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docx
血液学与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
⾎液学与⾎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液学与⾎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1.原始细胞⼀般形态特征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um,呈圆形或类圆形。
胞核较⼤,占胞体的4/5左右,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平坦,犹如⼀层薄纱,⽆浓集;核膜不清楚;核仁2-5个,较⼩,清楚,呈淡蓝⾊。
胞质较少,呈⽔彩样透明的天蓝⾊或深蓝⾊,绕于核周,有时近核处染⾊较淡,⽆颗粒或有少量细⼩颗粒。
根据颗粒的有⽆,将原始粒细胞分为1型和2型:1型为典型的原始粒细胞,胞质中⽆颗粒;2型除具有典型原始粒细胞的特征外,胞质中还有少量细⼩的颗粒。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常有不规则瘤状或伪⾜状突起,有时因核糖核酸聚集使胞质呈假颗粒状或泡沫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侧,约占胞体的4/5左右;核染⾊质呈紫红⾊粗颗粒状,核膜清楚;核仁1-3个,⼤⼩不⼀,染浅蓝⾊,边界不清楚。
胞质较多,深蓝⾊不透明,呈油画蓝感,染⾊较不均匀,在核周围常有淡染区;胞质中⽆颗粒,但因核糖核酸丰富⽽⾃⾏聚集,使胞质中出现蓝⾊“颗粒”。
原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15-30um,较其他原始细胞⼤,圆形或不规则。
胞核较⼤,占细胞的3/4,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排列紧密呈浓密⽹状,分布不均匀,染深紫红⾊;核仁2-3个,呈淡蓝⾊,常不清晰。
胞质较少,蓝⾊或深蓝⾊,周边深染,⽆颗粒,常可见胞质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量⾎⼩板附着。
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um,胞体及胞核呈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稍偏⼀侧。
核染⾊质呈颗粒状,但⽐原粒细胞稍粗且⾊深,排列均匀,核膜浓厚,周界清晰;核仁1-2个,较清晰,淡蓝⾊,好像凹陷之⼩洞。
胞质少,蓝⾊,⽆颗粒,常有狭窄的核周淡染区。
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u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
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或扭曲现象,核居中或偏位;核染⾊质纤细、疏松,呈细⽹状,较其他原始细胞着⾊淡,染淡紫红⾊,核膜不明显,核仁1-3个,常⼤⽽清晰。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
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考试复习重点总结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汇总
(一)粒cell系统1. 原始粒cell(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cell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cell(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cell大,核染色质较原粒cell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cell(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cell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cell(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重点
1、临床血液学:是以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2、循证医学(EBM):是寻求、应用证据的医学,也有称之为实证医学、求证医学。
寻求证据包括证据查询和新证据探索;应用证据是将找到的最新、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应用,并验证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是新证据探索的基础。
故EBM的基本要素是证据,其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临床待解决的问题。
3、髓外造血(基本概念):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意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5、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基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6、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综合症。
7、再生障碍危象:简称再障危象,是由于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此病可在短期内恢复。
8、粒红比: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之比即粒:红比值(M/E)。
9、内源性凝血途径:血浆内的几种接触因子(FⅫ、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相互作用并活化FⅪ,形成内源X 酶(FⅨa-Ⅷa复合物)来启动凝血。
10、外源性凝血途径:受损血管壁释放出组织因子,在的参与下激活FⅦ,形成外源X酶(FⅦa-TF复合物)来启动凝血。
11、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因子Ⅷ、Ⅸ、Ⅺ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上述凝血因子生成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二、名词解释1. 白血病:2. 急性白血病:3..急性白血病复发:4. 部分缓解:5. 微量残留白血病:6. 柴捆细胞:7. 非红系计数:..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9. MICM分型:10. FAB分型:11.Ph染色体12.全髓白血病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14.尿本-周蛋白15.类白血病反应16.R-S细胞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18、M蛋白19、重链病20、类脂质沉积病21、血清β2-微球蛋白三、问答题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答案二、名词解释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7.指不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的有核细胞计数8.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在15×109/L以下;细胞分类时白血病细胞有但比例常较低或无;故又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9.是指采用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白血病分型方法..10.是1976年由法国F、美国A、英国B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组成FAB协助组提出一种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分为ALL1 、ALL2 、ALL3;后者分为M1~M6..11、Ph染色体是CML的特征性标志..绝大多数为典型的t9;22q34;q11易位;染色体易位使9q34上的C-ABL癌基因易位到22q11上的BCR区;形成BCR/ABL融合基因..12、全髓白血病Panmyelosis是一种以骨髓红、白、巨核细胞三系同时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亦有称为红白巨血症..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是由于在DNA合成期细胞组分减少、死亡细胞组分增加;而祖细胞和早期细胞的增生正常甚至增加;致使骨髓增生亢进;但不能积累相应数量的成熟细胞.. 