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解读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解读

制度,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市场和文化
环境,促进我国提高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知 面识 建产设权小的康综社合会能 提力 供, 强为 有建 力设 支创 撑新。 型随国家风和潜全入
制度经济学的支撑

公平合理的制度,会形成适当 润物细无
的激励,促进系统朝向良性发展

一条主线 :基本逻辑和理论依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激励 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 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 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 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 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并实施“反围剿” (七)提升国际形象,扩大我国的话语权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过程概述
2005年1月,国务院成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 领导小组,吴仪同志任组长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 略纲要》,标志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胜利完 成。
制定过程——组织结构
领导小组 知战办 纲要组和专题组
通用和福特公司的总和。 蓝色发光二极管专利案,一审判决日亚公司向中村修二支付200
亿日元(约合1.82亿美元)的发明报酬,最后和解金额8.4亿日元。
国内发展需要
四个“迫切需要”(胡锦涛)
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
纲要开展调查 和研究,征 求
社会各界意见 ,提出若干
建议稿
协调对接
通过中期交 流
会、专家评议 会,征求意 见 会,研讨 会和工 作会的方 式, 加强纲要

当代世界经济特点及中国的发展战略

当代世界经济特点及中国的发展战略

当代世界经济特点及中国的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即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

(2)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

(3)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

(4)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

(5)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我们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

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逄锦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原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源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前者比后者更进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国家层面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一个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我国企业对新兴产业和市场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是值得称道的,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很高,从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制造能力的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企业仍对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探索和研发持不积极的态度。

这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不仅是找到新的“中国制造”机会,而且要借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逐步发展和孕育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方向,拓展新领域,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对原始创新、要素市场和产业生态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创新研究

开 发 失败 的风 险 。
二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的 战 略 选 择 对 于 高新 技 术 企 业 来 说 , 企 业 战 略 选 择 是 以 市场 为 主 导 的;技术逻辑 是以科技发展 为主 导的。企业 的技术 路线必须 服 从于战略选择 ,而不能是技术 专家决定论 ,企业 战略之 中 应包 含对技术 路线 ( 即技术 发展方 向)及企业在技 术方面的 切 努 力 。 根据 竞争优势 的来源 ,高新技术企业 的战略选择依据主 要有两类 :一 是外界环境 ,强调 外界环境 的机遇 与威胁 以及 产 业 结 构 是 导 致 企 业 战 略选 择 的 基 本 因素 ; 二 是 内部 资 源 和 能 力 ,强 调 企 业 战 略 就 是合 理 配 置 企 业 内部 独特 资 源 、整 合 企业 内部 各种能力适应 环境的变化 ,才 能获 取可持续 的竞 争 优势 。 三 、 高新 技 术 企 业 的战 略 管 理 企业 战略管理 首先 要明确其使命 ,并根 据企业宏观环 境 和微观环 境设定企 业 目标,其次为战略 的中心环节 ,即战略

在经济全 球化、知识资源化 的时代 ,我 国高新 技术企业 正面临着 曰益激 烈的竞争态 势,不单有来 自企业 内部环境 的 威 胁 还 有 企 业 外 部 环 境 的挑 战 。 如 何 通 过 战 略 创 新 获 得 企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成 为 高 新 技 术 企业 的 当 务之 急 。 知 识 经 济 与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的 相 关 概 念 所谓 “ 知识经济 ” 通俗地说就是 “ 以知识 为基础 的经济 ” 。 这里 的以知识 为基础 ,是相对 于现行 的 “ 以物质 为基础 的经 济”而言 的。知识经济 的特征 主要为资源利用 智力化、资产 投入无形 化、知识利用产业 化、高科技产 业支柱化、经济发 展 可 持 续 化 、 世 界 经 济 全 球 化 、 企 业 发 展虚 拟化 u 。 高新 技术企业是指 在 《 国家重点支持 的高新技术领域 》 内, 持 续 进 行 研 究 开 发 与技 术 成 果 转 化 , 形成 企 业 核 心 自主 知 识 产 权 , 并 以此 为 基 础 开 展 经 营 活 动 , 在 中 国 境 内 ( 不包 括 港 、澳 、 台 地 区 )注 册 一 年 以 上 的 居 民 企 业 。它 是知 识 密集 、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与 一 般 的 企 业 特 点 不 同,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个方面 : ( 一 )高新技术企 业多半是先有研 究成果,而后再建立 企业 以实现技术的商 品化 。 ( 二 )高新技 术企业存在 的前提 是科学技术 的创 新,没 有科 学技术 的发 明创造 ,高新技术 企业就失去存在 的基础 。 因此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更 多 地 产 生 于 科 技 发 达 的 国 家 和 地 区 。 ( 三 )高速成 长性 是高新技术企业 的一个重要特点 。 ( 四 )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团队的素质 。 在 高新技术企业 充满风险和艰辛 的路途 中,只有 一流 的高素 质 的领导 团队的团结一致 、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 。 ( 五 )由于 高新技术企业所 从事的是 以科学技术 上的新 发 明、新创造 为基础 的技术商 品化活动,它不可避免 地存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由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会上,温家宝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四十七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建言献策。

