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与基础 03第三章 燃烧流体力学
燃烧理论基础-层流预混火焰共130页文档
![燃烧理论基础-层流预混火焰共13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fb85144a5e9856a561260ef.png)
燃烧理论基础-层流预混火焰
6
、
露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燃烧理论第3章补充
![燃烧理论第3章补充](https://img.taocdn.com/s3/m/2b1a8324192e45361066f541.png)
第3章燃烧学的数学物理基础本章内容:燃烧中的物理现象张量基础多组分混合气体流动的基本参数分子传输的几个基本定律基本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组分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斯蒂芬流问题3.1燃烧中的物理现象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升温、着火燃烧、火焰传播到散热等都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来完成的。
在这些过程中有介质的流动、传热、蒸发、对流、扩散、传质等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有些是相继发生的,有些则是同时发生的。
根据燃烧条件的不同,有些是定常问题,有些是非定常问题。
一般说来,这些现象可以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组分守恒等基本方程来描述。
而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及费克扩散定律又是各守恒方程的基础。
燃烧现象中的流动问题常常涉及到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间的相互运动以及流体与固定壁面间的相对运动。
因而,许多现象又与边界层问题有关。
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的方式可将燃烧现象分成预混燃烧及扩散燃烧两类。
预混合燃烧是燃料与氧化剂事先混合成可燃混合气以后才进行燃烧的,在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中,化学动力学过程和流动(传热、传质)过程几乎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预混燃烧不仅仅存在于气体中,许多液体、固体的燃烧也同样属于预混燃烧。
如在一定条件下,使液体燃料雾化蒸发,其蒸气与氧化性气体混合酒形成了可燃混气,此时的燃烧就属于预混燃烧。
再如,军事技术上,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双基推进剂(火药)、复合推进剂、火炸药工业中的粉状铵梯炸药、黑火药等等,它们的燃烧都属于预混燃烧的范围,都是固体可燃物与富氧物质的混合物。
图3-1所示的是:(a)喷灯及(b)家用煤气灶。
有一定流速的煤气将外界的空气卷吸进混合腔,形成可燃混合气后在喷口外燃烧形成火焰,此为预混合火焰。
(a)喷灯 (b)家用煤气灶图 3-1对混合火焰而言,反应物在达到反应区(又称火焰区、火焰锋面、燃烧波)之前已经将可燃物与氧化性物质混合好。
因此,可以将预混火焰看做是由无数个叠加在一起的无限小的扩散火焰而组成的。
《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
![《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0b07f91711cc7931b71698.png)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燃烧学》课程笔记
![《燃烧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35c54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d.png)
《燃烧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燃料与燃烧概述一、燃烧学发展简史1. 古代时期- 早期人类通过摩擦、打击等方法产生火,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火进行冶炼、烹饪和取暖。
2. 中世纪时期- 炼金术的兴起,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燃烧和其他化学反应来转化金属。
- 罗杰·培根(Roger Bacon)在13世纪对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火的三要素理论:燃料、空气和热。
3. 17世纪-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了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推翻了燃素说。
-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为现代燃烧理论奠定了基础。
4. 18世纪-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和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分别独立发现了氧气。
- 拉瓦锡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揭示了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19世纪-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展,为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燃烧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6. 20世纪- 燃烧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火焰结构、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等。
-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使得燃烧过程的模拟和优化成为可能。
- 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清洁燃烧技术和低污染燃烧技术的发展。
二、常见的燃烧设备1. 炉子- 锅炉:用于发电和工业生产中的蒸汽供应。
- 炉灶:家用烹饪设备,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燃料。
- 热水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
2. 发动机- 内燃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
- 燃气轮机:用于飞机、发电厂等,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3. 焚烧炉- 医疗废物焚烧炉:用于医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用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ea009672b160b4e777fcf2f.png)
可燃混合气内的某一处用点火热源点着相 强迫着火 邻一层混合气,尔后燃烧波自动的传播到 (点燃或点火) 混合气的其余部分。 ——局部加热。 Forced ignition
Spark ignition
Local initiation of a flame that will propagate.