1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15%~20%患者的骨髓瘤细胞不合成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只合成单克隆自由轻链;使其含量增加;在疾病初期;血清中的这些自由轻链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而在肾小管中自由轻链被分解代谢;因而尿蛋白检测为阴性;轻链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尿液中可出现自由轻链;称为本周蛋白..15、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简称为类白反应..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着增高;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类似白血病..16、HL病变中真正的肿瘤细胞是R-S细胞及其变异性..典型的R-S细胞为一直径15~45μm 的巨细胞;胞浆较丰富;嗜双染性;形态双核;互相相似如同“镜影状”;如一对鹰眼;核圆形;染色质稀少;最突出者为各个核均有一个大而红染的包涵体样核仁;其边界清晰;其周围有空晕围绕;有时可见核仁两端为平头形..17、反应曾称为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后来发现除病毒细菌感染外;其他疾病也可并发噬血细胞增多;又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利什曼原虫、立克次体等..也可见于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18、多发性骨髓瘤常为单株浆细胞的前体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出现此株单克隆浆细胞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亚单位;临床上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异常蛋白质电泳后会形成异常浓集带;位于γ区内;但也可位于β或α2区内;而其它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呈现窄底的高峰..19、重链病是恶性浆细胞病的一种;其特征是产生球蛋白的B细胞及浆细胞恶性增生伴有单克隆不完整仅有重链而无轻链免疫球蛋白合成与分泌..根据其结构的不同;重链分为五种:γ、α、μ、δ和ε;分属IgG、IgA. IgM、IgD和IgE免疫球蛋白的重链..但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前四种重链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推测与遗传因素及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有关..20、是一组遗传性类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是由于溶酶体中参与类脂代谢的酶不同程度缺乏引起导致鞘脂类不能分解;各种神经酰胺衍生物沉积于肝、脾、淋巴结、骨髓及中枢神经等全身各组织而引起各种疾病;大多有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视网膜病变..21、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和HLA相关的细胞膜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β2-MG呈非结合性;浓度约为2mg/L..在骨髓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时;血清水平可升高;可作为反映肿瘤负荷的一个指标..三、问答题1.FAB根据原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将ALL分型三个亚型即:ALL1、ALL2ALL3;其特点详见下表:细胞学特征ALL1ALL2ALL3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细点状;结构一致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折叠不规则;常见凹陷、折叠较规则核仁小而不清;少或不见清楚;1或多个明显;1或多个;泡沫状胞质量少不一定;常较多较多胞质嗜碱性轻或中度不一定;有些较深蓝深蓝色胞质空泡不定不定常明显;呈蜂窝状2.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0.90NEC;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不见或罕见..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 骨髓中原粒细胞≥0.30~0.<90NEC;早幼粒细胞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0.10;单核细胞<0.20..M2b骨髓中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0.30;此类细胞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其胞核常有核仁..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异常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0.30 NEC;原粒细胞及中幼粒以下细胞各阶段较少..M3a粗颗粒型胞浆中充满粗大颗粒;且密集融合分布;颗粒也可覆盖在核上..M3b细颗粒型胞浆中颗粒细小而密集..M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a 骨髓中以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0.20NEC..M4b 骨髓中以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0.20NEC..M4c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细胞系统特征又具有单核细胞系统特征;此类细胞>0.30NEC..M4Eo除上述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占0.05~0.30NEC;其嗜酸颗粒粗大而圆;还有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0.80NEC..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0.30NEC;其中原单核细胞<0.80..M6 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统>0.50;且有形态异常;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0.30NEC;若血液涂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0.05;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0.20NEC..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0.30;原巨核细胞有电镜或单克隆抗体证实;骨髓细胞少;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3.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M2b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M3 型: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M4型:原粒细胞Ⅰ、Ⅱ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M5型:原单核细胞Ⅰ、Ⅱ型+幼单核细胞≤5%..M6 型:原粒细胞Ⅰ、Ⅱ型≤5%;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M7型:粒细胞、红细胞二系比例正常;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基本消失..②血象:Hb≥100g/L、女≥9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分类无白血病细胞;PL≥100×109/L..③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表现..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我们把用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常用单克隆抗体分为一线和二线 ;详见下表细胞系列一线单抗二线单抗髓细胞CD13、CD117、MPO CD33、CD14、CD15、CD11、CD61、CD41、CD42、血型糖蛋白AT淋巴系CD2、CyCD3、CD7CD1、CD4、CD5、CD8B淋巴系CD10、CD19、CyCD22、CyD79a CD20、CD24、Cyμ、SmIg5.①血象: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血涂片中;大多数患者可见异常早幼粒细胞;柴捆细胞常较易见..