温家宝就有关产业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撑等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与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与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与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潘教峰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局长课程前言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与中国的科技战略选择。

前一段时间我在《华尔街日报》读的一篇文章,这边文章的题目是《科技变革将引领新的经济繁荣》,在这篇文章里边,一些美国的知名学者预测,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网络这三项宏大的技术变革将可能像上世纪初的电气化、电话、汽车、不锈钢和无线电放大器的发明一样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所以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科学技术是这场大变革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一直高度地重视科技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我觉得有两项代表性的工作一直在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态势变化,包括我们2007年开始的“创新2050”路线图研究,中经委发布了共38份报告,到2050年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路径,重大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今年又发布了一本《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的报告,是2050研究的一个深化。

通过这样一些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把握住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走势,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重要的认识,比如关于世界科技发展,大的趋势我们判断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即将来临。

一些重要的方向孕育着重大的突破,到2020年世界可能发生一批重大的科技事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要面对现代化的需求,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八大体系”,以及要实施重要的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也面临着一批重大的科技突破,同时也有一批要加强部署的战略重点,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按这么一个逻辑,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跟大家作一个讨论。

一、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第一,关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总体上判断,当今世界处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而这次科技革命很可能发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而这一次大的革命将推动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的结构变革。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分析框架和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分析框架和战略选择
经 济全球化条件下 产业自 创新的分析 我国 主 框架和战略 选择
张 文 杰
( 南开大学 经济 学院, 天津 30 7 ) 0 0 1
【 摘 要 】 部 门创新体系是 研究产业 自主创新 问题 非常重要 的分析框架。 它主要强调创新的系统特 点在 不同部 门 之 间存在着 明显 的差异 , 正是新技术 的特 点在很 大程度 上决 定了新 的产业部 门对 新制度 、 新组 织和 新做 事方式等方面创 新 的需求。在分析部 门创 新体 系的起源 、 主要观 点的基础上, 论文最后就我国产业 自主创新提 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 键 词 】 部 门创新体 系; 关 自主创新 ; 政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 】 11 【 F 2.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10—7820 )703—2 04 26 (090— 120
之一。罗森伯格结合部 门经验 , 研究 了部 门之 间技 术创新 的不 同来源 。帕维特在一篇题 为《 技术变迁 的部 门模式》 的论文中 , 在经验数据 的基础之上根据制造业 的不同技术特点 , 出了部 提 门创新模式的四分法 , : 1供应商主导型 , 即 () 如农 业和建筑业 ; () 2 规模密集型 , 如汽 车工业 ; 3 特殊供应商型 , () 如机械和仪器 制造业 ;4 科学 基础型 , 电子行业 和化 学工业 , () 如 帕维特 部门 体 系的这一分类方法 目前 仍然被许 多学者所采用 , 对后来部门 创新体 系的形成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 , 卡尔森等提出 的“ 技术体系” 概念也是部 门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来 源。 在 早期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之上 , 布雷 奇和马莱 巴提 出了“ 部 门创新体 系” 的概念 , 即它是 由“ 特定部门中参与产品的开发和 生产 以及技术 的研发和使用的企业所构成的系统( 或群体 )。尽 ” 管其开创性 的研究地 位 ,然 而该 定义存在 的问题也 是很明显 的, 例如 , 该定义仅考 虑到企业 的作用而 对参与部 门创新活动 的其他主体 如大学 和融资机构等并未提起等 。 马莱巴在 上述论 文 的基础之 上 , 部门创新 体系 的定 义 、 对 构成要 素和分析框架 等都进行 了比较充分 的研究 : 1 有关 定义的完善 : () 把企业 以外 的其他 行为主体 明确 考虑进 去 , 指出部 门创新 体 系是 “ 于市 基 场 与非市场联 系的参 与产品的开发 、 生产和销售 的系列主体的 集合 ” ( ) ;2 明确了部 门创 新体 系的构成要素 , 主要包括知识 技 术、 主体网络和制度因素 以及用户需求 的作用 等方面 ;3 部门 () 边 界与部 门体 系的动态 演化被纳 入到部 门创新体 系的分析框 架中 ; 此外 , 马莱巴还对 部门创新 体系 的理 论基础和思 想来源 进行了考察 。近年来 , 以马莱巴为代表的一批 国际学者 以部 门 创新体系分析框架为基础对包括制药 、 化工等在 内的欧洲六大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与策略选择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与策略选择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与策略选择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所谓创新型国家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而只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科技发展总战略研究》认为,国际学术界把以美国、日本及韩国、芬兰、爱尔兰等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目前大约有20个国家。

