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测试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单选题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厉王弭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4.“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虐(残暴)(4)指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
2.专指《史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国语及《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
国语及《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章,通过描述公子召有智慧和勇敢的形象,展现了召公对厉王谏言的义正辞严和忠诚。
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文章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忠诚和谏言的重要性。
召公作为厉王的臣子,以无私的态度向厉王提出了忠实的谏言,这体现了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心。
召公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畏强权,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文章通过描述召公的智慧和勇敢来彰显他的品质。
召公以清晰的逻辑和犀利的辞章为厉王的行为进行批评,他准确地指出了厉王的错误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召公在谏言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眼光,并以坚定的态度和勇敢的行动表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此外,通过叙述召公与厉王的来往,文章暗示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召公为了让厉王听取自己的谏言,不畏权势,几番奔波,甚至不惜贬官。
这显示了君臣关系中君王对臣子的需求和臣子对君王的影响力。
文章告诉人们,君臣之间应该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臣子要敢于坦率地给君王提出真实、客观的建议,君王也应该谦虚地接受并倾听臣子的建言。
总之,《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描写召公和厉王互动的文章,通过描述召公忠诚、智慧、勇敢以及君臣关系等方面的情节,表达了对忠诚和谏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文章对于我
们了解古代政治文化、培养忠诚精神和正确面对权力的观点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虐(残暴)(4)指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
2.专指《史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解析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解析|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这篇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中的名篇。
今天儿童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课文讲解
《召公谏厉王弭mǐ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民 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标题注解: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 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 般作贬义词。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 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 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 不敢言。 提问翻译
2、厉王:周厉王姬胡(?~ 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国王,谥号 厉王。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 征暴敛。他重用小人,实行“专利” 政策。“所谓‘专利’,就是顽固 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 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 (郭沫若《中国史稿》)。
点此播放视频
国人的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当然有意见,就“谤”王,厉王不仅不 反省自己的作为,反而实行“钳口”政 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 年(公元前844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 弥谤矣,乃不敢言。”(《史记 周本 纪》) 不是民众没有意见了,象齐威王那 样广开言路改进工作,而是高压威吓, 国人“不敢言”。 这种情况更加危险, 民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王朝政令得不 到改进,而且民众愤怒的情绪在郁积中 不断增加,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 中爆发。对此,召公十分忧虑,再次向 厉王进言,劝谏厉王首先得让民众讲话 和提意见。但厉王还是不听。结果,沉 默并愤怒着的国人忍无可忍,爆发“国
是以事行而不悖bei。民之有口, 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有原隰xí 衍沃也[1],衣食于是 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1] 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í ):低 湿的土地。衍:平原。沃:有河流 灌溉的土地。宣言:发表议论。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2篇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左传·哀公十九年》的一篇。
该篇通过
召公谏告厉王兄弟之间的内讧和相互中伤的行为,旨在告诫君王要重
视国家大义,不以个人私欲而忽视国家利益。
下面将逐段为您翻译并
注释这篇文言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县令者,其先武公也。
武公卒,故以县令奉君子也。
士授县令,
是有礼也。
君子出于社稷,而不可以县令为贫鄙,又非君子所任也。
注释:
- 召公:即“召公奭”,召姓,公名。
- 县令:即“召公奭”在逝世前担任的县令之职。
- 故以县令奉君子也:指召公奉命出使各国,在途中担任了县令一职。
- 礼:指封建社会中的礼仪规范。
- 社稷:国家的根本利益,泛指国家大事。
(待续)。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及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及译文】一、整体把握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
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
“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
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
“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共49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带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日:“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玻赋,噪诵,百工谏,麻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
国人围之。
邵公日:“昔吾骤不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
