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教学设计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doc
初一导学案-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初一导学案-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d8f5f593011ca300a7c390c6.png)
课题二: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学重点:(1)理解公式的含义、构成,掌握其输入方法。
(2)掌握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求最小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及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统计数据的操作。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去创建一个简单的电子表格,并学习了如何输入表格内容、修改表格内容、合并单元格、设置单元格格式、设置边框线及设置单元格填充颜色等内容。
请课前预习P58-P62的内容:1、如何用公式法计算选拨赛总分。
2、使用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求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最高分及最低分。
3、尝试使用RANK函数去自动计算出选手的排名。
二、课堂学习内容、校园小歌手选拨赛已经结束,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各选手的总分。
任务一:打开桌面的“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快速计算出各选手的总分。
(P58)思考:计算出一个选手的总分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余选手的总分?任务二: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选手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探究任务三:使用RANK函数自动计算出各选手的选拨赛“名次”操作过程:单击单元格L3 →单击插入函数按钮f x→类别处选择“统计”→选择RANK后单击确定→Number(指定进行排名的那个数)一栏选L3 →Ref(是指进行排名的数据范围)处选择H3:H13 →确定(提示:此处若要利用“填充柄”填充功能快速复制公式时,先要将RANK函数中的Ref 参数H3:H13改为H$3:H$13,然后再进行复制公式的操作。
)探究:什么是相对引用、什么是绝对引用?(P58最后一段,P62倒数第二段)复制使用工作表1. 重命名工作表2. 插入、删除工作表三、课堂练习1、写出各单元格里的函数:例H2=SUM(C2:G2)I2= J2= k2=。
说课实例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说课实例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700c68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2.png)
说课实例一《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逢甲纪念中学古旺仰如何说好一节课?本文以《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为例,与诸君探讨。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预期与反思这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信息化社会,数据处理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软件。
教材把电子表格EXCEL编入课程的意图很明显,电子表格作为最有效最实用的办公软件之一,中学生有必要对其了解和学习。
本这节内容选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是学习电子表格最重要的一课。
它是一个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 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重点:用单元格代替数进行计算难点:1.确定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正确输入公式。
2.正确使用函数进行计算。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我的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对实用的办公软件兴趣浓厚。
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公式和函数的相关理论,但掌握的还不够深刻,在实践上仍出现来很多问题,如:对单元格和数的关系理解不够明朗,对公式的编辑和函数的应用比较生硬。
因此,很有必要再利用一节练习课来巩固和加深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依据教材分析和大纲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用单元格代替数进行计算的思维(2)知道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灵活地利用公式;(3)熟练掌握几个常用函数的使用;(4)正确使用填充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练习,使学生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思维,并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技巧。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和团队协作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内存学习动力,外拓发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让他们在分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现电子表格的自动计算》教学设计
![《实现电子表格的自动计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3c6f93b90d6c85ec3ac6ca.png)
《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课堂教学设计展示往届学生原始成绩表,要求同学们计算出总分、平均分、最高、最低分等;让同学们感受到Excel表格明显优于Word表格,Excel表格可以实现自动计算功能。
计算每个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公式法),方法:确定“总分”的计算公式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即总分=C2 + D2 + E2 + F2 + G2(第一个学生)注意:输入公式时必须先输入“=”,每个单元格的名称不用手动输入,可直接单击该单元格;利用填充柄快速复制公式;老师演示用公式法计算总分的方法,学生模仿操作,并自主完成计算平均分,最快完成的同学上讲台来展示。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成绩表”,使用电子表格的自动统计功能,了解这与Word的表格的区别,领会到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
