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摄食生态研究进展
鲑鱼的光合作用和生态效应研究
鲑鱼的光合作用和生态效应研究鲑鱼(Salmon)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它们以其特有的迁徙行为和强大的生态效应而闻名。
在光合作用和生态效应方面,鲑鱼的研究非常重要,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鲑鱼的光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并探讨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贡献。
首先,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的过程。
而鲑鱼在其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从淡水到海水的迁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鲑鱼的光合作用与其他水生生物略有差异。
在淡水环境中,鲑鱼主要依靠水中悬浮物和浮游植物来获得能量,而在海水环境中,光合作用成为其主要能源来源。
研究发现,海水中的光合作用对鲑鱼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鲑鱼的光合作用主要通过光合器官(鱼鳃)的结构和功能实现。
鲑鱼鳃表面有一层特殊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相关色素,可以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在鲑鱼的生长和能量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能为鲑鱼提供充足的能量,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此外,光合作用还可以影响鲑鱼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鲑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掠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生态效应。
它们的迁徙行为和摄食习性对于维持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鲑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吃掉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控制了这些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了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鲑鱼的迁徙行为也促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使得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更加完整和稳定。
生态学家对鲑鱼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模拟。
研究发现,鲑鱼的种群数量和迁徙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鲑鱼的迁徙路径被阻断或损害的地区,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因此,保护和恢复鲑鱼的迁徙通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外,鲑鱼的光合作用和生态效应还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由于水域质量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鱼类摄食生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类摄食行为,更深入地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并给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的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1、描述鱼类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鱼类的捕食工具、捕食频率、捕食优势种类及其变化,以及捕食强度等。
2、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鱼类捕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反馈对主要垂直关系过程的影响、介导鱼类捕食活动的主要生态因子等。
3、评估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威胁鱼类摄食生态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结果,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的程度,为水域生态恢复提供有效指导。
二、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方法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鱼类样本,对不同鱼类的捕食行为和水域受污染程度等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主要方法有:1、鱼类样本采集鱼类样本采集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环节,采集方法有拖网,捕捞和捕鱼网等,可对鱼类的数量、性别、年龄、体型、行为等进行采样评价;2、实地鱼类观察实地鱼类观察是获取鱼类捕食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鱼类搜食行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等进行观测分析;3、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是评估水域污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分析水域表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等,以探究鱼类摄食行为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
综上,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描述鱼类捕食行为、分析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鱼类样本采集、实地鱼类观察和水域污染参数分析等,为加快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与投喂模式的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与投喂模式的研究进展摘要投喂模式是集约化养殖管理的核心之一,是由投饲量(或投饲率)、投饲频率、投饲方式等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使其最优化是获取最佳生长速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自污染的有效途径。
动物内在摄食节律则是建立科学投喂模式的生物学基础。
投饲量和投饲频率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密切相关。
文章针对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投饲量、投饲频率和投饲方式等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投喂模式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摄食节律;投喂模式;投饲率;投喂频率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存在养殖密度过高、过量投饲、饲料质量差等问题,导致饵料溶失、水质污染,进而影响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造成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升高。
为此,环保饲料成为研究热点,同时科学投喂也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动物适宜投饲模式的研究还较少。
水产养殖与畜禽养殖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的生存环境直接受到饲料溶失与排泄物污染的影响,科学的投喂模式对水产养殖动物更加重要,而摄食节律则是研究与建立科学投喂模式的生物学基础。
本文重点回顾了最近十年国内外在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及投喂模式方面的研究现状,期望能对此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1 投喂模式的定义Cho定义了“鱼类投喂系统”的概念,指出为维护鱼类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及繁殖而投喂配合饲料的一切标准及手段。