②宣王:厉王之子。
③卑:衰微。
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④⑦D.⑤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召公谏厉王弭谤(齐桓公伐楚知识点归纳整理)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推进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考试内容和要求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作品阅读分析和写作等四个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记忆、理解、分析与综合、表达与应用、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一、语文基础知识(一)了解单音节词文言文的特点,能够记忆和理解常用文言文古今实词的不同含义可以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并加以理解它的意义;(2)能识别“之、其、于、一、着、乃、着、所、言、和”不同语言环境下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掌握使役的用法和意义动词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掌握判断句,被动句,介词宾语句等特殊句式的使用可以准确翻译文言文;(4)掌握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类比、转喻、双关、对偶、排比、夸张、象征、反问、质证、层次、互文等。
并且可以指定它们的表达式使用。
二、文学文化常识(一)记忆和掌握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姓名、字号、生活年代、代表作品和作品集名称、文学主张和文学成就等重要贡献,重要作品的编纂年代、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文学史意义论地位等。
(2)熟记古诗、古文的经典名句;(3)掌握古今各种文体知识;(4)掌握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和现象;(五)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三、作品阅读分析包括古诗和现代文学的阅读分析。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所反映的背景和社会生活;(二)了解并准确分析作品的体裁特点、主要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4)把握和总结工作的主要思路,理解工作的思想意义。
第四,写作(a)应用写作主要考察根据提供的材料或情况选择合适的写作风格的能力。
正文类型包括正式文件中的通知、通告、请求、信函以及交易文件中的声明和通知。
证书、请柬、借条、收据、请假、介绍信、求职信、演讲稿(含欢迎词、再见,谢谢等。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篇一:召公谏厉王弭谤】xt>一、基础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2.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能谤讥于市朝b.耆、艾修之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其如土石何?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苛政猛于虎也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所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a.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b.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
(1)民不堪命( ) a.忍受 b.能、可以 c.合(2)川壅而溃( ) a.腐烂 b.溃逃 c.溃决泛滥(3)吾能弭滂( ) a.消灭 b.平息 c.革除(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 a.决定 b.疏通水道 c.决心12.召公谏厉王弭谤赤峰第六中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7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①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②朝服衣冠,窥镜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蔬也,何以伐为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下列句子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同步闯关题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篇一:召公谏厉王弭谤】xt>一、基础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2.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能谤讥于市朝b.耆、艾修之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其如土石何?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苛政猛于虎也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所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a.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b.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答案。
(1)民不堪命( ) a.忍受 b.能、可以 c.合(2)川壅而溃( ) a.腐烂 b.溃逃 c.溃决泛滥(3)吾能弭滂( ) a.消灭 b.平息 c.革除(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 a.决定 b.疏通水道 c.决心12.召公谏厉王弭谤赤峰第六中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7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①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②朝服衣冠,窥镜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蔬也,何以伐为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下列句子中“于”字与“郑人游于乡校”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同步闯关题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国语及《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
国语及《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国语的概述
二、《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概述
三、《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内容分析
四、《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国语的概述
国语,又称“国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用于记载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国语的特点是表达简练、含义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概述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出自《国语》的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西周时期召公劝谏周厉王弭谤的故事。
这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召公与周厉王的问答,揭示了弭谤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内容分析
