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贺诗歌风格与其心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摘要:李贺是元和诗坛的天才诗人,是韩孟诗派的大将。

他的诗想象奇绝,色彩冷艳,字词险怪,总体诗风凄艳诡激。

表面上,这是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与诗人呕心沥血的苦吟有关。

深层上,这直接源于李贺独特的主体心灵,即李贺对现实的深刻体验。

李贺诗歌中蕴含的心理是独特而又极其朴素的。

关键词:现实主义;李贺;思深情浓;困境;伤感;显与隐;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唐朝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变换,由李白的天真烂漫转向杜甫的雄浑圆熟,再发展为白居易的朴实无华。

到了唐文化衰落阶段( 847 —— 907 ),诗歌成为人们抨击现实的工具,已经没有多少想象成分了。

唐王朝由外向转为内敛,唐代诗人的心境是越来越苍老了,诗也由感性转向理性,由歌唱变为讲话。

同样,李贺的诗也有极多的现实主义成分。

与白居易不同的是,他更关注内心世界,通过内部世界反映外部世界。

思深情浓是李贺诗歌的动人之处,文思奇绝是其独到之处,故他的诗还可算是歌唱,当然唱的是哀歌,心境无疑是凄楚的,大不同于先前的沉郁和后来的愤怒。

一、源于内外困境的伤感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写道“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这样的描写似乎很符合我们习惯的诗鬼形象,但我觉得“诗鬼”这个称号事实上更偏向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评价,与诗人的形象并无多大关系。

李贺寓心声于诗歌,就其情感来说,他是一位普通的诗人,而不是诗鬼。

李贺诗中所谓的生命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源于困境而又比普通人强烈的伤感。

(一)天柱断裂,大厦倾斜时的忧患唐朝是最自信和最好学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文化,但安史之乱后,天柱断裂,不仅唐乃至整个中国都从此走向衰落。

鲁迅在 1934年 1 月 11 日《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说:“五六年前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

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

原来还是凭书本摹想的好。

浅谈李贺的心境与诗境

浅谈李贺的心境与诗境

浅谈李贺的心境与诗境【内容摘要】“诗鬼”李贺于幽愁郁闷、壮志难酬的心境中,拖着病弱之躯,于短短的二十七载中,写下了二百多首瑰丽诡异、幽冷高远的诗歌,其诗境已达“无我之境”。

他的每一首诗、每一意象都体现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反映着其心灵的历程,诗句、诗意、诗篇无不透着凄冷、怪幻、空灵、高远的意境。

【论文关键词】李贺心境诗境无我之境一、心境与诗境心境指的是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

心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心境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古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即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

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个人健康的好与坏,自然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

诗境指的是诗的境界或意境。

一指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 也可以是回忆或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

二指诗歌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①文学作品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1. 引言1.1 李贺的诗歌风格李贺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奔放豪放的气息。

他的诗作通常充满了狂放不羁的个性,展现出对生活的豁达与超然。

李贺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将自己融入表达出内心的狂热和激情。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真实,意境丰富多彩,常常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一种狂乱而又畅快的感觉。

李贺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常常追求意境的超越和想象力的自由。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夺目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冲击力。

他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热情奔放的气质,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羁的自由和激情的张扬。

李贺的诗歌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常常打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

1.2 悲剧主题的引入李贺的诗歌以其奔放豪放著称,但其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蕴。

悲剧主题在李贺的诗歌中被引入,使其作品更具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厚度。

李贺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苦难的思考和探索,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悲切的情感表达。

在李贺的诗歌中,悲剧主题如影随形,贯穿于其作品的方方面面,展现出诗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深刻触摸和反思。

2. 正文2.1 李贺诗歌的奔放豪放李贺的诗歌以其奔放豪放著称于世,他的诗行犹如狂风暴雨般激荡不羁,惊涛骇浪般汹涌澎湃。

李贺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他挥洒着无尽的激情和创造力,将诗歌写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豪情壮志,热血沸腾,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尽向往和不可抑制的冲动。

李贺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活力与张力,他将自然界的万物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将人类的情感与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狂热追求,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叛逆精神和奔放气息。

李贺的诗歌奔放豪放的风格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

他敢于挑战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规矩,大胆创新,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如同一片狂风暴雨,带着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激起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触动。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

简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李贺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以豪放、奔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这种悲剧意蕴来源于李贺的个人遭遇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来自于他个人的遭遇。

