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区域的基本含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 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水热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城 市
聚落规模较大,楼房 林立道路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
以非农业活动为 主
中心商务区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 动为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4.影响因素:
3.基本类型:
2.基本要素 及其形态:
农业 点状 交通运输 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 面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2.基本要素 及其形态:
3.基本类型:
大
小
非农业
农业
基础和依托
带动
4.影响因素:
见P5页“阅读”
指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活动参与1
区域发展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变 化
比例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三次产业的就业
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农业
工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添加标题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添加标题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添加标题
三次产业划分
01
03
02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019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2)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学时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
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生):依次为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
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生相互讨论,归纳总结;⑴在地理纬度上有差异。
⑵热量和降水条件变化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不足的教师启发引导,使其完整。
)教师承转: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的区域的集合。
你能否就此说出区域的含义和特点呢?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3(2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4.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
5。
理解区域空间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的基本含义(2)秦岭—淮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3)秦岭—淮河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是我国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5)秦岭—淮河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与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2、综合指标教师讲述: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小总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学生思考:区域划分目的、意义是什么?【探究活动】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比较分析回答: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区域空间通过材料、结合课本进行了解思考、了解结构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3)区域空间结构的特点: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工业、商业和城市为点状,交通通讯为线状和网络状,农业空间为面状。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结构一、考点突破1.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2。
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3。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2。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3.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演进。
难点:1。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演进.一、区域空间结构1。
概念: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影响因素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是人类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 区域的分类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二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如下:4. 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5. 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组成备注区域核心中心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生产力是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空间网络系统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外围空间是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受到区域核心和空间网络系统的制约二、区域产业结构1。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学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课件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认真阅读教材P2~3的图片,观察四个地点的景观特点,填写下表。
答案2.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答案三幅图片分别表示了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的景观。
这三个区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如下表所示: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答案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解析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归纳提升1.区域的主要特征及作用(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作用: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作用: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作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界,A项错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的边界,B项错
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都是人为划分的,如流域分界
线,C项错误;湿润区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D项正确。第3题,
工业区、免税区、开发区属于行政区域,其边界是明确的,并不具有过
渡性;方言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项正确。
[考向2:区域的特性]
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既可以是具有自
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以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
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
一般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1)什么是区域?说出甘肃省划分药材生态区域的主要目的。
【答案】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主要目的:进一步了解
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药材。
(2)甘肃省划分出四个药材生态区域,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答案】差异性。
(3)甘肃省目前正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拓展国
际、国内两个发展空间。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
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特性
含义
举例
差
新疆长绒棉基地
异
与陕西苹果基地
性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
具有差异性
之间的差异
开
我国的西气东输
放
和西电东送工
性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
的联系性,可互通有无
程;经济全球化
实践意义
因地制宜,扬长避
短,充分利用本区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
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的思想。
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课时重难点解读】[重难点突破一]如何理解区域的含义第一: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几个层次的含义。
[易错点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划分指标的理解,主要要明确以下两点:(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划分的。
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2)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重难点突破二]如何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相对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人们既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湿润区、干旱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则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了解区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和研究。
教学内容:1.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区域的类型和特征3.区域的划分和研究方法4.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提问:你们对地理学中的“区域”一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1.讲解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一块地区。
-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比如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等。
2.介绍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功能区域:以其中一中心点为核心,辐射特定功能的地区,如市中心商业区、港口区等。
-自然区域:以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文化区域:以人文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语言区、宗教区等。
-经济区域:以经济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行政区域:以行政管理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市、县、省等。
三、划分和研究方法(30分钟)1.介绍区域的划分方法。
-形态划分:根据区域特征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划分,如界线划分、格网划分等。
-功能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层次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等级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城市等级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
2.讲解区域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和观察的方式获得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研究。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区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结果。
