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在集体环境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1. 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它包括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
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越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人们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和暗示规范,明示规范是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而暗示规范则是通过群体行为和社会期望传递的。
3.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群体的决策结果。
集体决策可以通过协商、投票和共识等方式进行。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等方面。
1. 对他人的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指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认知。
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获取他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他人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
2.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人们通过比较和反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存在的一些心理偏差。
例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此外,人们也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自我保护性的认知偏差。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
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
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一)人际关系1.含义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
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
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会关系的研究并不仅限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社会关系的途径。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维持。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关系的研究。
首先,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感受,从而理解社会关系的动态。
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比如他们的朋友、同事或家人。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
例如,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实验显示,即使普通人被放在扮演监狱典狱的角色下,他们也会逐渐表现出虐待和压迫其他人的行为。
这个实验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影响。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不仅表现出特定的行为,还经历着一系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根据已有的信念和期待来解释和理解社会情境。
这些信念和期待通常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它们影响了个体对他人和社交互动的看法。
情感体验方面,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情感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进一步地,社会心理学还探索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的机制。
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改变而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关系中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维持。
例如,亲密关系研究表明,共享积极经历和情感互动对于维持亲密关系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发现,人们往往更愿意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
这是因为与相似的人交往可以提供认同感和亲近感。
总之,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的本质。
心理学2017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关系(四)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心理学2017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关系(四)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就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2017考研心理学这部分内容也需要我们重点去复习。
社会关系(四)1.侵犯行为(1)含义:又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由侵犯行为、侵犯动机(直接原因)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2)种类:①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可分为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②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报复性侵犯。
③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分为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3)原因:①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死本能是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会受到生本能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即侵犯行为。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人类侵犯的避免,可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方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②挫折—侵犯说:多拉德认提出该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
米勒对其进行了修正,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后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引起的情绪状态,如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
③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侵犯是习得的,其机制为联想、强化和模仿。
(4)有关的因素:①温度:在38到41摄氏度内,随温度升高,人们暴力倾向会增强。
②兴奋转移:愤怒、锻炼、噪声、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增加人们的侵犯。
③侵犯线索:武器效应。
④去个体化。
⑤饮酒。
(5)减少方法:利用惩罚;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6)与侵犯行为有关的一项经典研究: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以探索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为研究对象,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取向。
社会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些关系被认为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幸福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与亲密的伴侣、家庭成员和朋友保持紧密联系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社交联系,从而减少了孤独感和抑郁症状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关系越多越好,并且应该多样化。
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建立联系可以提供新的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社会关系是个体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塑造因素。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的认同感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归属感来塑造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尊心的一种途径。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与其他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建立联系。
另一方面,与重要他人关系紧张或冲突时,个体可能会经历认同困惑和自我价值的下降。
因此,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认同和自我概念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关系的取向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层面和领域。
其中之一是亲密关系研究,旨在了解夫妻、伴侣和亲密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这些研究关注情感表达、信任、冲突解决等方面,以深入理解亲密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是群体关系研究,关注的是团队合作和集体决策的心理过程。
这些研究揭示了群体中相互依赖、领导力和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为有效的群体合作提供指导。
此外,友谊和亲属关系研究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领域,通过考察这些关系对个体的支持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了对社会关系的全面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三编社会关系