李贺生于乱世,家庭贫困,早年失去父母,生活十分艰辛。

他饱受贫困的煎熬,孤独无助的心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歌中。

《李太白集》中的《梦得杜鹃》一诗写道:“家家危乱恐魔功,五亩空田一撩鸿。

胡骑实来柴门外,空城绝郭掩归雄。

”李贺描绘了战乱之下的人民生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再游玄都观》一诗中,他写道:“豪华别样五侯宅,丝纶如故长门曲。

”表现了诗人内心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幻想。

可以看出,李贺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无助、追求幸福的渴望,都是他个人悲剧经历的自然反映。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还来源于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思索。

《泪洒鄠县东郊》一诗写道:“好风帆尽朝云,白日当门映绿春。

”描绘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怅惘和对人生的无奈。

《赠梁三平》诗中写道:“三载卧疾慵舟去,一川风月万寻心。

”表现了诗人对逝去青春和时光的追悔和无奈。

可以看出,李贺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深感痛苦,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剧意蕴。

李贺的诗歌悲剧意蕴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动荡和社会矛盾的时代,这种社会背景使得李贺的诗歌充满了悲剧色彩。

《梦得杜鹃》中反映的战乱之下的惨状,正是唐代社会黑暗和动荡的真实写照。

《悯农》一诗中写道:“秋来集市尚苦寒,道逢富家不可看。

”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农民的艰难处境。

可以看出,李贺的诗歌是对当时社会黑暗和动荡的深切抨击和悲叹,这种社会背景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剧意蕴。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请看他的《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

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

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于秋,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一开始他便用这样的文笔营造了一个悲苦的环境。

接着诗人不禁问道:“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我的心血化为尘土?”诗人其实是不想只做一介书生,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国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等句子中可以看到年轻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以奇异的用字、夸张的修辞和浓郁的意象闻名于世。

这些特点的形成既与李贺个人的性格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李贺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想象力,他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直接体现了他的天性和文学追求。

他早年由于受到无数的打击和屈辱,使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释怀的愤怒、压抑和悲伤。

在这些情感的激发下,李贺开始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激情,色彩丰富,既热情奔放,又富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唐代是一个具有繁荣文化、开放宽容的时代,这为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时代,汉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李贺独具匠心的表现方式得以化繁为简、与众不同,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也得益于古代诗歌传统的积淀。

李贺是一个读书人,对古代经典诗歌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他的诗歌往往运用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但又运用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诗歌风格备受推崇。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个人天性、当时文化背景和古代诗歌传统的深厚积淀。

他的天马行空的创作模式、奇妙的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使得他的诗歌能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类内心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期待,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不可估量。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约公元8世纪)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神”,因其诗歌艺术风格独特而备受后世推崇。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得益于其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就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简要的分析。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受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据传记记载,李贺少年时代生活在长安城,这座唐代最繁华的都城给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在长安,他经常游走于市井之间,观察人们的生活、品味各类艺术,感受着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同时也深刻领悟了世界的变幻无常。

这些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的诗歌表现更为生动、深刻、真实。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

李贺在长安时代曾经受到《汉书》、《史记》、《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熏陶,同时还涉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学习了佛教的慈悲和超脱,领悟到了人生苦短和世事无常的道理。

他还受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与其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李贺性情放达,豪放不羁,个人主张和情感倾向都富有独特个性。

他反对官方主义,嘲讽权贵,倡导自由奔放的诗歌风格,因而其诗歌多表现为大胆、豪放、奔放、随兴,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他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在诗歌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反而追求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并力求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风格。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个性特点。

李贺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意境和音韵美,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充满奇崛冷艳、幽冥凄冷和荒诞离奇的风格色彩,他笔下的诗歌世界充满了鬼气和阴暗之色,却也不乏明洁的色彩。

中唐诗人李贺,其诗歌意境凄美神秘、清寂孤绝,意象统概天、地、人三才,给人玄异迷离,如梦如幻之感,被世人冠为“鬼才”。

却又一些人对其诗歌意境进行分析后得出李贺其人是个心理变态的结论,其言之凿凿的就是:认为艺术家多为精神病或介于精神病或常人之间的人,再者就是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性压抑、自闭症,将诗歌意象中的“鬼气森森”或“玄幻迷离”统统算为是李贺的“临床病”的特征。

不可否认,这些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

但是,科学道理可以纯粹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么?而且如果李贺的诗歌全是给人变态、阴森恐怖之感,难道是说历来喜爱李贺诗歌的人的审美倾向都是阴郁的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未免太过于牵强。