四、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介绍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为地理研究提供基本单位和研究对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区域规划和管理依据。
-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
最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A.光照较强B.冬季风寒冷、风沙大
C.盛行偏南风 D.雨水多
5.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居民常年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和宁夏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密度不同 B.经济水平不同
C.地形不同D.气候不同
个人修案
反思纠错
结合所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试着用今天所学内容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源自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工业、_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等产业,点、____、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测评反馈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
原动力是_______。
我国面积广阔,所跨经、纬度范围大,在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各具特色,形成丰富多样的地方民居文化。据此完成4~5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科学的世界观,全局的观念。
重 点
不同区域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难 点
正确分析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
预习准备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1.区域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分类。
2.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差异。
3.学会利用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发展变化特点。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的是明确的,也有的是模糊的异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主要类型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空间分布形式区域农业交通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形式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产业内容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1)含义: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1)主要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2)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区域产业比重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1)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深化]1.理解区域特征特征作用备 注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实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虚 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对其他区域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区域的众多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形成分析如下:[对点演练]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但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1.D 2.D 第1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植被依次是常绿硬叶林、荒漠、草原、雨林,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D对。
四区域是按照植被单一指标划分的,A错。
边界是虚的、模糊的,B错。
四区域属于相同层次的区域,C错。
第2题,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中,甲区域光照、热量充足,水源不足,雨热不同期,A错。
乙区域降水少,季节变化小,B错。
丙区域河流长,流量季节变化大,C错。
丁区域为热带雨林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D对。
[总结深化]1.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
生产力是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对点演练]读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交通运输方式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该区域城镇a、b、c三阶段发展特点。
(2)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解析:第(1)题,“从交通运输方式和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是关键词,说明应从交通运输方式和城市区域的规模两个角度归纳。
第(2)题,可围绕“城市化水平提高”这一思路归纳;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1)a: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b: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增加,城市区域扩大。
c: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探究]读教材P5图1-9,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提示: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探究2 湖南省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提示:湖南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减小。
探究3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提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结深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时期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或一、二、三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二、一、三或二、三、一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后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根据新、渝、黔、川人口及各部门产值占西部十省区比重表和图示资料,完成1~3题。
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新疆 6.7 10.4 10.5 10.3重庆10.8 10.2 11.7 13.7贵州12.3 9.8 6.9 7.1四川29.1 33.8 30.7 28.91.第三产业产值最少的是( )A.新B.渝C.黔D.川2.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最高的是( )A.新B.渝C.黔D.川3.对渝、黔、新三地产业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占末位B.第二产业的比重均不低于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的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1/3解析:1.C 2.A 3.C 第1题,图中所示信息为“各部门产值占西部十省区比重表”,贵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因此产值最少,C正确。
第2题,用第一产业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经计算新疆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最大,A正确。
第3题,从三省区的产业统计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即可判断A、B、D正确。
渝(重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因此C为错误描述。
读区域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圈的两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界线有的明确有的模糊B.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水平D.区域的相似性和连续性2.有关区域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具有整体性的特征B.区域不仅与其他区域有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一定差异性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是独立存在并与其他区域无联系的D.区域的差异性是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区域联系的前提解析:1.D 2.C 第1题,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区域内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第2题,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特定地理空间,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的特性。
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也存在。
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区域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开放性的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知,区域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区域之间有联系。
3.下列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组合形式B.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C.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D.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特点解析:选 D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组合形式,是区域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类活动。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解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和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4~6题。
4.图中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 )A.陕西、山西 B.甘肃、内蒙古C.山西、河南 D.广西、贵州5.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交通便利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解析:4.A 5.B 6.C 第4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所以A项正确。
第5题,甲地区为广东省,区位指数大于40,是因为交通便利,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等,①④正确,选B。
第6题,由图可知,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A错;我国东部地区区位指数较高是因为交通、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社会指标具有优势,而资源相对不足,B错;丙地为我国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支离破碎,联系不便,另外河湖众多,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区位指数较低,D错;乙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环境恶劣,所以其区位指数小于10,故选C。
7.图甲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图乙是该地区1976~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该地区以________地形为主。
(2)该地区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该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4)近20年来,该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试说明此变化。
解析:第(1)、(2)题,结合图甲分析即可。
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且交通便利,适于工业发展。
第(4)题,结合图乙分析即可。
答案:(1)平原(2)沿河、沿海、沿公路、沿铁路分布(或沿交通线分布)(3)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
(4)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明显,一直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如图为某区域,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