用函数法来计算和统计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方法:老师讲解,总分和平均分除了用公式法,还可以用函数法,用“SUM”函数求和来计算总分,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平均分,同样利用填充柄快速复制公式。
老师演示用函数法来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学生模仿练习,并自主完成用函数法计算最高分(MAX)、最低分(MIN),最快完成的同学上讲台来展示,巩固用函数法来计算、统计的步骤。
注意:由于“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很常用,所以Excel的工具栏里有“∑”,可以在“∑”的下拉列表里直接选择这些函数来实现自动求和等功能。
在理解和熟练运用公式的基础上学习函数,通过简单的“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理解函数的格式和参数的选择,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用函数RANK()自动求出“名次”方法:讲解函数RANK()的用法,让同学们自己求出学生的成绩排名,并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验证后发现结果不对,小组讨论,找原因。
通过展开几个学生排名的具体的函数表达式来发现问题,最终发现公式有错误。
老师提出“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运用“$”符号修改函数里的单元格参数,得出正确的结果。
第二节 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
![第二节 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74ba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3.png)
实践
与上面的操作类似,在N3单元格中粘贴求最小值函数"MIN井相地修改函数“自动”确定的“单元格区弓用”,使函数产生正确的结果。
(2)使用“复制公式”的方法
分别在其余各行相应的单元格中粘贴上面的两个设定好的函数,各个选手的“最高分”“最低分”就自动出现了,如图所示。
只要在复制公式前把引用的“单元格区域”用一种“绝对”的形式“固定”下来,上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Excel中规定可以在单元格的行号或列号前加上一个“$”符号,以表示把所引用行或列“固定”下来,称为“绝对引用”
把RANK函数中第二项参数O03:034改为OS3:0S34,然后再进行复制公式的操作,就会发现这次的“排名”结果是正确的了,如图所示
然后编辑公式算出“选手实际得分”
视频《快速算出平均值、最大最小值》
1.使用“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
(1)取最大值
选定M3单元格,在“开始”快捷工具栏中找到∑,点击右侧下拉按钮,点击“最大值”选项
然后在编辑栏中把单元格区域修改为G3:K3”
或者直接用鼠标拖曳功能选取区域“C3:K3",如图所示
在单元格中使用“函数”时,有些函数会根据所处的位置“自动”确定它的“计算范围”
探究
按照照“实际得分=(评委总分-最高分-最低分)/3”的计算方法,在相应单元格中编辑公式井复制应用,请在“O”列自动计算出所有选手的“实际得分”。
实践
选手实际得分能不能使用函数计算出来呢?为什么?
选手们的各项分数都显示在表格中了,要是有可以自动得出“名次”的函数就好了。
视频《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
4.2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粤高教版(B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4份打包)
![4.2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粤高教版(B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设计(4份打包)](https://img.taocdn.com/s3/m/dfb8e1a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0.png)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这一章节,结合同学们的学情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过程:
讲解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电子表格自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⑥ 数据排序与筛选
- 排序:按照指定关键字对数据进行排序。
- 筛选:根据特定条件筛选出所需数据。
⑦ 数据可视化
- 图表: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分布和趋势。
- 图形:使用图形工具展示数据可视化效果。
⑧ 保护与共享电子表格
- 保护:设置密码防止他人修改数据。
- 共享:与他人协作共享电子表格。
⑨ 电子表格的打印与导出
1. 学生层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创建、编辑、格式化等。部分同学对电子表格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少数同学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同学对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在操作能力方面,同学们能够熟练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基本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录入。素质方面,同学们具备较好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热情。
(1)角色扮演: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如数据分析师、财务人员等,运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850c3363968011ca3009163.png)
在闯关之前,我们先来练习冲关技能吧!(提供excel练习关)
巡堂。
刚刚我观察到,有很多同学都是点着手指头在计算或者打开电脑的计算(器)在计算!很聪明哈~
但是呢,我突然发现二班的卫生分算错了,应该是129分,那我们是不是要再重新计算一次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在改变数字的时候,结果也能跟着改变呢?
(学生探索)步骤:
1、选中单元格E3(公式)
2、移动鼠标到单元格右下角,光标由空心的十字形变成实心的十字形
3、点击鼠标左键不放,拖曳到适当位置(摁住鼠标左键,拖动光标到最好一个单元格)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发现填充柄的妙用
培养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3分钟
挑战游戏第二关
很棒,那我们就运用填充柄这个必杀技来挑战我们的第二关!(给每个小组评分)
教学过程设计
所用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故事引入
游戏驱动学习
小组协作学习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简述故事《棋盘上的麦粒》
(1、自我介绍
2、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提问:“西萨·班要的麦粒数是多少呢?让我们帮助国王算出棋盘上的麦粒数吧!”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开发思维,自主探究学习
步骤:
1、选中E3单元格(提示学生:E3即第E列第三行)
2、输入“=B3+C3+D3”(注意提醒学生输入公式前一定要先输入等号!)
