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带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项目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第0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第1页共10页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二、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1)背景①雅典民主政治由强盛走向衰落。
②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为其提供了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总结易错题【1】“仁政”与“仁”【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易错题【2】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易错题【3】汉代新儒学【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
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易错题【4】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易错点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带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项目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竟有这么多话不谋而合连怕女人都一样作为东西方两位影响最大的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同处于“轴心时代”,他们都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他们都强调关注人和社会本身。
今天如风小编为大家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说过的那些相同的话,以期在两位圣哲的思想中找到他们共同强调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〇苏格拉底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
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
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所犯的过错,通常和他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们的错误相类似。
苏格拉底也强调,一个人结交什么朋友,就能反映出他自身的一些品质。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爱好哲学的人,我们也能够推出,这个人是也是喜爱哲学的。
启示:能从一个人的朋友和他周围的人的情况看出这个人本身的品质、喜好等,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识。
另一个方面似乎也告诉我们,结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〇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〇苏格拉底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爱徒颜回的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苏格拉底的话与孔子所说不二过,可以说完全一致。
启示:德国文豪歌德说,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可见,圣哲们并不反对犯错误。
但是人都有内省的能力,犯了错误一定要反思,以求不二过。
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〇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修身。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 C
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
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 D 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 2.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 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故 A 项错误;本题的材料是强调雅典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的知识和政治修养,以防出现 “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等可笑的现象,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 精英治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 项 错误;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 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三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高三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大挑战。
而在高三历史的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出错或者混淆。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些易错易混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以便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
一、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易混淆在学习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时,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点就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
因此,在考试中容易出现将道家思想特点错认为儒家思想,或将儒家思想特点错认为道家思想的情况。
二、二战中的盟国与轴心国易混淆二战是历史上重大的战争事件,而其中的盟国和轴心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盟国包括英国、美国、苏联等,而轴心国则是指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将某个国家错误地归类为盟国或轴心国的情况。
三、明清两代的社会制度易混淆明代与清代相邻,两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容易混淆。
明代实行的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专制统治比较严格;而清代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严格按照满族族系来统治,具有较为明显的族权。
四、近代史中民族矛盾易混淆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点是民族矛盾。
例如,对于汉族与满族的矛盾,经常会把它错认为汉族与维吾尔族的矛盾。
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满族与维吾尔族的始终没有深入了解,因此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五、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易错在学习中国现代史中,容易混淆的一个方面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而解放战争则是从1946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
容易出现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界定颠倒的情况。
六、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区别易混淆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民主运动。
容易混淆的一个方面是这两个运动的时间和起因。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起因是对于《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被剥夺的抗议;而五卅运动发生在1925年,起因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青岛等地的侵略活动进行的抵制。
《推荐》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苏格拉底思想Word版含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思想1、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2)道德主张: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政治主张: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影响: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开始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的哲学新方向。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三、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四、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由此滥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
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体现了人文精神在蒙昧中的觉醒。
【易错点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在于理解其思想主张,历史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就需要学生与之前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一起比较理解。
为此学生一是可以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孔子的思想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知识点;二是可以结合古希腊的时代背景分析,联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等理解;三是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理解。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总结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总结对于历史中的易错点和易混点,是我们经常犯得错误,说明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最容易且习惯性的错误!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高考历史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高考历史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答案】A【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答案】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A【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答案】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
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
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他宁可死,也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权威,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关于道德的表述,故B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才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6.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
7.(2019·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8.(2018·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A【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9.(2019·天津南开模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孔子主张“德治”,二者的共同点是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故A项正确。
10.(2019·安徽宣城模拟)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B.科学精神C.自由权利D.理性价值【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理智是人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11.(2017·山东日照模拟)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12.(2016·安徽百校联考)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
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B.“性善论”的言论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D.对真理的追求【答案】A【解析】“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A项正确;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知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人们通过教育接受知识,提高德性,而“认识你自己”只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并没提出具体的手段或方法,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真理的地方,故D项错误。
13.(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项。
14.(2019·浙江湖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
”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对饥民进行救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仁”的思想,但是并不能反映国家统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排除D项。
15.(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1)《论语》颜回第十二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