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读“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完成以下题。
1.M省(区)可能为( )A.四川 B.安徽 C.黑龙江 D.内蒙古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以下题。
2.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以下题。
3.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据此完成以下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结合下图,完成以下题。
5.该图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为(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6.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C.东、西部相当D.南部高于北部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
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
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以下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试题(解析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
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读图完成以下题。
1.图中四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1~3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读图完成以下题。
2.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农业减产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以下题。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下列题。
4.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域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题。
5.“人类足迹”最大和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内蒙古、西藏 B.黑龙江、西藏 C.内蒙古、新疆 D.福建、四川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于2010年4月27日在杭州举行,围绕“城市森林·低碳城市·两型社会”的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
据此回答以下题。
6.为实现“城市森林·品质生活”的目标,下列城市森林发展措施合理的是( ) A.要多移植大树、古树进城B.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树种C.大力引种欧美等国家的优良树种D.为体现美观,树种要整齐划一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题。
7.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8.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工矿产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2011年9月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甚至寸草不生,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测试卷

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1·蚌埠高二检测)当今世界,荒漠化在不断蔓延,我国荒漠化也在不断加剧,据此回答1~3题。
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西北、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地区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2011·襄阳高二检测)胡杨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一道生态屏障,但是在过去的50年里胡杨林急剧衰败。
读塔里木河下游某断面胡杨林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影响图示区域胡杨林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5.胡杨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当地气候②阻挡风沙侵袭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防止土地盐碱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1·汕头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6、7题。
6.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7.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砍伐9.A、B两图的荒漠化分别表现为( )A.斑点状水土流失大面积水土流失B.大面积草场被破坏斑点状荒漠化圈C.斑点状荒漠化圈大面积草场被破坏D.大面积水土流失斑点状水土流失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10~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土层深厚的土壤具有和水库类似的存蓄、调节水分的功能,常常将潜水位以上的土层定义为土壤水库。
土壤水库蓄水量受土壤质地、降水量、蒸发量及植物覆盖度等因素影响。
图1为我国某流域上游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水库蓄水量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a、b、c对应的林地类型为A.裸地、次生灌木林、杉木林B.杉木林、裸地、次生灌木林C.次生灌木林、杉木林、裸地D.杉木林、次生灌木林、裸地2.该流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山东丘陵C.松嫩平原D.浙闽丘陵3.与5月相比,7月份该流域土壤水库蓄水量差异明显主要是因为A.土壤蒸发加剧B.受副高控制C.植物蒸腾旺盛D.植被覆盖率降低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2)的林带建设。
据图完成4~5题。
4.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5.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无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林地间土壤熟化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威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
江西省在都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矾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安全的环境,即白天覓食、夜间栖息的地点。
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节鄱阳湖区水位。
读图3“鄱阳湖区简图”,完成6~8题.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鄱阳湖区吴城和南矶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少B.多浅滩和沼泽C.气候温暖D.冬季水位较低7.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的影响有A.水域面积增大,增加栖息地B.生物量更丰富,食物更充足C.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D.候鸟在鄱阳湖活动时期延长8.春季,鄱阳湖候鸟迁回原迁出地的原因是原迁出地A.白昼时间更长B.湿地面积更广C.食物种类丰富D.森林覆盖率高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图4)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大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g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A.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生物多样性B.①为生物多样性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石漠化面积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②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D.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生物多样性③为环境人口容量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6.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8.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A.地形B.降水C.风力D.洋流9.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空间散布图。
读图,达成下边小题。
( 1)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土壤盐碱化最为严重的是()A. 甲B.乙C.丙D.丁( 2)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A. 春天和秋天B. 春天和夏天C. 夏天和秋天D. 秋天和冬天( 3)不可以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做法是()A. 地膜覆盖B. 增施熟石灰C. 农田开挖排水渠D. 喷灌和滴灌2.2019 年 2 月 2 日是第 21 个“世界湿地日”。
中国将使 50%的自然湿地和 70%的重要湿地获得有效保护,并成立起构造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系统,逐渐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场面。
图 4 中的湿地表现了何种功能()A. 保持水源B. 净化水质C. 调理天气D. 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3.以下不属于湿地的生态功能有()A. 调蓄洪水B. 净化水质C. 保持生物多样性D. 防风固沙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域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2019 年开始,银川实行恢复湿地的计划。
以下图表示银川四周当前的湖泊散布。
据此完成下边小题。