3、点击“键盘上的Enter”键/编辑栏上打√
1、学生思考问题
2、观看老师演示
练习操作技能
5分钟
挑战游戏第一关
中学信息技术第三节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学案
![中学信息技术第三节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e79961ed9ad51f11df26c.png)
1.随机抽查同学的作业,并按作业完成情况加减分。
2.其他同学作业全面检查。
(三)知识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知识点、点评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故事:
有一个老会计,一直都是手工做账、手工制表,有一天公司终于给财务部配上了电脑,老会计也学会了用Excel电子表格工具制表,用上Excel制表后,老会计感慨:“Excel电子表格真是好,以前制一张表要划半天,划错了一个地方还很不好改,现在方便多了”。
有一天,他发现他的下属制表从来不去一一加减数字,老会计复核时每次用算盘敲半天,都没发现其计算错误,问其原因才发现Excel还有自动求和的功能,不禁惊叹:“啊?!!Excel还有这个功能?!我每次都用算盘敲出结果再填上去!!”听完这个故事你是否会心一笑?你是否也曾惊呼:啊?!Excel还有这个功能?!
第三节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掌握公式的书写规则与含义
2.能使用自动求和、求最大值、最小值等常用函数
3.能熟练使用复制公式的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仔细阅读课本和指导教学书、自主探究、合作互帮。
【教学过程】
一、【自学】
计算出11位选手的总分;(3分钟)
二、【探究】
使用公式、自动求值、函数自动计算(10分钟)
1、完成“2.检测”工作表的题目。
五、【知者先行】
1、假如从表格中去掉总分、最高分、最低分栏目,选用有关函数,编辑一个能直接计算出“选手实际得分”的公式。
2、阅读课本P82堂评价
(一)提交作业
完成后保存并关闭此文件,将文件名改为自己的姓名,通过“凌波多媒体教学网”提交。
阅读课本P79-82页,计算出所有选手的总分、最高分(MAX函数)和最低分(MIN函数)
Excel表格自动计算技巧讲课教案
![Excel表格自动计算技巧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75143ab307e87101f696d1.png)
Excel表格自动计算技巧一、显示单元格例有计算式的结果的设置方法首先:插入-名称-定义在弹出的对话框“当前工作薄的名称”中输入: X或“结果”的自定义名称,再在“引用位置”处粘贴=EVALUATE(SUBSTITUTE (SUBSTITUTE(SUBSTITUTE(SUBSTITUTE(计算!$C$1,"[","("),"]",")"),"×","*"), "÷","/"))公式(注意要有“=”号。
再对公式中“计算!$C$1”选择上,然后再到需要做公式的单元格中点击即可。
如要相对引用,则要删除$字符。
已经OK,你在C1输入表达式比如15+5×3 ,在D1中输入=x 看看(应该是30)。
二、如何在Excel中输入计算式后另一单元显示计算结果菜单--插入--名称--定义:输入AA(任意取名),在下面输入公式:=EVALUATE($A$1)然后在B1单元格输入公式:=AA但本式不能识别如:[、×、÷等符号进行计算,使用第一种较好。
三、如何在Excel中编写自定义函数,象在表格中调用SUM()一样?第一种情况:单元格A1 = 2;单元格B1 = 2;单元格C1 = 2单元格D1=(A1+B1)×C1 显示结果为8 ;那么如何才能在单元格E1中显示(2+2)×2的计算表达式,并且建立关联,当单元格D1变成=(A1+BA)^C1 计算式后,显示结果为16;那么E1也就自动显示为(2+2)^2的计算表达式,也就是说随着单元格D1的计算公式变化,单元格E1显示的计算表达式也随之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当计算的单元格任意变化时,怎么办?比如说计算式E1=A1+B1+C1+D 1,也有D2=A2+B2+C2,还有F3=A1+B1+C1+D1+E1时。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f5df0019e8b8f67d1cb95a.png)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篇一: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案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一、教学目标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能正确掌握公式的书写规则与含义理解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列举单元格引用的应用能使用自动求和、求最大值、最小值、求名次等函数。
能熟练使用复制公式和复制工作表操作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式的设计和运用以及excel中公式的书写规则;函数的作用,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复制公式的操作方法;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及应用。
(二)难点函数的含义和参数格式;分析复制公式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同学们都来当一次校园小歌手的统分员,看谁统计的分数又快又准。
按照规则,选手的实际得分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
用公式的方法可以写为:选手实际得分=(总分-最高分-最低分)/3,求选手实际得分转换为求总分、最高分、最低分。
(一)出示课题,揭示教学目标(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57-63页,思考以下问题:统计“总分”有多少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填充柄”的自动填充功能快速复制公式,如何统计最高分、最低分,Excel中“单元格区域引用”是怎样表示的,函数与公式如何区别, 是否有统计“选手实际得分”的函数,如何统计名次,自动填充时使用相对的“单元格区域引用”会导致什么结果,该如何修改, 时间:15分钟(三)学生自学,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巡视,把握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学生演示,教师疑难解答,难点突破1、总分如何统计,(单元格名称相加,如果数据项很多,2可用什么简便的方法,)2、用填充柄来填充公式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公式的计算方法相同,如果是列填充,必须引用单元格的列不变,只是行改变。
3、函数内参数的格式:多个参数用逗号隔开,如果是单元格区域的引用,则用冒号。
4、“名次”的函数带两个参数,明确参数的含义。
复制公式中绝对引用的含义。
(五)当堂作业完成“校园小歌手”选拔赛评分表、小组单科平均分统计、明明零用钱登记表的统计。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第一课时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52cd3788e9951e79b89276b.png)
第二章第三节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掌握公式的书写规则与含义。
2、理解“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列举单元格引用的应用。
3、能使用“自动求和”这一常用函数进行总分计算。
4、能熟练使用复制公式和复制、插入新工作表操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公式的设计和运用以及excel中公式的书写规则。