第三编社会关系九、偏见:不喜欢他人1、偏见的本质和作用偏见的界定►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双重态度系统(第二章)种族偏见、偏见的微妙形式、性别偏见2、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社会化(容易出现偏见)a. 权威人格:不能容忍软弱,有惩罚性的态度和服从群体权威(在幼时苛刻的管束所致)b. 宗教与偏见:制造偏见也消除偏见c. 从众:偏见随着潮流和规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制度的支持——也支持偏见,有时通过政策,有时通过无意的惯性3、偏见的动机根源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当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尚未可知时,我们往往会转移敌对方向►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避免偏见的动机►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会产生内群体偏差——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秀,会提供积极的自我概念亦产生偏袒;自我形象及归属感受威胁会增强此偏差4、偏见的认知根源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分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越熟悉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
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性,忽视其积极行为►即便非典型群体中的某个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见的行为,便可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虚假相关。
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
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刻板印象威胁——担忧有人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一旦接触到生动案例,往往会忽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事件的方式;十、攻击:伤害他人攻击的概念:分为敌意性(伤害作为愤怒的宣泄)工具性(伤害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1、攻击的理论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攻击受遗传、大脑等生物学影响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存在攻击性线索,此愤怒就可激起攻击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是习得的,通过经历和观察,习得攻击的好处2、攻击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疼痛、炎热、受攻击等唤醒:任何来源(像锻炼或性刺激)都可导致唤醒,唤醒状态可以强化情绪►性唤起和愤怒等其他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共57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群体心理与社会关系分析

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群体心理与社会关系分析1. 引言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是一门涉及群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领域。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合作与冲突等社会互动现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该主题下以下几个方面:2. 群体心理的概念与理论在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框架。
这包括如下内容: - 定义:什么是群体心理?它与个体心理有何不同之处? - 群体形成过程:讨论群体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如相似性原则、接触假设等。
- 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研究成员如何建立自我认同,使得他们感到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
- 社会规范:研究人员在群体中遵循哪些行为规则和期望。
3. 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社会关系是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我们将讨论以下内容:- 人际吸引力:各种因素影响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吸引力和亲近程度,如相似性、互补性等。
- 社会支持:分析社会支持对个体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供和接受社会支持。
- 冲突与合作:研究生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冲突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 群体行为与群体决策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还需要考虑群体内部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以下内容值得关注:- 群体思维:探讨群体内成员智力和意见收集方面的特征,如集思广益、小组极化等。
- 组织领导力:讨论不同类型领导对群体行为和效果的影响,并介绍有效的领导风格。
- 理性选择模型:解释个体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如何加权考虑成本、收益和可能性。
5. 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最后,我们将探讨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的方法和实践应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 激发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际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对群体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兴趣。
- 提供资源: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的研究材料、文献和工具,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或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群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现象。
6. 总结研究生社会心理学教学是一个涉及群体心理与社会关系分析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同氧气与生命一般不可或缺。
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认知、需求和行为决策,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探索了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石,它研究了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通过社会认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形成社会印象、社会认同和社会归类的,进而揭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群体动力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动力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它可以塑造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群体动力可以通过集体认同、共享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角色。
研究群体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指他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对个体给予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支持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系至关重要。
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社会支持还可以减轻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的负面影响,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因此,社会心理学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影响机制。
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涵盖了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和联系,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和交往能力。
研究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有助于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情感交流。
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心理学: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情感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涉及了许多重要的领域,如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以及社会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我们对他人的态度、观点和情感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对待群体信息和社会情境。
1.2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循的一种基本规律。
它认为个体会以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方式回报他人的好处,以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
1.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它可以通过与群体成员的互动和共享相同的价值观来增强,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1.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它包括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如顺从、归因、社会压力和群体思维等。
2.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社会心理学涉及了许多重要的领域,每个领域都对我们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采取的行为和决策。
群体行为可能会与个体行为有所不同,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集体智慧、归属感和群体压力等影响。
2.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个体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有关社会情境和他人信息的。