自燃和点燃过程统称之为着火过程 。
第三章 着火的理论基础
研究不同着火方式的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与机理 着火过程及方式 着火温度 热自燃过程分析 着火温度求解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 谢苗诺夫公式 热自燃界限 热自燃的延迟期 链反应速度 链反应的发展过程 着火的链式反应理论 链反应的延迟期 烃类-空气混合物着火(自燃)特性 强迫着火过程 常用点火方法 强迫着火 电火花点火 点火的可燃界限
q1与q2 相离:
q1始终大于q2,一定能引起可燃混合气的着火。所以,
这种工况是不稳定的。
q1与q2 相切:
B点是临界状态,也是不 稳定的。只要环境介质温 度略高于T0,则q1和q2就 没有交点了,必然导致反 应混合气的着火。
图中 B点为着火临界点 Tb为着火温度 T0为自燃温度 T0~Tb之间的时间为着火 感应期
影响着火的因素
增加放热量q1
增加燃料浓度 增加燃料压力
增加燃料发热量
增加燃料活性
放热率曲线左移,在相同 温度下,燃料放热量增加, 着火温度降低,着火温度 E v q w Q V k n e x p V Q 降低,着火提前。 1 n 0 T R
可用着火的临界条件来确定活化能。
四、热自燃界限
log
P
T 0
燃烧物理基础
![燃烧物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ed21725e2bd960590c67743.png)
dV V dP (2 - 9)
式中负号表示压强增大,体积减小,使β为正值。β的单位为m2/N。 因为质量为密度与体积的乘积,流体压强增大,密度亦增大,所以β也可视为 密度的相对增大值与压强增大值之比,即
d dP (2 - 10)
一、流体流动规律*
二、质量传递概述
三、热量传递概述
一、流体流动规律*
二、质量传递概述
三、热量传递概述
第一节 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概述 (二)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流体运动的规律与作用于流体的外部因素及条件有关,但主 要决定于流体本身的内在物理性质。因此,先讨论流体的主要物 理性质。
1、易流动性 固体在静止时,可以承受切应力。流体在静止时,不能承受 切应力,只要在微小的切应力作用下,就发生流动而变形。流体 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切力、抵抗剪切变形的性质称易流动性。流体 也被认为是不能抵抗拉力,而只能抵抗对它的压力。
G V (2 - 3)
对于非均质流体,由连续介质假设可为
lim
G V
V 0
(2 - 4)
重度的单位为N/m3。 由运动定律知,G=mg,g为重力加速度(一般可视为常数,并采用, 9.80m/s2的数值)。因此,可得
g
或
g
(2 - 5)
一、流体流动规律*
二、质量传递概述
石棉板
纤维绝缘板 聚氨酯泡沫 普通砖 空气
0.15
0.041 0.034 0.69 0.026
1050
2090 1400 840 1040
577
229 20 1600 1.1
2.5×10-7
8.6×10-8 1.2×10-6 5.2×10-7 2.2×10-5
燃烧理论与技术大纲
![燃烧理论与技术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186ff4333687e21af45a9c8.png)
燃烧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1101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建筑环境等专业开课学期:第6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王俊琪等指定教材: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编,《燃气燃烧与应用(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教学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燃气燃烧的基本知识,学会相应的燃气燃烧的计算方法,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解释相关的燃烧现象及燃烧的速度,理解不同气流的混合原理和燃气燃烧火焰的传播机理及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深刻认识燃气各种燃烧的方法,并能利用流体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分析各种燃烧方法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种类的燃烧器原理、构造及其设计原理与方法,深入理解有关民用燃气用具、燃气工业炉窑的类型、结构,并能进行有关设计计算和热力计算。
第一章燃气的燃烧计算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燃气的热值一、燃烧及燃烧反应计量方程式燃烧的定义与条件;不同燃烧反应的计量方程式。
二、燃气热值的确定燃气低热值和高热值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混合气体热值的计算。