( 1)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由是()A. 泥沙淤积B. 天气变暖C. 排水造田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 加强城市排污能力② 增添城市空气湿度③ 美化城市环境④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域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2019 年开始,银川实行恢复湿地的计划。
以下图表示银川四周当前的湖泊散布。
据此完成下边小题。
( 1)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由是()A. 泥沙淤积B. 天气变暖C. 排水造田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 加强城市排污能力② 增添城市空气湿度③ 美化城市环境④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以下对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人类的开发是致使雨林被毁的直接原由C.过分的焚耕开垦(迁徙农业)是亚马孙地域损坏雨林的独一方式D. 巴西政府正式宣布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月7.对于土地荒漠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域生态环境尤其柔弱B.自然要素惹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惹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分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域风蚀激烈,风沙灾祸比较广泛8.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涨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涨为国家战略的地区性发展规划。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题(Word有详解

word 资料可编写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题本卷分为第一卷( 选择题 ) 和第二卷 ( 非选择题 ) 两局部,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值 100 分第一卷 ( 选择题共 45分)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1.5 分,共 45 分 )(2021·潍坊模拟 ) 东方网 2021 年 7 月 25 日信息:此刻世界各国正在踊跃采纳各样有效举措。
保护自然环境免遭损坏的今日,一直被视为仍保留着原始丛林风采的巴西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正遭到着严重损坏。
据此回复 1~4 题。
1.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带来严重损坏的重要原因是()A.过分的迁移农业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D.过分引水浇灌2.亚马孙地域热带雨林散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① 西高东低的地形,有益于东南风的深入② 受暖流的影响③ 受寒流的影响大④ 纬度低,热量充分⑤ 平原面积宽广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②⑤3.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雨林受人类损坏最少,所以保留完满B.亚马孙雨林的特种资源占全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柔弱性是致使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4.以下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① 雨林参观② 生态旅行③ 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联合④ 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联合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21·海南) 读以下列图,达成5~7 题。
5.限制图示地区城镇散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要素是A.交通线散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散布及数目6.图示地区内,与古代对比,今世()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丛林覆盖率更低7.图示地区城镇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丛林损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2021·泰安高二质检 ) 某检查小组对某地方圆 1 000态检查,其生态状况如以下列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
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
图1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
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答案】1.B 2.B 3.A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近几十年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也逐渐缩小。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是《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综合规划(2011-2020年)》中七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规划在党河河道建立人工湿地,形成永久性自然补水工程,通过河道湿地回补地下水,遏制敦煌盆地水位下降,适度恢复月牙泉水位。
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月牙泉在去年和今年两年先后多次出现“二泉相映”奇特景观,月牙泉“起死回生”。
图2为月牙泉及周围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为了防止移动沙丘对月牙泉的破坏,需优先通过恢复植被来固沙的区域为()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月牙泉补水工程采取河道湿地回补地下水的方式,其优势是().A.增加补给量B.缩短补给距离C.净化补给水源D.减少途中损耗【答案】4.C 5.D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3)。
据此完成6~8题。
6.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7.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答案】6.C 7.C 8.B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图4)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2020年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考试测试卷详解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2小题)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 . 极密 B . 密C . 中密D . 稀疏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2.红树林在南回归线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纬度位置 B . 光照C . 距海远近D . 洋流每年东非高原上几十万头角马、斑马等野生动物发生周期性的大迁徙。
下图为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新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3.造成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 ) A . 地球的自转 B . 地壳的运动C . 水循环运动D . 地球的公转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4.图中e 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①沙尘暴 ①泥石流 ①水土流失 ①台风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下图示意我国39°N 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 . 光照 B . 水分C . 坡度D . 温度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完成以下两题。
6.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 . 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 . 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 . 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 . 改善效果不甚明显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 . 树冠集水作用强 B . 无蒸腾作用消耗C . 树冠遮荫效果好D . 土壤硬化下渗弱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试题(含详细解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
1.1937~2008年,该区域()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B.冰川融水减少C.河流水量减少D.沙丘移向绿洲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游牧活动B.大力发展畜牧业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D.发展节水农业下面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读图回答问题。
5.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6~7题。
6.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7.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2018·河南省平顶山市期末)读下面“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表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1~2题。
地貌类型比例1.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开垦历史悠久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农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水土流失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3~4题。