它探索的问题包括说谎检测、情绪识别和社会知觉等。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以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它们对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相关知识,探究它们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探讨该学科对社会的意义。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周围人的行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等。
个体行为也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某些行为的评价与其知觉有关。
比如,人们对于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评价与其对于该行为的知觉是密切相关的。
个体也可能会因为自我评价心理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
因此,个体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多元的研究领域,需要考虑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人们在社会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可以是亲密的、正式的或者是暂时的。
不同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或破坏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状态。
亲密的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和伴侣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亲密的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程度。
而不愉快的亲密关系,则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比如抑郁症。
除了亲密关系,个体还会去与其他人进行正式的社交互动,比如工作和学习。
这些关系往往是以规范和社会地位为基础的。
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断变化,从而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社交环境中保持正面的社会交往以及文化的敏感度。
最后,暂时的社交关系往往在临时情况下产生,比如对于陌生人的交流。
个体需要知道如何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以达到目的。
在这些情况下,个体需要保持与对方的良好交流、理解以及对其他人的尊重。
总之,社会关系的研究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和连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还涉及到社会认同、互惠互利、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社会认同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它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的过程。
人们往往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经历和价值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能够增加对自我的认同感。
例如,在大学校园里,同学关系的建立常常基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兴趣爱好。
此外,互惠互利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动力,人们天生希望通过与他人建立互助关系来获得资源和支持。
例如,在工作场所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帮助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压力,从而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其次,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维系和加强。
在社会支持的作用下,人们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实质性的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分享问题和困惑、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来减轻心理负担,建立起亲密信任的社会关系。
此外,人们还通过互动和共享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的活跃度。
例如,朋友之间的定期聚会、合作开展的项目以及一起参与的娱乐活动都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从而加深友谊。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社会关系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社会认同是人们行为的重要指引,个体会根据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期待和价值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政治选举期间,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支持自己所属社会群体支持的候选人,因为这可以获得社会认同的满足。
其次,社会关系还可以通过群体间的信息传递和社会影响产生扩散效应。
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受到身边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社会影响的力量在网络时代愈发显著,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传播和形成的“群体效应”正在不断加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探究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社会关系。
首先,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演变。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起关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更容易与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建立关系,这是因为相似性可以带来共鸣和理解,有利于建立共同的话题和利益。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冲突和合作现象。
人际关系中难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冲突,社会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游戏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人在决策和博弈中的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面临选择时,人们是如何进行合作和互惠,或者选择竞争和利己,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归属感。
群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演员-观众效应研究了人们在不同观众数量下的行为表现,揭示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审查和评价如何影响他们的表现。
而从归属感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为何会选择加入某个特定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认同感和自尊心的作用。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还延伸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社会心理学家常常运用研究成果,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例如,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会心理学强调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区关系,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而在社会变革方面,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关于如何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策略,例如通过宣传教育来推动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转变。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改善。
无论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还是群体的互动,社会心理学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理论支持。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反应进行研究的学科。
人们即使在单独存在时,仍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关系因此也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关系定义为人际互动以及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关系。
社会关系涵盖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对社会关系进行深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
社会关系与健康无论何时何地,社会关系都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大多数人都需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通过社会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健康有重大影响,缺乏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例如,社交隔离和孤独可导致抑郁症,焦虑,血压升高等健康问题。
在医学科学中,社交隔离甚至可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和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建立并维护健康的社会关系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关系与幸福幸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社会关系对幸福的影响也被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比单独生活更能产生幸福感。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社会支持可以减轻我们遭遇负面事件的痛苦,并在经历压力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社会关系中的互惠关系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互惠关系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的关系。
