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一)-夏商西周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一)-夏商西周兵制(1)夏朝兵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
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
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赏,反之则予以惩罚。
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因而夏朝军队的数量不多。
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
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踞夏朝的寒浞〔zhuo茁〕,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
《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
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
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
另外,《司马法》中将夏代战车称为钩车。
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shu 书〕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
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由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
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2)商朝兵制商朝兵制是在继承夏朝兵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商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常亲自率军出征、主持战争动员和兵员征集。
商王下面设有师长及各级执事官,平时管理所属的“众人”(平民)和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商王开始把部分贵族和平民集中起来,编为常备军。
但直到商朝晚期,亦民亦兵的民兵仍然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成份。
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临时征集的征兵制。
这种征兵方式,当时称“登人”。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中国古代兵制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兵制,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别以为古人打仗就是拿着大刀长矛乱冲一通,那可太小看我们的祖先了。
他们可是玩出了花儿来呢!2. 咱们先从最早的兵制说起。
商周时期,那可是"贵族当兵"的年代。
想象一下,一群穿金戴银的贵公子们摇摇晃晃地上战场,心里还在嘀咕:"哎呀,我的发型乱了怎么办?"这种兵制叫做"国人"制,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兵。
平民百姓在旁边看着,可能会想:"哇,打仗原来是高档货啊!"3.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啦。
各国为了争霸,开始大量征召平民当兵。
这下可好,农民伯伯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了武器。
他们可能会说:"种地种了半辈子,没想到还能当回兵呢!"这种制度叫"徭役"制,就是说所有适龄男子都有义务参军。
4. 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搞出了一个"郡县兵制"。
这下可有意思了,每个县都要组建自己的军队。
想象一下,隔壁老王今天还在集市上卖菜,明天就穿上盔甲当上了士兵。
他可能会跟邻居炫耀:"瞧瞧,我现在可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啦!"5. 到了汉朝,又有了新花样。
汉武帝搞了个"募兵制",就是招募志愿军。
这下可好,当兵还有工资拿!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想:"太棒了,既能建功立业,又能赚钱养家,这差事我干了!"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制可就复杂了。
有"府兵制",就是把军队和地方行政结合在一起。
士兵们平时种地,打仗时才拿起武器。
他们可能会自嘲:"我们是打着仗的农民,种着地的士兵,真是一专多能啊!"7. 唐朝初期继承了府兵制,但后来又玩出了新花样。
他们搞了个"募兵制"和"府兵制"并行的制度。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官场文化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来源。
这些体制不仅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官制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官职的设立、升降、选任和待遇等规定。
中国历史上的官制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两部分:官品和官职。
官品是根据官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和职责大小,按照七品制、九品中正制和八班奏议制等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官阶制度。
而官职则是指官员的职责和职位,一般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负责治理国家、教育文化和法制等方面的事务,武官则主要承担军事指挥和防御安全的任务。
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包括兵种的设置、编制、装备和训练等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兵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封建战争到孙武兵法、三国兵制、唐朝兵制、明清朝兵制等,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以试题考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文化人才,并让其进入官场,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
科举制的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至清朝的废除,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表释是中国古代官制、兵制和科举制的重要工具,是对于这些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内容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表释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唐律疏议》、《宋会要辑稿》、《元会要》、《明通鉴》和《清史稿》等。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制度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建国后我国兵役制度四次大调整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即所有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同时,还有一些临时征兵的制度,如“三军之师”等。
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即根据地域进行征兵。
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过渡。
三国至两晋时期:先后实行募兵制、世兵制。
募兵制是指招募自愿参军的士兵,而世兵制则是指将士兵及其家属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社区。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将农民和士兵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成为士兵。
唐后期和宋朝:盛行募兵制。
在这一时期,职业军人逐渐取代了临时征兵的制度。
元朝和明、清两朝的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
这一时期,蒙古族和汉族的士兵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明、清两朝的后期:改行募兵制。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募兵制逐渐取代了世兵制。
民国前期:先实行募兵制后改行征兵制。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了募兵制,各军阀往往自行募兵,不守定制。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仍沿用募兵制,但两年后实行了征兵制。
兵役分国民、常备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从早期的兵民合一制度到后期的募兵制和世兵制等,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兵制种类一览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பைடு நூலகம்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征兵制
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列举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役制度
1. 徭役制:古代中国最早的兵役制度,以全民动员的方式组织,民众要在战争或水利工程等情况下,向政府提供人力和物资劳动,被称为“徭役”。
2. 义务兵制:《周礼》提出的兵役制度之一,以贵族、士大夫为主体,要求年满18岁的男子服役,称为“义务兵”。
3. 兵户制:汉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每户要派遣一男子参军,称为“兵”。
4. 门阀制:隋唐时期推行的兵役制度,规定士大夫、才子、门阀成员等都可以从事军事活动,受到政府褒奖和特殊待遇。
5. 募兵制:唐朝晚期和五代时期推行的军事制度,主要在边境招募士兵,服务期为6年,被称为“募兵”。
6. 良田制:宋代开始实行的兵役制度,士兵服役期间会分配农田及家产,称为“良田兵”。
7. 八旗制:清朝实行的兵役制度,将满汉蒙三族划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设有兵部、护军二个机构,由满洲人为主体组成。
8. 征兵制:现代中国实行的兵役制度,男性年满18岁之后就
要参军服役,一般为两年至三年。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也叫中国古代兵制。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一、兵农合一制古代寓兵于农。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二、全民皆兵制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三、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