第二节燃烧所需空气量一、理论空气需要量理论空气量的概念;理论空气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
二、实际空气需要量实际空气量和过剩空气系数的概念;常用设备的过剩空气系数。
第三节完全燃烧产物的计算一、烟气量烟气的主要成分;按烟气组分计算的理论及实际烟气量;根据燃气的热值近似计算不同燃气的烟气量。
二、烟气的密度烟气密度的计算。
第四节运行时烟气中的CO含量和过剩空气系数一、烟气中CO含量的确定烟气中CO含量确定的方法及公式;燃气是否完全燃烧的判别式;工业中常用的RO2的计算方法。
二、过剩空气系数的确定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过剩空气系数的确定方法。
第五节燃气燃烧温度及焓温图一、燃烧温度的确定热量计温度和理论燃烧温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具体因素分析。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0e2233c1c708a1294a4449.png)
完整版ppt
19
射流特性及其混合过程
完整版ppt
20
➢实际意义
①射流是大多数工程燃烧混合的主要方式:除固 体燃料有时以块状进行燃烧外,其它燃料和氧化 剂都是以射流形式送入燃烧空间的。
②物理因素在整个燃烧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焰燃烧。
完整版ppt
32
实际中常见的交叉射流形式
• 为了混合良好,需保持二次风以较高的速度射入 燃料气流,否则二次风很快被主气流“同化”, 二次风穿透深度不足,导致混合不充分
• 二次风的温度升高, 穿透深度变小
完整版ppt
33
5、环形射流和同轴射流
• 流场结构
– 完全发展区 • 距离喷口约8~10倍 喷口直径的区域 • 与圆形自由射流类 似
相反混合减缓射流张角速度及浓度沿轴向的变化率随之减小势核长度越大当速度梯28射流特性的影响因素1流速比当由0或213趋向1时射流核越来越大轴心速度衰减变慢当射流的密度小于周围气流的密度时射流的衰减速度将加快2密度293多股平行射流射流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旋涡区使多股平行射流的湍流脉动比自由射流大而边界层的增厚主要与横向脉动速度成正比314交叉射流两股射流以某一角度交叉喷出形成的射流汇合点之前存在回流区大小与喷口间距和射流交角有关32速度衰减规律33实际中常见的交叉射流形式为了混合良好需保持二次风以较高的速度射入燃料气流否则二次风很快被主气流同化二次风穿透深度不足导致混合不充分二次风的温度升高穿透深度变小345环形射流和同轴射流距离喷口约810倍喷口直径的区域有回流区存在回流区一般用于改善火焰的稳定性
第四章 燃烧理论基础
燃烧理论PPT课件
![燃烧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89a7a1f8c75fbfc77db2e0.png)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粒子跟踪测速(PTV)技术和激光多普勒 (LDV)技术准确测量缸内气体运动规律。
相位多普勒粒径PDA(PDPA)技术和激光散射粒径(LDSA)测量技术能 测量出喷雾粒径大小和分布规律。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PLIF)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成像
2019/6/27
19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商用模拟计 算程序:Star-CD、KIVA、 Fluent等的出 现, 推动了燃烧理论、排放控制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燃烧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飞 跃的发展。
出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研究燃烧基本现象。
2019/6/27
15
(7)计算燃烧学(20世纪70年代):斯波尔丁(Spalding)系统地 把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用于有燃烧现象的边界层流动、回流流动及 旋流流动,建立了燃烧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计算燃 烧学。斯波尔丁和哈洛:继承普朗特,雷诺和周培源等的工作,将 “湍流模型方法”引入了燃烧学的研究,提出了湍流燃烧模型。
为相关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知工程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202112738燃烧理论燃烧理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燃烧物理学基础燃料多组分气体基本参量分子疏运定律及三传比拟多组分反应流体的守恒方程新型燃烧技术与节能减排设计2021127391717参考书目参考书目3高等燃烧学岑可法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4燃烧学第2版严传俊范玮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