②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极度增生;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多数患者可见柴捆细胞..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中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③细胞化学染色: POX染色、NAS-DCE染色、NAS-DAE染色均呈强阳性;NAS-DAE 染色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④免疫分型:典型表型为CD13+、CD33+;而CD34-、HLA-DR-..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大多数患者可检测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即t15;17q22;q11~12和PML-RARα融合基因..6.慢粒患者具下列之二者;可考虑为加速期..①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出血加重或骨骼痛;②脾进行性肿大;③非药物引起血小板降低或增高;④原始细胞在血中和/或骨髓中>10%;⑤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⑥骨髓纤维化;⑦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异常;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形成增多;集簇/集落比明显增加.. 7.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淋分为A. B. C三期..A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可有少于三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B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C期: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Hb:男性≤110g/L;女性<100g/L;或血小板少<100×109/L.. 8.淋巴瘤的最后诊断必须有病理学的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仅仅提供诊断线索..由于淋巴瘤HL的分期对确定治疗至关重要;因而病理学诊断后;必须进行分期..分期根据肿瘤累及的解剖学部位及与横膈的关系..根据患者有无全身症状发热达38℃以上;持续3天;盗汗或6个月内体重减轻10%或更多分为A组和B组..合理准确的分期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全面的分期检查..在获取病理学依据的基础上要有详细的病史及全面的体格检查;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像分析、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大小便常规检查..影像学的检查包括胸部X线检查或/和CT检查;腹部超声或/和CT 扫描检查..在治疗前后还要进行骨髓穿刺或活检检查..此外;还可以进行骨X线检查、核素扫描、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选择性检查..淋巴瘤需要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疾病相鉴别..局部淋巴结肿大需要与淋巴结炎和恶性肿瘤转移鉴别..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则需要与结核病、败血症、结缔组织病、坏死性淋巴结炎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相鉴别..淋巴结外淋巴瘤需要和相应器官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R-S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是它也可以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其他恶性肿瘤..因此单独看到R-S细胞不能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9、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如下:(1)骨髓中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成分:IgG>35g/L;IgA>20/L;IgD>2.0/L;IgE >2.0/L;IgM>15/L;或尿中单克隆免症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1.0/24h..少数病例可出现双克隆或三克隆性免疫球蛋白..(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符合上述3项或符合l+2或1+3项;即可诊断为MM..但是诊断lgM型MM时;除符合1项和2项外;尚需具备典型的MM临床表现和多部位溶骨性病变..只具有l项和3项者属不分泌型MM;需进一步鉴别属不合成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型..对仪有1和2项者尤其骨髓中无原浆、幼浆细胞者;须除外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和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诊断IgM型骨髓瘤必须有溶骨性改变;则必须要除外骨髓转移瘤..如果诊断非分泌型骨髓瘤;也必须要除外骨髓转移瘤..10、鉴别如下表: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点鉴别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疾病无有血小板数增加缓慢.常>600×109/L 快速、一过性;常<600×l09/L血栓或出血有无脾脏肿大有无急性期反应蛋白 CRP和纤维蛋白原不增加增加血浆IL-6降低增加骨髓网状纤维可能无化增加正常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可能无细胞遗传学异常有无自发性巨核系或红系克隆形成11、正常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4%;其绝对值为0.05~0.45×109/L..如分类超过4%或绝对值超过0.45×109/L ;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aphlia..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多种疾病;可统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 syndrome..本症的病因以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和寄生虫感染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于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结核、艾滋病等感染;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与血液病、肺浸润、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类风湿等结缔组织病和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临床上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①轻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5%;直接计数在1.5×109/L以下;②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占15%~49%;直接计数在1.5~5.0×109/L;⑦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占50%~90%;直接计数在5.0×109/L以上..第十一章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二、名词解释1.OCS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3.内源性凝血途径4.外源性凝血途径5.FDP6.纤溶系统7.血栓形成8.透明血栓三、问答题1.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发生哪些主要改变2.简述手指扎伤后的主要凝血机制..3.简述纤溶酶原激活的途径..4.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该血栓形成的机制..答案二、名词解释1.循环中的正常血小板表面是平滑的;电镜下可看到一些小的凹陷;被称为开放管道系统OCS..2.即FⅡ、FⅦ、FⅨ、FⅩ;其氨基端均含有10个以上的谷氨酸;谷氨酸γ羧基化需要维生素K 的参与;方能形成正常的凝血因子而参与凝血反应..3.