研究表明,互惠关系越多的人会更幸福,因为这可以提高合作和信任。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互惠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和社会关系的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关系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一个人如何在小组和团体中行动。
群体行为和领导能力是许多组织和社会结构中的关键因素。
领导者通常会与外界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关系,并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
团体成员的行为可以受到团体期望和群体压力的影响。
若是让一个人处于没有群体约束的状态下,他/她的行为将很有可能与整体行为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参与者人口逃逸行为、抵制行动、或者像谈过话面墙一样闭口不言也是正常的。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人在群体行为中受到群体压力和群体期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社会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人们的社会关系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关系也在塑造着人们的心理。
首先,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关系是人们与他人建立的互动关系网,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恋爱关系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存在亲密性、依赖性和冲突性等特点。
而在友谊关系中,人们会追求互惠、支持和分享等,同时也会遇到竞争和矛盾的问题。
这些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揭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个体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
个体的心理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个体的自我概念、自尊感和归属感等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当个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时,会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
相反,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遭受排斥、孤立或冷漠时,会对其自我价值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双向的影响关系表明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除了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了社会关系对于群体行为和群体认同的影响。
社会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可以是集体行动、社会动员或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群体行为往往受到群体认同和规范的影响。
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时,会对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
群体认同也可以激励个体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这种群体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互为影响。
心理学2017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关系(三)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心理学2017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
会关系(三)
社会关系(三)
1.利他行为
(1)含义: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行为。
(2)特性:自觉自愿;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利他可能有所损失。
(3)倾向:巴特森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自我利他主义;一种是纯利他主义。
(4)利他行为的原因:①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②社会进化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社会公平规范。
(5)外部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会增加利他行为,反之会减少。
②社会环境:他人在场(拉坦和达利认为,其原因可能跟责任分散、情境的不明确性以及评价恐惧有关);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体会对情境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进行判断,然后采取行动)。
③时间压力:个体很忙时,往往难以利他。
④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利他对象容易得到帮助。
(6)利他内部影响因素: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
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关系(一)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1页共1页 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关系(一)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就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考研心理学这部分内容也需要我们重点去复习。
社会关系(一)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1)人际关系。
①含义: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主要成分)。
②建立与发展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③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探测器”。
④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基础);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⑤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
⑥人际测量:莫雷诺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法;贝尔斯测量法。
(2)人际沟通。
①含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②功能:协调作用;保健作用;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③种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④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 式);非正式沟通网络(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3)身体语言沟通。
(4)人际距离。
①公众距离:3.6~7.5米。
②社交距离:1.2~3.6米。
③个人距离:0.45~1.2米。
④亲密距离:0~0.54米。
2.亲密关系(1)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
按照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最强烈)。
(2)亲密关系: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两个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很大时,即发展为亲密关系。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3)影响喜欢的因素:①熟悉和临近;②相似与互补;③才能:“犯错误效应”;④外貌;⑤人格品质: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往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往分析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便开始了社交活动。
在当代社会,社交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都至关重要。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往分析,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交往的各个环节、交往的心理因素、交往的影响等方面。
一、交往的各个环节交往的各个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社交的起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点,通常是某种共同的兴趣、目的或情感。
2. 社交的主体:交往的人们是社交活动的主体,如何选择和评估主体是社交活动的关键。
3. 社交的表达:交往双方将信息通过口头或非口头方式传达。
4. 社交的回应: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回应,回应是一个人是否继续加入社交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社交的维持与结束:社交行为不总是能够持续下去,在某些情况下社交行为结束是必要的。
二、交往的心理因素1. 联想:人的联想时常会影响人们的交往,交往的情境或对方的特征可能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以往经验中的相关事件或人物,引发快速的情感反应。
2. 社会认同:人们渴望与群体相连,感受到目标群体的支持和认可。
3. 互补性:人们往往会与自己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建立联系。
4. 状态依赖:情境或干扰因素对人们的交往产生影响。
5. 推理:交往过程中的推理并不只是基于逻辑的推理,还有人性的因素在其中。
三、交往的影响交往的影响可以展示为媒体效应、试图改变他人行为、思维程序和社交攻击等方面。
其中,媒体效应是指人们从媒体中获取的知识对于交往关系产生影响。
比如,与电影等媒体中的人物形象有共鸣的人群倾向于临摹。
试图改变他人行为是指一个人试图让另一个人改变行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以策略为基础的交往过程,会对两个人的关系造成影响。
思维程序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法,以处理和记忆交往的事件和信息。
这种程序影响着人们对待和看待交往中的各种事态。
社交攻击是指通过语言、肢体或其他方式,攻击或伤害另一人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
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
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一)人际关系1.含义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
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