1.1能源的概念与分类
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重要的 能源转化形式。
燃烧理论基础
![燃烧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6081daa852458fb760b56c4.png)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第一章燃烧热力学第二章化学动力学第三章燃烧物理系第四章看火(自然与引燃)第五童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第八童固体燃料的燃烧课程实验考试说明课程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依托大纲,参考教材70%考卷,30%平时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晩上第一章12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熔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C , O.IMPa )。
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恰的增量(KJ/mol)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焙均为零。
4•反应熔(**)在定溫——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熔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恰(KJ)。
5•反应熔的计算(** )6•燃烧熔(**)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焙之值(KJ/Kg )。
7•燃料热值(**)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W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入(**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10.Gibbs函数的定义自由恰,为状态参数。
g=h-Ts11.Helmholtz 函数自由能f12•熔与生成熔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恰与P、T有关。
13•过量空气系数(** )(0a =电)m ast燃烧I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I)二! #@¥% ! @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15•浓度(空燃比)(C=#@ ¥ )—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16 •化学计量浓度0a = 1时的浓度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 )(附图)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入和绝热火焰温度T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f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燃烧理论基础
![燃烧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fa82e70a417866fb84a8e8f.png)
焦碳燃烧
灰渣
挥发份释放及大部分烧掉所占时间约为总燃烧时间的十分之一, 绝大部分时间为焦碳的燃烧。 一般认为是串联,也有交叉过程
一、碳燃烧的反应环节
大致分为几个串联环节: (1)氧气扩散到焦碳表面; (2)氧气被碳表面吸附; (3)在碳表面化学反应 (4)燃烧产物由焦碳表面解吸, (5)二氧化碳向周围扩散。 碳反应速度决定于(1)和(3), 总体速度决定于二者较慢的一个。
二、火焰传播的形式
层流火焰传播 缓慢燃烧的火焰传播是依靠导热或扩散使未燃气体混合物 温度升高。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一般为20~100cm/s。 湍流火焰传播 一般为 200cm/s以上。
三、炉膛内的火焰传播
1.正常的火焰传播(缓慢燃烧) 是指可燃物在某一局部区域着火后,火焰从这个区域向前 移动,逐步传播和扩散出去 2.反应速度失去控制的高速爆炸性燃烧 出现爆炸性燃烧时,火焰传播速度极快,达1000~3000m/s, 温度极高,达 6000℃;压力极大,达 2.0265MPa (20.67大 气压)。 3.正常燃烧向爆炸性燃烧的转变 当未燃混合物数量增多时,绝热压缩将逐渐增强,缓慢的 火焰传播过程就可能自动加速,转变为爆炸性燃烧。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1,浓度 从前面反应速度的定义式,可知: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 快。 原因:燃烧反应属双分子反应,只有当两个分子发生碰撞 时,反应才能发生。浓度越大,即分子数目越多,分子间 发生碰撞的几率越大。