血浆内的几种接触因子FⅫ、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相互作用并活化FⅪ;形成内源X酶FⅨa-Ⅷa复合物来启动凝血..4.受损血管壁释放出组织因子;在的参与下激活FⅦ;形成外源X酶FⅦa-TF复合物来启动凝血..5.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所形成的产物..6.包括①纤溶酶和纤溶酶原;②纤溶酶原活化物;含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③纤溶系统抑制物;含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和α2抗纤溶酶等..7.止血反应被不适当地启动或扩散所产生的病理过程..8.即动脉血栓头部或启动部位;富含血小板;又称白血栓..三、问答题1. ①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粘附功能;②血小板彼此粘着聚集功能;③释放贮存在致密、α颗粒或溶酶体中的物质释放反应;④血小板收缩蛋白产生血块收缩;参与凝血反应;如促进凝血酶原酶的产生、吸附浓缩活化凝血因子等..2.手指扎伤后;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迅速覆盖活化;聚集粘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同时释放出组织因子;促进外源X酶的形成;活化FⅩ、FⅨ;反馈加速内源凝血系活化;促进纤维蛋白形成;加强血小板止血栓的止血作用..3.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可纤溶酶原活化;裂解形成纤溶酶..4. ①内皮功能异常时的促栓功能:狭窄处血管丧失正常的抗栓功能;暴露出内膜下组织;促进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启动凝血反应..②血管流变学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动脉狭窄处血流常形成涡流;局部切应力增强;可加重内皮的损伤;加速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同时可使血小板碰撞率增加..③血液组成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心梗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如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第十二章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F1+2:2、D-dimer:3、P选择素:三、问答题1.简述APTT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2.简述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3.简述抗凝血酶测定的临床意义..答案二、名词解释1、是指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水解作用下释放出的片段;该片段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也是血栓前状态检测的重要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特征性降解产物;对原发性纤溶症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鉴别有重要意义..3、又称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存在于α颗粒内;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血小板表面及血浆..三、问答题1.APTT原理:以白陶土激活剂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poor platelet plasma;PPP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其临床意义:该试验是较敏感且可靠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呈现异常;可替代CT或血浆复钙时间测定..1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X、V、Ⅱ、PK、HMWK和Fg尤其因子Ⅷ、Ⅸ、Ⅺ缺乏.. 2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3肝素治疗的监护 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为宜..但事先应检测所用凝血活酶试剂是否对肝素敏感;即向正常人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量肝素0.1~1.0U/ml;看其APTT是否相应延长..2.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时;80%以上的患者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lgA 和PAC3;则阳性率可达100%..且随治疗好转PAIg水平下降;故本试验为TIP诊断、疗效及预后估计的有价值指标;也有助于其它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但缺乏特异性;在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SLE.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3.AT活性或抗原测定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的良好指标;尤其是AT活性减低..AT抗原和活性同时检测;是先天性AT缺乏分型的主要依据;①交叉反应物质阴性cross reaction material;CRM-即抗原与活性同时下降;②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在疑难DIC诊断时;AT 水平下降具有诊断价值;而急性白血病时AT水平下降是DIC发生的危险信号..AT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检测来监护..第十三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二、名词解释:1.DVT2.血栓前状态3.血友病A4.血管性血友病5.DIC6.易栓症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原发性纤溶三、问答题:诱导剂: ADP EpinephrinE. Collagen ArachidonatE. Ristocetin病例 1: N N N N N病例 2: N N N N A病例3: A. A. A. N/A. N病例4: A. A. A. A. N注:N:血小板聚集正常 A:血小板不聚或聚集率下降2.简述血友病的实验室诊断步骤..3.病例分析:女性患者;29岁;临产初产妇;分娩前寒战;胸闷;胎盘、胎膜娩出完整;用催产素后仍流血不止;患者呈休克状态;皮肤出现大片瘀斑;注射针眼渗血..血常规检查:WBC 23.5×109/L;中性分叶细胞83%、中性带核细胞5%、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1%;HGB56g/L;PLT38×109/L..凝血检查:PT20.8秒;INR2.0;APTT60秒;TT32秒;FIB0.9g/L;D-二聚体阳性;血浆FDP大于60mg/L..本患者最应考虑的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试述该疾病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方案..4.临床上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类型有哪几类请每类列举一常用药物..答案一、选择题1.C.2.D.3.E.4.B.5.A.6. B.7. D.8.B.9.B. 10.E. 11.A. 12.B. 13.E 14.D. 15.C.16.C. 17.A. 18.D. 19.E. 20.D. 21. ABCD. 22.DE. 23.BDE. 24 .BD. 25.ABCE. 26.AB. 27.ABC.28.ABE二、名词解释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滞而形成血栓和栓塞..2.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系指血液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下血液发生血栓或栓塞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血栓前状态的主要变化特点: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②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③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被活化;④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⑤纤溶成分含量减低或活性减弱;⑥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流减慢..3.