在《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首先向周厉王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王何为而弭谤?”周厉王回答说:“吾闻古之贤君,其所以得民心者,以其言而行也。
”召公随即指出,如果国王能够言行一致,以诚信待民,那么百姓自然会归附于国王,谤言自然消失。
如果国王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弭谤一时,也不能长久维持。
四、《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现实意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关键在于自己的言行一致,做到诚信待人。
其次,文章中的召公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了政治领袖应该以诚信为本的道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A.弭(ér)服贴(tiē)拗开(ǎo)鞠躬尽瘁(cuì)B.瘐毙(yǔ)搭讪(shàn)惦量(diàn)召公(shào)C.两讫(qì)惬意(qiè)壅(yǒnɡ)轻手蹑脚(niè)D.燥热(zào)晦气(méi)打烊(yànɡ)悚(sǒu)二:课堂点击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体史书,共21卷。
传为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以告,则杀之。
(2)道路以目。
(3)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4)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相同B、(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相同C、(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不同D、(1)句和(3)句不同,(2)句和(4)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的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谤”与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
提到“谤”我们用一想到“诽 谤”一词,而提到诽谤我们今人 往往会想到法律上的诽谤罪,其 含义是:“诽谤罪,是指故意捏 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 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 严重的行为。”然而,古代的 “谤”、“诽谤”的含义与今天 的理解不同。
原始氏族时期,生产力低下, 尚无剩余产品,也没有国家及其强 力机构。氏族内部的事务主要是靠 部落首领的威信和氏族内部的舆论 监督。“谤”原意是氏族成员给部 落首领提意见。提意见有两种比较 普遍的方式:谏鼓和谤木。 关于古代的原始民主制度, 《国语》和《左传》都有记载。这 种原始的民主制在进入阶级社会之 后还有不同程度的遗留。比方说 “流王”。
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 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并 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 《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 化驰骋,纵横捭阖。他只是要把 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 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 的感人作用。周厉王暴虐无道, 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 可耻的下场;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 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 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 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 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原始民主制度下的舆论监督在阶级 社会之后演化为谏官制度。《大戴礼· 保 傅》云:“忠谏者,谓之诽谤。”“谏” 或“诽谤”都是以正直忠良之言规劝君 王,以避免君王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祸 害。周文王时,周王室内便专设“保氏” 一职,“保氏掌谏王恶”(《周礼· 地 官》)。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 官——谏官。秦置 “谏大夫”,汉改称 “谏议大夫”。唐代所设置的谏官主要 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 左右散骑常侍等。唐太宗鼓励犯言直谏。 宋代改唐时“补阙”为“司谏”,改 “拾遗”为“正言”,并从“三省”中 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 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 “给事中”,合称为“给谏”。
译文朗诵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 坏的,这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 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思 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 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 的嘴,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 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 zhì .
译文朗诵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 九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 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 少师进献劝谏的箴zhēn言,盲人 朗读讽刺的文辞,让有眸子而看不 见东西的人诵读,让百官进谏,让 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上达给国王,在 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同族 的内外亲属弥补、监察国王的过 失,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 言教诲天子,年高望重的人劝诫他, 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几点介绍
1、召公:即召穆公(前?-前822 年),姓姬名虎,是世袭的召康公后 裔。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期担任召公, 和周定公、共伯和(卫武公)等皆为 当时的卿士。曾力谏厉王,未果。国 人暴动时,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 (即后来的周宣王)。前841年,召 公与周公一起管朝政,凡14年,直至 太子即位。史称“共和行政”(一说 “共和”为共伯和摄理王政)。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瞽(gǔ)献典 [2],史献书[3],师箴zhen,瞍(sǒu)赋[4],矇诵[5],百 工谏[6],庶人传语[7],近臣尽规,亲戚补察[8],瞽史教 诲,耆qi艾ai修之[9],而后王斟酌焉。
[1]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公卿至于列士: 周代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等级别,公卿是高层官 员,士是下层官吏,士又可细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 等。列士:各级士。 [2] 瞽(gǔ):盲人。古代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代称。 此指乐官中的太师。典:乐典。 [3] 史:史官。书:指古代历史典籍。 [4]师箴zhen :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瞍 (sǒu):没有瞳仁的盲人。 [5] 矇: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6] 百工:指管理各种工奴的工官。一说百工即“百 官”。 [7]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因其不能直接接触君王,故其 批评意见只能间接地辗转传达。 [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 亲戚:指与国君有亲属关系的大臣。亲戚补察:同族的 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9] 耆qi艾ai:年高有德的人。古时60岁者为“耆”,50 岁者为“艾”。修:劝诫、警诫。 提问翻译