周志刚将包括投喂频率、投喂时间、摄食水平等涉及投喂的问题定义为投喂体系。
定义内涵不同,名称也各不相同。
作者认为投喂模式是由投饲量、投饲时间、投饲频率、投饲模型等环节相互关联组成的有机整体,是集约化水产养殖管理的核心之一,以获得最优生长速率、最小饲料浪费和最低水质污染为目标。
因此投喂模式研究应采取系统、综合和优化配置的方式为佳。
投喂模式应建立在对鱼类活动规律特别是摄食规律深切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投饲时间与鱼类摄食高峰相对应,投饲频率以鱼类摄食活动为依据,投饲量受鱼胃空隙、食欲、饲料溶失等因素影响。
鱼类关键生境研究进展
为 了保 证 E H相 关 措 施 的实 施 不 会 对 栖 息 F 地 的渔 业 资源 造 成 不 必 要 的负 面 影 响 , M S对 N F E H 的评估 操 作 流 程 进 行 了规 范 。 规 范 将 E H F F 相关 项 目的实 施是 否会 带来 潜在 的负 面影 响作 为
要栖息地 的系统研究和全面管理 。鱼类关键生境
就 是在 这样 内容和操作流 程 F- I
E H评估 即对 所 提 议 的 科 研 和 管 理 项 目的 F
收稿 日期 :0 00 -3 修 回日期 :0 0 92 2 1 -80 2 1 - -8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07 3 2 38 12 ) 34 13 ,0 7 9 4 作者简介: 章守宇 (9 l ) 教授 , 16 一 , 博导 , 主要从 事渔业生态 系统研究 。Em i s hn @s u eu e - a : zag h .d . n ly o
2 O世纪 中后 期 , 界 各沿 海 国家 的渔 业 发展 世
普 遍经 历 了 “ 渔业 复 兴一 快 速 发展 一饱 和开 发一
捕捞过度一渔业管理 ” 的过程 。在这历程 中, 伴随人类工业化进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 成为 鱼类栖 息地 退 化 并 逐 步 丧失 的罪 魁 祸 首 , 并 最终成为制约各 国渔业长期发展 的桎梏_ , 8 越来 ]
5 8
《 渔业现代化>o 1 > l 年第 3 2 8卷第 5期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鱼类的早期阶段是指仔、稚、幼鱼期。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着决定鱼类早期存活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普遍重视[1];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进展,几乎所有的鱼类都可以通过人工繁育获得鱼苗。
研究材料的容易获得,以及苗种生产实践对相关理论的迫切要求,使得鱼类的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成为了水产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ECES)和一些国家曾多次举行以仔稚鱼为重点的鱼类早期生活史专题学术会议,研究内容涉及形态、生态、行为、生长、发育等各个方面[2]。
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摄食行为的研究、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摄食的机理研究、饥饿对摄食的影响、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摄食行为的研究海水鱼类早期采用的捕食浮游动物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发育水平、饵料种类的不同而改变。
Hunter[3]曾将仔鱼的摄食模式分为两种类型:(1)鲱鱼型:仔鱼在摄食时,身体总是呈现弯曲的姿势;(2)鲐鱼型:摄食时尾部弯曲而身体其余部分是直的,所有这些弯曲型姿势均有助于仔鱼的积极摄食。
目前,较为普遍分为以下两种方式[4],(1)S型攻击,如鲱鱼、真鲷和牙鲆等的早期仔鱼。
仔鱼发现食物后,即注视,产生摄食意图,然后划动胸鳍,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同时身体弯成“S”型的攻击态,然后迅速挺直身体前冲捕食,吞咽,后退。
(2)咬食攻击型,如真鲷后期仔鱼。
真鲷后期仔鱼发现食物后,即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然后前冲捕食,吞咽,后退,整个过程身体不在呈现摄食姿势。
S型攻击摄食方式一般在投喂轮虫的早期使用较多,而且成功率都比较低,仔稚鱼在摄食刚刚投入的、活动能力较原饵料强的饵料时,一般也会呈现摄食姿势。
随着个体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加强,以及摄食经验的积累,摄食时身体的弯曲程度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
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海洋食物链研究报告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旨在研究海洋食物链的组成和功能。
一、海洋食物链的组成海洋食物链由多个不同层级的生物组成,从最基础的植物级到最高级的掠食性动物。
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掠食性动物。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常见的浮游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和浮游细菌。
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食源,它们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如浮游甲壳类和浮游鱼类。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它们通过食用浮游动物和底栖植物来获取能量。
常见的底栖动物包括海星、海葵和珊瑚。
掠食性动物是食物链的最高级,它们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常见的掠食性动物包括大型鱼类、鲸类和海鸟。
二、海洋食物链的功能海洋食物链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传递、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传递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通过食物链中的层层传递,太阳能被转化为动物所需的化学能量。
例如,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能量,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获取能量,底栖动物和掠食性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来获取能量。
物质循环是海洋食物链的关键环节,通过食物链中动植物的摄食和排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例如,浮游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来调节海洋的气候;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来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排泄作用释放废物和营养物质到海洋中。
维持生态平衡是海洋食物链的目标,通过控制各层级动物的数量,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控制掠食性动物的数量可以避免底栖动物的过度捕食,从而保护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
三、海洋食物链的影响海洋食物链的功能受到污染、过渡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污染物对海洋食物链产生毒性影响,例如,废水排放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累积在浮游动物体内,进而影响到掠食性动物的健康。
过渡捕捞导致某些物种数量过度减少,破坏了食物链中的平衡。
东海短鳄齿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一一"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4 ~
物¨ ¨ 一 引铊。 含 弘 一" 。 貅弛 。 尾 一¨ 粥 儿
=
研究 , 是判 断鱼类生 长好坏 、 动规律 、 游性质 、 间关 行 洄 种 系以及数量变动 等方面 的重要 方法 ,也 是渔业 生物学研 究 的基本 内容 2 1 。 为探讨短鳄齿鱼在东海 区中的生态地位 , 对东海短鳄齿 鱼摄食 习性进行分析研究 , 从而为 今后 进一 步研究短鳄齿鱼 在东海海洋生态系统 中的功 能和地位奠定科学依据 , 同时也
I
,
是带鱼等经济鱼类 的饵料 , 为东海 区小 型鱼类 的优 势种I卜 理
但 目前 国 内 外 关于 短 鳄 齿 鱼 的 研 究 甚 少 , 对 东 海 区 短 仅
鳄齿鱼 的洄游 分布 、 数量 组成和数量分 布16 4I , 等进行 了研究 , 有 关短鳄 齿鱼食性方 面的研究 N 某成分 的出现频率 / 各成分出现频率的 总和 )X 10 0 ;某成 分出现频率 ( %)=含有某种成分的总 F
胃数 /总 胃数 ×10 0。
1 1 样品 的采 集与处理 .