2.压力
气态物质参加的反应,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 加,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的每个组分可以写出其状态方程:
燃烧学第3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燃烧学第3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090a26f0b4e767f5bcfce52.png)
3.1.2 热传导
热传导(heat conduction)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 热,是指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物体各部分之间 没有相对位移,仅依靠物质分子、原子及自由 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碰撞、转动和振动等热运动 等方式产生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 现象。 如果定义热流密度q,则傅里叶定律可以用下式 表达:
3.2.4 烟囱效应
(3-53) (3-54)
3.3 燃烧物理学基本方程
3.3.1 3.3.2 3.3.3 3.3.4
引言 多组分气体基本参量 基本方程 多组分反应系统的相似准则
3.3.1 引言
燃烧(burning)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与氧化剂 之间发生的一种猛烈的发光放热的多组分化学 反应流现象,其反应过程总是全部地或者部分 地在气相中进行,并且总是伴随着火焰传播和 流动,甚至部分燃烧就发生在流动的系统中。
表3 - 4 部分燃料火焰中碳颗粒的辐射特性
3.2 燃烧的物质输运
物质的输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分子扩散。这种方式是组分在静止流体中的输运,而组分的浓度梯度则 成为分子扩散的驱动力。 (2)斯忒藩流。在不可透过的相分界面上有组分产生或消耗,而出于维持组分 分布稳定的需要产生了流体整体输运,这中流动即为斯忒藩流。斯忒藩流的 驱动力是除了组分的浓度梯度,还有就是相分界面上组分的产生或消耗源。 (3)对流传质。流体流过壁面或液体界面时,在主流与界面间存在浓度差条件 下,组分边混合边流动的输运,称为对流传质。其驱动力是组分的浓度梯度 和整体流(的驱动力)。 (4)烟囱效应。气体组分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时,在空气浮力作用下的向上输 运称为烟囱效应。冷气体的向下输运,则称逆烟囱效应。其驱动力是浮力与 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体积力。
1.对流传式的形式来表达计算:
自学考试消防燃烧学笔记
![自学考试消防燃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5f1f61e5a8102d276a22fc1.png)
消防燃烧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 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置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07c27d783e0912a2162a42.png)
消防燃烧学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识记)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强烈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游离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条件及其应用(简单应用)(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1.可燃物(还原剂)如氢气、乙炔、乙醇、汽油、木材、纸张、塑料、橡胶、纺织纤维、硫、磷、钾、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
一般‘3.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还需满足以下数量要求,并相互作用:(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氢气的体积分数低于4%时,不能点燃;煤油在20℃时,由于蒸发速率较小,接触明火也不能燃烧。
(2)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例如,一般的可燃材料在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3%的空气中无法持续燃烧。
(3)一定的着火能量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