这里所提到的创新型国家,是对一种采用创新发展模式并实现着创新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国家的归纳。

但是,作为一种发展类型,还是可以从众多的国家发展实践中归纳出一些可以参照的特征。

1.创新型国家内涵的双重性必须明确,发展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主导要素为视角对国家发展模式的概括。

所谓创新型国家是对以知识、人才、信息为核心要素,以创新发展模式取得新世纪的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国家的称谓。

其基本内涵既强调了这些国家采用的是创新发展模式,又标明了这些国家依赖创新发展模式所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发展成就与发展水平。

其内涵是以强调发展模式为主导并包含创新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结果的双重意义。

2.分析创新型国家角度双重性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结果的双重内涵之间,并不是互不关联的,不是并列对等的,而是具有因果性制约关系。

创新发展模式是因,而创新发展的过程、结果与水平则是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知,对创新型国家的分析也就出现两种角度。

从创新发展模式角度,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媒体常说的建设目标;而如果从发展结果来审视,即从国家价值理念、国家的总体战略角度,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为实现国家价值导向的支撑手段、实践形式,不是发展目标。

这两个角度是对创新型国家认识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不能相混淆、不能相替代的。

3.创新型国家建设任务的多重性从创新型国家内涵的双重性与认识角度的双重性,决定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任务或建设内容,既应当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也应包括社会体制机制创新的能力与成果,还应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能力与成果,更应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与水平。

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讲解

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讲解

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21世纪初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战略需求、包括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我们不但要关注,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制定相应的对策。

1 21世纪初重大科技领域发展趋势 1.1 信息网络技术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快的技术。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经济发展。

高速度和微型化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第二代因特网为了加速开发适用于 21世纪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确保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国正在加速建设比现在的因特网快 1000倍的第二代因特网。

主要是开展先进网络技术研究, 建立基于新型网络的试验基地, 进而开发全新网络应用领域。

计划完成后, 将彻底更新遍布全美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 21世纪电脑的普及,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网络购物和促销将成为生活“必需”。

网络信息技术将深刻地改变 21世纪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带来学习的革命。

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终生教育将成为时尚和谋生手段, 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通信将使教育事业发生根本性变革。

对此,“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社会’来与‘信息社会’ 相匹配。

” 1.2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发挥 21世纪带头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生物技术研究中优先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旨在发现、阐明、改良和控制各种陆地和海洋生物的遗传、生化制品和过程的研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农业、环境等问题,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等。

医药和健康、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处理方法、海洋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

生命科学研究重点将主要包括: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生物医学和脑研究。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3篇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3篇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范文篇1:《浅谈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新的趋势,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

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不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不少国家都处在相近的起点上。

后发国家完全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带动整体科技竞争力的跃升。

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核能、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以及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

科学理论越来越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全球化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

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只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也就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焦点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一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

二是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资源。

如果说过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用暴力掠夺殖民地资源,那么今天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国际资源及其流向。

目前,对空间、海洋和生物等战略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收稿日期53作者简介宿桂红(),女,汉族,吉林省梨树县人,助教,从事市场营销、国际金融、贸易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宿桂红,陈素清(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系,吉林 吉林132101)摘 要:21世纪人类社会即将步入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强调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创新相应成为影响竞争的关键因素。