实验材料为20 年 1 月~20 年9 07 2 08 月采 自东海 (6 3 2 。0
用公式计算各指 标 :摄食 率 ( %)= ( 胃数 /总检查 实
胃数 )×10 0 ,实胃数指有食物 的胃数 t胃饱满度指数 ( ) ‰
( 食物 团重量 /鱼体纯重 )×10 ;胃含物某成分 出现频 00
为研究其他同类型的小型鱼 类食 性研 究提供方法上 的借 鉴 。
1 材 料 与 方 法
~
3 。 0 2 。 0 5 o NIIl o ~17 0 2 。 0 E)的拖 网样 品 , 4 季 分 个
鱼类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
鱼类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鱼类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也是人们摄入各种营养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研究鱼类的营养需求非常重要。
1. 鱼类需要的营养素鱼类需要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是最基本的营养素,也是鱼类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2. 鱼类蛋白质的需求鱼类蛋白质的需求量取决于鱼类种类、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
一般而言,人工饲养的鱼比野生鱼需要更高的蛋白质摄入量。
此外,鱼类的需求也和蛋白质质量有关,高质量的蛋白质能提供更多的营养素,满足鱼类的需求。
3. 鱼类脂肪的需求鱼类脂肪的需求主要取决于鱼种和生长阶段,但一般而言,成年鱼需要的脂肪比幼鱼更多。
此外,鱼类的脂肪还需要满足一定的脂肪酸比例,包括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由于人工饲养和野生环境条件的差异,饲养鱼和野生鱼脂肪酸比例也存在差别。
4. 鱼类核酸的需求鱼类核酸的需求主要为DNA和RNA,两者由多种核苷酸组成。
鱼类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核酸。
此外,还有一部分核酸被用作维持机体功能,这部分核酸的需求量相对较低。
5. 鱼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鱼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量和人类类似。
其中,维生素A、D、E和k为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C为水溶性维生素。
鱼类对于微量元素,例如钙、磷、镁、钾、铁、锌、铜、锰、硒等等都有需求。
6. 研究进展目前,鱼类营养需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
研究发现,鱼类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环境、生长阶段、饲料成分等因素有关。
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的鱼类进行了营养需求研究,目的是为了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为了更好地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配方饲料,以提高鱼类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此外,饲养环境的改善也能够改善鱼类的食欲和健康状态,进而促进鱼类生长。
在野外环境下,鱼类通过摄食不同生物,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来源摄入营养素对于鱼类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鱼类的摄食行为和摄食习惯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鱼类营养需求的来源和摄入方式,为饲养鱼类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
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的研究进展
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的研究进展在生物学领域中,研究水生动物饮食营养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我们对水生动物的饮食需求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水生动物饮食营养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一、营养需求的研究为了了解水生动物的饮食需求,研究者们对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实验。
他们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通过分析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生殖能力和生存率等指标,研究者们得出了水生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比例。
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生动物养殖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食物资源的利用水生动物在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水生动物是食草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藻类等为食;有些是肉食动物,捕食其他水生动物;还有些是杂食动物,可以吃植物和其他动物。
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
他们发现某些水生动物更适合以特定的食物为主要来源,而另一些动物则更加灵活,可以利用多种食物资源。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提高水生动物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饮食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动物的饮食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们发现,水生动物的饮食行为会影响其种群密度、分布和竞争等因素,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过量捕食某种鱼类的水生动物可能导致该鱼类种群的减少,进而改变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了解水生动物的饮食习性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四、饲料替代品的研究饲料是水生动物饲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饲料资源的有限性和成本的增加促使研究者们探索寻找替代品。
研究者们研究了水生动物对不同替代饲料的适应性和生长效果。
例如,他们研究了以藻类和植物蛋白饲料代替动物蛋白饲料对鱼类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饲养业提供了替代饲料的选择,减轻了对传统饲料资源的依赖。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行为研究现状
外 已有很多研究 报道 …。
鱼 类 早期 发 育 阶段 摄 食 行 为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 东 广州 5 00 1 130;2 .上海 水产大学 ,上 海 20 9 ) 0 0 0
摘要 :对鱼类早期阶段 的摄食行 为研究进行 了综述 。重点 阐述 了 胃含物分 析法 、饥饿 对摄 食的影 响、摄 食器官
鱼类早期发育 阶段 的行为是 先 天性 的 ,其行 为特 征随
着鱼类个体的发育 而变化 ,这些行 为发 育上 的特征 是 鱼类 在进化过程 中 自然 选择 的结果 ,是对 环境 的适应 … 。早 期 发育阶段是鱼类生命 过程 中对 外界 环境 最敏感 的时 期 ,也 是高死亡率时期 。研 究鱼 类早期 发育 摄食 行为是 阐述水 域生态系统结构与 功能 的基础 ,也 是衡 量一 个 国家鱼类 生
(1 o t C iaSaFsei e ac ntue hns A a e yo i e c ne, u nzo 13 0 C i ; ,Suh hn e i rs s r Istt,C i e cdm s r Si cs G aghu5 0 0 , hn h eR e h i e fF h y e a
好 和饵料生 物的易 得性 决定 。鱼类 对饵料 生物 的喜好 ,是
鱼类长期适应摄 取某种 饵料 生物所 形成 的 固定 属性 ,与鱼
类本身 和饵料 生 物 的形态 、生态 及 生理 、生化 特 性有 关。