在此,笔者将从李贺对生命的思考的角度、和李贺诗歌本身呈现的意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心理和写作状态,极力忠实于诗人的本真面目,呈给读者自如的美感体会和融入诗人的生命体验。

(一)李贺对生命的思考据载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新唐书》),给人孱弱、病态之感。

虽是皇族后裔,但却不是嫡系。

加之其父离世以后,因家道日渐终落,诗人成年后在贫病交集中英年早逝。

李贺所存诗歌为数不多。

现今所见,是其好友沈子明保存下来的,李贺亡故多年后,杜牧为其诗集作序,名为《李长吉歌诗叙》。

在序中,杜牧对李贺的诗歌评价甚高、甚妙:“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奢殿,梗莽球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他诗歌中的“态”、“情”、“和”、“格”、“勇”、“古”、“色”、“怨恨悲愁”、“虚荒诞幻”是世间的事物完全无法言说尽全。

透过这样的描摹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浅析李贺诗歌艺术

浅析李贺诗歌艺术

失落者的苦吟——浅析李贺诗歌艺术中唐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冷静思考,并在短期内呈现出唐代诗歌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这一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

然而青年诗人李贺,其诗歌形象怪诞,想象奇特,在唐诗乃至中国诗史中都独具特色。

李贺,史称“诗鬼”,其诗歌艺术独特,色彩瑰丽,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因此,可以说李贺的诗歌,无疑是时代折射中失落者无奈的苦吟。

首先,李贺虽出身官府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父亲名讳之故,失去了考取进士的机会,因而在他的一生中充满着报效家国的理想与难以被重用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出的便只有无尽的苦闷。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挈玉龙为君死”,一方面是对战士精忠报国的嘉奖,也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理想的呈现;但另一方面,诗人仕途无望,报国无门,剩下的便只有“而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无尽惆怅与苦闷、失望之感。

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人家假想无知的铜人在离开故国时尚有无限的悲伤,富有感情的人类更何胜愁苦,从中寄托了诗人辞奉礼部郎离开京城赴洛阳时的去国之情。

而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将那种失落之痛、悲凉和无奈跃然纸上。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其诗作中的一点,然而却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得出李贺诗歌中的悲吟,与自己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

其次,李贺的诗歌,色彩瑰丽,有沉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但在唯美掩饰之下的,仍是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中的无限悲凉。

李贺诗歌,一浓一淡,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更增添了其意境中的愁绪。

他善于捕捉瞬息感受的直观形象,描摹主观精神中的幻境,而这些浓郁的色彩却恰好与其黯淡的人生形成了巨大反差,流露出诗人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些明写了战争形势的险恶、悲壮,但无疑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

在封建的伦理中,王权的压制下的诗人亦即将崩溃,别人可以以死报国,而他连战死疆场也难以成全,这些自然成为其无限苦吟的暗露。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范本模板】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范本模板】

浅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及其内涵内容摘要:李贺在唐代诗坛上被誉为“诗鬼”,也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三李”。

李贺的诗歌风格瑰丽荒诞,创作方式独特,诗歌内涵丰富,这些都是他的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来源。

李贺身为中唐时期的一名重要诗人,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李贺诗歌风格诗歌内涵安史之乱后,盛唐衰落,经历了短暂的大历诗风时期,进入了中唐时期。

中唐时期除了孟郊、韩愈,还有一位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的诗人,他便是李贺。

李贺一生短暂,即使早早成名并获得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的举荐,却因进士考试的“进"与其父李晋肃的“晋”同音,为避讳便没有参见科举考试。

虽因是没落的唐宗氏后裔,做了个从九品的小官,终是托疾辞归,27岁时卒于故里。

纵观李贺一生的诗歌创作,这些遭遇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李贺的诗歌风格,也是这些遭遇使李贺对人生和生活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怪诞想象,幽凄意象李贺诗歌多是写情写心、想象成篇的作品,或写鬼魅之世界,或写人生之忧嗟,或抒内心之愁苦,均摆落世事,直指内心.①这些抒写内心世界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李贺的想象世界又是丰富怪异的,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标志:怪诞想象,幽凄意象,语言艰涩。

李贺诗歌中丰富的想象与他的人生境遇是脱不了关系的。

李贺性情孤僻,一生短暂,阅历不广致使缺乏对现实深刻的认识,却因才气高,天资聪颖,使他即使缺乏游历经验仍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惊叹的诗篇。