谁成为技术的领先者,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性、优先权和竞争的决胜权。

目前,技术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既有认识上的,也有制度上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创新确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面对激烈的竞争,进行技术创新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态后,正在大踏步地跨进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的主导经济将是知识经济。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已不是时代的主人,取而代之的是“知本家”、“智本家”,而技术创新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对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及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知识更新强调知识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发展潜力以及竞争成败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多少自然资源、资本数量,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资源的多少以及知识资源的利用程度,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范围内求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依赖于国家经济参与者求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大小。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产业为先导的经济形态,而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知识产业发展的结果。

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是连接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技术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经济与产业升级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经济与产业升级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经济与产业升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升级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战略。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已经发展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信息传输和交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社会逐渐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和趋势。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经济形态。

在这个经济模式中,知识和技能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产生的价值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创造、应用和传播。

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注重创新、学习和知识的使用。

知识经济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了知识经济的转型,打造以知识为核心的价值链和生产链。

信息化时代的产业升级同样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战略。

产业升级是指以技术和管理上的进步为基础,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善供应链和业务流程等手段,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产业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和附加值,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率,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更加密切。

知识经济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和使用推动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产业升级也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提高知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而言,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不仅是必经之路,也是发展建设的核心战略。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也进一步加快了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政府和企业在知识经济和产业升级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等方面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成长性、导向性等显著特征,是关系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趋向的产业;“安发生物科技园”项目的建设,为福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突出特色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扶持政策。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发模式福建一、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内涵和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往往被称为新兴产业),就是一国或地区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其主要特征:一是战略性。

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创新性。

新兴产业是产学研深度整合的产业,其技术是新的,产品是新的,需求是新的,它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是风险性。

由于新兴产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且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将使得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四是关联性。

主要表现是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五是导向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要精心筛选、培育具有地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未来3-5年之内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迅速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一是前瞻性。

要着力选择和培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突破。

二是现实性。

要充分考虑本省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状况,着力选择那些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

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正面对着新的战略选择。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战略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的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1.东亚崛起后的经济格局东亚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对于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韩国、日本和台湾等地的经济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全球化时代下的经济格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

全球化时代下,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强。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互补和资源调配,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特征。

3.美国的影响力下降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美国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

虽然美国经济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明显减弱,使得全球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二、全球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影响1.贸易战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对于中国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因此出现了下滑。

这让中国意识到,单一出口贸易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中国避免过于依赖外部经济环境提出了警示。

2.中国新的经济外交中国开始采取新的经济外交政策,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高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同时努力推动内需市场的扩大和开放,以消化对外贸易带来的压力。

中国对这一战略的高度重视,使得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3.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中国正在加速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加快转型和升级,使其在经济周期变化时更具弹性。

同时也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形势下更具竞争力。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1.深化改革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产业发展方向决策分析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产业发展方向决策分析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产业发展方向决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 谢雨鲲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研究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提出发展应对策略,成为我国新兴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采用主因素研究方法,从新兴技术、新兴需求、国际环境、国内生态的角度预测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

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十四五”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球新兴科技爆发,国际环境深度调整,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伴生新需求,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角;产业发展方向;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面临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减缓、生态恶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我们发展的前提。

高技术产业有助于调整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为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所趋。

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难度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缺乏研发精神以及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企业的投资,没有很强的主动性。

其次,我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再次,在创新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还很缺少自主研发能力还很欠缺。

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力以及资源的投入。

二是研究生产出的科技成果以及发明。

三是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发明应用于实际中,而这些都是在市场上竞争的资本,我们缺乏独立开发和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就会影响我们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发展智能产业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

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发展智能产业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

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发展智能产业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十四五”时期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对我国经济做出的新的重大科学判断。

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在中高端产品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需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以创新为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变革,这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应抢抓这一重要变革机遇,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换挡”导入强劲引擎。

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经济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而且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更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添薪续力。