(4)相互作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须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发生和持续进行。
(二)燃烧条件的应用根据着火三角形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根据燃烧四面体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化学抑制法第二节燃烧分类与燃烧基本过程一、燃烧分类(识记)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化学反应速度:热爆炸和一般燃烧。
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爆炸燃烧。
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自燃和点燃。
绝大部分物质的燃烧都属于气相燃烧。
物质燃烧剩余的残炭和金属物质的燃烧等是表面燃烧。
二、燃烧的基本过程(领会)(一)可燃固体的的熔化、分解或升华过程燃烧过程中发生熔化的主要是热塑性材料,塑料的熔化没有明确的熔点。
燃烧学 燃烧物理学基础
![燃烧学 燃烧物理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39602fb844769eae109ed38.png)
第四十四页,共46页。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平均粒径
• 平均粒径是颗粒群中大小各不相同的粒径的平均值。
• 平均粒径可定量地表示颗粒群的大小。
• 应用得最多的是中径和多数径。
第四十五页,共46页。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第四十六页,共46页。
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第二十九页,共46页。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三、直流自由射流
外边界
核心区
过渡截面
极点
初始段
基本段
0
h0
第三十页,共46页。
流量 动量 压力
轴心速度
x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三、直流自由射流
• 定义轴向速度usx,径向速度usy,研究发现usy<<usx
第三十三页,共46页。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三、直流自由射流
• 射流基本段浓度分布
对圆形射流 某截面上的浓度分布
fm f 0.7 f0 f as 0.29
R0
f f fm f
us u sm
1
2
1
y yb
1.5
fm——射流中心线上的介质浓度 yb——射流边界半径
二、扩散定律
• 在多组分混合物中,通过一个微元表面,各组分扩散的
物质流之和为零
第十四页,共46页。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二、扩散定律
• 多组分气体的导热问题不同于单组分气体的导热定律所描述的那样,它
除了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热流之外,还应当有扩散的物质流所携带的 焓值。即对普通的傅立叶导热定律应进行修正,而成为修正的傅立叶导 热定律
燃烧流体力学
![燃烧流体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c7c859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7.png)
燃烧流体力学哎,说起燃烧流体力学,我这心里就燃起了一把火,简直比那篝火还旺呢!这不,前天还在课堂上,我那好搭档、物理系的张教授,就跟我吹嘘他那燃烧流体力学的研究有多牛。
他说:“刘老师,你这语文系的教授可不懂这个,我那研究,简直就是火中取栗,别看外表熊熊烈焰,里面的学问可深了去了。
”嘿,这老张,就是爱炫耀。
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故意挖苦他:“哟,张教授,您这火是烧得挺旺,可别把实验室烧了啊!”张教授哈哈一笑,说:“放心吧,刘老师,我这火是有控制的,就像您写文章,字斟句酌,恰到好处。
”后来,我干脆就跑到实验室,想亲自看看这燃烧流体力学是啥玩意儿。
一进实验室,那股子热气扑面而来,简直跟进了桑拿房似的。
我一看,几个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在专心致志地盯着实验器材,仿佛那是他们的宝贝。
我凑过去问:“张教授,这燃烧流体力学,究竟是个啥东西?”张教授指着实验器材,说:“你看,这个叫火焰传播速度仪,能测量火焰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那个是热像仪,能监测火焰的温度分布。
咱们这研究,就是要弄清楚火焰在流体中的运动规律,为火电厂、火箭发动机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我听得头都大了,心想:“这玩意儿跟语文有啥关系?”正疑惑间,一个研究员走过来,笑着说:“刘老师,您这语文功底,我们这些理工科的人可望尘莫及。
咱们这研究,不也是追求美吗?火焰的形态、色彩,不也是一门艺术吗?”这话倒是让我茅塞顿开。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那熊熊篝火旁,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情景。