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平面上升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5.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1.C2.D3.A4.D5.D 6.C7.C8.C9.C10.B11.D12.D 13.C 14A15. C 16.B 17.C18.D19.B20.D21.D22.B 23.D 24. B 25. C 26.B27.B28.C29.C30.A31.B32.A33.A
34.(1)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风力大,昼夜温差大,土壤干燥,植被稀少;过度樵采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由图可推测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最大的地区位于该功能区的
A.东北部B.东南部C.西南部D.西北部
32.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在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沙障固沙等生态措施时,在短期内可使当地
A.直接减少经济收入B.增加就业岗位
C.极大改善生态条件D.优化产业布局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北、西、南三面环山,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湖西北部是著名的风区阿拉山口。人们发现,一方面艾比湖水面面积季节变化大,另一方面湖泊面积有波动缩小的趋势,近50年来减少了约700平方公里,湖水盐度上升较快,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农垦,在湖泊周围形成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第二欧亚大陆桥从艾比湖西南边缘经过,湖面变化和湖滨风沙对沿湖铁路影响很大。艾比湖生物资源丰富,沿岸有茂密的芦苇和生活在次生林里的鹤、天鹅、麝鼠等珍贵动物。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
21.该流域( )
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
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
2019-2020学年地理高中必修3人教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
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3.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工矿产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2011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森林”,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完成以下两题。
4.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③调节区域气候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 B.d C.e D.f2011年9月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甚至寸草不生,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2020—2021学年度人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

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红树林在南回归线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光照C.距海远近D.洋流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
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①热带雨林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温带落叶阔叶林①亚寒带针叶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4.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河流径流量随之发生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读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6.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①植树造林种草①兴修水库①修建水平梯田①打坝淤地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7.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①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①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①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枝条丛生不怕沙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 . 固岸护堤 B . 调蓄洪水C . 防风消浪D . 净化海水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1~11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 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2.关于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①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①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 值上升 ①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①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在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进行了两年多的试验和反复论证后取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沙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生长的草种和灌木,以达到治沙的效果。
结合材料及条带状沙砖固沙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关于图中条带状沙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夜晚吸收地下水,辐射保温B . 白天释放水汽,为植被提供水分和温度C . 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D . 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4.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 . 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 . 丙处应植树种草D . 丁处打坝建库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2020年地理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4小题)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 . 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 . 丙处应植树种草D . 丁处打坝建库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2.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农牧活动 ①距海远近 ①季风风向 ①纬度位置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3.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农牧活动 ①距海远近 ①季风风向 ①纬度位置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A . 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 .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 .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 . 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 . a B . bC . 1 020米等高线D . 1 010米等高线读1~13年我国新增耕地和减少耕地构成表(百分比),完成以下两题。
6.据表可知,退耕比例最大的类型是( ) A . 林地 B . 湿地、水域C . 草地D . 未利用的土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大,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5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以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3 页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 ①砍伐森林 ①不合理灌溉 ①盲目扩大耕地 ①风沙侵袭 ①人口和贫困问题 A . ①①①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
结合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图中淤地坝应建在( )A . ①处B . ①处C . ①处D . ①处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域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与1985-2000年对比,该流域2000-2010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增大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4.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地表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6.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①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①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①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第2页共1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四月、五月 B.四月 C.六月D.十一月2.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下表是黄河干流四个水站不同年份的输沙量(单位:亿吨)比较。