我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战略选择

我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战略选择
3】
超发 达 国家 的 巨大机 遇 , 同时也 使 这些 国家 面 临 但 严 峻 的 挑 战 。 挑 战 首 先 来 自“ 识 ” 一 生 产 要 素 知 这 本身 。经 济学 家 保罗 ・ 默 指 出 : 罗 知识 的 生产 、 应用 和扩散 的效 率 与 知 识 的 积 累 和 人 力 资 本 正 相 关 。 而正 是在 这 两点 上 , 展 中 国家 同发达 国家存 在着 发 较大 的差 距 。这 种 差距 使 得 它 们 与 发 达 国家 在 国 际分 工 中因位 势 不 同形 成垂 直分 工 的关 系 , 因而处 于不 利地 位 , 至 随着新 的技术 壁 垒 的形成 而 产生 甚 新的“ 中心 一依 附 ” 系 , 大贫 富 差距 。 关 加 挑 战 更 来 自 自身 准 备 的 不 足 。 这 是 因 为 机 会 只偏 爱有 准备 者 。知 识 经 济 对 于 已经 完 成 工 业 化 的 发 达 国 家 而 言 是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自然 结 果 , 理 成 顺
现 工业 化 的可 能 , 果不 在工 业化 的同 时对 知识 化 如 予 以充 分 的重 视 , 可能 又要 落后 一 个百 年 。 有 我 国正 处 于并 将长 期 处于 社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
就我 国 目前 情 况 而 言 , 业 化 尚未 完 成 , 济 结 构 工 经 低级 化 , 市场有 待 发 育 , 科技 体 系结 构存 在 缺 陷 , 教 育科 技 投入 严 重不 足 , 力 资源数 量 宏大 而质 量 不 人 高等 等 。这 些 因素 已经 成 为我 国迎 接 知识 经 济极 为不 利 的条 件 。 二 、 我 国 国 情 特 殊 性 的 再 认 识 对 ( ) 国 由“ 缺经 济 ” 向“ 剩 经 济 ” 一 我 短 转 过 的特