有一部分天资超人的诗人往往也会自视甚高,不愿重复其他诗人,李贺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自视甚高,但又缺乏人生阅历,李贺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来作诗。

虽然是以想象来作诗,但李贺想象怪诞离奇,也使他的诗歌富有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诗中运用了华丽的辞藻来浓烈的色彩来表现战争的悲壮,李贺使用了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黄金台等词语,这些用词无一不是艳丽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

一般来说,描写战争的色彩大多比较沉重不宜使用艳丽的色彩,但李贺运用自己的想象给战争粉刷上了一层新奇又浓重的色彩,与他人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让人一看便知,这种大胆的措辞用色只可能是李贺所为。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约807-约847),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白居易齐名,被誉为“李杜”。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奔放不羁、豪放不羁的风格,被誉为“诗仙”,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个人性格、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李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史书记载,李贺生于长安(今西安),少年时期便受到文化的熏陶,深受著名文人韩愈的影响。

后来,他考中进士,担任过宫中四监官之一,出使边疆等职,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尤其是他在边疆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汉族与异族的文化碰撞,从而形成了跳脱传统的诗歌表达风格。

李贺个人性格的特点也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传记记载,李贺性格豪放不羁,好酒作诗,不拘小节。

他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充满激情与张扬,反映了他个人豪迈、不羁的性格特点。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的表达,这些都是他独特的个人性格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文化环境也是影响李贺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唐代,诗歌创作是社会上层文人的主要活动之一,文人们通常都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李贺受到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学习了前人的诗歌艺术风格和技巧,同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

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生平经历、个人性格的影响,也受到了当时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奔放不羁,充满奇思异想,表现了他对生活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激情澎湃、奔放不羁的典范。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

浅析李贺诗歌的审美特色及生命意识摘要:李贺,中唐时期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诗人,后世以“诗鬼”称之。

独特的身世和经历造就了他非凡的诗歌艺术风格。

幽冷溪刻的意象,诗歌审美边界的扩大,加上诗歌意象和内涵的主观化、感性化倾向,致使李贺的诗歌历来无法成为诗坛正统,其地位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沉浮。

但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吸引着后人去欣赏、研究。

关键词:李贺;意象;审美特点;生命意识李贺,字长吉,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年仅二十七岁,是中唐诗坛中一朵最为璀璨而又过早凋谢的奇葩。

他生命短暂,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

但他的诗作却千年以还,代代相传,至今追慕者亦不乏其人。

李贺一生共苦心创作诗歌二百四十余首,意象虚幻怪诞,色彩幽冷凄艳,气氛神奇鬼怪,令人迷醉、向往。

杜牧评价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

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荒国陊殿,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杜牧序,439)这些呕心沥血的不朽诗作,奠定了李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从创作个性、写作技艺,还是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都是极其出色的诗人。

一、李贺诗歌中的幽冷意象李贺被后人称为“诗鬼”。

宋人严羽诩李贺诗为“鬼仙之词”,[2](187)明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3](卷5《李贺诗解序》,245)在李贺诗中,由“鬼”“泣”“死”“血”等幽冷之字组成的意象非常之多。

仅以此四字为例,“鬼”字组成的代表性的意象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1](卷1《春坊正字剑子歌》,442)中的“鬼母”;“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1](卷2《南山田中行》,451)中的“鬼灯”;“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1](卷2《感讽五首之三》,455)中的“鬼雨”等。

李贺诗歌之凄艳诡激

李贺诗歌之凄艳诡激

李贺诗歌之凄艳诡激在文化繁荣灿烂的唐代,大师迭出,文学上也已达到一个至高点,即所谓文学高峰的来临。

在盛唐诗风所达到的高度后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在动荡的中唐诗坛中,想要有所创新,确立自己的一代诗风并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非易事。

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就力避平庸,造语奇谲,突破了传统诗歌而转向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由此形成的凄艳诡激诗风是他的标志。

一、语言之“诡”之“奇”李贺的语言风格和他的身世之感,消极紧张心理,苦闷阴郁性格不无关系。

李贺作为没落的唐宗室后裔,处于动荡的中唐,有着很强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父亲的名字“李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所以他不得参加进士考试,空有满腹才华而无法施展,即使在诗歌上的重大成就也未能改变李贺的不幸命运,致使他的精神处于极度的抑郁苦闷之中。