血友病Ahemophilia A是遗传性因子Ⅷ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凝血因子Ⅷ缺陷而激活凝血酶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4.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s disease;vWD是由于基因的先天性合成与表达缺陷而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数量或/和质量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是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引发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6.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分子遗传缺陷而出现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纤溶系统缺陷或代谢障碍;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8.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简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纤溶酶原被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其水平及活性降低..三、问答题1.病例1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病例2可能为血管性血友病或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病例3可能为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或贮存池病;病例4可能为血小板无力症..2.当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怀凝为二期止血缺陷性疾病时进行以下的实验室诊断步骤;以进行血友病的确诊:凝血试验 PT APTTPT正常、APTT延长 PT延长、APTT正常 PT延长、APTT延长凝血因子 FⅧ;FⅨ;FⅪ测定排除血友病活性检测。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重点~
名解·造血器官:胚胎期(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骨髓造血)出生后(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髓外造血)·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是所有血细胞的最原始细胞·间质干细胞:MSC,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以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淋巴结,肝,脾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但是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以恢复其造血功能·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贫血: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热点现象:红细胞成熟停滞时,幼稚红细胞小岛可由同一阶段的幼稚细胞组成。
多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溶血性贫血等其他增生性贫血时也可见·ALIP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3~5个以上原粒及早幼粒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或小梁旁区。
再障AA:由于各种原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再障危象:由某种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减少·MgA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从而导致细胞和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CML慢粒: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克隆性增殖性肿瘤,以粒细胞增殖为主·CLL慢淋:一种外周B(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以小淋巴细胞为主·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组获得性,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特征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
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MM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绪论一、概念(1)血液学:(2)临床血液学: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3)临床血液学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二、血液学和临床的关系(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应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胜场各种造血细胞过程称为造血1、胚胎期造血:分为三个不同的造血期(1)中胚叶造血期:时间:人胚发育第2周-第9周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六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张骨髓已开始造血,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此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必看题库知识点1、单选膜流动性是指膜内部分子的运动性,主要是指()A.脂质和钙的运动B.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运动C.脂质和蛋白质的运动D.丝氨酸磷脂E.脂类及膜蛋(江南博哥)白正确答案:C2、单选铁粒红细胞是指()A.早幼红细胞B.中幼红细胞C.晚幼红细胞D.网织红细胞E.成熟红细胞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中幼和晚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幼红细胞。
3、单选下列哪一种白血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正确答案:A4、单选BT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D.血友病E.血管性血友病正确答案:D5、单选小球形红细胞常出现在()A.缺铁性贫血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骨髓纤维化D.肾衰竭E.自身免疫性溶血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小球形红细胞常出现在自身免疫性溶血、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
6、单选男,17岁,发热,皮肤淤点、牙龈出血10天;化验检查: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2.2×109/L,分类示中性粒细胞0.7,淋巴细胞0.25,单核细胞0.5,血小板31×109/L;骨髓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32%,早幼粒细胞占18%。