四、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五、团结兵制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六、民兵制民兵制采用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七、募兵制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
八、卫所制卫所制下兵籍是可以世袭的。
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丰富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政权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的军队制度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兵制体系。
远古时期,中国的兵制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战争。
部落首领统帅部众,通过族长的权威来掌控战争。
这种原始的兵制缺乏组织和纪律,战斗力相对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兵制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兵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组建常备军队,士兵不再只是临时动员,而是进行了更加系统的训练和组织。
同时,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进和普及,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到了秦朝,兵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都尉,负责兵马的管理和统一指挥。
这种兵制的特点是强调集权和中央集中统一的军事指挥,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兵器的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军队的装备更加一致和规范。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的兵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朝时期,兵制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完善。
汉朝分设三公九卿,其中太尉、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负责军事指挥。
汉朝还设立了卫尉、郎中令等军衔,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监察。
此外,汉朝还大力推广军事教育,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素质提高。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军衔和官职也更加细化。
南北朝时期,随着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地方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兵制开始分化和多样化。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兵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隋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及设立了兵部、武学等机构,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组织。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兵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统一了兵器装备和军队编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宋朝时期,中国的兵制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兵制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军事组织制度,包括兵役、编制、装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军队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因此兵制一直是各朝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兵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兵制也有着重大的变化。
秦朝实施的兵役制度是以士兵的数量为基础的兵役制度。
每个州的士兵数量由中央政府核定,按照人口普查和地理情况确定。
秦朝还建立了武功制,特别是对于有功或战绩的军队进行奖励和封赏。
这对于促进士兵士气的提升和战斗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朝兵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制度。
汉武帝时期,中国政府系统地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兵制规范。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每个郡、县都要设立军营,并且由郡县负责饷给这些军队。
汉朝时期的兵制,除了军队编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的制度,并规定军队至少要服役两年,这使得汉朝时期的军队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唐朝兵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军队实力最强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兵制主要包括官兵制和屯田制。
官兵制是唐朝的主要兵制,它按照科举制度选拔军官,使得唐朝军队人才结构更加优良,士兵士气更加高昂。
同时,唐朝还实施了屯田制,通过直接管理和控制军队在各地开垦荒地,并派遣军官指挥作战,增加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力量。
明朝兵制明朝的兵制分为职业军和义务军两种。
京营是菜市口西侧建成的武器库,也是明朝的核心军队,他们擅长用火器作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军队。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四十八镇制,这是把军队按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为四十八个镇,军民合一,使得军队更加贴近民心。
总的来说,兵制是一个国家军队组织、管理、训练和装备的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同朝代的兵制特点、体制和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实力而制定和实施的。
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下面以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时期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统一王朝时期,强调“法家”思想,以严密的行政体制和强有力的法制为主要特征。
汇总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稳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开展和储藏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表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效劳。
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开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开展演变。
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发动、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
其根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立,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开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局部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发动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开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开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中国古代兵制
二、 春秋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 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 出”(《论语·季氏》),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 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 施令。
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
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
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中国古代兵制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晋、鲁 、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 ”“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的《僖公十五年》《成 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 来源;第二,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 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第三,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 逐渐上升;第四,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但是这 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 变革则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中国古代兵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地位的衰退,车兵的作用下降,步兵成 为主要兵种,兵力也空前扩大。步兵通常称为“带甲”。《战国 策》等文献中常有“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的记载。骑兵在 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舟师也有很大的发展。吴、越、 齐、楚、秦等国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水上部队。司马错攻楚的黔 中之战时(公元前280年),秦国已有船万艘。河南汲县出土的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战船、水兵和划船手栩栩如生。水 兵所执武器有戈、矛、弓、箭和短剑,指挥工具有金、鼓、旗。 指挥官鸣金击鼓,水兵英勇拼杀,水手拼力摇船,远距离则张弓 搭箭,近距离则短兵相接。整个纹饰清晰逼真,晓畅生动,是战 国时期水上作战的真实再现。