燃烧,不也是生活的美好象征吗?我感慨地说:“你们这研究,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写文章,也是在寻找生活的美好,这燃烧流体力学,也是在探索火焰背后的秘密。
”张教授和研究员们听了,都笑了。
是啊,这个世界,既有语文的浪漫,也有科学的严谨。
我愿意跨越学科界限,去探寻那些未知的秘密,就像燃烧的火焰,永远燃烧在心中。
燃烧流体力学(1)
![燃烧流体力学(1)](https://img.taocdn.com/s3/m/b6e57be519e8b8f67c1cb977.png)
Physical Procedures
Chemical Procedure
National Lab. of Coal Combustion, HUST
Wuhan 430074, P. R. CHINA E-mail: pcbnlcc@
NL CC
Aim: Individual Procedures Total Procedure
NL CC
5. Energy Equation with re, e e + v2/2 By Reynolds transport principle and continue equation
D r eV r e r ev j V V t Dt V x j D v j De r e r e V r V v Dt V x Dt j
NL CC
Work of surface force
S
pn v dS pij vi V V x j
So,
T qrj Y s Dr hs x x s x x j j j j pijv j vi r s Fsi r s Fsi x j D v2 r e Dt 2 x j
National Lab. of Coal Combustion, HUST
Wuhan 430074, P. R. CHINA E-mail: pcbnlcc@
NL CC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 Basic Procedures Combustion
Hydrodynamics Heat Transfer Mass Transfer Chemical Rea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p/
H H vv/2
~
式中h为焓,H为滞止焓,Qa为组分a的反应 ~ H 热; 为包括动能的总焓;Qh则包括剪切功 流入的净速率和反应所产生和吸收的热能、 辐射能、电能等。
上式表示,内能加动能的增加率等于滞止焓 以对流与扩散两种方式流入单位体积内的净 速率,再加上源项 Qh。 式中的Γh表示热交换系数,其定义为:
仅适用于圆形自由射流的基本区域。
3、出口紊流度对自由射流的影响
从燃烧器喷出的射流都是紊流射流。由于燃 烧器的设计和加工各不相同,因而射流喷出 时具有不同的起始紊流度,将导致射流喷出 后扩散和衰减规律有较大的差异。 下图示出了不同初始紊流度的等温射流和不 等温射流的相对动压头沿射流轴线的变化规 律。
Γ S x j
当采用时间平均方法后,时平均方程中将出 现一些新的未知关联项,忽略密度脉动三阶 关联项,剩下的即 v ' 与 v v ,称为雷诺应力 项,它们的数值模化将在以后的燃烧数值模 拟章节中介绍。
' j
' i ' j
第二节 直流燃烧器空气动力特性
(3)化学组分方程
m ( ma ) ( v j ma ) (a a ) Ra t x j x j x j
式中,Ra是包括化学反应引起的产生(或消 耗)率以及颗粒反应产生的质量源。 化学组分a的质量分数ma的定义式为:
a a ma a
2 vi vi v j 2 vi ij ' ij ' x 3 x j 3 x j xi j
(3)时均化学组分方程
' ' ' ' ma ' ma vi ma vi' ma vi ' ma ma ' vi' ' vi' ma t x j x j
(1)连续性方程
( v j ) 0 t x j
在直角坐标系中,
( v j ) x j
可写成下列分量形式:
( u ) ( v) ( w) x y z
表示进入单位体积的净流率等于密度的增加 率。
(2)动量方程
ij ( v) ( v j vi ) S vi t x j x j
第一节 燃烧紊流流动的输运方程
一、黏性流动基本方程组(纳维-斯托克 斯方程组)
1883年雷诺首先发现了粘性流体运动存在着两种不 同物理本质的流动状态:即层流和紊流。 由流体力学的试验得知,当雷诺数Re≥2300时,管 道内气流流动工况将由层流过渡到紊流。在燃烧技 术的实践中,由于燃烧设备的尺寸较大,形状较复 杂,气流速度较高,加上燃料燃烧等化学反应的影 响,因此炉内气流一般都处于燃烧紊流工况。
圆形自由射流某一截面上的边界层宽度与该 截面轴心线上的中心速度之间的关系。
Rrp R 0 3 .3 tr
射流在任一截面上的特性都和该截面的中心 速度um有关。经验公式为:
um 0.96 ax u0 0.29 R0
实验常数a的取值范围为0.07~0.08。
假定气流沿x轴的正方向自喷嘴流出,初速度 为u0。在射流进入空间后,由于微团的不规 则运动,特别是微团的横向脉动速度引起和 周围介质的动量交换,并带动周围介质流动, 使射流的质量增加、宽度变大,但射流的速 度却逐渐衰减,并一直影响到射流的中心轴 线上。
(1)转捩截面:在离喷嘴出口一定距离以后, 未经扰动而保持初速u0的区域消失的横截面 称为转捩截面。转捩截面距喷嘴出口的距离 约为喷嘴直径的4~5倍,喷出射流的紊流强度 越大,此距离越短。 (2)开始区域和基本区域:喷嘴出口与转捩截 面之间的区域称为开始区域,而转捩截面以 后的区域称为基本区域。
第三章 燃烧流体力学