鱼类生态学研究
鱼类生态学研究Introduction鱼类生态学研究是对鱼类及其栖息环境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和应用,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Background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发生,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大量的污染物、水位变化、水质恶化等不良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导致鱼类生存环境受到了损害,鱼类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鱼类的消失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为此,加强对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Significance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不仅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水域生态系统、制定水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Objectives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研究鱼类生存环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从中探讨鱼类的适应生存机制。
2.探讨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3.评估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对鱼类生存和分布的影响,预测鱼类资源的变化趋势。
Methods鱼类生态学研究通常采用自然、生长、生理、行为、遗传、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现代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较长,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目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六大类:1.采用野外调查方法,了解鱼群的分布、数量和组成。
2.应用实验室技术和模型仿真,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理特性、行为和遗传变异等。
3.采用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鱼类进化和家族关系。
4.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评估不同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5.研究鱼类食物链结构,探讨不同污染物质对鱼类生态状况的影响。
6.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和预测鱼类的分布、数量和种类。
鱼类研究总结报告
鱼类研究总结报告鱼类研究总结报告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为了深入了解和保护鱼类资源,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鱼类研究。
下面将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
一、研究目的1.了解不同水域中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2.探究鱼类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
3.分析鱼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关系。
4.评估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在不同的江河湖泊、海洋环境下,对鱼类的生境和分布进行实地调查,记录不同鱼类种类和数量。
2.标本采集:采集鱼类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研究,了解鱼类的分类特征和亲缘关系。
3.生态实验: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探究鱼类的生理和行为特点,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遗传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鱼类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了解种群间的迁移和交流情况。
三、研究结果1.鱼类分布情况: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我们发现不同水域中有大量的鱼类种类,数量和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淡水鱼类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中,而一些迁徙性海洋鱼类则在季节性迁徙中穿越不同水域。
2.鱼类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通过生态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不同鱼类对水温、水质和食物等环境因素有不同的适应特点。
有些鱼类适应于冷水环境,而有些鱼类则喜欢暖水环境;有些鱼类是肉食动物,而有些鱼类是植食动物。
3.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通过研究鱼类的食物链和摄食关系,我们建立了一个鱼类食物网模型,发现一些鱼类是重要的捕食者,能够控制食物链上游动物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4.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通过对鱼类种群的遗传分析和数量估算,我们评估了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保护措施。
提出了合理的捕捞限制和禁渔区划设,以保护稀有和濒危鱼类种群。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1.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具有地域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和监测。
2.鱼类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特点研究对于生态保护和渔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鱼类摄食及繁殖相关指标分析
Ⅲ期:性腺正在成熟,已较发达。 卵巢体积增大,占整个腹腔的1/3~1/2。 肉眼可以明显看出卵巢内充满不透明的稍具白色或浅 黄色的卵粒。 卵巢大血管(生殖腺动脉)明显增粗。 卵粒互相粘连成团块状,切开卵巢挑出卵粒时,卵粒 很难从卵巢膜上脱落下来。 精巢的前部较扁平,后部收缩,表面呈灰白色或稍具 浅红色。压挤精巢,不能挤出精液。
Ⅵ期:产卵排精后的性腺。 性腺萎缩,松弛、充血,呈暗红色 体积显著缩小,只占体腔的一小部分。 卵巢套膜增厚,卵巢、精巢内部常残留少数成熟的卵 粒或精液,末端有时出现淤血。
卵巢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目测法 透明细线状 扁带状 初见卵粒
组织学 初级卵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 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 次级卵母细胞
请勿挪走显微镜及解剖镜,以免序号混淆。 解剖完的鱼和其他垃圾分开放置。 请自觉清洗腊盘、表面皿及测量工具 请保持实验台面、抽屉及地面整洁。
逐个剖开胃,取出内容物于滤纸上,称重。 胃肠饱满情况用饱满度指数来表示。
食物团重量 % × 100 饱满度指数( )= 纯体重
将胃含物逐个在解剖镜下作出鉴定。取较完整的未消 化饵料称重,算出各种饵料占整个食物团的百分比组 成。
3.3 繁殖力测定
目测性腺发育程度 Ⅰ期:性腺尚未发育。 紧附于体壁内侧,呈细线或细带状,肉眼不能识别雌 雄。 Ⅱ期:性腺开始发育或产卵后重新发育。 狭长的细带已增粗,并能辨别出雌雄。 生殖腺小,只占腹腔的一小部分。 卵巢成细管状或扁带状,半透明,分枝血管不明显, 呈浅肉红色,卵巢膜较精巢膜坚韧,肉眼不能看出卵 粒。 精巢扁平,稍透明,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1.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
