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1三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天门山》](https://img.taocdn.com/s3/m/e1ba902f915f804d2b16c185.png)
红日
青山
孤帆
碧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望天门山
duànchǔ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gūfān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查一查: 1、望: 2、开: 3、至: 4、此: 5、回: 6、孤: 7、帆: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 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 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人称“诗仙”。
自学要求
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 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 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铁佛小学
包芳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 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经历坎坷, 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 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 熠(yì )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 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 写照。
试一试:
把整首诗连起来讲 一讲它的诗意!
聪明的小朋友们,谁能够准 确地背出这首诗呢?
回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二首 池上》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二首 池上》](https://img.taocdn.com/s3/m/e4a18508680203d8ce2f24c2.png)
熟读古诗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美美地诵读吧!
一首歌 一首诗 首领 首长
shǒu
道——首
道路 首长
采花 cǎi
开采 采果子 采茶
采——彩
动作 颜色
再读读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再读读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吧!
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的由来
观察图画: 小娃娃在干嘛?
小娃撑小艇, 偷采ຫໍສະໝຸດ 莲回。又高兴、又害怕课文详解
莲蓬
课文详解
莲子
课文详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
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 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浮萍
踪迹:
船划过留下的痕迹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字词乐园
快来和我交朋友吧!
首 撑艇 偷 解 踪 迹浮 萍
字词乐园
快来和我交朋友吧!
一首歌 一首诗
踪迹 跟踪 足迹
浮萍 浮桥 萍水相逢
撑伞 撑船 小艇 舰艇
小偷 偷东西 解答 解开
初读课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观察图画: 小娃娃在干嘛?
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教案
![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45be3e2f60ddccda38a037.png)
21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 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4.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观画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梅》。
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生字墨mò)3.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学习生字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yàn tai kuā jiǎng砚台夸奖]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 夸独体字:砚5.齐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2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2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775635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4.png)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2古诗二首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古诗二首常常给同学们带来独特的文学体验和思考。
这二首古诗分别是《池上》和《小池》,它们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和童真童趣。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仿佛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诗中的小娃天真无邪,撑着小艇偷偷去采白莲,回来的时候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划过,浮萍被分开,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路。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娃那欢快、调皮的模样,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童真童趣的喜爱和欣赏。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
比如“小艇”,让我们知道小娃出行的工具,小小的船儿在水面上飘荡,增添了几分灵动。
“偷采”这个词用得十分巧妙,不是正大光明地去采,而是偷偷摸摸的,把小娃那种想要得到白莲又怕被发现的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解”则突出了小娃的单纯和天真,他还不懂得如何掩盖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再看“浮萍一道开”这句,浮萍原本是平静地铺满水面,小娃的小艇划过,浮萍被分开,形成了一道水路。
这一细节的描写,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仿佛我们就站在池塘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而《小池》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小池景象。
诗的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静静地流淌着细细的水流,一个“惜”字,赋予了泉眼人的情感,好像它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涓涓细流,舍不得让水流走得太快。
“树阴照水爱晴柔”,岸边的树阴倒映在水中,它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这里的“爱”字,同样把树阴拟人化,让景色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接下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鲜嫩的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就已经立在上面了。
这一“露”一“立”,把小荷的生机和蜻蜓的敏锐展现得栩栩如生。
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的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的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ef7a2c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0.png)
古诗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中分别介绍了两首古诗,分别为《春晓》和《登鹳雀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首古诗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春晓》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孟浩然是唐代诗人中的大家,擅长写田园诗,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中。
他生活在唐代中期,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并称,被后人誉为“诗仙”。
2. 解读诗歌内容《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表现了春天的清晨,人们还在沉睡中,而大自然却已经充满生机,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诗歌得以体现。
3. 探究艺术特色《春晓》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王之涣和孟浩然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清丽、豪放洒脱而著称,擅长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
2. 解读诗歌内容《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想,以楼为景,以时光为线,将人生百态和自己的感慨融会贯通,写出了一首意境深远、豪放清丽的千古绝唱。
3. 探究艺术特色《登鹳雀楼》以其豪放清丽的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王之涣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通顺流畅,富有韵律美感,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放清丽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春晓》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古诗分别展现了孟浩然和王之涣不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这篇文章的赏析,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优美的古诗,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三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2b8d84c1c708a1284a44a4.png)