全球化条件下的就业优先战略

全球化条件下的就业优先战略

全球化条件下的就业优先战略全球化条件下的就业优先战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马永堂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失业和不充分就业问题日趋凸显,加之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尚未逝去,全球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充分就业,缓解失业压力,国际劳工组织及多数国家,诸如美,加,英,日,韩,印等都制定并实施了中长期促进充分就业或就业优先战略目标和措施;中国也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列入了"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国际组织的就业优先战略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欧盟,G20国家集团等有关国际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提出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就业优先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联合国确立的就业优先战略目标1995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经过与会的180多个会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充分讨论和协商,就确立就业优先目标问题达成一致共识,并共同郑重决定将其写入会议宣言——《联合国哥本哈根世界社发首脑会议宣言》(简称《哥本哈根宣言》).该宣言指出,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承诺:"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并建议,各国实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一.rll乎是全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做出的郑重"承诺",最准确,最精炼地表达了就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中的杨【,J,地位;其"建议"也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指导思想.这同时还意味着,从此开始,"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并努力实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已为所有国家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付诸了实施.在就如何实现"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本优先目标",以及如何实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上,联合国在这次首脑会议之后发表的《国别就业政策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建议:(1)在设计宏观政策时,要注意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财政税收的平衡性;(2)在制定产业或部门政策时,应通过长期性市场激励措施,促进就业密集型的经济增长;(3)应制定并实行确保劳动力市场有效而公正运行的体制,机制和政策;(4)应制定并实行有力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和政策;(5)应制定并实行有力于降低贫困和促进社会融合的目标和计划.(二)国际劳工组织确立的就业优先战略目标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就业论坛"大会上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中明确提出:"各国政府要把生产性的就业置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位置,并使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这是使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潜力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把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一贯主张和追求,这在它此前制定的许多国际劳工标准中,都有明确的体现.(三)欧盟确立并实施的就业优先战略目标2O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一直遭受高失业的困扰.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欧盟1997年6月首次将就业问题作为独立的章节纳入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同年l1月,欧盟理事会正式提出了就业战略框架.1998年,欧盟卢森堡就业特别峰会围绕这一就业战略制定并通过了第一个《就业指导方针》.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欧盟理事会通过并发布了新的《就业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欧盟形成了新的就业战略,提出了新的三大目标和11项优先措施.冒豳徭(;LOBA!IZl^,TII)N(四)G20国家集团的就业优先战略2009年4月2日,出席G20国家集团伦敦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在讨论全球复苏计划时,一致赞成:"必须把辛勤工作的家庭的需求和就业问题置于全球复苏计划的核心位置",并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恢复信心,增长和就业",以便"促成一种包容『生的,绿色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复苏".020国家集团领导人的这一集体声明,充分体现了f电f『]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并表明电f『]在应对金融危急的复苏计划中,坚持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思想.根据2009年6月"全球就业危机峰会"后通过的《全球就业协议》的就业促进策略,国际劳工组织对世界各地54个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护措施进行了评估.54个样本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就业促进措施的实践活动,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对这四大方面32项措施的评估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或特定的时期,环境和条件下,各国对就业促进措施和就业优先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它们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2011年9月1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玫瑰园,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促进就业法案发表讲话.他敦促国会尽快通过他提出的促进就业的法案,以加快经济增长,改善高失业率状况.重庆市已经累计成立微型企业4万余户,发放财政补助资金13亿多元,解决就业34万余人.有关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目标(—)美国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实施措施美国政府每隔4年更迭一次,但不管政府如何更迭,也不管哪一个政党上台,新总统都特别重视并强调就业工作,尤其是在目前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面对来自各方巨大压力的困境下,现任总统奥巴马自上任以来,更是频频强调促进就业的重要性,2OlO年1月27日,奥巴马在国会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说:"最严峻的经济风暴已经过去,但灾难仍然存在,大约十分之一美国人仍找不到工作.因此,促进就业是2OlO年美国政府的第一要务."2009年9月21R,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该战略的总目标是,激发美国人的内在创造力,增强私营部门的活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实现共同繁荣.分项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美国创新的基本要素进行投资.其中包括:(1)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2)培养具有21世纪知识和技能的世界顶级劳动力;(3)建设先进的基础设施;(4)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二是推动市场竞争,渭业,带动就业.其中包括:(1)促进美国出口开放的资本市场;(3)促进创办具有创新和的企业;(4)促进公共部门和社会创新.三在优先领域实现突破.其中包括:(1)发动祚命;(2)支持先进的汽车技术;(3)推动卫的创新;(4)利用科技应对2l世纪的"大挑2OlO年3月18日,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参通过的《促进就业法案》.该法案规定,对窄行18o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以鼓励企业增加j对高速公路和交通枢纽建设投入200亿美元建设方面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最近,奥巴马又提议,将从华尔街大银千的资金中拿出300亿美元,用于帮助社区银彳业贷款.同时,他还提出实施新的小企业划,以帮助1oo万小企业增加新雇员或者提工资.他还承诺,要在今后5年内使美国的番,以增DH2OO万个工作岗位.奥巴马的上述行动和措施足以证明,府确实在竭力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月务来抓.美国历届政府也同样如此,带领美国成功走出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强调"没有哪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富裕,是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广泛失业带来的沮丧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奢侈."这句至理名言至今仍镌刻在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广场的石墙上.美国还将就业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制定了一系列的就业法规,主要包括:《充分就业法案》(1945年),《就业法》(1964年),《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0年),《家庭支持法》(1988年),《工作培训伙伴法》(1982年),《劳动力投资法,最后规定》(2000年),《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3年),《康复法》(1973年),《就业年龄歧视法》(1986年修订),《紧急就业法》(1971年)等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规.(二)英国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实施措施英国政府在推行就业优先战略方面,十分注重采取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控制和降低失业率尤其是长期失业率的措施.1997年,英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一项称之为"新政"的特别就业促进计划.该计划的战略刚示是,创造平等,自由,安全和有保障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和培训机会,提高国民自身的就业能力并减少对失业津贴的依赖,有效降低长期失业率.计划实施为期5年,财政支持经费35亿英镑.该计划为长期失业者,特别是青年和大龄失业者提供了四种可以选择的实现再就业的方式:一是到私营部门去工作,政府对雇主进行补贴;二是到志愿机构去工作,工资由政府支付;三是到政府出资的环境服务队工作;四是接受政府出资的全日制职业培训.