所以他偏爱用阴郁、幽冷的奇僻之语,运用超常的想象、幻想、夸张创造震撼人心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词。

如《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石工的惊险,把采石想象成“割紫云”给人以质感,清凉,同时突破传统的云的轻柔、纯净、之态而给人清冷、脆硬之感。

“踏、割”二字力透纸背更显诗人造语之奇。

再如“银浦流云学水声”“老兔寒蟾泣天色”中“学、泣”把事物写活,赋予情感,但人读来却觉冷静、压抑、阴冷,可谓一字传神。

长吉诗歌几乎没有不给人怪奇的诗歌,传统的辞语已无法满足其情感的宣泄,所以锤炼出大量的新词奇语如写月就有“宝镜”“玉盘”“玉轮”“玉钩”“宫蟾”“蟾光”“明弓”“斜白”等词语,扩大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出诗意性。

李贺还常用“啼泣字”表现那种苦涩、焦虑之感。

如“老兔寒蟾泣天色”“芙蓉泣露香兰笑”“青狸哭血寒狐死”等在诗集中俯拾皆是。

而由于政治的无望,他的诗歌也就不必遵循传统道德的价值观,不必因为为追求政治抱负而有时不得陷入违背内心真实的境地,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情抒发心中的郁结,不为了谁的欣赏和赏识,只为自己的生命之必须,正因为政治的不幸,他才把生命的意义赋予诗歌之中,全力以赴,呕心沥血。

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

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

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狂放不羁的豪情和奔放的想象力。

在李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写作态度和风格。

首先,李贺写诗非常勇敢大胆。

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奇异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文学界是非常新颖的。

其次,李贺写诗非常随性自由。

他的写作过程中不受任何束缚,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他善于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写作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李贺写诗非常富有感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爱情、思乡、怀旧等情感元素,这些情感通过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读者在阅读李贺的诗歌时,常常会被他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

综上所述,李贺写诗的写作态度是勇敢大胆、随性自由、富有感情。

他的诗歌不仅是当时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 1 -。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摘要】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

本文首先从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概述和诗歌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李贺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因素、中期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后期风格的变化和演变。

接着探讨了李贺诗歌风格的特点,以及他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总结了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指出他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全面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以及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李贺, 诗歌艺术风格, 形成, 文化背景, 早期创作, 中期艺术风格,后期变化, 特点, 影响, 独特性, 历史意义, 后世影响1. 引言1.1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概述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的诗歌表现出了浓厚的个性与情感,常常充满豪放奔放的气息,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

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着重表现个体内心的挣扎与奔放。

李贺诗歌散发出浓烈的感情色彩,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无限向往和激情追求。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还体现出了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善于借鉴和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又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展现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一直备受后人推崇和传颂。

1.2 李贺诗歌的文化背景李贺诗歌的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多彩,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李贺生活在唐朝盛世,这是一个文化繁荣、风气开放的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

在这个时代,士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尤为高涨,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表现,更是对人生、情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时代氛围无疑给了李贺极大的创作动力和灵感。

李贺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诗人。

他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体现。

李贺的创作风格

李贺的创作风格

李贺的创作风格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创作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遣词造句的独特性:李贺的诗语言瑰丽、奇特,他善于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创造出一种新颖、怪异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中充满了想象力和幻想色彩,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2.意境的营造:李贺的诗作常常营造出一种幽暗、凄美、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有关。

他的诗中经常表现出对人生、命运、梦境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3.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李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夸张等,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

4.诗中有画:李贺的诗作常常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他善于用文字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5.情感的直接表达:李贺的诗中情感真挚而直接,他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哲理的探讨:李贺的诗作中常常包含着对人生、宇宙、命运等深奥问题的思考,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情感的抒发,
也是对哲理的探讨。

李贺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诗鬼”,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贺鬼诗创作心理及创作成因

李贺鬼诗创作心理及创作成因

李贺鬼诗创作心理及创作成因李贺鬼诗创作心理及创作成因李贺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李贺仕途不顺,但很早便在诗坛扬名。

李贺他是天才,更是时代逼出来的“鬼才”。

李贺是古代诗史中的怪杰,其意象的奇诡、意境的迷离、色彩的斑斓,吸引着人们不断的探究。

孟修祥曾提出:“李贺的变态心理在其诗歌创作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心理的异常使他的感受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导致对世界的深刻体验。