拓展延伸
与雪有关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踏莎行》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南秦雪》
31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和词语。
32
2.墨 梅
33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 元画家、 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 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 (今属浙江)人。归隐九里山,卖画为 生。工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生 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 梅。亦擅竹石。传世作品有《墨梅》 《南枝春早》等图。诗作语言质朴, 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孤舟蓑笠翁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18
译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迹。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 戴斗笠的老渔翁,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41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 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 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抒发自己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高尚情操。
42
结构图解
形 态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
状 物
自 甘
淡
墨
泊
梅
坚
贞
品 不要人夸好颜色 言 纯 格 只留清气满乾坤 志 洁
43
主题概括
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ppt课件 49
![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ppt课件 49](https://img.taocdn.com/s3/m/7c69f76252d380eb62946d71.png)
(原因: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
2.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 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 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 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 象? —— 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绝”、“灭”两 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凄凉。
3.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 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 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精神——顽强不屈
写作背景
柳宗元在长安参加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处,当时人烟稀少,一 片荒凉,和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岁的老母。他们 没有住的地方,只好借住在一间寺庙里。没有半 年,老母病逝,他的政敌还几次派人对他的住所 放火。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严重 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但这并没能动摇他的理想。
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十年来,他除了 继续坚持斗争更广泛地研究古往今来关于 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 大问题,还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等 作品。《永州八记》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 记名作,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jué), 万 径(jìng) 人 踪(zōng) 灭。 孤(gū) 舟 蓑(suō) 笠(lì) 翁(wēng), 独 钓(diào) 寒 江 雪。
《江雪》在语言上很有特色, 请找出诗中 的近义词:
绝——灭
孤——独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99b5ec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c.png)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1e189fe3c8d376eeaeaa314e.png)
诗句品析
“不解”:不懂得。刻画 出了小娃的天真、纯情。
不 解 藏 踪 迹 , 浮 萍 一 道 开 。
他不懂得隐藏自己偷采莲蓬 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 可是小船驶过,密密的浮萍 分出了一条明显的水路。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 将一“偷莲”小童的憨 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 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 藏踪迹”一句,写尽小 童顽皮、可爱、天真的 情态。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学生字· 组词】
zhèn
yì yù
振 意 欲 忽
(振动) (意思) (欲望) (忽然)
hū
【学生字· 组词】
yuè chán
樾
(林越)
蝉
(鸣蝉)
字词解析
振 樾 林樾 震荡 树阴 林中的树阴
字词解析
欲 意欲 想 心想
捕
鸣蝉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牧童骑黄牛,
放牛的孩子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 牛背上;
茂密的树林。 歌声振林樾。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他唱着歌,嘹 亮的歌声在树 林中回荡。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骑、振”是对牧 童的动态描写,把 牧童那种悠闲自在、 无忧无虑的心情和 盘托出。
意欲捕鸣蝉,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想要捕捉树上那只正 在鸣叫的知了。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忽然,就闭住嘴巴停止歌 唱,静静地站立在树旁。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两句写了 小牧童的静 态,那屏住 呼吸,眼望鸣 蝉的神情,又 是多么专注。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一 绝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二首一 绝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8ce3e53c1ec5da51e2703f.png)
古诗二首(一)绝句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古诗二首(一)当中的绝句。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绝”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绞丝旁,右边是个颜色的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生读课题。
看了诗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二认识绝句和作者生:什么叫绝句呢?师: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一般来说,一首诗有四句话的时候,就被成为绝句。
每句话有五个字的就叫五言绝句,七个字的就被称为七言绝句,快来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几言绝句呢?出示诗。
生: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七言绝句。
师:是啊,杜甫我们一点也不陌生,谁来给大家介绍下杜甫呢?出示: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的诗人。
杜甫自幼好学,后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前在长安住了近十年,因曾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谁来给大家介绍?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提到杜甫,我们大家很快就能想到上学期我们还学习了杜甫的一首诗呢,想起来了吗?生: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一起朗诵一遍吗?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绝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理解诗文的内容可以借助哪些方式?生:注释、图片、查阅资料师: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理解。
师:出示诗文,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这首诗都哪个字是生字呢?黄鹂的“鹂”,“鸣”,“一行”的“行”,行是个多音字,一般情况下,在它做排列或者做量词时就读hang,而作走或从事的意思时候读xing,显然,这个字在这里做量词,因此,应该读hang,同学们再来读这句。
“窗”和“含”是生字,大家来一起读这句。
“泊”和“吴”是生字,在这里读bo,表示停船靠岸的意思,一起读这句。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这首诗,注意刚才同学们提醒的这些读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3.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3.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757d479b6648d7c1c746cd.png)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草本植物。