同时,英国还把失业补助改为"寻工补助",拒绝寻找工作的人在一定期限后将失去领取资格,只能通过社会援助来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这些政策和措施实施5年后,英国的长期失业率迅速下降,从1996年的3.6%下降N2oo5年1%,成为欧盟中长期失业者最少的国家.英国在正常情况下制定和实施的中期就业战略计划,一般为限3年.英国2009—2012年的中期就业计划提出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为国民创冒国趄(OBALIZAI'ION造平等,有保障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培训,就业机会,以提高国民自身的就业能力并减少对失业津贴的依赖,提高人们的独立l生和福祉.它提出的五项战略目标和多项任务目标包括:一是帮助有抚养责任的失业家庭就业,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二是使所有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最大化;三是改善职业卫生和安全状况;四是使雇员退休后的生活独立,幸福,解决养老金领取者的贫困问题并进行养老金改革;五是促进残疾人机会平等.英国为使就业优先战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了如下主要就业法规:《就业保障(合并)法》,《就业机构法》(1973年),《求职者补贴(修订)规定》(2004年),《就业机构和就业企业行为规定》(2003年),《求职者法》(1995年),《就业法》(1990年第38章),《性别歧视法》(1986年第59章),《就业和培训法》(1973年第50章)和《公平就业法(北爱尔兰)》2011年11月2日,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在法国戛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十国集团峰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投资,鼓励这些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976年)等其他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律.(三)日本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实施措施日本没有制定独立的就业优先战略规划,而是把有关就业战略的规划纳入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日本鸠山政府于2009年12月底发布的日本未来10年经济中长期规划,即《日本新增长战略基本方案》(2010年一2020年),就体现了日本未来10年的就业发展战略和措施.具体目标是:~2020年,力争实现2%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实现将失业率降至3%的目标.日本的规划把就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规划的主要部分都体现了对就业的要求.如在规划的环境能源部分提出,在这一领域创造14O万个就业岗位;在健康(医疗,看护)部分提出,创造280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地区复兴部分提出,创造56~IP就业岗位;在科学技术部分提出,理工科博士课程结业者应全部实现就业;在就业,人才部分提出,(1)将自由职业者减少一半,消除女性M型就业曲线;(2)解决儿童入托难问题,以便于女性就业;(3)应使生育后所有有就业意愿的妇女都能恢复就业等.日本在促进就业和实行就业优先措施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就业保障法》(1947),《就河北省迁安市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办学,建设了冶金,装备制造,机电技术,服务,农业等五大类专业群,平均每年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I万余人.业措施法》(1966),《雇用保险法》(1974),《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1969),《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1969), 《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法》(1999),《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1972),《老年人职业稳定法》(1971),《残疾人就业促进法》等专门的促进就业法律.(四)韩国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实施措施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韩国先后制定了两个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计划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构建以人和知识为主导的信任型和学习型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达到世界前十名.计划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解决人力资源供求不均衡的瓶颈,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培养中小学教育的创意性,提高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质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力度,尤其是对青年,妇女及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力度,以及积极推进成年人参与终身学习活动.除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外,韩国还制定有综合性的《新经济五年计划》.在综合性经济计划中,也列入了有关劳动保障领域的目标和任务.在特殊情况下,譬如像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时,韩国政府除了执行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外,还实施了促进就业的应急计划和措施.成立劳动部就业特别小组,及时分析就业形势,制订就业应急预案,并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启动针对青年,自雇就业者和灵活就业者等群体的就业促进措施.与此同时,组成由工会,雇主组织,公民团体和政府参加的四方紧急会议,并达成内容广泛的促进和稳定就业形势的四方协议.在四方紧急会议设立专门监督小组,以确保四方协议所达成的促进和稳定就业的各项措施和行动的贯彻落实.(五)印度的就业优先战略及实施措施印度的就业优先战略,像日本一样,也是中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印度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2007-2012年)》提出了就业, 社会保障和技能开发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 规划提出:在技能开发和培训方面,要建立数量适当且技能充分的技能型人才储备,满足产业,贸易和服务部门的需求.规划期内启动"技能开发使命(SDM)计划" 作为工作核心,政府采取一揽子行动,集中为20个高增长,高就业的部门培训新成长的劳动力.并使非农业部门每年新增250万个就业岗位增加到10007就业岗位.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优先"战略中国"_{I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列入其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内涵及途径包括以下r1.个方面. (一)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1.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培育新兴产业中,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大的新能源产业,新—代TT产业.绿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业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接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饺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咯在扩大内需中,就业有效需求.冈1胃;以扩大内需带动2.在要素投入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将素质就业作为实现充分就冒豳锺GLOBALIZATION业的要素目标任务;要在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把培养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要素和重要支点.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政府要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产业投资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上下功夫,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的结合运用,综合协调各种政策措施,将其组合配套,逐步形成并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政策体系,使这些政策达到最好的就业效果,实现保增长的民生目标. (三)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进行宏观调控必须要防止失业风险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中,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切实处理好调结构和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尽量减少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从源头控制失业.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较大影响时,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四)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把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政策创新能力,逐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合理规划民生财政,制定有利于就业的长期预算;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五)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牢固树立"就业优先"意识,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充分就业,就业优先的新就业观和执政理念;建立"就业优先"目标评估体系,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将就业增长率,失业率及居民收入等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并确定战略实施,政策措施保障的相关指标.容豳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第一部分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及知识经济特征一、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在本世纪末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经济学意义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宣告了一个新型经济时代的诞生。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10倍,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87.5%,而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只占了12.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后至5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的“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