研究鱼类生物学需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遵循数量统 计原则,随机取样,样本要能反映所研究总体的真实 情况。 在海洋鱼类调查中,样本大小一般每次取100尾整数。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609
位于黄海中部, 历史上曾是中国的八大渔场之 一[11-12]。近年来, 由于受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 海洋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经济鱼类如带鱼 (Trichi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日渐衰退[13-15], 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中小型鱼类逐渐成为海州湾海域 的 主 要 经 济 鱼 种 之 一 [16] 。 大 泷 六 线 鱼 属 鲉 形 目 (Scorpaeniformes)、六线鱼亚目(Hexagrammoidei)、 六 线 鱼 科 (Hexagrammoidae) 、 六 线 鱼 属 (Hexagrammos), 是近海冷温性底层岩礁鱼类[17], 在生态 系统和近海食物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 研究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研究海州湾海域大泷 六线鱼的食物组成及其摄食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化 情况, 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影响海州湾大 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素, 以期为海州湾食物网 营养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州湾 渔业管理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传统的食性分析往往只关注捕食者和饵料生 物的相互关系[3, 5], 却忽略了环境因子对鱼类摄 食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子如水体温度、盐度、深 度等不仅会直接影响捕食者的分布[6-8], 同时也 会通过影响饵料生物的分布, 从而影响鱼类的摄 食特征。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3(1)
86(1)
6(1)
0
95(3)
100109
1(0)
87(0)
14(2)
1(0)
103(2)
110119
0
53(0)
13(0)
1(0)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
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引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及黄海、东海、南海地区。
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系统角色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大黄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食性研究:大黄鱼的食性研究是探索其食物组成、食物消化和食物选择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大黄鱼消化道中的胃内容物、观察其摄食过程以及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方法,可以了解大黄鱼的食物偏好和消化能力。
研究发现,大黄鱼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包括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头足类等。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环境的变化,大黄鱼的食物组成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夏季水温升高时,大黄鱼倾向于选择肉食性食物;而冬季水温较低时,会选择以藻类为食。
此外,大黄鱼的食物消化能力也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其消化道中的酶活性,可以了解大黄鱼对不同种类食物的消化能力,以及其对食物来源的适应能力。
二、食物网结构的研究:食物网是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食物关系的网络结构。
通过研究大黄鱼所处的食物网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通过调查与采样,研究人员可以对大黄鱼的食物链进行分析,找出大黄鱼在食物网中的摄食者与被摄食者。
同时,基于固定样本的同位素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大黄鱼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食物传递路径。
研究发现,大黄鱼在食物网中具有较高的食物层次(食物链上的位置)。
它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中上层捕食者,同时也是许多底栖生物的主要摄食者。
大黄鱼的食物链长度较短,说明其在食物网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
此外,大黄鱼还表现出食物选择性。
研究表明,其在食物选择中会偏好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
这种食物选择性可能是由于大黄鱼的需要,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三、研究意义与启示:对大黄鱼的食性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海洋生物学的新研究进展与应用
海洋生物学的新研究进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海洋生物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一、海洋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探究生态学是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而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研究表明,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着关键的影响。
例如,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产生有机物质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而海洋浮游动物则需要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来获取营养。
此外,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等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海洋生物在生态学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采用船载超声波技术对鲸鱼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为它们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使用遥感技术和气象学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的本质和规律,也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二、海洋生物化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趋势海洋生物化学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海洋生物的分子机制和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潜在的药物、美容和食品等多种应用价值。
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我们深入研究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和代谢途径提供了新的手段。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海洋生物中新的天然化合物,也可以揭示海洋生物中代谢的基本特征和传递途径。