”他又提出:“李贺则是带着悲剧性的幽恨郁闷,寻找心理的安慰,借游仙、梦天维持一种心理的平衡。

因此,仙的一面是作为畏死畏病畏鬼的心理补偿和平衡形态显现于贺诗中的。

”宗室后裔的身份,天赋的才情都使诗人自傲自大,觉得自己非常人可比;而中唐衰败的严峻现实,疏远了的世系,窘困的家境,特别是病弱的体质,丑陋的外貌则又使其感到极度的自卑自贱,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碰撞中,造成诗人变态的心理和病态的人格,使之陷入并沉溺于这种矛盾痛苦的心境中而不能自拔。

这是李贺诗风形成的重要愿意之一。

因此,其诗歌也常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感伤气质和病态的美。

李贺在精神上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既为世道所不容,亦未能退循于山水之中,诗人只能沉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抒写心中关于生与死的苦闷。

对死亡世界的摹写与探索,正是李贺灵魂深处求生意识的强烈表现。

李贺通过“鬼”诗的创作,对人生人性普遍性的苦闷――死与生问题,也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

李贺诗风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受着时代和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

陈允吉在《说李贺<秦王吟酒>中的“狞”――兼谈李贺的美感趣味和心理特征》中分析了“元和之风尚怪”的时代审美特征,“鉴于他们这种变异了的心理状态,这些诗人一般都不很乐意单纯去写人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赏心悦目的东西,也经常有意识地去破坏作品艺术形象在感觉上的自然与和谐。

他们最大的兴趣是在搜罗一些平常人看起来是属于丑恶和可怕的东西,然后用很强的力量把它们纳入诗的世界。

”“他们就是受这种反常的美感趣味所支配,极力在诗中塑造一些容易引起精神颤栗和震动的形象,使自己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某种心理的满足。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李贺(约公元770-816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李白齐名,被誉为“豪放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不羁、奔放激昂、意象丰富、独特奇崛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和所倚赖的文化背景上。

李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贺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深受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熏陶。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家乡和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他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贺接触和学习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从中汲取了养分,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

李贺还曾游历各地,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自然、对人与世界的独到见解,这些都与他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贺的性格特点也是其诗歌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李贺性情豪放,胸怀壮志,不拘一格,敢为天下先。

他对传统诗歌形式提出了挑战,注重意象的丰富和生动性,大胆采用明喻、暗喻,使诗歌表现手法更加生动丰富。

李贺性情豁达,不拘小节,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敢于挑战读者的审美习惯,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李贺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

李贺的诗歌风格也与他所倚赖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诗歌传统。

李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受到了许多前辈诗人的影响,同时也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贺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这在当时的文坛上是非常前卫的,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

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也为李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大胆奔放,意象丰富多姿,更符合了当时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取向。

李贺的诗歌艺术风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他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的影响,也有他所倚赖的文化背景的推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

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李凭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箜篌演奏名擅一时。

而李贺诗思奇妙,为时人所赏识,此时任太常寺奉礼郎,掌管礼乐郊庙等事务,当是精通音乐。

以一天才诗人而描摹一段美妙的音乐,应该令人赏心悦目。

长时间以来,人们毫不怀疑《李凭箜篌引》是一首赏心悦目的诗,甚至把它和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段著名的描述相提并论,认为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

但我很难从这首诗中获得那种愉悦的感受,并一直为此深感惶恐。

无缘领略李凭的演技是我们永远的遗憾,那么,李贺的诗能否稍稍弥补我们这种缺憾呢?似乎不能。

李贺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是李凭那响遏行云的乐声,使一切都凝固不变。

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开头。

而“湘娥啼竹素女愁”一句表明,这是一首悲怨的曲调,它能够触发湘娥和素女这对怨魂,振发起千古的绵绵哀怨。

在这样一个空旷得一无所有的季节,这支曲调确能使人丧魂失魄。

诗人此下的描述应该为我们渲染出音乐的悲怨之情。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中“玉碎”“泣露”可勉强与哀怨相关外,“凤凰叫”和“香兰笑”就差之甚远了,专家们都说是形容乐曲之轻悠欢快。

那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由悲和乐叠加的句式,并再次重复,就意味着乐曲在悲怨和欢快之间迅速而频繁地切换。

如此反复在情感的两端恐怕不能用悲喜交加来解释,它给人的印象是怪异、反常。

此下的描写更是奇特,那段感动紫皇的音乐,竟能使“石破天惊”秋雨如注,这其中虽然不无哀怨之意,但比起女娲炼石补天的苦心来,我们总能感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隐约闪烁着一种末世破灭的快意。