美国在1947~1958年期间,这些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到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亿美元;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1980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

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再一次预言: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

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知识应当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

他的这些观点同现在的共识几乎完全一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后,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至此,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各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和理论家的深入研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术语的这个内涵定义,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创意为基础的”。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为随着以信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的创新,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失业率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工资增多。

另外,在1997年里,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通胀因此减少5%,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之,自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之后,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软经济”、“非物质经济”等各种说法不断被归入“知识经济”的范畴。

尽管“知识经济”是一个外延广泛的、难以统一及准确定义的概念,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当初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因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正在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并已开始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

二、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产生,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在知识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运用缓减了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环境危机,把科学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例如,信息科学技术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传统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提供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尤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

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三)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获得比较利益,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靠知识经济产业支撑的,是由知识经济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

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他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下,产业构成及其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的产业内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产业”“知识产业”又被称为“头脑产业”。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测算出1958年这一产业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当年美国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31%。

现在的研究认为,到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产业包括5部分:其一,教育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教育,不仅包括正规的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

其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其三,交流工具--印刷、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电话、电报、邮政等。

其四,信息机械,如打字机、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信号装置等。

其五,专家咨询、档案储存、贸易谈判、专门建议以及有关法律、工程、建筑、医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

2.信息产业最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据测算,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

现在,一个化学家要想用传统方式把一年内出版的化学论文和著作阅读一遍,以每天8小时计算,就需要40年。

于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社会,都呼唤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进社会生活,历史车轮才从低速转动转换为高速转动,一个以现代信息处理和交流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大脑”才逐步形成,这个“社会大脑”就是信息产业。

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1990年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

1996年,美国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占资本总量的4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产业。

就是在得克萨斯、俄勒冈等传统农业州中,信息产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有关专家预言,在今后10年内,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将翻一番。

在当今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建成了200多个大规模的电脑信息网络,相互提供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为了及时了解同其经营有关的情况,不惜工本营造自己的信息网络。

日本三井公司的环球信息网络由3个层次、1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组成,该网络通过卫星把东京、纽约、伦敦、悉尼和巴黎等世界主要城市的信息中心连接起来。

公司总部每天接收的通信超过了5万件,即使在地球上最遥远的两地之间,信息传递也只要5分钟。

3.“第四产业”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知识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出现了“第四产业”的一词。

波拉特在美国201种行业中选择了440种职业,分析了每种职业的信息职务并排列出它们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

他首先选出了容易辨认的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职业,并计算其经济价值,将之称为“第一信息部门”。

据计算,美国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5.1%来自第一信息部门,这些部门包括电脑制造、长途通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会计、教育、风险管理(金融和保险业)。

波拉特还创造了一种新信息类别,称为“第二信息部门”,并把非信息企业中的信息人员的经济价值予以数量化。

据统计,美国第二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1%。

波拉特最后得出结论说,1976年美国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占46%,在总收入中占53%以上;信息就业人数占当年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5%。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波拉特的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并引起了各国理论界研究知识经济的浪潮。

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同时,其产业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业基础。

在1993年,全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有将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中高技术行业的工资也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最快增长。

在那些对高技术的高风险投资小小心翼翼的国家,自80年代后期以来也把服务业研究经费的1/4或更多的比例花在高新技术上。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1992~1993年在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位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经合组织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和1994~1995两个年度,北美、欧洲和日本更是以34%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信、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