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范本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范本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施瓦布的“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理论约瑟夫·施瓦布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课程论专家、生物学家。
他强调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强调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这一理论首先明确界定了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其次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最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并主张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尽可能的发挥彼此的无限潜力,强调通过集体的“课程审议”方式来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这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精神,也为课程开发中困境的破解提供思路。
(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蕴含着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观念,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这一理论强调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及反思性的探索方式,这些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劳顿和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思想劳顿的“宏观情境分析理论”,是从整个社会文化出发,认为学校的课程是传承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应从公共基础文化中选择课程内容,使其反映社会中的文化内容。
斯基尔贝克的“微观情境分析模式理论”,主张依据各个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对本学校进行全面考量评估的基础上研制课程。
“情景模式”思想从社会文化分析着手,依据现实灵活调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的“文化性”、“适应性”特点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重视多元文化课程,认为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循环的。
多尔反对课程的预设性,也反对由课程专家来决定课程,他认为,课程应依据学校本身的文化与学生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后,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等多方主体在尊重多元性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辩论来建构、生成课程的过程。
这些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具身认知理论“具身”概念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拉考夫(koff)和俄勒冈大学哲学教授约翰逊(M.Johnson)提出,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认知身体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步骤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 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全文5篇]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全文5篇]第一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考虑学校和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才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化的安排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本文结合高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探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大课间课程化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作为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
“校长的教育理想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中,更应该体现在他的管理行为里,体现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
”[1]课程领导力,是教育转型期一名中学校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伴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各地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培训)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全员参与、效果显著的特点。
相对校本研修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似乎门前冷落。
许多薄弱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根本无动于衷,具备开发实力学校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良莠不齐。
校本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和教师都想探究的课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弄清“校本课程”概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不走偏”在弄清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
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生成人的。
”[2]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想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3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所以我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西安丰镇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土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案: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与实践,以期为优化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对现有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发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其优点和不足;(2)调查研究不同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发情况,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3)分析比较各学校之间的体育课程开发实践,找出问题所在;(4)提出改进和优化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思路。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
(2)实证调查法:选择数所中小学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包括内容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等。
(3)实地观察法:走访调查学校,观察课堂教学情况,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状况。
(4)数据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不同学校的差异以及问题所在,提取关键信息。
三、方案实施1.确定研究样本选择若干所中小学作为研究样本,覆盖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
2.制定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一份问卷,内容包括体育课程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
3.实施问卷调查通过面对面或线上方式,向相应的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4.进行实地观察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前往各学校实地观察课堂教学情况,并记录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相关数据。