一道:抚平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句意:回来的时候,他不懂怎样隐藏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路,一时合不拢。
4.朗读诗文,整体把握全诗?
(1)阅读全诗,池上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情景?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2.朗读课文,给古诗划分节奏?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3.朗读课文,理解诗词大意?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
偷:偷偷地、悄悄地、瞒着人。
句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往回赶。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不解:不懂得。
(3)“不解藏踪迹”中的”不解“是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字面上看,“不解”是不懂得,不知道的意思。作者通过“不解”一词,生活刻画了小孩的识浅、天真、淘气。
(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三)有下列诗歌进行对比,深刻理解本诗。
生3:池塘里荷花盛开,池塘边小草长高了,各种野花也竞相开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古诗二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https://img.taocdn.com/s3/m/7433e4ea84254b35eefd347d.png)
古诗二首(一)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ca476e1d5bbfd0a79567380.png)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传到。
姑苏城外有一座寺庙叫寒山寺。 半夜里,寺里的钟声回荡,传到客 船上来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枫林晚: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景色。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 枫林的晚景。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Hale Waihona Puke 这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 。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满天:到处都弥漫着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 对:伴随。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月亮渐渐落下,乌鸦啼叫,到处弥漫着 寒霜。 江边枫树黑乎乎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 不停摇动,我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后 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近景 。这两行最 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及其原因。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 “坐”的意思是:(因为)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 间)所看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 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 云、枫林)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山行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 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山行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山行](https://img.taocdn.com/s3/m/c1ce6108cfc789eb172dc8f4.png)
意思是:(因为)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所 看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 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 叶)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 景的(喜爱)之情。
山 行(杜 牧) 寒 , 。
近景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 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 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畏 严寒的精神。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 。 第 一 行 描 写 了 秋 山 高 远 的景 象 , 表 现 了 诗 人 勇 于 攀 登 的 精 神 。 第 二 行 描 写 了秋 山 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 空 下 山 窝窝 里 有 几 户 人 家 隐 约 可 见 。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jì ng)斜(xié),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f ēng)林晚, 霜(shuāng)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充满凉意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曲折
停 霜 , 。
我会写
我 会 写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船借箭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山行
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
(fán)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 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 杜”指 李白和杜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
【诗文大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def589800029bd64783e2c4f.png)
21 古诗二首望洞庭刘禹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又一起被贬。
他一生坎坷,年仅四十七岁就与世长辞了。
他留下来的诗歌仅一百多首,但历来评价很高。
就如苏轼所说,兼有简洁、靖深、温丽、含蓄之长,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
知道他是谁吗?柳宗元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千山:周围的群山。
2.绝:绝迹,不存在。
3.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4.踪:脚印。
5.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6.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7.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8.寒江:寒冷江面上。
千山鸟飞绝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万径人踪灭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孤舟蓑笠翁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诗句解读一、环境——寒冷凄凉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二、心情——孤独寂寞•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到渔翁的心情。
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孤独(2)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即千万孤独。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73b9b6d0d233d4b04e6920.png)
复习导入,加深印象。
4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二首
柳宗元的《江雪》,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展示课件第七屏)
二、认读生字,品读词语。
1. 自读《江雪》,多读几遍生字。 2. 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 方 法记一记,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认字方法。
3. 朗读诗文,了解诗文大意。 1 分组轮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一下诗人王冕。(展示课件第五屏)出示王冕 简介,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注意“冕”字的上 半部分和感冒的“冒”是一样的,中间和下面 的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不要写成“曰”字。
提出注意事项。
诗人王冕最爱梅花,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 的梅花盛开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 王冕沉醉,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 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 诗。(展示课件第六屏)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独,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
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 却 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
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你猜一猜这
位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孤独)
孤舟: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孤零
零地飘荡在江面上,真是太孤独了。
独钓: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
说呢?