2、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及应用。
3、复制公式和复制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公式的书写规则与含义,“单元格引用”的含义。
2、函数的含义和参数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1、出示学习目标(投影)引言……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掌握公式的书写规则与含义。
(2)理解“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列举单元格引用的应用。
(3)能使用“自动求和”这一常用函数进行总分计算。
(4)能熟练使用复制公式和复制、插入新工作表操作。
2、自学指导引导生自学,师巡堂,纠正生在自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做好“2次备课”。
认真阅读课本P57-63页,完成以下题目,并在电脑上尝试操作:(1)如何在选手实际得分栏目前插入总分、最高分、最低分等栏目?(可参考课本P53页图2-6)(2)理解“单元格引用”的含义,如何正确编辑总分的计算公式?(3)课本P59页探究:公式能否被复制?(4)课本P60页实践:“自动求和”按钮∑的作用?(5)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插入、重命名、复制工作表?自学方法:自主阅读、书中做标记、同桌讨论自学时间:8分钟3、学生自学,自主探究4、效果检测通过“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让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广播示范操作,其他生观看操作,交流讨论可以改进的地方,师适时进行精讲,小结。
(1)如何在工作表中插入新栏目(新列)?(2)如何理解“单元格引用”?(3)在单元格H3中,输入“=C3+D3+E3+F3+G3”与输入“C3+D3+E3+F3+G3”有没有区别?(4)除了课本P58页介绍的编辑计算公式求总分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更便捷求总分的方法吗?(5)如何插入新工作表并进行重命名、复制操作?5、师生共探师结合自学指导以及课本各栏目内容进行具体授课,并对生在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学设计)-A4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学设计)-A4](https://img.taocdn.com/s3/m/3f3aa7b7dd3383c4bb4cd277.png)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
1.感受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了解单元格与数的对应关系。
2.会使用EXCEL的公式进行计算,会利用几个简单的函数SUM,AVERAGE,
COUNT,MAX,MIN等进行统计。
3.培养在学习中严谨的态度,准确的方法,即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输入公式、求和、求平均、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确定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输入公式。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操作法、自主探究、小组协同学习法,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学习到知识。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七、教学过程。
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范文
![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07f0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e.png)
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范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表格的使用数据计算自编公式教学反思1在EXCEL中利用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计算、公式创建、公式编辑)是学好EXCEL的基础,该内容掌握的情况好坏直接关系着函数、数据分类汇总、数据筛选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为此,本人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方面进行研究,采取网站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传授新知、完成任务、技能训练与内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竞赛闯关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公式的正确输入格式、公式的创建步骤及利用公式进行各种运算的操作技巧,学生在攻克教师所设计的多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反复训练,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将知识内化为了能力,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亮点:1、课前网站学习引入,直奔主题不牵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节课,从市年末总人口统计表开课,直奔主题,目的明确,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课中讲解恰当、精当不含糊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学科而言,精当的讲解显得更为至关重要。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方法技巧后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师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公式的创建、公式的格式等),利用教师演示、学生总结教师操作方法步骤,实现了对公式的格式、含义、创建的'重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精当的讲解中第一时间内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3、任务驱动难易适中,符合认知规律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能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巩固操作技巧并内化为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
《电子表格中的计算》教学设计
![《电子表格中的计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12138b6529647d2728521e.png)
《电子表格中的计算》教学设计高明区荷城中学罗永娟一、课题:《电子表格中的计算》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这一课是由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八年级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它包括五部分内容:①确定计算方法;②输入公式;③复制公式④求和函数、求平均数⑤最大值、最小值、统计个数、符合条件个数。