5.整理和分析数据将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并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获得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2.数据整理和分析将问卷数据和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中的各项改革也越来越加深入人心。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举措。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还较为少,本文旨在探讨此项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通过开发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旨在实现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设计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2、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语文教育的内容。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
语文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对语文的实际、深入认识。
3、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性和探索性。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探索性教学方法为基础,注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营造积极的创新、探究的氛围。
这里涉及到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突破单一教学模式等问题。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措施。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依据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
语文教育就其本身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语文价值观和良好的语文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牢固基础。
因此,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求教育教学从传统的注重知识面向向多元化知识结构转移。
采用多元化的知识构建模式,使得学生的能力不仅限于掌握某一种语文知识结构而是长期形成对语文知识体系的合理认知和建设。
2、构建学情导向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沟通、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进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1.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2. 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4.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
2.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 “全民参与”的合作精神4. 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 合作开发;2. 课题研究与实验;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ppt课件
7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 基于浓郁地域文化的课程开发 ▪ (萧山九中校本课程开发) ▪ 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 (余姚市东风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
(萧山区育才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基于学校办学取向的课程开发 ▪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4) 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按计 划实施
▪ (5) 校本课程的监控与评价
2023/10/19
15
课本校制编)程确标开成组发定小,目2(
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
▪ 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与学校背 景
包括政策依据;“支柱”情况;
▪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3-5项描述即可 (设计与归纳)
▪ 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 课程安排(课表)
▪ 校本课程的管理细则
▪ 附录: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
▪ … … 2023/ 10/1 9
16
206据程课程课基层校本校开方面校依案景背发学与学1的
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
▪ 课程目标陈述 (3-5;ABCD)
▪ 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 课程实施说明 (方法、组织形式、 课 时、场地、设备、 班级规模等)
▪ 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 校中人来解决 ▪ 基于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释放学校生命的活力
2023/10/11
3
进解所特面校本教为征学践实决改育、的,:了3
4、校本的内容
▪ 校本研究 ▪ 校本课程 ▪ 校本管理 ▪校本培训
2023/10/19
203/17 本校本校容究、的
4
5、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 的理念与实践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在国家宏观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协调好国家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开展积极的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资源,解决好课程的兴趣性和学术性的矛盾。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1.菲吕马克(1973):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
2.麦克米伦(1973):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3.基尔贝克(1976):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9):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发过程,过程中需要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责任重新分配。
5.科恩(Cohen,1985):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学校少数人员,如校长、部分教师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学校所有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必须强化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另外,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往往只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很难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各自的特殊性,而且,千人一面、“拉平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很难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也就是学校要根据教育者的办学宗旨、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和社区环境来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某种创造潜能,人在青少年时期,正是这种创造潜能最活跃的涌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身边事物充满着好奇、对发生在眼前的现象异常敏感、并总是跃跃欲试的去尝试、去实践心中想做的事情。
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上的划分
创新模式
校
本
拓展模式
化
程
度
补充模式
由
低
到
整合模式
高
改编模式
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模式
操作程序由简单到复杂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别
1.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案例 :萧山九中地处杭州湾南部,属海涂沙地。2001 年,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在众多课题 当中有关沙地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相当多,于是试图对这 些课题进行整合,决定把这些有关沙地的研究性课题以文 化为纽带、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组合开发成一门校本课 程,题目为“沙地文化”,后改为“融人沙地”。萧山九 中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育信息报》等先后做了专题报道。该成果先后被评为 浙江省年度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第二届基础 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优势:
一是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 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中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 些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更深人学习的机会。
二是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
5.基于学校目标取向的校本课程开发
以学校发展特色为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根据 学校的办学哲学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提出一类整合型的 开发思路。其特点是体系庞大,主线鲜明,整合性和综合 性强。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ppt
成
(二)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一、教育原则 —民主主义 二、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四、做中学的知识实践观 五、课程应考虑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的结合
(二)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观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它能发展接近儿童世界的课程 2. 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 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的经验。 3.客观而普遍的法则与绝对真理,将排除其他可
能同时存在的多元声音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是基于对个人及对社会的责任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强调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2.重视抉择 3.课程本质为意义的赋予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藉由“吾 -汝”关系的建构所形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 )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牟天伟摘要: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本文在分析数学校本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数学校本课程,并在重庆市朝阳中学展开实验。
校本课程目标:一方面,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两部分,(1)数学模型;(2)数学游戏。
课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时的安排上基于日课表形式、完整日形式、穿插形式等3种方法。
课程评价:在数学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式。
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数学教育一、数学校本课程的理念1.数学校本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在现代课程理论关于课程计划与实施的研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
在这样的理念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建构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就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赋予了数学课程自我生长性。
课程内涵的变化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课程论基础。
[1]数学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设计的各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数学活动。
设计的数学活动是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以及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身经历并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对知识的自主的理解与建构。
2.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个体原有的人格特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性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
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高 职校本 课 程 的 开 发 , 须 突 出 高 等 教 育 的 必
发 展 层 次 , 强 调 高 校 办 学 自 主 权 包 括 课 程 设 置 应 和决 策 权 的真 正 落 实 , 程 设 计 更 加 重 视 高等 技 课 术 和 职 业 技 能 的 训 练 。 还 要 突 出 职 业 教 育 的 目标 定位 , 不 能跟 一般 意 义 上 的教 学 型 、 究 型 本科 也 研
收稿 日期 :0 6— 3— 0 20 0 2
高职 高专 院校 必 须 从 学 校 的办 学 实 际 出发 , 充 分研 究 学 校 所 在 区域 城 市 的经 济 文 化 环 境 、 专 业教 师素质 、 习实 训 设施 和场 所 、 业 课 程 设 置 实 专 状况 以及 在此基 础 上 形成 的办 学理 念 和校 风 学 风 等多种 因素 。 校本 课 程 开 发 前 , 通 过 发 放 调 查 要
导致新 课 程 的 实 施 和 推 广 遭 受 挫 折 后 的深 刻 反
发 地 方课 程 、 职高 专 院校 开 发 校 本 课 程 的积 极 高 性 。这 意味 着各 类高 职 高专 院校 的教 学 活 动要 逐
步克 服 完 全 依 赖 国家 和 地 方 课 程 的 习 惯 , 够 自 能 主开 发 出 一 系 列 反 映 社 会 技 术 先 进水 平 、 现 学 体 校 办学 特色 的学 校本 位课 程 。 = 、 职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的 特 点 和 原 则 高
思 。从 2 0世 纪 7 O年 代 中期开 始 , 本课 程开发 运 校 动 在 世 界 各 国尤 其 是 西 方 主 要 工 业 化 国 家 逐 步 推
行 开 来 , 由 此 影 响 到 这 些 国 家 的 课 程 行 政 决 策 并 机 制 的变革 。 我 国教 育 理 论 界 对 校 本课 程 开 发 的研 究 , 源 于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来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需 要 。 19 9 9年 出 台 的 《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中
第八章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佚名点击数:915 更新日期:2006-4-17本章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在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充分体现了课程权力的民主化,对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质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帮助学校全面实现课程的社会职能。
本章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标准、步骤和管理等基本理论,在推介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策略。
第一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
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
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源于英文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
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模式
目标模式 动态模式 过程模式 环境模式
目标模式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动态模式
目标 评价 方法 内容
过程模式
• 注重目标,更注重过程。 • 强调过程的内在价值。 举例 请学生完成一次植树的设计方案。要求: 1、总共种植4 棵树。 2、4 棵树之间的距离两两相等。
环境模式
1、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 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 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本质
--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 国家课程亦被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自 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 和评价的课程。主要特征包括:权威性、 合法性、强制性(强迫性)。 • 中外国家课程的两大差异。 • 国家课程 -- 教师充当实施者;校本课程 - 教师充当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
校本课程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与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一、校本课程的本质和意义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艰巨性 四、当前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误解
