍、培训中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上的作用更是如此。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效性虽然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单调的就业方式是他们的理性选择,但必须注意到,这只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机制缺乏公平供给下的理性选择。
在一个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通过各种劳动力市场中介来完成的。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市场规模、市场管理、信息传递、服务方式、市场规划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就业方式的单调源于市场就业信息供给的限制。
其次,市场在劳动力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时,会以劳动力素质高低为标准,进行优胜劣汰,这样就会反过来刺激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三,市场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不规范。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突出1)农村劳动力的兼业状况我国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向发达在城市和沿海地区。
但是,这些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在阻碍,他们没有改变身份而获得城市户籍的权利,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内。
许多农民因而选择兼业、“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但由于近年很多地方放宽了户籍制度的条件,导致出现了“离土离乡”的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比2000年下降%;工业就业%,比2000年提高%;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比1999年提高%。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