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5)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因此应该注重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6)增减原则:人们倾向于对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好的人有好感,而对于态度逐渐变差的人,即便是起初极其赞扬,也会导致关系的淡化。
4.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1)定向阶段——对可能的交往对象进行注意、选择、初步沟通(2)情感探索——仍属非正式交往,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仍避免涉及个人隐密;(3)感情交流——信任感、安全感确立,较深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程度较高,正式交往的压力已趋于消失,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稳定交往——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
(5)冲突阶段(衰退阶段)(6)疏离阶段——关系结束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熟悉可以增加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程度(2)个人特征①才能:才能与被人喜欢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超出一定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②犯错误效应: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武装分子在古巴猪湾登陆,试图从事武装颠覆活动,结果遭到惨败。
总统肯尼迪的声誉非但没有下降,相反却大大提高。
心理学家猜想,这是因为猪湾事件使得人们相信,即使是被当时的新闻媒介描绘得几乎无可挑剔的总统,也难免会犯错误。
这使总统的形象更接近普通人,从而赢得了过去并不喜爱他的人的拥护。
③外貌:Sigall & E.Aronson,1969男性看重漂亮女性的评价结果:肯定——对主试喜爱程度最高;否定——对主试喜欢程度最低。
询问是否继续参与研究:他们表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主试交往。
④真诚:Aderson,1961方法:大学生,555个品质形容词,要求被试按“喜爱程度”排序;最前面词: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最后面: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
结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⑤相似相似性决定了被试对别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是否选择别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伙伴。
能引起人际吸引的“相似”情形:态度、兴趣、信仰、价值观;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居住地;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身体特征⑥互补与补偿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
(双方面)补偿—他人某一特点满足了某人的需要,使某人增加了其对他人的喜欢程度。
(单方面)⑦爱情喜欢:①人际吸引的双方彼此有共同的理解;②喜欢的主体对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爱情:①依恋——孤独时会高度特异地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
②关怀与奉献——非常关怀对方的情感及其他情况;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高度宽容对方的不足;③亲密行为——最初的身体(手)接触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是对父母之爱的泛化。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二)人际沟通1.含义人际交往是运用语言符号或语言符号相互之间的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亦即人际沟通。
包括工具性交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告之对方,并影响之。
满足需要的交往:表达感情、解除内心紧张,求得对方理解同情。
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1)协调作用:在一群体中,为了能有序地生活,就要避免矛盾与冲突,就要按照共同的规则来行事。
这就需要人际交往来达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调节情绪、增进团结;(2)保健作用:社会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通过交往获得安全感、亲密感,满足了人的归属需要。
(3)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意识:婴儿出生后通过各种社会交往,社会意识逐渐由高到低发展,直到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2.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1)包容需要:即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2)控制需要: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建立并维持好良好关系的需要(3)感情需要:在感情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联系的需要舒茨指出,一个人满足以上三种基本需要的方式具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主动表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一是被动接受,期待他人与自己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主动被动包容需要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控制需要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自己感情需要对他人表示亲热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3.人际沟通的类型(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①目光、表情等;②姿势、衣着、空间距离等;③音调、停顿等)(2)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效率高,但影响力低于口语)(3)有意沟通(闲聊属于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不自觉地传递信息)(4)正式沟通(存在面具效应,举止上会变得更符合社会期望)与非正式沟通(5)个人内沟通(即用内部言语自我沟通,是一切沟通的基础)与人际沟通(5)群体沟通(小群体沟通,公众沟通和组织沟通)与大众沟通4.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①发出信息的人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发出信息的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力、手势、表情等的表达优劣程度;②发出信息的人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③发出信息的人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④发出信息的人的社会地位;(2)影响信息的因素①语言及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②信息的内容;③信息的处理情况;(3)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可能大不一样。
(详细可参见说服部分)(4)影响接收者的因素①接收者的心理选择性,如有些信息接收者乐意接受,而一些则不一定;②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如处于喜悦情绪状态的人容易接受他人向其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上述四方面的因素通常是联合发生作用的。
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为亲密关系。
主要包括:亲情、友谊、爱情。
其特点包括:1.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2.共同活动,双方来往频繁,喜欢经常呆在一起;3.感情卷入很深及高度相互依赖,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5.亲密感,即心理上的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二)爱情定义与分类斯腾伯格的三元理论:在斯腾伯格看来,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
其中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
这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1.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2.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3.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4.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5.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6.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7.完美式爱情:三者俱有(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按照公平理论,人们的付出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2.归因:幸福的夫妻经常做强化对方的归因;而不幸福的夫妻则经常做抑郁式的归因;3.沟通:走向破裂的婚姻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埋怨,并对对方的关怀置之不理;4.嫉妒:在亲密关系中,嫉妒一方面是浪漫爱情健康的标志,它反映了个体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嫉妒也常常引发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损害双方关系的。
(四)亲密关系的终结当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去其价值的时候,人们往往采取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1. 真诚:表现为被动地去弥补出现的裂痕,采用这种策略的人由于害怕对方的拒绝行为,所以很少说话,耐心等待,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被动、建设性)。
2. 忽视:这是许多男性经常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他们会故意忽略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时经常挑剔对方的缺点,这种策略经常被那些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或不想改善但也不想终止这种关系的人使用(被动、破坏性)。
3.退出: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主动、破坏性)。
4.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并尽力维持亲密关系(主动、建设性)。
三.偏见与歧视★★★★(一)含义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