最可能的诊断是()A.MDSB.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慢性白血病D.急性白血病E.类白血病反应正确答案:D7、单选以下情况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A.MCV(fl)80~94、MCH(pg)26~32、MCHC(%)31~35B.MCV(fl)<80、MCH(pg)<26、MCHC(%)<31C.MCV(fl)<80、MCH(pg)<26、MCHC(%)31~35D.MCV(fl>94、MCH(pg>32、MCHC(%)32~36E.MCV(fl)<80、MCH(pg>32,MCHC(%)>36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fl)<80、MCH(pg)<26、MCHC(%)<31。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一.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二.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三.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见书P65—66.六.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见书P69—70.七.苏丹黑(SBB)染色的应用评价:见书P71. (注:SBB特异性低于POX,敏感性高于POX,细胞化学染色特异性比敏感性重要)八.贫血:指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AA):1.概述:是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原因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2.血象:见书P155—156.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
3.骨髓象:见书P156。
十.缺铁性贫血(IDA):1.概述: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临床血液学检验(新)重点考试知识总结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检验
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
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
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a.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b.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小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9.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0.计算粒红比值:所谓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
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1.骨髓象分析:(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化疗后恢复期等。
(3)增生活跃(4)增生减低(5)增生极度减低。
12.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3.铁染色:1.细胞外铁2.细胞内铁:铁幼粒红细胞阳性率在12%~44%。
以I型为主,少数为II型。
无环型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
14.铁粒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其中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到铁粒红细胞,细胞外铁也常明显增多。
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方
法。
1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染色(NAP)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胞浆内,故中性成熟粒细胞胞浆呈阳性,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
16.NAP主要用于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PNH与再障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17.血细胞所含的过氧化物酶(POX)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MPO)。
18.粒细胞系统中:嗜酸粒细胞阳性最强,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其他细胞: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
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时呈阳性。
19.POX染色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的、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20.苏丹B(SBB)染色:SBB染色的特异性低于POX染色,但SBB染色敏感性高于POX染色。
21.过碘酸-雪夫反应(PAS)以前又称为糖原染色。
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红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均呈阴性。
淋巴细胞系统:大多数呈阴性,少数呈阳性(阳性率常少于20%)
22.PAS染色在诊断恶性红细胞,疾病中最有价值。
23.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CE),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
单核细胞系统:绝大多数为阴性。
NAS-DCE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POX 阳性的急粒及急单的鉴别。
24.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是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分型时常规要做的细胞化学染色,对单核细胞白血病与粒细胞白血病鉴别意义较大。
25.NAS-DAE中单核细胞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26.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由于ACP染色在多毛细胞白血病中最具有特征性,所以主要用于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其次是在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应用。
27.白血病:目前,骨髓象分析任然是急慢性白血病确诊的最主要依据,这是其他检验方法不能替代的。
骨髓涂片中原始及早期幼稚细胞异常增生是急性白血病的特征标志。
而分化后期阶段幼稚细胞异常增生是慢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2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具有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
29.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检验有:(1)造血检验(2)铁代谢的检验(3)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验。
30.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也称(Ham test),其原理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是红细胞由于膜有缺陷,对补体溶血效应的敏感性增加,这类红细胞在酸化(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可被激活的补体破坏,产生溶血。
而正常红细胞不被破坏,无溶血现象。
31.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肿瘤分类法(2001)已将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形成MICM分型。
3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的独立疾病。
33.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增多,甚至可高达100×10的9次方/L,亦出现较多的原始及幼稚细胞,此称为“白血性白血病”;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未发现幼稚细胞可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
Auer小体有助于AML的诊断。
34.微量残留白血病(MRL)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而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