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优秀经典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e2d15bd0d233d4b04e694c.png)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典例解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赵鼎①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例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c8f6d55a336c1eb91a375d98.png)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诗人的所 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 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 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 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 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 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 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 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 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 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 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 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 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 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 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鉴赏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渡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
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 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 夺人的效果。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
二、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 与意境类试题。 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找出××(意象)。 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766b24ab7360b4c2e3f64ed.png)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鉴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形象篇)
![登岳阳楼(诗歌鉴赏形象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fd7a1c59eef8c75fbfb39a.png)
诗歌鉴赏形象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 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水面上一般。描绘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 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水面上一般。描绘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 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相得 益彰,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益彰,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人物形象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的形象。 心忧天下、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三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 诗人自己
客体人物 诗人塑造的形象
三 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什么形象; (1)什么形象; 形象的基本特征; (2)形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的意义。 (3)形象的意义。
三 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很好)模板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和意境(很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7bd254c1eb91a37f0115c1a.png)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 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
春行即兴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 (步骤二)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列举景物: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 渡头 、城门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 青翠的峰峦 、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 感情。
双调· 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 “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这首诗取西 风、雁、红叶、 (1)找出诗中的意象 黄花、芭蕉和秋 雨等一系列富有 (2)展开想像,用优美语言 再现画面(不能脱离原诗) 季节特征的景物;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芭 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 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惆怅的心情”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703a08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0.png)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中饱含对自然景观形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入鉴赏。
古人通过诗歌将自然景观的美妙展示,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之处,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山水描写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对山水的描写,这些描写常常展示出山水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峦的形状、色彩的描绘以及对山水的感受,将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山峦的壮丽和黄河奔腾的气势,引起读者对自然景观的共鸣。
花草赞美花草的美丽也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诗人通过对花草的描写和赞美,将花草的美妙之处展示给读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的红杏被描绘成春景中的一抹亮色,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鲜活和美好。
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古代诗歌中通过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将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相融合。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中既有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又有对情感的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结语古代诗歌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观形象,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给读者,让人们能够在文学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共鸣。
这些古代诗歌的鉴赏,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7768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0.png)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景物形象”即“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
即便涉及,多简单考查,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一)常见意境特点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另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两方法方法一: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1.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d78cddda58da0116c17495b.png)
•
形象鉴赏
· 景
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 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景象常常 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 法。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 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 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 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 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诗歌常见的意境术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幽深、 壮阔、 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清新、 朦胧、恬淡 明丽——恢弘、清远、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瑰丽、闲适 清冷——冷森、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凄怆、寂寥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 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 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 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 啸。 •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 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 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七:“大漠孤烟直,长 雄浑壮阔 河落日圆”表现出 _______的意境
•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幽清明净 流”构成了_________的意 境。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鉴赏形象综合题,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 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答题步骤为: • 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描写了……意象。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描述时,语言力求优美。 • 二、这些景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切忌空 洞。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解析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20dd98f121dd36a32d822e.png)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 象征。
• 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 处杜鹃啼。”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 如归。” • 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惟有鹧鸪飞。”
七、“乌鸦”“燕子”系 兴衰 •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 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 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 《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 尽水悠悠” • 《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 鸦”。
• 清冷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 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 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 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 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 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宁静甜美的意境。(步骤二) 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悠闲 的生活情趣和对江村生活的喜爱。(步骤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 析。 答案: 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 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 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们营 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 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 深意(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873412e5901020207409cb9.png)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1、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意盎然的图景。 (1分)
2、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2
情怀?
C、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D、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 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氛围: 凄凉沉郁
2.意境 意: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 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常见 意境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往 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32诗歌鉴赏之形象景篇汇总
![32诗歌鉴赏之形象景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bf441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7.png)
例、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 首诗的意境。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 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 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 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第五类:怎样写出景物。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方法一:运用修辞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第二类: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012年高考(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3分)
答: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方法二: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 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 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 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唐诗)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 2015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达技巧;②分析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李白(唐诗) 2016 观点态度。 《金陵望汉江》 欧阳修(宋诗) 2017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课堂训练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岑 参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 青门①百壶送韩侯,白云千里连嵩丘。 北堂②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③后秋色。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注①青门:泛指京城东门。②北堂:母亲的居室, 这里代指母亲。③扇枕:子女孝亲。 问: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景物形象(含意境)是古诗形象鉴
赏中的一种常考题,也称为“意境型”。
主要考查诗歌中景象(含意境)的特点 及描写景象(含意境)的作用。做此类 题型要积累常见的景物意象以及表示意 境的专业词语,理解和掌握意境的常见 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备考——知己知彼
年份 题目 考点
2013 陆游(宋词)《鹊桥仙》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
【经典例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 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参考答案: 首联写槐叶深青,柳叶变黄;秋高气爽, 天气变凉, 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深秋图景。 点明了时间,渲染了苍凉清冷、高远辽阔 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 抒发送别友人的不舍伤感之情作了铺垫。
课堂小结
1、答题时要认真审题,如果只是单一考意境, 就按照“景 、境 、情”的三步走模式答题。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问题,就怎么问怎么答。 2、近几年该考点往往和表达技巧放一起考 (17年高考),答题时就主要根据手法题答题 步骤来回答。 3、要积累诗歌中常见、常考的景物,熟悉它 们常用来营造什么意境、抒发什么情感,还 要熟背意境氛围常用术语。
怎样的画面(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境)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 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 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 相机而作。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 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 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 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 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 悲苦。
此类题目加入了首联或上阙写景的作用考查,故 而在一般意境型答题模式上再加入作用分析即可。 首联或上阙(片)写景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补充:
1、意境常用专业术语一般是两个双音节词, 2、在概括意境、画面特点时最好能补上时间、 地点,如“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荒野 图”。 3、近几年该考点往往和表达技巧放一起考 (如17年高考全国卷1),答题时就主要根据手 法题答题步骤来回答。
【经典例题】:【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 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6分)
课后巩固
《课时作业》学生版317页,教师版394 页,1、2题
古诗鉴赏复习专题 之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 法和规范审答。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 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 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境型常见题型
题型一:意象+意境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 句、联、片、全篇 )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
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④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全诗或上(下)
片做简要赏析。
意境型答题技巧点拨
这类意境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描写了哪些意象,要写出各自的特征(某时 某地,视题而定)(景)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特点或描绘了一幅 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情)(该点并 非必答,要看题目问题设置和分值而定)
8.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 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2分)交代了时间、地点,(1 分)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1分)暗示了诗人前途 渺茫的悲凉心境。(1分)
题型二:意境+开头作用
⑤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