梦中的神山神妪,还有舞动着的老鱼瘦蛟,无不充满了一种神秘、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

这些都使我们手足无措,也对这个顶尖箜篌高手的演奏感到不解。

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出李凭的演奏,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首充满了诡异甚至色彩的乐曲。

但传统中国音乐中是不可能有这种风格音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贺诗歌风格与其心境的关系论文关键词:奇诡;幽冥凄冷;忧苦:心境论文摘要:在李贺短短的27年生涯中,他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仕进无路,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于是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把他内心极为浓郁的伤感情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都写进了诗歌中。

他的每一首诗、每一意象都体现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向,反映着其心灵独特的历程,给人以心理的刺激,诗句、诗意、诗篇无不带着冷,透露着凄神怅骨的哀激之思。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以其诗歌奇特的风格和影响而引人瞩目。

他年仅二十七岁便不幸早天,遗留在世的作品也不过二百多篇,可是却能在名家卓立的中唐诗坛上别开蹊径,崛起于大家的门庭堂芜之外,杜牧为他写序,盛赞其诗歌之美;李商隐为其立传,称他为“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的奇才;皮日休赞许李贺为自李白以来百年内诗歌之翘楚。

后世诸多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吴汝纶《跋李长吉诗评注》说:“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奚,雄深俊伟,包有万象,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

”一、李贺的诗歌风格幽冥凄冷是李贺诗歌的主体格调。

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指出李贺诗歌的特征:“贺,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墙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陟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嘧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十分鲜明地说出了李贺诗歌奇诡冷艳的特点。

李贺诗歌不屑作平常语,“辞必穷力而追新”审美趣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是一味的搬用传统,常常难以创作出优秀的诗篇来。

所以,对前人常表现的题材,李贺不愿步人后尘,而是以新奇取胜。

例如:“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人们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一空依傍,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索绕心头,把纤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

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李贺素以富于想象著称,并且他思路的展开以及想象的衔接处多异于常理,充满错觉与幻觉。

故所写诗歌也常常有奇幻的特色。

如《梦天》中的“老兔寒檐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取奇幻之象,构成包容诗人对月宫,对人世沧桑深沉感慨的意象,实现了尘世与天国的极富生命寓意的时空转换,显得无比奇幻怪谲。

再如他的《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骊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

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

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

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

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

总之,诗人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心中虚幻世界融为一体,用诗歌传达他内心的奇情幽思。

李贺还常常选择一些冷僻的意象,构成幽冥凄冷的诗境。

例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诗人画出了一幅多么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漓之中,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象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一个凄冷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他如“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桂叶刷风桂子坠,青狸哭血寒狐死。

百年老鹄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神弦曲》)“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等,意象寒气逼人,透出阴幽之境,给人阴森恐怖之感,使人觉得诗中多鬼气,非白昼之下不敢读也。

李贺对于诗歌物象的色彩描写,多喜用冷艳色调的语言。

如写红,有“冷红”、“愁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还有“青紫”、“酸风”等。

他宛如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勒轮廓而已。

并在关键色彩上加以哀伤字眼,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其诗歌呈现出凄冷格调及病态美的特征。

他常常把多种色彩交织起来,构成一幅幅裱艳斑驳,令人目乱神迷的画面。

如《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裱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旬旬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裱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他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给人以感官刺激,造成浓烈的悲壮气氛和心理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李贺心境产生的原因中唐诗坛产生出李贺这种具有鲜明风格的诗歌,一方面是唐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

唐诗到李杜,题材的广泛、手法的变化、体裁的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境地。

他们是丰碑,更是不易跨越的高峰。

中唐诗人的境况即是如此:前辈诗人的辉煌成就可以给他们以借鉴,诗坛的喧嚣过后他们能够在师承之中冷静地有所扬弃,有所创新——形势逼着他们要有更细微的观察体会,更深刻的挖掘,更广泛的开拓。

但是,李贺奇诡凄冷诗歌风格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李贺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创作主体的忧愁苦闷的心境对其产生的作用。

这是李贺诗歌风格缘起的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面,也是理解李贺诗歌的一把钥匙。

李贺一生,备受压抑之苦,使得他的心灵有时变得畸形而异于常态,内心忧愁苦闷,而形成他忧愁苦闷心境的原因首先应是当时社会的中衰气象:兴盛一时的大唐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后,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朝廷内朋党斗争激烈。