例如,通过分析海藻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挖掘其中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多糖类等成分,为美容和保健等领域提供新的营养物质;通过分析海洋动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我们可以研究代谢网络和生物重要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实验基础。
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化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鱼类作为关键的群体之一,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重点介绍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一、鱼类摄食行为的影响鱼类的摄食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居于食物网络顶端,负责维持生态平衡。
其中,鲨鱼是海洋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掠食者之一,对海洋食物链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控制作用尤为显著。
例如,鲨鱼通过捕食海狮等哺乳动物控制其数量,进而影响海狮所捕食的鱼类和其他食物的数量,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关系。
此外,鱼类对水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捕食也对水生态系统的水质和化学形态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在阐明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鱼类的游泳行为对水生态系统也产生直接影响。
它们通过游泳来寻找生存所需的食物和庇护所,以及在繁殖季节中寻找配偶。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迁徙、栖息地选择和种群分布模式等方面的生态学知识。
一些鱼类的都能够跳出水面,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如鲑鱼和鲤鱼,这种行为被称为“跳跃游泳”或“跳跃迁移”。
这种行为能够帮助它们超越水中的障碍物,如水坝和瀑布,从而到达它们的繁殖地和产卵地。
这也说明鱼类游泳行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和管理水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对鱼类行为的保护。
例如,一些国家禁止拦截生殖期的鱼类,以保证鱼类的种群数量和鱼类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也开展了各种研究,以探索鱼类的行为,了解它们生存的环境需求,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开展保护措施。
四、未来研究方向随着对水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关注,对鱼类行为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复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鱼类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下的行为变化,进一步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张波;吴强;牛明香;金显仕【摘要】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虫戎、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Our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ecosystem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fishery enhancement. We analyzed the feeding habits, food consumption, and trophic level of the species constituting 90% of total biomass in bottom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in May and August of 2010. We compared the traits of the five dominant species (by total biomass) with those collected in 1985 and 2000.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decadal-scale variation in the mean TL of 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north Yellow Sea.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was dominated by nine species, though these differed between May and August.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in May included small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elongate eelpout Enchelyopus elongates, half-fin anchovy Setipinna taty, angler Lophius litulon, pointhead plaice Cleisthenes herzensteini, Pacific cod Gadus macrocephalus, and sea perch Lateolabraxjaponicus. Conversely, in August the fishery was dominated by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sea snail Liparis tanakae, small yellow croaker, elongate eelpout, and Pacific cod. Thus, the assemblage in Ma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nektivores, a de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ist predator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zooplanktivores relative to August. The mean trophic level of the fish community was 3.75 in May and 3.57 in August.The primary prey groups included euphausiids, copepods, hyperiid amphipods, Crustacea larva, shrimps, ophiuroidea, bivalvia, polychaeta, and other fish species. We estimated the fish community consumed 0.5 million tons and 19.6 million tons of these prey items in May and August, respectively. Fish and shrimp were the dominant prey groups in May, accounting for 46.9% and 39.2% of the total food consumption, respectively. Similarly, fish, shrimp, and zooplankton were the dominant prey groups in August, accounting for 33.9%, 31.4%, and 30.8% of the total food consumed, respectively. The primary prey species were Crangon affinis, Eualus sinensis, Euphausia pacifica, small yellow croaker, Johnius