一、校本课程的本质和意义
1、校本课程的界定 2、校本课程的本质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 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
2、校本课程的本质
-- 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 隐性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实施国家课程的 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来的“校本课程趋势和倾 向”。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 拓宽课程范围 • 适应个别差异 • 发挥创新意识 又称为“口袋课程”,具有独家性、随意 性和偶然性
3、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充分发挥校本课 程的优势。 • 《胡鞍钢: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 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不相适应 国家课程与师资状况之间的不相适应 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不相适应 • 应该大力倡导“活页课程”的意识。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生与发展㈠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生⒈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开发而言的。
一个国家的课程行政体制与其政治体制相适应,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
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由国家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即国家课程开发模式。
地方分权的课程开发由学校、教师决策,编制课程,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即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是源于对当时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即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在非集权制国家的遭遇。
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课程改革,其中最早和最具影响的当属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在其影响下,其他许多国家也发动了与美国在教育观念及推行方式上相类似的全国性的课程改革运动。
这一课程改革运动在课程发展史上被称为“新课程运动”。
新课程运动源起于美国来自大学的自然科学专家对中小学课程的不满,他们批评学校自定的课程计划中的诸如舞会及同伴交往等非学术活动,减少了年轻人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及在学业上追求优异的动机;中小学的科学课程不能为学生接受大学课程的挑战做好准备。
于是,一场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课程改革运动在美国全国兴起,联邦政府拨款资助,遴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课程和教材。
而学校的教师则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但不到五年时间即宣告失败。
在美国课程改革影响下的其他许多国家所发动的全国性的课程改革也收效甚微。
这种“自上而下”、“中心─外围”的大规模课程改革的失败,深深地刺激了课程改革者、研究者和参与者。
也充分暴露出这种集中制课程开发和“中心─外围”推广模式的缺陷,即这种专家学者编制课程、学校教师实施课程、外界评价人员或督导人员评价课程的模式,使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要求等传递给实施者;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庐曼的社会系统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由庐曼的社会系统来看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
(1)校本课程发展具有混沌复杂的特性 (2)校本课程发展强调对话—沟通再制的巡回 2. 由庐曼的社会系统来看如何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发挥自我组织、自我创生的功能
(三)诠释学
1.一般诠释学 创始人:施莱尔马赫。 为一种“消除误解”的理解理论 2.体验的诠释学
心性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校本课程发展强调动态、循环、开放的课程观 2.校本课程发展重视“意义形成”的课程发展历 程——不确定性使意义在不断的参与中形成
(三)后现代主义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1.校本课程发展乃采用多元文化课程的去向 2.校本课程发展使经验统整的课程 3.教师的对话是课程发展的动力 4.校本课程发展重视教师角色转化
狄尔泰认为理解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心理过 程的体验来重建这一过程 3.语言诠释学 (1)对语言及文本在理解上的争辩 (2)效果历史意义和视界融合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四、校本课程评价 五、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挑战 “自上而下”课程管理的质疑 教育民主运动的深入 教师角色更新的需要 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立在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上(2)事物的意义在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互动中浮现出来(3)事物的意义乃经由个人的诠释过 程而确定 互动中行动者的诠释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与校本课程发展: 1.由符号互动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生需意识到课程对其有意义时,学习才有意愿,校本课 程发展即致力于发展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 2.由符号互动论来看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 (1)校本课程是透过各行动者持续的“自我互动”诠释 而形成 (2)校本课程发展讲透过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建立其课程 的“意义”网络
(庐曼社会系统论的概念架构)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2)复杂性 复杂性指所有可能性或可能状态的全部
(3)自我指涉 指涉(reference)是指区分和指陈二元素
所组成的一种运作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社会系统的特色 1.社会系统是混沌复杂的 2.社会系统是自我组织的 3.沟通为自我组织系统的基础 4.社会系统关注差异
的经验。 3.客观而普遍的法则与绝对真理,将排除其他可
能同时存在的多元声音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校本课程发展是基于对个人及对社会的责任
(二)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1.强调主体性与互为主体性 2.重视抉择 3.课程本质为意义的赋予
(三)就如何运作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而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藉由“吾-汝”关系的建构所形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反泰勒目标模式的后设论述 强调动态、循环与开放的课程观 反对学科本位,主张跨学科的课程统整 重视文化多元课程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后现代社会中的课程发展应强调局部论述、去中
它是发展生活教育、与经验连接的教育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反中心性的色彩,避免独断主义 2. 注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 3. 重视不确定性,消弭主客观的对立 4. 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是语言论述的结果 5. 重反省、诠释与创新 6. 教育的过程是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一、教育原则—民主主义 二、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四、做中学的知识实践观 五、课程应考虑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的结合
(二)实用主义—杜威的教育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观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就校本课程发展必须存在的原因而言
它能发展接近儿童世界的课程 2. 就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而言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1.社会系统中的相关概念 (1)系统 系统是整合部分到一个整体中的关系网络
环境是干扰系统维持的变项
开放系统的概念出现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复杂性的差异
(二)庐曼的社会系统论
系统 机械系统 有机系统 社会系统 心理系统
(social systems) 互动系统 组织系统 社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