在工业设备中,燃料要首先送入燃烧室才能进行燃 烧。在燃烧过程中,燃料要和空气充分混合才能燃 烧完全,这都涉及到流体力学。要提高设备燃烧效 率、提高可靠性和经济性,需要对燃烧设备的燃烧 流体力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燃烧流体力学是一门 交叉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燃烧学、 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测试技术,以及锅炉 原理等学科交叉,涉及到具有化学反应、不等温、 变质量、变直径的复杂气固多相紊流流动过程,同 时又和燃烧设备结构有密切关系。本章介绍燃烧流 体力学的基本内容。
a
而Γa则表示化学组分a的交换系数:
Γ a Da
其中的Da为化学组分a的扩散系数。 式表明,化学组分a的质量增加率等于组分a 进入单位体积的净流率加上单位体积中由于 化学反应引起的产生(或消耗)率。
(4)能量方程
ma H ( H p) ( v j H ) (Γh Γ a Qa ) Qh t x j x j x j x j a
4、出口速度场对自由射流的影响
在射流理论中,为了研究方便,往往假定射 流以恒等不变的直角方波形速度分布喷出, 如下图(a)所示,因而推导出一系列的近似计 算公式。但实际的直流燃烧器喷嘴所喷出射 流的出口速度场往往不是方波形的,最常见 的是如下图 (b)所示的1/7次方速度分布,即:
u0 r 1 u0 m R0
~ ~ m H a Γa H Γh Sh x j x j x j a
如果以φ表示任何标量参数,则上述诸方程均 可写成下列通用形式:
' ' vi vi' ' vi ' ' ' vi' ' vi' ' t x j x j
u y 0.5(1 cos ) um 2 xtg u
2、圆形自由射流的半经验理论
由实验可知,自由射流中的压力改变是不大 的,可认为射流中的压力等于周围空间介质 的压力。所以在射流的任何一个截面上,总 动量p保持不变,其数学表达式为:
p udq m const
0 m
式中:u表示射流任一横截面上某点的轴向速度;dqm表示单位时间内流过 该横截面上某微元横截面的射流质量流量;m表示射流流过该横截面的总质 量。
(2)时均动量方程
ij ' ' ' ' ' ' ' vi ' vi vi v j vi v j vi ' v j v j ' vi ' vi v j S vi t x j x j
vi v j ij p ij x j xi
紊流运动的内部结构虽然十分复杂,但它仍 遵循连续介质的一般动力学定律,即质量守 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紊 流中任何物理量虽然都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但是任一瞬间的运动仍然符合连续介质流动 的特性,即流场中任一空间点上的流动参数 满足粘性流体流动的纳维—斯托克斯(N—S) 方程组。下面介绍用张量形式表示的N—S方 程组。
一、自由射流原理 (一)等温自由射流
1、等温自由射流的特点
在燃烧技术中,由燃烧器喷射到炉膛空间中 的气流可作为自由射流来处理。所谓自由射 流就是指气流射入一个相当大的空间,气流 不受固体边界的限制,可在这个大空间自由 扩散。该空间亦充满着物理性质一定的介质。 该介质可以是流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
Γh
式中cp为定压比热。 而普朗特数Pr则可写成:
式中μ为动力粘度。
cp
Pr cp
Γh
(5)状态方程
( p, T )
对于理想气体,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有:
p RT
式中,R为理想气体常数。
在上述各方程中,未知量为vi(或u、υ、w)、 ~ p、ρ、 (或T)和ma共七个,而方程数也是 H 七个,所以该方程组是封闭的。纳维—斯托 克斯方程组描述任一瞬间流体运动特性,因 此它既适用于层流运动,同时也适用于紊流 运动。由于紊流运动的特性标尺均很小,在 求方程的数值解时必须将求解区域划分成许 多网格,目前计算机的储存量和计算时间还 不能做到,因此必须从其它方面寻求描述紊 流运动的方法。
vi v j 2 vi ij p ij ( ) ij x j xi 3 x j
ij
是克罗内克尔 函数:
0, i j ij 1, i j
式中,Svi项包括体积力与阻力在i方向的分量。 动量方程表示单位体积的i方向动量的增加率 等于i方向动量进入此单位体积的净流率加上 作用于该单位体积的净体积力。
(3)气流核心:在开始区域中,气流具有初始 速度u0的部分称为气流核心。 (4)边界层:位于气流核心外面。自由边界层 中,在与流动垂直的方向上发生动量交换与 质量交换。 (5)射流极点:射流外边界的交点称为射流极 点。
若把自由射流基本区域中各截面上的轴向速 度分布表示在u/um-y/y0.5的无因次坐标上(这 里,um表示该截面上射流在x轴线上的速度, y0.5表示该截面上速度为0.5um的点与x轴之间 的距离),则得如下图所示的速度无因次值 分布。
从上图的试验曲线可以明显发现,随着喷出 射流的起始紊流度的增大,紊流射流的初始 段缩短,射流卷吸量增大,轴心速度的衰减 变快,亦即射流实验常数a相应增大。目前的 试验尚不足以得出实验常数a和起始紊流度的 直接关系,在工程计算中可根据喷嘴的情况 估计其紊流度。对起始紊流度较高的燃烧器 喷嘴,应选取较高的a值。通常工程粗糙管道 内喷出的射流,其起始紊流度可达7%~1 Γa Ra x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