导为主,点到为止。相信随着
我们来看看《江雪》背后的故事:(展示 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
课件第十屏)
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 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之一。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 31 岁当上
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
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
熟会认;再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同桌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二首|语文A版 (共14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二首|语文A版 (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3c01e8eff9aef8941e06fc.png)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32021/8/32021/8/38/3/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32021/8/3August 3,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32021/8/32021/8/32021/8/3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 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 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 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 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 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 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 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 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语文A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单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
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领悟作者借 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苏轼(1037~1101)北 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享年 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 年,赠太师。眉州(即今 四川眉山)人,汉族,是 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散文家、诗人、词人,豪 放派词人代表。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 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 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 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 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 的风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
语就是 山色空蒙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 如果说《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写西湖的温柔之美。诗 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高兴之余他由西
湖想到了哪一位温婉可人的女子? 西施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 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 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 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 塞的故事。
天门:即 天门山。安徽 省当涂县的东 梁山(古代又 称博望山)与 和县的西梁山 的和称。两山 对峙,象一座 天设的门户, 形势非常险要, “天门”由此
• 读诗歌,理解红色词语的意思。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苏轼版画像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 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青山、碧水、孤帆、日。
• 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 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而苏杭一带最有名的就数西湖 了,说说你心中的西湖。
作者眼中的西湖又是如何呢?这 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杭州西湖的 美。我们学习诗歌《饮湖上初晴后 雨》。
西子:西施。
水光潋滟晴方好
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 字来赞叹。诗人又怎么表达?
晴方好
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 你想起诗中哪个词了吗?
水光潋滟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 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 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
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 的,哪一句?
• 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宜:相适宜。
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意思说一说。
•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 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 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 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 施。空濛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 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 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 学完了诗歌,你的 脑海里会有怎样的 画面了。把想象到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 说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哪两个表示天气的词?是什么?
(晴,雨)
过渡:那晴天的西湖与雨天的西湖有什么不同呢?让 我们走进诗歌欣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潋滟:波光闪 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空蒙:云雾迷
山色|空蒙|雨|亦奇。 茫的样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 奇:奇妙。 淡妆|浓抹|”
【唐】李白 天门山,而写“望”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在很远的地方看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 是远望所见的天门山壮美景色。
断duàn开 清楚chǔ 孤gū单 帆fān船 亦yì然 淡妆zhuāng
• 听说天门山的风景非常美,就 让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天 门山,天门山在哪里呢?请一组同 学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书, 找出天门山在哪里?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碧水:碧绿的水。 孤帆:孤单的船只。
东流:向东流去。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结合注释,把每句诗的意思说一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 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 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 山河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呢?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备用幻灯片
望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 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李白是我国唐朝的爱国大诗人,他 很有才华,爱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 今天我们学习他25岁,游天门山写 的诗《望天门山》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 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 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苦和愿望, 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 丰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称为“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