古代兵役制度
古代兵役制度①、府兵制:源于西魏终于唐朝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
西魏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州县管理。
隋文帝时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制开始与均田制结合。
唐初调整与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安排大量军府驻守关中,“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与兵士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
唐武则天时府兵制开始动摇。
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走向崩溃。
府兵制是魏晋隋唐的基本兵制,基础是均田制,其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户口和赋税管理,有利于扩大兵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但后来加重农民负担,恶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②、募兵制:唐玄宗时实行的兵将隶属的军事制度。
特点在于士兵以从戎为职业,衣食由国家供给,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存有隶属关系。
募兵制是唐中后期的重要兵制,前提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府兵制的崩溃,实施初期有助于增强军事力量,有助于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助于发展生产,但后期导致将帅拥兵自重以及军阀力量的形成。
③、节度使制:唐后期募兵制恶化发展的军事制度与军事现象。
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加强边防始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天宝之乱后广泛增设藩镇。
其特点在于节度使政治上有自主权,经济上有财权,军事上有强悍武装以及将士可世代相承同节度使建立义父子关系。
节度使制是藩镇割据的基础,藩镇割据是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的产物,是地方与中央矛盾难以调和的必然结果,是唐后期统治崩坏的历史根源,为后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统治宝鉴。
④、保甲制与将兵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
保甲制实行兵民一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入战,利于控制人民和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制在于训练禁军,利于操练军队和充实边防力量。
它的实行有助于增强北宋的军事实力和抵御辽夏的军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有战争就要有部队,就要补充兵员,就要征兵,就要有征兵制度。
因此,可以说,兵役制度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中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里的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
当时规定,在战争期间,每个部落成员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经过应征考选而来。
考选条件相当严格。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人口大约有2000多万,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汉武帝时,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东汉后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军阀拥兵自重,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
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西魏的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又带来了大量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从而创置了“府兵制”。
府兵只管打仗,不再负担其他赋税。
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
军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
唐初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意思是兵士由军府管,将军由朝廷管。
募兵制是宋朝的主要兵制。
当时有四种不同军队———禁军、厢兵、蕃兵、乡兵。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后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军源的主要征集方式,近似于“世兵”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兵制中.国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
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
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约500人)到三军(约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
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
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西晋时的羌人起.义开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对汉.人说,“北人为汝客,得汝一斛粟,为汝击贼”,对本族人说“汉.人为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军户,当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汉.人为军户的。
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军户制。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
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
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
抗倭名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弛,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
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
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
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团结兵制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民兵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
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
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募兵制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
到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弛的时期了。
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汉.人、南人,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六千名体形高大的阿速军(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组成)全合汉军进攻刘富通领.导的农.民军,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
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归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募兵了。
到了晚清,绿.营也废弛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关系。
卫所制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
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
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
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
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
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
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
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八旗绿.营制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
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
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
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
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
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
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
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弛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制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其它此外,边境少数民.族军制和农.民起.义军军制也独具特色。
少数民.族通常实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进入内地汉.族区后即开始向汉.族中.央封.建军制过渡。
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起.义军军制体现着农.民阶.级内部新型的阶.级关系和“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