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让学生通过输入公式来计算结果,并通过几个简单的函数来对数据进行统计。
重点:确定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输入公式、求和、求平均、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难点:。
确定单元格之间的计算方法,输入公式。
2、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会进行数据的输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感受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②了解单元格与数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会使用EXCEL的公式进行计算,会利用几个简单的SUM,AVERAGE,COUNT,MAX,MIN等进行统计。
3、情感目标:培养在学习中严谨的态度,准确的方法,即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操作法、自主探究、协同学习法,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学习到知识。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电脑室六、教学准备:预先制作好一份零花钱的收支情况表(图1-8 P8页的零花钱收支情况表)预先制作好任务2(职工的工资情况表)、任务3(销售情况表)八、教学反思由于我们的课时是每星期一节课,任务多,时间紧,特别是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不能一下子接受那么多内容,所以,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把内容分成2节课来上,并适当添加一些用函数计算的例子,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好,记得牢。
七年级信息技术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3a88d7d0d233d4b04e6908.png)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公式与函数的作用(2)掌握输入公式的书写规则、理解公式中含有单元格名的写法和优点(3)能使用自动求和、求最大值、求最小值等常用函数(4)能熟练使用填充柄的复制功能2、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任务需求应用合适的公式或函数(2)能利用填充柄或复制公式来简化统计操作(3)掌握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最大值、最低分方法。
(4)在应用公式和函数过程中能注意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观察分析出错的原因3、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主动使用电子表格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纠错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上中第三章第三节《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中的第1课时。
本节课让学生初步学习电子表格自动统计的功能,了解这与一般文字处理软件中普通表格的区别,领会到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从一个静态的表格过渡到动态的表格,本节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前一节编辑好的表格《校园小歌手》基础上,通过编辑简单的公式到粘贴函数,认识到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对表格数据的各种处理的技术,让学生体验到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最后通过一个数学实例《棋盘上的麦粒》,让学生能根据任务需求应用合适的公式和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公式的含义、构成,掌握其输入方法。
(2)掌握利用f(x)“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最大值、最小值方法。
(3)学会用填充柄复制公式,进一步简化工作2、教学难点:(1)能根据任务需求应用合适的公式或函数(2)能根据任务编辑修改函数和单元格引用区域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多任务驱动、通过课本和微课视频自主学习、讲练结合、学生演示等教学法。
四、教学工具网络教室、远志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EXCEL软件、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准备把含有教学素材的文件夹传送到学生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的教学设计
蔡丽丽(汕头市,潮阳区金堡屮学)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分层合作
1.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输入公式的书写规则、理解公式中含有单元格名的写法和优点。
(2)掌握输入公式进行简单统计。
(3)掌握使用自动填充柄自动生成相邻区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掌握利用f(x) “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平均值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会公式含单元格名的优点,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工作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2)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兴趣
(3)规范学生上机行为
(4)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6)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在分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京"占•
Jt-八、j •
(1)理解公式的含义、构成,掌握其输入方法。
(2)掌握利用f(x) “粘贴函数"功能求和、求平均值方法
难点: 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及利用f (x) “粘贴函数”功能统计数据的操作。
3.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教师:请同学演示打开E:\G118文件夹下的“高一仃8)班成绩”工作簿,然后在 F列中求出总分。
学生演示
设计意图:目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总分呢?我们来看看1号的三科总分还可以怎样算?大家先算一下1号同学的总分==?如果改了语文成绩,G4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F4的结果会自动变了?