2、厉王:周厉王姬胡(?~ 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国王,谥号 厉王。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 征暴敛。他重用小人,实行“专利” 政策。“所谓‘专利’,就是顽固 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 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 (郭沫若《中国史稿》)。
点此播放视频
国人的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当然有意见,就“谤”王,厉王不仅不 反省自己的作为,反而实行“钳口”政 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 年(公元前844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 弥谤矣,乃不敢言。”(《史记 周本 纪》) 不是民众没有意见了,象齐威王那 样广开言路改进工作,而是高压威吓, 国人“不敢言”。 这种情况更加危险, 民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王朝政令得不 到改进,而且民众愤怒的情绪在郁积中 不断增加,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 中爆发。对此,召公十分忧虑,再次向 厉王进言,劝谏厉王首先得让民众讲话 和提意见。但厉王还是不听。结果,沉 默并愤怒着的国人忍无可忍,爆发“国
第一段写弭谤的由来。厉王所以要“弭” 谤,是由于“国人谤王”;而“谤”的由来则 缘于“厉王虐”,可见乱由上作,社会真正动 乱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这一段 写厉王共四层,只用了四个字,暴君的面目就 勾画得一清二楚了。一是“虐”,二是“怒”, 三是“杀”,四是“喜”。作为矛盾对立面的 “国人”,作者着墨更少。开始是“谤”,不 过是口头上的不满而已;而在厉王的淫威之下, 人们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来表达内心的愤 怒和悲怨。至于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 者却借召公的口说出“民不堪命”来点明,笔 墨经济而有力。由于厉王用杀头的办法堵住了 “国人”的口,从而感到高兴,正写出昏暴的 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 识。厉王得意忘形地说的那句“吾能弭谤矣, 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与上文的“道路以 目”相呼应。把一场严峻的社会矛盾只用这短 短几句话交代得如此周详而深刻,不能不说作 者的文字素养是相当卓越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
点此播放视频
《国语》
《国语》
1、作者、年代及性质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 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报任安书》)按照汉代的 说法,《国语》是写《左传》的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写。《国语》记事年代起自 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 前440)。晋以后有人就其作者和年 代提出异议。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产生 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初年,作者当不是与孔子同时的那个左 丘明。《国语》有楚攻越,杀越王无疆 能的记载(公元前335年)。
课文讲解
《召公谏厉王弭mǐ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民 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标题注解: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 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 般作贬义词。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 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 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 不敢言。 提问翻译
3、国人 “国人暴动”的主角是“国 人”,什么是“国人”?作为地 理方位概念,“国”对应于 “野”,“国人”是指居住在国 中的人,与“野人”(农夫)相 对;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人” 是指有权参加国家政治决策、有 经济收入的城市平民。其祖先与 周王同族,只是随着年代久远, 血缘关系淡薄了,但在国家生活 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漫 长的分化、分蘖过程中,国人的 成分也十分复杂,既有贵族,也 有平民;其职业分布也十分广泛,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 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凡21 卷,其中《晋语》9卷,《周语》 3卷;《鲁语》、《楚语》、 《越语》各2卷;《齐语》、 《郑语》、《吴语》各1卷。
点此播放视频
与《左传》偏重叙事不同, 《国语》偏重记言。其记录的语言 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周语· 召 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 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做法,使 “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 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记载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经典语 言。 《国语》记载了的史实非常丰 富,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并为后 来的史书(如《史记》)所援引。 此外,《国语》作为古代散文名著,
译文朗诵
周厉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责他 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 忍受不了暴政!”厉王发怒了,找来 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 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厉王就 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 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 谤矣[1],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 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 使言[2]。 [1] 弭(mǐ):消除、制止。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壅(yōng):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 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 除;导,疏通。 提问翻译 [2] 宣:引导、开放。
版本 关于《国语》写本的记载,最 早是班固《汉书· 艺文志》。汉魏 至唐,郑众、贾逵、王肃、虞翻、 唐固、韦昭、孔晁等多家注本并行, 而以韦昭注本影响最大。到宋代, 就只有以韦昭注的本子为底本的公 序本流行。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国 语》刊本,都是明、清二代的翻刻 本和手抄本。明代的版本今天可见 的多是嘉靖和万历年间的刻本,以 公序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