belengerii, and Ophiura sarsii in May. Consumption of these species equaled 0.3 million tons, accounting for 65% of the total food consumption. The primary prey species in August were C. Affinis, E. Sinensis, Themisto gracilipes, Calanus sinicus, and anchovy. Consumption of these species equaled 12.4 million tons, accounting for 62.9% of the total food consumption. Thus, a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Yellow Sea, T. Gracilipes, C. Sinicus, C. Affinis, E. Sinensis, small yellow croaker, and anchov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rey specie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Themean trophic level offish community declined from 4.26 in 1985 to 3.66 in 2010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or 0.24 decade'1. This decrease was more rapid than in the Bohai Sea and central and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was caused by a shift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fish community. The percentage of nektivores decreased concomi-t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generalist predators between 1985 to 2010. The rate of change in trophic level has decreased from 0.28 decade"1 between 1985 and 2000 to 0.18 decade'1 between 2000 and 2010, but has remained higher than the global rate. Given this, we recommend continuing efforts to enhance the fishery.【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1(018)006【总页数】8页(P1343-1350)【关键词】黄海北部;鱼类群落;食性类型;摄食量;营养级【作者】张波;吴强;牛明香;金显仕【作者单位】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黄海是全球50个大海洋生态系之一[1], 分为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2], 其中, 黄海北部是中国辽宁省海洋捕捞业传统渔场之一, 也是中国开展资源放流增殖活动的重要海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鱼类摄食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海洋鱼类摄食生态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鱼类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所在,是实施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就海洋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作一简要综述。
Abstract:Marine fish feeding ecology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study of marine ecosystem.It is the key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 and the basisof fisheries management.This paperbriefly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marine fish feeding ecology.关键词:海洋鱼类;摄食生态;胃含物分析1 前言海洋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鱼种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构建食物网,分析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薛莹,2003)。
摄食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同种鱼类之间通过摄食竞争会影响鱼类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的数量动态。
因此,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是了解鱼类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所在,是改造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水域生产力以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邓景耀,198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渔业科学也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方法应用于鱼类的摄食生态的研究。
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从最初的单鱼种食性研究扩展到不同物种间的食物关系、食物网结构及其营养动力学的研究。
对单鱼种食性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鱼类生长的好坏,有利于了解鱼类的徊游分布、数量变动、行动规律以及不同鱼类间的种间关系(洪惠馨等1962)。
对鱼类种间食物关系的研究,能够反映不同鱼种间相互密切程度,从而能够进一步了解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巧及其变化的机制(Werner,1986;孟田湘,1989;Fujita等,1995)。
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食物组成、摄食重叠、摄食量、摄食选择、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作一简要综述。
2鱼类的食物组成2.1 鱼类的食性鱼类的食性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植食性(Herbivores):包括以水草为主的鱼类,如草鱼、团头鲂、鳊等以及以藻类为主的鱼类如鲢等;碎屑食性(Detritivores):包括以有机碎屑及其依附碎屑而生的细菌为食的鱼类,如鲴亚科种类,银鲴;腐食性(Scavengers):包括摄食动物尸体的鱼类,如鳗鲡;肉食性(Carnivores ):包括浮游动物为主的鱼类,如鳙,以底栖动物为主的鱼类,如青鱼、胭脂鱼、铜鱼等以及食鱼性(Piscivores)鱼类,如乌鳢、鳜等;杂食性(Omnivores):兼性摄食植物和动物性食物的鱼类,如鲤、鲫等。
鱼类几乎可以利用水体中所有可能的食物资源,且大部分鱼类都同时摄食多种类型的食物。
很多鱼类的食物组成随环境、季节、生长阶段等而改变,也给鱼类食性描叙增加了难度。
2.2 鱼类摄食的形态适应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
每种鱼对其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如形体、感觉器官适应搜索、感知,口、齿、鳃耙适应摄取,胃肠适应消化等。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如维、墉,其鳃耙适应滤食,草食性鱼类如草鱼拥有坚硬的下咽齿以适应水草的韧性,其肠道较长以增加食物的消化时间,凶猛性鱼类一般拥有流线体型和发达的鳍条以利于快速游动捕食,刮食性鱼类吻有较厚的角质缘以利于刮取附着的食物。
系统发育上并不密切相关鱼类,由于摄取的食物类群相似,可以在形态上显示出趋同演化。
2.3鱼类食物组成的分析方法鱼类的食物组成分析是对鱼类摄食习性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