学生:发现可用公式来计算,但直接输入成绩不好。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是复习上节内容,而第二个问题除了复习的作用以外还有导入新课的作用。
在设计上承上启下,提出新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讲授演示
教师:
1、输入求和公式操作步骤:
选定放结果的单元格G4——输入=C4 + D4 + E4 ——回车
2、修改语文成绩,总分发生变化。
如果公式里引用单元格名,当单元格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公式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3、怎样可以较快地求出其他同学的总分呢?
当公式复制到新的地方时,它所引用的单元格名也会扌艮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输入公式的操作步骤,理解公式中含有单元格名的写法和优点。
四、任务驱动分层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任务一”幻灯片:
A层:(基础题)
1、打开E: \G118\ “高一(18)班成绩”工作簿。
2、在“期中考试成绩”工作表中,用输入公式法在G4:G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
总分。
B层:(提高题)(乘号*、除号/)
3、在14: 1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平均分。
4、在“初一学年信息总评”工作表中计算出“学年总评”成绩。
C层:(发展题)
5、探究公式的组成。
教师巡视课堂,并作个别辅导。
学生:
1、A层同学完成1 — 2题,B层同学完成1—4题,C层同学完成1 — 5题。
2、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练习后探究高一层次练习。
设计意图:
任务驱动法,在学习完新课后提出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B、C层的任务
教师对学生的演示作出相应的评讲
六、讲授演示
教师:
1、总结公式的构成:以开头,可以包括数字、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和函数。
2、介绍利用f (x)“粘贴函数”功能统计数据:
第一步:选中将来要放计算结果的单元格J4;
第二步:点、击常用工具栏的fx “粘贴函数”按钮;
第三步:选择函数AVERAGE;
第四步:选择参加本次函数运算的数据区域;
第五步:确定返回。
学生:
1、公式以开头,可以包括数字、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函数。
2、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实例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我特别设计了几个能够和本节课内容相匹配,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例子。
通过一边讲解教学内容,一边完成相应的课堂实例的操作演示,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
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任务二”幻灯片:
A层:(基础题)
1、在“期中考试成绩”工作表中,利用『(x)粘贴函数功能在H4:H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总分,在J4: J59单元格区域中求出各人的平均分。
B层:(提高题)
2、在“期中考试成绩”工作表的L4单元格中求出“三科总分”的最高分。
C层:(发展题)
3、观察I、J两列的平均分,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学生:
1、A层同学完成第1 — 2题,B层同学完成1 — 3题,C层同学完成1 — 4题。
2、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练习后探究高一层次练习。
教师巡视课堂,并作个别辅导设计意图:发现探索法,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当他们碰到问题时,可以自行分析问题、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学生演示
教师:对学生的演示作出相应的评讲,并引导学生找出I列和J列平均分差异的原因。
九、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总结”幻灯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统计数据的方法、公式的构成以及利用f(x)“粘贴函数”
功能统计数据的操作步骤。
学生:总结统计数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