元和时代短暂的中兴也并未使帝国再现辉煌,只是回光返照,转眼又呈萧瑟衰朽之象。

这个时代的诗人们,一方面经历了前辈诗人没有经历过的政局动荡和贫困生活,思考的深刻,体味的沉痛也非前人可比。

但另一方面,他们已少有前辈诗人的宽广胸怀和阔大气象。

中唐诗坛上作品题材多琐屑细小,微观的挖掘是更加深邃了,相比之下,宏观把握上即显得不足。

中唐诗人的眼光常局限于自身的困顿遭遇,他们既不象具有蓬勃青春气息的盛唐诗人那样志向远大,也不象晚唐诗人那样近于一无所有后的悲哀。

中唐诗人处在他ff]-者之间,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是那种欲说还休,失望和希望混杂的尴尬和无奈,这一点在李贺诗歌中则是常常贯注的凄恻、幽冷而又奇崛之气。

他的诗歌中没有衰败到极点的深深叹息,而是在绝望中仍有丝丝的希望和寄托的激荡不平:这种忧愁、凄怆的气象正和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吻合,也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对李贺内心的愁苦心境的影响,乃至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其次是仕途受阻怀才不遇的功名苦痛对其心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境界。

而在唐代,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实现,往往要依靠在科举考试上。

李贺是唐宗室后裔,但家世衰落,他少时聪慧而有诗名,志向远大,自恃甚高。

在诗中一再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希望通过科考置身通显。

《旧唐书》谓李贺“七岁能辞章。

”唐人赵磷《因话录》云:“张司业籍善歌行,李贺能为新乐府,当时言歌篇者,宗此二人。

”而且《旧唐书》甚至把李贺与先辈诗人李益相提并论:“贞元末,名(李益)于宗人贺(李贺)相桴,每一篇成,乐工争相贿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

”然而,在李贺准备考试时却因为父名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仕途功名的无望,对自恃甚高的李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心中充满找不到出路的哀伤和雄才难展的激愤:“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

……狭行无廓落,壮士徒轻躁”《春归昌谷》清人姚文燮注此诗云:“高才为时所嫉,如好鸟之处缯檄,嘉鱼之再笼罩,安能振羽鼓鳞,任我飞跃?举步穷途,轻躁又安庸乎!”可谓一语中的。

实际上,李贺在很长时间内仍是对抱负的实现有信心的。

因此,如果要探求李贺在仕途受阻,功名不就的情况下的真实心境,我们还要聆听诗人冷静思考时的心声。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这首《崇义里滞雨》较好的表现了李贺对自己仕进遭遇的思考,“忧眠”之忧,“梦封侯”之梦.道出诗人心中对未来的不安及对功名难以实现的感慨。

而诗中的“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则是诗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开篇之“落莫”二字,不仅在精神上表现了诗人心中的苦寂,还透露出此诗是李贺的心声倾诉,是诗人愁苦心境的写照。

随着时光流逝,希望进一步幻灭,李贺心中的苦寂日益沉重,“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赠陈商》)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一个人的名字如果能为同时代的人所了解,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他的生命的价值就得到体现。

但功名的是否成就,常常是难以如人愿的。

于是,这种对功名的向往与这种向往难以实现的矛盾,便一直紧扣诗人的心弦,使得“建功立业”和“怀才不遇”的咏叹,在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

李贺这一点要比别人不幸的多,他连追求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了。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荣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如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仕途希望的幻灭,带来的是内心的忧愁苦闷。

可见,年少才高的李贺,对功名的追求是有很大信心的,但客观的原因却使他满腔抱负化为泡影,这种来自仕途的打击对他身心构成了极大的伤害,使他心神交瘁,末老先衰。

这就使他诗歌充满凄冷的悲情色彩。

再次是生存的苦痛对李贺心境的影响。

与仕途无缘后,诗人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李贺一向自诩为“王孙”,其实家道早已日趋衰落,成为孤寒之士而且,李贺自小体弱多病,充满李贺诗集的,多有诗人感于疾病缠身的苦吟。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伤心行》这首诗篇把物质的贫乏与身体得病痛连在一起,有力的表现出李贺内心的极大悲伤。

“冻馆闻弦惊病容,药囊暂别龙须席。

”(《听颖师弹琴歌>)身居京都繁华地,李贺非但未能春风得意,且怀才不遇,使诗人积愁成疾,以病客自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