食物组成主要是研究鱼类食物的种类组成并判断各种饵料的重要程度,区分出主要饵料和次要饵料。
其主要研究方法有胃含物分析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脂肪酸分析等。
2.3.1 胃含物分析法胃含物分析法是研究鱼类摄食食物组成的传统方法通过对鱼类个体胃肠中的残余饵料成分进行鉴定、计数和称重,从而获得鱼类摄食习性资料。
Hyslop将其归纳为出现频率法、计数法、体积法、重量法及主观观测法(Hyslop,1980)。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出现频率法、计数法和重量法。
但是这三种方法各有局限性,如出现频率法不能表示饵料种类在鱼类摄食总食物中的实际比例,计数法则容易高估小型饵料生物在鱼类摄食中的重要性,而重量法则会高估一些大个体的、尤其是偶然出现的饵料生物的贡献(Hyslop,1980)。
因此很多学者都将各种指数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描述饵料的重要性(叶青,1992;张其永等,1983;窦硕增等,1992;姜卫民,1996;严利平等,2006)胃含物分析也有本身的缺点。
首先,由于鱼类本身的消化因素导致的饵料不完整,使得胃含物分析时鉴定饵料种类比较困难,并且残余饵料的重量不能代表鱼类实际摄食的饵料重量。
有学者使用饵料的更正重量进行研究,这对于摄食桡足类等小型饵料生物的鱼类有一定的帮助,但很难对虾蟹类甚至是鱼类饵料生物残体重量进行准确更正。
因此,大部分使用胃含物分析的研究还是使用实际重量百分比进行计算。
其次,一些小型的饵料生物极易被消化而不能准确计算出鱼类实际摄食的个数。
最后,胃含物分析只能判断出鱼类的近期摄食情况,如果需要了解鱼类长期的摄食状况则需要大量的、长时间尺度的采样调查,工作量巨大。
2.3.2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是利用同位素分馏效应,使用同位素质谱仪来分析确定同位素比值,进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李忠义等,2005)。
研究发现,氮同位素比值在生物对饵料进行同化吸收时会有3.4‰左右的富集,而碳同位素比值的富集程度则仅有1‰(Hobson等,1992)。
在不同营养级间,稳定同位素的富集度保持不变,因此,根据饵料生物和摄食者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判断出不同饵料生物对摄食者的贡献比率。
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确定出一些在传统胃含物方法中无法定量分析的饵料生物,如有机碎屑、细菌、颗粒有机物(POM),或是由于易被消化而很难鉴定和计数的种类,如水母,桡足类等小型饵料。
鱼类体内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形成是由长期摄食引起的,Perga和Gerdeaux 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摄食强度较小的冬季,鱼类肌肉成分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也没有明显的改变(Perga等,2005)。
因此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出来的饵料生物贡献比可以表现出鱼类的长期摄食习性,而不受季节、温度、采样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能够精确判断摄食饵料的贡献比率,并且可以计算出有机碎屑、细菌等无法使用胃含物分析确定的饵料贡献比,该技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不能直接确定饵料种类,只能根据生物和饵料的同位素比值对可能摄食的饵料生物进行初步的判断,因此往往需要胃含物分析来辅助以对饵料种类进行定性;(2)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是鱼类的长期摄食特征,而很难对鱼类摄食的季节变化和夜变化进行研究;(3)由于使用多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一般都有很多解,因此只能分析出不同饵料生物贡献比的范围,而不能确定贡献比的具体值。
2.3.3 脂肪酸、氨基酸分析脂肪酸、氨基酸等化合物在生物的摄食活动过程中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能用于辨别生物饵料的来源(颜云榕等,2011),通过对比不同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以追踪营养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路径,进而确定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Hall等,2006)3鱼类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重叠3.1食物生态位宽度食物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反映了鱼类摄食的特化程度,食物生态位宽度越小(狭食性鱼类),说明鱼类摄食的饵料种类越少,其摄食的特化程度就越高;食物生态位宽度越大(广食性鱼类),则说明鱼类摄食的饵料种类越多,其摄食的特化程度就越不明显。
一般来说,鱼类的饵料保障程度越高,饵料基础越稳定,所摄食的饵料种类就越少;反之,则所摄食的饵料种类越多(殷名称,1995)。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两类都是鱼类对其栖息环境以及种间食物竞争的适应,而且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沈国英等,2002)。
广食性鱼类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而狭食性鱼类的适应能力较弱,它们易受外界环境波动的影响(Macpherson,1981;孙介华等,1991;Duarte等,1999)。
Krebs(1989)指出,鱼类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可以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来研究。
多样性指数可以用来表示鱼类对饵料生物的利用范围,该指数的值越高,说明鱼类的食谱越宽,食物生态位宽度越大。
而均匀度指数则反映了鱼类对饵料生物的平均利用程度(Pielou,1975)。
用于研究食物生态位宽度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主要有:Simpson多样性指数D(Simpson,1949)、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hnnaon &Weaver,1949)、Pielou均匀度指数(Pielou,1975)、Levins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Levins,1968)3.2食物重叠食物重叠主要是分析同一海区内不同鱼类饵料生物组成的差异程度,研究鱼类间的竞争情况。
一般从饵料生物的相似度角度上进行计算,如Pianka 重叠指数;Schoener重叠指数和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等(Pianka等,1973;Schoener等,1970)。
随着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使用不同鱼类同位素比值进行食物重叠的计算变得可行。
在研究多鱼种的食物重叠时,一般还用到聚类分析和MDS 分析等。
食物重叠的研究一直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热点内容。
张波等使用胃含物分析研究了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重叠情况,发现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重叠对象主要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日本鳀,东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对象主要为太平洋磷虾、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s)、日本鳀、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张波等,2006);李忠义等使用胃含物分析法和同位素分析法对南黄海日本鳀和赤鼻棱鳀(Thryssa chefuensis)的食物重叠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摄食大量的仔稚鱼,食物重叠情况显著(李忠义等,2007)食物重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鱼类间的摄食竞争关系,以及在发生饵料重叠状态下,鱼类的共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