下图示意黄河水系及四个水文站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甲水文站位于图中的A.a B.b C.c D.d4.1989-2015 年,乙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①年降水量减少②年降水变率大③植被盖率大幅提高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为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c 处水库采用了放水冲沙的办法。
其冲沙效果最佳的放水方式是A.汛期时持续放水 B.汛期后持续放水C.汛期时集中放水 D.汛期前集中放水读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6.目前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地区主要是A.美国中部平原 B.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C.巴西亚马孙平原 D.非洲东非高原7.关于图中a→d土壤肥力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a→b,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原因是植被被焚烧,养分回归到土壤中B.b→c,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焚烧,枯枝落叶减少C.c→d,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变化不大,原因是弃耕土地的植被处于恢复期D.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有所下降8.热带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节全球水平衡 B.增加当地降水 C.减小地下径流量D.促进全球水循环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完成下列各题。
9.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汇集灌溉余水D.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10.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
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沙丘土壤水份最丰富的的季节是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12.沙丘1-2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坡脚<坡中<坡顶 B.坡中<坡脚<坡顶 C.坡顶<坡脚<坡中 D.坡顶<坡中<坡脚1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D.保护水土,减轻洪涝灾害苏德沼泽位于南苏丹中部低地,面积最小时约为3万 km2,雨季时面积超过13万km2,苏德沼泽的水量有三分之二是通过蒸发支出的。
苏德沼泽不仅能够大量吸收大气中的碳,同时每年也产生大量碳排放。
20世纪80年代,苏德沼泽建成380km长的琼莱运河,运河绕过了苏德沼泽。
读南苏丹河流图。
完成下列各题。
14.苏德沼泽的水源主要来自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15.开挖琼莱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通航能力 B.控制湿地面积 C.优化水源配置 D.减轻洪涝危害16.苏德沼泽碳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茂密,碳储量大 B.腐殖质多,高温分解C.水域广大,植被减少 D.船只众多,排放量大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亿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18.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利用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换草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大资源开采力度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19.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最可行的是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A.200-300mmB.300-400mmC.400-600mmD.600-800mm21.该流域()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土地不合理利用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23.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 D.植树造林2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25.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26.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
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④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黄旗海是我国内蒙古西部的内陆湖,湖水面积最大时曾达130km。
近几十年来,黄旗海面积不断缩小。
下图为黄旗海位置及流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导致黄旗海湿地萎缩的人为原因最有可能是A .过度樵采B .工矿用水C .过度捕捞D .过度放牧28.保护黄旗海湿地最可行的措施是A .全面推广退耕还林B .建跨流域调水工程C .合理分配流域用水D .禁止流域内工农业用水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两处铁路沿线的防护工程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两处工程均为了防御( )A .洪水B .泥石流C .风沙D .暴风雪30.该景观所在地区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缺少A .水源B .技术C .资金D .热量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图中虚线圈内)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严重的风蚀沙化区,其中风沙和沙尘暴以春季最集中,被认为是京津地区最重要的风沙源。
下图示意某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春季和秋季风沙流动路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由图可推测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最大的地区位于该功能区的A.东北部B.东南部C.西南部D.西北部32.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在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沙障固沙等生态措施时,在短期内可使当地A.直接减少经济收入B.增加就业岗位C.极大改善生态条件D.优化产业布局33.起源于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风沙和沙尘暴春季强于秋季,是由于该功能区春季①土壤解冻,土质疏松②地表干旱,植被稀疏③地温降低,高压控制④春播繁忙,人类影响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二、综合题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17日:世界第23个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荒野荒漠化现象的加剧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材料二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1)Q地为西部的商品粮基地宁夏平原,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宁夏平原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并说明原因。
(2)为了保护包兰铁路R地治沙措施中最特殊的是草方格沙障(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
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
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其作用有哪些?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北、西、南三面环山,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
湖西北部是著名的风区阿拉山口。
人们发现,一方面艾比湖水面面积季节变化大,另一方面湖泊面积有波动缩小的趋势,近50年来减少了约700平方公里,湖水盐度上升较快,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农垦,在湖泊周围形成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
第二欧亚大陆桥从艾比湖西南边缘经过,湖面变化和湖滨风沙对沿湖铁路影响很大。
艾比湖生物资源丰富,沿岸有茂密的芦苇和生活在次生林里的鹤、天鹅、麝鼠等珍贵动物。
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
(1)分析艾比湖近50年来湖水盐度上升较快的原因。
(2)调查发现,目前艾比湖水面面积最小的季节是夏季而不是冬季。
试解释夏季艾比湖水面面积最小的原因。
(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从保护铁路方面考虑,提出治理艾比湖湖滨风沙的措施。
问题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为艾比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1.C2.D3. A 4. D 5. D 6.C7.C8.C9.C10.B11. D 12. D 13. C 14 A 15. C 16. B 17.C18.D19.B20.D21.D22. B 23. D 24. B 25. C 26.B27.B28.C29.C30.A31.B32.A33.A34.(1)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风力大,昼夜温差大,土壤干燥,植被稀少;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2)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风力,固定沙丘,截留水分,增加沙层含水量;这里有铁路需要保护,这种方法造价很高35.(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加大,导致湖水盐度升高;农业生产活动用水增多使人湖水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